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87000000028

第28章 汉语文学史的重新书写

以上两部分,主要是用比较的方法讨论了英语和汉语疆界的拓展以及带来的后果。在本章即将结束时,有必要对这种语言疆界之拓展给文学身份的建构和文学史的重新书写带来的后果作一小结。近十多年来,在西方和中国的文学理论界以及比较文学界,重写文学史的尝试依然没有减少,本书的主要作者也在这方面作过尝试,此处不再赘言。① 我们在本章中仅想提出,语言疆界的拓展对文学史的重新书写也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它将为文学史的重写带来新的契机:从简单地对过去的文学史的批判性否定进入到了一种自觉的建构,也即以语言的疆界而非国家或民族的疆界来建构文学的历史。在这方面,保尔·杰(Paul Jay)在讨论英语文学疆界的拓展及其后果时有一段话颇有启发意义:

有了这种意识,在不将其置于特定情境的情况下研究英美文学便越来越难了,在与全球化相关联的跨国历史中研究这种文学所产生的文化也越来越难了。同时,英美两国之外产生的英语文学的明显扩张也表明,这一文学变得越来越依赖语言来界定,而非国家或民族来界定,因为来自不同文化和种族背景的作家都用这种语言来写作。从这一观点来看,英语的全球化并非是人文学科内的激进分子旨在取代经典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主张或政治议程。英语文学确实是跨国家和跨民族的……①

在英语大规模扩张的时代,一门新兴的子学科———英语文学诞生了,它不局限于研究英美两国的文学,甚至也不限于研究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印度等主要英语国家或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文学,而是拓展到了考察研究全世界所有用英语撰写的文学作品。如前所述,汉语作为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也经历着某种程度的“裂变”:从一种汉语(Chinese)裂变成多种汉语(chineses),因此伴随而来的也就是,一门新兴的子学科———汉语文学也将应运而生。和英语一样,汉语也面临着疆界的拓展和用其写作的文学史的重新书写。在将“中国文学”和“汉语文学”这两个术语译成英文时,人们往往用的都是一个英文术语,而我们对之的界定却是有所区别的,Chinese literature 虽然可分别译为“中国文学”和“汉语文学”,但它的开头第一个字母c 却应有大小写之分,因为它包含着两个意义,也即两种身份:前者指在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产生出的文学(literature produced in China),后者则泛指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literatures writte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前者应用Chinese 来表达,因为它代表了特定的文学所固有的民族性,后者则应用chinese 来表达,因为它反映了用(包括汉语文学在内的)所有语言撰写的文学都共有的世界性;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前者中的literature 用的是单数,后者中的literatures 则用的是复数。对此区别,我们希望在另外的场合专门讨论。但至少我们可以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若想真正把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全世界普及和推广,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大力推广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只有从语言着手,完成推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之历史使命才是切实可行的。

主要参考书目

(Selected references)

本书目仅列出各位作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参考或引用的著作或编、译著,按汉语拼音或英文字母顺序予以排列,而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则在正文注释中予以标明。

一、中文部分

艾田蒲:《中国之欧洲》(上、下),许钧、钱林森译,河南人民出

版社,1992,1994 年。

巴金:《随想录》,三联书店,1987 年。

白佐良、马西尼:《意大利与中国》,萧晓玲、白玉昆译,商务印书馆,2002 年。

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

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 年。

陈铨:《中德文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

但丁:《新生》,王独清译,上海光明书局,1934 年。

但丁:《神曲》,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

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阿里夫·德里克:《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东大图书公司,1997 年。

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录》,何高济译,中华书局,2002 年。

伏尔泰:《风俗论》(上册),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

马立安·高利克:《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伍晓明、张文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升译,中华书局,2001 年。

葛桂录:《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年。

葛桂录:《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学关系论稿》,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

顾彬:《关于“异”的研究》,曹卫东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赫德逊:《欧洲与中国》,王遵仲等译,中华书局,1995 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 年版。

黄嘉德:《萧伯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年。

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年。

乔治·霍尔姆斯:《但丁》,裘珊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

古斯塔夫·科贝:《西洋歌剧故事全集》,张洪岛编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年。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1983 年。

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1991 年。

梁宗岱:《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香港天汉图书公司,2003 年。

茅于美:《易卜生和他的戏剧》,北京出版社,1981 年。

梅列日科夫斯基:《但丁传》,刁绍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何高济译,中华书局,1998 年。钱林森编:《中外文学因缘》,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

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廖世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下册),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 年。

盛成:《盛成文集·学术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年。

宋柏年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年。

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年。

王宁、钱林森、马树德:《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

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王宁、孙建主编:《易卜生与中国———走向一种美学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年。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

吴持哲:《欧洲文学中的蒙古题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年。吴孟雪、曾丽雅:《明代欧洲汉学史》,东方出版社,2000 年。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学林出版社,1991 年。

许明龙:《欧洲18 世纪“中国热”》,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二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 年。于语和、庾良辰主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

乐黛云、王宁主编:《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乐黛云、勒比雄主编:《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张静河:《瑞典汉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年。

张世华:《意大利文学史》(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年。

张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1~6 卷),中华书局,1979 年。

赵瑞蕻:《诗歌与浪漫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朱湘:《石门集》(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年。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大象出版社,2003 年。

二、西文部分

Bhabha,Homi,ed 。,Nation and Narr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 。

Bhabha,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

Calinescu,Matei,Five Faces of Modernity:Modernism,Avant-Garde,Decadence,Kitsch,Postmodern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7 。

Duywendak,J 。J 。L 。,Holland’s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Studies 。 London:The Chinese Society,1950 。

Enwall,Joakim,ed 。,Outstretched Leaves on His Bamboo Staff:Studies in Honour of Goran Malmqvist on His 70th Birthday 。 Stockholm:The Association of Oriental Studies,1994 。

Etiemble,Rene,L’Europechinoise(Vols 。1&;II)。Paris:Gallimard,1988,1989 。

Fokkema,Douwe W 。,Issues in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lcutta,1987 。

Galik,Marian,e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European Context 。 Bratislava:Rowaco Ltd 。,1994 。

Goldman,Merle,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Era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 Hsia,C 。T 。,A History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 。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 。

Jameson,Fredric and Masao Miyoshi,eds 。,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eds 。。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 。 Lupke,Christopher,ed 。,The Manitude of Ming:Com mand,Allotment,and Fate iin Chinese Culture 。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5 。

McDougall,Bonni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to China,1919~1925 。Tokyo,1971 。

McDougall,Bonnie and Kam Louie,The Literature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 。

Qian Zhongshu 。“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I(1940),pp 。351~384 。

Qian Zhongshu 。“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II(1941),pp 。7~48;113~152 。

Reichwein,Adolf 。China and Europe: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Contact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ondon:Routledge,1925 。

Robertson,Roland&;Kathleen White,eds 。,Globalization:The 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Vols 1~6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

Said,Edward,Orientalism 。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 。

Said,Edward,Culture and Imperialism 。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4 。

Tu,Wei~ming,Way,Learning,and Politics:Essays on the Confucian Intellectual 。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

Wang,Ning,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Singapore: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2004 。

后记

(Epilogue)

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篇幅中对一个很大的题目———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之关系的描述和梳理只能就这样匆匆地暂告一个段落。读者们大概不难看出,本书的写作不同于此套丛书的另外几种,它所依循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径:其一是,追踪并从宏观的理论视角来描述中国文化和文学是如何在南北欧翻译、介绍和传播的,以及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这些国家的教学和研究状况,我认为这些恰恰是国内的读者和研究者最想知道,但又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了解到的东西,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尽我们所能向国内学者提供一些最近的信息和资料;其二,本书也和丛书的另几种书一样,描述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的实际“接触”和“互动关系”:一方面是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如何被接受和被研究的,另一方面是这些作家本人在从事文学创作时是如何受到中国文化观念的启发乃至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并将其用于自己的作品的。我认为,追踪中欧文化关系只有依循这样两条路径才能真正地体现中国文化与欧洲作家的双向互动关系。因为我始终认为,全球化并非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

确实,全球化消解了边缘与中心之间的界限,使原先的“中心”有可能退居到“边缘”,同时也使原先处于“边缘”地位的力量逐渐进入“中心”地带。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为新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作为处于弱势文化的一分子,只有及时地抓住这个机遇,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推波助澜,才不会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西方文化诚然对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有过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些已经被转化,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学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从事中外文化关系研究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将是不完全的,得出的结论也必定会是偏颇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更大气力花在考察和研究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上。我想,这才是本书撰写的主要目的。

但是书稿匆忙完成之后却留在我心中的依然是这样一种遗憾之感,这方面需要了解和查阅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现成的研究成果又很少。此外我们所涉猎的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实在是太广阔了,单是书中所涉及的这些南北欧国家所使用的不同语言就超过了十种,这实在是大大超越了本人的学力和知识,因而有些章节的写作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大量经过翻译的中文和英文资料。另一方面,从现有关于文化的定义来看,人们对“文化”的界定实在是太多元了,按照伊格尔顿的话来说,从斯特拉文斯基的艺术直到阴沟的管道都可以与文化有所干系,也即高雅的审美文化和通俗的大众消费文化都可被纳入“文化”的保护伞下。因此本书所描述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限于有文字记载的高雅文化,很少涉及民间文化、大众文化以及传媒文化等方面。尽管如此,我仍感到,这方面仍有许多空白等着我们去填补。此外,再加之时间的紧张和资料的匮乏,我们不得不就此打住,以完成出版社早就制定好的出版计划。好在据我所知,国内尚无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之关系的学术著作问世,因此当初本丛书主编钱林森教授和宁夏人民出版社哈若蕙编审向我约稿时,我竟然不知深浅地就答应了下来。事后才知道此事的难度之大实在是超越了我的能力的。于是我不得不斗胆邀请我的一些学术同行、学生和朋友加盟,在所能见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这本不甚成熟的小书,以就教于国内外学术同行和广大读者。

毫无疑问,本书的写作是在国内外诸多同行、专家以及我本人的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这一点广大读者完全可以从书后附上的主要参考书目中见出。其中我所撰写的一些章节的初稿曾在我主要撰写的《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中先行出版,此次收入本书大多作了增删或重写,在此我首先对那本书的责任编辑张晨光先生致谢。此外,我也在此代表本书的另几位撰写者向这一领域内的先行者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的写作始终得到国内外前辈学者们的关注和指导,佛克马教授百忙之中接受了我的访谈,并通过电子邮件一一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们的对话放在全书各章之首。同时我也衷心地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的新老社长和责任编辑哈若蕙女士,以及本丛书主编钱林森教授,没有他们的反复敦促和热情鼓励,本书恐怕至今尚未完成。

最后,我谨在此交代一下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的分工:除了我和佛克马教授的对话由我们两人共同完成英文初稿,然后由我本人译成中文外,我本人撰写“神奇的想象与重构: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荷兰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北欧的传播”“汉学的更新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汉语的普及与新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等全章、“易卜生在中国”一章的第四节“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在当代中国”以及后记,约9 万字,并对全书进行文字风格和编排格式方面的统一;葛桂录撰写“意大利作家与中国文化”一章,约8 万字,并协助我审阅所有章节并作相应的文字和格式方面的统一;何成洲撰写“易卜生在中国”一章的第一、二、三节,约2 万字;李德恩撰写“塞万提斯和《小癞子》在中国”一章,约1 万字。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美国伊利诺大学提供的“杰出学者访问教授基金”使我得以在本书初稿完成后摆脱繁忙的教学行政事务,专心致志地作最后的冲刺,在此也向该校的徐钢博士表示感谢。本书由于系多人合作完成,因此内容上由各位作者自负文责,而本人则负责全书的体例格式和文字风格。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指正。

王宁

2005 年9 月于

美国伊利诺州香槟

同类推荐
  • 启蒙年代的秋千

    启蒙年代的秋千

    《启蒙年代的秋千》描述的是1980-1990年之间的中国内地文化。对1980年代文化时段里那些有代表性的切片,或善或恶,或喜或悲,都在“当代文化的演进”这一大前提下,给出的个人评价。人们习惯上,把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整个1980年代,称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启蒙年代’”。本书所记述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与事。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文学文献(兰州历史文化)

    文学文献(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
  • 知行合力:宁夏电力公司职工文化创新成果集

    知行合力:宁夏电力公司职工文化创新成果集

    本书是一本集中展示宁夏电力职工文化生活成果的图书。全书收辑了职工围绕“三集五大”活动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的演讲、发明、建议、征文以及格言警句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文章数十篇,从而也集中展示了宁夏电力职工的精神面貌和追求。建议出版。
  • 西域要冲:阳关

    西域要冲: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维笔下幽怨凄凉的别绪,千百年来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弦,也使人们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
热门推荐
  • 烽火葬乱城

    烽火葬乱城

    某些部落为了自己的利益挑起大燕国与大梁国,战争。杀害了某县令全家,兄弟相救,县令之子幸存余生的他,无依无靠,他如何为父母报仇。。漫漫长路该何去何从。
  • 我的刁蛮老婆

    我的刁蛮老婆

    张扬重生中学时代,阴差阳错入了帮派。喜欢不着寸缕,坦城相对的御姐,个性清纯可爱,妩媚动人的明星学妹,形象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富家千金,英姿飒爽,敢爱敢恨的警花,外表恬静,内心开朗的邻家女孩......不论何种人,全都不予畏惧,且看张扬如何实现帮派的征服,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 闪烁的青春

    闪烁的青春

    主人公与女主角们之间的一系列奇怪的青春恋爱物语。《闪烁的青春》这部作品是小甲烷的处女作,部分内容是真实的,融合了不少的日本动漫元素进去。只能说不喜勿喷,小甲烷我只是在出去实习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写着来玩的<( ̄ˇ ̄)/欢迎大家评论喔,小甲烷会努力改正的
  • 花旗袍

    花旗袍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启示录之轮回

    启示录之轮回

    所谓轮回就是一个圆圈,从哪开始必定在哪结束。有个词叫“宿命”。
  • 小莫教你打丧尸

    小莫教你打丧尸

    末世突然降临,如果你想要在这恐怖的年代生存下来,那你最好听我的……这是我的经验之作,末世必备三件套:一:折凳。这是一种可便利携带、藏于民居而不被人察觉的大杀伤力凶器,在末世降临时,手持一把折凳,谁扑你你就拍谁,万人尸群中来去自如……二:吹风机。头可断,血可流,作为一个绅士,发型万万不能乱……(一头飘逸的发型是末世生存的关键)三:XX牌男士护肤霜。每天在钢筋水泥的都市大楼中和丧尸厮杀还要忍受日晒雨淋,如果不注意保养的话你会老得很快的……我是小莫,你要信我啊!
  • 读《易经》学生活

    读《易经》学生活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将它引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后经过孔子的传述,又加上历代众多学者的精心研究,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对儒、道、墨和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曾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被誉为“中国脊梁”的粱漱溟教授说:“《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张岱年教授曾说:“《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季羡林教授说:“《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
  • 狐宠——人世之旅

    狐宠——人世之旅

    当背负黑暗,心狠手辣的他,遇上这只小狐狸,轮回就已经开始。本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救赎,但,冰心的遗落,注定了这场爱恋的发生。人世之间,自然的力量,超乎人类的想象。仙妖精怪,究竟谁才更善良?最可怕的,其实是人。
  • 地上地下之大陆小岛

    地上地下之大陆小岛

    1949年,解放前的重庆暗潮涌动。潜伏在国民党保密局的我地下党员“蜂王”忽然被捕,毛人凤亲自审讯这位被戴笠亲手安插进军统的特工······同为潜伏人员的女特工“母后”被迫转移到台湾,在小岛上与敌人周旋……谍影重重,步步惊心,生存存亡系于一发,每个人都是嫌疑者,走错一步即人头落地。大陆小岛谍海风云变幻莫测,国共两党秘密战线生死角力。这是残酷的挑战,这是智者的游戏!大幕落下,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 静静流淌的河

    静静流淌的河

    诗歌如同音乐,富有韵律、节奏的变化,与人物的情感相呼应,产生出动人心弦的共鸣。写景时瑰奇独特,抒情时低回吟咏。晦涩的音调,神秘的隐喻表达悲哀、失望、痛苦和死亡。视觉,听觉,幻觉在字里行间起舞。沉睡的石雕,断碣残碑,空旷孤寂的草原,静静流淌的河流,令人心酸的落叶,等等,伴随着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