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63500000004

第4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原因与机制,包括病因、病机两大内容。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脏腑、气血津液理论为基础,探讨致病因素的特性与致病特点,揭示疾病的发生、形成、演变、转归的机理所在,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一、病因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一是详细地询问发病的经过及有关情况,推断其病因,如传染因素、情志因素、外伤等等,又叫“问病求因”;二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又叫“辨证求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外感、内伤、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四类。

(一)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等。

1.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的邪气。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共同特点。①外感性:六淫之邪伤人,多从肌表、口鼻而入。②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③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或环境有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④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种以上相兼侵犯人体致病。如风寒表证、湿热泄泻等。⑤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寒邪入里化热,暑湿日久可化燥伤阴等。

此外,临床上还有一些因脏腑功能或气血津液失调,而表现出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将此称为内风、风寒、内湿、内燥、内火,统名“内生五邪”。以下介绍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

风邪为病,春季多见,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其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人体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易伤阳位是指风邪伤人易犯人体上部头面和肌表。故风邪致病多见头痛、项背痛、汗出恶风等临床表现。

其二,风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发无定处,如以游走性关节疼痛为特征的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起病迅速、变化无常的特点,如风疹之起病急骤,旋即波及它处,或此起彼落,发无定处。

其三,风性主动: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往往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症状。如眩晕、震颤、惊风抽搐,每与风邪动经相关。

其四,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六淫之中的寒、暑、燥、湿、火又多依附于风邪而侵入人体,如风寒、风湿等,故称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

寒邪为病,以冬季多见。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寒邪最易伤及人体阳气,证候呈现寒象。如寒邪伤表,卫阳郁遏,则见恶寒;寒邪直中,中阳受损,则脘腹冷痛,四肢不温。

其二,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侵袭人体,令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如寒邪束表,则头痛身痛;寒伤中阳,则脘腹冷痛;寒邪阻滞经络,则肢体关节冷痛。

其三,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肌肉收缩挛急。如寒客关节、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等。

(3)暑邪

暑是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是夏令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暑邪为病,可出现身热、头痛、烦渴、脉洪大等火热炎盛之象。

其二,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邪属阳,易升易散。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易伤津液;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脱而致气虚。故临床上除见大汗出、口渴喜饮、小便黄赤短少等伤津表现外,还可见到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耗气或气脱的症状。

其三,暑多挟湿:暑令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故暑邪伤人,每兼湿邪。症见发热烦渴,同时伴有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泻等湿阻表现。

(4)湿邪

湿是长夏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湿气最盛,故多湿病。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之外,还与工作、生活环境有关,如居住潮湿,以水为事等均可招致湿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四:

其一,湿性重浊:感受湿邪而发病,其症状表现常有沉重或重着感的特点。如湿邪袭表,可见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如裹;湿邪留滞关节,可见关节酸沉。湿邪为病,常出现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的表现,如面垢眵多、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白浊、湿疹溃烂流水等。

其二,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如湿邪致病舌苔垢腻,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滞涩不畅;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即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其三,湿易伤阳,阻碍气机:湿为阴邪,重着黏滞,最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湿邪阻遏脾阳,则脾失健运,水湿泛于肌肤而为肿;脾不升清,水湿渗于肠间则为泄;湿邪流注经脉,经络阻滞,则肢节疼痛沉重。

其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的特性,每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湿所致的浮肿,多以下肢为明显;此外,淋病、尿浊、泻痢、带下等疾病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5)燥邪

燥是秋天的主气,故又称秋燥。燥邪致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尚热,挟有夏火之余气,多为温燥;深秋已凉,近于冬寒之凉气,多为凉燥。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二:

其一,燥易伤津:燥邪为敛肃之气,其性干涩,最易伤人津液,出现种种干燥表现。如鼻燥咽干,口唇皱裂,舌红少津,干咳少痰等。燥而偏热,则为“温燥”;燥而偏寒,则为“凉燥”。

其二,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其主气司呼吸与天气相通。而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常出现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症状。

(6)火(热)邪

火为热之极,二者程度不同,性质则一,故火与热常并称。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化热成火,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五个方面:

其一,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性升腾上炎,故属阳邪。热邪侵犯人体其症状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风热上壅可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阳明热盛可见齿衄,唇口糜烂等。

其二,热易伤津耗气:热邪侵袭人体,既能迫津外泄,又可消灼津液,使机体的津液耗伤,故热邪致病,多见壮热、烦渴、面赤、脉洪等一派热象,并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耗伤的症状。同时,阳热亢盛的火热邪气,最能损耗人体的正气,热邪迫津外泄,往往气随津泄,使气更伤,故临床上常兼见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症状。

其三,热易生风动血:热灼阴津,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之为“热极生风”。表现为壮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另外,热邪侵犯人体,可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至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其四,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中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应,故热邪入于营血,尤易扰动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神失舍守而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其五,热易致疮痈:热邪侵犯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疖疮疡等症。

2.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外邪。疠气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染,从口鼻而入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及其他途径而致病。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疠气致病的种类很多,如大头瘟、疫痢、白喉、天花、霍乱、鼠疫等。疠气的发生与流行,除与人群正气强弱有关之外,也与气候反常,环境污染,饮食不洁,预防不力和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

(二)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过度、劳逸及饮食失宜等三个方面。

1.七情过度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并不是致病因素,但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情志活动过久,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因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内脏,故属内伤病因。七情致病特点有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七情致病损伤五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内脏有不同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阐明了情志因素所伤脏腑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怒虽可伤肝,也可伤脾,因肝旺则乘脾;忧思虽可伤脾,也可伤心,因“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情志病中,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

其二,七情致病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怒则气上”,临床上多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暴喜过度可致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损伤肺气,出现气短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肾气不固,出现二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惊则气乱”,损伤心气,出现心悸、惊恐不安;“思则气结”,脾失健运,出现纳呆、便溏等症。

其三,七情致病,其病势变化与七情关系十分密切:良好和稳定的情绪可使病情好转,而剧烈不良刺激往往可使病情加重,甚至急剧恶化。如七情内伤导致肝气失调出现的梅核气、胃痛以及腹泻等病证,常会因情志刺激而病情明显加重。

2.劳逸不当

包括过劳和过逸两个方面。

(1)过劳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劳力过度是指较长时间的过度体力劳动或运动。劳力过度主要耗伤机体正气,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神疲乏力等症。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纳呆,腹胀,便溏等症。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太过,则耗伤肾精,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或遗精、早泄、阳痿,或月经不调等病证。

(2)过逸

过逸,是指长期不参加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过逸主要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减弱,而出现食欲不振,肢体软弱,甚则形体虚胖,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或继发他病。

3.饮食失宜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失宜,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故饮食所伤,主要病及脾胃。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1)饮食不节

饮食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就会引发疾病。过饥,则饮食摄取不足,气血生化之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则必然衰少而为病。气血不足,则正气虚弱而抵抗力降低,又易继发其他病证。过饱或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可导致饮食物阻滞,肠胃损伤,脾失健运,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病证。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种病证,小儿更为多见,因为小儿缺乏进食常识,稍不注意节制,则易发病。且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郁而化热。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等症。过食肥甘厚味亦属饮食不节范畴,多见于成年人。肥甘厚味滋腻碍脾,影响脾之运化功能,久之可致痰湿内生,此所谓“脾为生痰之源”。痰湿之邪无处不利,阻塞皮下则见肥胖,阻塞经络则见肢体麻木、甚则萎废,阻塞脏腑,可引发脏腑功能失常。

(2)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绦虫等,常见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若蛔虫窜入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发时止,四肢厥冷,或者吐蛔的蛔厥证。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之物,常出现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疾患,严重者可造成昏迷、死亡等不良后果。

(3)饮食偏嗜

饮食要均衡,才能获得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若长期偏嗜,或饮食过寒过热,则容易引起部分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发生疾病。如佝偻病、夜盲症就是由于长期偏嗜而引起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的疾病。偏嗜生冷,易于损伤脾阳,使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病证。偏嗜辛温燥热,则可使胃肠积热,引起腹满胀痛、便秘或痔疮等病证。偏嗜烟酒,易致湿热内生,气血壅滞,可引起痈疽疮毒等病证。

(三)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由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称为继发性病因。常见的继发病因有痰饮、淤血和结石。

1.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把较稠厚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1)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湿停聚而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致病其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饮既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又可流注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如痰饮停留于肺,使肺失宣肃,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症;痰饮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症。

其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饮形成之后,饮多留积于胸胁、胃肠及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致病不仅病证广泛,而且变化多端,如癫痫为痰所致的病证,平时病人无明显症状,一旦发作,痰浊内动,则突然昏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等,故又有“怪病多痰”的说法。

其三,重浊、黏滞:痰饮由水湿停聚而成,同样具有湿邪重浊黏滞的特性。所致病证,大多具有沉重、秽浊或黏滞不爽的症状。同时,痰饮致病均表现为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临床上常见由痰饮所致的咳嗽、眩晕、胸痹、癫痫、中风、痰核、瘰疬、阴疽等,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其四,易上蒙心神:心主神明,心之气血充盈,则神明正常,神志清晰,思考敏捷。若痰饮内停,往往上蒙心神,引发神志失常的病证。如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或痴呆、癫证等;痰火扰心可见失眠,喜笑不休,甚则发狂。

其五,多见滑腻舌苔:痰饮内停,可引发各种各样的症状,但就舌苔而论,则相对固定,一般多见到腻苔和滑苔,此为胃气熏蒸体内的痰饮浊邪,上泛于舌而形成。

2.淤血淤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

(1)淤血的形成淤血作为继发病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外乎外邪入侵、情志所伤、饮食劳逸不当及外伤等,当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引发气血功能失调,或气虚、气滞、或血寒、血热,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或使血离经脉,积于体内而形成。

(2)淤血的致病特点淤血致病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疼痛:一般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其二,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块,质硬。

其三,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块状。

其四,舌质紫暗:舌质有淤斑、淤点,或舌下静脉曲张,或舌体紫暗。

其五,紫绀:面色、口唇、爪甲青紫。

其六,脉涩或结代:淤血证常见沉涩、细涩、弦涩等脉象。

3.结石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1)结石的形成

饮用硬水及难消化食物,包括长期服用钙、镁、铋等药物,可蕴结为石;它如嗜食肥甘、情志所伤等,均可导致气机不利,湿热内生,久经煎熬而成结石。

(2)结石的致病特点

结石的致病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阻滞气机,易致疼痛:结石为有形病理产物,停留脏腑之内,多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水谷、水液等运行与排泄。不通则痛,常表现有局部胀痛、按压痛、叩击痛等,甚至发生绞痛。

其二,病位不同,病证不一:结石由于停留部位的不同,所致病证各异。如肾与膀胱结石,可致腰痛、尿血等;胆结石可致胁痛、黄疸等病证。

其三,病程较长,时有反复:结石是湿热之邪蕴积,久经煎熬而成,除胃柿石外,其余结石的形成过程均较长。由于病程长,结石停留在体内日久,有时病情较轻,甚至无任何症状,有时病情较重,症状也更为明显、复杂。

二、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各种疾病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皆不越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及津液代谢失调等基本规律。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

1.邪正盛衰与发病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力、康复能力,简称为“正”。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斗争的结果。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防御能力低下时,邪气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障碍,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如烧伤、冻伤、饮食中毒、枪弹伤、毒蛇咬伤等,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

(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即起抗邪。若正气旺盛,抗邪力强,则病邪难于侵入,则疾病无从发生;若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则邪气乘虚侵入而发病;若感邪毒烈,致病作用强,正气显得相对不足,亦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2.邪正盛衰与证的虚实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比较亢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病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证候表现。

实性病变,常见于外感六淫为病的初期或中期,或见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内伤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淤血内阻等皆是。临床常见体质壮实,精神亢奋,或壮热狂躁,或烦躁不宁,或疼痛剧烈而拒按,或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状,都属于实性的病理反映。

所谓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表现。

虚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疾病的后期,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或汗、吐下太过、大出血之后,以及素质虚弱或年老虚损之人。临床常见身体瘦弱、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

3.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从而使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断产生消长盛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疾病发展的趋势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胜邪退正胜邪退,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积极抗御邪气,正气日趋强盛或战胜邪气,邪气日益衰减或被驱除,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转归,也是许多疾病常见的一种结局。

(2)邪祛正虚邪气被驱除,病邪对机体的作用已经消失,但疾病过程中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这种状态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

(3)邪盛正虚邪盛正虚,是指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病势迅猛发展的病理过程,其病势往往呈现由表入里、由阳入阴、由浅而深、由轻而重的传变和发展,最终可迅速引起五脏亏虚,元气衰败的危重局面,若抢救不及,则会导致死亡。

(4)邪正相持邪正相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太强盛,则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致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过程。

(5)正虚邪恋正虚邪恋,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主要以正气难复,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多见于疾病后期,且常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寒热性质密切相关。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形成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等病理变化,由之决定了疾病的寒热性质。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但其主要形式是阴阳偏盛和偏衰。

1.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指人体阴或阳偏盛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邪犯人,各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可形成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形成阴偏盛。

(1)阳偏盛

阳偏盛,亦即阳邪胜,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阳邪偏盛,机能亢进,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多由于感受温热之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因气滞、血淤、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由于阳以热、动、燥为其特点,因此,阳偏盛时就出现热象,如壮热、烦躁、面红、目赤、舌红、脉数等,即所谓“阳胜则热”。阳热亢盛日久,势必耗伤人体阴液,故在出现热象的同时,还会见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津液不足的症状,即所谓“阳胜则阴病”。

(2)阴偏盛

阴偏盛,亦即阴邪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多由于感受寒湿之邪,或过食生冷以及痰饮、淤血等阴邪内结所致。

由于阴以寒、静、湿为特点,所以,阴偏盛时就出现寒象。如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即所谓“阴胜则寒”。阴寒内盛,久则必损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伴有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热不足等阳虚征象,如面色白光白、溲清便溏等症,即所谓“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或阳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精气夺则虚”的虚证。人体阴阳之间,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维持着相对平衡。如果某种原因使阴或阳的一方衰减,则会导致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从而形成“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的病理变化。

(1)阳偏衰

阳偏衰,亦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变化。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偏衰时,由于热量不足,温煦作用减弱,因而出现寒象,如畏寒喜暖、身冷卧,面色白光白,四肢厥逆等;阳虚失于推动激发,兴奋作用减弱,则可见精神委顿、喜静少动、脉象无力等;阳虚气化失司,蒸腾无力,以致水谷不化,水湿停聚,而见溲清便溏、水肿等症。“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不同,前者是虚寒,以虚为主,后者是实寒,以实为主。

(2)阴偏衰

阴偏衰,亦即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偏衰时,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而使阳的功能虚性亢奋,呈现出虚热之象。如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脉象细数等;阴液不足,失其滋润濡养之功,而见形体消瘦、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不同,前者是虚热,以虚为主,后者是实热,以实为主。

(三)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概括了气和血的亏损不足、生理功能异常及气与血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人体气血运行于全身,是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气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不但可以引起本脏腑的气血失常,而且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引起全身气血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失常的病机,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

1.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

(1)气虚

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其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外感之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不当至肺脾肾的功能失调,使气的生成不足;或劳倦内伤,慢性病消耗,使气的消耗太过所致。

气虚的病理表现涉及全身各个方面。由于不同的气功能各不相同,因而气虚的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如卫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见怕冷、自汗、易于感冒;元气虚则激发推动作用减弱而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机体所有生理活动衰退;各脏腑气虚则可导致各脏腑功能减退或失调,从而表现为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尽管如此,气虚总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脉虚无力为重要特点。

由于气与血、津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须会影响到血和津液,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如气虚可引起血虚、血淤和出血,也可致津液代谢障碍形成痰饮、水肿等。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

气滞,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淤血等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不通,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临床以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为多见,可见胀满、疼痛等症。

气逆,是指气机升多降少,脏腑之气上逆的一种病理变化。多由于情志所伤,或因饮食冷热不适,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湿壅阻所致;亦有因虚而致气机上逆者。气逆最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如肺气上逆,可见咳逆、气喘;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肝气上逆,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甚则血随气逆而见咯血、吐血、昏厥。

气陷,是以气虚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致,与脾气虚损关系最为密切。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从而形成气虚下陷的病证,又称“中气下陷”。主要表现为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并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少气懒言、疲乏无力、脉虚无力等气虚之症。

气闭,即气的出入障碍,主要指气郁太过,上壅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塞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病变形成之因,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慢性病,长期消耗,正气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散脱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频繁吐下等,致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气脱的病理表现,主要是由于气的大量外散脱失,全身之气严重不足,气的各种功能突然全面衰竭,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软瘫,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

2.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包括血虚、血淤、血热三个方面。

(1)血虚

是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其形成原因,一是血的生成不足,如脾胃虚弱,或营养不足;二是血的消耗太过,如大出血、久病、寄生虫感染、思虑过度等。

血虚的病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液亏虚,脏腑组织失荣、失养,症见形体瘦弱、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眩晕心悸,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二是血虚不足,心神失养,魂失安藏,临床可见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甚则精神恍惚、惊悸不安等症。此外,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少,故血虚病人常伴有气虚之症。

(2)血淤

血淤,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淤结停滞成积的病理变化。多因气滞而使血行受阻;或因气虚而使血行迟缓;或因痰浊阻于脉络,阻碍血行;或因寒邪入血,血为寒凝;或因邪热煎熬,血液黏稠,运行不利等,均可形成血淤,甚则血液淤结而成淤血。

血淤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行不畅,既可发生于全身,亦可发生于局部。当血淤阻滞在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使局部经脉不通,而发为疼痛,多为刺痛而有定处,得寒温而不减,甚则可形成肿块,称之为“癥积”。同时,可伴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蛛丝红缕,唇舌紫暗,或见舌质淤斑淤点,脉涩等血行迟缓和血行淤滞的征象。由于血淤病变反过来加剧了气机的阻滞,使气的流通障碍,又可见气滞表现,如胀满、疼痛;亦可引起津液运行不畅,而见局部组织水肿等症。

(3)血热

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于邪热入血所致,也可因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所致。

血分有热,灼伤营阴,而见身热夜甚、舌质经绛、脉象细数;扰及心神,则见心烦躁扰,甚则谵语神昏;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则见各种出血之症,如吐血、衄血、斑疹、尿血、月经提前量多等。总之,血热的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出血等为其特征。

3.气血关系失常气血关系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血淤、气虚血淤、气不摄血、气随血脱,以及气血两虚几个方面。

(1)气滞血淤

气滞血淤,是指由于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运行障碍,继而出现血淤的病理状态。

气滞血淤,多由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致血淤;或因闪挫外伤等因素,伤及气血,因而气滞和血淤同时存在。

气滞血淤病变与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极为密切。肝主疏泄而藏血,若肝气郁结不畅,疏泄失职,则气机郁滞,肝脉布于两胁,故可见胸胁胀满疼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滞血淤,或使经脉淤阻而不通,或淤血结聚而成形,故多见疼痛,淤斑,以及瘕聚、癥积等病证。

(2)气虚血淤

气能行血,气虚则推动无力而致血淤。轻者,气虚无力,但尚能推动,只不过血行迟缓,运行无力;重者,在人体某些部位,因气虚较甚,无力将血运行至该处发挥濡养作用,则见人体某部瘫软不用,甚至萎缩。

(3)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主要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行功能减退,血不循经,逸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不足,脾不统血;亦可因肝气不足,收摄无力,肝不藏血;二者同虚,则统藏失司,皆可导致各种出血证候。

气不摄血而出血者,除失血症状外,多伴有面色不华,疲乏倦怠,脉动无力,舌淡胖等气虚的表现。

(4)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多由外伤失血、呕血或妇女崩中,或产后大出血所致。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晕厥,脉微欲绝等气脱阳亡表现。

(5)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是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耗伤,气血两亏所致。临床可同时并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症状。

(四)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包括津液亏虚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两个方面。

1.津液亏虚

津液亏损不足,是指机体津液的数量亏少,使全身得不到充分的濡润、滋养和充盈,因而产生一系列的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原因有三:一是热盛伤津,如外感热邪,灼伤津液,或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二是津液丢失过多,如汗、吐、下太过;三是慢性疾病耗伤。临床症见一系列干燥的表现,如皮肤、口舌、咽喉干燥,重则引发目眶内陷,大肉尽脱等表现。

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不能正常的转输和布散,在体内升降环流迟缓,因而湿浊内生,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阻,或酿痰成饮之病理状态。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不外肺失宣发或肃降;脾运化和转输功能减退、肾蒸腾作用不足;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而水停;或三焦水道不利,津液环流障碍等所致。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气化不利,转化成汗液或尿液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主要靠肺的宣发;化为尿液排出,则主要靠肾的气化和肺的通调,故肺肾功能减退,则均可导致水液之潴留,发为水肿病证。

(李晓辉)

同类推荐
  • 常用中草药百问百答

    常用中草药百问百答

    《常用中草药百问百答》以问答形式,分中草药基础知识、常见病的中草药疗法和附表三部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草药的基本知识。其中,中草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中草药的基本性能及其使用方法、贮藏保管等用药常识;常见病的中草药疗法简要介绍了50余种临床常见病的中草药疗法;常用中草药用附表形式作了简单介绍。《常用中草药百问百答》通俗实用,可供家庭、基层中西医药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 跨越百年的医院

    跨越百年的医院

    湖南省沅陵县人民医院座落在沅陵古镇辰州街的沅水河畔,与名胜风景区凤凰山隔河相望。是一所享誉湘西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综合性医院,政府非赢利性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临床指导医院、怀化医专临床教学医院、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医院、县医疗急救中心、县高危孕产妇抢球中心、医保定点医院、新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怀化市四方司法签定所挂牌医院。《跨越百年的医院》讲述该医院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由英国基督教会创建的宏恩医院经过历史的涤荡发展为现今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医院的艰苦历程,并介绍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医院管理理念,值得行业内人士借鉴、学习。
  • 本草纲目天然养生食物速查

    本草纲目天然养生食物速查

    在日常生活中,吃具有不同的性味、功效的食物,就可以达到养生食疗的目的。本书结合《本草纲目》精选了数百种日常中最常见的、天然食材,详细阐述了其性味归经、养生功效、食用禁忌以及简便易行的食疗方,方便读者查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食物,起到真正的养生的效果。
  • 实用妇科医学

    实用妇科医学

    科疾病长期困扰广大妇女。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妇科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在帮助我们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也对妇科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妇科医务人员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实用妇科医学》。全书共十章,系统地介绍了妇科炎症、妇科胂癌、妇科内分泌疾病、妇科急症等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对妇科介入和妇科微创等新技术和新理论也做了简要的说明。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操作性强的鲜明特点。本书可作为妇科临床工作者日常的参考书,可供各级妇科医师、临床研究生、进修生及其他相关专业医师参考。
  • 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金匮要略》用方遣药法圆机活,出神入化。其一方中药物或增或减,只在一味两味,而方义主治则别于天壤。尤其用一方治多病,或治一病选数方,更是该书运用方剂之显著特点。如八味肾气丸一方,既治虚劳腰痛,又治痰饮之“短气有微饮”;既治消渴,又治妇人转胞不得溺,此一方之治多病也。再如,胸痹心痛,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痰饮病痛“短气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溢饮者,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等,此一病之用数方也。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热门推荐
  • 女性更年期保健

    女性更年期保健

    影响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卵巢分泌的激素,特别是雌激素的缺乏,因而性激素补充治疗(HRT)是目前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最常用的方法。然而自WHI研究结果于2002年在JAMA杂志发表以来,对HRT的评价引起了医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反应。
  • 相遇即是幸福

    相遇即是幸福

    我们明明是情侣当着别人却说是兄妹.我以为你只是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关系我理解我懂得我不是那种小腹鸡肠的女人.直到我看见你和别的女人卿卿我我搂肩亲吻笑着对别人说你们是情侣那一刻我心已碎从前我以为你只是怕别人知道我们是情侣的关系仅此而已没想到你却坦然对别人说你的女朋友那个名字却不是我.我只想让你对别人说我是你女友可却如此难相对于别人却如此容易.原来如此再见我不会在打扰你的生活了再见我会渐渐从你生命中消失成为你生命中的过客再见再见.
  • 山神问道

    山神问道

    平凡少年意外获得山神传承,得以接触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成为一个隐秘的修行者,一面混迹于都市之中,一面竭力经营自己的灵山福地,应付天使巡查。然而,事情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他之所以成为山神,本就是一个阴谋,成为了上任山神的替罪羔羊。而这个小阴谋之后还有更大的阴谋,地球之上依附有大量的世外之地,中华胜土有钧天、玄天、苍天等诸多小天界,印度有婆娑天,婆罗天等许多小世界,北欧有世界树,盘蛇天,西欧有奥林匹斯山,这诸多世外之地遭遇史无前例的危机,妄图毁灭地球,建立一个永久的大世界。叶开作为一个小小的山神,竟意外的承担起拯救世界的重任……
  • 特色南瓜

    特色南瓜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宠妃煞凤之痴傻王爷

    宠妃煞凤之痴傻王爷

    她被他亲手送到了地狱,阎王说她是自己苦苦等待的‘有缘人’便把她送到了异世。而他却因为自己把自己最爱的人杀了而痛苦不已,于是,他拿起枪把自己杀了。为的就是让她在黄泉路上不会孤单,还想着自己来世再补偿她。却不想,自己成为了南宫世家的大少爷:南宫雪澈。而她却成为了凤家的小姐,这世,她与他已经没有了杀父之仇,他与她的再次邂逅,他是否还会错过她。
  • 魔教霸世:圣女月菱

    魔教霸世:圣女月菱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她更倒霉的吗?每月十五月圆之夜,要成魔吸纳男子精元救命?这还不算什么?一生不能动情、不能嫁人、不能随便生子?还要孤独终老,这也就算了。偏偏自己还能长生不老的活受罪?老天爷?您老让我穿越来这里,是来受折磨的吗?眼看着无数美男蜂拥而来,挡不住的桃花运呀?却不能享用?这不是比死还难受吗?
  • 三国杀之少年王

    三国杀之少年王

    凤舞苍穹动九天龙盘神州亘绵延拔剑长吟指天啸睥睨四方少年王洛神轻临,霓裳彩衣,看不尽的绝代美女,数不尽的英雄传奇,你还在等什么呢,赶紧加入三国杀传奇吧
  • 邪王追妻:惊心动魄

    邪王追妻:惊心动魄

    他,是竟冰于神殿的影宫的殿主又是忘水国的三王爷;她,是全能特工,她竟腹黑又可爱。当俊美腹黑的他遇上倾城绝美的的她,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定情一吻,她豪迈当着万千人的面宣布这是她的私有物。水晶石链,一条伴侣,又将她带了回来。心,永痛不止。“你为何要如此?”我仙林倾月逆天逆命,不予唯命!
  • 嗜血巅峰

    嗜血巅峰

    多面男VS愣头毒舌女,到底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不为人知的背后,又有什么秘辛与危机?圣器现世,八方云动。究竟谁才是最后的赢家?且看陌影逆袭,在都市演绎爱恨情仇!
  • 一生如意

    一生如意

    穿越到一个女尊的国家,摊上一副残疾的身子,遇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傅如意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既然你不要,那我就默默的走吧,请你,不要再追来。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