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数字,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梯。乍一回首,从事广告消费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已整整两个“7”年。
第一个“7”年,作为一位高校心理学教师的我,由于一个偶然的因素踏入广告界,从此对广告如痴如醉,我曾为一个个绝妙的创意而疯狂,为一句句广告金句而殚精竭虑,也为在异地他乡看到自己的广告作品而欣慰、自豪。我跑市场、下企业、做文案、搞管理、做培训、跑营销……为全国百余家企业进行品牌策划与咨询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真正体会到企业对心理学的渴求。当然,在我的课堂里也充满了广告与市场的气息,我用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诠释广告营销中的心理学原理。从学生们的目光与眼神中,我看到了这些未来的心理学工作者对经济生活的向往,特别是许多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报考该专业的研究生,我暗自庆幸当时的抉择是多么的英明,也坚定了我从事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信心。在我讲授本科专业课《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和公共选修课《广告营销心理战》,以及各种广告营销培训班讲稿的基础上,融入这一阶段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专著型教材《广告心理新论:现代广告运作中的攻心战略》。它既是我这一阶段教学科研的总结,又是对自己第一个“7”年广告营销实践经验的梳理。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得到了学界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被全国多所重点高校心理学系、广告学系选为专业教材,书中所整理的案例及心理学评析也被广为转引。该书还被评为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苏州大学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
又一个“7”年,我从“红土地”来到了“长三角”,苏州这个充满温情与水的地方给了我强烈的归属感和广阔的发展平台。我也从一名广告创作者逐步转变成一名广告思考者。服务对象也从原有的国内企业扩充到外资企业,由中小企业拓展至世界500强及大中型企业;服务内容也从原先的企业品牌运营发展到政府机关服务品牌塑造,由初期的产品营销扩大至城市营销。我的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教育也从原先仅针对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延伸至企业老总及相关从业人员、党政领导干部及各行业的服务人员。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我一直注重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并在《心理科学》、《中国广告》等全国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视野的拓展与教学科研的累积,使我对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借助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及苏州大学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在第一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教学科研的成果,撰写了这本拙著。
对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的精确把握和诠释是本书追求的最高目标。目前,我国广告心理学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普通心理学的框架来撰写的,缺乏对广告自身的心理学探讨。本书力求以广告自身为基点,努力挖掘广告运作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探讨了广告策划心理、广告创意心理、广告诉求心理、广告媒体心理、广告表现心理、广告文化心理、广告品牌心理等。在基本保留上一本书大体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这一章,并在各章增加了相应的消费心理学的背景知识,努力使广告运作与消费心理融为一体。本书体系新颖,反映了一个心理学背景的广告人对广告与消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思考。
启发性也是本书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本书在保留了上一本书大量的经典案例和广告图片的同时,努力融入我对这门课教学改革的成果。十多年来,在教学实践环节,我坚持让每个学生去发现广告、评析广告、分享广告,这种主动性学习使学生们从厌恶广告到喜爱广告、从抵制广告到主动享受广告。这项教学改革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我收集了大量精彩的广告素材,它们中的经典也被我配以心理分析纳入本书的相应部分。另外,书中还收入了我和我的团队十多年来创作的优秀广告作品,这些作品使本书更富个性化。另外,在每一章开始引用了“名人名言”,设计了“本章导读”,结尾也整理了“关键词”和“本章要点”,并精心设计了“案例分析”。在增加本书信息量的同时,尽量给读者更多的启迪与思考。
本书的一些内容与提法,是我多年科研成果与广告创作经验的体会。本书收录了我近几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十余篇,还有自己创作广告作品的心理历程和体会。一些内容在本领域还是首次系统论述。如“广告潜意识诉求的策略与分析”、“广告潜意识诉求的信息加工研究”、“整合营销传播的心理优势”、“性诉求广告的心理效应研究”、“网络广告的心理效应及广告策略研究”、“现代广告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机关服务品牌塑造与管理研究”等。这些内容使读者在了解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还能触及这门学科的研究前沿。
广告世界很精彩,而现实生活更美好。我很幸运这辈子选择了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有很多人支持、帮助我做好这件事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硕士导师漆书青教授,是他引导我走上了研究之路,并为我的广告创作注入了理性的激情。感谢江西三和策划营销公司董事长章建华先生,是他把我拉到了广告的第一线,并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市场的硝烟中除了利益,更有浓浓的兄弟情。感谢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主席杨鑫辉教授,他的鼓励与帮助,我将铭记在心。感谢我的合作伙伴赵丁丁教授、刘均星教授、邵兵教授,有他们无私的支持才有我精彩的广告人生。感谢我的研究生曾繁盛、高娜、钟鸣、詹艳、景玮、芮玲芝、周玉叶、田婷婷、闫晗,他们为这本书的资料收集、图片处理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教育分社张仲玲社长的鼎力支持。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岳父岳母,他们的轮流值守不但省却了我家务的烦琐,更让我的宝贝女儿在亲情的呵护下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感谢我的妻子彭彦琴博士,多年来,我们为友为伴,她的睿智、博学给了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她的情趣与爱恋让我时刻体验到广告之外的美好,同时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江波
2009年秋于苏州养气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