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的价值尺度是指满足人的最后的也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边际效用(MU):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已有明确表述。英国经济学家N。巴本曾用物品的效用来说明物品的价值。意大利经济学家F。加利亚尼明确指出,价值是物品同人的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的稀少性决定。1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劳动价值理论得到发展,效用价值论处于踏步不前的状况。19世纪3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价值论逐渐发展。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在1833年提出,商品价值只表示人对商品的心理享受,取决于人的欲望和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从而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同时期,爱尔兰经济学家M·朗菲尔德也认为,物品市场价格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需求强度来调节的。1854年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提出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①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递减。②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这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各自独立提出比较完整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成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为两个支流,一支是以奥地利的门格尔及其学生维塞尔和巴维克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另一支为瓦尔拉斯及其继承者帕雷托为代表的数理学派。在帕雷托等人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效用后,边际效用价值论又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在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上,分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大派别。基数效用论者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序数效用论者采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基数效用论者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考虑到个人收入始终是有限的,边际效用最普遍的应用是来决定你的最佳消费数量。个人所需求的商品品种是很多的,那你的最佳消费点就是:每种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给你带来的效用都相等。具体的数学证明可以通过用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构建拉格朗日方程来解决。
你有一些一样品种与质量的苹果,当你完第一个时候,觉得很爽,解渴又甜,评价一下,打90分吧(满分是100)。对你来说,这第一个苹果的边际效用是90.再吃第二个,即使与第一个苹果完全一样,你感觉上仍然比第一个差了点,给80分吧。那第二个苹果的效用就是80了。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呵呵,其实纯粹是个人主观上的感觉而已。以此类推,比如说你吃到第10个时,觉得吃与不吃没区别,可吃可不吃,这第10个苹果对你的效用就是0.再吃第11个就要吐了,效用为负了。
经济上的意义就在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如果不考虑你的预算(假设你很有钱),那你就应该消费每种商品到你觉得可吃可不吃的数量,你的总体效用就是最大了。以上的就是例子中90 80 …… 0.
另外要格外注意:效用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人而异。有可能我的主观的评分标准满分是1,而你的则是100.怎么比?千万别看绝对数。
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起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如果物品数量无限,欲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欲望强度就会递减到零。但数量无限的物品只限于空气、阳光等少数几种,其他绝大部分物品的数量是有限的。在供给有限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在欲望达到饱和以前某一点放弃他的满足。为取得最大限度满足,应把数量有限的物品在各种欲望间做适当分配,使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这样,各种欲望都要在达到完全满足之前某一点停止下来。这个停止点上的欲望必然是一系列递减的欲望中最后被满足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处于被满足与不被满足的边沿上,这就是边际欲望;物品满足边际欲望的能力就是物品的边际效用。由于这个边际效用最能显示物品价值量的变动,即随物品数量增减而发生相反方向的价值变动,所以,边际效用可以作为价值尺度。边际效用一词,由维塞尔首创,用来概括满足人的最后的也即最小的欲望的那一单位的商品的效用,后被沿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