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93900000005

第5章 永留记忆的镜子

写实功能的发现

作为一面有记忆的“镜子”,摄影使人类能将暂时的、稍纵即逝的一刹那以永恒的形式凝固下来,并将这凝固的瞬间影像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转移。

1839年7月30日,盖-吕萨克在法国上议院的演说中,为了说服法国政府购买达盖尔的发明,极力赞扬摄影机拍下的每一个细节具有“难以想像的准确性”。他认为没有一个细节,“哪怕是不可感知的”,能逃过“这位新画家的眼睛和画笔”。

摄影这种精确地记录大自然自身影像的能力,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也使一些画家感到恐慌。

法国大画家安格尔(Angle,1780~1867),看了用银版法拍摄的照片后,不得不赞叹:

摄影术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画得这样逼真,然而任何画家可能也办不到。

一位名叫保罗·德拉罗徐(PaulDelaroche)的画家甚至感慨地说:

从今以后,绘画完蛋了!

在惊奇与赞叹声中,摄影的写实功能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就在盖——吕萨克大力赞誉摄影时,富有远见的法国国会议员阿拉哥,在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联席会议上,预言了这种写实功能的应用前景。他说:

考古学将从这项新技术中得到多大的好处呀!光要把刻在底比斯、孟菲斯及卡纳克等地的巨大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摹写下来,就需要花20年的时间,还要有大批擅长描绘的工匠,而利用银版摄影术的话,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同样规模的任务。

天文学也可受益于这项新发明,我们能拍摄月球的地图,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一个人就能完成天文学上花费时间最多、而且最艰巨的工程。

一、最先进入镜头的建筑

最早的写实摄影,拍摄的是建筑物。静止的建筑物,为需要长时间曝光的摄影提供了最好的题材。

1839年,达盖尔用银版法拍摄过巴黎的街道。有意味的是,达盖尔除了拍摄街区的建筑物外,还摄入了一对正在擦皮鞋的人。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由于曝光时间太长而没有留下影像,但这两个人,由于在较长时间里保持固定的姿势,经过五分钟的曝光,居然能看出他们的影像。

在塔尔博特那本著名的《自然的画笔》中,第2幅照片插图摄于1843年,题名为《巴黎林阴道的风景》。在说明文字中,塔尔博特写道:

这张照片是从多弗尔饭店楼上的窗口拍摄的,这家饭店位于贝克思街的拐角处。

观众是朝着东北方向看的。时间是下午。太阳正落到饰有圆柱的建筑后面去:建筑物的下面已经在阴影中了,但一扇开着的百叶窗还远远地反射出微弱的阳光。

从这段注解中,不难看出,塔尔博特在构图和用光上已具备相当娴熟的技巧。在同一年,塔尔博特还拍摄了巴黎的旋转广场,其中两张保存于伦敦科学博物馆。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铺砖的广场,通向一组复杂的建筑群,一幅镶嵌有图案的广告在建筑物屋顶两端的山墙处结束。另一张照片,同样是拍摄广场,但时间和角度有了变化,暗示出生命的迹象和运动。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最早的建筑记录者,当属法国的居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LeGray)、爱德华-德尼·巴尔德斯(Edouard-DeniSBaldus)和亨利·勒·赛克(HenriLeSecq)。从1851年开始,他们受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的委托,拍摄一些重要建筑物的外观和局部,以记录法国濒临消失的传统建筑。

19世纪50年代,是建筑摄影相当活跃的时期。1857,英国建筑摄影协会成立,更将建筑摄影推向了一个高潮。这期间,建筑摄影在业余爱好者与专业摄影者中成为一种时尚。浪漫的建筑物,是他们主要的题材。他们喜爱拍摄大教堂、城堡以及毁坏的修道院,这也反映了历史复兴主义的流行。

不仅是传统的历史建筑吸引着摄影者的目光,就是一些正在建设中的新工程和新建筑,也被人们拍成“记录照片”保存起来。这种资料,过去由人工描绘,并用大量的文字加以说明,摄影发明后,越来越多地由摄影来承担记录的角色。

1851~1854年,英国“水晶宫”在伦敦的悉丹翰重建。P·德拉莫特(PhiliDelamotte)为这个工程拍摄了多幅施工的照片,记录了工程的进展情况。

这类建筑摄影,通常用长时间曝光和小光圈来记录细节,同时避免过度的明暗反差。不少照片构图优美、用光讲究,成为人们喜爱的作品。

二、芬顿与布雷迪的战地摄影

1855年9月9日,英国早期摄影家罗杰·芬顿和他的助手,冒着猛烈的炮火,拍摄已成废墟的塞巴斯堤堡惨相,完成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摄影报道。

在这场历时3个月的战争中,芬顿共拍摄了360幅玻璃底版。这些反映战争场景的照片,成为摄影史上最早的战地摄影作品。

罗杰·芬顿(RogerFenton,1819~1869),曾任英国博物馆专职摄影师和皇家摄影学会第一任秘书,是一位著名的风景摄影师。后来,在出版商的资助下,并得到英国政府的同意,前往克里米亚拍摄战争的“写实照片”。他租用了一辆马车,和两名助手一道,携带5台相机以及大量的摄影材料,采用当时先进的火棉胶湿版法进行拍摄。芬顿和他的助手们吃、住、工作都在马车上,为了拍照,马车经常穿梭于战地,成为炮火攻击的目标。

那时,拍照的曝光时间,需要10-15秒钟,在这么长的曝光时间里,要拍摄动体照片,在技术上还不可能。所以,芬顿的大部分照片,都是一些关于战地供应的静止场面,战前或战后的前线情况,以及军营中经过精心摆布的军官合影照。芬顿的照片,在伦敦和巴黎举办过影展,并由资助他拍摄的出版商,以相册的形式成套出售。

在拍摄克里米亚战争7年后,芬顿突然退出摄影,从事律师职业,再没有拍过一张照片。

就战地写实摄影而言,芬顿是第一个开此先河的摄影师,但是,他并非拍摄得最多的摄影师。与芬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比较起来,布雷迪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战地写实摄影,规模要大得多。

美国著名肖像摄影师马修·布雷迪(MathewBrady,1823~1896),是美国“达盖尔式小型画廊”的创始人。他深信,只有摄影机才是历史的最高记录者。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他把开设在纽约和华盛顿的照相馆业务委托给职员,货款10万美元,率领一支由19名摄影师组成的“战地摄影队”,前往战场拍摄前线的各个战役。在历时4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拍摄了这场战争的所有场面,共获得了约7000张底片,并一律以“布雷迪照片”署名。

布雷迪拍摄的内容,比芬顿要广。他们不仅拍摄了军官肖像、营地生活、户外厨房、军中商店,以及碉堡、散兵壕、胸墙、铁丝网等防御工事,还随着战事的发展,拍摄了已成为废墟的桑斯特要塞、没有屋顶的查尔斯顿建筑以及在葛底斯堡战场上阵亡的军人。这些被如实拍摄下来的被弃战场的荒凉景象,和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力的镜头,在芬顿的照片里是很少见的。

这些战地写实照片,有些经手工镌版,刊印在当时的多家报刊上。布雷迪还从中挑选了一些照片,以《杰出的美国人》为名,出版了一套战时人物肖像集。现在,这些照片底版收藏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里,成为美国宝贵的历史文献。

布雷迪摄影小组的主要成员有蒂莫西·亨利·奥沙利文(TimothyHenryO’Sullivan,1840~1882)、亚历山大·加德纳(AlexanderGardner,1821~1882)等。

三、远方的风景

摄影术问世不久,人们便开始迫不及待地带着照相机周游世界,探奇访胜,把自己的所见拍摄下来。

当时的照相设备非常笨重,需要车载、马拉,有时还要雇佣苦力,人拉肩扛。携带着沉重的照相机、玻璃底版和暗房设备,早期摄影者流连于墨西哥的太阳神庙,徜徉于印度的恒河之滨,登上阿尔卑斯山巅,进入科罗拉多峡谷……他们希望,把远方的风景和历史遗迹拍摄下来,带到世界各国人们的眼前。正如克罗底所说的:

我们不像勇敢而又富于欲望的摄影家那样疲劳、困顿、危险,因为我们只要坐在炉边就可以欣赏到他们的作品。反之,这些摄影家们却要扛着繁重的摄影器具,爬山越岭,渡海过河。他们的一切辛劳,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求知欲,让我们彻底了解全世界的风貌。

(一)走近非洲

1839年11月7日,达盖尔摄影法刚一问世,法国画家韦尔纳和他的朋友弗斯奎,就扛着达盖尔式照相机奔走在亚历山大的街道上了。他们来到一座粉刷雪白的住宅门前,拍下了在非洲大陆上的第一幅达盖尔式银版法照片。

前往非洲大陆的摄影者中,成就最为卓著的是英国的弗里斯(Frith,1822~1898)。1856~1860年间,他曾前往中东进行过3次探险旅行,拍摄了很多照片。特别是在第三次旅行时,他骑着马或骆驼,带着木制折叠照相机,装满蒸馏水的木桶和帐篷式暗房,逆尼罗河而上,行程2400公里,深入到其他摄影家从未到过的尼罗河上游,沿途拍摄了不少尼罗河的风光照片。

弗里斯拍摄的照片,有的尺寸达16×24英寸。这些照片,不少是在华氏130度的高温时冲洗的。在自己搭建的暗房中,他一边工作,一边还要遭受苍蝇和风沙的干扰,条件十分艰苦。弗里斯出版过多部摄影作品集,他曾经从英国出发,横越欧洲大陆,进行长途旅行拍摄,是当时欧洲著名的风光摄影家。

(二)鸟瞰阿尔卑斯

阿尔卑斯山的奇险风光,吸引着众多摄影家前往拍照,其中最著名者是法国的巴逊兄弟。

巴逊兄弟拍摄过法国和意大利的建筑物,以及不少著名的景点。其中最引起轰动的,是他们首次在15780英尺的欧洲最高峰——蒙布兰主峰上,拍摄的一幅鸟瞰照《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蒙布兰峰与冰河》。

这幅照片摄于1860年。当时,为了搬运笨重的摄影用具,巴逊兄弟一共雇佣了25个搬运工。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们艰难地攀登了三个昼夜才到达顶峰。为了冲洗照片,巴逊兄弟用煤油灯来溶化积雪。可是由于海拔太高,空气稀薄,连煤油灯都不容易燃烧。巴逊兄弟一共拍摄了3张底片,拍摄归来时,人们燃放火花和礼炮来迎接他们。

另一位拍摄阿尔卑斯山的摄影家是西威亚尔(Civiale,1821~1893)。从1859年起,他用10年时间,从地理学的角度,系统地拍摄了阿尔卑斯山的各个山脉。1882年,他将这些照片分为41类,编成一部阿尔卑斯山的摄影画册出版。

(三)美国西部摄影

19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政府派遣地质勘察队到各地绘制地图,不少摄影家随勘察队到西部拍照。他们将内华达、落基山脉、巴拿马、新墨西哥的山脉、峡谷等风景,用照相机记录下来。这些照片,带给人们巨大的惊奇与赞叹。

为纪念美国西部摄影的先驱者,人们将新发现的自然风景,用这些摄影家的名字命名,如杰克逊峡谷、杰克逊湖、沃特金斯山等。

作为地质勘察队的官方摄影师,南北战争期间给布雷迪工作过的奥沙利文,是西部摄影中行程最长的摄影家之一。1867~1869年间,他参加了北纬40度线上的摄影队。1870年,在开凿巴拿马运河之前,他又参加了运河测量队。在此后的探险中,他拍摄了克罗拉多溪谷。

1873年,在新墨西哥州切里峡谷,奥沙利文拍摄了一张非常著名的古代废墟照《切里峡谷的古代废墟,新墨西哥(准州)》。关于这个地方、它的建筑以及悬伸的岩石,照片旁边作了这样的说明:

正如人们所注意到的……此处高约800英尺(相当于250米),暴风雨的力量使它在横向上有了明显的褶皱,上面的水滴又使之产生了纵向的皱褶。

奥沙利文与其他西部摄影师拍摄的照片,被编辑装订成册,制成铅片后一版再版。这些照片,有的只有标题,有的附有详细的说明文章。如奥沙利文在科罗拉多州科内约斯峡谷拍摄的一池湖水的照片旁,就有一篇工程师们撰写的文章,解释河狸怎样堵住以及为什么要堵住那个池塘。这些照片与文章,让读者对美国西部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西部摄影中,来自旧金山的卡勒顿·E·沃特金斯(Carleton·E·Watkins,1829~1916),也拍摄了极为杰出的照片。1861年,沃特金斯开始在加利福尼亚的约塞米蒂山谷拍摄。他使用的是大型相机,可以拍摄18×21英寸的底片。

约塞米蒂山谷是内华达山脉的花岗岩山峰中的一个山谷,位于莫塞德河源头的马利波萨县。在沃特金斯的照片中,约塞米蒂是一片有着平静的水面、树木和岩石的广袤土地。在他看来,约塞米蒂不只是一个风景区,它广阔而令人振奋,是一座美洲人民成就的自然博物馆。

1868年,美国地质学家J·D·惠特尼(J·D·Whitney)来此勘探,撰写了《约塞米蒂》一书,并由纽约的裘力斯·比恩公司出版,其中有54幅照片插图,大部分是由沃特金斯拍摄的。

沃特金斯及其同伴拍摄的照片,使约塞米蒂山谷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亚当斯就是在看了约塞米蒂山谷的照片后,对摄影产生兴趣,并在约塞米蒂拍下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亚当斯在回忆录中写道:

第一次见到约塞米蒂,我就听见命运的召唤了。

拍摄美国西部,最著名摄影家是威廉姆·亨利·杰克逊(WilliamHenryJackson,1843~1942)。他曾在太平洋联合铁路沿线拍摄风景,后来又随同政府的地理调查团,参加怀俄明州和黄石地区的勘察工作。作为调查团的新发现,杰克逊拍摄的黄石地区的风光照片,在美国国会大厅进行了展示。这些照片,引起国会的重视,并促使国会通过1872法案,把黄石地区建立为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杰克逊在拍摄时,使用的是一架干版照相机,笨重庞大的摄影器材需要两头骡子来运输。为了在平板玻璃上涂上感光乳剂,他不得不在景点上支起帐篷,在黑暗的帐篷内进行操作。多年后,杰克逊回忆当年的拍摄情景时说:

我们没有高速乳剂去记录阴天的影像,或凝固风中摇动的树叶,也没有滤色镜去突出空中的云彩……在坏天气里,我们只有耐心地操作化学药品,以求获得可以接受的照片。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杰克逊拍摄了许多充满西部原始风光的摄影作品。他的作品以丰富性和多样性,记录了那个时代和地域。

在杰克逊的摄影生涯中,最令他难忘的是拍摄圣十字架山峰。1873年8月10日,一头骡子将驮在背上的底片摔碎在岩石上,使杰克逊几个月来拍摄的照片毁于一旦。他只好又返回去,跨越荒无人迹的溪谷,费力地寻找自己走过的足迹,重新拍摄这些照片。他越过北萨沃奇岭到达山的底部,爬上毗邻的若特奇山,支起帐篷,露宿在林中,等待晴好的光线。结果,奇迹出现了:天气返晴的山坡上,因山的沟缝走向和永久的积雪,在峰顶形成了巨大的十字架造型。于是,杰克逊连忙拿起相机,拍摄了这罕见的奇景。

人像摄影的兴起

1839年,摄影术正式问世。那时,胶片感光速度慢,拍一幅人像照片有时需要几十分钟的曝光。因此,人像摄影的起步,要略晚于静物、建筑和风光类摄影。

尽管如此,摄影在写实性能上,毕竟比绘画技高一筹,而且它的费用比绘画要低。于是,人像摄影逐渐代替了肖像绘画,成为一种新兴行业。到19世纪40年代,欧美各大城市里,大大小小的人像摄影室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一、达盖尔摄影室

达盖尔摄影法公布之后,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城市建立的人像摄影室,被称为“达盖尔摄影室”。

欧洲最早的人像摄影室,是在1841年3月23日(距达盖尔摄影术公布仅一年多时间),由英国商人比亚德(Beard)和一位名叫高达德(Goddard)的科学家共同开设的。

这间众人瞩目的人像摄影室,建在伦敦皇家工艺学校的屋顶上。开业当天,盛况空前,接待室里挤满了英国的绅士淑女,在那里等待神奇的摄影术拍摄。开业以后,每天的营业额平均在150英镑以上。当时的相机,只能拍摄一种尺寸的相片。曝光的时间长短也相差很大,夏天从3秒到2分钟,冬天却需要3到5分钟之久,总的来说同阴晴关系很大。但即使如此,对欲拍照片的人们来说,还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在当时,要拍摄一张达盖尔式人像,可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首先,你得穿上合适颜色的衣服,因为,达盖尔式摄影法只对蓝色和白色感光,其他颜色都表现为黑色。所以,拍照时要穿蓝色或白色的衣服。

到了约定的拍摄时间(必须是晴天,阴天光线不够),你得爬几级楼梯,到达摄影室。那是一个玻璃房子,一般建在平顶的屋子上。进来之后,你得坐在一把位于高台的椅子上,头部用铁夹子固定,眼睛看着摄影机,不能眨动。

然后,由助手将已光敏化的金属板装入摄影机内,并进行30秒到1分钟的曝光。如果你想要两张照片,就得以同样的方式拍摄两次,或将两台摄影机并列在一起,伺时拍摄。当时有一首“摄影歌”这样描述拍摄时的情景:

你要正襟危坐,

两个手抓住固定的器具,

阿波罗神的化身,

将给你美好的光线,

开始拍摄时要叫三声:

“注意,就开始!”

“那么就照了!”

“好,完了!”

如此,你的面孔就出现在银版,

只要另外经过网版等的处理,

就可以为你洗出一张小相片,

虽然每个人都惊叫这并不是我,

其实却非常酷似你,

现实真是很有趣的,

假如你是王子也好,

或者是一个穷老百姓也好。

拍摄好的照片,被嵌入小镜框,装在丝绒盒子里。所有的达盖尔式照片,差不多都用氯化金进行一次善后处理,使银版显得略为暗些,从而突出画面上的白色影像。如果要着色,则另外收费。在伦敦,一幅专业拍摄的达盖尔式人像,收费是一英镑,一般老百姓是不敢问津的,因为这超过了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达盖尔式照片比起手绘的油画肖像,还是要便宜。所以,人像摄影在当时非常流行。人们认为,用一幅人像照片赠送亲友,要比小型画像更经济、更真实、更时髦。

二、“名片肖像”流行

19世纪50年代,火棉胶湿版摄影法诞生。与达盖尔摄影法不同,这种摄影法拍摄的相片可以大量洗印。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人士,都随身携带印有姓名、官衔(或身份)及住址的“名片”。随着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出现,一种用肖像制作名片的新方式——“名片肖像”产生了。

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A·迪斯德利(AdolpheDisderi),发明了一个多镜头照相机,能抬摄像名片一样大小的照片。这个照相机共有4个镜头,通过这4个镜头,可在一张16·5×21·5公分的火棉胶玻璃板上,拍出8个不同的姿态。拍摄时,先在玻璃板的一半拍摄4个姿态,每个镜头拍摄一个。然后,将玻璃旋转180度,再拍4个姿态。最后,将这张底片印成相片,裁好,贴在印有姓名的卡片上,就成为一张“名片肖像”。

名片肖像一出现,就迅速流行于各国,先从法国传到英国,又从英国传到美国。人们都热衷于拍摄名片肖像,互赠亲友。一些名人的名片肖像,还在各文具店和邮局里被出售,价钱则随着名人名气的大小而不同,每张大约1镑至1/6镑不等。名片肖像的体积小,分量轻,便于收藏,因此,建立家庭相册的风气很快就发展起来。许多家庭都在收集自己、朋友和名人的名片肖像。这些肖像的规格是统一的,可以陈列在专门设计的插入式相册里,摆在客厅的桌子上,供客人观赏和翻阅。

人们对名片肖像的狂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1855年,伦敦的人像摄影室只有66家,1861年增加到200多家。有的印制名片肖像的作坊,每天印制名人的名片肖像达3000张以上。一些不法商人,甚至翻拍名人的名片肖像,非法出售。

这股“名片肖像”的热潮,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逐渐退去。

三、卡梅隆的人像摄影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给专业摄影者提供了好的创作条件,而业余摄影者通过努力,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JuliaMargretCameron,1815~1879),就是早期摄影史上著名的业余人像摄影家。

传记作家格拉翰(Graham),为这位英国女摄影家所写的传记是这样开头的:

1860年夏天,到英国怀特岛度假的人,常会在淡水湾散步时,遇见卡梅隆这位奇人并大吃一惊。她是个矮胖的中年妇人,脸上、手上、鲜红天鹅绒的衣服上,都沾满刺鼻的显影液黑斑点。她会突然从花丛背后伸出头来,用沙哑的声音说:“请进,来个仪容不朽吧!”

卡梅隆在1863年开始从事摄影,那时她48岁。她在《玻璃屋手记》中写道:

我的第一部相机是女儿和女婿送给我的,他们希望它能帮助我打发在淡水湾独居的日子。这个具有纪念性的礼物,越来越激起我内心原有对美的爱好。它在我手中,已经变成一件有生命的东西,具有声音、记忆及创造力。

从此,卡梅隆迷上了摄影。她用相机这件消遣品,在她的玻璃屋里拍摄了许多优秀的人像作品。她的拍摄对象,大多是亲朋好友和社交圈中的名人。当时,英国的一些科学家、诗人、画家、发明家,都应邀到怀特岛的玻璃屋里做客,并留下了一张张不朽的肖像。

卡梅隆作品的巨大力量,是用摄影来表现人物“内在的崇高性格”。她擅长以特写的形式,来探索和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为了达到所追求的境界,她采用近距离拍摄,严格控制光线的造型作用,以取得照片动人的效果。例如,达尔文粗而圆的脑袋,是利用光线从上面照射下来,而突出在画面上。赫谢尔爵士的面部和头发,则是通过从右侧照射过来的光线强调出来。

有时,卡梅隆还故意使用低质镜头,把人物的脸部轮廓照得模糊,以便造成戏剧性的效果。《赫谢尔爵士》就是这样一幅佳作。这幅作品,焦点虽不十分清晰,但表现了人物强烈的个性。额头深深的皱纹、虽老但有神的眼睛、紧闭的双唇、飞起的一头白发和极富特色的眉毛……都表明赫谢尔是一位有思想、有性格的人。

在以清晰和精确为照片衡量标准的年代里,卡梅隆的拍摄风格,与当时流行的人像摄影自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她的作品在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上展出时,被评论家们评为“艺术上的劣品”。对此,卡梅隆争辩说:

谁有权规定怎样的聚焦是合法的聚焦?……我用的“不清晰”的聚焦,是要获得皮肤的圆润感和丰满感……我的目的是要提高摄影艺术水平,保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卡梅隆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尝试和努力,在20世纪终于被重新认识和肯定。她以超越时代的创新精神,显示了自己在人像摄影上的伟大成就。

四、被视为“艺术品”的人物肖像

与卡梅隆同时代的法国人纳达尔(Nadar,1820~1910),也是一位杰出的人像摄影家。他的每幅肖像作品,都通过表情和个性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品”。

1859年5月15日,法国深具影响力的艺术性期刊登了一篇评论摄影家的文章《法国摄影家协会展出的纳达尔肖像摄影》,文中写道:

纳达尔的肖像作品,在所有字眼的意义都被接受为“艺术品”一这点是无须争论的。从他对摄影对象的光线安排、姿势和立足点的选择,及他探求人物优点以作典型的表达,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个拿相机的人永远有权利被称为艺术家。

纳达尔原名戈斯帕德—费利克斯·图尔纳雄(Gaspard-FeliTournachon),“纳达尔”是他从事漫画创作时的笔名。作为法国一流的人像摄影家,纳达尔凭借自己的艺术天分,创作了许多精彩的人物肖像。

早期的肖像作品,由于长时间的曝光,大多显得僵硬而无生气,难以表现人物性格。纳达尔的肖像作品,则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为后世肖像摄影确立了典范。纳达尔认为,一个摄影家,不论照相机的机械性能如何,都应该把焦点对准人物的脸部,抓住人物的神情,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使其性格跃然于画面之上。

在拍摄时,纳达尔尽量避免道具或背景对人物的干扰。在盛行“名片肖像”和“书斋肖像”的时期,纳达尔一改照相馆用华美布景和道具的做法,使用单色幕布和简单的道具,从而简洁突出地表现了被摄者的精神风貌。此外,他还打破了当时的人像摄影大多是全身的固定格式,通过半身像甚至特写更好地展现人物个性。

纳达尔曾经是一位漫画家,这使他在捕捉人物神态和造型方面,具备了很强的功力。他的作品尽管是静态的,但却是请拍摄对象随意选择姿势,而不是刻意安排造型,这样人物看上去很自然。

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纳达尔在他那间红色墙壁的照相馆里,拍摄了一批法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肖像,被收入纳达尔1857年出版的画册《名人-纳达尔》中。

表现动体的尝试

把一切动作都拍下来的愿望,可以说从摄影术诞生那天起就产生了。

然而,早期摄影技术十分落后,面对笨重、简陋的摄影器材和感光速度极慢的感光材料,人们只能拍摄一些诸如风景、静物和摆好姿态长时间不动的肖像。“把一切动作都拍下来”,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直到后来,由于镜头的改进和感光材料灵敏度的提高,摄影所需的曝光时间大大缩短,人类拍摄动体的愿望才成为现实。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表现动体的尝试,还导致了另一门新的视觉艺术一电影的诞生。

一、最初的试验

拍摄动体最早和最著名的摄影家,无疑是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Muybridge)。他出生于英国,曾任美国政府风光摄影家。

187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靠商业和铁路起家的富翁利兰德·斯坦福和人打赌说,一只飞速奔跑的马,四个蹄子会同时离地。为了打赢这个赌,他请迈布里奇帮助拍下马奔跑时的动作姿态。就这样,迈布里奇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把摄影技术运用到动体拍摄的人。

为了进行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迈布里奇沿着马的跑道设置了24个小暗室,每个暗室里有一位摄影师和一台照相机,每台照相机的快门都拴着一根绳子,并将绳子横拉至跑道的另一侧。每位摄影师听到一声笛响后,就赶快将24张火棉胶湿版装入照相机中,因为这些底版在几分钟后干了的话,就会失去感光作用。在24台相机都装好底版后,就让马在跑道上奔跑。马奔跑时,将绳子踢断,每根被踢断的绳子,都通过电子掀动一台照相机的快门,在马踢断绳子的一刹那,将马跑的姿态摄入镜头。

这一试验,整整费去了6年的时间。起初,迈布里奇一直没有成功,因为他的照相机缺少一个高速快门。此外的原因,还有绳子太牢,马踢不断等,甚至还发生过连暗室、照相机、摄影师都被拖倒的可笑事情。

1877年,迈布里奇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次,他只用了12台照相机,每台相机都装有他自己制作的一个特殊快门,曝光速度可达1/500秒。

迈布里奇拍摄的马奔跑时的照片,证实了斯坦福的论点是正确的,为他赢得了25000美元的赌金。这些照片虽然曝光不足,却显示出:马的四条腿只有当其都收缩在腹部下面时,才全部离开地面。

后来,迈布里奇发现,如果把这些照片按顺序分置于一个动画筒内,再加以转动,通过一个小洞口就会看到马在奔跑的画面。这是对活动影片一电影最早的尝试。

此外,迈布里奇还接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委托,拍摄了数百套用于科学研究的动体照片。照片分析了人类与动物数以千计的动作,从简单的人物步行和体育活动到袋鼠的跳跃和鸟类的飞翔,大大丰富了人们对运动物体的认识。这些照片在1887年被出版,并引起轰动。

就这样,动体照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不但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研究动作的百科全书,而且成为核对早期绘画是否正确的标准。当人们从这些动体照片中,发现许多著名的绘画并不怎样精确时,不禁大为震惊。例如,在此之前,画家都把飞奔的马画成四条腿分开,像玩具的摇木马一样。直到迈布里奇的照片证明这是错的,才改正过来。

二、马雷的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

迈布里奇的试验,为静态的摄影和动态的电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但是他拍摄的照片,并不是真正的活动影片。因为他用的不是一台照相机,而是10台、20台、甚至40台。真正的活动影片,其实应从马雷发明“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算起。

E·马雷(EtienneMarey,1830~1904)是法国的一位生理学家。1882年,他听到迈布里奇的动体摄影后,也开始了对动体摄影的探索。与迈布里奇不同的是,他没有使用一排照相机进行拍摄,而是用一台被称之为“摄影枪”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将一整套动作过程记录在同一张底版上。这台摄影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快门控制曝光,能在1秒钟内拍摄12个连续运动的画面,这些不同运动阶段中的连续影像,显示出动作的连绵不断。“摄影枪”的出现,开创了连续摄影的先例。

后来,马雷还采用刚刚问世的柯达胶卷,发明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这种摄影机,事实上已经是现代电影摄影机的雏形。1888年10月,他把自己首次用这种摄影机拍摄的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三、电影的发明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ThomasEdison)向伊斯门要来了一些70毫米宽的新胶卷。他将胶卷从中间切开,使之成为35毫米宽的长条,并在两边打上转片用的小孔,进行拍摄电影的试验。后来,35毫米就成了电影胶片的国际标准。35毫米的业余摄影机也随之设计出来,以适应这个宽度的胶片。

爱迪生还利用自己发明的“白炽灯”,采用马雷连续摄影的方法,制成了人们称之为“西洋镜”的“电影视镜”。他将连续拍摄的影像首尾连接,用马达驱动后放在一个柜子里循环放映。透过安装在窥视孔上的放大镜,人们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活动画面。

后来,爱迪生的“电影视镜”传入法国,立刻被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采用,他们对它进行了改造,采用马尔蒂的十字轮结构,解决了影片间歇运动的问题。1894年底,卢米埃尔兄弟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并成功地把图像投射到银幕上,使更多的人能够同时观看。他们也因此成为电影的发明者。

1895年12月28日,这一天成为电影的诞生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银幕上为观众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这表明,活动影像的摄取和放映在技术上最终成为可能。

早期纪实摄影

随着摄影写实功能的广泛应用,摄影者把镜头对准了人类社会生活。人们发现,摄影可以用来记录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于是,纪实摄影应运而生。

第一次提到“纪实”一词,大概在1898年。这一年,《英国摄影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敦促成立一个大型图片档案馆,“以尽可能完整地包罗关于……世界现状的记录”,文中声称,这样的照片“在一百年后将是最有价值的纪实照片”。

但事实上,纪实摄影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

汤姆森、里斯、海因、阿杰、兰格、伊文思等纪实摄影先驱,为纪实摄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纪实的萌芽

早在1870年,英国著名的“赤贫孩子之家”的创建者巴纳多(Barnardo)博士,就开始认识到摄影的纪实功能。他将“赤贫孩子之家”的每个孩子,在到达前和离开时各拍摄一张照片,然后把照片粘贴在卡纸上,附上文字说明成套出售。这些照片,既扩大了社会影响,又为孩子们的衣食筹措了资金。

几年以后,约翰·汤姆森与A·史密斯(AdolpheSmith)一道,出版了一本名为《伦敦街头生活》的书,书中刊载了汤姆森拍摄的36幅照片。这些照片,虽然有不少是经过摆布而拍摄的,但还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伦敦贫民的生活状况。

另一位居住在伦敦的早期纪实摄影者,名叫保罗·马丁(PaulMartin,1864~1942)。19世纪90年代,马丁拍摄了很多伦敦街头风景,以及在海滨游乐的人们。他把小型相机隐藏在手提包里,到处寻找可以偷拍的镜头,被人们称之为“偷拍摄影家”。1895~1896年间拍摄的《夜伦敦》摄影集,是他最早的得意之作。这些照片虽然没有太大的社会意义,但和以往摆布拍摄的照片相比,显得生动多了。

这时的纪实摄影,尽管还很不成熟,但摄影家们已经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对社会现状进行如实的记录。

二、里斯和海因的社会纪实

在早期纪实摄影领域,有两位著名人物,他们是里斯和海因。

里斯的纪实照片,揭露了19世纪90年代纽约贫民窟令人震惊的状况。他的继承者海因,则因参加了1907~1918年的反对雇佣童工的斗争而享有盛誉。

(一)里斯

美国最早的纪实摄影家,是雅各布·里斯(JacobRiis,1849~1914)。里斯出生于丹麦,曾经是《丹麦时代周刊》杂志的编辑和摄影记者。移民到美国之后,里斯在生活的最底层挣扎了7年,才找到第一份工作。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决定用相机把贫民的生活记录下来。

19世纪80年代后期,里斯开始记录美国城市贫民的生活状况。他拍摄了纽约东区的摩尔布里街区。这个街区的贫民窟非常破败,里面住着许多新移民。里斯用镁光闪光泡照明,在破旧的出租屋中,拍摄了他们的生存状态。这些令人震惊的纪实照片,收录在里斯1890年出版的《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一书中。

里斯的拍摄活动,虽然遭到了上层社会的强烈抵抗,但最终获得了成功。由于罗斯福总统的支持,贫民窟被摧毁,还建起了以里斯名字命名的公园。以社会纪实摄影的方式,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促使政府改变政策,这在摄影史上是第一次。里斯的纪实摄影,也因此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里斯一生共出版了十多本书。在他的整个摄影生涯中,对于贫穷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1971年,美国政府将里斯的住所,定为国家重要历史纪念地。

(二)海因

路易斯·海因(LewisHine,1874~1940),是美国著名的纪实摄影家。他曾说过这样一段名言:

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子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

海因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18岁时,他的父亲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去世。海因不得不在一些条件恶劣的工厂干活,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帮助维持家庭的生计。后来,海因进入大学学习,取得了社会学学位,并成为一名专职摄影师。

海因最早的纪实摄影,是拍摄那些抵达埃利斯岛的移民。此后,他还拍摄了反映钢铁工人生存状况的专题照片,为“匹兹堡调查”提供照片插图。

为海因赢得巨大声誉的是关于美国童工的纪实摄影。1906年,海因受国家童工委员会的委托,调查美国各地童工的生存状况。那时,约有170万童工在工厂里做苦力,他们中最小的只有3岁。

作为童工委员会的调查员兼摄影家,海因深入到各地的工厂、矿井,把童工恶劣的劳动条件揭露了出来。1908年,他在西弗吉尼亚的矿井和玻璃厂,以及印第安那波利斯的罐头厂进行拍摄报道。1910年,他又陆续记录了在布法罗抽剪豆荚筋的孩子、在尼亚加拉一家罐头厂里照看机器的儿童、在特拉华剥草莓、装豌豆罐头,以及在密西西比的比洛克西捡虾的孩子们。在窄小而危险的工作环境中,海因用藏在饭盒里的相机,不动声色地把他们拍摄下来。拍摄时,他尽可能简化背景,突出主体,并使人物表情与残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在拍照的同时,海因把孩子们的谈话、身高和健康状况,以及他所遇到的大部分事件都保留了一份详细的记录,并由其他目击者签字确认。如1911年2月在南卡罗来纳做的那份备注:

这9个孩子最小的8岁,他们每天上半天学,在平时上学的日子里,每天上学前剥4个小时的牡蛎壳,放学后剥3个小时,星期天从凌晨4点一直干到傍晚。麦奇欧罐头厂。

同时,海因还记录了童工们所处的生存环境。1910年,他在新泽西调查收获野樱桃的季节工时,拍摄了他们用作宿舍的小房间,他写道:

木制的马桶就在旁边,矮树丛也派作同样的用场,发出刺鼻的味道。新泽西彭伯顿附近的土耳其镇。目击证人E·J布朗。

拍摄条件是危险的。在拍摄童工现象的那些年里,海因为了躲避工头和警卫的干涉,经常乔装成卖圣经、卖卡片的小贩,或冒充工业摄影者“混”进工厂。实在无法进入工厂时,他就等在压榨童工的“血汗工厂”外面,拍摄童工们出入劳动场所的场景。

1909年,海因出版了第一部反映童工生活的摄影报道。它展现了童工们在危险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其中的一些照片已成为著名的纪实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最终导致美国国会颁布《童工法》,废除了童工制度。

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对海因有这样的评价:

海因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一定是最后一个用照相机反映社会改革运动的摄影家,但他极为出色的工作质量却很少有人能够相比。

三、尤金·阿杰的《老巴黎》

19世纪末,以伦敦、巴黎、纽约为中心,追求“画意”的沙龙摄影风行一时。但在法国巴黎,却有一位摄影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背着相机奔走于大街小巷,记录着这个都市的面貌。他就是被誉为“现代纪实摄影先驱”的法国摄影家阿杰。

尤金·阿杰(EugeneAtget,1857~1927)出生于法国的里波恩,他在幼年时代因双亲去世而成为孤儿,由外祖父母抚养成人。他当过水手,后来又当了15年的演员。

1898年,41岁的阿杰,开始用一台使用玻璃干板的18×24英寸组装式暗箱相机,系统地拍摄巴黎及巴黎郊外的照片。1920年11月12日,在写给巴黎历史资料管理处美术总监保罗·莱昂的信中,阿杰总结了自己的摄影生涯: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我的工作和主动,我收集了从16到19世纪的旧巴黎所有古代街道的建筑艺术资料,其形式为摄影版开本18cm×24cm(7英寸×95英寸):旧旅馆、有关历史的房子、漂亮的建筑物正面以及门、镶板、门把手、古老的喷泉、楼梯(木制的和铁制的),还有巴黎所有教堂的内部(全景和细节),包括巴黎圣母院、圣热尔韦、圣塞弗兰、圣于连,圣艾蒂安,夏尔多内的圣尼古拉教堂等等。

这一庞大的艺术记录收集工作现已完成,我可以真实地说我拥有整个旧巴黎。

在后来写给保罗·莱昂的信中,阿杰还谈到,自己拍摄的照片分为两个部分,即《旧巴黎的艺术》和《独特的巴黎》,并解释说,《独特的巴黎》中许多建筑和内容都已不复存在了。他还说自己正在拍摄两个新的专题:《旧巴黎的艺术与手工》和《巴黎周围地区:塞纳、塞纳—瓦兹、塞纳—马恩省的艺术》。

阿杰深信照片具有记录历史的价值,因此,他希望通过摄影,将19世纪的巴黎正在消逝的影像记录下来。他拍摄了橱窗里展示的人体模型和妇女的胸衣、露天市场的金属标志物、公园里的喷泉和高雅的古典雕塑……以及从贵族的豪宅到底层社会各色人等的生活。这些城市景象的碎片,使人们发现了巴黎的大街小巷中不可思议的生动魅力。

1899年10月16日,阿杰将100幅题为《老巴黎》的照片卖给了巴黎市历史图书馆。这是他作为摄影家涉及照片买卖的最初的公开记录。此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为止,阿杰分几十次一共卖给了这家图书馆5500多张照片。同时,他还向远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在内的许多政府机关、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出售过自己的照片。凭借出售照片所获得的收入,阿杰艰难地维持着他的拍摄工作。1927年8月4日,阿杰在贫困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留下了近万张旧巴黎的珍贵照片。

阿杰去世后,他的第一部摄影集《阿杰—巴黎的摄影家》于1930年出版。这些照片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认为是“法兰西文化的珍贵记录”。196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阿杰作品回顾展。这次展览,确立了阿杰在现代摄影史上的地位。

四、FSA纪实运动

FSA是美国农业安全局(FarmSecurityAdministration)的英语缩写,其前身是1935年设立的农业安置局。该组织的宗旨是救助贫穷和失业的人,并将他们的困境公布于众。

FSA纪实运动,是指农业安全局下属的历史处在1935~1943年间,为对全美农业的大萧条进行调查,所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纪实摄影活动。它前后历时8年,共拍摄了25万张底片,是摄影史上最大的一次摄影纪实实践。所拍摄的图像资料,全面、详实地记录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的全貌,成为反映那个历史年代的珍贵史料。

历史处并不是摄影部门,但它的负责人罗伊·斯特莱克(RoyEstryker,1893~1975),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讲师,在大学做社科研究时就受益于摄影,受聘于安置局建立历史处后,很快便将纪实摄影作为它的主要活动。斯特莱克聘用了一批年轻的摄影师,将他们分派到各地,拍摄干旱、水土流失、贫困等情况。多萝西娅·兰格和沃克·伊文思,是这些摄影师中的代表人物。

FSA的工作风格很有特色。拍摄的规模和一般性计划,都由斯特莱克统一指挥。他从经济学和社科学的角度,把握整个拍摄方向。至于具体拍摄中有关技术和表现手法,则由摄影师自己运用和发挥。摄影师们在斯特莱克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整体。每个摄影师在出外采访前,先要提交详细、完备的拍摄计划,然后通过集体讨论。这一严谨而生动的工作经验和纪实摄影的表现形式,成为后来纪实摄影报道广泛效仿的模式,从《国家地理》和《生活》的用人和运作方式中,都可以看到FSA的影子。

(一)兰格

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Lange,1895~1965)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纪实摄影家。

兰格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童年因患小儿麻痹症而造成终生残疾。20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人像摄影家诺德·金瑟。金瑟被兰格的真诚所感动,答应教她学习摄影,并送给她一台照相机,这是兰格一生中获得的第一台相机。1919年,兰格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室。1935年,她成为农业安全局的一名摄影师。

兰格以其反映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纪实作品著称。她的作品,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如评论家所说的:

多萝西娅,兰格以其创造的图像,反映了人类的勇气和尊严,特别是处于被侮辱和受压抑状态下的人物形象。

1933年,美国大萧条达到了顶峰,1400万人失去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盲目地漂泊,没有栖身之地,有时连食品也没有。怀着找工作的希望,约有30万人来到加利福尼亚。来自各地的这些移民,被称为“流动农业工人”,他们乘坐破旧不堪的车,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

作为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师,兰格走遍了美国的22个州,拍摄了许多反映大迁徙悲壮场景的照片。自身的残疾,使她更能体恤别人的痛苦,更能接近拍摄对象。她拍摄了接受救济的人、睡在失业救济所外面无家可归的人……《等待救济的人》和《季节工母亲》成为其中的经典作品。

《等待救济的人》拍摄于1933年,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他靠在栏杆上,双手手腕间捧着个破茶杯等待施粥。尽管帽檐遮挡,使人看不见他的双眼,但他的姐丧和绝望是显而易见的。

1936年拍摄的《季节工母亲》,是兰格最著名的照片。她在加利福尼亚的尼波莫谷移居营,遇到了这位满面愁容的母亲,她刚刚失去了丈夫,带着7个孩子,靠摘豌豆为生。兰格只和她交谈了10分钟,但她所拍摄的这幅照片,引起了整个国家的关注和同情。

兰格在社会纪实摄影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她在1941年获得“古根海姆奖”。她被《美国摄影》杂志的读者,投票评为10位著名女摄影家中的第二名。

(二)伊文思

同兰格一样,沃克·伊文思(WalkerEvans,1903~1975)也是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师之一。

伊文思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大学中途辍学后,他决定以摄影为职业,于是用几个月的时间掌握拍摄技术。然后,开始了摄影生涯。

30年代中期,伊文思受雇于农业安全局。他通过照片,记录了美国大萧条年代的生活细节:美国南方城市的主要街道、雨中萨拉托加、破败不堪的理发店和正在撤换的广告牌……

1936年,伊文思和作家詹姆斯·阿吉共同前往亚拉巴马,拍摄关于佃农生活的纪实照片。

《佃农的妻子》是伊文思最著名的作品。仔细审视这幅照片,观众会从主人公额头上的皱纹、紧咬的下唇和布满愁云的面孔,感觉到这位妇人正身陷困境。同时,她直面镜头的双眸,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她的刚毅和坚强。

伊文思拍摄的照片,着重现场气氛的表现,强调以细节和感觉打动读者,具有“严肃的透明度、直率的天真”。他崇尚不加渲染的质朴风格,而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不给观众任何提示,让观众用心去体会。

193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伊文思作品展,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作品展。在这之后,他陆续成为《时代》周刊和《幸福》杂志的专职作者,以及《幸福》杂志唯一的专职摄影师。从1965年开始,伊文思担任耶鲁大学平面艺术设计的教授,直到去世。

新闻摄影的诞生

新闻摄影最早萌发于1842年的德国。

19世纪末,新闻照片开始在英、法、美、德等国的报刊上发表,但其作用仅限于点缀版面或做文字的插图。

一、第一张新闻照片

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连续烧了四天。5月8日,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赶到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摄影活动。他们拍摄的照片,后来大多散失,仅存一幅,即第一幅新闻照片《汉堡大火》。

由于照相制版术尚未发明,《汉堡大火》没能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当时,《伦敦新闻画报》报道“汉堡大火”所用的插图,是一个画家根据英国博物馆一张汉堡旧画画的。

此后,有不少重大新闻事件,被摄影师们拍摄下来,如英国摄影师芬顿拍摄的英、法、土、与俄的战争照片、布雷迪拍摄的记录美国南北战争的照片等。但是,这些新闻照片,都因为照相制版术尚未问世,没能在当时的报刊上刊登。

二、把照片印在报上

为了使照片能够印在纸上,人们从18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探索。但直到19世纪80年代,用油墨在印刷品上印制照片的技术问题,才开始得到解决。1880年3月4日,美国纽约的《每日图画》报,刊登了一幅题为《棚户区风光》的照片。这幅照片的拍摄者是H·J·牛顿,采用斯蒂文·霍根的照相铜版术印刷,是世界上第一幅刊登在报刊上的新闻照片。

1904年1月7日,世界上第一家用照片报道新闻的报纸——英国《每日镜报》创刊。这家报纸率先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世界各地的报纸竞相仿效。

从此,新闻摄影时代到来了。

三、纳达尔的首次专题摄影采访

在19世纪的摄影家中,纳达尔(Nadar)是一位具有强烈独创意识的实验者和创新者。他终年90岁,直到去世前,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铤而走险的人,总是逆着潮流寻找方向”。

1858年,纳达尔开始了最早的空中摄影。在摇摆不定的气球上,他使用黑布制成的暗袋,往火棉胶湿版上涂布感光剂。4年后,他终于获得成功,发表了从空中拍摄的巴黎全景照片。有意思的是,这一划时代的创举,竟成为一位画家嘲笑摄影的机会。这位认为摄影永远无法提高到艺术境界的画家,名叫杜米埃,他画了一幅漫画讽刺纳达尔,并在画中写道:

纳达尔先生,请把摄影推向艺术的高峰。

纳达尔还是第一个使用人造光进行拍照的摄影师。1861年,巴黎的下水道工人,发现了十几个世纪之前基督教徒的地下“纳骨堂”,堂内摆满了无数的人头盖骨和其他骨骼。纳达尔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入下水道中,使用煤气灯,拍摄了这些“黑暗世界”的景象。

纳达尔对新闻摄影最大的贡献,是他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专题摄影采访。

1886年8月31日,66岁的纳达尔,和他哥哥保罗·纳达尔一起,访问了原法国科学院院长、化学家谢夫罗尔(Chevreul)。这一天,正是谢夫罗尔100岁的生日。在访问过程中,纳达尔和谢夫罗尔谈论养生之道,他的哥哥则将这位百岁老翁的表情拍摄下来。这次专访,共拍摄了21幅照片。

5天后,这组题为《纳达尔采访百岁化学家谢夫罗尔》的人物专访照片,连同谢夫罗尔的谈话记录一道,刊登在《画报》杂志上,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此后,这种专题摄影采访样式,被众多摄影记者所仿效。

现代摄影的奠基人

早期的摄影艺术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意摄影曾经风靡各国,统治世界摄影沙龙长达30年之久。但是,就在画意摄影不可一世、故步自封之时,欧洲摄影界却孕育着一场“革命”,它的发起者是亨利·爱默森(HenryEmerson,1856~1936)。

一、《自然主义摄影》

正如一位作家所描写的那样:“仿佛是一枚炸弹落在一个茶话会上”。这个“茶话会”,就是鲁宾逊及其同伴故步自封的世界。而这枚“炸弹”,就是爱默森的《自然主义摄影》。

爱默森1856年出生在古巴,母亲是美国人,父亲是英国人。他童年生活在美国,以后到了英国,他学习医学并获得医生资格。

1882年,爱默森对摄影产生兴趣,拍摄了许多朴素的照片:由薄雾、水光和平坦的地平线构成的土地,渔夫、船夫、割芦苇的人和矮小的农夫点缀其间。这些有关农村风光和农民生活的摄影作品,好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吹进了当时的摄影沙龙,受到人们的注意。此后,爱默森开始在英国各地活跃起来,成为摄影界的名人。

1886年,在摄影俱乐部的一次集会上,爱默森发表了题为《摄影是写实的艺术》的演说,对画意摄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把画意摄影称为“支离破碎”的拙劣手法,认为它全靠剪辑与合成来拼凑照片,题材陈旧且内容空洞,使摄影完全沦为了绘画的奴婢。他还认为,画意摄影倡导人鲁宾逊的著作,是“艺术方面谬论的集中表现”。

在1889年所写的《自然主义摄影》一书中,爱默森倡导“自然主义”摄影。他认为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像摄影那么精确、细致地反映自然。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摄影家模仿绘画的题材和方法是不可取的。摄影应回归到自然中寻找灵感,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美的形象,并通过构图、用光、聚焦等摄影手段来取得艺术效果,而不是运用叠放、拼接和翻拍的方法。

摄影还应当与人的视觉相一致。爱默森是一位由医生转业的摄影家,他指出,在某一时间内,眼睛通常集中于景物的一个部位上。视觉里的景物,是中心部分清楚,边缘部分模糊。因此,影像全部清晰是不符合科学的。让某些物体清楚些,某些模糊些,效果将会更合乎自然,更接近于真实。

爱默森投下的这枚“炸弹”,从根本上动摇了画意摄影,从而引起鲁宾逊及其同伴的不满。他们反驳说,爱默森丝毫想像力也没有,“健康的眼睛永远不会把景物的任何部分看成是虚的”,摄影也永远不会合乎真正的自然。按地面景物曝光的底片,天空部分必然曝光过度,没有层次。但是,将一张底片按天空曝光,另一张按地面的景物曝光,再将二者进行叠拼放大,所得结果会更接近于原来的景物。

这场自然主义摄影与画意摄影的论战,进行了整整五年,双方集中了最强的火力进行抨击。

二、戏剧性的变化

奇怪的是,正当“革命”快要成功之时,爱默森却突然退缩了。1891年,他在一本名为《自然主义摄影的灭亡》的小册子中,全盘否定了自己原先的观点和理论。他写道:

我一度认为,像自然那样真实的明暗度是可以获得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显影来任意加以改变。但是,这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爱默森戏剧性的变化,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他得知摄影有其固定的影调范围,摄影者所能控制的限度是有限的。

后来的评论家这样评论爱默森,说他的这一行动体现了他的诚实,因为艺术本来就不是自然的翻版。所以,他对摄影的贡献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爱默森第一个预见到摄影会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要求摄影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获得真正艺术的尊严,从而使摄影摆脱了绘画的束缚。作为根据摄影特性研究摄影美学的开拓者,他的摄影“纪实性”观点,揭开了现代摄影的帷幕。

同类推荐
  •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河流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河流

    本丛书是专为21世纪中国青少年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素质教育图书。全系列精品图书涵盖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理知识,图文并茂的结构框架将引领广大的中国学生收获最权威系统的科学知识,饱览最浩瀚精彩的历史画卷,探索奥妙神秘的大干世界,收获无限精彩的智慧人生。本书主要是有关世界著名河流的内容。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母亲,任何一个伟大的古老文明都与河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介绍了世界上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的 20条河流,以及生活在其沿岸居民的生活形态。是一本以点及面介绍人文知识的好书。
  • 开阔眼界的探险故事

    开阔眼界的探险故事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 现代企业管理学

    现代企业管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现代企业管理概论、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组织、企业战略管理、市场预测与经营决策等。
  • 小记者大世界

    小记者大世界

    本文讲述的是:“叙事类,写景类,状物类三部分等精彩的内容。”
  • 大学生人文修养读本

    大学生人文修养读本

    《大学生人文修养读本》是为高职高专的学生编写的一本人文素质教育参考读物,供教学之用。本书分两篇:上篇是《伦理道德修养》;下篇是《文学修养》。
热门推荐
  • 逃婚吧童养夫

    逃婚吧童养夫

    她李姒晴这辈子是造了什么孽,她那无良老爹居然担心她把家产败光,竟给她找了个童养夫,好吧看在童养夫长得好看的份上她认了。丫丫的,这家伙竟然不领情,当着她的面与别的女人眉来眼去不说,竟然还想解除婚约,没门没窗没缝,上穷碧落下黄泉,童养夫你别想逃。腹黑男与小白女的故事
  • 穿越火线之狙神传说2

    穿越火线之狙神传说2

    一个曾经独来独往的CS高手,在网吧与人玩CF的幽灵模式被人阴死,按照约定,他从此不能再玩CS。酷爱FPS游戏的他,抉择之下,放弃了CS,踏上CF的征程。由一个CF新手逐渐地成长为狙击高手,这过程中他遇到过许多高手,但是都一一败在他的枪下,最终成为他登上狙神宝座的垫脚石。
  • 天降凤女:腹黑王爷轻狂妃

    天降凤女:腹黑王爷轻狂妃

    万年前,他为她不再为难,坠入黄泉。万年后,她为他跳入地府,只为续命。那幕重演,她的心还是会痛啊……当狂遇上更狂,当扮猪吃虎遇上绝对腹黑。又会发生怎样的爆笑情缘?打公主,踢皇后。弑父,灭国。她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她会让欺她者,辱她者……后悔来到这世上!!!
  • 真实武侠世界

    真实武侠世界

    真实武侠世界游戏,让我找到了希望。这款不同以往游戏的真实游戏,让我热血沸腾。但是,不同以往的现实世界,却让我进退两难,感到迷茫。爱与仇,情与恨,我该如何抉择?兄弟手足、真情伴侣、血海深仇……这些恩怨,我该如何了断……
  •  时空之主

    时空之主

    兰若寺中听雨声,蜀山里一剑光寒。青蛇白蛇谁人怜,八仙过海显神通。菩提树下,斗战胜佛!天降玄鸟,逆而生商!五百年前,一无所有!五百年后,谁能阻我!断剑重铸日,骑士归来时!这是一个带着五百年悲愤的蝼蚁卷土重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故事,纵横诸天万界,执掌时空,笑傲诸天!
  • 思恋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思恋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都市杀神

    都市杀神

    曾经叱咤赌坛的赌神,一夜之间却沦为了地下杀手工会的顶级杀手,横扫整个地下世界……挑战命运的天轮……
  • 九转玄天诀

    九转玄天诀

    一场莫名其妙的杀戮,一个恩仇的萌芽。王云阳被别人废丹田竟然因祸得福得到逆天功法《九转玄天诀》,实力暴涨,越级挑战,四方之力可破天,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凌驾四方神兽之力,在苍天大陆展开了一段快意恩仇的江湖。
  •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四

    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四

    为青少年写书, 对于我们这些长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来说, 并不轻松。萌动这个念头, 主要是我们这些已为人父母者, 对于目前青少年读物中“ 古”、“ 洋” 所占比重过大心存不安。古典的和外国的东西可以读也应该读, 但总读这些东西对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历史、认识国家、看待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远远不够。我们相信,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因而也乐意看到他们多读健康有益的图书。
  •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食疗与宜忌(新生活百科全书)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食疗与宜忌(新生活百科全书)

    据卫生部报告:我国已有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超重者2亿,肥胖者6000万,糖尿病患者2000万,更严重的是每天还在增加数以万计的新的年轻的“三高”患者。2007年,在北京市各大医院心内科就诊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中,25%的病人同时伴有糖尿病;在众多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不到10%是单纯的糖尿病,有40%合并高血压或高脂血症,而有50%同时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