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心健康的女孩就好比一棵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这样才能结出味道甘甜的果子。善良的情感及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父母必须从小细心培养女孩的这种品质,否则难有效果。
生活中,有的父母会这样“教育”女孩:“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为了纠正父母这一错误观点,有教育专家提出:父母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善良教育。父母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女孩“从善如流”,让女孩从小形成博爱、同情、宽容等善良的品质。
善良教育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同情并帮助弱者,创造机会让女孩帮助有困难的人;包容他人,有宽容心;唾弃暴力。善良不仅是行为举止、待人处世的外在表现,更是包括了丰富的爱心、由衷的同情心、坦率的宽容心以及坚定的抗恶心的内心要求。有的父母认为“人善被人欺”,不愿意对女孩进行善良教育,这是父母认识观念的偏颇。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女孩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父母一定要保护女孩的善良天性,给女孩正确的引导,让女孩正确看待社会不良风气及欺骗、虚假、冷漠、暴力等现象,帮助女孩辨明是非,坚定地站在善良与正义的一方,让女孩在洁身自好的基础上,以自身的善良与爱,帮助更多的人,结交更多的朋友。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把善良的根植入女孩心中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为女孩创设亲切、友爱的成长环境。一方面,父母要以友好和爱的方式教育、帮助女孩,努力使善意、友好的气氛充满整个家庭。另一方面,父母要对所有认识的人:朋友、亲戚、同事、邻居,以及一切可给予帮助的陌生人,都友好相待。女孩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善良、友好对她来说就显得非常熟悉、自然,她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善良的品质。
其次,赏识女孩善良的举动。父母应该从身边小事中,营造女孩表达善良的氛围,赏识女孩善良的举动。例如,爸爸下班时,女孩主动端来热茶,父亲应该表示感谢;妈妈生病时,女孩帮忙分担一些家务,体贴妈妈的虚弱,妈妈要对她表扬;看到老奶奶行动不便,女孩上前搀扶、耐心引路,父母要大力赞许;看到大孩子欺负弟弟妹妹时,女孩上前劝说阻止,父母一定要支持。如果女孩做的事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表扬,那么她还会继续这么做。久而久之,女孩便会熟知表达善意的方式,养成行善的习惯。因此,当女孩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她的这一举动,鼓励她以后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
刘莎在学校做了一件好事:主动照顾一个生病的同学。妈妈听说后,便给她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并在饭桌上很郑重地表扬了她。饭后,刘莎的爸爸不解地问妻子:“这么点小事,有必要搞得这样隆重吗?”刘莎的妈妈很严肃地说:“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不是一件小事,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咱们的女儿,大人们对她这种善良的举动很赏识,那她以后就会经常做善良的事。慢慢地,善良就会变成她的一种习惯。”刘莎的爸爸听后,情不自禁地向妻子伸出了大拇指。
女孩未经俗事侵扰,如白纸一般干净,父母要努力赏识女孩善良的品质。这样,她的心灵就不会过早地蒙上灰暗,她也不会带着疑问的目光审视事物,她会保持纯真、美好、善良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