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2200000005

第5章 《大学》

《大学》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所作吗

《大学》72位杰出弟子之一,甚得孔子喜爱。《论语·先进》篇记载:一次孔子与弟子座谈,要每一位弟子谈谈自己的理想,曾子说:“暮春时节,服装准备好以后,同五六个成年男子,带着六七个少年儿童,到沂水洗澡,到舞雩乘凉,一路歌唱着往回走。”这种理想深得孔子的赞同。

《大学》以“明明德”“亲民”等为纲吗

《大学》篇幅不长,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位列四书之一,成为儒家重要文献。大学,顾名思义,指大人之学,与专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的小学相对,是讲述为人处事、修养德行、治理政事等方面的学问。《大学》一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善”为纲,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内容,阐述治理国家和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

该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认为要明德于天下,必须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国家,就要先齐自家;要使家齐,必先修身;要修其身,先得使心端正;要端正内心,必须使其意忠诚;欲诚其意,先须致知;致知在于格物。全书总共分为十章,前四章类似总纲,后六章分条细陈。其中第五章讲述明善的重要,第六章讲述诚身之根本,这两章对于初学者极为重要。因为自身修养尚且不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所以人们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

《大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文字

第六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第六章强调了诚意的重要性吗

此篇强调了诚意的重要性,为《大学》中极其精彩的段落。总纲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行事,不能自欺欺人。小人暗中作恶,天理昭彰,终不可藏。因为一个人是处在众多人的监视之下,别人对你的缺点、错误看得清清楚楚。即使身处幽独之处,也不要弃善从恶,否则最终难逃人们雪亮的眼睛。末句重申诚意的重要性,就像一个人富足了,可以使他的屋子很光彩,道德修养提高了,则可以使其身体很光彩,心无愧怍,广大宽平,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诚其意。

《大学》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5.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6.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贪戾,一国作乱。

7.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8.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阐述的是治国修身的准则吗

《大学》一书,是讲解修养身性、治理国家的学问。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与治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所阐述的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准则,很多直到今天还有借鉴意义。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管子》

《管子》是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吗

《管子》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子》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管子》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子》最早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吗

管仲学派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管子》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管子》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

《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它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根据,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它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在认识论上属于唯物主义。

《管子》的精气论在中国唯物主义宇宙观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过它的影响。

《管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章节

《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牧民》讲的是衣食与礼节的关系吗

这句话讲的是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管仲有“四维”论:即“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而“四维不张,国乃死亡”。

这句话通俗理解就是商品和文化的问题,物质上富足了,精神上也要相应发展。精神是文化的体现,物质也是文化的体现,社会更是文化的体现。管子这一论断体现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但是事物都是双方面的,不能否认物质发展的同时,对人文精神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管子》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2.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故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3.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凡此七胜者贵众,用之终身者众矣。

4.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祸福在为,故先王重为。

5.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赏罚明,则德之至者也,故先王贵明。

6.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

7.爵人不论能,禄人不论功,则士无为行制死节。

8.何谓朝之经臣?察身能而受官,不诬于上;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朝之经臣也。

9.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凡民之用也,必待令之行也,而民乃用。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胜也,而令乃行。

10.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强大。

《管子》的哲学思想是天道与人情吗

管仲学派的哲学思想有两个基本范畴——天道与人情。《管子》在谈到王天下时指出,如果具备地大国富,人众兵强这些称王称霸的条件时,若不掌握自然发展和人心变化的规律,国家也就接近于危亡的边缘。因此只有根据“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重令》)办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转化。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重令》)天道与人情是《管子》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也是管仲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哲学原则,他们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管子》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予之为取”的策略思想。《牧民》篇说;“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种“予之为取”的思想贯穿于管仲学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思想中,它包含着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形势》篇中还谈到必须按天道办事的道理,它指出,只有掌握了天道,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功。管仲学派还十分重视研究处理矛盾的方法,《管子》一书中提到了掌握时机是第一要素,在实践中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努力使已把握的条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等等。

《管子》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突出在它的“作内政而寄军令”的社会编制思想上,这一思想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创立霸业时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就是寓兵于农,把百姓的乡里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结合起来。到战国时,管仲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管仲的这一思想,并结合当时齐国的具体情况,构思出一种具有特色的封建性的社会结构,它一方面利用乡里组织中的宗法制成分作为加强团结的纽带。另方面又通过军队的编制实行由上而下的集权。这样,它既不同于儒家照搬成周宗法制的那种模式,又与法家的那种全是军队编制的社会结构区别开来。在《管子》一书的《立政》《乘马》《小匡》等篇中,都谈论过这种社会编制。

《管子》的政治思想还体现在它主张以“礼法并用的统治术”。管仲学派设想出一种不同于儒法两家的统治方术,而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有机结合起来的封建体制,这就是“礼法并用的统治术”。在《互辅》篇中,谈论了礼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重大意义。在《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指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管子》把维护国家统治的“四维”看成是四条绳索,其中一根绳索断了,国家就要倾斜。与此同时,管仲学派也极力强调法的作用。在《法禁》《重令》《任法》等篇中,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它指出,立法的是君上,执法的是臣下,遵守法令的是老百姓。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任法》),意思是君臣上下不分贵贱都要遵从法令。管仲学派认为,利与法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法是指国君掌握刑赏大权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利则是指依赖于人们的宗法道德自觉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

《管子》的政治及经济思想,还体现在它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主张上。齐国的兴起,原是靠收买民心起家的。这样,齐国的封建统治者和靠宗室贵族势力起家的鲁国与靠君权势力起家的秦国不同,因而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民心的向背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意义。《管子》一书中所讲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思想,就是适应于齐国封建统治的这一需要发展起来的。在管仲学派看来,只有争取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这种辩证关系,就是上面提到的“予之为取”。就是说,给予就是取得,统治者推行的政策越是能符合人臣的心愿,就越是能从人民那里取得所需要的东西。应当指出,这是具有民主性精华的政治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和发挥。

从争取民心出发,管仲学派很注重耕战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认为“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多了,才能国富兵强。同时,他们认为战争对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太大,因而主张不轻易发动战争。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是研究作者名辩思想的重要材料吗

《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作者公孙龙(公元前320~公元前250),字子秉,赵国人,战国时哲学家。本书今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等六篇,约一千九百余字。其中《迹府》是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的传记;《指物论》指出共相并非具体事物,但可概括许多特殊事物;《名实论》要求名实相符,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和固定性,以及不得自相矛盾律。《坚白论》强调坚、白间不分离;《白马论》论证白马非马、白马非白,谓看到白马是由白与马两个概念组成,指出了一般概念与特殊概念的差异。此书是研究作者名辩思想的重要材料。

《公孙龙子》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吗

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点就是夸大这种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所以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颜色中的白色和质地的坚硬他也人为地分裂开来论述。另外,在《指物论》中他还着重论述了指与物的关系。“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称,“物”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的关系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变论》则论述了对运动变化的看法,《名实论》讨论名与实的关系。上述的五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公孙龙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章节

《白马论第二》:“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天下无马可乎?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业。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黄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耳。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白马”也。以“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白马论第二》的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吗

《白马论第二》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第一点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我们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由于“马”与“白马”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第三点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一点似乎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或“坚石”,除了马作为马,又还有白作为白,即白的共相。《白马论》中说:“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定所白,就是具体的白色,见于各种实际的白色物体。见于各种实际白色物体的白色,是这些物体所定的。但是“白”的共相,则不是任何实际的白色物体所定。它是未定的白的共性。

《公孙龙子》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2.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3.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4.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5.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6.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天下无马可乎?

7.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

8.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

9.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

10.暴则君臣争而两明也。两明者昏不明,非正举也。

《公孙龙子》建立了逻辑学的理论体系吗

公孙龙观察事物,虽然把个别与一般用“离”的观点绝对化,只见离而不见合,不符合辩证法的“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的观点,但他能够开辟逻辑领域,建立逻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多数学派看重研究政治伦理,多不懂逻辑学,甚至不承认这门学问,往往以政治伦理观念来批评公孙龙的逻辑思想,直到近世人们才公开承认公孙龙辩学对象逻辑的问题,并加以重视。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说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开创性,也符合辩证法讲的个别与一般相区别的原理,更有纠正当时名实混乱的作用。但是,他沿着同样的原理随后再提出的“鸡三足”、“火不热”等辩说确有走火入魔之嫌,已坠入“诡辩”的深渊中。怪不得荀子要斥他为“此惑于用名以乱实也。”邹衍要批评他是“害大道”、“不能无害君子”。《商君书》

《商君书》是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吗

《商君书》是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又称《商君》《商子》。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复姓公孙,名鞅。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国末年,秦国所以能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个历史功绩不能不归功于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革新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政策措施是什么,这些答案都反映在《商君书》中。《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或著录《商君书》,或著录《商子》,皆曰5卷。今本《商君书》共有26篇,其中两篇只有篇目而无内容,加上《群书治要》卷36引《商君书·六法》中一段,实际只有24篇半。

《商君书》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吗

《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我劝君王还是赶快下决心变更法度吧,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所以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针对甘龙’因袭人民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民也能相安”的说法,商鞅说:“这都是俗人的言论。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我们不能和受礼制约束的人商讨大事,不能和法度制裁的人计议变法。”

针对杜挚“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奸邪”的说法,商鞅说:“古代的政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拘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命令要符合实际的需要。所以我说,治理人民,并非一个方法;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人。”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为商鞅倡导变法的名言。《开塞》篇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论证了战国末年只能实行法治,才是唯一可行的治国道路。“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从而说明只有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兴盛。

其次是重农重战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商君书》中有关重农重战的论述最多。如《农战》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靳令》说:“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朝廷让人民拿剩余的粮食捐取官爵,农民就会卖力耕作。《算地》说:“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胜敌而革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

《去强》说:“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垦令》篇还提出了20种督促人民耕垦土地的办法。如国家按统一标准征收地税,农民负担的地税就公平了,国君讲求信用,百官不敢作弊,农民就会积极耕种土地。可见。重农重战。是法家治国的根本大计。

三是重刑少赏的思想。加重刑罚,轻微奖赏(有时也说厚赏)、是法家的重要思想。《错法》篇说:“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常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竟以功,则兵必强矣。”《去强》篇说:“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加重刑罚,减轻赏赐,就是君上爱护人民,人民就肯为君上死。加重赏赐,减轻刑罚,就是君上不爱护人民,人民就不肯为君上而死。《去强》又说:“以刑去刑,国治;以刑改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也就是说,用刑罚来免除刑罚,国家就治;用刑罚来招致刑罚,国家就乱。《开塞》说:“治国刑多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可见法家是重刑而轻赏的。

对如何执行刑罚时,法家主张要统一刑罚。《赏刑》说:“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这就是说,执行刑赏对谁都一样。

其四是重本抑末,反对儒术。这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壹言》篇说:“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所谓“末”就是指的商业和手工业。《农战》篇说:“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政,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见,法家对儒家的儒术是排斥的。

《商君书》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章节

《更法篇》曰:“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更法篇》是围绕“富国强兵”的论点展开的吗

《更法篇》是围绕“富国强兵”这一个核心来展开的,其中论及“强国、国强、国富、强兵、兵强、无敌”的字眼贯穿始终。事实上,秦孝公及商鞅在秦国变法,也正是为了此目的。

视实力为立国之本、实现国家的强大是《商君书》政治思想的主要原则。《慎法篇》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农战篇》曰:“常官则国治,壹务则国富。”《画策篇》也说:“所谓强者,使勇力不得不为己用。其志足,天下益之;不足,天下说之。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史记·商君列传》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君主以战得强兵,民众以战获军功,在整个社会言战的气氛之下,秦国社会组织、思想意识及行政政策均准军事化,最终形成一个厚具有浓军事意味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绝对服从和严格等级成为主要特征。维持稳定也是《商君书》中的主旨之一。《弱民篇》曰:“主操权,利;故主贵多变,国贵少变。”《农战篇》云:“凡治国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搏也,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壹言篇》曰:“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制度察则民力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农也。”

同时,在《商君书》中,还有转嫁国内危机于外国之策划。《靳令篇》曰:“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去强篇》曰:“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举劳任功曰强,虱官生必削。”把一切斗争的矛头指向于外,从而保证国内局势的稳定。《史记·商君列传》云秦人“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又云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可见在法令及政策上是有相关的规定的。

富国强兵与政治社会稳定相互表里,富国强兵,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前提。而关键在于,社会及政治的稳定,不会打破当前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阶层关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既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就可得以保全。稳定主张的提出,就具有尊重当前既得利益的政治意味。

由上述看,民众仍然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为了能使民众成为驯服的统治工具,《商君书》反复重申法制、以法治国的原则。

《商君书》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2.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4.法者,所以爱民也。

5.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8.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9.主操权,利;故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10.靳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不以善言害法。

《商君书》的内容大都涉及军事吗

《商君书》的大多数篇章都涉及军事,其主要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主张战争。它认为战国时代是武力征伐的时代,“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开塞》)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战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要立足天下,称王称霸,就必须从事战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反对所谓“非兵”、“羞战”的论调,明确肯定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战去战,虽战可也。”(《画策》)

二是农战结合。它认为,农耕为攻战之本,因为农业生产不仅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人民致力于农耕,才会安土重居,从而为保卫国土而战。农、战结合才能使国富兵强。

三是重刑厚赏,以法治军。“赏使之忘死,威使之苦生……何不陷之有哉!”(《外内》)通过刑、赏要造成人民“乐战”的风气,“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赏刑》)

四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战略、战术。主张明察敌情,量力而行,权宜机变,灵活主动。强调用兵作战要“谨”,反对盲动。注重士气在作战中的作用。在《兵守》篇中探讨了守城防御作战的原则和方法。

当然,《商君书》的军事思想必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它鼓吹好战,将战争抬高到压倒一切的地位,以为战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显然是片面的。至于“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画策》)的观点,则反映了它与广大人民众尖锐对立的阶级立场。《淮南子》

《淮南子》是一部杂家学术著作吗

《淮南子》是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及其手下门客所作。刘安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召集天下才能出众之士,相聚讨论天下兴亡、学术方技,搜罗古史佚闻。这些讨论的结果,便汇成了《淮南子》一书。战国时期社会纷乱,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期,但西汉以来的统一局面却使这一活跃局面消失,政治观念和学术思想的大一统代之而起。但是战国诸子们留下的精神并未因此消失,反而随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融入当代学术之中,使其空前繁荣。刘安的功绩,就在于搜集、整理并发展了汉代的学术成果,而写成《淮南子》一书。该书对总结、保存汉代学术成果有重要作用。

《淮南子》的主要思想取自道家吗

现存的《淮南子》共20卷,包括《原道训》《淑真训》《天文训》《地形训》等。该书是汉代一次思想大一统的成果,为适应汉初一统的需要,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之长,名法之差。本书的主要思想取自道家,引用《老子》共16条,其中提到“无为”,并进一步阐释,认为“无为”应当按照自然与社会发展之规律而行,从而为原有的道家思想充入新的现实内容与科学观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在政治观念上,《淮南子》则吸收儒家的重民思想,认为百姓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君民关系的和谐与否。换言之,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只有这一基础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因此,他十分痛恨暴君的残酷统治,并在书中加以批判。

《淮南子》博采众家之长,融合百家,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为汉初的一统提出一套治国的理论。另外,《淮南子》中也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与《山海经》一样成为研究上古神话的必读书。而且《淮南子》中的神话较之《山海经》更详细、更完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章节

《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里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

《原道训》是否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吗

这段文字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淮南子》产生之前,经过东周、秦汉之际数百年的战乱,人民深受战火的侵扰,因此渴望安定的生活。汉初统治者吸纳黄老无为之治的思想,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从战乱和凋敝中恢复过来,逐步走向繁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淮南子》的作者们也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因而在作品中流露出而出。《淮南子》虽然博采众家所长,但独以道家为主。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是他对宇宙自然的看法。《淮南子》也继承这一观点,专门辟出《原道》《道应》两篇对此进行专章论述,另外在其它各篇中也有所阐述。《淮南子》中道的思想继承自《老子》中道之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特点。而这种顺乎自然,应乎时运的自然天道观也的确适应汉初休息养民的政策。在长期战乱之后,人民需要安定的生活才能发展生产。而黄老思想正应此一要求,因而《淮南子》所提出的治国之策是与历史潮流相一致的。

《淮南子》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所谓得者,全其身者也。

2.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3.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

4.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5.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6.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7.法者,治之其也,而非所以为治也。

8.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天下。

9.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10.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

《淮南子》不是一本纯粹的哲学著作吗

《淮南子》是汉代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著作,对于研究秦汉以来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书中也保留大量上古神话。阅读本书除要注意吸取各家思想之长外,还要留意其中保存的大量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

同类推荐
  •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 《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对偶,各讲一个典故。 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 中华美德1

    中华美德1

    在故事中汲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 山水佳迹对联(下)

    山水佳迹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三凰山(澧县)”、“会龙山(益阳)”、“岳麓山(长沙)”等等。
  •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木乃伊的魔咒、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复活节岛上的巧合、地球禁区百慕大……一次次巧合,一次次令人毛骨悚然,惊叹不已。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引发我们的好奇,激发我们的大脑风暴,提升我们的文明进程。我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生活?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一个百慕大,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巧合,这些巧合让人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它们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和认知范围,可是它们却又真实的存在着。伽利略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要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探索那些未被认识的事物。”
  • 中华茶道(第四册)

    中华茶道(第四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热门推荐
  • 超级杀手部落

    超级杀手部落

    一代超级杀手黑豹为完成刺杀回收任务来到大海中央,却意外被卷进了另一个神秘远古世界。原本应该是回收物品的古董玉器,却变成了一座神仙洞府。在这个资源丰厚且无人开发的远古世界,而拥有仙府的黑豹,这个世界无疑是一块巨大的宝藏。而这块大宝藏却不是无主之物。神秘的抢掠奴隶部落,强大的耕种铁器部落,和人数最少却身手敏捷的狩猎部落。就这样,一场纠缠着恩怨情仇的人类发展史即将展开。
  • 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

    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

    潜力股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指写在未来存在上涨潜力或具有潜在投资预期的股票。潜力股不是绩优股,但是却有成为绩优股的潜力。这些经济术语其实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每个孩子本身都是潜力股,都有成为绩优股的可能,关键在于家长后天的培养教育是否得法。本书向家长介绍了让孩子顺利从潜力股进化成绩优股的七个步骤,从发现自己的不足到发现孩子的优势,再到如何满足潜力股成长的需求,通过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空间、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帮助孩子克服成长障碍,将孩子从潜力股培养成绩优股。
  • 嘻说校园

    嘻说校园

    <风云日报>头条新闻,头条新闻。号称拳震大江南北,脚踢东西铁板的风云学校J4班,今日隆重开幕了。此消息一出,便是迎来了各界的纷纷响应,为了帮自己后代谋个好未来,各界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龙大,一个抛弃了诸多名牌高中的招取,独自一人奔赴风云,身战群雄,终于得到了J4班销量版入场券。,只为与被世人称为“胜咸”的河马先生,比拼一场,战个高低。由此,一段段孽缘就此展开。
  • 你的毒不想戒

    你的毒不想戒

    苏蓝颜,一个从小自力更生,容易心软的女孩,自从被那个坏蛋夺去了第一次之后就霉运不断,死不死的还对他有了一丢丢的爱慕,可惜,老天就和她杠上了,就是不让她好过,终于摸爬滚打了好久之后,还是垂头丧气的带着他的孩子远走高飞。凌宇,外冷内热,行动派,微微大男子行为的他,偏偏喜欢上了哥哥的女人,一次次错过机会,就在他再也忍不住开始露出狼性的时候,她却因为他备受折磨,最后失去了她的音讯。到底他们怎么在一起了呢,哼,天知道!!
  • 仙魔之云淡风轻

    仙魔之云淡风轻

    她对他爱的执着,而他却一心只为天下。她为爱成魔,誓与他生生世世为敌,他为天下成仙,两度抛弃她。终于这一次,东方云朔,是我抛下了你。爱本是一念之间,一念成恨,一念执着,只是这爱,却生生世世相随,叫我如何真正的放下你?!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冷月传奇

    冷月传奇

    江湖是什么,是仇恨,我冷月一生为了追求什么,为父母报仇,为了江湖义气,可笑,笑我知人知面不知心,谁都可以杀人,谁都可以自称仗义,冷月孤傲为了谁,执许一生又为何,断崖残雪
  • 大同纪事

    大同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出逃新娘:夫君来追我

    出逃新娘:夫君来追我

    才穿越就成亲?还是被逼的?那个,新郎帅么?什么?就是这个满身酒气的男人?果断撞飞,夺门而逃!那个谁,你要是真心喜欢偶的话,就来追吧!
  • 月光光

    月光光

    门对青山,月亮总是从对面的山顶上升起来。山如墨画,天清月朗。虽说山形的轮廓依旧,却辨不清山上的树。人家的房屋也是这样,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且屋后多有修竹绿树,阴影还要重一些。月光下的小村一片平和宁静,但村人并未早早地沉入睡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