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73900000004

第4章 远古至元朝以前的河西教育(远古至1206年)(2)

前凉奠基人张轨,博通经义。他出任凉州刺史后,立学校,重礼教,并收录九郡官僚子弟500余人,传授儒学。首批招收500人的州级学校,在当时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其规模可谓大矣。置崇文祭酒,崇文祭酒是州级管理学校的长官,同时兼地方教学之职。崇文祭酒的品阶仅次于刺史,给予如此高的地位,足见其对教育的重视,也表明张轨振兴教育和以文教兴邦的决心之大。其后张重华也非常重视讲学授徒,一时出现了在朝卿士,郡县守令,从师受教的盛况。

南凉秃发利鹿孤,听从祠部郎中史暠的建议,设立学校,任命田玄冲、赵诞为博士祭酒,选拔世族豪门子弟入学接受教育。

西凉主李暠,在敦煌修建学校,增收世族豪门子弟500人人学,大量培养文武人才,并征学者刘晒为儒林祭酒,掌管教育事务。

北凉主沮渠蒙逊尊刘晒为国师,令索敞、阴兴为助教,聚徒讲学,培训官吏。蒙逊还集中了阚驷、张湛、索敞、阴兴、程骏、程弘、宋繇等一大批学者于张掖、武威等地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五凉时期,河西私学尤为发达,名儒聚徒讲学,弟子常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秦安人郭荷,“明究群书,特善史书”,隐居张掖东山,设帐授徒。敦煌人郭璃,少有超俗之操,东游张掖,师从郭荷,尽传其业,精通经义,雅辩谈论,多才多艺。他隐于临松薤谷(今肃南马蹄寺)凿石室而居,弟子著录千余人。《孝秋墨说》、《孝经错纬》是他的代表作。著名学者刘晒就是他的学生。敦煌效谷的宋纤,隐居酒泉南山,设立私学,在教学之余,注释《论语》,写作诗颂数万言。

五凉时的私学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的特点:一是教育内容以经学为主,兼融道、佛、天文、地理、文学、史学等。二是私学规模大,生徒人数成百上千,甚至数千人,超过官学,而且重师承关系,形成了一些具有河西特色学术流派。三是私学教育家,不慕名利,甘于寂寞,隐居山林,聚徒讲学,潜心著述,致力于教育事业。四是私学招生对象较为广泛,既有官宦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百姓,冲破门第观念的束缚。

五凉时期,官学发展,私学昌盛,学者云集,人才济济,形成了“河西多士”,文化教育欣欣向荣的局面,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节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河西教育

一、河西文风颇盛,官学私学发达

隋朝统一全国,不仅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历史局面,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帝杨坚对魏晋南北朝儒学衰微大为伤怀,决心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并把儒学作为治国之本。为此他不但抬高孔子及其后代的社会地位,而且开创聚众讲儒学经典的活动,并规定老百姓在岁闲时,都必须学习儒训。同时,在京都及州县开设学校,但后期受到抑制。炀帝继位后,立即复开州县学校,教育日趋兴盛。但因炀帝统治残暴,连年征战,社会秩序不稳定,纲纪沦丧,地方官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隋朝废除九品正中制,代之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促进了官学尤其是地方官学和私学的发展。隋代武威、张掖、敦煌三郡文风颇盛,很多士人通过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的程序步入仕途,敦煌令狐熙精通《三礼》,擅长骑射,通晓声律,被吏部以通经拔为上士。

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全面繁荣的鼎盛局面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崇儒兴学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便恢复推行儒学。建国伊始,诏令全国各地重开国子学和州县学。第二年,又在国子学立庙祭周公、孔子。贞观年间,进一步推行崇儒兴学的文教政策,并扩大中央官学的规模。统一经学,编定《五经正义》,颁行天下,作为地方官学的通用教材。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都以此为纲,从此诵读儒家经典,成为天下知识分子的基本功课。武则天当政时期,兴佛废学,使贞观以来学校发展的良好势头遭到抑制。玄宗李隆基登位后,再次恢复崇文兴学的文教政策,并亲注《孝经》,令天下百姓家藏一册,乡学倍加重视。并征求宏儒硕士,考选为官,使其执教于中央及各地州县学之中,并制定编制,从制度上给予保证,以后的当权者,大都能沿用尚儒读经这一定制。

唐代的中国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和昌盛,全面走上了世界大国地位,长安不仅是中国,也是亚洲各国的文化中心。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下,封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大增,专门性学校开办,形成了完备的教育网络。

河西州县学校,私学蓬勃发展,医学也同时开设。地方府州县学均由官办,乡里学校则归私办。地方官学按州县之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并规定了学生招收和教师的数量。府学可收经学生50—80人,医学生12~20人;州学可收经学生40—60人,医学生10—15人;县学可收经学生20—40人。如此庞大的教育网,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入学由府州县长官选补,可免除课役,并享受按例的物质供应。学生在读习儒家经典之外,还须学习书法和时务对策,兼习礼仪。经每年岁考合格后,可逐级升迁就学。医学设在州府一级,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多数学生在习业完满后,服务当地。私学侧重于识字等启蒙阶段的教育,学生大多为庶民子弟。地方学校层次不一,程度悬殊,即有名士大儒传道授业,也有村野俗儒教字讲文。

唐代的敦煌,地处东西交通要冲,文化教育发达,官学、私学颇具规模。官学有州学、州医学、县学、庙学、里学等,从敦煌石窟遗书中得到的《尚书》、《易经》、《左传》、《文选》等,即是学生的读本。《毛诗》、《论语》、《孝经》写卷,是州县学或学生们遗留的教材。《本草》《脉经》、《五月庄论》、《食序本草》是医学教材,而《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是道家经典,是道学师生的教材。《兔园册府》、《李氏蒙求》、《开蒙要训》、《大公家教》则是私学的教材。安史之乱后,吐蕃尽陷河西之地。由于吐蕃崇信佛教,敦煌出现了教授《经》、《律》、《论》的佛教三学。又因为一部分遁入空门的唐代“破落官”,将世俗学问带进了寺院,加强了寺学内世俗学问的教学,寺院三学便发展为并收僧俗弟子,兼授佛学、俗学的特殊寺院学校。

据《沙州都督府记载图经残卷》记载:州学在域内,偏西地段,距都督府不远。学校院落形式独成一门。院内东厢为先师孔子、颜子庙堂,供学生拜谒,北面另构房宇供州医学进行教学;经学学生课堂设在西厢。州学经学教师为2人,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50人。医学教师2人,学生10—12人。敦煌县学与州学连墙分院,院内房屋布局与州学略同,学生40人,教师2人。寿昌县县学在县城内西南,教师2人,学生20人。

唐代,凉州府治姑臧(今武威),设府学,教师3人,博士1人,助教2人,教授学生60人。学科分大、中、小三类经。《礼记》、《左传》为大经,学三年;《诗经》、《周礼》、《周易》为中经,学两年;《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学一年半;《论语》、《孝经》学一年。五经是必读课,要求较低,只要达到一经或“未通经,有文词史学者”即可结业。

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刺激儒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制度、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的变革。学校职能是培养人才,以备国家使用。但学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直接授官,科举的职能就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其中的优秀者,充任各级官吏。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而且在众多学生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读书是手段,科举入仕方是目的。“读诵须勤苦,成就如似虎,不辞杖捶体,愿赐荣驱路。”勤奋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光宗耀祖。学校为科举而设,士子为考试而学,形成了“非科举无以劝学”的局面。赵彦昭,甘州人,年少好学,考中进士,于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父赵武孟,博通经史,官至右台侍御史。

唐代以后,中国进入分崩离析,兵祸连年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河西有归义军政权、甘州回鹘政权、凉州蕃汉奴隶主政权。由于朝代更替频繁,战事不断,各王朝虽因培养人才及政治形势需要对教育有所重视,但发展程度仍很有限。

三、西夏入主河西。重科举、兴儒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两宋期间,河西被党项族占据,建立西夏政权。西夏立国之初,就采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政策,将汉文化、吐蕃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一并吸收融合,从而形成颇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这一政策贯穿于西夏历史的始终。西夏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奇缺的问题,特别注重兴办学校,发展科举,振兴文教。自元吴立国之初就开始兴办学校。首先是“蕃学”,宝元二年(1039),令各州置蕃学,设教授,选拔党项族和汉族官僚子弟入校学习,初步培养了一批人才。但实践证明,仅仅通过蕃学培养人才,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质量不高,因此西夏王朝开始提倡尊孔读经,吸收儒家营养,发展汉学,开科取士。公元1144年西夏仁宗赵仁孝再次下令,“州县各立学校(当为儒学)”,“复立小学于禁中”,接着又立大汉太学。所有州县的学校,京城小学、京师太学均以儒学为教授内容。并推行庙学制。庙学制是在学校中设立孔庙,以示重儒,树立学术权威,培养崇拜心理的一种制度。庙即学,学即庙,庙学一体。仁孝皇帝尊孔子为文宣帝,立庙称之帝庙。重科举,兴儒学,广办庙学,使河西地区教育得到恢复,并有很大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仁孝时期,权鼎雄,凉州人,天庆中举进士,以文学名授翰林学士。因才学而得重用的河西人当然不止权鼎雄一人。据统计活跃于元代的西夏历史人物,总数三百七十余人,其中祖籍属河西地区的约六十四人,大体占六分之一。①另外通晓汉文字的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依照汉字结构创制西夏文字6000个,翻译《孟子》、《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作为教科书,文字创制后需要推广,推广需要人才。中央蕃学首批招募弟子三千七,由文字创制者野利仁荣亲自主讲。这批学生结业后,其中不少来到河四地区从事文字教育。

河西走廊是西夏国中心地区之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政策的执行程度都比较彻底,再加上河西走廊良好的传统和基础,有效地保证了该地区儒学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因此,可以说河西走廊的教育发展程度是西夏统治区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与同时期宋王朝所辖甘肃其他各地相比,河西地区的教育无疑在建制和教学内容上都要标准和规范得多。

河西自东汉以来,儒学就获得蓬勃发展,到五凉而达全盛。经过隋唐的着力经营,历五代不衰。西夏立国之初,汉学未受到重视,但并未遭到排斥,重建蕃学,其中有不少儒学内容。后经过一番争论,开始提倡尊孔读经、兴办学校、开科取士,重用硕儒博学之士,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西夏王朝毕竟源于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过程,也是逐渐封建化的过程,与唐代鼎盛时期相比,河西地区的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有限,特别是频繁的战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正常发展,使文化教育发展未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同类推荐
  •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是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兵库 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共同设立的翻译编辑委员会 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灾害特点与行之有效的防灾对 策,从日语版的《灾害对策全书》全四卷中精选了39 篇文章翻译,集成一册。 《灾害对策全书》包含了应对灾害所需的法律、 政策、方针,各种应对手段和工作流程,防灾教育和 防灾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从事防灾减灾工作人员和研 究者提供参考,是一本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的 灾害对策指南。本书是以真实的自然灾害为案例,对 灾后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提高 灾害对策的能力,为构建安全与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 韩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韩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本书内容包括:韩国中小学教育概述,全力推行教育公平政策,实施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课程,确立“以人为本”的教改方向等。
  •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或者说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综合人文素养,是一种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即使孩子是班上成绩最差的。他依然可以有辉煌的将来;没有大智慧,即便孩子在校的成绩再优秀,将来也可能泯然于众。因此。所有的父母和教师都应当重新来学习儿童教育这门专业的功课。
  •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孔子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新课改的今天,这话是如此地合适。当我们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中走来,我们要珍惜眼前盛开的每一朵花。抬头仰视它,千万不要低头的刹那间碰落。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盛开的理由。“悲剧是永恒的”,人们常说这话讲得颇有道理。诚然,童年的许多次欢乐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而许多的痛苦永久异常清晰地萦绕心间,挥之不去。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宽容是生活的一种香味。多美啊!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老师不可小视。为了不使他们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地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而不是一顿粗暴的打。
  • “纲常”教育思想与《春秋繁露》选读

    “纲常”教育思想与《春秋繁露》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有生的瞬间遇见你

    有生的瞬间遇见你

    生性冷漠的莫笙在商场上翻云覆雨、杀伐决断,却对楼伶疼爱备至宠溺有加。楼伶以为她和莫笙会一辈子这样幸福下去,殊不知一切的宠爱不过是一场预谋的报复,而她从始至终都是他报复的对象。“其实早在你爱上我的那天,一切就该结束了,我已经够仁慈,多给了你两个月做梦的时间。”她望着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心一下跌入深渊。“你有没有爱过我?”她问。他面无表情:“没有。”“那就好,否则我怕我离开后你会夜不能寐相思成疾。”“其实我也不爱你,我爱的只是你这张和他一模一样的脸。”数月后商场上狭路相逢,凤凰涅槃的她对别的男人笑靥如花。他才知,他错过了全世界最美丽的风景。
  • 佛说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

    佛说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大唐王朝是 让我们为之自豪的一座历史颠峰,大唐盛世的辉煌始终令我们向往。这个气势磅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国给人留下了无数遐想与疑问。本书从家族角度出发,通过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细节,一通俗的笔法对大唐王朝李氏家族进行重新解读。
  • 回首泪

    回首泪

    回忆冰封在月河的银际,往日沉没于寥寥之星,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晨光爬上白桦树的梢头,黑色羽翼却捎来祸福之兆。。她—墨迹汐,约希国的高贵殿下,冷漠淡然。他—临汾银,血狐族的贵族血统,风华绝代。是谁淡忘了谁,又是谁无情伤害了谁?当再次回首,眼角的泪又是演绎怎样的结局?
  • 大明之帝国荣光

    大明之帝国荣光

    崇祯和来自未来的穿越者灵魂融合了。本来是穿越者福利的金手指成为了崇祯的战利品。拥有了后世记忆的崇祯决心挽救大明,避免中国走向未来的屈辱道路。家国天下,终大明一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无论在历史上的的崇祯还是现在的崇祯为自己,也为这个民族命运所立下的誓言。
  • 未冥

    未冥

    “我用整个世界为你造一座大坟,希望你愿意居住。”那时的少年,仍不知道这句话的深意,还有那,少女的感情。
  • 在海的这边等你回来

    在海的这边等你回来

    一海之隔,陌茶籽四年飘泊于海外,原本以为淡忘的人和事却偏偏如影随形他一则即将大婚消息,让她失控连夜而归。两人重逢,俩俩相望,相对无语“你还好吗?”淡淡的一句问候就是吴桐散下的一张温柔的网最终她惊慌失措,落荒而逃再续前缘吧而天诺什么时候已经漫入了陌茶籽的生活雪中送炭也罢锦上添花也好有些人就是那么实在地存在了还有害自己六千元手机打失的罪魁祸首金来边空有一张帅气的脸却莫名惹自己烦一边是阴谋,一边是爱情爱你还是他,他?又该如何破解阴谋,获取爱情呢?
  • 九尾狐

    九尾狐

    八百年前,他为人,她是妖。为了成全她的孝道,他舍弃自己的命,为了完成他临终遗愿,她毁去自己百年修为。八百年后,他历劫成仙,她化身人形。仙妖重逢,只是,他已不记得她。关于他们的故事,后世众说纷纭。传说,她曾明目张胆执过他的手系上月老的红线,埋下姻缘。传说,他怕她受苦,甘愿将毒渡在己身。她忍受剜心之痛,只想减轻他几分情毒。传说,她见不得他佳人在伴,起了杀心。传说,他恐她万世为祸,亲手毁了她。传说,她因他入道成魔,他为她情伤不治。前世之情,今生尽倾。仙妖相恋,不得善终。天命司将此传说写入命簿,批言:邂逅之初,天命已定。既是缘,亦为劫。
  • 媒来掩去

    媒来掩去

    清坪镇上有二女,性格迥异,相貌差异甚大。顾府千金一向被传貌丑难嫁,可一群莫名而来的媒婆团又是闹哪样?貌美的李千金朝那群没眼色的点痣婆大叫:“你们拜错府了!”可是那些大婶没看她半眼,直把顾府的大门给压倒了。......
  • 我的十八岁

    我的十八岁

    校园生活虽然过去了,但是留下的,不是悲伤,是一页页的记忆。我愿意用我笨拙的文字描绘我的校园生活。其中虽然乏善可陈,但是倘若大家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印记,这说明作者与大家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套用一句话:世上根本没有作家,其实每个人都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