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77800000016

第16章 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惠:好父母教育出好孩子

在美国和日本有着40多年教授生涯的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将三个继子送进了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她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特殊的辅导,也没有寻求过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她的亲身体验就是——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首先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张炳慧,1932年出生,是已故前韩国李承晚政府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1958年,她获得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得乔治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她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历史。她在ABCD中心(Asian

Bilingu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亚洲双语课程发展中心)以英语和韩语编篡完成了一套教学用书,并在全美范围内完成了测试。现在,美国数万所小学、初高中学校里的韩国移民子女都在使用这套教材。

爱丽丝,长女,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律师;彼得,长子,毕业于耶鲁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进修经济管理学,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并成为卓越的商业人士;南希,次女,1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毕业后成为国际律师。

做孩子的好榜样

1959年,张炳慧与丈夫邂逅并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丈夫的前妻为他留下了三个孩子,因此,一结婚张炳慧就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当时,她对家庭生活还一无所知,不得不一边完成功课一边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

到目前为止,张炳慧博士已经在教育领域工作了40多年。在大学里,她是培养学生的教授;在家里,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在把三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抚育成人的过程中,张炳慧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了孩子们的习惯及成长。正如每一位父母所熟知的那句俗语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张炳慧是已故韩国李承晚政府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父亲深深地了解,与其强迫性地教育孩子,不如以身作则。张炳慧现在已经明白了当时父亲孜孜不倦读书所起的表率作用。虽然父亲连一句强迫的话都没有说过,但正是在父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

19岁时,张炳慧便前往美国留学。她身为名门之后,却拒绝接受家里的支持。留学期间,她在餐厅洗碗,在工厂当作业员,或做做家庭手工等,靠自己解决生活费,而她的学费则全部来自于刻苦学习所获得的奖学金。她的坚强让许多人瞠目结舌,这都得益于父亲早年对她的教育和培养。

在同丈夫邂逅并结婚后,养育孩子成为张炳慧人生中的又一个挑战。在孩子面前她总是小心翼翼。她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想起这些她甚至会惊出一身冷汗,因为做母亲的压力相当大。

但是,她也得到了回报,最终,大女儿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国际律师;老二就读于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进修经济管理学,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并成为卓越的商业人士;最小的女儿1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最后也成了一名国际律师。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她始终坚持两个原则: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不强求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他们的榜样;其次,在生活中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

张炳慧博士学习自己的父亲,除了要求孩子们遵守一些基本的生活规范外,她从未强制要求他们做任何事情。而且在生活中,她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她想只要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样子,他们就会变得勤奋。

在饱受艰辛的那段时光里,她也曾想过打退堂鼓,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总是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容让她的心平静下来。那时,白天张炳慧是一名在学校教书的教授;晚上她是一个主妇和母亲,而且还得写论文。张炳慧咬紧牙关,把每一件事都全力做好。因为过于辛苦,她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每年都要住院一两次。

在希望孩子们做什么之前,她总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她从来没有出去喝过酒,下班后马上就回家做家务。就像当年她的父亲那样,她总是在书房里学习到很晚。那两个教子原则对孩子的影响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地体现了出来。

对于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张炳慧深有感触地这样说:

当我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也在她身边一起看书,并且打赌看谁读的书最多。很快,他们成了附近图书馆里有名的“书虫”。小女儿南希在我写论文的时候,把打字当作一种游戏,最后,我所有的讲义都是她打出来的。因为她跟我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她成为读书最多的一个孩子。

如今,三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每当他们回忆起幼年的时光,都会感觉当时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任务,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到晚上,当他们看到我默不作声地坐在书桌前看书时,他们也会很自觉地去学习。就像我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中成长一样,他们也是在我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像一面镜子。

张炳慧博士始终深信,优秀的父母会教育出优秀的子女。当有的父母问起她教育孩子的秘诀时,她总是笑着告诉他们这样一条不是秘诀的秘诀:“问题的原因不应该从孩子身上去找,而应当从父母自身找起。”

是的,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父母首先就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坚持自己的教育原则。

教子点睛:

如果父母坐在客厅里一边不停地变换着电视频道,一边强迫孩子去学习,有哪个孩子会心甘情愿乖乖地坐到书桌前去读书呢?一般说来,在父母身上出现的问题也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父母如果不以身作则,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做这做那,孩子是一旦不可能做好的。

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张炳慧的三个孩子因父母离婚,所以从小分别托付给别人代养,他们都缺乏家庭观念。他们和张炳慧刚见面时,显得很没有安全感,对她很戒备又不信任,除此之外,他们还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教养和兄弟姊妹间的谦让、友爱和互助。

张炳慧和孩子们第一天在一起,快到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们把碗碟放到饭桌上去。但是过了一会儿,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了碟子摔碎的声音。她匆忙跑出去一看,大女儿爱丽丝和儿子彼得正在把碗碟往桌子上扔。

几天后,孩子们做完功课,张炳慧让他们到客厅来玩。孩子们把自己的玩具都搬到了客厅。不一会,客厅变得像一个大垃圾场。到了该休息时候,她让孩子们把客厅收拾好,但是,他们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后就都跑到二楼去了。

过了一会儿,二楼又传来了“砰砰砰”的声音,张炳慧上去一看,三个孩子已经打成了一团。“南希动了我的东西!”彼得喊到。南希则大声辩驳:“是你先拿我的东西!”这三个孩子,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如果在一起玩,没有几分钟就打成一团。想到这些,这个新上任的妈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观察了几天后,张炳慧把孩子们叫到了跟前。她问他们:“把碗碟胡乱扔到桌子上、玩完玩具后不收拾、兄弟姐妹间打架,你们有什么感想?”孩子们没有回答。

她又问他们:“你们知道家庭是什么吗?”孩子们脸上一片茫然,眼巴巴地看着她。是呀,对于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他们来说,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回答了。

她接着说:“碗碟是我们大家一起吃饭时使用的餐具,非常珍贵,怎么能随便乱扔呢?自己的玩具不收拾,那谁替你们收拾呢?替你们收拾玩具的人会非常辛苦的。还有,和别人打架你们自己的心里感到舒服吗?互相指责,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孩子们既不知道家庭是个什么概念,也不懂得在一起生活要互相关爱的道理。看着不懂事的孩子们,这位新妈妈不禁起了恻隐之心。

在茫茫人海的中,当一个人感到疲倦,在哪里可以休息?当一个人感到恐惧,哪里才有安全感?只有家。这是张炳慧总结出来的,她要把这些告诉孩子们。

从那以后,这个尽职的母亲一直绞尽脑汁想帮助孩子们理解“家”这个概念;想尽办法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机会很快就来了……

张炳慧一直让孩子们轮流打扫卫生。这一天轮到爱丽丝了,恰恰赶上她身体不舒服。于是张炳慧把握住这个好机会,对经常和爱丽丝吵架的彼得说:“今天姐姐身体不舒服,你帮助她打扫卫生好吗?”

彼得的表情变得很复杂,因为他们兄弟姐妹之间从来没有互相帮助的习惯,因此他显得很犹豫。母亲站在犹豫不决的彼得面前,为了能够让躺在床上的爱丽丝也能够听见,她就大声地喊:“我们的彼得今天替生病的爱丽丝打扫房间,爱丽丝听见了吗?”

似乎是为了让姐姐看到他的表现,他又扫又擦,格外卖力。他大汗淋漓、认真打扫卫生的样子让张炳慧至今还记忆犹新。

自从彼得替爱丽丝打扫卫生后,爱丽丝对彼得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她还会请彼得帮忙,并总是向彼得表达谢意。听到姐姐感谢的话,彼得非常开心,渐渐地,当南希有困难的时候他也愿意效力了。

当然,事情并不总是这样顺利,有时候他们还会因为一些小事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弄得鼻青脸肿。在向孩子们解释了家庭的意义之后,母亲对他们之间再次发生的打架就决不姑息了。每次打架后,她先让他们明白谁是谁非,然后三个人一起接受惩罚。如果认识不到错误,就禁止他们外出,或者让他们写检查。

每次她都对孩子们说相同的话:“你们忘记了我们是一家人,这就是最大的错误。家庭就是互相忍让、相互关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被称为一家人。”

经过这样的教训,孩子们开始有所变化了。在一起受罚的中他们逐渐明白了圆满地解决兄弟姐妹之前的矛盾,学会了不伤害对方,也学会了去关怀别人。

每当父亲下班回家,在各自房间学习的孩子们就会跑出来向父亲问候;孩子们还学会了帮母亲打扫房间,尽管劳动的技能还非常稚嫩,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劳动的热情;遇到高兴的事大家会一起开怀大笑、痛苦的事大家一起悲伤。孩子们就像树枝渐渐发出新芽一样,每天都有着新的变化。

个子娇小的南希在那些大块头的孩子当中,也敢于昂首挺胸;总是不能集中精力,令人担心的彼得,重新找回了自信;爱丽丝令那些白皮肤蓝眼睛的孩子抛弃了种族差别的观念,并成为孩子中的“小领袖”。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这一切的改变,只有在一个稳定的家庭中才能学到。如果没有家庭的概念,相信这些孩子是绝对不会有这种变化的。

孩子们终于渐渐理解家庭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为他们构筑了坚强的防线,孩子们也因此有了安全感。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他们找到了失去已久的自信。所以,教育孩子绝对不能脱离家庭。

教子点睛:

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中,各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与宽容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对孩子要因材施教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的故事:

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鲁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一个和善的主人,他把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

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鲁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客人折磨死。

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削足适履”的做法。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用这种做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是十分愚蠢的。所以,明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笼统地套用现成理论,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张炳慧的三个孩子的性格有着天壤之别。爱丽丝性格活泼,具备领导能力,但缺乏艺术细胞;彼得性格内向,却善于操纵机器,在科学领域很有天分;南希有出众的艺术感觉,书法和逻辑思维与众不同。

张炳慧与丈夫结婚后,丈夫曾经特别叮嘱过她,彼得孕期未满就出生了,是一个早产儿,他比别的孩子反应稍微慢一些,所以,对他一定要有耐心。张炳慧把丈夫的话记在了心里。

当时,彼得刚上小学,做起事来比姐姐和妹妹还小心,无论做什么都不是很积极。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发起脾气来。这令家人十分惊讶,于是把他送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的话听起来令人很沮丧,他说彼得小时候心理受过打击,导致精神上受到了创伤。

从那时开始,张炳慧就为如何教育彼得感到非常苦恼。两个女儿已经按照母亲的想法从细微的生活习惯上开始一点一点地发生转变,而且生活都已步入了正轨,但是彼得却始终不能融入其中。因此,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

在长时间的苦闷之后,张炳慧开始不断地对彼得进行观察。但令她苦恼的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直到有一天,发生在厨房中的一件小事改变了她对彼得的看法。

当时,她正在厨房里整理餐具,彼得站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母亲。当母亲从橱柜的高层将餐具拿出来的时候,彼得突然问她:“妈妈,为什么将重的碗放在那么高的地方呢?把轻的放在高处,把重的碗放在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张炳慧惊奇地看着他,心想,怎么能说他是个先天不足的孩子呢?他的观察力不是很敏锐吗?不久之后,她又有了新的发现。

一次放学后,张炳慧看到孩子们在房间的地板上聚精会神地玩着什么游戏,她问他们在干什么时,他们回答说在玩一个彼得发明的游戏。原来,彼得从他爱看的科幻小说中得到了灵感,发明了一个小游戏。

他的父亲经常为彼得沉浸于空想的科幻小说而感到担忧,但母亲却从中发现了彼得与众不同的一面,她觉得他看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在她看来,彼得不是那种脑子里充满各种想法的孩子,而是比同龄人更加喜好分明、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孩子。

于是,张炳慧将丈夫对彼得的担忧和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统统抛弃。与同龄人相比,彼得具有出众的观察力,他还可以自己发明游戏。他并不是一个比别人发育慢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心理受过打击而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

从那以后,只要是他按照自己想法所做的事,母亲都会给予表扬。另一方面,她也不再一味地将他锁在家里,只要有时间就会带他出去,让他直接去听、去看、去做。

事实也证明了她的做法是正确的。彼得在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方面有着很高的天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天分越发明显。上高中的时候,他曾作为学校的代表在全美科学大会上领奖。可是,又有谁会相信,10年前,他还是一个被人认为先天不足、放学后需要补课、时刻处在父母保护中的孩子呢?

从这件事,张炳慧总结出,要想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观察孩子,长时间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据此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母亲才真正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欢什么……

如果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她就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能够尽情发挥才能的环境。张炳慧奉劝年轻的父母,在倾听别人的教育理论和原则之前,应该先找到自己的方法。在绞尽脑汁研究他人的理论之前,先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自己的双眼找到孩子的特点、才能以及喜好。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父母在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和不断理解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与其把孩子送到培训班,把时间花到研究理论上,还不如仔细留意一下孩子的行动,观察一下孩子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特长是什么,有什么不足……然后,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孩子一定能从中受益。

教子点睛:

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瞬间,脑海中就应该立刻浮现出一种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会比世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孩子。由此,张炳慧认为,作为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家,那么也就不会发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无限才能。

同类推荐
  • 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内容简介:给严父看的书却并不是严肃古板的哦!《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分12章,从培养孩子爱心、学习、诚信、节俭、自主、友谊、健康、责任、礼貌、快乐、挫折、特长等方面的品质进行分析,对一个成功父亲所需要注意的教育法则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一篇《背影》让所有的人深深感动于如山的父爱,80个法则让所有阅读《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的父亲跨入成功的行列。感受父爱,感悟人生。
  • 儿童益智游戏大全

    儿童益智游戏大全

    伴随宝宝成长的儿童益智游戏大全,伴随你的宝宝开心快乐的成长。
  • 好“孕”自然来

    好“孕”自然来

    本书将传统易经理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准妈妈量身打造了这部好“孕”秘籍。它包含:孕前篇(如何交好“孕”)、育胎篇(如何养胎、护胎及正确胎教)、出生篇(如何选择好命的出生时间)及育儿篇(如何为婴儿打造优质、安全的成长环境)四大部分。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好“孕”风水的奥秘。
  • 人生第一堂课

    人生第一堂课

    本书内容旨在教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各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便为孩子点亮指引人生航向的导航灯,并给他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内容共涉及自信、勇敢、宽容、诚信、坚强、沟通合作、善良、创新、责任感、感恩等十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品质都是成功者必备的、最重要的人格素质,也是奠定孩子一生成功和幸福的基石,是他能够在社会竞争中“优胜”而出的最重要、最丰厚的资本。
  •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内容:爱心可以造就未来,爱心也可以“葬送”未来,为了孩子,必须从小就给予他们体验挫折和困难的机会,进而使他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树立起竞争的意识,积极进取、力争上游。这样,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财富和智慧。
热门推荐
  • 惊世预言

    惊世预言

    在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预言到后来成了现实,这就不由得让预言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们不得不有些怀疑:说出这些预言的人是不是具有未卜先知的超人能力。除了2010界末日的预言之外,还有哪些令人震惊的语言呢?
  • 赢家

    赢家

    职业投资经理人萧天乔和互联网创业者王曼,以沟通梦想为起点,因工作接触而渐渐走到了一起。但事业与爱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两人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漩涡中。主人公萧天乔穿梭在职场中的各色人物之间,面对错综复杂的职场困境,他沉着应对,怀着永不服输的心态,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了重重阻碍,最终成为事业上和爱情中的最大赢家,他的人生境界也得到了一次升华……互联网的致富神话其实离我们很近,每一个创业者的梦想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你坚定方向,勇敢地去实践和追求,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将成为下一个赢家……
  • 超级微控人生

    超级微控人生

    生命的波澜起伏,冲击的是刻骨铭心的烙印。每一步前行,每一次退缩,每一次的苦闷与搏击,在灿烂的星空下,谱写的只是一个人,一个时代的传奇。这是一个幻想的世界。不是脑海里的幻想,是内心的期盼。
  • 给反派当妹妹

    给反派当妹妹

    爱财如命的华鑫穿到男主YY文里,成了身无分文的乞丐,摸不到钱的她,每天都痛不欲生。后来华鑫不小心发达了,被迫伪装成青阳公主和丞佐公的女儿郁陶。如果华鑫没记错,郁陶是原文里渣货男主的老婆。如果华鑫没记错,郁陶是原文里大反派的妹妹。
  • 绝死反击

    绝死反击

    强者为王,至死方休!我们是狩猎者小队!反恐部队的刀尖!恐怖分子的克星!
  • 无极战元史

    无极战元史

    天地无极,唯我称雄!今日便开战,灭权,诛天,动荡之世,我登天下!谱写一段自己的元史长歌!
  • 相吻无情

    相吻无情

    盈从大学一年级,青春无限的18岁,直到大学毕业后十年,一共14年的日子,那一吻终究是敌不过漫长所岁月,从此断了这一世的念想。
  • 君子晚熟十六年

    君子晚熟十六年

    幸福美满的氏族婚姻生活,为什么就离她那么遥远?她不过就是想寻得一个可以白头不相离的如意郎君——心中也已然有了完美无瑕的既定目标,譬如“金鳞才子”唐慎之。可是为什么?老天爷就这么喜欢抓着她开玩笑似的,居然就配置了这样一位“冷漠冰山”属性的夫君给她?苏文翡欲哭无泪。(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植师世界

    植师世界

    粮食水果是种的;油盐酱醋是种的;桌椅碗碟是种的;就连兵器盔甲也是种的。这是一个种植的世界。而赐予普通人这种种植能力的人,就是植师。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种植世界的运转,时刻都要消耗大量的树晶。为了维持世界的正常运作,为了让身边的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植师们必须冒着生命的危险不停地进行战斗。植师宁皓,就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打滚拼搏,努力种田!
  • 消失的神迹

    消失的神迹

    21世纪,科学的普及如同花开满地,繁荣的人类文明下,人们普遍失去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就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最后一位神灵缓缓苏醒,带着失去记忆的迷茫和困惑,慢慢走入这喧嚣的凡尘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