新东方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教育”两个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这个行业,我想在未来可见的时间里也不会离开。
有很多媒体记者在采访我的时候都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新东方的未来是什么?新东方打算走向何方?
坦率地说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也从来没有明确的答案。很多人都以为我雄才大略、胸有成竹,而实际上我常常是捉襟见肘,十分狼狈。新东方从过去走到现在,一直是顺其自然发展而已,我从来没有设计过她的未来,更加没有五年计划之类的东西。
商业世界瞬息万变,我觉得制订了计划也不一定管用。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即从新东方诞生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新东方永远不会做教育之外的东西。如果说得好听点叫专注,如果说得直白点就是别的东西我不懂,所以也就不愿意去碰。
这一特点使得新东方无意之中一直走在了正道上,不管是新东方的语言培训,还是新东方的远程教育,图书出版,基础教育,或者现在正在开拓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新东方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教育”两个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这个行业,我想在未来可见的时间里也不会离开。
所以,新东方可见的未来,一定是在教育领域里风雨兼程,勇往直前。至于说最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已经不在我们应该担心的范围之内。我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哪怕道路再曲折,也终将能够走到我们心中的目的地。
新东方可能发展得轰轰烈烈,也可能归入历史的尘埃了无踪影,但只要新东方存在一天,她存在的宗旨和目的就不会改变。新东方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千千万万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就是鼓励千千万万经历了失败和挫折的人重新站起来,去迎接生命的挑战。
我们希望新东方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一个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灿烂的地方,一个让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的地方,一个让人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坦然的地方,一个让人们更加懂得人性、懂得爱、懂得珍惜的地方。
这就是新东方,她的未来,就是让千千万万的人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俞敏洪在新东方成立十五周年时的讲话
背景分析
2008年11月12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座无虚席,新东方员工代表、高管、股东、学员2200余人会聚一堂。这一天是“新东方教育集团成立15周年”庆典日。尽管当晚天气颇有寒意,但讲堂内新东方员工和教师们自编自导的表演精彩纷呈,演员和观众们同样热情不减。
晚上7点,俞敏洪登台致辞,晚会瞬间因他激情洋溢的演说达到高潮。在这一著名的讲话最后,俞敏洪再一次重述了自己的事业的原则,为新东方的未来发展取向定下了基调。俞敏洪公开声明,自己的未来将永远盯住教育这一主业。最后俞敏洪满怀激情地告白:“我这辈子可能再也离不开新东方了,我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新东方。”话音刚落,全场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实上,即便新东方在2008年这个敏感的时期,面临各种各样的冲击和竞争——既有来自同业赶超的压力,也有学员和教师、股东的担心和质疑,俞敏洪仍然坚信,新东方视教育为主业,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不论新东方如何在技术和产品上突破,都始终围绕教育产业布局。
这一声明,实际上是俞敏洪公开向各方宣告新东方战略的郑重抉择。俞敏洪并不提供多元化战略,甚至主动抵制产业多元化的诱惑。有人曾经问俞敏洪,新东方为什么不涉及其他领域,比如房地产。
俞敏洪回答:“我10年前就给自己定位要做好教育。既然有了这个定位,跟教育不相关的我就不做,我也做过房地产,但都是与教育相关的。如果我做房地产也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或许不大可能有新东方的上市。”
俞敏洪并不是不能够去做房地产,新东方一度持有的现金规模比一些大的房地产公司要多得多,企业流通和变现能力很强。与房地产领域相比,教育培训的利润相对要低很多。即便很长一段时间内,新东方都有绝佳的投资机会,但俞敏洪坚持不进入教育领域之外的陌生行业。
在俞敏洪看来,他和新东方的资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把精力倾注在一件事情上,才能做深、做透、做长、做久。俞敏洪将新东方的成功归结于一种坚持和专注完美主义的结果。
2006年新东方上市初股价是15美元,3个月之后上升到45美元,有些员工和股东很快就抛出套现,但俞敏洪从未卖出股票。即使是在自己的声誉和新东方的财务受到质疑时,俞敏洪仍旧选择增加持有。这一点难能可贵,当然也可以说是俞敏洪坚持教育根本的战略的体现。
从某种角度说,俞敏洪一手打造的新东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教育集团公司。新东方的企业价值和形象、竞争力,甚至产业的方向,都无可避免地与俞敏洪制定的企业目标融为一体。就竞争力来说,一个塑造得近乎完美的品牌,也的确没有必要三心二意,涌入其他行业。在一个领域做到尽善尽美,不断改造甚至适应教育环境,本身就可以抵消掉大多数的经营风险。
正如俞敏洪一直强调的,教育是一个人类永恒的存在。从这一点来说,教育永远不大可能像传统的产业一样,出现朝阳或者夕阳的衰落现象。教育的形式可以改变,内容可以改变,但教育本身会一直存在。
这样特殊的产业天然具有品牌塑造的优越性。在教育这个独一无二的产业中,新东方只要不断地适应和改变,也就会有不断增加的市场机会。也因此,看准了教育的特性的俞敏洪才可以如此坚决地保持着新东方教育前进的方向,带领新东方走向光辉的未来。
拓展透析
大多数企业家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都可能会因为成功产生一种多元化情结:既然在这个行业我是成功者,在另一个行业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从根本上说,多元化趋向是企业成长规律和人性弱点结合的产物。企业像人一样,自有生老病死,也要经历幼稚到成熟的阶段,随着时间的累积,规模和利润、抗风险能力并不同步扩张,而是在一定限度内达到极限。
企业规模变大,总利润增加,随之而来的人员和资源成本压力也在上升,抗风险、决策、管理的能力都相应降低。这时候,不可避免需要用拆分的方式解决大的问题。比如垄断太大的或者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空间不大的,需要分拆业务,避免死气沉沉。投资和贷款都要分散,合理利用杠杆,避免鸡蛋打碎在一个篮子里。权力太过集中,需要分权和扁平化,给管理带来活力。
可是大多数时候,企业家们可能只是看到拆分本身的好处,总是对损失更加敏感,把风险的可能和可能的风险混为一谈。分拆业务,直接变成了新上项目。投资分散化变成了乱铺摊子,管理分权变成了管理松懈。这通常都是因为显然新增的东西会带来收入的正能量,减少则是损失。
只要极少数企业家,比如那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专注的人,可能避免这种危险。如俞敏洪、巴菲特等都属于长期盯住某一行业的成功者。他们很少考虑多元化,除去避免精力和资源分散,很大程度上也等于给自己减少了损失的可能。其实,能够减少冒险的损失,也就等于增加了收入和成功的概率、
可以说专注某一领域的企业家,更习惯在同一行业的上下游,用自己熟悉的知识布局,用最周全的准备来应对不确定性。当然,就教育培训的产业化而言,有些人可能认为,其实这个领域是有着多元化的成功案例的。其实不然,迄今为止,所有多元化的教育公司,还没有一家原先是教育起家的。这是教育培训本身的特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