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11500000007

第7章 6、沙柳、男人、土

走进陕北,我时时能感到迎面扑来皇天后土般的厚重和空气里处处鼓动的阳刚之气。半山腰建在阳坡的石窑、草地里挥杆拦羊的半桩子后生、树荫下昂首嘶鸣的叫驴,就连沟岔里道旁田边那一株株随处可见的杨柳树也是粗壮的枝干和隆起的骨节,并不见书本上通常描绘的那种随风依依、婀娜多姿的身影。我曾向陕北的许多学者朋友谈到自己的这种感受,他们认为男人是广袤的大地和厚重的黄土,是承载生灵的脊梁,而这里的女人虽然有一对惹人的“毛眼眼”,但始终是“冬天的雪、夏天的雨”,最终要渗入泥土之中。走进陕北我还时时问自己:为什么这里矫健奔放的腰鼓队员多男士?为什么画家来这里采风写生的模特儿,不是白羊肚儿头巾下饱经风霜的老者,就是满脸稚气的男童?为什么这里男人的歌喉,在茫茫宇宙人寰空旷处最能表达信天游的无尽韵味?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英雄豪杰,在这块土地上演绎过“真男子大丈夫”的历史不朽和豪情?这里有秦始皇建造的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产生过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还有率领中央红军走进这片土地的毛泽东。我曾在黄河岸边请教过一位满面沧桑的牧羊老人,他要我向沙丘深处林木的身躯上去询问,从陕北汉子的面部骨骼肌肉上去寻找答案,从天地神形的似与不似中去化解心中的谜团。

提起陕北黄沙中的沙柳,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这样的景象:毛乌素沙漠南缘陕北境内大片沙地上,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沙丘,一道道变幻交错的沙梁曲线,像是沙海里涌起褐黄色波浪,显得那样宏大、宁静、深邃,如同路人突然走进森林的绿,跃入大海的蓝,给人心灵强烈的震撼。如果再加上地质学那道没有破解的“沙丘坍落度一致性”的千古之谜,陕北沙地的自然美和几何美相互亲密地融合在一起。其间也散落点缀着一簇簇粉色的沙打旺,绿色的柠条草,红白相间的毛苕子,生意盎然的沙柳丛。可能是这里风疾沙猛的缘故,沙漠里的沙柳个头不高,像是从地心深处突然发力在沙地表面直接抽绽出千枝万叶,并不见树木常有的树干,以灌木紧凑簇拥的形体散落在沙地上,顽强地表达着生命的完整含义。对它很多人有过不同的描述。有人说它像黄色写意背景中舞动纤肢的仙子,代表着美学视觉上的浪漫和飘忽不定。有人把它与黄沙为伴的习性比喻成生物学适者生存定律的例证。还有人把它比喻成生命现象在荒漠里的港湾,是生态学关于沙漠生命食物链理论梦寐以求的庇护所。我虽绞尽脑汁地思索,但视觉上却很难与威武雄壮的男人挂起钩来。

随意走进陕北的沟沟岔岔,举足步入沙地深处低凹湿地上的片片绿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成排成行由清一色的粗壮的树干和笔直的枝条组成,形似一把把端插在沙地里的绿色蒲扇的杨柳。由于干旱缺雨的缘故,陕北高原缺少植被,更缺少房舍建筑用的木材,于是陕北人把目光盯在了生命力极强的杨柳树身上。当树干长到约碗口粗的时候,春天里的一天清晨,男人们用砍柴的镰刀梳稀大部分枝条,第一年只留十几根在树干上,而后逐年增加,使树根从土壤中吸取的营养通过茎干集中输送到有限的枝条上,几年功夫柳枝就长成了盖房用的木椽檩条。如此几番下来,树干壮硕了,每次从砍去的成材的地方又长出了新的嫩芽,同时也在枝条外围形成一圈由营养堆积而成的黑色粗糙骨节,直到岁月掏空了树干,根系再也无力吸收水分供机体消耗时,树便枯萎死去,散落在茫茫的沙土中。特殊的生存环境积蓄了特殊的生命力量,造就了陕北特殊的杨柳,它少了几分娇柔,多了几分苍劲,少了几分眉叶低垂的妩媚,多了几分昂首挺胸的男子气概,成为黄土地上人工创造的最为亮丽的自然景观。

还是在二十几年前我刚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初秋时节,曾偶发奇想地只身到陕北定靖一带牧场去寻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那时公路上运营的豪华客车是盖有帆布雨篷的解放卡车,路面也是砂石铺成,坑洼坎坷,有些路面时速能达到二十几公里,已经是现代人眼中的高速公路了。我蜷曲在车厢的一角,随着车体不规则的摇摆昏昏欲睡,突然被司机一脚刹车惊醒,接着听到一位妇女的惊叫声。我掀起雨篷的一角向外望去,汽车正艰难地行驶在一段漫长的谷底道路上,狭窄处一匹因汽车鸣笛而受惊的大青叫驴正扬起前蹄嘶叫着挣扎着想摆脱一位中年妇女手中的缰绳,骑在驴背上的那位姑娘还显得不怎么样惊慌,她身着红衣红裤红袜红鞋,头上的两根辫子还扎着鲜艳的红头绳,周身红装巧妙地掩饰了她显得有些窘迫羞涩的红脸蛋,从当地的民俗和她们的衣着看,是位待嫁的新娘随媒婆正赶往认亲的路上。牵驴的大嫂一边咒骂汽车一边安抚叫驴,冷不防叫驴挣脱了缰绳,沿着公路向前疾奔。媒婆大嫂不依不饶地一屁股坐在汽车前号啕大哭,司机“大姐”“大嫂”地赔不是,连拉带扶地请她进了驾驶室,开始了一场汽车叫驴的追逐赛。大约追赶了三公里路程,汽车在一转弯处接近了叫驴,就在车尾刚巧超过叫驴的一刹那,从车后货厢里飞身跃出一青年男子,落地时就势在地上打了个滚,同时牢牢地抓起了缰绳,驴儿停了下来。驴背上的姑娘哭得像个泪人似的,煞白的脸全被泪水浸透了。车停稳后,跳下一位五十多岁的壮年汉子,不由分说抽了刚才飞身救美人的青年两巴掌,厉声训斥:“天底下就你能!咋就不惜性命?”小伙子一手捂着脸,笑嘻嘻地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有什么好怕的!爸别瞎操心。”小伙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引起我的沉思:“尊天之意、得天之命”的情结是中国老百姓广泛认同的一种世俗化的道德观念,它不像宗教那样常常以人格化的经典故事解释世界,而像是人们世代流传的一种情感力量、行为规范和道德守则,是性情浮躁的清凉剂,是心灵空虚的五味药,是人们从天地良心的发现和父辈们的教诲中传承下来的。在那位飞身救助受惊女子的男青年面前,我顿时显得矮小了许多,平日里自我感觉良好的学识和一整套理论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天道真纯、与善为邻”,陕北汉子们对“天”的认识令人极为叹赏。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备足供品送灶王爷回“天宫”言好事,大年三十再恭敬地迎回家里降吉祥。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很多地方都燃起炭火摆布成九曲连环阵,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但第一个扭动秧歌走进方阵的一定是男子,并且要求人们在行进中不要误入旁门左道,否则很难走出“迷宫”似的炭火阵。午夜时分,刚刚走出炭火迷宫的村民们又扶妻携子来到村落的最高处。孩子们手提盛有五谷杂粮的瓦罐,领头的汉子提着一个水桶,不时地用高粱糜子秆儿做成的短把小扫帚蘸满清水四处淋洒。当熊熊柴火在高处燃起时,孩子们把罐中的五谷围着火堆撒在地上。男人们则来到高地的一侧,挖开土层观察惊蛰的虫、湿润的土,确定一年种什么谷、防什么虫,预计当年的收成。祭天祈雨是最能体现陕北男子汉旺盛生命力和不屈意志的盛典,当持续干旱看不到尽头的时候,当人们在河道中央再也掘不出一滴水的时候,当人工降雨的飞机冲进云层仍然听不到雨水喜讯的时候,由清一色成年男人组成的祈雨队伍从村子里出发了。他们有的袒露着胸膛,被太阳晒得沁出汗水的臂膀肌肉隆起,有的套着件无袖白布衫高高挽起裤脚,热情奔放动作夸张地跳跃着,有的鼓起双腮吹奏着唢呐,有的昂首挺胸抬着猪头米酒等祭品,载歌载舞地高声颂唱着:“……杨柳梢,水上漂,清风细雨洒青苗,龙王老爷哟,降甘霖……”双脚踏得扬起了尘土,雄赳赳地向离“龙王爷”最近的地方走去。我的心被眼前的这支队伍征服了!这哪里像是祭天请神?分明是铁打铜铸的勇猛斗士在向天地展示男性的雄风,表达生存的意志!陕北的汉子们就像沙洲里一丛丛沙柳那样懂得与天地顽强抗争,明白与环境和谐共处,知道生命的天赋权利,了解庇护生命的责任。

从地图册上看陕西,像是一尊秦代威武英俊的跪姿兵马俑,而它的头部,恰巧覆盖了今日陕北的大部分面积。无论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审视,都会觉得白龙山像是陕北汉子宽阔隆起的眉骨,无定河像是额头几缕飘逸的鬈发,厚重平坦的黄土细沙像是棱角分明的长面颊,自南向北微微隆起的地壳像是高挑的鼻梁,而陕北南部厚重的黄土高原更是陕北汉子厚实的肩、隆起的胸、坚挺的肌肉。与其说陕北的男人健硕是由于历史上曾产生过像吕布这样一代人杰猛男沙场骁将,倒不如说是这里蔚蓝的天、厚重的黄土地以及流淌在黄沙下的桃花水给了陕北男儿清晰坦诚的脸、硕长结实的颈、健美的身躯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

十几年前,我在吴堡县黄河沿岸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结识了一位小学教师朋友陈老师。当时他刚四十岁出头,身穿合体的蓝色中山服,正在窑洞教室里给学生们讲授“黄河”的有关知识。他吟唱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描绘了风雪高原的冰川地貌,借助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母亲河的身姿。讲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话题时,他形象地举起手中盛有大半杯黄土的玻璃杯,仔细地加满清水,用一根木棍轻轻搅拌均匀。看着他比划有度的文明举止,望着他深邃凝重的眼神,听着他娓娓动听的讲解,窑洞里静寂的空气和孩子们睁大的眼睛一时间凝结得纹丝不动,我仿佛也走进了既神秘又神圣的科学殿堂。我曾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讲给许多朋友听,朋友们旁征博引地论述了陕北大地上最有学问的群体是小学教师的结论,从那时起我与陈老师成了好朋友。我这次来吴堡是由于前些天陈老师的一个电话,说暑期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和在美国留学的女儿都要回家,要我如约前往,两家人聚个喜庆团圆。陈老师的这对儿女大约是在十年前先后进入北京音乐学院和北京大学读书的。儿子毕业后去了一家著名音乐创作室,把信天游的高亢激荡和流行歌曲的白描利口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如今事业小有成就,白净的脸上也飘起了长发。陈老师认为男儿就像是黄河岸边的酸枣树可以用脚踢出家门,他迟早是会长大的。女儿家就不同了,虽然女儿大学毕业后出国读研一口气念了八年书,学业也从地球物理发展到了生物化学,学术地位、收入报酬、公众形象都站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前沿,但在陈老师的眼里女儿仍像自家田里的荞麦苗苗,天干了怕旱、雨多了怕淹。那天坐在陈老师家窑洞前的崖畔上,乘着肉饱酒酣的兴致,两家人一直谈到深夜,其中有关陕北男子体态英俊的一些话题,有些至今依稀沉淀在我的脑海中:

“几千年间,陕北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塞外游牧文化争夺拉锯的中心地带,中原无数男儿来到陕北屯田戍边,用血肉之躯捍卫民族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国外一些专家的研究指出,当时北方的许多游牧民族在岁月的大迁流中,进入神州的被同化为汉人,留在当地的成为蒙古人,挥戈东进的成为欧洲人,来到半岛的演变为高丽人,徒步走上高原的部落成为藏族的先民。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往往激烈的竞争会带来高品质的文明,在长期血与火的交融中,我们陕北男人的遗传基因里应该有匈奴人的曲卷的头发,党项人的隆眉骨,高丽人的大眼睛,中原汉族戍边男儿的匀称身材。”从北京回来的儿子说。

“看一个人的脸蛋当然是重要的,但用人类学家的标准看,还应当包括形体对称,四肢伸展,肤色纯正,思维敏捷,骨骼力学结构合理承载力强,肌肉组织张弛自如耐久性好等等,国际公认的极少数优秀人种中就有我国西藏的康巴族人。我看陕北人的身体条件有很多与康巴人相似的地方,应当确立科学的研究方向。”从美国回来的女儿的假设命题和科学思维更有说服力。她的谈话还提到了陕北的女性,曾多次提问:没有兰花花,那来亲哥哥?

“我看陕北的男人英俊还是因为咱们的水土好……”

说起陕北的黄土地,很容易使人想起那里连绵不绝的千沟万壑,想起那里冬天西风裹起的黄沙和夏日里干渴难耐的土地,联想到“贫困”两个字。但陕北人对黄土地却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他们深爱黄土地,与黄土地共生。崖畔上打孔窑洞栖身安命,沟底里修筑土坝种谷点豆度光景。有些人对黄土地爱恋更深刻,秋收后在地头随意挖个窖,把收获的粮食与一年的劳作和企盼一同交给黄土地收藏保管。

前年初春我曾到陕北,走了一上午乡间小路。当我正准备翻过一道土梁向前赶路时,耳边飘来了一阵苍劲浑厚的信天游歌声:

白格生生的馍馍哟绿格盈盈的蒜,

滚一锅米酒心头暖。

酒曲曲本是那个顺口溜,

天是我的脸面地是我的胆!

信天游的歌声像天上飘浮的云,像沟底流动的水,像流淌在陕北汉子额头的汗,表达出人与自然的绝妙关系。我迎着歌声走去,半坡里有位身材魁伟的老者正一边唱歌一边扶犁赶牛翻地。老人一身陕北正宗传统农民打扮,白羊肚子毛巾下紫铜色的脸,上身罩着件反穿的半截子老羊皮袄。老人的青布衣裤与在春风中微微抖动的白色羊毛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老人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大背景下显得愈加威武。我站在地边与老人拉起话来,知道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一辈子厮守着这片土地,去年村里开始退耕还林,现在过完年了,想最后再把地深翻一次,让土地也晒晒太阳,开春后好撒草籽。在交谈中,老人一再告诉我:“地是好地,土地就像男人家干活不惜气力。是天不好,总不下雨;是人不好,爱瞎折腾!”老人用极其简朴的语言道出了对土地的最亲最爱的感情,深深表达了“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和“身土不二”的信念。

土壤是构成土地的核心要素。土壤作为气候、植被、地形、人为活动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土地环境的一种反映,对人们的形体发育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陕北的黄土地土层深厚,吸水性好,耐冲刷,坍落度小。千百年的地表水土流失虽造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和贫瘠的团粒结构,但它饱经风霜却默默承载生灵,知恩图报且无私奉献。陕北汉子为了生存,世代与黄沙南侵和干旱的土地抗争,造就了刚直不阿的性格。长年戍边的铁血环境,铸就了陕北汉子的钢铁意志。五谷杂粮养育了陕北汉子强健的体魄。陕北厚重的黄土地反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大融合。陕北的男人们处处表现出的豁达、宽厚、包容、开放的精神风貌,无疑是自然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黄土高原的形成,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地壳岩石风化的结果,而是几百万年间土壤的原始颗粒从欧洲一带随风飘移的访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则是千百年来地表植被遭受极度破坏的结果。而今陕北汉子们关注自然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希望用生命的绿色再一次装扮这些已经在这里扎根落户的到访客。

2002年11月于西安

同类推荐
  • 热血痕

    热血痕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历史异常久远,但又为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那就是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互相征战的坟事。此书是讲史中的优秀之作,对晚清政治颇多揭露。作者主旨是要国人记住外人之侮,雪耻自立,在国难当头之时,卧薪尝胆,共同对敌。所塑造的爱国志士,不畏困苦,复兴亡国,表达了作者的胸怀和理想。
  • 风云准噶尔2:乱世英豪

    风云准噶尔2:乱世英豪

    眼前的这部小说,主题厚重,气势恢宏,形象鲜明的人物众多,情节生动,读起来很有情趣。更为难得的是,它突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这条主线,堪称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部形象教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疆本土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缺憾,为新疆文学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朵奇葩。
  • 剪不断,理还乱

    剪不断,理还乱

    小说讲述了一对姐妹的婚姻困局。大大和小小的两个家庭都是典型的暴发户,当年打拼事业时夫妻恩爱有加,可是现在,她们的丈夫都养起了二奶。身为女人,她们渴望反抗,然而身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又只能选择忍受。她们以自己破碎的身心,诠释了这个欲望缭乱的时代,也展示了男权与金钱结盟后的强悍现实……
  • 苦秋

    苦秋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妃”你不可

    “妃”你不可

    虽然“永远”只有剪短的两个字,却无人能用文字说的完全,“永远”到底有多远,它不会随着生命的终结二消散,真正的永远是藏在心底,尽管天会变,人会老,但那颗心都不会变。
热门推荐
  • 神奇之我为大师

    神奇之我为大师

    弑神,屠魔,神奇宝贝威临异世,十万大军?暴鲤龙,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洪水滔天,雷霆主神,神罚灭世?呸,皮卡丘让他看看谁是电中真神!且看神奇宝贝技能如何横扫异界,扬威天下!
  • 潇洒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潇洒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极品风流收藏家

    极品风流收藏家

    一次打眼,张哲辉倾尽家财买了个破铜烂铁,愤怒之下,阴差阳错得到上古神农氏的造世鼎。凭借着造世鼎对世间万物的感知力,张哲辉在古玩街如鱼得水,财富美女尽在其手。
  • 云萝姑娘:庐隐作品精选

    云萝姑娘:庐隐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是一部经典童话,主要讲述的故事是:在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住着四个要好的朋友——忠厚善良的鼹鼠、机灵热情的河鼠、狂妄自大的癞蛤蟆、老成持重的獾。他们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刺激的冒险故事,游山逛水,尽享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一次,癞蛤蟆偷了一辆汽车,被捕入狱,在狱卒女儿的帮助下,化装成洗衣妇逃出监狱,历经险情和磨难,在三位朋友的帮助下,夺回了被野林动物侵占的蛤蟆宫,从此改邪归正。
  • 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

    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

    作家孔见以思想性书写为人们关注。《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是他近年发表的人文随笔选粹,既有指向人本的探问,也有针对文本的诘究,对当今社会过度世俗化现象提出了质疑,体现了在尘埃厚积的地面上寻找闪光货币的价值诉求。孔见企图以一种叙述的方式来阐释事物,将哲思与诗情融会到一起,文气活泼洒脱,兴趣盎然,给人以阅读的愉快,区别于院墙内的学究。
  • 时空之源第一部乾坤之动

    时空之源第一部乾坤之动

    陨神大陆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太古年间,一位大神统一了整个大陆,并预言千后出生的一个特殊的孩子会毁灭整个大陆,千年后,一个新生的少年,因为预言被整个家族所抛弃,被抛弃的那一天,少年发誓要让整个家族后背,即使他已经一无所有,让我们看着他,如何凭借一己之力玩转整个世界
  • 浴火特工—你当我是废柴

    浴火特工—你当我是废柴

    1948年中统特工处前任三科科长,潜伏期间受感动而带着手下换阵营,却在交完材料后被亲信连同爱慕之人一起暗杀。……意外废柴登极成仙,却成仙魔相争之才,重回俗世历练,异于年龄的冷静自持与正邪交替的风范不仅吸引了一批拥护者,更引来各路“才子”一心追随。热脸贴冷面之后,有哪些能一起走到最后?
  • 我的契约管家

    我的契约管家

    莫陌,高级刑警,因一次事件中而被上级下命当了卧底,有着天使面孔的她却有着恶魔般的心,邪恶,腹黑。他,夜子轩,声称她的远房亲戚,却成了她的管家,并且签下了契约书,两人便开始了同居生活,在一次案件中,她无意中发现那个所谓的幕后黑色竟然是她的管家,于是她便悄悄地调查他的底细。当他为了她被几十个人打得头破血流时,她竟然落泪了,直到现在她都不明白,那滴泪究竟代表着什么。直到后来她才明白,原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带着目的。那一刻她用枪抵着他脑袋,“警察,不许动,你被捕了。”他邪恶一笑,“大小姐,你是抓不住我的。”
  • 大冒险

    大冒险

    爱读古今历史,更爱书写历史;喜欢埋头苦练,更喜欢奋勇杀敌。别以为我是傻逼,别嘲笑我的努力。我叫程鹏,普普通通,没有重生,也没有幸运账号。我用历经无数战场未尝一败的事实证明,勤奋无敌,老子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