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读大学时,做律师和医师当时是最赚钱的(似乎永远是)。那个年代,学计算机是没有出路的,那时“苹果”和“微软”都刚刚创办,更没有Yahoo和Google。那时,学计算机的出路就是做教授,或者是去敲IBM、HP的门,这两家公司每年会招一两百人,再不然就是做研究。学计算机在那时并不是像现在一样的热门专业。
然而,在李开复看来却是另外一种感觉。周围的人遇到计算机方面的问题都来找李开复,他们告诉李开复说,他编程速度比谁都快,李开复也觉得自己在计算机上有天赋,于是对计算机的兴趣也更浓厚,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了。相比之下,李开复应该学习的那些法学院的专业课程仿佛成了若有若无的东西。
后面的故事众所周知,李开复萌发了转系的念头,从大二起开始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
走出这一步,李开复应该感谢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它让李开复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领域,让李开复知道哪些科目有兴趣,哪些没有兴趣,哪些有天赋,哪些没有天赋,让他最终找到了自己最有兴趣、也是最有天赋的专业。
在李开复决定转系的时候,当时也有很多同学,甚至家人都问他说,在哥伦比亚大学它的政治系是全国第三,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第二十,怎么会想从第三的系转到第二十的系呢?而且你这么多学分都学好了,放弃不会可惜吗?李开复对他们的回答是,其实如果自己真的坚持了政治系,然后读法学院,拿了法学博士,成了一个律师,但会是一个不快乐又不成功的律师,那才是真的可惜,那才真的是虚度了几十年的光阴。所以李开复非常高兴做了这样一个抉择,改学计算机。
而且,李开复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计算机科学。他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他认识到,那不是自己想从事的事业,没有在那里用掉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才是自己的幸运。所以,李开复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在计算机领域的崭新人生。
于是大二时,李开复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
不管同学怎么说,李开复终于找到了能让自己心花怒放、精神振奋的东西了。
看着自己大一时候惨不忍睹的成绩单,李开复对自己说,大学的后三年再也不拿A以下的成绩了。这是李开复做了那么多愚蠢的决定、经过了许多尝试之后的一个新决定。虽然李开复那时还会打桥牌,但他更多的是把桥牌当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而且李开复也给自己定下了合理的目标,就是功课不做好不打桥牌。
转系后的李开复好像一下子突然开窍了。当他投入到计算机课程中去的时候,会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只有自己的内心在说话。在李开复的记忆中,除了家人和朋友,似乎没什么人很注意地听自己说话。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当李开复开口说话的时候,那些老师和那些专家们都在仔细倾听,这让李开复非常惊讶,很受鼓舞,越发勤奋。直到后来,李开复的时间慢慢地转移到计算机学习上去,每天16个小时用在学习上。大三以后,李开复甚至一天可以编写上千行代码,而根本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李开复形容那时的状态时说:“我准是疯了!”这么说的确有点夸张,但从李开复这种难以置信的语气中可以感觉到,当时的李开复的确感觉很快乐,否则根本不会投入那么多时间在其中。
1983年,李开复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当年李开复的12门课程成绩几乎都是“A”或者“A ”,达到了转系时“再也不拿A以下的成绩”的目标。李开复也创造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记录,或许从来没有哪个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成绩会如此之差。
对李开复来说,从法学转到计算机系的选择不仅仅让他成为一个优等生,并由此帮助他敲开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的大门,继续深造读博士,使之成为全球在语音识别领域的顶尖研究者之一,这让李开复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李开复开始找回了自我,这对李开复来说,更是受益终身的事。
李开复写过一本很畅销、很有名的书,叫《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打动和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和中国青年。
李开复肯定不是中国第一个讲述个人应该如何成长和走向成功的写作者,但在此之前,这些写作者在个人成就上,特别是在职场上取得的成功与李开复本人是有差距的,因此,他们的可信度不免要打上诸多的折扣。更重要的是,李开复是以自己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给大家做励志和成功学教育,这让李开复的读者更亲切、更认同。此外,李开复不仅仅是写书,还办了“我学网”,到处演讲,在公众媒体上不断地接受采访,他同时保持与意见领袖之间的良好互动,这些都让他成为中国关于个人如何成长和成功的写作者中最有声望的那一个。
李开复对自我认识的宣扬,很显然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莫大的关联。这位祖籍四川,11岁从台湾到美国读书的“成功学大师”其实经历了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发起,到70年代达到高潮的自我解放运动的全部,这对李开复影响颇大。比起喜欢群居和寻求人和人社会关系组合的东方人来说,西方人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对于横跨两个文化断面的李开复来说,他的这种跨文化的背景也让他更好地帮助很多人认识自己。
我们发现,认识自己,是形成从心开始的选择的前提所在。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要作出从心开始的选择,那么就应该先完成认识自我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