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03800000002

第2章 《论语》新谭

《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很难在短时间内说清楚,在这里,只能选几个切合当前实际的问题来讲,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接轨,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才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因为,任何一种现代文化,都是站在历史和传统文化这个巨人的肩上才会显得辉煌的。但是,我想过,在讲《论语》之前,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说明,因为我是把这个题目放在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对我们的影响这个大框架中来讲的。

现代文化是在时代思潮和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传统割不断,“挥刀斩水水更流”。如今,党正在恢复和运用这些传统文化的珍宝,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来源于孟子的“民为邦本”,“民如水也,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建立和谐社会”本来是儒家的社会理想。我们常说的“心理平衡”、“放松”等心理素质的铸造,其实就是佛家禅宗的主旨,它的“空”的获得,就是高超的行为和文艺心理学,这就难怪法国一位绘画理论家说,中国佛家禅宗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是最好的绘画理论:“你们中国最好的理论,为什么还来国外找呢?”道家老子的《道德经》的丰富内涵为世界所称道。台湾和祖国大陆隔绝了近半个世纪,但是,就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情结这种斩不断的强大凝聚力,仍旧把两岸紧紧地联系起来,台湾国民党连战和亲民党宋楚瑜的精彩演说,都浸透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台湾的回归展现了希望的彩霞。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两重性,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一些不适时的东西,要进行扬弃。对于精华,应该把它和时代接轨,使它们放射出时代的光华。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儒、佛、道三家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思想上的互相借鉴和吸收,形成了三者互补统一的民族文化。我这里说的是他们的人生哲学思想,说“佛家”,不说“佛教”,“家”和“教”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是“家”的延伸,是“家”的神化。任何一个宗教的始祖,他们原来都是思想家、无神论者,在人类的造神运动中,人们才赋予这些哲学家以“神明”的形象。人们又用宗教的形象化方法,去普及他们的基本哲学思想。宗教的产生,是人类想象力的大发展,古代世界的辉煌文化艺术,很难离开宗教。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三家是怎样在碰撞中互相吸收和互补的。

先说互相吸收。儒家的吸收:孔孟之后,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吸收了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宋明以来,朱熹的理学,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吸收了禅宗的精华,被当时的人称为“阳儒阴释”。佛家本是外来宗教,他们深知:如果不和本土思想和宗教结合,在中国就没有立锥之地。于是,有意识地做这种融合的工作,晋代一位只有三十多岁的年轻高僧僧肇撰《肇论》,开始成功地进行了这种尝试。唐代的慧能和他的弟子从思想和组织上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工作,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到了明代,佛家把儒家的“三纲五常”列进了教义,明代四大高僧的紫柏尊者把它们写进了佛号:“南无三纲五常佛!”“南无忠孝仁义佛!”道家的“全真派”祖师吕纯阳(“八仙”中称为吕洞宾,他们都实有其人),为振兴道家的雄风,提出“真心真意”的“全真”观念,这种思想源于佛家的“心”,佛道两家的健身功,很难区别。在艺术上也如此:“洞经”音乐,本是佛家音乐,后来不论从仪轨和音乐本身来说都成为三家融合性的音乐。三家思想的大融合,对民间的影响是思想和组织体系的合三为一:明代以后,民间和官方兴建的寺庙都是三祖(释迦牟尼、文昌帝君——孔子、老子道君)同堂、同庙、同山,以云南来说,纯粹的佛家寺庙实在不多。寺庙的构成,反映了在民间层面三家思想的大融合。

这种融合的客观条件,是因为人的需求推动的。人有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灵魂)的关系。三家的哲学思想正好满足了人的这种需求,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特殊辉煌色彩。我以此为契机,对三家作各自简要的说明:

道家的哲学是努力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规律——“道”,循着“道”,才能治理好自然和社会。人法(仿效)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比老子更进一步,他的“逍遥境”就像鱼和水一样和谐,是人与自然完全融合的完美境界:“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到了“全真派”,主张真心真意的循“道”,能有这种“真”的人,称“真人”。这是道家人与自然、生命本体的和谐。

儒家的人生哲学,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人”这里当动词,是把每个人都当人:“子曰:仁者爱人”。韩愈解读为:“博爱之谓仁”。用这种解读,就可以把他的整个主张串连贯通了。仁是“体”,是思想的主体,由此而推导出的“用”,如“忠”、“孝”、“恕”、“义”、“礼”等,是在处理与各种人的关系上的具体运用。“仁”的内涵,只有在“用”中才能体现出来,而“用”又进一步使“仁”鲜明和生动起来。“君子”——“仁”者,是人格比较完善的人,“小人”——人格丑陋的人,体现了在“仁”的修身上不同的善恶群体。对修身为“君子”的要求,他有完整的论述,构建了“善”完整的道德伦理系统。

佛家的人生哲学主要是解决人的肉体欲望和灵魂(精神)的关系。佛家思维的核心是“空”。“空”,不是一无所有,是说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生灭很快,一切事物都没有“实性(永恒)”,说“有”,是相对来说的,外国把“空”译为“相对”。然而,“空中万有”、“空中妙有”,就是要用对空的体悟来解决人的肉体欲望和灵魂升华的关系,在“空”的美学境界中,达到心理的平衡——“解脱”的“大快乐”。其实,佛家“空”的学说,是让人们在各种肉体的欲望诱惑和压力下,使两者都能和谐、升华的一门行为心理、艺术心理学。达到这种境界的思维方式是“悟”,它和我们惯用的分析认知的思维方式、方向相反,相似于如今的“整合”:“悟”的灵光一闪,这一闪的“点”,把“一切”点亮成一大片,“大放光明”,这就是“顿悟”,我国的古代重要文艺理论《沧浪诗话》称之为“妙悟”。从艺术的角度说,悟是“灵感的爆发”。禅宗讲修“心”,用现代语汇来说,是“心理素质”。

从以上的概述中可以看出:道家是顺应自然的“真”,儒家是以“仁”为纲的“善”,佛家是以悟求空的“美”,三家的互补结合,就是“真”、“善”、“美”,构建了我国优秀士大夫的完美人格的追求。因此,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自唐宋、明清以至“民国”,三家或两家兼修的,不可胜数。真、善、美思想,就成为我们民族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液,纵虽不读三家的书,耳濡目染的却是这三家的文化思想。应该说,这是中国的真正传统文化。

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兼收并蓄的融合能力,把这互补的三家在思想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东方文化,我这里讲的《〈论语〉新谭》,正是“新”在这里。

第二讲富裕与教育和谐与竞争

富裕与教育

子适(到)卫(国),冉有仆(赶车)。子曰:“庶(人口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进一步做什么)?”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卫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国家。孔子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举办的私塾,据说前后有三千人,最有名的七十二人,称为七十二贤人。他开设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这里的“御”,就是驾驶马车。他不但教书育人,还常常到各国去说服君主采纳他“施仁政”、讲王道、弃霸道的思想。这一段话就是在他“周游列国”的途中说的,冉有是他七十二贤人中的一个学生。

这段话有三个层次:“庶”、“富”、“教”。人多——富起来——施教。教育,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学生受教育,国民也同样要受教育。要求人人有健康的人格理念和丰富的知识。这种人格提高的理念,包括认识和实践,这种理念,在“四书”中比比皆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徙(起来跟随),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曰:三年学,不致于谷(做官),不易得也。”

按照当今“第三思潮”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念,人的心理要求,有三个层次:生存(温饱、安全),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它们组成一个正立的金字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还处于第一阶段的塔基;生存解决了之后,必然要图谋发展,是第二个台阶;最后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塔尖。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子,掌握在社会和别人手里,比如说,微软之王比尔·盖茨,因经营微软有方,资产为一百多亿美元,连年成为世界首富,这当然也体现了他一方面的价值,但因为人文理念的不同,他说:“我的财富来自社会,我应当返回给社会。”对于他来说,“财富不过是一个数字。”他捐出五六十亿美元发展救助事业,成为世界最大的慈善家,这两者的结合,才体现了他的全部价值。这就是教的结果:教育程度愈高,三个层次的基础也就越高。比尔·盖茨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赚钱不过是自我实现的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自我实现。这正是富而教之的结果。

我国的儒商,大都是有深厚文化功底的人。我的祖上在清代是云南四大商帮(集团公司)之一的“鹤庆商帮”。靠小商小贩起家,更靠儒家的诚信经营,“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是他们的信条。因此,他们逐渐壮大,商号开到上海、缅甸、新加坡,国内更是难以数计;赚了钱,他们就兴办教育,办了几所小学,在家族中倡导子弟读书,在宗祠中设了大笔的助学、奖学金,家有困难的,都可以享受助学金,考取贡生(后来是初高中)的还享受奖学金。因此,我们这姓人,不论贫富,没有一个男子不读书的。这就是“富之”、“教之”的结果。“教之”,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这就是“儒商”的价值。有人说,我国的发展落后,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不正确的。我们看到东亚、东南亚儒家文化圈的“四小龙”的兴起,儒家文化在他们的兴起中展现了魅力和光彩。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有几代企业家:第一代是没有或很少文化教养,特别是人文文化素养的,他们不择手段地赚钱,把享受作为目的,腰包胀了,就吃喝嫖赌,“天不容虼蚤长大”,没有几个是成气候的。第二代的不少企业家,虽然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些因为人文文化的底气不足,据一些国外有关机构的调查,因诚信不足,很难有强劲的竞争能力。

韩国有一位企业家曾说:“你要赚别人的钱,必须先赚得他们的心。”只有赢得人们的心,消费者这位“上帝”才会慷慨地掏腰包。要赢得人们的心,孔子这里说的“教之”——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是关键,先学好做人,做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赢得人心,才能做一个好的、有前途的企业家,做一个下属敬佩的领导人,才可能建立起优秀企业文化,也才是自己好的工作环境,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文道德境界。这不是迂腐之谈,只要读一读那些成功企业家的传记,就会明白。这不但适用于当小老板,也适用于做其他工作的人。最好经常读点书,特别是人文内涵丰富的书。没有时间?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时间是颗钉子!”只要用力敲进去,一定会有时间的:少打几圈麻将就出时间。

和谐与竞争

有子(孔子的弟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和为贵”的“和”,就是和谐。孔子把它提高到“先王”周文王治理国家的主要原则。“斯为美”,又把它提高到美学的高度来认识。“和谐”,是孔子的美学思想。但是,孔子也不排斥竞争,主张在和谐有序中的竞争,比如射箭比赛前,“子曰:‘揖让而升(上场),下(场)而饮(酒),其争也君子。’”至于在读书、做人、向善的竞争,孔子要求“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似的兢兢业业,不落人后。孔子的弟子子贡善于做生意,孔子这样评论他的优点:“赐(子贡)……而货殖(做生意)焉,亿(臆,预测)则屡中。”这就是说,做生意要善于预测市场的变化,要从前瞻性当中来赚钱。孔子反对恶性的“争”,它们是破坏整体和谐的,损人利己的,称这种搞恶性竞争的人为“小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宏观调控的和谐,微观也会受到损害。因此,良性的竞争是达到和谐、有序的动态方法和过程,它能调动提高微观和个人的积极性和经营能力,做到如今说的“双赢”;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可忽视:对社会来说,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对经营者来说,两家都有效益:“双赢”。这样才有和谐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宏观调控,微观搞活”也正是来自这种思想。要达到这种和谐,按照孔子的说法,其方法是“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最高)道也!致中和,天地位(各在其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是孔子和儒家的又一重要思想,是儒家的方法论和实践论,“中”是因,“和”是果。什么样是“中”?《大学》里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不走两个极端,是寻求两极的统一,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合乎客观实际的“适度”。“一分为二”只是认识对立因素的手段,最后的决策和操作就是“合二而一”的“适度”与“分寸”。只讲“一分为二”的“分”,是一种片面性,加上“合二而一”的“和”,才是“中”,才有“全面性”。“中”与“和”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也应该是两者利益、要求的理想结合形式,不可相损,只能相益。就像水,它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合二而一”,是最稳定的,也才是和谐的,所以才说“中”是“大本”。因为有这个“大本”,才能达到“和”这个最高的和谐境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看到地球的南极和北极这两端都很荒凉,“中”的中间地带最是繁荣昌盛。这种以“中”致“和”的思想,浸透了我们中国人的骨髓: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和气生财”,在处人和夫妻关系上的“和和乐乐”,“鸾凤和谐”;有“和”才有“乐”,要“乐”必须“和”,要“和”必须“中”。孔子的因中致和,是说的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道家老子虽不说中,也讲两极的和谐,他说这两极(如阴阳、天地、男女……)是“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的,是天道。他们讲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它们相似的佛家禅宗,则称之为“中道”,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的“切莫执两端,而取中道”,是指用它来解决肉体因各种欲望而带来的烦恼和精神升华的关系。比如说:人生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对这个永恒的提问,有人说:人来到这世界上和虫虫蚂蚁没有两样,实在没意思,这是出世的。另一种人则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来到这世界上是来施展抱负的,这是入世的。前一种人最易流于做个混世派,后一种人如果不得意时,最易消极甚至自杀。这都是“执两端”而非“中道”。我们以笛卡儿坐标来说明人生的宏观坐标:如果空间坐标Y轴是茫茫宇宙,时间坐标是无始无终的历史长河,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他是“伟人”、“巨富”,在这个坐标上,正如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的,X轴的时间轴是“寄蜉蝣于天地”,蜉蝣是只活一夜的小昆虫,空间坐标Y轴是“渺沧海之一粟”。在这个坐标上,根本看不出一个人的作用,人就像一粒尘埃,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你,顶多在故纸堆中留下几页发黄的纸,这就是佛家“空”和“出世”的坐标。人生的微观坐标,X的时间轴以人生百年为参照系,Y轴以某个地方的空间为参照系,在这个坐标上,只要你积极努力,由求生、谋发展而致自我实现。那么,人们自我实现的轨迹在这个地方和空间中,又是非常积极的。如果把宏观、微观坐标重叠,就是“中道”!这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人生既没有意义又有意义。据此,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在出世(空)的指导下的积极入世(自我实现)。”这就是说:积极入世,参与竞争要执着,失败或成功之时,要不执着于成功或失败,要学会用第一坐标——“空”求“解脱”,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胜不骄、败不馁的观音菩萨,在“空”的指导下,救苦救难何其执着!地藏王菩萨的誓言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样,人生才会有好的心理素质,摆脱烦恼和恶欲的侵袭,什么时候都是愉悦的。是肉体和精神灵魂上的和谐,“烦恼即菩提(‘空’的智慧)”,是烦恼和“空智”的统一,它们由“中”致“和”。佛家和儒家对此不同的是:孔子只是积极的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佛家是出世指导下的积极入世。

怎样区分恶性竞争的破坏性和良性竞争?

第三讲孔子的“义利观”和“诚信观”

孔子的“义利观”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正)道得之,不处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贱职)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赞成人要发财和做官,这是“人之所欲也”,他还说他自己“食不厌精”,他教书还是要收“束修”的,有时也以腊肉当学费;只要能富,赶车他也愿意;他周游列国也是想要做官推行“仁政”。但是,发财必须“生财有道”,不是正道之财,他是不要的。这正道就是“义”。作“正义、正当”解的“义”,是一个道德范畴。尽管各个时代对“义”的道德观念不尽相同。但孔子主张“义”字当头的“义”、“利”结合,却是很明显的:“义而后取,人不厌其取。”这里的“取”就是牟利。这种结合符合孔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中”与“和”之道。“义而后取,人不厌其取”,不是损人利己、买卖双方都有利的“双赢”,而是“义”和“利”的结合。因而,凡是“偏”,都不可取:“君子”为“义”而不敢牟利不可取,“小人”牟利而见利忘义,变成一些不择手段之徒,其结果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仿(沉溺)于利而多怨”,见利忘义,人们的怨恨就来了,不仅多怨,有些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是法律的重要屏障。有道德的人,一定能把“义”(道德)“利”(赚钱)结合起来。因此,他们在法律面前是自由的,没有或缺乏道德的人,常常会去触碰法律这无情的冷墙,一旦碰到墙上,身败名裂,“义”和“利”都忽然在他们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法律又是道德的坚强支撑,没有健全的法制,道德是很容易被冲垮的。孔子的这一义利观,不但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对个人来说,也能挽救一些人使之不至锒铛入狱。只是,如今的赚钱挂帅的“炒”:“炒房”、“炒名”、“炒学”;夸大和虚假广告的诱骗;还有的只顾赚钱,不顾职工的死活;一些人的拜金主义已是病入膏肓,见“利”忘“义”到了“丧尽天良”的地步!良心,是“义”和道德的内在精神,“义”和道德是良心的外在表现。我们正处于转型期,法制不健全,给不道德的东西留下了很大的缺口。因此,恢复“义”、“利”结合的优秀传统教育,当今是有益的。有一位日本人说过:日本经济的成功过去得力于《论语》加算盘,如今,得力于《论语》加计算机,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和贾探春深得义利结合之道,在大观园里搞了承包制。第五十六回这样说:探春要把大观园的花草果木包给众嫫嫫经营,一则可减少贾府的月银开支,二则每年还可以有四百两银子的利息。宝钗赞同承包,但不赞同探春的“只言利”,理由有二:其一,众嫫嫫哪里有利哪里干,无利者必荒废,一些资源就丢弃了,她引用朱熹的观点说:不论顽石、粪便、草灰都有一节之可取,浪费它们,是“暴殄天物”,“人之自弃”;理由之二:只言利不言义,乃“膏粱纨绔之谈”,虽能一时兴利,未必能除弊,甚至产生更大的弊端。因此,宝钗说:“小事用学问一提,那小事就高一层了,不用学问提着,就流入世俗去了。”此后,探春提出四则“义利结合”的办法,宝钗点头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后来,果然成果显着。薛宝钗是个有才干的女儒将,如果是宝钗统帅贾府,贾府必定昌盛。

如果有人还坚持说这是儒家的迂腐之谈,那么,他必定是薛宝钗说的“膏粱纨绔”、“见利忘义”之辈了!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是有它的文化内涵的,这就是通过公平的市场机制,进行竞争,达到不断降低成本和消费价格,提高质量,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消费者始终是经营者的“上帝”,必须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图利才是长远的,或者说才是有战略眼光的,这就是“义”和“利”的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双赢”,这就是为人民的“义”和经营者的“利”的结合。

孔子的“诚信观”

《论语》中说的“诚”、“信”、“和”、“谦”四字,不但是做人之本,也是经营之道。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治理)天下之大经(治国大纲),立天下之大本(根本),知天地之化育(变化、养育)。夫(语助词)焉(哪里)有所倚(偏颇)?

这是孔子弟子子思阐述孔子对“诚”的一段话。孔子把“诚”说得那么重要,怎样解读它呢?要和“仁”联系起来:对“仁”的建立和实践要诚心诚意,“仁”的目标才会实现。才能建立治理天下的大法度(大经),树立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诚”,不仅是不说假话的诚实,还应该包括真诚、诚实、诚恳、热诚这些具体化的“诚”在内。

从经营工商业的角度说,要诚心诚意为“上帝”服务,在服务的“诚”中赚钱。这是企业的活力所在,求发展的“大经”方略。有了它,才能立足于经营之道,这正是一些企业宣传的“诚招天下客”的来由。令人遗憾的是,有人只以此作宣传,实际上却因“见利忘义”而反其道而行之,私下还说:“诚”,值多少钱?“诚”,值不值钱,值多少钱呢?“诚”,是一种隐形资产!是产品的附加值,我们的很多产品赚不了多少钱,正是少了这种“附加值”。附加值的多少,除了它的产品质量之外,还和它服务的“诚”有关,这就是“名牌”的内涵。据美国《福布斯》杂志载:一些专家经调查测算,“诚”的价值在七千万至一亿美元之间。世界名牌正是在各种高质量服务的“诚”中建立起来的。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中国的企业最缺少的是“诚”和“信”。不仅在经营企业上要“诚”,做人处世、工作方面更是如此,没有“诚”的人,虽然他表现出来的是笑容可掬,却总是虚有其表,没有诚意,人们把他们叫做“伪君子”。

和“诚”紧密相连的是“信”。信是信用、信誉,“诚”的承诺能不能兑现,这是检验“诚”的实践程度的标准,“信”是外在表现。没有“信”的人,显然也就没有“诚”,更不会有“仁”。他们的巧舌如簧,不过是一种欺骗和“炒作”罢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会到什么样的地步)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车子没有机关,就没有办法行走!人没有诚信,到哪里也行不通!我们平时说领导的“威信”,“威”是建立在“信”之上的,诚没有“信”,就不会有真正的“威”,无信之威,不过是狐假虎威,仅凭权力的威,不是行不通,就是没有好结果。企业的信誉是建立在“信”之上的,没有“信”也就没有好的“誉”。做人也是这样,没有信用的人,没有人会理他,他做事总是困难重重。这些道理,人人都会说。问题就在于是不是有诚意去做,是个做和不做、真做还是假做的问题,因此,就不多说了。

至于“谦”与“和”在《论语》中说得很多,谦恭与和气,是“诚”和“信”的实践态度和方法,仍然是“恭行实践”的问题,不是嘴上的功夫。我写过一篇杂文,题目是“唱功与做功”,唱功当然也需要,但是做功却更为重要。有一段京剧《三岔口》,没有唱功,但在黑夜里的做功,那摸、爬、滚、打,实在令人惊叹。不多讲了!

第四讲“恕”道和反求诸己

“恕”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宽容,推己及人)乎!(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道,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是用“仁”和“诚”对待别人的“宽容”体现。《论语》还说:“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它是实现“恕道”的方法。因此,“宽”和“恕”总是联在一起使用。“宽恕”,用俗话说就是“厚道”。厚道是相对于“刻薄寡情”来说的。“宽”与“恕”,是一种强大的表现。恕,意思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话或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强人所难。学会“设身处地”,如果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将会怎样,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换位思维”。用这种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总是可以求得团结与和谐。因此,恕道是一种高尚的理性文明。

反求诸己

子曰:“君子求诸(之于)(自)己,小人求诸(之于)(别)人。”

这话的意思是说:有德有智的君子,凡事总是找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缺德少智的小人,总是把失误归于别人。“反求诸己”,是实行恕道的内省体验,内心反省。人,是动物性和文化性的结合;人,又是神与魔的结合体,不可能是完美的,总要有不足和错误,这就是实行“恕道”的本质依据。退一步说,即使错误来自别人,如果事和自己有关,也应想到:为什么自己事前没想到,为什么自己会不了解和理解对方,以致出了这种事情。这是两种“求诸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矛盾,化干戈为玉帛。所以孔子才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如今称之为: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小人则相反,凡事总是诿过于人:“求诸人”。“恕道”和“反求诸己”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要有不断的修炼功夫,有了它,才能给自己带来福气和平安,给家庭带来和谐与宁静。“修身”和“齐家”是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回避不开的主题。我讲一个夫妻饭店的故事。

夫妇俩开了一个小饭店,一天,有一位客人来吃饭,吃完了,妻子征求客人的意见。客人说:“菜炒得不错”,那妻子说:“是我炒的菜!”客人又说:“可惜盐咸了!”那妻子立马说道:“那是我家先生放的盐!”怎么会有你炒菜,别人放盐的事呢?这正是说的没有“恕道”和“反求诸己”精神的人,而是“功归己,过归人”!如果她的先生也没有这种精神,那么必然有一场家庭之战。如果她先生有这种精神,那么,不论盐是不是他放的,他就该出来对客人说:“是的,我没有经验,请客人原谅!”这样,化干戈为玉帛,客人也会满意。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恕道”和“反求诸己”。我想着重讲一下夫妻之间的这种精神,这非常重要:你的事业做得再好,后院一旦起火,就失去了退路而永无宁日:和谐的家成了战场。

儒家对于家庭的主体——夫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没有摆平,孔子把夫妻关系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关系上:轻视女性。女人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成了整个封建社会女性的血泪史。如今年轻人最喜欢的哲人尼采也说:“弱者呵,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就说明配了对的男人和女人始终是一对非常奇特又矛盾又统一的“俏冤家”,又要好,又要吵。这一阴一阳,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相辅相成。话虽那么说,要“相成”、“相生”、“相辅”却是不容易:男人和女人都是人。但是上帝创造人时,怕他们都趋于完美,起来抢夺自己的宝座,于是,只给他们“不同的互补”统一,各有各的长处而趋于完美。因为有“不同”,就造成了本能的矛盾:在互补的同时,男人想用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女人,女人也想用自己的模式去塑造男人,这就是窗帘遮盖着的两人“世界大战”的原因。因此,不论时代怎样变迁,男人和女人总是个永恒的重要主题。当今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中说:孔子说“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果说,当时也有一位女贤人说上一句“天下唯男人与小人难养也!”也会在圣贤书上流传下来,而且得到女性的赞同。但是,如果用孔子的“恕道”和“反求诸己”来处理这种关系,体现了夫妻互相理解、谅解、不断和解的“恕道”,那么“白头偕老”处处可见。虽然,在“偕”老中,也有争斗,但有了“恕道”和“反求诸己”,就可以不断地化解,过去说的梁鸿、孟光的“夫妻相敬如宾”,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相敬如宾”就不是夫妻。方法就是:以“恕”为指导,“反求诸己”,主要又是男人!

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人,但是不少的心理、生理特征却是异类:(1)男人是理性型的,女人是感性型的,因此,首先男人要从理性层次上“反求诸己”,宽容大度,不要用男人的模式去要求和塑造女人,孔子和尼采的说法正是用男人的模式去理解女人的结果。中国佛教的大肚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正是这种“恕道”。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如果你有这种肚量,女人也就会退让;相反,那些鸡肠小肚,动不动就和女人吵嘴,甚至动脚动手的男人,不过是没有“恕道”不“反求诸己”的“野蛮小丈夫”。(2)男人重宏观,男人在微观上的心眼有如一个大洞,常常是挂一漏万;女人重微观,心眼如针眼。男粗女细,这本是一种男人宏观、女人微观的互补效应,男人不应该用自己的宏观去要求女人,要容纳她们的微观,家庭才能窗明几净,才能把孩子细心照料好。(3)男人寡言,女人话多。据科学研究的结果:从狩猎时代开始,男人狩猎时不能多话,沉淀下来成为男人的遗传基因,女性因抚育孩子,脑部的大脑皮层增加了说话多这个兴奋点,沉淀下来成为女人的遗传基因,如果女人没有这个兴奋点,也像男人一样的沉默寡言,孩子的语言能力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因此,男人也要容纳它:女人多话又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是健康的要求,未必是一定要实现的要求,男人要学会分清这种界线,正确对待。(4)男人伟岸强壮,女人因为生育和哺乳的需要,生理结构精巧纤细,不胜重活。因此,凡是重活,男人要抢着去做,否则,只能给女人带来疾病的后患,结果还是男人自讨苦吃。(5)男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不大,女人多变,“女大十八变”,她们有几个重要的生理、心理转变时期,到老年时,在心理上,她们会变成一位与年轻时完全不同的人,因此男人要读点有关女人的书,才能加强理解,包容海涵,才能白头到老。毕竟,夫妻是一个没有道理可讲的独特小世界,男人只有用自己的“恕道”和“反求诸己”的理性,“大肚能容”,容纳她的感性、微观、多话和纤巧,因为这是上帝造人时,就已经“规定了的”,男人应该服从上帝的安排:“恕道”和“反求诸己”。这样,夫妻宁静了,对父母的尽孝,孩子的教养也才有基础,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和榜样,有这种精神,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不可不慎焉!男人是家庭主角,对家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如今,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又很快,男人既要承担事业的风险,又要承担孩子教育的担子,还要对家的宁静负责,很多男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事,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提出,要有男人的“解放”,发起一个“八三男人节”,放松一天。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一旦引起社会的关注,女性的关注,男人的尴尬是会逐步解决的。

第五讲孝道和交友

孝道

子曰:“父母,生,事(侍奉)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是说,对父母要侍奉、死葬、死后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生养教育的回报,是责任,也是义务,是儿女的起码良心,是在文化道德上培养对待父母的心理建设,也是孔子“仁”、“诚”、“信”对待父母的具体体现。然而,在对父母方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强烈感情因素:父母以世上最伟大的感情,最无私的奉献,生你,养你,育你。父爱的深沉,母爱的无微不至,他们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来维护你的生命,这是上帝赋予人和有情众生(动物)的一种本能,使他们生生不息地繁衍。然而,要完全了解这种感情,“养儿方知父母恩”,“推己及人”,只有从自己养育儿女的实践中,才能进一步深刻理解这种感情的。这样,人们才把“孝道”提到感情和所有道德规范的最高度。宋明以来,在儒家的《十三经》里,专门立了一部《孝经》,列为家庭伦理“五伦”之首。还有,到处都有“二十四孝”的书和图,比如“王祥卧冰”,说的是晋代的一个大臣王祥,因为他母亲病了,想吃鱼,但那是冬天,河流和水塘都结了冰。他在“孝”的感情和道德的推动下,脱光了衣服,躺在冰上,让冰化了,再捉了鱼给母亲吃。这二十四孝,都是实有其人的。对于不孝者,舆论的谴责也是非常严厉的,我小时候听过很多不孝遭雷打的故事,佛家寺庙的地藏寺的地狱里,那不孝之人进了地狱,是要上刀山、下火海和抱火柱的;宗族的族人有不孝者,要被开除族籍。因为他不但有不孝之名,也给自己的儿女做了坏榜样,他们必将自食其果。怎样尽孝呢?

子曰:“礼,与其奢(华)也,宁俭(朴)。与其易也,宁戚。”

这里的“易”是指礼仪周全,“戚”,是哀思的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不要奢侈,要节俭;礼仪不必很周全,只要能寄托哀思就行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不只是养活父母就行了,因为人对狗、马都能养活,更重要的是尊敬、关心、理解、省视他们,没有这些,和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说:不但要“薄葬厚养”,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关心他们。

子曰:“(孝),父母,唯其疾(病)之忧。”

关心父母的疾病。最难的是长久生病的父母:“久病床前无孝子”。

子曰:“侍父母,几谏(劝告),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反),劳而无怨。”

对父母的不同意见,可以和他们委婉地说清楚,如果他们不听,只要是可以办到的,又不是大问题,就照他们的意思办,虽然劳累辛苦,也不必再有怨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色,这里是说“和颜悦色”。全句的意思是:孝,最难的是经常用和颜悦色对待他们。

现代人中,很多人还是有孝道的,因为这是人的一种强烈感情。但是,也有一些孝意识受到扭曲的人。他们的孝意识薄弱,有三个原因:(1)“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夫妻双方的四位父母、夫妻二人、一个孩子,又要工作,负担很重,尽孝不是那么周全。(2)市场经济对现代人的冲击,使孝的优秀传统荡然无存,思想道德价值滑坡,把尽孝推给社会,增加了社会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做子女的模范,将会自食其果。(3)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子女宠爱有加,没有认真适当的孝的教育,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不论有多忙,或者经济条件不好,只要有孝心,力所能及地去做,父母是能谅解的。父母最能体谅儿女,只望他们事业有成,平安无事,不会有更多的要求。如果儿女走上邪路,不上进,是父母一生中最痛苦的事,也是儿女最大的不孝。没有孝心的人,也可能是已经或者正在走上邪路的人。

交友

对一个人的“习染”,首先是家庭,其次是朋友。有一句俗语说的是:“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娘跳假神。”孔子对交朋友“习染”的论述很多: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耿直、真诚),友谅(有好德行),友多闻(有知识),益矣。友便辟(逢迎谄媚的人),友善柔(善于奉承的人),友便佞(夸夸其谈,花言巧语的人),损矣。”

这是说,交三种朋友有益:直,正直的人;谅,有好德行的人;多闻,知识广博的人。

又说,交三种朋友有害:逢迎谄媚的人,善于奉承的人,夸夸其谈,花言巧语的人。交了这三种人,就和那“狐群狗党”同流合污了。

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相通、意气相投、爱好相契的“知己”、“知音”,对自己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真正的纯真的友情,是一片纯净的天空,是一个静谧的港湾,人生如一叶扁舟在风暴中摇曳漂浮时,可以在这个港湾中歇息休整,它怡人心田,使人意志坚强。爱情、夫妻之情再浓,也无法取代这种友情。孔子说的益者三友,道破了朋友的内涵:择友而交,实在是人生的指路碑,一益一损,非常重要。

朋友,没有老少,没有上下尊卑,没有男女之别。老少相交的称“忘年交”,他们之间有感情经验的互补,老的可以从年轻人那里学到青春的活力,年轻人可以从老人那里学到成熟和经验。上下、尊卑、贫富的朋友,可以增长眼界和知识。《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成了贾母的好朋友,使她了解民情,刘姥姥也大开眼界。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到处寻找他过去的朋友,但他们都逃到山林中躲起来回避他,他还是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找他们。交异性朋友也有好处,可以有男女认识不同的互补;但是你得非常小心,要有分寸和距离,有一个调查:我国近四分之一的男人有两个以上女人的性关系,这就危险了:家庭的破碎,性病的传染会给人带来诸多的不幸。

“友直”,又称“诤友”。它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李世民和魏徵、长孙皇后这些人在一起,使李世民成为一代明君。李世民玩鸟,魏徵说容易“玩物丧志”,李大怒,下令“杀此田舍翁(乡巴佬)。”长孙皇后知道了,穿了礼服,一直站在寝宫之外,李世民回来,见此状态,问了情况,长孙皇后直谏:不可杀魏徵,他是忠臣和诤友!李世民悔悟了,从此把魏徵的谏言放在座之右,以此作为“座右铭”,随时警惕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李世民交友的一段佳话,他有这一批诤友和忠臣,才有“贞观之治”。“友直”是一副良药,“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便辟”、“便佞”、“善柔”却是一剂用糖衣包着的毒饵,肉麻的吹捧,让你在幻觉中自我膨胀,然后他再从中牟利。这对于大大小小的领导来说,不可不察:诤友难遇!

“友谅”。交诚实而有德行的朋友,是在自己身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让这种榜样不断地“感染”自己。让他们作为一面警钟,在你身边长鸣不懈。按现代心理学来说,人都有“从众心理”,如果交的是这种朋友,那么从的“众”就是积极的,如果交的是“三损”,那就非常危险了。因此,“友谅”是孔子为我们人格培育和人格持久的一面镜子。

“友多闻”。古时还很少有书,知识靠口传,“多闻”就是现代说的有知识的人。交上这种朋友,有如读一卷卷有益的书,和他们的交往中,一席谈,一句话中,却可以得到千金难买的启发和发现。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该读的书,几辈子都读不完,只有靠交“多闻”来弥补自己知识之不足,不懂的可以向他们请教。他们既是益友,又是良师。

当然,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什么人都会有来往,但这不属朋友之列。对于那些“便辟”、“善柔”、“便佞”之类,在来往中把眼睛睁大,露出一副笑脸和他们做生意和交往,如果有能耐,把他们当做反面教员。他们总是把各种有害关系渗进交往中:只讲利害的人,把朋友当做手中的算盘珠子;为富不仁者和有权的人,他们把“诤友”视若仇敌;好色之徒,把交往看做捕捉女性的机会……《论语》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真正的朋友,不是那种如胶似漆的。因此,擦亮眼睛交朋友,是人生中的重大课题。特别对青少年来说,做父母做师长的,更要从子女、学生的交友中,睁大眼睛,看看他们交的是什么朋友,见微知着,引导和帮助他们交“三益友”,去“三损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只要有这种自觉,我们在交友、交往中可以学到的东西实在不少。

第六讲奢侈和俭朴敬业与乐群

奢侈和俭朴

子曰:“奢则不孙(通逊,谦逊),俭(俭朴)则固(寒碜),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

第一句是说:在一个对立的矛盾中,孔子历来都主张取其“中”。因为两个极端“奢”、“俭”,都有其片面性:奢侈这个词的含义本身,是说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明显地反映出一种讲排场、示威风的傲慢和欺压人的无礼,当然就是“不谦逊”。我国的晋代,有个巨富石崇,他有一个金谷园,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豪华的花园,他为了要在豪华上压过所有的富豪,更为金谷园添光加彩,果然一时无人能与之相比,这就说明奢侈之中所含的“不孙”与无礼。至于俭朴,有人会笑你寒碜。但是,两者相比较,如果没有别的选择,那么,宁可选择俭朴。第二句说的是对父母的丧葬和祭祀的礼仪用度方面,与其奢侈浪费,不如节俭一些,只要能寄托自己的哀思就行了。为什么要这样,孔子没有展开来说。

孔子的“中”,是反对两个极端:“过犹不及”,“过分”和“不及”,犹如常说的“左”和“右”。“过”是“左”,列宁说“越过真理一步,就是荒谬”;“不及”是“右”。孔子主张适度和适中。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的“量”和“度”,适合这种量度的才是它的本来面目,才是真理。超过了的“左”,达不到的“右”,都是“偏”和“倚”,那就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要达到适度,要根据各人不同的经济情况而定,不可强求。没有必要和实力去奢侈,是打肿脸充胖子;有那种必要和力量而不去花销,是俭朴的扭曲——吝啬。

吝啬和俭朴,大方和奢侈,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它们本来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确定的界线,因此,喜欢俭朴的人,不小心就流于吝啬,大方的人不注意就会陷进奢侈的泥沼。这是我们常人对孔夫子的俭朴和奢侈观念要注意的:一事当前,按照孔夫子的“三思而后行”,常常可以求得适度的“中”。至于有些人慷公家之慨,大事奢靡豪华,对自己的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那样,临死时,牧师为他祈祷,也还要把牧师的金质十字架抢过来据为己有。

孔子的这种观念,应该说还是很“现代”的,并不落后。

敬业与乐群

《礼记·学记》第十八说:“一年视离经辨志(离开书本寻找志向),三年视敬业乐群。”

什么是“敬业乐群”?

宋元人注:“敬业,则于所学无怠忽;乐群,则于朋徒(同事)无睽(违背)贰(三心二意,不诚实)。”朱熹又注:敬业本是讲学习的,后来引申用于做事,指无所懈怠地工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敬业精神”,这个词也正是从这里来的。“敬业”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如果找到了一份工作,不论喜欢不喜欢,都要把它做好,这是拿到报酬的代价,是责任,也是起码的思想境界。不能不喜欢就松松垮垮;有了这种精神,一旦有了喜欢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乐群”,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用自己的一腔诚意来使大家乐于和你一起工作,和你一起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团队精神”。因此,“敬业”和“乐群”是我们在对待工作上最起码、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素质,不论处在人生要求的哪一个层次,即便是在最低的“求生存”的层次,也要有这种素质。要培养这种素质,使它成为一种习惯。有了这种素质习惯,加上自己的专业素质,到处都喜欢你,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到那时,才能为“自我实现”创造条件。

“敬业”和“乐群”又是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敬业”和“乐群”,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把个人摆在集体的“乐群”中来发挥个人“敬业”的积极性,才会得到好的结果,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因此,这是我们对待工作的起码的素质和态度。

第七讲正身慎独“六蔽”

正身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一句,孔子把政治的“政”解读为“正”,就是说为政者自己首先要身正。先正己才能正人,或正己正人并行不悖。自己做得正,是一种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说是“不令而行”,人家就会跟了上来。相反,说的是正人君子,做的是男盗女娼,有谁会相信你呢?这是第二句话的意思。当今社会,这些话显得特别重要:不修身,身不正,不但政令不行,家也难齐,治国就更不用说了。对这类人,孔子说过:“已而(‘而’是语助词),已而,今之从政者殆(危险)而!”孔子还说:“公生明,廉生威。”公道,有为公之心和为公的实践,才会把问题看得清楚,为私心、私欲所蔽,就会把事看歪了。廉洁,才会心地坦荡,大家信从,做起事来才有威望和威信,“德高”才会“望重”。因此,孔子把它提到政治的高度:“政者正也!”“正身”而达到“身正”,于不同层次的领导人来说,正,是一种楷模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默契,所以才有“身教”重于“言教”之说;“身正”又是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正身”对这三种层次的人更为重要:一是各级党政领导人、各种官员、各种企事业的领导人,他们是正身的关键,任何一种好的社会风气,都是这一层人带出来的,没有他们的身体力行,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其次是共产党员,是主要力量,“先锋队”要从自己的“先锋”作用做起;其三,是知识阶层,特别是从事精神文化工作的人,比如教师、文艺工作者,他们能否身正,直接影响到学生和观(听)众。这三个层次的精神文明决定着国家文明的命运。

慎独

子曰:“君子慎其独也。”

这是说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要特别注意“独”——“独处”之时。这“独处”的意思是没有人看着你,没有人监督你,或没有人敢监督你的时候。因此,“独处”之时,正是考察你人格力量、道德品质的重要关头。正因为这样,孔子才以“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强大的内省精神力量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它是一种高尚的内省体验,转化为强大的自我约束机制;它比“自我批评”还要高一个层次,自我批评是在人们的监督之下而作出的一种正确反应。因此,“慎独”需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可以说是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也许有人说,这很难做到。是的,这很难!但是,只要有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也并不难!对于没有这种自觉性的人来说,就需要发展各种渠道的监督。但是,对于一个大大小小的领导、有健全人格的人来说,自我完善的“慎独”是绝对必要的:它就像人体存在的免疫系统一样,我们要通过不断的保健,来加强这免疫系统的功能,防止疫病的侵袭;它对我们的身体是生死攸关的。“慎独”,是我们强大的精神防疫、免疫系统,是我们自身应有的自我保护。人的精神是否健康,免疫系统是否强大,同样是生死攸关的,丧失了“慎独”,等于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如果已经“接受监督”了,那就是说,已经是疾病缠身了,对个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悲哀,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道理。社会的监督机制也是不可少的,但它是外因,是“药物”、“保健品”,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它只能是一种不可忽视“慎独”功夫的威慑力量。自己的身正了,对那些身不正的人来说,必定起到威慑的作用。只要把它们的关系搞清楚,“慎独”就一定会变成一种自我要求的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保持精神的“健康”,不致走向自我的毁灭。

六蔽

子曰:“(子路呵),女(你)闻六言(说话)六蔽(迷、蔽)乎?”对曰:“未(没有)也!”子曰:“居(坐下),吾(我)语(告诉)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蔽也荡(放荡);好直(直道)不好学,其蔽也绞(尖刻);好信(讲信用)不好学,其蔽也贼(受骗);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乱干);好刚(刚强)不好学,其蔽也狂(狂妄)。”

这是孔子对于美德的辩证认识。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哲学上叫做“异化”。这里“学习”二字的内容,不仅是说读书,还包括人格完善的实践: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喜欢学习,就会变成个傻瓜,敌我不分,善恶不明,一味仁慈,成为东郭先生;有才智的人不学习,就会放荡,变成一个傲视一切,目中无人的人;性格直爽的,不加强修养,就会尖刻刺人,恶语伤人,成为到处搞不好团结的人;好讲信用的人,不学习,不加警醒,最容易受骗受害;喜爱勇敢的人,不提高自己,就容易乱干,成为匹夫之勇;刚烈的人,不学习,就会变成狂妄之徒,就像一个满身是刺的人,人人都“敬鬼神而远之”。

事物本是对立的统一:仁、愚,智、荡,直、绞,信、贼,勇、乱,刚、狂,本来是混在一起的,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不可分离,不学习提高,往往分不清它们的界线,一旦界线不清,就走向对立面去了,正如两个相交的圆,白色的圆是“六言”,有线条的圆是“六蔽”,它们是相交的,如果我们提高了分清界线的自觉性,它们相交的部分就很少,如果我们对“六蔽”的自觉性不高,那么这“六蔽”有线条的圆就会向左边移动,“蔽”的部分就会扩大,甚至遮“蔽”了白色圆——美德的大部分,走向反面去了。

我选取了这“六蔽”来做我这课程的结束,就是希望我们都以此为警惕。

同类推荐
  • 爱情下一秒

    爱情下一秒

    本书延续了沈星妤情爱小说一贯华丽而不失纯净的语言风格,讲述了一个关于“沉睡”与“苏醒”的寓言,一份闯入都市人内心深处的暖爱。产品设计师李洛是一名遗传性“猝睡症”患者,自从成为睡眠治疗中心的义工后,偶然结识了另一位嗜睡症患者韩珍智。李洛每周定期负责陪伴她,尝试用各种方法将她唤醒。一本偶然被发现的私人记事本,让李洛有机会进入了韩珍智内心的私人世界。就在李洛目睹一个女人沉睡的同时,他也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内心沉睡的爱情。终于,韩珍智在一个星期四的中午提前醒来……“他(她)不会就此消失,你不曾遇见,只因爱在沉睡……”
  • 天行者

    天行者

    中国农村的民办教师,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天行者》讲述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故事,为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献上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 简·爱

    简·爱

    本书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及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小人物简·爱三十年的坎坷遭遇和勇敢追求,细腻地叙述了女主人公艰难的生存状态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反对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赞扬了妇女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精神,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作品还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主观理想,抒发了个人热烈的感情,在情节的构建、人物的刻画、心理的揭示和景物的描绘方面,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 天安门的天

    天安门的天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百部小小说名家出版工程,旨在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集结杨晓敏、许行、聂鑫森、孙方友、孙春平、刘国芳、谢志强、陈毓、周海亮、海飞、曾颖等当代小小说最华丽的作家阵容和最具经典意味的力作新作,由100名小小说名家一人一册单行本(共100册)组成,兼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流派不同内容不同风格,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小小说的系统出版工程,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社会人生、充实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写作能力的最佳读本。本书为丛书之一,收录了墨中白的小小说作品,分为作品荟萃、作品评论、创作心得和创作年表四部分。作品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于质朴中见幽默。
  • 聊斋之狐仙系列

    聊斋之狐仙系列

    《聊斋志异》中共出现了三十余位狐女形象,这些狐女们有的娇憨可爱,有的聪敏过人,有的温婉贤淑,代表了蒲松龄对女性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可以这么说,《聊斋志异》的狐女形象代表着蒲松龄最高的美学追求。本文选取了三十个狐女故事,或嗔或痴,或笑或怒皆动人心弦!
热门推荐
  • 校花与呆少爷

    校花与呆少爷

    苏凡对学校传奇女神楚七秋大胆表白,楚七秋前男友知晓楚七秋的真实身份后为获得身份地位再次回来,被楚七秋拒绝,竟丧心病狂的绑架威胁以获得巨额财产,苏凡为爱出击,楚七秋正视自己的内心感情,对前男友的绝望痛恨以及对苏凡的感动……
  • 穿越古代而来

    穿越古代而来

    花开花落,花开间,谁知,半世残生,这部小说集合了古装,魔幻,宫斗,奇缘,转世,重生,虐恋,搞笑,三世缘,作者倾力注作。她做着所谓的好妻子,好老婆,却抓不住丈夫的心,被小三推入水中,那一刻,她回忆起与他的点点滴滴,这辈子不能在一起,来生再见。睁开眼发现走在奈何桥上,是该喝了这碗汤,还是回头,月老来到,告诉她,她们还没有结束这段缘,是月老童子的过失让她们错过彼此,魂魄被打入前世的身体,是该保留这份迟来的爱,还是应该做帝王的女人。
  • 明伦汇编人事典十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十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死神来袭

    死神来袭

    接到老爹打来的电话,我立马赶回家给爷爷奔丧。然而,出殡的路上,居然出了车祸……大爷三叔都死了。这不算完。紧接着,全家人甚至全村人,一个接着一个,都出现了意外……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人知晓,只能一点一点去探寻……x现实版,死神来了,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闯闯这条路,胆小勿看!
  •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玄空之外

    玄空之外

    破天而行,却不料自己只是一枚棋子。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一盘棋
  • 呆萌天师:驱鬼路上桃花开

    呆萌天师:驱鬼路上桃花开

    言氏女,通阴阳,知两界,以除鬼捉妖为己任。以吾道心,证六界门,四象卫持,修罗界开,红莲之火,焚!一张黄符,驱走了厉鬼,却招来了桃花。姑娘,我愿为你冬暖被窝夏摇扇,求交往!让让,你背后有鬼!看呆萌女如何为驱魔抓鬼事业,发光发热!
  • 20几岁一定要悟透的50个成功智慧

    20几岁一定要悟透的50个成功智慧

    20几岁,积攒成功能量的智慧读本,为你指点迷津,破解生存困惑,为你启迪心智,增长处世智慧,最现实的人生哲学,最实用的成功宝典。
  • 职场风云:我的美女老板

    职场风云:我的美女老板

    老实人被女友出轨,黯然销魂,更遇公司解雇风波,真是天亡老实人,嫁人不嫁老实人。不,老实人一样可以走上人生巅峰,然而这却是从一次莫名其妙的一夜情开始...
  • 萃善录

    萃善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