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59200000013

第13章 养生保健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说很多,主要有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什么是谷气和食气

谷气、食气又称水谷精微,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

关于饮食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比较详尽的阐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即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之后,转化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筋经皮毛,对各脏腑组织进行滋润濡养。

其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指出了水饮在人体的输布代谢过程,即水饮进入胃腑,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饮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宣发水液以濡润周身,肃降水液以下输膀胱,如此水饮精微布达一身上下内外,全面地对人体进行滋养。

怎样理解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中医认为,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饮食水谷方能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以充养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脾的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的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就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致病因素而发生多种疾病如水肿、泄泻等。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二是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职,则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气下陷,则可引发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久泄脱肛等病症。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则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可出现某种出血证,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等,并伴有一些脾气虚的症状。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则口味和食欲正常。反之,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的减退或口味的异常,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外在体现。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人体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发达,四肢活动有力。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健全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肌肉的壮实与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动正常与否。若脾虚不健,肌肉失其营养则逐渐消瘦或痿软松弛,四肢则痿废不用。

何为气血精津液学说

气血精津液学说是关于人体生命物质的产生、分布、形态、运行及其机能等的中医生理学说。这一学说发端于春秋,形成于战国。集中地体现在《内经》一书中。

《内经》把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进而又把气区分为性质各异的六种。分别称之为精、津、液、血、脉。据《内经》有关内容可知:狭义的精是指主殖之精,即肾精。《内经》认为肾精是由五脏六腑之精气汇集而成,当人发育到一定的阶段,肾精满溢,两性交合,便可妊育新生命,故精是生成新的生命体的基始物质,所谓“人始生,先成精。”

狭义的气是指由上焦宣发出来,呈雾露状的、对人体有充养作用的水谷精微物质。《内经》认为,气在人体中是无休止的运行着。《灵枢·脉度》所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气的流行不已,才能对身体各组织器官发挥滋润濡养作用。

《内经》确立了气血精津液学说的基本理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纳脾运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气血精津液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它们各自的功能不同,但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线。它们相互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气可以变血、变精、变津,血可以化气、变精、生津。精、津也可以转化成气、血。而且在气血精津的生成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人体的各个脏腑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怎样理解中医学所讲的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指气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具有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的作用,营气更是富含营养精微的水谷精气。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辆汽车,脏腑、筋骨、四肢、皮毛等就像发动机、传动杆、车轮、底盘等各种零件,经络就像各种电线、输油管道等把各个零件串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但是,如果没有电,没有汽油、机油,没有冷却液,这辆汽车再漂亮也跑不起来。电油水这些细微的东西,才是汽车各种功能正常发挥的能量,是汽车动力的根本来源。那么人体生命的电油和水是什么呢?就是中医学所说的气血精津液。

古代哲学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一种最基本的微细物质构成的,也就是气。人的形体也是由气构成的。

中医学所讲的气,广义上指一切构成人体的物质。这和哲学上讲的气有点接近。但最常见的还是狭义上的气。它是指人体内一种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可以说,人体绝大部分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它的参与和推动实现的。

人体内的气,无处不在。它好像一支军队,保护着整个国家。但军队内部也有分工不同,行军布阵更要有章法,所以气在人体中也不是作用同一和平均分布,而是有分工、有层次、分重点地工作。

如:驻守在体表的,称为卫气,有抵御外来病邪作用,是边防部队;驻守在血脉之内的,称为营气,作用是推动血液运行,是押运粮草的后勤部队;驻守在经络的,称为经气,有沟通脏腑联系途径作用,是通信部队;驻守在脏腑的,称为脏腑之气,如心气、肝气、脾气等,负责维持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是重点城市的守城部队等。各处驻军是一个整体,互相支持,有机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一是先天之精气。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禀受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和形体的物质基础,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化为后天之气,形成有生命的机体,所以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后天之精气。后天之精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精气是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后天之精。气由精化,后天之精化而为后天之气。

三是呼吸之清气。通过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又称清气、天气、呼吸之气。人体呼吸运动,使体内的气体在肺内不断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故曰:“天食人以五气,五气人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

不同地方驻守的气,其主要任务各不相同,但综合起来看则可归纳成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作用。就是说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和运行。气虚而推动不力,就可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或使脏腑、经络等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血液或津液生成不足、运行迟缓等。

二是温煦作用。中医学认为,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及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并使血液和津液始终流动着而不致凝滞、停聚。如果温煦作用减弱,可出现体温偏低、畏寒、四肢不暖,当然过强又会造成体温升高、发生各种热病。

三是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驱邪外出,使病体康复。就像古代战场打仗一样,需要配备盔甲和武器,而人体的气就同时具备了武器和盔甲两方面的功能。有了它,人在与病邪的战争中就有了胜算。气一亏虚,防御作用减弱,则抵抗力下降,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而在发病后正不敌邪,还可能使病情由轻转重。

四是固摄作用。就是说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溢出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精液等体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不正常的流失。如果气的固摄功能失常,气不摄血,可导致多种出血症;气不摄津,可导致多汗、多尿、口水多等症;气不摄精,可出现遗精。

五是气化的功能。气化作用即气自身的变化,也就是气的形成以及发挥作用的过程。如通过气化作用,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被吸收,转化成气血精津液等各种精微物质,气血精津液之间根据人体生命活动需要又互相转化,这些精微物质在各自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又消耗、转化或排泄。

怎样理解中医学所讲的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血同样来源于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运化而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难经》概括血的功能为“血主濡之”,即血在脉的“壅遏营气”作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

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使“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所以血是营养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曰是谓血。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也促进血液的生成。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之生成和运行。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功能亦弱。气虚不能生血,常可导致血液衰少。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之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

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肺朝百脉、主治节的作用而实现的。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等营养物质,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方化而为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若中焦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化源不足,往往导致血虚。可见,中医学已认识到血液与营养物质的关系,也已认识到脾是一个造血器官。

肝主疏泄而藏血。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中医不仅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肾对血液的生成有调节作用,而且也认识到肾精是通过肝脏的作用而生成血液的,一是血能营养滋润全身。血的营养作用是由其组成成分所决定的。血循行于脉内,是其发挥营养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血的濡养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等。当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临床表现;

二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癫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说“血者,神气也”。

怎样理解中医学所讲的精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

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精充足,则脑髓充足,骨髓盈满,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运动敏捷。牙齿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而有光泽。

精在中医学上,其义有: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繁衍生殖。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是生长发育。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之后,犹赖月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三是生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

四是濡润脏腑。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

中医学的津液是什么意思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它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组织之内和组织之间,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同时,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者,称之为液:“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涉及多个脏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的生理过程。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其具体过程是:脾胃腐熟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赖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

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小肠、大肠的参与而共同完成的,但与其它脏腑也不无关系。总之,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充足的水饮类食物,这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二是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脾胃、大小肠的功能正常。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的异常,均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引起津液亏乏的病理变化。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脾气散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通过其转输作用,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使津液输布全身而灌溉脏腑、形体和诸窍。

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即脾有“灌溉四旁”之功能。津液的输布与五脏皆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是由脾、肺、肾和三焦来完成的。脾将胃肠而来的津液上输于肺,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经三焦信道,使津液外达皮毛,内灌脏腑,输布全身。

津液的排泄与津液的输布一样,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其具体排泄途径为:汗、呼气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肺主呼吸,肺在呼气时也带走部分津液。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形成虽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但尤以肾为最。肾之气化作用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相配合,共同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肾在维持人体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说:“水为至阴,其本在肾”。粪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便中亦带走一些津液。腹泻时,大便中含水多,带走大量津液,易引起伤津。

总之,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为要,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或津液大量丢失等病理改变。其中,尤以肾的功能最为关键。

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丢失而伤津化燥,甚则阴液亏虚,乃至脱液亡阴,其治宜滋液生津、滋补阴液、敛液救阴。津液停聚则为湿、为饮、为水、为痰,其治当以发汗、化湿、利湿、逐水、祛痰为法。

精血津液四者在人之身,血为最多,精为最重,而津液之用为最大。内而脏腑筋骨,外而皮肤毫毛,莫不赖津液以濡养。分布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肤,温养肌肉,使肌肉丰润,毛发光泽。体内的津液能滋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

脏腑之阴的正常与否,与津液的盛衰是分不开的。人体根据体内的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津液的自我调节使机体保持正常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气、血、津液、精等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何为中医营养学之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治疗用药之大法,同样也是选择食物时的重要依据。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龙眼、橘子;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

何为中医营养学之五味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

《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种五味的划分,不仅适用于五谷,同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味学说还包含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灵枢·五味论》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五味用之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若因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或在五脏有病之时,也应适当调整饮食五味。

中医理论的饮食物五味,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长寿。饮食物的五味宜忌,不仅要与食物的四气、归经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季节变化、病情性质和身体素质,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五味宜忌理论。

中医理论的食物五味理论,是指导传统饮食宜忌的重要依据。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五脏失调,形成疾病。

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从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这将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阴、阳不同属性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在《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由于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缓等功效上的差别。

怎样解读阴平阳秘营养观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意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就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概括,是对人体健康态的表征。

中医学认为,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阴阳两个方面的保持着对立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果某种原因导致阴阳偏胜或偏衰,机体就表现出病理过程。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也是调整阴阳,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

中医常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养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道佛儒医各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释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

同时也无不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定各种体逸劳作,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方法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也应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辩证用膳”。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事活动,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乃是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所在。饮食养生,治疗和康复手段,也是在调理阴阳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确立的。

怎样理解药食同源营养观

《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实际上我们平常的膳食多数都有药的功效。比如都很熟悉的红糖姜汤可以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初起;薏米粥可以清热健脾,祛除面部黄褐斑;西瓜可以解暑止渴,被称为天然白虎汤;木耳可以解毒清热,清除体内粉尘垃圾。还有茴香可以温胃散寒,百合可以宣肺止咳等。在不同的时令,针对不同的体质体态,吃不同的食品,可以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

所谓药食同源,大致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食品本身可以属于药物的一部分。比如最早的中药书《神农本草》到清代的《本草纲目》,都把食品包含在药物书中,在中医书籍中,也有食疗和药膳方。

但是,食品和药品毕竟不同,食品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治疗功能有限,往往只能起辅助作用。药品可以治病,但不能长期应用,而食品则可以经常食用。此外,药品总有不良反应,食品则与之不同。

另一方面,中药和食品都可以在中医理论。食品也和中药一样,也有四气、五味的不同,也可以按照寒热温凉的不同,辨证食用。人们都知道梨可以止咳。常有感冒咳嗽的患者,自己购梨食用,或者将梨和冰糖炖服,可以止咳化痰。

其实这个方法只对风热感冒有用;因受寒而引起的感冒,服了不会有效,有时反而拖延感冒咳嗽的时日。因此,要运用食疗、药膳,也要知道一些中医理论,知道一些中药的药性理论。药食同源,也同源于这个中医药理。

食物和药物同属于天然产品,性能相通,具有同一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和药物,或食物和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

食药同用,除基于两者同一来源的原因外,主要基于食物和药物的应用皆有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药食同理。数千年来,医药同宗,食药同源,食药同理,食药同用已成为中医饮食营养学的一大特点。

在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乌鸡、羊肉、驴皮、鸟卵、葱、姜、枣等为补益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以达到防治疾病之功效。而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的不少药物,如枸杞、怀山药、黄芪、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从而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什么叫作因人施膳

古代饮食养胎法:我国南北朝时期医家徐之才曾着有《逐月养胎法》,即按孕妇的不同阶段调剂孕妇的饮食。如,孕初期强调应食“酸美”之物,以清淡为主;妊娠中后期,给予滋味美食,强调补肾精养血的原则。

青少年青春发育期食养以调养肾气为要:在这一时期是性发育日渐成熟阶段,调养原则强调补肾填精,充养天癸。适当食用鱼虾、瘦肉、禽肉、禽蛋、牛奶等。

中年人的饮食原则主张合理少食、适当多动:人至中年,往往容易发胖,应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限制能量密度高、营养成分含量低的食物,如蔗糖、肥肉、曲酒等;适当多摄入那些能量密度低、营养成分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

老年人的饮食应多样、营养丰富、偏于清补:老年人的饮食宜多样化,适当多补充钙质,根据其生理特点,遵循“三多三少”的“清补”原则,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维多,脂肪少、糖类少、盐少。

不同体质体质的人饮食应有所选择。中医的食养是从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因此,体质不同,应适当注意饮食的选择。

例如,体形肥胖人,应少吃肥甘油腻之品;形瘦火旺之人,应少吃辛辣之品;荔枝味甘、性温,有美容作用,可使皮肤白皙、面色红润,但如果吃多了,容易上“火”。炒花生、葵花子、红枣干吃,吃多了也易上“火”,口唇起泡,咽痛等。体壮火旺之人,不可食大热大补之品;脾胃虚寒之人,应忌食生冷粘腻之品等。

什么叫作因时施膳

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的理论,四时养生的基本法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四时饮食调养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春天饮食原则是减酸宜甘、选用辛温之品。饮食宜清淡可口,忌酸涩和油腻生冷之物,适当多摄入黄、绿色菜蔬。

夏天饮食多具有酸味、辛香之品,少寒凉、节冷饮。选用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夏令进补”要温阳调阴。

秋天的饮食原则是少辛增酸、防燥护阴。例如,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多一点酸味果蔬。适当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米、乳品等。

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保阴潜阳。适当摄入龟、鳖、藕、胡麻、木耳等。冬令进补要以养阴护阳为主。

什么叫作因地施膳

同一种食物,如果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就会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食用价值。

例如,湖南、四川食用一定量的辣椒对身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为这些地区潮湿多阴雨,当地人多吃一些辛辣食物,使腠理开泄以排除潮流、驱除湿气,这样,机体就可适应气压低、湿度大的自然环境。如果生活在北方干燥地区的人,过食辣椒就会给身体带来损害。

什么叫作因病施膳

中医有食药同源、医食同宗的理论,食物也同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偏性。由于饮食失调引起的疾病越来越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这些病在国外称为“生活习惯病”。

所以欧美国家很多学者就大声疾呼:“不要用自己的牙齿为自己挖掘坟墓”,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换个角度看,利用食物不同的属性,科学合理配膳,调节阴阳平衡,就可有效的防治某些疾病。

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食养、食疗的作用。《养老寿亲书》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由此可见,食疗的实用价值。

对一些慢性病更应重视食疗作用,俗话说:“三分在药,七人在养”。其中的养就包括食疗和滋补。例如,糖尿病的食疗方法要根据上消症、中消症、下消症的特点来确定饮食原则。

据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癌症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有关。易引起癌症的不良饮食习惯,如过食烧烤类食物、被污染类的食物、油炸类食物及高脂肪类食物等。

治疗癌症的食疗原则,一般有如下几点:选用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功能的食物:选用具有软坚化痰作用的食物;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选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作用的食物等。

怎样理解中医素食养生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中医历来主张食物要多样化和基本食素。

素食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它们对推迟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增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蔬菜、水果为碱性食物。

人们通常摄入酸性食物较多,易引起体内酸碱平衡失调,有损健康。素食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但多吃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荤食,合理的饮食调理应当做到“素为基础,荤素并用”,方能延年益寿。

从健康的角度来讲,素食在养生方面实在益处多多。

第一、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对心血管构成威胁的有害物质,因此素食可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第二、植物性饮食,包括:全壳类、豆类、蔬菜及水果,有保护人体降低罹患癌症机会的作用。

第三、素食可减轻肾脏负荷,对肾功能不健全的肾脏病患者来讲,能起到让肾脏“休息”的作用。

第四、素食对预防骨质疏松症亦有好处。众所周知,维生素C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和某些瓜果等含维生C丰富。

第五、许多研究显示健康的素食能减少罹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退化性疾病。

素食者最需要注意的是营养均衡。单纯素食因为无法得到只有从荤食中才能获得的维生素B12,可导致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只有坚持荤素搭配的饮食原则才会让营养更全面,如果彻底选择素食,则应该定期进行身体营养检测,并服用一些必要的膳食补充营养品。

另外,营养学家们还提醒,素食者应该尽可能多吃未加工或未精加工过的谷类食品。对于想要加入素食者队伍的新人而言,转变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渐减少肉类,以防营养失调。

怎样理解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即均衡膳食,其基本原则是平衡、多样和适量。古人言:“饮食有节,身必无灾。”中医认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平衡膳食是健康的基础。

中医把人每天吃的食物分成五大类,只要按类别选购食用,就能基本保证营养平衡。这五类食物是:谷类、薯类等主食;豆类和豆制品,牛奶或奶制品;鱼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油脂类。甜食、糖果、酒等没有列入,它们对膳食平衡作用不大,吃得越少越好。

如何维持平衡膳食,保证健康?

一是营养素的平衡。主食和副食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比例适当。所食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生活实践中已认识到五谷杂粮是不可离的主食。可见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

二是食物杂与精的平衡。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的需要,由于微量元素等微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产生,因此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是酸碱度平衡。瓜果、蔬菜是食物中的碱性食品,而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类等属于酸性食品。无论日常生活或节假日,餐饮中都应掌握膳食酸碱的平衡,两者不可偏颇,要注意菜肴的荤素搭配,只有平衡方可益补得当。

四是冷热平衡。生冷、凉食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夏日更应慎重。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伤胃脘、咽喉。

五是四性的平衡。根据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理论,膳食寒热温凉四性必须保持平衡组合。如体质偏热者,尤其是发烧、急性炎症患者,应忌吃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吃寒性食物时必需搭配些热性食物;再如螃蟹属寒性,生姜属热性,吃螃蟹时要佐以姜末等。破坏摄食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于健康。

六是五味的平衡。日常膳食中,甘酸苦辛成五味调配得当,可增进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则会带来弊端。如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功能,但食糖过多易影响食欲;酸味可增加食欲、健脾开胃,且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味使消化功能紊乱。

七是饥与饱的平衡。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同时饮食时间要有规律,即“饮食以时”。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早餐应保证,废止朝食论是不可取的。

八是动与静的平衡。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营养与其身体的热量消耗间需要保持平衡。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以利纳谷和消化。

九是快与慢的平衡。咀嚼是帮助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近年来还发现,细嚼慢咽有利于减肥。

十是心理情绪的平衡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于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相反的情绪,则会危害脾胃。

怎样理解中医的饮食适宜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所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那么,饮食在什么情况下适宜又益体呢?

一是把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相互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疗功效和可食性。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合而为汤,可增强补肝明目之效。

二是当两种食物同时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如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等。

三是两种食物同用的,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如食银耳、百合、梨之类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又食辣椒、生姜等,前者的功能会被减弱。

四是两种食物同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的副作用。如蜂蜜反生葱、反蟹等。由此可见,前两种搭配是正确的,而后两种搭配却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食物配伍的有关知识。

饮食与年龄适宜:人的一生当中,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生理需求。因此,中医认为,饮食应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需要。

婴儿时期,身体各方面都很稚嫩,同时也是发育最旺盛的时期。饮食要以流食为主,熟食为主,力求食物温度均匀适中,味清淡,有适宜的营养,易于消化。人乳是人体气血所化生,营养全面,温度均衡,阴阳平和,最适合一岁以内婴儿的需要。过早或过多给婴儿添加水果、肉类副食或补品,往往会损伤脾胃,导致“疳积”。

青年时期,生理处于旺盛阶段,学习和工作负担较重,因此食物宜广而杂,力求营养全面而丰富,但不适宜过饱,必要时可适当加餐。

中年以后饮食相对清淡一些,油腻厚味食品必须减少,尤其要尽量少吃大鱼大肉。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减弱,活动消耗相对减少。饮食宜清淡、多用流食、食量宜少、可以适当加餐。要做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切忌肥甘厚味,生冷油腻,忌饮白酒。

饮食与季节适宜:春季是万物生长之始,阳气生发之时。此时易反复感冒者、有哮喘病史者、冬季患过病而体弱者、中老年人等应多食清淡的蔬菜、豆类、豆制品等,还可进补一些人参银耳品,黄芪生脉饮等,且忌辛辣、油腻、生冷之食物。这样有利于调节中枢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机能及抵抗力。

夏季炎热,多雨高温,出汗过多易耗伤气阴,应补气养阴,清热祛湿防暑,可食用鸭肉、西瓜、绿豆白扁豆,还可吃些海参、海带梨蜂蜜等,忌贪冷饮,免伤脾胃。另外,多吃大蒜还能帮助杀菌,预防肠道传染病。

秋天干燥萧瑟,要防燥养阴,防口干咽干,皮肤干燥,以“溢阴润肺”为主,要多吃芝麻核桃仁蜂蜜乳品等,多吃山楂、豆腐等酸性食物。秋天易干咳或气管炎复发,应多吃雪梨、鸭梨,以清肺火,止咳祛痰。

冬季气候寒冷,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可增强抗寒能力,但要注意保暖,以防冻伤。冬季可食羊肉、狗肉、牛肉、虾、辣椒、红枣、胡萝卜等,这些食物可增强抗寒能力,减少感冒的发生。冬季容易发生口唇干裂口角炎,要多吃蔬菜水果。

饮食与疾病适宜:饮食不慎容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也可以加重已有的疾病,中医认为,饮食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饮食应与疾病相适应。

冬季风寒伤肺引起咳嗽,可食用具有散风寒的食物,如茭白、洋葱、大蒜、萝卜、胡萝卜、桔梗、杏仁等。

秋季风燥伤肺引起的干咳,可食用具有散风润肺的食物,如百合、梨、葫芦、木耳、银耳等。

平时脾胃虚弱,大便经常稀溏,可食具有补益脾胃作用的薏米、荷叶、山药、莲子、栗子、芡实、牛肉、银鱼、鲳鱼、黄花鱼等。

患黄疸湿痹的人须忌南瓜与羊肉同食,否则可加重病情。

饮食要适量:食量要因人而宜,勿太过或不足。食量太过,运化不及,反损伤脾胃,对健康不利;食量不足,机体得不到水谷精微之品,导致正气不足,无以驱邪,久之气血亏损而病生。

饮食软硬要相宜:食物的软硬应根据病人脾胃功能酌定。大多数病人,脾胃功能低下,应给以软精细的食物为原则,即使与病证相宜的,也应适当控制,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而使余邪难清或愈而复发。

中医的饮食习惯相宜:中医对饮食讲究“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中医其它饮食适宜:中医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食宜细嚼缓咽,忌狼吞虎咽;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腐败、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药膳有何功效和做法

药膳的医疗功效有:

滋补强身。此类药膳是供无病但体弱的人食用的,它主要是通过调理脏腑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使之协调,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主要包括:十全大补汤、人参汤圆、豆蔻馒头、茯苓包子等。

治疗疾病。此类药膳是针对病人的病情需要而制作的一种起治疗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的膳食。它可以通过长期服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最适宜于慢性病犯者。他的种类按其具有功能来分主要有:解表药膳、泻下药膳、清热药膳、祛寒药膳、消导化积药膳、补益药膳、理气药膳、理血药膳、祛痰止咳药膳、熄风药膳等。

保健益寿。此类药膳是根据用膳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制作的一种属于药性平和、起增进健康和抗衰老作用的膳食。它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协调功能,从而达到促进发育、调理气血或抗老延年的目的。

可分为儿童保健药膳、妇女保健和老年保健药膳。常用的药膳有:人参防风粥、参麦团鱼、虫草鸭子、银儿肴、杜仲腰花、乌鸡白凤汤、血藤河蟹、小儿八珍糕、芡实粥等。

药膳食品的一般制作方法有:

炖,有隔水炖和不隔水炖之分。隔水炖是加好汤和料封口,把容器放入锅中,武火炖三小时即可。不隔水炖为直接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炖至酥烂。

熬,先在锅内加底油烧热后,放入主料稍炒,再加汤及调味品,后用文火煮烂。

烩,将多种原料用汤和调料混合烹制成的一种汤汁菜。

氽,将汤和水用武火煮沸,投下药料及食料,加以调味即可。

焖,先在锅内放油,将食物和药物同时放入,炒成半成品,加姜、葱、花椒、汤及调味品,盖锅盖,用文火焖烂。

烧,将原料放入有少量油的锅中加调料煸炒,进行调味调色,待颜色转深放入调味品及汤或水,用文火烧酥烂后,武火收汤稍加明油即可。

蒸,就是将食物与药物拌好调料后,放入碗中,利用水蒸气加热烹熟的方法。

煮。将原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汤或水,先用武火烧开,改文火烧熟即可。

卤,先调好白卤或红卤,然后将原料加工,放入卤汁中,用文火煮烂,使渗透卤汁至酥烂。

炸,将油用猛火烧至七八成熟,再将原料下锅,注意翻动,防过热烧焦,通常炸至橘黄色即可。

药膳食品的通常做法是:

以米、面粉为基本原料,制成的馒头、面条、米饭、汤圆、包子、馄炖等各种饮食;

以肉菜为基本原料,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榨菜、卤菜等各种食品;

以米、麦、豆等为基本原料,加入其它成分,如枸杞子、山楂、百合等煮成的半流体饮食;

以糕点的制作方法制成糕点类,花样繁多。如茯苓饼、栗子膏、核桃稣等;

以肉、蛋、奶、海味品等原料为主,煮、炖、褒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

将药物和食物浸泡和压榨,煎煮或蒸馏制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如山楂汁、秋梨汁、萝卜汁等;

将药物直接冲泡而成的液体,如菊花茶、决明子茶、山楂茶等;

以植物的干、鲜果实或果皮为原料,经药液煎煮后,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而制成。

药粥有何功效和做法

粥,古时称饘、糜、酏,俗称稀饭,是以适量的米谷和药物同煮,再加入一定具有药效作用的配料,即成了具有食疗作用的药粥。

一是预防疾病。以药粥预防疾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载有用米皮糠煮粥,预防脚气病复发;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胡萝卜粥,可以用来预防高血压。

应用药粥预防疾病,既包含着药物预防的效果,同时,又起到扶助正气,增强人体抗病力的作用,具有“祛邪安正、扶正祛邪”的双重意义。

应用药粥预防疾病,还具有单纯使用中西药物所不可能有的优点。因为药粥是米与药煮成的稀粥,老幼咸宜,易于服食,既不受疗程的限制,又便于长久服食,且无副作用,寓预防于平素饮食之中。

二是可作为急性病的辅助治疗。古代有不少药粥,就是专门用以治疗急性病的食疗方。例如《圣济总录》中的竹叶粥,治疗“发背痈疽,诸热毒肿”的急性外科粥方;《粥谱》茵陈粥是用于“疗黄病”专治急性传染性肝炎的粥方;《老老恒言》中的枳椇粥治疗酗酒醉卧。这些药粥都是治疗急性病的效方。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治疗急性病的辅助食疗。

三是慢性病人自我调养的好方法。有些慢性病单纯依靠药物,也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如能配合药粥作为辅助食疗方法,并能坚持长期服食,慢慢自我调理,可达到药半功倍的目的,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是用于病后及妇女产后的调理。无论妇女病后或产后,全身机能减退,胃肠薄弱,消化力降低。米粥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极易消化吸收,又能补充能量。

五是养生延年。在我国宝贵的药粥数据中,绝大部分选用的是味甘性平的滋养强壮药。这些中药都有很好的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作用,如山药、枸杞、首乌、苁蓉等。

有些中药对预防老年病的形成也颇有裨益,如山楂可防止高血脂、高血压,冬瓜预防老年肥胖,柏子仁预防老人便秘等等,运用这些中药同米煮粥,经常服食,确实能起到补益抗老,延年长寿的效果。

六是养颜美容。药粥不仅用防病治病,而且还具有养颜美容的作用,如首乌粥可以治疗白发脱发;荷叶粥可以防治肥胖;浮萍粥可以防治黄褐斑;枇杷清肺粥可以治疗面部痤疮;天门冬粥具有抗老防皱的作用。

常用的药粥煮制方法简介如下:

一是中药与米谷同煮法。中药与米谷加水一同煮熬成粥即可。一般来讲,可以直接食用的中药如大枣、枸杞、百合、核桃等,均可切碎或捣成粗粒与米谷同煮。

二是药末与米谷同煮法。将中药研末,再与米谷同煮成粥糊。这类药物有菱角肉、莲肉、芡实、白茯苓、川贝等。

三是药汁与米谷同煮法。把中药煎取浓汁后去渣,再与米谷一同煮粥。这类中药有黄芪、党参、麦冬、枣皮等。

四是药汁兑入米粥法。把中药煎取浓汁备用,待米谷即将煮成粥时,兑入药汁后再煮一会即可服食。质地滋腻的块根类或芳香类中药煮粥多采用此法。如熟地、黄精、人参等,可用文火久煎取浓汁。若为藿香、佩兰、薄荷、菊花等,则宜用武火急煎取汁。

五是原汁与米粥拌和法。待米粥煮至熟时,把药物原汁直接兑粥中,搅拌片刻即成。如牛奶、羊奶、蜂蜜、萝卜汁、甘蔗汁以及龟、鹿、驴胶等均可采用此法。

药羹的功效和做法

所谓汤羹,即既汤亦羹,是含较多水量菜肴的总称。

一是增强食欲。药羹比一般汤羹更具有消激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类和某些药物成分,其中的谷氨酸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强食欲。

二是利于消化。药羹餐后食用,无疑能帮助消化,平衡膳食,促进胃肠功能和加强消食疏积。

三是强身健体。因用于药羹的药物和食物都系滋补品,如人参、黄芪、当归、阿胶、枸杞、山药、大枣、鸡、鸭等,都能起到滋补脏腑、补气血、壮阴阳的作用。可改善人体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功能、增强免疫力、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加强抗病御的能力。

四是防病治病。药羹性平而效缓,所以妇、病、幼等虚粥者均适宜饮用。患者服用药膳,可增进人体内水盐代谢,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促进胃肠蠕动,起到排毒、解毒的作用。

药羹在备料和制作技巧上有以下要求:

一是选料精细。药羹选料要新鲜,无腥膻气味。常用的原料是兽禽之瘦肉,常用清汤和白汤为基础勾成浓汁。清汤、白汤选用鸡、鸭、猪肉、排骨、猪蹄等制作。药膳汤羹选料为汤羹加上滋补药品。制作配料要严格,即确保原料货真价实,不能以次充好,必须选择上等优质品。同时保证原料清洁卫生,禁忌夹带泥沙一类的东西。

二是讲究用水。汤羹要用多量的水,水的品质、纯度对汤羹的质量起重要作用。做汤羹用自来水、井水均可,如有泉水、矿泉水则更好。

做汤羹时水量要适中,一次加足,中间不宜加水,因为中间加水会使原料骤然受冷收缩,外层蛋白凝固使内部的各种氨基酸不能大量溶于水,影响营养物质的逸出,这样的汤羹就不会鲜美可口。同理,也不应水沸后再投入原料。

三是掌握火候。制作汤羹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原料品质、形态,采用不同的烹调制作方法。在各种汤羹的制作中,可用汆炖烩熬煨等法。在制作汤羹时,其火候通常先用旺火,后用慢火。目的是先迅速提高冷水温度,原料在水温逐渐升高时,因系由外向内受热升温,可使营养物质大部分溢出到汤羹内。

然后改为慢火,可使原料内部的尚余的养分继续溶解于水。否则,如果继续旺火,则原料内部的蛋白质发生凝固,不易溢出营养物质,将会影响汤羹的鲜度。

四是调味得当。要把味调得恰如其分,必须在咸酸甜辣味中巧妙搭配,使其分量恰到好处。

调味有基本调味,即在原料下锅加热前放入调味料,即去腥膻味、油腻味;有正式调味,在加热过程中投入主调味品,完成其调味;有辅助调味,因已作的调味处理有时未完全达到要求,则需要补加一些原料。

调味中常规律有三:一是不能先在汤内放盐;二是葱姜料酒不能多放;三是酱油不能早加,更不能多加。否则,会影响色泽和鲜味。总之要根据汤羹的需要,搭配得当,使单一味变成酸甜、甜咸、辣咸、香辣、麻辣、怪香味等各种浓郁复合味,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要。

药火锅的功效和做法

药火锅是把药物同食物结合,运用“火锅”这一烹调形式,烹制出的美味佳肴,对人体能起到营养、健身、祛病的作用。或直接、间接使病人康复,起辅助治疗作用。

如用猪肺、牛胫骨、猪胫骨、羊胫骨、四川豆瓣、豆豉、江米甜酒等制作成的肺片火锅,可以补肺益肾,开胃醒脾。可用于阴阳两虚型肺结核的辅助食疗。

干菊花、冬菇、豆腐、油面筋、油菜心、白萝卜、冬笋、蘑菇、鲜菊花等制作成的菊花火锅,有解表祛寒,消炎退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

火锅底料的原料一般有豆瓣、豆豉、干辣椒、花椒、老姜、大蒜、醪糟、食盐、冰糖、料酒、味精、鸡精、胡椒等。香料一般有甘菘、丁香、八角、小茴香、草果、砂仁、三奈、灵草、排草、白豆蔻、肉豆蔻、孜然、香叶等。炒制火锅底料时,不仅要掌握好各种原料的用量和比例,而且要掌握好正确的炒制方法。

在选用这些底料的原材料时,要有所取舍,若用火锅作为强身健体时,可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但用来作为疾病的辅助治疗时则要根据自己病情的情况来选择。

将各种原料入锅,用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熬至汤色乳白,打去料渣不用,即得鲜汤。一般有鸡汤、牛肉汤、素汤等。如果是需要各种中药用以保健或食疗应该提前放入,待烧沸数分钟后,即可动手涮烫各种原料了。

将洗净的中药或各种菜。可以将肉或菜切成薄片。用洗净的竹签,将它们串成约三四十克一串。

小碟蘸料按人头准备,基本处理:每个碗内放自己认为适量的蘸料,如麻油、花椒盐、蒜蓉等。将蘸料盛在小碗中。

盛满火锅底料的锅置旺火上,使之保持小沸,将各类菜用串好的竹签烫制,根据不同菜肴的火候烫制成熟。

烫制熟的菜肴放在装有蘸料的盘内,根据自己的口味需要蘸辣椒和盐后食用。或蘸或不蘸,或多或少由自己决定。

药茶有何功效和做法

药茶,又称药剂,即将中草药或食物与茶叶配用或代茶冲泡、煎煮饮用,以治疗疾病或保健养生。

药茶的医疗功效可提神,如枸杞子、淫羊藿、沙苑子、五味子、山芋肉等制作的提神茶;安神,如用黑豆、浮小麦、莲子、红枣等制作的麦豆宁神茶;明目,如用枸杞子、杭菊等制作的杞菊明目茶;

清头目,如苦丁茶;止渴生津,如用西瓜皮、冬瓜皮、天花粉制作的双瓜花粉茶;清热,如用人参须、麦冬、熟地制作的参须清热茶;消暑,如用金银花、菊花制作的菊花消暑茶;解毒,如用白竹、双兰等制作的白竹解毒茶;

消食,如用神曲、山楂、陈皮等制作的健胃消食茶;醒酒,如用葛根、砂仁、绿茶等制作的醒酒养肝茶;去肥,桔皮、茶叶制作的桔皮茶;下气,如用款冬花制作的款冬花茶;

利水,如用红茶、红糖制作的利水茶;通便,如用火麻仁、决明子、桑椹子、莱菔子制作的老人通便茶;治痢,如用马齿菜制作的马齿治痢茶;去痰,如乌龙茶;祛风解表,如用荆芥、绿茶制作的疏风解表茶;

坚齿,如铁观音茶;治心痛,如用青茶、茉莉花、石菖蒲制作的茉莉加味茶;疔疮治瘘,如野菊花茶;益气力,如用浓茶、牛奶、糖制作的牛奶茶;延年益寿,如用灵芝、蜂蜜制作的灵芝茶。

药茶的制作方法可根据医生处方要求,将所需的中草药饮片放置茶杯或热水瓶中,将煮沸的开水沏入,搅匀,盖好茶杯或瓶盖,焖泡15至30分钟即可,如茶法饮用,以味淡为度。

若需要煎煮的药物,用砂锅煎药汁,加水煎两至三次,合并煎液过滤,装入保温瓶中,代茶频频饮用。

将药物粉碎成粗末,加入粘合剂,混合均匀,揉成团块,再分成方块,置通风阴凉处,晾至微干;再晒干或低温烘干;最后以防潮性能较好的纸张分块包装,置密闭容器内,或包装于石灰缸内贮存。使用时根据需要冲泡或煎煮后代茶饮用。

将药物粉碎成粗末,按配方要求,用纸或布袋分装,将分装的茶剂置于干燥处保存,需用时再泡饮。

成品药茶,一般家庭不需掌握配制工艺和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茶叶商店或生产药茶的厂家选购,按照说明书服用。它适于携带和家庭备用。对于较为复杂的病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选购服用。

药酒有何功效和做法

药酒,是由酒与药物配制而成。药酒的作用,包含有“酒的作用和药物功效”的双重作用。由于每种药酒都配入了不同的中药材,因此药酒的作用也随之而异。

一是药材处理。制备酒剂的药材一般都要切成薄片或捣碎成粗颗粒。根据医生处方购于药店的中药,多已加工炮制无须特殊处理。来自民间验方的中药,首先要弄清其品名、规格,要防止因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而搞错药材,更要警惕假冒伪劣中药材。鲜药、生药往往还需先行加工炮制。

二是所选之酒,应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一般认为浸泡药酒以50度至60度的米酒及优质烧酒较适合。因为酒的浓度过低,有效成分不易浸出,会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药酒易变质。

但酒的浓度过高,药材所含的少量水分反被吸收,使药料质变坚硬,有效成分亦难析出。对于不善饮酒者,亦可用低度白酒、黄酒和米酒,但浸出时间及数宜适当延长和增加。

三是药酒的配制方法。配制药酒的方法概括起来,目前一般常用的有冷浸法、热浸法、煎煮法、酿酒法、渗漉法等。

孔子有何养生之道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中看到,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壶素馔。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接着又说:“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粮米不嫌精制,鱼肉不嫌细嫩。粮米霉烂变质,鱼肉腐败发臭不吃。食物颜色不正常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拙劣不吃,不该进食时不吃,不合礼仪规定宰割的不吃,没有调味解秽的酱不吃。

席桌上的肉即使很多,但进食的量不超过饭食。斋食时虽不撤掉姜,却也并不多吃。国家祭祀典礼的肉不放过夜。其它祭祀用的肉也不放过三天,如果放过了三天,就不要再去吃了。

孔子认为,非但人们饮食的选料要讲究新鲜,并且在烹调上也要来一番斟酌取舍,这是因为饮食选料如果粗恶甚至变质,吃了不仅口感不佳,弄得不好还会引起肠胃疾患,危及身体健康;再之,烹调的食品如果美味可口,可以促进食欲,并不只是一种口福而已。

除了讲究饮食、衣食、起居等干净卫生外,孔子还提了“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炁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炁方刚,戒在斗:及其老也,血炁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论语·李氏》孔子已经意识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了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养生理论之先河。

孔子提出了“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孔子将仁学说成是一种善行、善举,并以此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知者乐,仁者寿”,意为只有成为一个仁者,才能长寿,这种观点比《黄帝内经》早了几百年。

孔子认为: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以清除心理上的障碍,取得心理的平衡,即“有大德者必得其寿”。

孟子有何养生之道

孟子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气;炁,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要想做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洗然之炁”。

至于如何老能养“炁”,孟子提出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养生方法:其一是“配义之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道义出发,理直炁壮,从而使身体保持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炁必须培养良好的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一定不要邪念存心。

对于心性上的修养,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另有这样的阐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里孟子自我介绍说,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的人。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长,我都将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孟子在心性修养上的一大贡献,出处见《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且与义和道配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义和道,那就没有力量了。

所以说,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其气就疲软了。毫无疑问,这种浩然之气,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

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明显的道德色彩,堪称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一员。

荀子的养生观点是什么

荀子则在其养生思想中提出动静合节的观点。“养者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指出人身体好坏与寿命长短,决定于后天各种保养条件是否完备,以及是否因时而运动,而不取决于先天的命运,强调运动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与流传至今的“动以养生”的健身养生观念一致。同时,荀子继承了孔子关于“六艺”的思想,指出应奖励善于射箭的人才和善御者。

此外,荀子还总结出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的辩证法则。

如何理解食不语寝不言

“食不语,寝不言”语出《论语·乡党第十》。这句话很有道理。

所谓食不语就是要求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交谈。

其一,吃饭说话会影响消化。因为进食后,身体需要调动更多的血液流向消化系统的不同部位,以便使肠道获得更多的能量去分解、消化、吸收食物。

吃饭时谈话,会使本该流向胃的血液流向了脑,就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此外,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还会分散吃饭的注意力,影响咀嚼和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未嚼烂,又不能拌入足够的消化液,必然会增加胃的负担。而且说话延长了吃饭时间,饭菜凉了对胃也是不良刺激。

其二,吃饭时说话,还可能会引起呛噎。因为咽喉部是一个四通八达的通道,向上可通鼻腔、口腔,向下后可通食道,向前则可通气管。吞咽食物时,为了保证食物通路的顺畅,吞咽反射会进行一系列的复杂动作。

一是小舌头上抬,正好盖住鼻腔后部,防止食物进入鼻腔;二是咽部一些小肌肉收缩,防止食物往前流入口腔或误入耳咽管。三是喉头上提,使会厌软骨盖住气管。这样,四通八达的咽喉就只剩下食道,保证了食物能乖乖沿食管进入胃。而如果吃饭时说话,大声吵嚷或哈哈大笑,都可能干扰到这一过程,使食物误入“歧途”,进入鼻腔或气管,引发咳嗽等问题。

寝不言的道理就很简单了。在睡觉的时候,大脑需要安静下来,但如果继续谈话,讨论问题,就会使大脑兴奋起来,导致失眠多梦,影响睡眠质量。

心宽体胖作何解释

《礼记·大学》中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对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释:“胖,安舒也。”“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

儒家认为,有修养的君子平时心胸开阔,所以体貌安泰舒展,悠哉游哉。追本穷源,这句话的本意并不一定全落在养生上,可到后来,却一直为谈论养生的人们奉作经典格言。

孟子和《大学》中的这种养生法,对后世有着很深的影响,后来的儒生们还悟出了“学道、养生本是一串事”的警策见解。

儒家有何环境养生观

对于个人居处,儒家本不看得十分重,因为在居处和个人修养中,后者总是占着主导地位。《论语·雍也篇》载孔子的话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但是,如果居处能够整洁安舒,那就当然更好。《论语·述而篇》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孔子平时在家闲居,各方面都弄得舒舒齐齐,并且神情愉悦,常抱乐观态度,所以即使他生活颠沛,一生不得志,却也活到了七十余岁的高龄。为了提高健康水平,对于居处的洁净卫生,也是儒家所留意的。

清代朱柏庐《治家格言》是儒者修身齐家的名作,文中他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其实,这种对居处洁净的要求,还可在《礼记》的有关篇章中找到答案:“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后来,为了除害灭病的需要,民间还有端午节挂菖蒲剑,焚烧苍术、白芷,用雄黄酒浇洒屋角的习俗。这种习俗,名为除邪,但就其实质来说,确有杀菌防疫作用,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的原理。

颜氏家训中有何养生指导

《颜氏家训》是北齐徘徊于释、道之间的“专儒”颜之推所撰论著。其书卷五曾专辟《养生》一篇,篇中说,学道教养生法的人多得像牛毛,而学成的人却少得像麟角一样,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专精于此。而对于“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等养生方法,由于能够“遂其所禀,不为夭折”,所以他自己也一直行之而不止息。

这里,颜之推的可贵之处是,他虽然无情地摒弃了道家的修炼成仙不死之法,可是对于道家的其它一些行之有效的养生法,却能有选择地为我所用,从而扩大并充实了儒家养生法的内容。

书中举例说明,作者曾经生过齿痛,发作时“摇动欲落,饮食冷热,皆苦疼痛”。后来当他看到《抱朴子》的“牢齿之法”,就坚持试行每天叩齿三百下,结果要不了几天,齿痛就痊愈了。

在书中,颜之推还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养生者必须虑祸”的论点,原因是“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接着他列举了单豹被饿虎吃掉,嵇康因傲物而受刑,石崇因贪溺而取祸的教训,从而提出要“虑祸”以达到全身保命的目的。

然而颜之推毕竟是个儒者,为此他在提出“夫生不可不惜”的同时,又认为“生”又“不可苟惜”。不可不惜的是:“涉畏险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不可苟惜的是:“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生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吝也。”

由此看来,颜之推养生虽说提倡“虑祸”,但是为了贯彻行诚孝、履仁义的儒家风范,他又积极主张在必要时可以豁出性命而毫不怜惜。

朱熹有何饮食养生之道

南宋理学家朱熹,他介绍自己的养生经验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就是:“毋求饱,毋贪味,食必以时,毋耻恶食。”总之是,饮食要朴素、简单、定时,不吃得过饱。

据说一次朱熹去女儿家里做客,因为去得突然,而女婿又不在家中,于是女儿只得端出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葱汤麦饭来招待父亲。不料朱熹吃后,不但不责备女儿的怠慢,反而兴冲冲地作诗一首。可见朱熹不仅懂得饮食养生,同时,他又是位懂得心理养生的人。

宋儒们还提出气上成性、气便是命、养气即是养心的主张。宋儒们在讨论问题时,大都主张对性作两种区分。一是所谓天地之性,另一是所谓气质之性。张载首先明确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主张变化气质,气上成性,这就符合儒家养生的意义。程颐提出“气便是命”的命题,其中就包含了性命双修的功夫。

二程主要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认为:“人乃五行之秀气,此是天地清明,纯粹气所生也。”同时指出养气应谨守“勿忘勿助”之法,“养气要谨在有事与勿忘上,工夫自到。又不可责近效,所谓大段着力不得也。着力则气壹动志,前功不保矣。”

李侗认为养心要落实到养气上,以养气代替养心。“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心失其养,则狂澜横溢,流行而失其序矣。养气即是养心。”

老子何以又是养生大家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不知道身体就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还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作静。这成了后世人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诀窍。

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他的这种见解,也被中国道家继承下来,如庄子、抱朴子、孙思邈,甚至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大文学家在这方面都有文字记载留传于世。所以,老子不仅是大哲学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养生家。

怎样理解道家的藏气守精

《老子·章句》第五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

意思是说:深深地藏纳真气,固守其精,不使漏泄,深培其根,加固其蒂,才是长生的正途。气之所守,随神所在。神在则气在,神去则气去。

深藏其气即深深地藏纳真气。常人呼吸之气从喉出入,炼气士则认为要使气深达于足踵,行于四肢。精:此指精液。根、蒂:喻根本,蒂,或写作柢。此借指气与精。

怎样理解道家的精气神

《道德经》的宇宙模式图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我们可以把生命模式图写为:心-神-气-精-身。可以把人看作是心和身两部分,当然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脏,可以把道看成心,心是一个概念,它也无形无象,但人却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接下去把一看作神,二是气,三就是精了。

所以,由道至万物的生成变化过程,具体到人,就是由心主宰一切行为,心能生神,神生气,气生精,精变化出人的身体及其行为,这是大致的脉络。

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精者,身之本也”之说。从广义而讲,精血津液皆为之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但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精原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则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贮藏于五脏六腑。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故后天之精可涵养肾中之无精。但道家认为,元精并非肾所藏之生殖之精,故强调“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交感之精。”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之生,气之聚也”之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也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除元气、宗气外,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不同,还有管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名。气功特别强调元气的培育,故说:“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

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神的主宰下进行的。而狭义之神又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畜。神藏心中,故“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后世又发展有“脑为元神之府”说。

从气功学角度,神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性;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景事物而逐渐形成发展,敞又称为识神、欲神。

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气功锻炼就是通过收敛识神而解放元神,以发挥元神的潜在作用,故说:“炼神者,炼元神,非思虑欲念之神。”

道家的炼养以精气神三者为本,故精气神又有“三宝”“三奇”“三业”之称。其实,一切气功锻炼方法,都是以“宝精、爱气、啬神”为原则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固养精气神,以求健康长寿。

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倡导的全真教炼养派,其宗旨就是通过气功锻炼以达全精、全气、全神,故名“全真”。内丹术以精气神为内炼成丹的药物,有“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之说。

内丹术派别虽多,但其中心都离不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紫清指玄集》说:“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因此所谓炼成“内丹”。

内丹理论认为,人出生之前,先天精气神相互团聚,是一种“三元合一”的状态,内孕强大的生命力;出生后,后天的精气神是由团聚状态解体而一分为三,它意味着耗散。内丹本的锻炼要则,就是使精气神由后天的耗散状态,复归为“三元合一”的先天团聚状态,此即所谓“返本还元”。

什么是道家养生气功

道家养生功的创始人是老子,传承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作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作养命。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这是本功区别于其它气功的根本之点,也是它有特殊养生功效的原因所在。

道家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

“收心求静”一法,可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机能得到全面的调整,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有独到的功效,久练可使人神清目明,智力得到恢复和开发;

“开通奇经八脉”一法,可舒经活络,使百脉畅通,保持皮肤润滑光泽,对关节炎、脉管炎宰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田精关门”一法,可使人精足肾健,精力旺盛,对梦遗滑精、阳痿肾虚等病有独到的疗效。

什么是佛教的养神

包括心理和精神的调养,情趣爱好和道德的调养。

聆听中国佛教音乐也是一种精神养生的方法之一,佛教音乐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音意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忘物忘我。闻者,胸襟豁然,神意情动,仿佛进入极乐的仙境世界。

佛教音乐具有镇定大脑活动,舒缓脉络的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起到降低血压,镇静安神的作用。

佛教强调: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属于养生的内容,也是养神的方法。

什么是佛教的养行

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属于佛教养生的范畴。

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另外,学习佛教理论,学习佛学思想通过动脑的劳动,锻炼自己的身体,以利养生。佛教养生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的养生行为准则。

什么是佛教的养德

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

按照现代人的理论讲人际关系较好,以乐观和理智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所以品德高尚与养生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中的仁者寿,是指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会有好的报应。佛教认为,长寿的因是仁爱心,承受的缘是心平气和。

怎样理解禅功与养生

所谓禅,也叫禅定和禅功。是梵文文略称,其意为深思、静虑,思维修,守一,心一境性,制心一处,是佛家气功。

《圆觉经》说:“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由于禅定明心见性,开发智慧的作用,所以为佛门,尤其为禅宗僧人所必修。修习禅法之人,应该对五事进行良好的调节。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调节饮食:饮食与养生关系非常密切。坐禅之人必须保证充足而适量的饮食。

调整睡眠:坐禅者不应贪睡,应适量减少睡眠时间,以使神清气和,心念明净。

调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确的禅定姿势,修习禅定可以采用坐立行卧等多种姿势,而佛教界修禅者,主要以坐姿为主,因而常被称为坐禅。

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呼吸与心念相互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呼吸不调,心念则必然不调;要想调心,则必先调整呼吸。

调心:调心是修禅的主要法则,贯彻于修禅的始终。佛教的养生之道认为,除了施食外,静坐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佛教称静坐为参禅,功称禅定。

佛教的禅功有涅槃寂静的理论体系的内容。坐禅与人体生理关系密切,定真法师在探讨坐禅与生理的关系时指出:人体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精妙的,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作用。

坐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人身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从事修养固然两方面都不可偏废,但心理方面其实更重要。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从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

禅功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宝贵遗产,通过静坐可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佛家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和无穷思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对生理机体有所干扰,所以要参禅打坐,以常静虑,力求清净,排除杂念,安定情绪。

怎样理解行善与养生

佛教提倡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就是一切恶不做,众善奉行就是一切善去奉行,当你只做善事,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回报,自然使你感到心情愉快,愉快的心情是长寿的基础,是养生的良方。

佛教法门众多,养生方法众多,无论是坐禅,还是念佛,还是持咒,还是修观,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伏种种妄想与杂念。心清静故,世界清静,心染污故,世界染污,心清静故,身体轻安,心染污故,身体不调,心乃诸法之源,社会有贪污、腐败、杀人、放火、抢劫等种种恶行,都是心理环境的不和谐,都是犯罪行为,所以说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和谐的心理环境就是佛教长寿、养生的秘诀!

怎样理解节食与养生

中国古代总结出来:长寿之道,在于养生;养生之本,在于饮食;饮食之要,在于节食。

如何节食,其实就是要按照佛陀的五戒,加过午不食。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古人的予以就是少吃。现在人理解为吃饭要注意卫生。吃饭以吃素食为主,佛家弟子最好是素。吃饭吃六成饱最为合适。晚上不吃主食,只喝一些粥。

如何理解中国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产茶大国,又是饮茶大国,中国人已有两千多年的饮茶史。它以中国文化为依托,由品茗升华为茶道,并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所谓茶道乃以茶载道。道寓于饮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品饮及方式。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产茶饮茶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茶文化,由琢磨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道。

茶道是一种文化艺能,是茶事与茶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手段。它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具体地说,茶道的构成有五个方面:茶艺,茶人,主题,程序,环境。

茶艺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变成了一门艺术,它包括精茶、洁水、活水、妙器。茶人是茶道的角色,包括烹茶的人和饮茶的人,茶人当有资格标准。茶道要有主题,可严肃,可轻松,但友谊是茶道永恒的主题。

茶道的过程就是程序,也就是茶道进行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应受到礼法教育,获得道德修养。中国茶道重视品饮的环境、茶室的格局和内部装饰顺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中国茶道吸收了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精华。儒家的中庸、和谐在中国茶道中表现为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以及佛教朴素的思想境界都在中国茶道中体现得更加充分,这些无疑形成了中国茶道丰富的精神内涵。

中国茶道与文化艺术、地域民俗的契合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性表现出鲜活的个性风俗。有茶为“诗魂”之誉,以茶助文思,以茶雅趣,以茶歌舞;有茶俗,茶礼,茶仪等内容。中国茶道自始至终无不贯穿着强烈的民族色彩,浓郁的文化气息。

茶艺对容貌有何要求

每个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选择,天生丽质是靠父母的遗传之福,但并不一定能做到艺美。正如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并不觉得美。而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靠自己的勤奋,以神、情、技动人,显得非常自信,灵气逼人。

茶艺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茶艺更看重的是气质,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

茶艺对容貌有何要求

首先是坐姿。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

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跷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叉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

其次是跪姿。跪坐,即双膝跪于座垫上,双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腰挺直,双肩放松,向下微收,舌抵上颚,双手搭放于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盘腿坐时,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盘腿坐,将双腿向内屈伸相盘,双手分搭于两膝,其它姿势同跪坐;单腿跪蹲时,右膝与着地的脚呈直角相屈,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其余姿势同跪坐。

客人坐的桌椅较矮或跪坐、盘腿坐时,主人奉茶则用此姿势。也可视桌椅的高度,采用单腿半蹲式,即左脚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于左脚小腿肚上。

再次是站姿。在单人负责一种花色品种冲泡时,因要多次离席,让客人观看茶样、奉茶、奉点等,忽坐忽站不甚方便,或者桌子较高,下坐操作不便,均可采用站式表演。

另外,无论用哪种姿态,出场后,都得先站立后再过渡到坐或跪等姿态,因此,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站姿应该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头上顶下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

女性双手虎口交叉,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呈外八字微分开,身体挺直,头上顶上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双手交叉,置于小腹部。

最后是行姿。女性为显得温文尔雅,可以将双手虎口相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提放于胸前,以站姿作为准备。行走时移动双腿,跨步脚印为一直线,上身不可扭动摇摆,保持平稳,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两眼平视。

男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双臂随腿的移动可以身体两侧自由摆动,余同女性姿势。转弯时,向右转则右脚先行,反之亦然。出脚不对时可原地多走一步,待调整好后再直角转弯。

如果到达客人面前为侧身状态,需转身,正面与客人相对,跨前两步进行各种茶道动作,当要回身走时,应面对客人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以示对客人尊敬。

茶艺对风度有何要求

风度泛指美好的举止姿态。

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评判一位茶道表演者的风度良莠,主要看其动作的协调性。

其实各种姿态,实际都是采用静气功和太极拳的准备姿势,目的是为人体吐纳自如,真气运行,经络贯通,气血内调,势动于外,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泡茶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

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使观者深深体会其中的韵味。

怎样行茶艺鞠躬礼

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礼。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九十度的弓形,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

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

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一百二十度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一百五十度的弓形,余同真礼。

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子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

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当,身体呈四十五度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

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身体约呈五十五度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六十五度前倾。

怎样行茶艺伸掌礼

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

当两人相对时,可伸右手掌对答表示,若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对答表示。

伸掌姿势就是:四指并拢,虎口分开,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动作要一气呵成。

怎样行茶艺寓意礼

在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

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

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

什么是酒文化

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如何理解酒文化内涵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中国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还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

酒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酒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首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的杜甫,“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的苏轼等,“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酒醉而成传世诗作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酒的常识有哪些

一是酒的化学知识。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分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这些成分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

二是酒在人体内的吸收。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

三是酒的度数。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通常是以20摄氏度时的体积比表示的,如50度的酒,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毫升。表示酒精含量也可以用重量比,重量比和体积比可以互相换算。

啤酒的度数则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啤酒生产原料,也就是麦芽汁的浓度,以12度的啤酒为例,是麦芽汁发酵前浸出物的浓度为12%。麦芽汁中的浸出物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以麦芽糖为主。

啤酒的酒精是由麦芽糖转化而来的,由此可知,酒精度低于12度。如常见的浅色啤酒,酒精含量为3.3%至3.8%;浓色啤酒酒精含量为4%至5%。

四是干酒和甜酒。葡萄酒和黄酒,常常分为干型酒和甜型酒,在酿酒业中,用“干”表示酒中含糖量低,糖分大部分都转化成了酒精。还有一种“半干酒”,所含的糖分比干酒较高些。甜的话,说明酒中含糖分高,酒中的糖分没有全部转化成酒精。还有半甜酒,浓甜酒。

五是酒瓶上的英文标记。酒瓶上往往有一些英文标记,表明酒的品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六是饮葡萄酒的规则。葡萄酒一般是在餐桌上饮用的,故常称为佐餐酒。在上葡萄酒时,如有多种葡萄酒,哪种酒先上,哪种酒后上,有几条国际通用规则。即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先上新酒,后上陈酒;先上淡酒,后上醇酒;先上干酒,后上甜酒。

七是饮酒的最佳温度。黄酒温度约为45度至50度左右;白酒一般是在室温下饮用,但是,稍稍加温后再饮,口味较为柔和,香气也浓郁;

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是8度至12度;香槟酒、汽酒和甜型白葡萄酒是6度至8度;新鲜红葡萄酒是12度至14度;陈年红葡萄酒是15度至18度;啤酒较适宜的饮用温度在7度至10度之间,有的甚至在5度左右。如果喝黑啤酒,温度更低些。

八是开胃酒和佐餐酒。适合于开胃酒的酒类品种很多,传统的开胃酒品种大多是味美思、雪利酒,现代的开胃酒大多是调配酒,用葡萄酒或烈性酒作酒基,加入植物性原料的浸泡物或在蒸馏时加入这些原料;佐餐酒主要是白兰地和利口酒。

九是鸡尾酒和长饮。鸡尾酒和长饮都是混合酒,以烈性酒为基酒,加入香料酒、鸡蛋、果汁、冰块和糖水等混合而成;长饮是用烈性酒、果汁、汽水等混合而成的低酒精饮料,配料中酒较少,饮料较多,比鸡尾酒淡,可放置较长时间。

十是金酒。金酒是一种再制酒,它是用高度酒的中性酒为酒基,加入桧属植物的浆果或其它风味料,再次蒸馏后得到的产品。配制的金酒无须再次蒸馏,是用桧属植物的香油或其它风味料调配而成的。

怎样饮酒最养生

饮酒养生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常饮质量好、度数低的酒。清代学者顾仲在《养心录》中论到:“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暴酒切不可饮,饮必伤人。”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含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

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至于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柏酒、莒蒲酒、枸杞子酒、莲花酒、人参酒、袂苓酒等等滋补酒,也均是养生益寿的好酒。

二是饮酒适量。饮酒的目的在于“借物以为养”,而不能“身为物所役”,饮酒必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酒再好,如果不加以节制,也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鉴于独饮滥饮的害处,古人一直致力于用法律的手段来禁酒,用道德训诚来劝人们自觉节饮和戒酒。《易经》《诗经》等儒家的经典里部有劝告人戒酒或节饮的箴规。

饮酒过量,不仅会使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能、行为等方面失去控制,飘飘然忘乎所以。还会摧残人的肌体,导致营养障碍、精神失常、胃肠不适、肝脏损伤,甚至引起心脏、癌症等多种病变和中毒身亡的严重后果。

长期过量饮酒者的患病率极高,死亡率也大。如果一个人长期过量饮酒:他的寿命便会缩短十年至十二年。

三是饮法得当。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如什么时候能饮、什么时候不宜饮、在什么地方饮酒、饮什么酒、如何饮酒等,都有许多规矩和讲究。具体而言,饮酒的经验和方法主要表现在饮时心境要好,选择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场合,与亲朋聚饮。

四是温酒而喝。古人饮酒多温热了喝,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

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因为酒中除乙醇外,还含有甲醇、杂醇油、糠醛、丁醛、戊醛、乙醛、铅等有害物质。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热,这些有害物质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过热了饮用,一是伤身体,二是乙醇挥发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

五是饮必小咽,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则会损伤肠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肾、肺五脏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车子的车盖,特别不能损伤。徐坷也认为:“急盥非所宜”,吃饭、饮酒都应慢慢地来,这样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至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

六是勿混饮。元人贸铭在《饮食须知》中说:“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养生者亦未赏不害生也。”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忌。

七是空腹勿饮。唐孙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这也是饮酒养生的一个窍门。

八是勿强饮。饮酒时不能强逼硬劝别人,自己也不能赌气争胜,不能喝硬要往肚里灌。《茶余客话》说:“文人懦雅,概有斯致。夫唯府井仆役,以通为恭敬,以谵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言语中虽有轻侮劳动之意,但反对强饮是可取的。

九是酒后少饮茶。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现代科学已证实了他们所说的酒后饮茶对肾脏的损害。据古人的养生之道,酒后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与白萝卜熬汤解酒。

中餐有什么特色

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采系和品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有各式菜肴约一万多种。

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一百二十余种。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

中餐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著称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彩缤、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那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尽收盘中。

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以享受。而且中餐每套都以双数为单位,四六八十等成为一般的规则,俗话说:“两个盘子待客,三个盘子待鳖”,追求双数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注重“十全十美”,讲求偶数为利的心理习惯。

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玉手摘桃、宫门献鱼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

中国各地的饭店、酒家、餐馆、食摊比比皆是。尤其是各大中城市,仅在一地,就可以品尝到南北各地的饮食风味,荤素名菜,点心面粥,应时小吃。即使在国外,中式餐馆也是很多,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并且这些中餐馆常常是宾客满座,应接不暇,生意十分兴隆。在美国,中餐馆更是多得惊人。仅纽约一个城市,就有五千家以上。

必须指出的是,食文化与饮食文化不相同,其满足口福的单纯生理需要并不占有主要地位,它是通过食的过程而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意味和历史风情,并由此而了解这一地域或国家。

当代饮食文化具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色彩,食的对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环境意识、动物保护意识和无公害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因此,那些以山珍野味为主要对象的中国食文化也必须发生变革,否则不仅不会得到相应的收益,反而会因此而受到旅游者的批评。

什么是食文化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的动植物原料、调料。

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长期以来,各地由于选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配料,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味和不同的菜系。其中,较为著名的八大菜系指川菜、粤菜、苏菜、湘菜、闽菜、徽菜、浙菜,哥哥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怎样纠正不不良饮食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炒菜时多放油、糖、盐,讲美食不讲营养;肉类消费猛增加,饮食结构西方化;明知油炸食品不健康却贪图味美照吃不误;早餐太少晚餐太饱,一日三餐分布不均。

炒菜时多放油、糖、盐,讲美食不讲营养。现在很多饭店或者居民,总是强调口味,光讲美食而不讲营养。为了口味好,很多人在炒菜时多放油多放糖,或者用油炸、油煎食物。

当前我国每人平均每天摄入40克油,而我国发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规定,油脂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25克,而油脂和糖的摄入量过多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盐的摄入量过多也是当前我国人群面临的一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标准是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六克,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标准是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十克,北方居民喜欢口味重,盐的摄入量更多。而盐的摄入量过高会直接导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肉类消费猛增加,饮食结构西方化。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还是属于标准的东方膳食结构,居民的饮食中,粗粮、豆类、薯类、肉类食物都有一定的摄入量;但现在居民的饮食结构却出现了严重的西方化倾向,肉类、蛋类的消费剧增。现在居民的饮食中,肉类所占的比例至少比20年前高出一倍。肉类是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且是某些慢性病的诱发因素。

明知油炸食品不健康却贪图味美照吃不误。经过高温或者熏烤后,油条、麻花等油炸食品,烤羊肉串、熏鱼、熏肉等烘烤食品会含有很多致癌物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致癌物质就是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在人体任何部位都可引发肿瘤,毒性非常大,苯并芘可以通过胎盘侵害胎儿,可以通过乳汁侵害婴幼儿,还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等。

早餐太少晚餐太饱,一日三餐分布不均。平衡膳食要注意一日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和30%。

怎样搭配适合自己的食物

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介绍,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300克至5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400克至500克和100克至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克至20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每一个人可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食物需要量,比如年轻人、劳动强度大的人需要能量高,应适当多吃主食,老年人、活动少的人需要能量少,可少吃些主食。

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摄入量是一个平均值和比例,每日膳食中应当包括宝塔中的各类食物,各类食物的比例也应基本同膳食宝塔一致。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是一定要遵循宝塔各层各类食物的大体比例,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膳食,合理分配三餐食量,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怎样确定不同人群膳食标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婴儿膳食: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四个月后逐步添加辅助食品。幼儿与学龄前儿童膳食:幼儿与学龄前儿童要每日饮奶,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

幼儿每日饮奶或相应的奶制品不少于350毫升,还要注意吃蛋和蛋制品、半肥瘦的禽畜肉、肝类、加工好的豆类以及切细的蔬菜类,每周可吃一些动物和海产品类食物;学龄前儿童食物的分量要增加,并且逐步进食一些粗粮类食物。

学龄儿童膳食:要保证吃好早餐,少吃零食,饮用清淡饮料,控制食糖;学龄儿童可以接受成人的大部分饮食,男孩子的食量不低于父亲,女孩子不低于母亲,尤其要吃好早餐,食量相应于全日量的三分之一,食物要粗细搭配,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鱼禽蛋肉奶类及豆类,不要挑食。

青少年膳食:青少年要多吃谷类,供给充足的体能,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的摄入,避免盲目节食;青少年每日摄入的蛋白质应有一半以上是优质蛋白质,因此,膳食中应含有充足的动物性和大豆类食物;

青少年每日摄入一定量奶类和豆类食品,能补充生长发育所需的钙,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能促进铁的吸收,青春发育期的女孩,要常吃海产品增加碘的摄入。

孕妇膳食:孕妇从第四个月起必须增加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我国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规定,孕妇中期每日的能量、蛋白质、钙、铁和其它营养素如碘、锌、维生素A、D、E、B1、B2、C等都要相应增加,膳食中要增加鱼、肉、蛋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含钙丰富的奶类食物、含无机盐和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等。

乳母膳食:我国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建议乳母每日要增加蛋白质、钙和能量的摄入,因此乳母每日要饮牛奶、多吃动物食物和大豆制品、水产品。

老年人膳食:老年人必须从膳食中获得足够的微量营养素,食物不宜过精,主食要粗细搭配,保证纤维和各种微量元素等的需要。

同类推荐
  • 中国教育名家成长故事

    中国教育名家成长故事

    本书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 规则是圆的

    规则是圆的

    是一部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与收藏的寓言精选集,图文并茂,滴水藏海,融哲理、文学、艺术于一炉。这些短小精悍的寓言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审美教育作用,显示了作家对生活的真知灼见与文学才华。
  • 为人表率(中华美德)

    为人表率(中华美德)

    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中华美德》便是从数不胜数的美德故事中摘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从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热爱祖国、立志发奋、友善互助等方面述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希望故事中的精华能够滋养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 动物之最

    动物之最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陆生动物之最、鸟类之最、两栖爬行动物之最、水生动物之最、昆虫之最。
  • 动植物之谜

    动植物之谜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特的地球上,它是一个大自然的神秘世界,充满了有趣而又复杂,富有奇异感而又曼妙无比的各种景观,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生活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领域,人类就是在不断思索,揭示和解释这些现象中得以启示和智慧,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中走向未来。本书在大量的自然研究资料中,为少年朋友们精选出部分科学、有趣、新奇的动植物神奇景观,奉献给小读者,这里展示了著名的尼斯湖水怪、通灵巨蛇,可怕的食肉树、动物雨、神奇的相思树,会行走的树,美人鱼的秘密,鸟儿为何会飞翔等等引人入胜又回味无穷的奇观异景,一定触带给大家无穷的思索和遐想。
热门推荐
  • 网游之贱人传奇

    网游之贱人传奇

    玩个游戏碰到了个美女智脑,被美女忽悠下竟然当起了NPC,于是乎无数美眉玩家被主角一一折服……抢个美女做压寨夫人,征服邪恶的娇媚女皇,拯救无数美女就是主角的唯一嗜好……游戏中主角自然是阴人无敌,本书以搞笑为主,希望大家喜欢。
  • 宅男的抉择

    宅男的抉择

    如果热爱二次元的你,有一日获得了自神的恩赐。获得了可以出入二次元的能力。但代价却是毁灭世界。你会如何抉择。
  • 烈火燃冰

    烈火燃冰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爱情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细水长流;可以平平凡凡,也可以浪漫唯美。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就是一首绵绵别致的情诗。勾起多少美好的回忆。是放下了,释怀了,还是在心底久久地埋藏着。他日,往事的清风吹过,还是一片波澜,如影如幻,挥之不去。玉坚冰面对着烈火孜孜不倦的追求,坚冰心如小鹿撞,却总表现出淡淡的不在意。她已经有了男朋友,但是却发现自己对烈火慢慢地生出了好感。为了维护原先的感情,坚冰选择了逃避……究竟会是烈火融化了千年坚冰,还是坚冰熄灭了融融的烈火呢?他们最终是否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呢?或许,只有缘分能给我们答案。
  • 天赐左脚

    天赐左脚

    颓丧的中国足球令人几乎绝望,就连天上的神灵再也按捺不住,决定给中国足球一个机会,赐广大球迷一个希望。就这样,一个足球届的奇迹诞生了。他会是中国足球的救世主么?他能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并带领中国足球走向辉煌么?结果如果,即便是神灵也不会知道。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
  • 温柔总裁的逃妻

    温柔总裁的逃妻

    都怪自己太天真,以为他除了自己就再也没有别的女人了,当第三者找上门来,才发现自己是唯一不知情的人,绝望之余,她选择了与他分居!幸好,在她最失落的时候,上帝派了与他相媲美的俊男来守护她!想知道最真实的内幕吗?点进来吧!
  • 英雄并潮升

    英雄并潮升

    日暮沉沙舟,破晓应潮升。一群江湖人,一段江湖事。英雄莫问出处……
  • 五行雷帝

    五行雷帝

    凌云霄遭遇意外雷击,穿越成一个家仆,但倍受器重。炼魂力,夺天命,修金身,终得美人亲睐!强势家族来袭,纨绔子弟相逼,艰难迎战,虽胜却引来灭族危机!绝世圣兽相助,上古遗迹遇险,练就绝世功法,功成名就!但世外高人临世,又引来怎样的风波?新仇旧怨要如何化解?进军帝都,将是一个新的开端?还是灭亡之路……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

    本书对汉、唐、宋、明、清诸代的政府组织,考试选举监察制度,财经赋税制度,军事与兵役制度,民族、宗教制度与政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并对每一制度进行了利弊得失分析,对每一朝代的政治进行了评述。
  • 请战

    请战

    曾经的名门大少,痛失爱人、兄弟反目、信仰崩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找到了苦苦追寻的目标!反内战、杀鬼子、扬国威!历史将为我们明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搜神记

    搜神记

    《搜神记》的语言雅致清峻,被称为“直而能婉”的典范。其艺术成就在两晋志怪中独占鳌头,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等许多传奇、小说、戏曲,都和干宝的这本《搜神记》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