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71500000005

第5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

发展是对社会变化的一种指向清晰的描述,是一种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的进步过程,是人类实践的一种结果。发展观则是对这种变化、进步过程的基本认识,是对实践结果的一种评价尺度,要回答人们如何认识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发展观是历史观的一种延伸。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哲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所指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解释,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就是物质生产资料、物质的生产力。同时,又不能仅仅把经济、物质、生产力归结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要讲自然、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制约作用。即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辨证法。

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强调,能够“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的,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卷,234页)这体现着对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性的双重尊重。恩格斯则更为明确地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的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这种“同一些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与全面生产理论,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基础和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对发展有一个深刻的科学认识。什么叫发展?从哲学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运动,而是向前的、向上的、推陈出新的、发生质的变化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也就是说,发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过程。当然,发展也有快、有慢,有片面的、有全面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

从哲学辩证法意义上来讲,发展应当是辩证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什么叫辩证的发展观,这首先要从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角度来认识。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本身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矛盾的解决才是好事。辩证的发展观实质上是矛盾的发展观。具体讲,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有矛盾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过程的集合体”、“系统的集合体”的角度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事物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发展。所以,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观。它要求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的经济也会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克服各种片面的观点,防止“一俊遮百丑”的想法和“单打一”的做法。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连续的、匀速的,保持一定后发力的角度来认识。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不间断的、连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当是不间断的发展,当然只有保持内在的后发力的发展,才是继续的发展。比如,老百姓讲“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慢,就怕停;不怕慢就怕时好时坏。”因此,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不间断的、持续的、内在的、有后劲的,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不能孤立的看问题,而要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发展,就必须理顺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协调。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问题自然需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可持续发展,强调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正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

以上是就一般哲学观点讲发展的。从历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质的变化,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讲社会发展,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即强调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的东西、经济的东西,也就是物质的存在、物质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环境条件不同,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根本动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重中之重。“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首先是就发展生产力来说的。

再一是强调历史辩证法。社会发展是辩证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产生了,社会就发展了。社会有矛盾不可怕,而矛盾的不解决才是可怕的。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发展又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地、统筹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社会发展还应当是不间断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因此,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就要考虑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问题。

从哲学上讲,科学的发展观,应当是重点的发展观,强调重点的、主要的东西,强调和抓住决定性的东西。科学的发展观又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观,什么叫全面呢?就是讲重点时,还要讲其他,讲统筹、讲兼顾、讲协调,照顾到方方面面。有了重点、有了全面、有了持续,社会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最一般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是哲学基础、哲学前提。只要人们理论地提出和思考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某种哲学作为自己的基础、前提、出发点,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工具。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

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好,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也好,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在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合理成分,但又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理论创新。因此,在对人和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即在某种具体的、物质的、社会历史的条件下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阐释。在反对社会历史的神创论、主张人创论,反对神的权威、提倡人的权威,反对将人不当人看待、强调维护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时候,唯物史观理解的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解有相同之处。但是,在涉及人类内部究竟谁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动力的时候,唯物史观的理解就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存在着根本区别。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阶级和个人只有融入人民群众并代表他们的利益,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时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既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又有“科学”规定的内涵,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唯物史观主张以人为本,但并不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程。人们只有把对对象、客体的改造建立在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性的基础上,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的统一、价值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称作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们的劳动、实践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唯物史观就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结构,概括起来说,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以往那种把生产关系等同于所有制关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生产关系除了所有制关系,还包括分工所形成的关系。从对生产关系的全面理解出发,我们可以将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描述为由生产力的社会性质——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的技术工艺性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关系——非政治上层建筑(社会科学)这两根相互联系着的链条组成的结构。在前一链条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形式和交换形式,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社会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利益结构,人们因在所有制结构及其他结构中的不同地位而形成不同的利益,被区分为不同的阶级。在后一链条中,分工形成不同的产业、工种、职业,形成社会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人们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人们因分工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职业群体。总之,前一链条形成社会的利益性结构,后一链条形成社会的功能性结构,而利益性结构和功能性结构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同类推荐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中国生存启示录

    中国生存启示录

    这是一本面对现实如何生存的启示录,一本发现人生智慧、追寻幸福生活的指南书。是中国第一部以“培育健康价值观”为专题的心灵励志书。作家、教授梁晓声把他用心灵发展出的生存智慧反哺到精神境界中,再用他从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知识浸透到心灵里去,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寻找一份心灵寄托与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以平常心去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及潜在的问题,用从容的心态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力图为大众的现实生活寻找借鉴,在现实与精神的总作用下,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启迪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应该拥有怎样的生存态度。
  • 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本书从教学方面讲教师的责任讲学生道德的培养教学生为人处事的技巧讲学生交友之道注重学生的心理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作为一位教师如何更加完善教育。
  •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甘肃省陇南市是2008年我国重大地震的一个重要区域,在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人口迁移和异地搬迁安置,是重建工作的一个重点。陇南市又是我国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地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研究这个区域的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对策问题,有着非常现实
  •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的编写宗旨,仍然以不同行业、系统的不同来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视觉反映了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这些来稿大都来自实践第一线,对一些新观念、新思维、新现象、新发展进行了较有力度的探索与研究,注重了改革与发展主旨的积极发挥。作者都在一定的高度上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见解比较独特,阐述较为独到,明显地提升了论文的课题价值,对当前深化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引导作用。
热门推荐
  • 都市丛中绿

    都市丛中绿

    都市吗,也就是有那么几个女人等着安慰,也就是那么几个男人等着变渣,也就是那么几个大家族要找人膜拜,也就是那么几个国家想被踏平……所以,真的没有什么!书友群建立,喜欢爱书的……书的,就来吧,群号:34720464
  • 都市血狼

    都市血狼

    背景显赫的他,被仇杀被背叛,被迫远走他乡!六年后,重返都市解决当年所有恩怨,直至笑傲华夏!富可敌国的财富,一身不俗的武功,杀人于谈笑之间!刀锋所指之处,无坚不摧!
  • 无限之主宰空间

    无限之主宰空间

    苏杨,一个刚毕业的倒霉蛋,在他感觉生活黑暗时来到了无限主宰空间。好吧!既然在现实中不如意,那么就那么就让我在这个无限穿梭剧情世界的空间里杀出一片属于我的乐土。本书妥妥的无限流,没有二次元,没有游戏,没有后宫,只有主角带着自己的团队在各大电影世界中打怪升级。本书已写《生化危机2》打算写《狂蟒之灾》《道士下山》《侏罗纪世界》《风云》《倩女幽魂》……当然这只是个想法,具体的剧情未定,敬请期待……
  • 冰山校草拿下手

    冰山校草拿下手

    因为她的不小心,而导致全校女生都不能和他示好“以后谁要是故意接近我,我定让他倾家荡产”她因为他扶她起来,而对她一见钟情“我一定会追到你的”“哦?拭目以待”
  • 独断万古

    独断万古

    他迈过众生的尸骨,踏过诸天万界的残骸,独自血战万古,在冰冷与黑暗并存的星空漂流,这是一个人孤凉的一生!
  • 逆天的流萤

    逆天的流萤

    诸神已经抛弃了人类,人类却还在幻想着成为神!诸神掌控者天道,人只是天道下的一只只流萤!我只想做一只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流萤,但是诸神不允。流萤渺小,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诸神在上却是冷漠无情!既然如此,就让我这只流萤,来点燃焚天的火焰,将伪善的诸神一个个的烧下神台!新人第一次写书,没经验,水平也有限,希望大家支持!
  • 青春岁月中的校园

    青春岁月中的校园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无论是快乐,还是难过,等到我们长大时来回忆都是甜蜜的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1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1

    本书共分为三卷,该书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青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刚直不阿,为民谋福,是百姓眼里的“活菩萨”。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其中许多成为千古绝唱,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苏东坡情路不畅,第一任妻子王弗聪慧过人,却早早离开人世;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
  • 嗜血剑典

    嗜血剑典

    剑,百兵之王?器中之君?可笑,剑在创造出的那一刻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让鲜血注满剑槽。江湖高手彭东依靠上古剑典开启修行路上杀身成神。这里只有杀戮,没有道理,剑快剑利才是道理。
  • 校园学霸战都市

    校园学霸战都市

    校园学霸,意外得到一本神书,神书可以预测未来,且看学霸如何用神书赚的美人相拥,富可敌国!有兄弟,有知己,才不虚此行!有美女,有财富,才不枉此生!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