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9600000027

第27章 宁书纶先生笔趣(3)

1995年6月,全世界都在庆祝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我正好从台湾回来路过香港,在宾馆匆匆冼了把脸,就被拉去参加香港作家庆祝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晚会。晚会就是由王一桃主持的,那年他已经60岁了,声音洪亮,性格奔放,或高声独唱抗日歌曲,或即席朗诵自己刚写成的诗作……既慷慨激昂,又妙语连珠,把整台晚会主持得昂扬热烈。

他也要我出个节目,或唱一首抗日歌曲,或朗诵一首抗日诗歌,或说一个抗日时期的小故事,我选择了唱歌。可我会唱的抗日歌曲都被前面的人唱过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受到香港作家情绪的强烈感染,又知道这抗日歌曲是非唱不可的……正在为难的时候,能救急的一桃先生竟然给我找来一份《黄水谣》的歌谱,我依稀还能识得一点简谱,对《黄水谣》的曲调也还有点印象,准备了一下就拿着歌谱上台了,接不上了就先唱一句谱子,再唱一句歌词。一桃先生有时也站在旁边为我帮腔……许多年没有见过这样的文人聚会了。我赞赏香港作家的激情,并为他们的激情所感动。

等我回到内地,文坛上一片静悄悄,仿佛我们没有经历过亡国之痛,没有进行过八年的抗日战争,更对世界性的庆祝反法西斯的胜利无动于衷。似乎世界的事,国家的事,全与文坛没有干系。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坛变得如此地冷漠和自私?

现代文人可能擅谈情,有隐情,能伤情,会发情、滥情、矫情,惟独缺少激情。不只是政治的民族的激情,连待人接物也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真诚。通常的文人聚会,或者是正襟危坐地开大会,表情枯燥无味地说着一些枯燥无味的话,跟任何一群官员们凑在一起开的官会没有什么两样。散了会则是仨一群,俩一伙,分成无数个小圈子,各自讲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疙里疙瘩,叽叽咕咕。小人,小气,小心,小量。如果有谁慷慨激昂,一定是在述说自己碰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有哪一个小圈子里发出笑声,一定是在叙述别人的笑话,或是讲荤故事。

现代文人太聪明,太理性,太工于心计,太讲究实惠了。不会为任何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激动。难见“一点浩然气”,更无“千里快哉风”。甚至连“高洞紫箫吹梦想”,“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创作激情都没有了。因此,现代文人崇尚的是怪癖、麻木、隐秘、琐细、丑陋,反崇高、反健康、反正常、反秩序……一切就因为失去了激情。激情是灵魂的阳光,是明朗的人性,是四通八达的路,连接着真诚和友谊。

所以,现在聪明的作家多,真正优秀的作家少。因为,“激情只发生在优秀的人们之中”。

我曾多次见过王一桃,凡有他参加的活动,必定气氛活跃,让大家轻松愉快。他的眼里永远有火花闪烁,激情随时都可以感染大家,融化冰冷、生疏和不适,让大家恢复自然,恢复友好和善意。他自己也因为激情洋溢,给精神以青春,让自己的精神很容易就处于飞翔之中。所以他年年诗作丰收,人也显得充满活力,曾被老诗人晏明誉为《花甲少年》:

神采奕奕,声若洪钟。闭幕的晚宴,你高举酒杯,像高举火炬,瞬间点燃诗空。用童心拥抱每一位诗人,席间载歌载舞,活虎生龙。

只可惜,当今文坛上,像王一桃先生这样的文人太少了。

“书稀梦亦稀”

许多年前,老友陈国凯先生领潮换笔,给我寄来一封用电脑打印的信,我新鲜不已,钦羡不已。读后把那封信好好收藏起来,自己也开始忙着学电脑。如今,写作离不开电脑了,却轻视用电脑打印的书信——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堆信件,先拆私人来信,在私人来信中先看手写的书信。打印信件一概不存,阅后即毁。

将心比心,为了不遭别人厌弃,我从不用电脑写信。

——这有点不好解释,喜欢用电脑写作的人为什么不喜欢电脑写的信呢?

也许信是一种很特别的感情载体。能给亲情、友情、爱情注人一种特殊的满力。见到手写的信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息,乃至对方的体温。从字体上可以看出对方的性格、气质、写信时的心境。即便是陌生人的信,也可以给收信人提供想象的多彩空间,揣度写信者是怎样一个人……所以叫“见信如晤”,见字如见人,电脑信件哪有这样的功能呢?它只传达事物性。的信息,无法负载更丰富的情感内容。

有很长一段时间,书信曾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读者群,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多种阶层的不同心态。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收到200多封读者来信,压抑了太久的读者像作者一样,有着太多的情感需要倾诉,需要交流。那个时候,我几乎又是一篇小说一场风波,读者通过写信告诉我他们的喜和恶,在某种书程度上激发和鼓励了我的创作。

每到年底,会积存两大纸箱信件,挑出少数有价亦值的保留,其余的在夜深的时候抬到芥园里的道边上焚化,有时也用车拉到厂里,扔进一千多度的为钢坯加热的煤气炉——这个举动被一位工程师朋友称之为“葬信”。

现在如果不是即阅即毁,积存一年下来能装满两大纸箱的一定是印刷信件,手写的书信有两三个大纸袋子就足够了。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的作品失去了轰动效应,读者减少,或者说已激不起读者写信的热情;其次是现在的读者都很忙,没有事情要托便轻易不写信了。我现在接到的读者来信,谈艺术的少了,让我看稿、转稿、写人情文章或办其它事情的多了。前年我写过一篇一千多字的短文《寻找悍妇》,不算编辑部,仅我本人就收到近百封读者来信,全是托我成全文中那位副教授的婚姻。

想想我自己不也是这样吗?以前每隔一段时间,就集中半天或一个晚上,专门写信,一写就是三五十封。现在写信的数量恐怕连那时的五分之一也达不到了。

这是为什么呢?今后的手写书信真的会被电话、电子邮件和印刷品所取代吗?

宋朝刘克庄有两句诗:“别后书稀梦亦稀,忽传尺素到柴扉”。现在似乎只剩下前一句,“书稀梦亦稀”,难得再有“忽传尺素到柴扉”的好事了。

但我又不大相信,或不甘心承认世界上有一天会出现无信的局面。

人类只要不都变成机器人,还有情感在,就不可能不写信。恋人间的通信不是叫“情书”嘛,有“情”就得“书”,“书”是“情”之物。于是我也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现在还给哪些人写信,不给哪些人写信呢?‘太熟的朋友不写信,有事没事都打电话。太生的人也不轻易写信一一不好写,写不好,不写好。信基本上是写给那些还处在相互客气、相互尊事阶段的朋友。

还有,就是海外的朋友。大概越洋电话费太贵,有事要谈或无事问候,都是写信,而且都是手写。我自然也是手写回信。基于此,我才不担心有一天地球上会书信断绝。

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只会让书信越来越珍贵。说不定有一天信会珍贵到“家书抵万金”的地步。

何为“天津卫”?

在我小的时候,从沧州到天津来,叫“下卫”。明明是“上”,偏偏叫“下”,明明是座城,为什么叫“卫”?问大人,大人说,卫就是城,就是大城,就是繁华。上就是下,下就是上,人家不都是把上关东叫作“下关东”嘛!

我又问:为什么去北京就叫“上京”、“晋京”呢?对一个少年来说,这个世界实在太难以理解了。我提的问题太多,是不可能都能得到答案的。

以后我考到天津来上学,向天津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天津卫”?仍然没有人能给我以明确的解释。大都含含糊糊地说,天津的意思就是天上的星,天上的桥,天上的渡口,卫就是木,就是雄伟,特殊,值得自豪。

我也就糊里糊涂地开始为“天上的渡口”自豪。寒、暑假回沧州,有人问我在哪里读书?就回答:在“天津卫”——把个“卫”字故意拉长声,以示自豪。后来杂书读得多了,知道天津是在明朝建城,由燕王朱棣定名。前些年见到一本《津门谈古》,通俗简练地介绍了“天津卫”得名的经过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封他的儿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京,屯兵于海河两岸。朱棣要扩大自己的势力,便向四周开辟村庄,从江南和中原迁来大量移民……于是,三岔河口一带开始繁华起来。漕运发达,船舶集结,南来北往的客商汇聚于此,店铺林立,贸易兴隆。当时三岔河口最热闹的地方叫“三汊口”和“小直沽”。天津的沽很多,号称有72沽。按明朝弘治时期的户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的解释:“沽云者,小水入海之名也。”

1400年,燕王起兵和建文帝争天下,认为“小直沽”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他站在三岔河口的摆渡上,对随臣们说:这个地方大有可为,应该有个好名字,不能老是叫小直沽,它并不小嘛。随臣们自然是先请燕王赐名,朱棣两眼望着老天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好名儿,有位大臣建议叫“天平”,并解释说:燕王是奉天子旨意平定北方,不正是天平吗?老臣刘伯温反对,他说:依臣见,不如叫“天津”。千岁承圣上之命,吊民伐罪,顺乎天意,所以叫“天”;在这里渡过河津,所以叫“津”。另外,古时洛阳曾有“天津桥”。天河之中有九星,占据天河,都叫“天津”。“天津”二字很有气派,也很典雅。燕王应允,即刻传谕地方,将三汊沽、小直沽两个地方统一改名为“天津”。朱棣称帝后,于永乐二年,即1404年,设置“天津卫”,修筑城墙,驻兵屯守。

所谓“卫”——就是明朝驻地方的军事编制单位,共分两级:“卫”和“所”。如同今天的师、团。初设“卫”时,分为“三卫”:“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各屯兵五千余名。过了二百多年之后,到了清朝顺治九年,即1652年,并三卫为一卫,统称“天津卫”。到1715年,即雍正三年,撤消“卫”,改为“天津州,隶属河间府管辖”。

1929年,又更名为“天津市”。由此可见,天津设“卫”不过311年,却让天津人莫名其妙地骄傲或者说困惑了近六百年。如果说,天津人对天津的进步和发展感到还不满足的话——尽管要让大家都满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眼下天津人的思想,似乎是格外地活跃。1998年在一首非常流行的顺口溜里有这样两句:“城市集市化,乘车大发化。”寻找大家不满足的原因,我以为跟天津人牢固的“卫意识”有关。

可以说,“卫”的意识,害了天津六百年。“卫”的意识,就是“门卫”意识。以把门儿的自居,缺少进攻意识,缺少大城市意识,缺少跟北京平等的意识,自然也就缺乏跟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竞争或在发展上超过去的意识。虽然身为直辖市,却甘当最末尾的一个。去年又增加重庆为直豁市,天津难道又要往后错一个,仍旧老末?甚至还老担心直辖市的资格会被取消!大城市意识,直辖市意识,不是狂傲、霸道,而是与承担的责任相匹配的自尊、自信。

华盛顿并没有让相距不太远的纽约当门户,东京也不视近在咫尺的横滨、横须贺为门户,位在内陆的柏林、巴黎等,均未拉一个城市做门户。国有国门,城有城门,家有家门,不能让别的国家当你这个国家的门,也不能让别人的家当你家的门,为什么要让另一个城市成为你这个城市的门呢?如果非要一个门,全国所有城市都是首都的门。至少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山海关、张家口、大同、太原,应该跟天津一样都是北京的门户。

数百年的“卫”意识,“卫”死了天津人的眼界,困住了思维,束缚了手脚,只盯着自己的家门口。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天津人外出闯天下的很少,“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广东、浙江、福建人遍布全世界,你在国外如果遇到一个天津老乡,比碰上一个稀有珍奇动物还让你惊喜。不要说出国,就是在南方最先发达的地区,如深圳、海南等地,天津人也是“凤毛麟角”,不成气候,组织不成团体。“门卫”嘛,死活不离家门口,而且还把这个看大门的职务视为美差,一代代地传辈儿。

“卫”无非就是个兵营,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我们从头看看,天津这个“卫”到底“卫”了些什么?明朝设了“天津卫”,却并没有保卫住大明江山不灭亡。清兵是从东北人关,先拿下北京,然后向南推进。李自成也是从张家口冲下来先攻占北京,后夺天津。同样,大清王朝也没有因为有“天津卫”,而“永世长存”:中国的地势是北高南低,历史上六次大的统一,都是从北往南打。日本侵略中国也是如此——如此说来,倒应该把北京说成是天津的“门户”。其实,各大城市之间,或者说一个完整的版图,都是互为门户,互相依存。

天津真正扮演“卫”的角色只有一次,1900年7月14日,英、法、俄、德、日、意、美、奥组成的“八国联军”攻克天津,摧毁了已有五百年历史、据说又是“非常雄伟壮观的天津城堡”。当朝廷腐败,国穷民弱,一个天津怎能护卫得住整个民族的尊严?

即使你有那份卫国卫民、且不惜以死相拼的勇气。但,门卫终究是门卫,上要听皇上的,皇上下令叫你开门,你还能“抗旨不遵”吗?还要看想迸门的是谁,任何门户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小摸、流氓无赖、阿猫阿狗者流,也许你还能挡得住,真正遇到强敌就不单是门户关紧便可高枕无忧的了。需要全国全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还得再加上国家强大,有足可御敌的实力;方有希望拒强敌于国门之外。

何况现在战争根本就没有门户的界限。美、英两次进攻伊拉克,可是先从大门口迸去的?

再说,我们自称是北京的门户,人家北京可曾把你真的当成门户?在工资待遇上,可能把天津人当门卫了,京、津在差不多的纬度和经度上,北京的工资却高于天津。北京有重要的客人来,比如克林顿、布什、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希拉克等外国首脑访华,从来不走天津这个“正门”,都是从北京的后院或后窗户直接飞走,越过天津到上海或到广州。在我的记忆里,来过大津的外国元首只有金日成和西哈努克,弄得天津人大惊小怪,交通阻塞好几个小时。甚至有些著名的外国艺术团体来华演出,也不走天津这道正门,好像中国压根儿就没有这么一个大直辖市——这又能怪谁呢?你甘当“门卫”,碰上傲慢的、势利的客人,谁会拿正眼瞧瞧把门儿的呢?

即便想当“门户”,把天津建设得发达强盛,漂亮幽雅,门户不也显得体面堂皇吗?对国家,对北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中国实施全面的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军进行了百万大裁军,福建前线、广西前线,都急速地转变前线意识,改为以经济工作为重心,大搞边境贸易。惟独天津人,张口闭口还是门户门户,真乃“门户之见”。现在时兴下岗,天津这个大“门卫”,难道就是铁饭碗,永远不会下岗吗?咱天津老乡们就不想再弄个第二职业干干?

同类推荐
  • 纳兰性德全集第二册:词集

    纳兰性德全集第二册:词集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全集共分为四册,第一、二册为词:除包括《通志堂集》的三百阙外,另增加了四十九阙,并附《纳兰成德传》(纳兰性德,原名成德)一篇。
  • 面具与蛇

    面具与蛇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海外华人文学逐渐繁荣,发展到现今已经很成气候。一些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不仅蜚声华人文学界,就是在国外主流文学界也崭露头角。他们身处异域,思想和生活无不与传统的母语文化以外的异邦文化形成冲突并不断磨合;而在内心世界里,都有不同文化碰撞后闪现出的亮点和火花。尽管他们在国内不如一些畅销作家来得更有知名度,但在域外,他们的写作俨然是与中国文学连在一起的,与中国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华人作家的作品也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简捷途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国内的读者对海外作家的作品更有兴趣。
  • 时间会证明一切

    时间会证明一切

    爱过,错过,都是经过。好事,坏事,皆成往事。生而为人,红尘浮浪,免不了世间一番摸爬滚打。也曾迷茫,也曾彷徨,虽抵不过少年白发,却终可见淬火成金。尝遍人间滋味,领略万种风情,然后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是时间。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时间会证明一切。
  •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再也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从而被迫开始了现代性的历程。为济时事之艰,无数莘莘学子负笈海外,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盗火者”。正因为在现实中先行具有了留学生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在域外生活的书写,然后才诞生了中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 思想的子弹

    思想的子弹

    这是一群活跃的、极具影响力的90后作者。“青 春的荣耀90后先锋作家二十佳作品精选”这套书精选其中的20位集中推出,全面展现他们的文学才能。同 时,这套书还是90后读者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样本。 《思想的子弹》为其中一册,是90后代表作家张 文胜的作品集。 《思想的子弹》是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发出的最有利的呐喊。体现出青年一代作者中少有的 对世事、社会、人类的关注。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甜城

    重生之甜城

    齐橙“有幸”成为那个四百万分之一的人,新生活在未来展开~但是……什么?!没巧克力?什么?!没甜点?什么?!你们不知道那是啥?!罢了罢了,有材料有技术还怕做不出来吗?咦?一不小心就出名了?边做边吃边开店,无聊时全息游戏玩起来~啊,原来你也喜欢甜甜的味道。这是一个温润吃货在未来制作糖果甜点,稀里糊涂的被人拐回家的故事~1V1,HEQwQ这里是第一个坑嘤嘤,有哪里不对哒还请大家谅解QAQ
  • 冷漠校草赖上我

    冷漠校草赖上我

    她,一个呆萌小女生爱上初遇的他。鼓起勇气去表白,却不曾想到拒绝她的不是他而是他名义上的未婚妻,内心受到打击使她用冰冷的外表来包裹住她受伤的心…………接下来还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神级契约师:王者归来

    神级契约师:王者归来

    P.S.本文已完结,前二十三章是废章,新书《绝色符咒师:风临九洲》已完结,求呵护!!前世的她,被最好的姐妹背叛,跌下悬崖,并且发誓,来生决不放过她。不料魂穿异世,成了异瞳大陆第一家族的废材五小姐,而且还遇到渣女凌虐!她冷笑,将渣女扫出院外,然后一步接着一步,先是暮家和白家,再是整个塔雅皇室!无意间明白自己今生的身份,第一世的风光,于是一步步重登巅峰,只为复仇!但是她的存在……只是为了复仇么?不!她还有他们!还有……他!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星罗风云之墨武天下

    星罗风云之墨武天下

    她,翟城大名鼎鼎的废物;她,被称为“夜之王”的强者。不同的身份,惊人的差距,她将如何墨武天下?(本人新手上阵,文章啥的可能会写得慢点、出点差错,请大家见谅,有错误或建议请提出来哦,不要客气!)
  • 士丧礼

    士丧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London in 1731

    London in 173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魂行道2:东湖往生

    魂行道2:东湖往生

    和《魂行道 1》一样,这个故事依然发生在东湖边的女生宿舍……在东湖之滨的某所大学校园,有间破旧潮湿的女生宿舍。我就是住在宿舍里的女生之一,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像一切这样的故事一样,当我开始住进去的时候;当午夜的宿舍门莫名其妙地锁死的时候;当锁死的门下面的缝隙,会准时地有影子晃动,却没有声音的时候;当镜子里会在午夜十二点准时地浮现出一个影子的时候;当所有人都搬离宿舍,只有我还坚守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 28天出口成章

    28天出口成章

    你如何在成功路上舌灿莲花,春风得意。另外还重点对幽默、赞美、口才礼仪、聆听、分寸、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论述,并就言与意、口才与成功等关系做了有益的探讨。
  • A Personal Record

    A Personal Recor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