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23700000042

第42章 调整机构,选贤定位

管子说:“稳定国家,必须实行‘五辅’(即指德、义、礼、法、权等五项措施)。”朱元璋创立明朝也硼外,通盘兼顾,百姓安居乐业、江山才能巩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妙计——关键在于措施落实。因此,运筹决策、制定计划、实施措施等重在落实治理,才是确保巩固江山的良机。

早在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就沿用元朝旧制,设立中书省,设官分职。当时中书省设左右相国,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左右司郎中正五晶设参谋府,置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晶,断事,经历正七品。设都镇抚司,置都振抚正五品;置考功靳,设考功正七品,至1367年,废掸参议府,命百官私仪以左为上,于是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明朝建立后,洪武初年的中央行政机构,仍沿用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统率百官,总理政务。1368年正月,中书省奏请以皇太子为中书令,但朱元璋没有同意,认为当时太子年幼,学识浅,无经验,决定今后凡军国大事只要告知皇太子即可,中书令一职废而不设,并将左右相国改为左右丞相,中书省仍以左、右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年的八月,朱元璋采纳中书省奏议,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规定,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命等事务。户部管户口、农业税、俸饷等事务。礼部管祭祀、宗教、典礼、科举考试及外交等。兵部管理各地军队的调遣、军官的任命和军令等。刑部专管法律、法庭和监狱等。工部管工程造作、水利及交通、武器制造等。各部均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朱元璋诏令当时尚书为正三品,侍郎为四品。命滕毅为吏部尚书,樊鲁朴为侍郎;杨思义为户部尚书,刘诚为侍郎;钱用壬为礼部尚书,世家宝为侍郎;陈亮为兵部尚书,朱珍为侍郎;周祯为刑部尚书,盛原辅、张仁为侍郎;单安仁为工部尚书,张文为侍郎。当时六部仍沿用元朝旧制,皆隶属于中书省管辖。但随着大明王朝疆域的开拓和统一,事务越来越繁忙,六部的设置也不断地调整和完善。1372年六月十八日,朱元璋又诏令制定出六部职掌,年终考绩等。

朱元璋总结了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明太祖又是一个权欲极重的人,他深知皇权旁落的危险。以史为鉴,他指出:“设置宰相之后,大臣打着君主的旗号作威作福,宰相位高权重,把鹿硬说成马,架空皇帝危及国家,擅专威福。”

于是,朱元璋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改革。首先对中书省的职权进行限制,原来全国政务和大臣奏言都要经过中书省,由中书丞相对皇帝负责。1370年,朱元璋设立察言司,专门掌管全国奏章。1377年又设通攻使司,是出纳帝命、受理全国臣民章奏的机构,是沟通内廷和外廷的喉舌。第二年,朱元璋又令六部奏事不必事先报告中书省,使六部能够不经中书省直接向皇帝报告。

到1380年(洪武十三年)正月,在处死左丞相胡惟庸的当天,朱元璋就对朝中文武大臣宣布:他要革去中书省,要仿效古代六卿之制,以六部分理政务。建立王军都督府,以分领军卫,使权力不专于一司,大事不致欺瞒。五天之后,同年正月十一日,他正式诏谕全国下令罢中央的中书省,废除中书丞相等官,把原来隶属于中书省的六部品秩提高,分理朝廷政务,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规定各部尚书由原正三晶升为正二品,侍郎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皆为“堂上官”,郎中为正五晶,员外郎从五晶,皆为司官。

这样一来,六部不仅位尊,而且职权比过去大多了,成为替皇帝总理天下政务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了。

朱元璋还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也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六部之名虽沿袭前朝,其地位和职掌在改革前后有了本质的区别。改革前,六部由中书省统辖,各部尚书向丞相负责。改革后,以各部尚书任天下事,直接向皇帝负责。此举宣布了中国古代存在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的结束。丞相权力由皇帝兼使,皇权空前加强。

朱元璋独揽大权之后,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尽管朱元璋克勤不怠,兢兢业业,从早忙到晚,有一段,他每天要看二百份奏章,处理四百件事情,实在是力不从心,需要辅臣相助。1380年9月,设置四辅官,朱元璋效仿周制,四辅官分别为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用以“协赞政事”。以王本、李佑、龚?鞍(音学,xue)为春官,杜鞍、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官和冬官由王本等兼任。品位仅次于公、侯、都督之下。先后担任四辅官的王本等九人,均为年事已高的乡间老儒,他们的职责就是为朱元璋讲论治道,同部院官一起处理某些事务,充任参谋、顾问。

这些人淳朴、厚道,但确实没有多少从政的实际经验,也处理不了朝廷的政务,起不到“协赞政事”的作用。两年之后,朱元璋便下令废除四辅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罢丞相后,为寻找一个既无多大权力,又能帮助他处理政务这种实验的失败。

1382年十一月,朱元璋又仿宋朝制度,设殿阁大学士。以礼部尚书刘仲质为华盖殿大学士,以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以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以典籍吴沉为东阁大学士,又征聘鲍恂、张长年等为文华殿大学士。这些大学士一般为正五品,职责是侍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具体来说,随从皇帝左右,备其咨询,或商榷政务,评论经史,谈古说今,但绝对不能参决军国大事,凡军国大事,均由明太祖朱元璋一人说了算,因他们授餐大内,常待天子殿阁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不过,明太祖时,内阁还未正式成型。

军事机构最早也是沿用元朝的做法。1355年六月,朱元璋取太平路,改为太平府,设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自任元帅。1356年六月二十二日于太平府设置行枢密院,朱元璋自领院事,功臣宿将依次也升为同知,佥院、同佥、判官等职,其品秩沿用元朝旧制。1361年(龙风七年),又改行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军事。中书省参议李善长兼司马,宋思颜兼参事,谭起宗为经历,汪河为都事。同年十月初一,又增置大都督府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使、佥事、照磨等官。1364年(龙风十年)三月,正式定大都督从一晶,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从二品,副都督正三品,佥都督从三晶,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第二年正月,朱文正有罪被罢官,大都督一职不再设,以左右都督为长官。1367年(吴元年)再次更定官制,诏令规定:左右都督正一品,同知都督从一品,副都督正二品,佥都督从二品,参议正四品。1379年(洪武十二年)七月,曹国公李文忠回京城,朱元璋特命文忠提督大都督府事兼领国子监事。1380年(洪武十三年),取消中书省的同时,朱元璋下令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每府设左右都督作为长官,各领所属都指挥司和卫所,职权和兵部相互配合,五军都督府只管军籍、军政,有领兵权,但无调兵权。遇有战事,要由皇帝决定,由兵部颁发调兵令,而兵部又无兵。都督府长官奉命出任总兵官,带领所征调的军队,指挥作战,战争过程中,朱元璋还要派官员监军。

战争结束后,将官须交还将印,出征的军队也各归原来的卫所,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各分掌部分权力,达到将不专军、军无常将的目的,谁也无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发动兵变,有效地防止了将帅拥兵自立,使军队的指挥、调动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朱元璋一人手中。

明朝的监察机构沿袭元朝旧制。1367年朱元璋在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台下仿元制设殿中司和案院。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从二品),察院监察御史(正七品)。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曾对御史大夫汤和、邓愈,御史中丞刘基、章溢等说:振纪纲、明法度者,主要在你们御史台。说明明太祖对百官监察的重视。

1380年,朱元璋又专设左右中丞,正二品;左右侍御史,正四品。这一年的五月,罢御史台。到1382年,朱兀璋设置了都察院,代替了过去的御史台。设监察都御史,正七品;各道监察御史,正九品。每道铸印二枚,一由资深的御史掌管,一藏于内府。有事受印以出,事毕归还。1383年(洪武十六年)。升都察院为正三品衙门。第二年正月,又升为正二品衙门,设官齐全,使监察制度在组织形式上趋于完备。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晶;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左、右都御史,专门负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具体说,都御史有三刻权、职官考察权和司法监督权。三刻权是指,都御史对京官行使的三项纠劾权力,即:凡大臣好佞,小人构党、威福作乱的,弹劾;凡百官贪冒、破坏官纪的,弹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乱语的,弹劾。而职官考察权是由都御史与吏部长官共同行使。都御史的司法监督权,主要是朝廷发生重大案件,由皇帝下令三法司会审时行使。都御史与六部尚书晶秩相同,合称“七卿”。

都御史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以一个布政司为一道,每道设七至十一人,共一百一十人。监察御史的职责是监视、纠察文武百官,在京的巡视京营、仓场、内库、皇城,参与监临乡试和会试等;在外是巡按、督学、巡盐、巡漕、监军等,职权重要。特别是巡按御史,代替皇帝巡狩地方,大事上奏皇帝裁断,小事则自行处理,监察御史的官阶只有七晶,同外任知县相同,但权力却非常大,皇帝利用他们箝制大官,达到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的目的。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监察力度,还承袭了宋元旧制设给事中。1367年(吴元年)设置给事中正五晶,其职掌是侍从、规谏、补阙、拾遗。1373年(洪武六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采用宋代给事中分治六房之制,设给事中十二人,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二人。凡省、府及诸司奏事,给事中各在殿庭左右,执笔记录。六科给事中初设时为独立机构,直属天子。1377年(洪武十年)曾隶属敕监。1379年(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又将其改为隶属通政司。

通政司也是监督臣民的机构,成立于1377年,其长官为通政使,专门负责向皇帝奏报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案或告发不法之事,并呈递天下臣民的实封奏章。此外,通政使还有权参与大政。通政使是居于七卿之下的最高位次,因而与六部、都察院之长和大理寺卿合称“九卿”。1380年,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地位上升、分理全国政务的六部的行政监督,特将六科给事中重新独立为一曹,直接由皇帝掌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配置一科,每科设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具体为: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

六科给事中的共同职掌分别是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议政,拾遗补阙,监督行政决策;凡举行朝廷最高行政会议,决策有关重要人事安排,以及制定刑狱大案、财政经济、军事边防、外交关系等大政方针时,六科给事中均有权参加,并可建言、规谏、拾遗、补阙。同时兼行唐宋谏官的部分职能。二是监督六部百司行政执行状况,又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督察六部百司执行朝廷政令情况;第二,审核和参驳六?部百司的奏章。规定奏章之下,又经六科,六科可封驳,纠正违失。第三,分科稽查和监督六部行政情况。

六科给事中和监察御史的职能有异同点,我国唐宋时期监察为三个系统,即御史、谏官及封驳。御史为监察官,有纠弹官邪的权力;谏官为言事官,主要是规谏,正君之得失;给事中为封驳官,主要是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和驳回百官有误的奏章。从职能上看,三个系统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御史台是监督百官臣下;谏官监督君主;给事中上下监控,自我调节。三方面相互配合,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网。这种体系对于澄清吏治、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以及避免君主决策失误等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明朝初年,朱元璋逐步加强了君主专制主义统治,使明代监察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谏官系统被废除,监督君主的功能被削弱,监察制度变成了职能单一的监督百官,逐渐形成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两个监察系统。他们都是以监督百僚机构为主要职责。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的弹劾官邪、规劝君主、监督行政、参与议政和管理职官等方面都是一样的。不过,六科给事中的职权则侧重于六部百司官僚机构的行政监督,所谓的“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其职权的重心一是整肃纲政,澄清吏治,雄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封建法制;一是推行政令,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提高国家行政效率。而监察御史的职权侧重于各级官吏的法纪监察。虽然监督御史等六科给事中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分工,但也并不是绝对的,他们共同在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因此,监察御史与主要是监察六部官员的六种给事中又合称为“科道”。都察院系统监察机构除了都察院本部、十三道监察御史外,还于地方各省设置提刑按察使司。设立初期,是作为都察院派出地方常驻最高监察机关,其机构的设置基本和中央都察院相同。

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掌管一省刑名弹劫之事,具有纠官邪、除奸暴、平狱讼、雪冤案、振扬风纪、澄清吏治等职责。

按察使之下,设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均无定员。

1381年,在各省提刑按察使司之下,又设分道按察分司。次年,又设置了天下府州县按察分司,设试佥事五百三中央的三法司,具体到刑部审理判决的权限,只限于笞、杖、徙、流四等刑罚。此以上的重大要案的刑罚,要经过三法司或经九卿审讯,最后由皇帝裁定。这样,司法大权最终牢牢地掌握在朱元璋一人手中。

明初的地方官制,在沿袭前代旧制的同时,多有所改革。早在建国前1356年(龙风二年),朱元璋为吴国公时,在应天设置了江南行中书省,自领省事。1358年(龙风四年),朱元璋攻占了婺州,开始设中书分省。自此以后,每占领一个地方,即设置行中书省,设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以及郎中、员外郎、都事、检校等官。

由于正在打仗,行中书省的设置,完全承袭元制,其设官不专,也是由当时形势所决定的,不仅如此,行省长官及属官的职掌也是以适应和服务于战争需要为主要内容的。开国之初,地方统治机构仍沿袭元代旧制,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这是一种以行省分治天下的制度,由行中书省统管地方民政、军政、财政,权力很大,无所不统,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局面。

明太祖亲眼目睹了元末地方分裂割据的状况,他本人体会最深。他本人不就曾任过“大宋”政权的行中书省,他做事从来就我行我素,根本不用小明王的批准,一个行中书省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现在朱元璋当上了皇帝,行中书省的机构就非改不可。不然后患无穷。

1376年(洪武九年),朱元璋下令废掉地方上的行中书省,把全国分为十二个承宣布政使司:即浙江(治杭州府)、十一人,每人按察二县。到13%年,又改置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

各省提刑按察使司行使监督权,一方面依靠副使,佥事以“提学道,”清军道“抚民道”监军道督粮道诸名目分道巡察;另一方面则依靠按察分司定点监防,形成一个严密的监察网。

在司法方面,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合称“三法司”。刑部负责受理天下刑事案件,都察院掌管纠察,大理寺主持复审大案,刑部下设十三清吏司,分治各省,以及处理陵卫、王府、公侯伯府、在京诸衙门以及两京州郡案件。

刑部对受理的案件,按《大明律》的量刑标准予以判处。然后将罪犯连同案卷和判处意见交大理寺复核,核准无误再交刑部行刑;若认为刑部定罪量刑不妥,可驳回刑部重新审理。都察院的职责则是监督刑部的审理和大理寺的复核、驳正。若遇重大案件,由三法司共同审理,提出量刑定罪的意见,由皇帝最后裁定。

需说明的是,宋代以前,大理寺负责受理案件,而刑部负责复核和更正。元代废除大理寺,其职掌归于刑部,于是刑部成为受理、审理案件的衙门,并设立监狱。明朝恢复大理寺的设置,但并没有像宋朝以前那样掌理案件的受理和审理,而是沿袭元朝之制,仍由刑部掌理审理,而改大理寺掌理案件审判之后的复核和驳正。这是一点。第二点;宋朝以前刑部复核驳正大理寺,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的,而明朝的大理寺复核、驳正刑部,即亲阅案卷,又亲牢罪囚。江西(治南昌府)、福建(治福州府)、北平(治北平天府)、广西(治桂林府),四川(治成都府)、山东(治济南府)、广东(治广州府)、河南(治开封府)、陕西(治西安府)、湖广(治武昌府)、山西(治太原府)。1382年(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又增加了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共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先设布政使一人,正二品;后增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无定员),从三品;左、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分管一省的地方民政和财政,布政使,又称方伯、牧伯、藩台,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具体职责分为:承上启下,承皇帝旨意,向下属宣布传达;考核官吏;管理户口、田土和赋税;供给省内官员及属吏等人的俸禄;主持礼仪祀典;关心民疾,安抚百姓,督理属僚,尽忠尽职。同时省一级又设置提刑按察使司,作为省一级的司法监察衙门,长官为按察使,又有按台、臬台和廉使之称,专掌一省的刑狱、监察;省一级还设有都指挥使司,是省一级的军事衙门,长官为都指挥使,掌管一省的军事事务。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分理一省地方事务,互不统属,一般情况下,三司各执其事,直接对中央及有关衙门负责,如布政使司与六部中的吏部、户部联系,按察使司则多与都察院、刑部交往,都指挥使司主要是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由于职掌不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一省之内的政务运作中,互相制约,避免专权,直接听命于朝廷。从承宣布政使司的名称上看,是承宣帝命,布政地方的机构,是朱元璋派遣到地方的,而不再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了,这样朱元璋将原地方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在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后,然后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皇帝,从而保证了连地方的权力都掌握在朱元璋一人之手。

有一点需要说明,从东北到西北直至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设布政使司,只设都指挥使司,实行军政与民政合一的统治机构。

在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机构,也进行了改革,把原元朝的路府(州)县三级改为二级,即府、县二级;府的长官为知府一人,正四品,还设同知(无定员)正五晶;通判(无定员)正六晶。知府,也叫太守、郡守,专掌一府的政事;具体说:如宣教化,平狱讼,均赋役等事,凡都、布、按“三司”交办的事务,都要办妥。县的长官称知县,正七品,又设县丞一人,正八晶,主簿一人,正九品。知县又叫县尹,是最基层的长官,又叫亲民官、父母官。主要负责一县的政务。在府县之外,有些地方还保留了州的建置,分为府属州和直隶州。府属州同县,直隶州长官也叫知州,因其直属布政使司,故和府同级。由于地方政权简化了,因此便利了政令的贯彻和执行。

经过改革和调整,使行政、军事、司法监察三大系统的机构,相互独立,彼此箝制,均单独对皇帝负责,听从皇帝指挥,达到了扩大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目的。十几年后,他颇为得意地说:我朝罢去丞相,设王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衙门,分理天下政务。彼此之间属有御椅等七人,皆正六品,洪武十七年(1384年),升锦衣卫为正三品。

锦衣卫由皇帝亲自指挥控制,长官指挥使在习惯上仍采用汉代名称,叫执金吾。金吾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说它是一种用黄金涂饰两端的金棒,象征着权威;其二说它是一种不祥的鸟。汉代执金下面,领有身穿赤黄色戎装的骑兵,叫做“缇骑”,因此,明朝锦衣卫校尉也被称为“缇骑”。锦衣卫下设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掌管本卫内部刑事,北镇抚司专治诏狱,也就是特种监狱和法庭。它不受任何外廷法司和法律约束,直接听命于皇帝。

朱元璋登临皇帝宝座之后,因其出身低微,心里常感自卑和不安,但皇帝的尊严又促使他必须获得臣僚忠诚的拥戴,于是派人窥探臣僚私下的言行,任用不少心腹做特务,称之为检校,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并奏明朱元璋知之。

朱元璋的心腹特务,文宫中有高见贤、佥事夏煜、杨宪、凌说等人。武官有禁卫军官,如兵马司指挥丁光眼,金吾后卫知事靳谦、毛骧、耿忠等。可以这样说,检校的足迹无所不至,勋臣小吏连将官家属均在监视之列。史载:朱元璋曾派检校察视将官家属,发现有女僧引诱华高,又发现胡大海之妻敬奉藏僧,行“金天教法”。朱元璋获知后发怒,下令把这两家的妇人及女僧全都丢进水中淹死。北平离京城路遥千万里,但朱元璋通过特务对北平的事情及动静了如指掌。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给徐达等人发去手令:互相制约,又不相互统属,事情都由朝廷总理,所以稳当。这里所讲的朝廷,实际上就是朱元璋本人。

他在认真地总结了前朝统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起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分权于下,集权于上,使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来说,朱元璋在这一进程中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同类推荐
  • 记取明媚时光

    记取明媚时光

    作者以雅致艳丽的文字讲述了51位明星的故事。从谢贤、狄龙、汪明荃到范冰冰、大S、小S,从上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几十年的娱乐圈的人生沉浮跃然纸上。他们的爱与痛、喜与悲、繁华与苍凉,浸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 人生长恨水长东:我的历史偶像李煜

    人生长恨水长东:我的历史偶像李煜

    生于七夕夜,长于帝王家。本该风流才子游戏人间,却偏偏注定身穿龙袍头戴金冠。本该诗词歌赋美酒佳人,却偏偏沦为亡国之君王朝易变。若单单身为文人,倒也好。若只是作为帝王,也不错。偏偏二者并存,注定了一个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不该带着文人性情,生于这最是残酷的帝王家,长于这烽烟乱世。江山犹是,可惜不再是自己的江山。昔人非,却偏偏只能自尝其果。
  • 曾国藩:权谋人生

    曾国藩:权谋人生

    介绍了曾国藩权谋人生。全书叙述了他一生的历程。有辉煌、有失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确是留给后人的法宝。读者可以采它山之石,功自身之玉。或多或少会有所帮助。
  • 人生当自强

    人生当自强

    本书是五年前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当自强》的第二辑。由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征集优秀中职毕业生的事迹,组织评选出“职教之星”,并将每位获得“职教之星”称号毕业生的创业与奋斗故事编写成案例。本书就是“职教之星”毕业生创业案例的汇编。
  • 中国古代名妓传

    中国古代名妓传

    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对妇女的要求甚为苛刻。三从四德就是紧箍咒。《仪礼·丧服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三从,即妇女从生到死,一生都要依从男性,她们没有个人的意志和自由,她们只是男性泄欲和生儿育女的工具。所谓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注云:“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臬。”说明白点,就是妇人对男性,第一要忠贞,第二说话谦恭,第三仪态装束要端庄温柔,第四做好针线茶饭的服务。一句话,妇人的视听言动都要围绕着男性。
热门推荐
  • 魔都隐匿者

    魔都隐匿者

    “神?如果有神的话,这个世界不至于如此腐烂不堪。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弱肉强食的游戏,无论是谁,只有踩着尸骨前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不知何时开始同为高级物种的人类之间出现分歧,圈画出来一批被冠上“魔物之称”的人。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类没有的力量,在那个拥有明确分类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引起恐慌驱逐。于是在日益加剧的关系恶化下,终于引火索被第一个死在人类手中的“魔人”点燃了。“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我们也是人类啊!”声嘶力竭的哭喊,毫无价值可言的存在。屠杀与逼迫最终孕育的仇恨扭曲着所有人的未来,行动的尽头无一列外都有结果这个答案在等候,人类口中的不平等正义,真的是对的吗?
  • 得罪神的错觉

    得罪神的错觉

    死亡,地狱,深渊……欧阳兆丰表示,这和传说中的地狱完全不一样啊!一层一层的地狱,完全可以当做网游、闯关!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串起来让人头晕目眩……你到底是谁,我又是谁,天啊,饶了我吧!只有脸可以看的欧阳兆丰如何亲手揭开事情的真相?(本书慢热,非常慢……而且……。)
  • 别被自己干掉

    别被自己干掉

    身在职场,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犯下的错误杀死的。要成长,要成功,首先要战胜自己。本书罗列了职场人必须规避的九种禁忌,即九种“自杀式”,作者对每一种禁忌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自救法”,以帮助你规避职场禁忌,取得更好的发展。
  • 悟空传承

    悟空传承

    新书<重掌天宫>已上传,养肥待杀!王母:陛下,早点歇着吧,本宫在瑶池等您临寝“这个……这个……朕……朕……这几天有些不方便。”云华夫人:陛下,我想去下界见见天佑。“三妹呀,最近天庭严打,你看……”七仙女:爹,董永约我去看海,让我去嘛,嗯~织女:陛下,牛哥来信了,我想请假一日。……妈蛋的,整天就晓得唧唧歪歪,扰人心烦,你们就不晓得花果山那只猴子就快打上来了吗!
  • 星堕尘

    星堕尘

    结合了自己本身的一些真实的故事……毕竟还未成熟,如有不足之处,忘有待提醒
  • 重生嫡女狠嚣张

    重生嫡女狠嚣张

    她做牛做马挣下万贯家业扶助他青云直上,他却亲手送她母子落黄泉,转身与早有一腿的庶妹共享荣华。重生为人,她素手抄刀。庶妹恨嫁?与渣男送作堆,生不如死是最好归宿。没料到她的斑斑劣迹却入了那个恶名昭著男人的眼。她冷哼“高攀不起”,他手一挥,立马多了张矮凳在她脚下,“现在,你我同高。”
  • 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小麦的种植与标准化生产;小麦优质品种的选择;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小麦无公害施肥及栽培创新技术;冬小麦“四统一”种植生产新技术等。
  • 致虚路之归劫

    致虚路之归劫

    以人为媒,以尔为灵,以吾之口,唤汝之心!制天命而动之。“就让我,在通往致虚的路上永不回首!”——孙铭
  • 一眸倾城

    一眸倾城

    一块青石,一座孤桥见证的却是千年的情缘忘川河畔一眸的回首仿佛穿越的时空,只因一句承诺一个花一样的女子,有着花一样的笑容,更有着花一样的魅力只是曾迷失的时间里,灿烂是为谁而开如果这天下容不下我们,我就反了这天下谁敢阻止我们在一起,是神,我杀神,是佛,我杀佛看见眼前的这片土地了吗,以后这块大地就是你的了待我成皇时,你亦成妃我相信你
  • 我叫坚强

    我叫坚强

    在生死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事业与感情的抉择。我叫杨坚强,国家的需要,爱人与亲人的不舍,兄弟的背叛,我,又该如何选择。开启一段铁血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