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73900000011

第11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2)

从1951年下半年起,河西地区的学校在整顿恢复的基础上,进入了发展阶段。由于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得到了保证。1952年河西各县学校的校数、班级、学生、教师、教学设备均有显著的增长。小学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而且达到了全面巩固的要求,彻底改变了1日社会遗留下来的“春满堂,夏一半,秋凋零,冬不见”的没落局面。

1952年7月,河西地区已有小学1618所,小学生总数达到160980人,其中公办小学1510所,民办小学99所,私立小学6所,其他厂矿企业设立的小学3所。较解放前(1949年)学校增长18。9%,学生增长108.3%,女生增长800%。另据1951、1952年两年统计,培养初高级小学毕业生129951人,其中有80%继续上学,满足了中等学校招生的需要。

在小学教育猛烈发展的推动下,中等教育也在稳步可靠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前进。到1952年7月,河西各县已有各类中等学校16所,其中普通中学12所,师范3所,职业学校1所。与1949年解放前相比,显然校数经过整顿后有所减少,但班级却增长了1.7%,学生增长了18.9%。此外,三年内共培养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中等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1516人,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事业补充了新生力量。

随着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发展,三年来教师队伍也迅速成长壮大起来。1952年7月,河西地区各级学校教师已达到了3542人,与1949年解放前夕中小学教师总数相比,增长了17.8%,其中中等学校教师(包括职员)319人,小学教师3223人。在教师队伍成长壮大的同时,经过不断培养训练和整顿调整,教师质量随之提高。据1952年底武威、酒泉两专署对1007名小学教师的调查,文化程度在专科学校以上毕业、肄业者9人,占0.89%,高中(包括中师)毕业及肄业者165人,占16.4%,初中(包括初师)毕业及肄业者648人,占64.3%,小学毕业及以下者185人,占18.3%;初中以上程度者占80%。中小学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进。一部分教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或获得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

另外,各级学校的设备也逐步得到扩充。省教育厅和西北教育部为各中等学校购置配发了理化仪器、体育器械、各种图书及音乐、美术教学用品。部分中等学校重点进行了基本建设。据武威中学、敦煌中学、安西师范、天祝师范4校统计,仅1952年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达40541元。各级小学也在国家补助和广大群众热情支持下,教学设备有了相当的扩充。1952年,对1533所小学调查,校舍总面积达4978430平方米,平均每生占31平方米。教室共有4405座,总面积300702平方米,平均每生占教室面积1.91平方米。

三、工农业余教育的发展

工农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但在旧社会,广大工农劳动群众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文盲率80%以上。建国后,工人、农民政治上得到解救,经济上翻了身,迫切要求享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实行教育向工农群众敞开大门,这既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农民业余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河西地区的农民业余教育事业(包括市民业余教育),从1949年解放初开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逐步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1949年冬,根据上级的指示,利用农闲时间,围绕剿匪建政、征粮等中心工作,大部分县开展了冬学试办工作,建立夜校、识字班162处,参加学习的农民和城市市民8317人。1950年除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外,农业地区全面开展冬学工作,河西地区17县共举办冬学、识字班581处,入学群众20601人。

1951年春,随着抗美援朝、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等群众运动的开展,群众觉悟迅速提高,经济生活初步改善,识字学文化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男女青年的自觉要求。于是,全地区农、市民业余教育事业,在1950年的基础上,迅速向前推进一步,增设识字班738处,新增学员59435人。同年冬,河西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农民摆脱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压迫和剥削,在经济上、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要求文化上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党及时发出了“乡乡有冬学,村村有学生,一人入学,全家念书”的号召,县、区、乡分别成立或健全了冬学委员会领导组织,加强具体指导,使全地区冬学识字运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仅遍及农业地区各个角落,而且扩展到少数民族草原。冬学发展到2408处,比1950年增长了3倍,入学人数达到119697人,比1950年增长10倍。民校发展到521处,也比1950年增长3倍,学员达到37981人,比1950年增长5倍。1952年在“整顿原有、适当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对原有冬学及民校进行了整顿工作,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员程度编级分组,确定课程,拟订教学计划,建立各项制度等,使其逐步走向正规。经过整顿和发展,1952年底,河西地区有民校645处,655个班,学员39593人,其中妇女24755人,占62.5%。冬学基本维持1951年的状况,个别地区略有发展。

在动员组织接纳冬学民校学员中,首先着重干部、积极分子先行入学的方针,同时坚决贯彻阶级路线,保证农民基本群众优先入学。据古浪等10县的统计,1952年在民校学员总数中,雇农占了12.2%,贫农占32.10%,中农占38.7%,富农占5.7%,地主占6.5%,其他成分占4.6%,农民成分合计80%以上。党员占0.1%,团员占5.2%,干部占5.4%,积极分子占4.6%。

冬学迅速提高了农民、市民群众文化水平。原来一字不识的文盲,可以认识到100到500单字,半文盲可以认识到500个以上的单字。升人民校继续深造者,则更高一步,一般能识到1000个左右的单字,能看懂通俗读物,能写便条便信,记载简单账目,同时还会加减法,摘掉了文盲帽子。同时冬学运动还培养了农民群众的学习热情。经过几年来冬学民校的集中学习,学习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在生产和家务之余,十分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正如有的农民说“一天不学习,就好像少了什么”,有的农民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高台县有个农民叫蔺学伟,除在校专心学习外,经常书本不离身,有空就读,到湖边打柴,把字写在扁担上认,上地运肥,把字写在车辕上认,夜晚睡觉还在肚皮上写写划划,练习不停,很快摘掉了文盲帽子,还光荣地被评为学习模范。

(二)职工教育发展迅速

河西地区地域辽阔,矿藏丰富。但在解放前,除玉门油矿和少数私人小煤窑外,很少开采利用。产业工人数量甚微。解放后,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恢复和发展,公路沿线的城镇先后兴建办事处、维修厂、养路段、运输公司等企事业单位,部分小煤窑也在公家的扶持下,增添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职工人数不断增长,加上散居在城镇的店员、手工业工人、搬运工人以及机关学校的职工在内,职工总人数达到10000人左右。据1951年玉门油矿的调查,职工中的文盲、半文盲约占职工总数的67%。依此推算,其他各城镇及厂矿职工中,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在70%以上。

河西地区的职工业余教育和农民业余教育的情况一样,都是解放后在空地上创办的。1950年9月,玉门油矿首先成立了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接着,酒泉等县也在1951年先后建立了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各地依据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及经费、设备、人力等具体条件,采取单独或联合组织的形式,陆续建立职工业余学校。据1952年10月统计,河西地区共建职工业余学校9所,即玉门油矿1所,酒泉县3所,高台县2所,张掖、永昌、民勤3县各1所,共有政治、文化、技术各类学习班、组572个,学员4616人。其中玉门油矿职工业余学校规模最大,学员最多,经费设备充足,已形成了完整的职工业余教育体系。

职工业余学校教学内容,1950年冬以前主要是政治启蒙教育。1951年以后转向以文化教育为主,主要是识字,适当结合政治教育、生产技术教育和卫生教育。学习时间,玉门油矿每周12小时,其中文化学习6小时,政治学习2小时,技术学习4小时。其他各县一般文化学习每周10小时,在文化学习中穿插技术、卫生教育内容,政治时事学习2小时。在组织接纳学员时,本着“着重干部、积极分子”的方针,首先吸收青壮年骨干及党团员、干部参加学习。1952年在校参加学习的4616个学员中,青年占53%,壮年占44.5%,老年占2.5%;党员占5.5%,团员占10%,干部占23%。

职工业余教育的师资遵照“以民教民”的方针,发动职工和眷属中的知识分子来担任,由职工兼任者最多,绝大多数是义务制。经费依靠政府补助、工会文教费、自筹三个方面解决,以工会文教费为主。

四、民族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一)党关怀少数民族教育,恢复工作进展迅速

解放前,河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星星点点、破烂不堪。加上军阀把学校作为勒索欺压群众的工具,造成群众对学校的反感,以至解放后,仍然对学校存在某些误解,认为“解放了,孩子就不上学了”。针对这些情况,解放后各级党政组织,把迅速开学复课作为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到各民族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通过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新教育和旧教育的本质区别,采用座谈、访问、拉家常、回忆过去、对比今昔的方法,启发提高群众阶级觉悟。对经费确有困难的学校,国家给予经费补助;对家庭贫寒,无力继续就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以补助或救济的方式帮助解决困难。1952年共拨款5亿元专门用于解决民族学校设备、教师待遇、学生生活方面的困难。由于政策对头,措施到位,迅速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认识,消除了误解和顾虑,不但纷纷送子女入学,还积极主动地捐献粮款,帮助整修学校,扩充设备。天祝藏族自治区仅在1951年内,在各族群众支持下,兴修教室250间,新制桌凳328套,捐粮630石,现款1410万元,大大解决了开校中的困难,从而使民族地区的原有学校先后得到恢复。1951年底,河西地区已有专设的少数民族小学37所,比解放前36所增加1所,连同一般学校兼收少数民族学生在内,民族学生总数达到2100人,比解放前的1619人增长了29.7%。

(二)民族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1952年,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在恢复的基础上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型的民族小学像雨后春笋般地连续出现,民族小学的学生也急剧增加。特别是天祝藏族自治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群众办学高潮,一年内新建民族小学30所,连同1951年新建的3所,两年内共新建小学33所,相当于解放前所建小学总数(14所)的2倍还多。学生总数达到2645人,相当于解放前学生总数(510人)的5倍还多。不仅学校学生急剧增加,学校规模也扩大了。该自治县1952年下半年将6所初级小学扩建为完全小学,各增加1个班,增加教师1人。至此,该自治县已有8所完全小学,比原有的2所增加3倍。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解放前从未办过学校,1951年、1952年两年内,先后兴建蒙族小学3所,入学儿童85人。至此才真正结束了河西蒙古族无学校的落后悲惨历史。其余如高台、酒泉、张掖等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学校迅速扩大,完全改变了解放前的那种冷落状况。到1952年底,河西地区共有各民族专设小学64所,比1949年增加了1倍还多。其中完全小学8所,初级小学56所,共有少数民族学生3409人,连同一般学校兼收的少数民族学生195人,全河西共有民族小学生3604人,比1951年的2100人增长62.33%,比1949年的1619人增长122.61%。

对民族学校的组织领导、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同汉族学校一道进行了改革,废除反动的科目和教材内容,开设了政治常识,采用部颁新教材,改变了理论脱离实际、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废除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野蛮做法,实行了民主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和教育经费收支等方面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初步建立起了民族教育新体系。

随着民族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资要求日益迫切。为大力培养壮大民族师资队伍,1952年秋,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了天祝初级师范1所。同年招收新生50人,设一个班,男生48人,女生2人,藏族学生16人,占学生总数的32%。按一般初级师范学校所设的科目进行教学,增设藏文课程。天祝初级师范的创立,结束了河西地区没有少数民族中等学校的历史,是恢复时期河西民族教育事业巨大发展的又一标志。

(三)民族业余教育平地而起,发展迅速

解放前,河西民族地区的社会教育是白纸一页,一无所有。在党的关怀下,开始在空地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起来,成为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农牧业业余教育,1951年冬开始重点试办。随着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受汉族地区冬学运动的巨大影响,1952年普遍开展,并获得显著成绩。1952年几个主要民族聚居地区农牧民业余教育蓬勃发展,天祝藏族自治县建立民校29处,35个班,识字组368个,共有学员13772人,其中妇女7940人;酒泉祁明区建立冬学4处,8个班,学员451人,其中妇女207人;高台六区建立冬学1处,学员约50人;永昌沙沟寺藏族干部30人,回族干部8人,土族干部5人,参加速成识字学习。

农牧民业余教育的开展,显然时间短,但成效已初步显示。据天祝藏族自治县9个乡的调查,参加学习的451名学员中,一般都能认识200到300个汉字,还有131人达到会写、会念、会讲的程度。参加速成识字班学习的民族干部,经过短期突击学习也能认识1000个以上汉字。

五、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

同类推荐
  •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杨红樱的文学作品是滋养孩子心灵成长的精神食粮,更是蕴含丰富教育思想的教育指南。秉承苏霍姆林斯基先进的教育理念,杨红樱反对格式化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主张把快乐还给孩子,用情感温暖成长,以博识推动发展,倡导充满人性关怀和游戏精神的生命教育。解读杨红樱畅销书作中的教育智慧,自当会引发我们对儿童教育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
  •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

    《探索与研究》的编写宗旨,仍然以不同行业、系统的不同来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视觉反映了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这些来稿大都来自实践第一线,对一些新观念、新思维、新现象、新发展进行了较有力度的探索与研究,注重了改革与发展主旨的积极发挥。作者都在一定的高度上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见解比较独特,阐述较为独到,明显地提升了论文的课题价值,对当前深化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引导作用。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本书是一本探讨角色理论的学术专著性教材。全书的基本框架分为三编:第一编角色总论,第二编角色分论,第三编角色建设,每编由若干章内容所构成。本书对就读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有志于探讨角色问题的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忠孝勇烈奇女传

    忠孝勇烈奇女传

    木兰女年十四,孝心纯笃。亲衰而病,适军令至,女扮男妆,代父从征,十三年而回,无人知晓,又能居丧如礼,全命全真,岂非奇中奇人。虽然木有根本,水有源流,若不叙其祖宗何人,桑梓何处,何为忠孝,何为勇烈,则徒一木兰女也。
  • 太白经

    太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娘子大人保护我

    娘子大人保护我

    萨笑笑是个人生经历特别坎坷的人,也是个特别传奇的人。小时候一直被追杀,长大了又要保护被追杀的人。所以,她从小到大就没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今年已26岁了,已经不算年轻的萨笑笑,依旧过着刀光剑影的惊险人生……
  • 冷情杀手王爷

    冷情杀手王爷

    神啊,上了厕所也能穿越,还好似不巧的砸在了一个冰山王爷的身上。虽然他长的不耐,不过也不必一口一个丑女的叫她吧,她哪里丑了,靠!老娘不发飙,你当我是软柿子好捏是不是,看我怎么整你!
  • 混在末世当农民

    混在末世当农民

    某强者(惊讶状):啥?你一个小农民居然也活到了末世后期?姜琪(白眼状):咋?看俺穿的破,就瞧不起人不是!告诉你,咱可是融合了“神农芯片”的牛人——净化水土污染、开荒种田搞生产!乃能么?培育神奇种子、强化机能屠丧尸!乃能么?驯服变异生物、猴子老虎当宠物!乃能么?……切!在这大地失序的世界,乃们这些所谓的强者,只会夹着尾巴逃跑吧!
  • 何处无月明

    何处无月明

    秦朝乱世,秦在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嬴政派出阴阳家各大高手与流沙卫庄对诸子百家进行围剿。此时有关秦始皇宠姬、扶苏生母碧洗夫人的前尘往事被拉出,而燕丹秘密保护起来的女儿、燕国帝姬燕倾泠竟被封在玄玑冰棺之中,一时间,天下风起云涌。主要是围绕秦朝时扶苏与胡亥,阴阳家的故事展开,体系比较庞大,不喜者勿入。
  • 妖惑妾: 魅王爷

    妖惑妾: 魅王爷

    穿越啦!穿越啦!穿错了,穿错了!“什么穿错了?”“衣服穿错了……”凌若星很勇敢的穿越了,只是当度假,然后等待着她的无止境的帅哥,美女齐聚一堂!当当当!史上最美丽贤淑可爱善良的凌若星驾到!最悲惨的命运就随之而来了,被当物品一样送来送去的同时还犯重婚罪,天啊,我要回现代!
  • 剑三之男神饲养日记

    剑三之男神饲养日记

    苏小小承认,她就是颜控、花痴,而且是放弃治疗的那种。但!是!花痴也是有人权的好吗?喜欢帅哥有错吗?有错吗?啊?花痴也是认认真真的谈恋爱的好吗?不乐意你倒是说啊?干嘛摆出个委屈的小样儿?当老娘是没脾气的软包子吗?阮一帆我告诉你,这!事!没!完!
  • 不后悔的相遇

    不后悔的相遇

    楚云璐,天才少女,强势女人,却因为一个奇怪的誓言,糊里糊涂的被灶君带到了一个叫万胜国的地方!哇靠,这是肿么回事?莫名其妙就被卷入一场复杂的宫廷斗争!原来这一切竟是深爱之人一手策划的复仇阴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