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加剧,以及淡水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环境科学研究在迅速发展,人们正在积极探索水环境污染全球性问题,各种处理水污染的方法越来越多。其中,生态处理技术也就是人工湿地技术。由于人工湿地技术具有低投资、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建造和运行费用低(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10~1/2)、维护方便、氨氮去除率高、能够使污水处理与环境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等特点;它既可以处理污水,又能够创造城市生态景观,所以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广泛应用。
用人工湿地来处理城市污水,是发达国家的生态处理法,近十年来才兴然蔚起。它是为处理污水而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人为地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同时,床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
我国于1990年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位于深圳市宝安县百泥坑村南500米处。水系沿山角流向海湾,属海洋性气候。占地面积189亩,日处理量3100立方米废水。运行费用很低,只有传统活性淤泥法的十分之一。
总得来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废水处理方式,因为它能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特别适合于处理水量不大、水质变化不很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城镇污水,如我国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处理污水的新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有必要更细致地研究不同地区特征和运行数据,以便在将来的建设中提供更合理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