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津津妈妈网购了一辆玩具车,津津一看就眼睛发亮,拿过来就玩,再问他话时没个两三遍不回答,那个专心啊。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把玩具车带到学校去,再三叮嘱他要当心,晚上回到家拿出来一看,正如所担心的那样,玩具的轮子没了。
津津委屈地说:“不是我弄的,是小朋友弄的,玩具车的轮子坏了怎么办呢?”
“常见的回答”
“叫你别带到学校去,你就是不听。活该!”
“专家分析”
从孩子学会独立行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尤其是孩子到了三四岁,很是喜欢模仿父母做这做那:在父母洗衣服时,孩子往往也会拿块布片放在水里搓;当父母摘豆角时,孩子常常会蹲在旁边一起弄弄剥剥……其实,这只是孩子觉得好玩,有时还会妨碍家长做事。到了上学,孩子会经历更多的事情。
津津愿意把玩具带到学校去,这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至少说明他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大家。这种意识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缺乏的。所以应该多给他一些鼓励,即使玩具有所损害,这个代价相比他的成长算不了什么。
“消极的回答”
“没事,我再给你买一个,以后你别带到学校去了啊。”
“谁弄的,你就打他。”
“合理的回答”
“孩子,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心爱的玩具坏了,让爸爸和你一起来修理好不好。明天你就又可以带到学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了。你做得真棒!”
“举一反三”
引导思考型-“轮子为什么会坏了,我们来看看里面的构造。”(玩具坏了,别大惊小怪。坏了也可以照样玩,但是家长可以借这个机会帮助孩子了解玩具的构造。)
快乐承诺型-“宝贝儿,玩具坏了,你看要怎么办呢?”
温情传递型-抱着孩子说:“宝贝儿,你不想让玩具坏是不是,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温馨提示”
玩具为什么会坏?家长们别比孩子还着急。帮助孩子学会坦然面对,是正确的事情依然要坚持,比如孩子愿意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别惦记这个玩具花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