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92800000008

第8章 :治理天下:休养生息与乱世重典

打江山难,治理天下更难。

因为打江山与治理天下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是破,一个是立。

两位草根皇帝,在打江山时,破坏起别人的帝国毫不留情,简直是摧枯拉朽。

等他们坐稳了江山时,才猛然发现,原来治理天下,居然这么辛苦。

大汉王朝开始奔小康

刘邦建国后,面临着怎样治理这个国家的问题。经过多年征战,全国上下就是一个烂摊子,怎么把它收拾好呢?说实话,刘邦心里也没底。

为了寻求治国之道,刘邦找了很多有学问的人来商量。

最早向刘邦提建议的人是陆贾。陆贾是楚人,以有辩才而跟随刘邦定天下,深得刘邦信任。《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

天下平定后,刘邦向陆贾询问怎样治理天下。

陆贾说:“皇上应该利用《诗》、《书》来治理天下万民。”

刘邦一听就不高兴了,骂骂咧咧地说:“老子是马上得来的天下,《诗》、《书》何用?”

陆秀才当时是这样回答的:“骑马可以打天下,但骑马能治天下吗?自古以来,攻守之术不同。假如秦统一中国后改弦更张,行仁义道德之术,秦王朝会灭亡吗?还有你刘邦的天下吗?”

刘邦觉得陆贾说的话有理,便说:“好吧,你既然知书达理,就把秦朝为什么灭亡,我为什么取得天下,以及从古到今朝廷兴亡成败的大事,都写出来给我看。”

于是,陆贾作书十二篇献上。陆贾认为,政治的对象是人,对人的治理离不开仁义道德,能实行仁义道德的人是圣人,历史上的尧、舜、禹就是这样的圣人。“尧以仁义为巢……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

刘邦看后觉得很有启发,就把这些文章编成一部书起名《新琼》。

但是,要治理好国家,光靠仁义道德是不够的。为了求得一个安全的环境,必须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可如今,秦朝的各种规章制度都已经废除,新的还没有建立。

怎么办呢?没有制度就重新建立制度!

于是,刘邦命令萧何制订一个国家根本大法,使举国上下有法可循。

萧何从县吏一直当到大臣,对民情比较熟悉。早在起义军进入秦都咸阳的时候,他就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情况。接到刘邦的命令后,他就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参照秦朝的制度,制定出了《九章律》。

政治制度有了,在军事方面也得有个法令。韩信号称兵神,是军事上的专家,刘邦就让他制定军法。韩信建立了新的军制。与汉初政治制度相适应,军队分为京师之兵和郡国之兵两种。京师的屯兵又分为南军和北军,分别由卫尉和中尉统领。

在礼仪方面,大臣叔孙通沿袭秦制,制定朝仪,以使人威慑于皇权之“神圣”。

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一些与他一同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功臣,仍然举止粗豪,不顾礼法,彼此之间称兄道弟,毫无无君臣礼仪,甚至醉后拔剑起舞,砍去殿柱,闹得不成体统。现在经过叔孙通订朝仪,朝廷之上才算有了规矩,有章可循。

随着这些制度的出炉,大汉王朝已经像模像样了。

与这些制度建制相比,刘邦还面临这一个更加急迫的问题,那就是经济问题。换句话说,刘邦的新王朝还很穷,必须想法办富强起来。

那么,汉朝一开始穷到什么地步呢?这里有个细节作参考——

据《史记》记载,汉初曾出现“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同一毛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情况。帝王将相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一时间,从皇帝到平民,个个都是穷光蛋。

一个国家穷到这个份上,真不知道刘邦是什么感想。

为了领导大家尽快脱贫致富,齐心协力奔小康,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诏令,归纳起来有八项措施:

劳力归农。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动员流亡之民回乡,“复故爵田宅”。在全国推行释免罪人和奴婢,增加农业劳动人口。

鼓励生育。高祖七年(前200),诏令“民产子”,可以免除徭役两年,以资鼓励。采用这一政策,使得大汉帝国人口渐盛,中国人口的数量第一次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减轻徭役。汉初施行慎重民力征发制度,缩短了服役时间,规定年满23岁开始服役,56岁免役,还允许以钱代役。

薄敛赋税。刘邦根据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制定全国赋税总额。田租,或称田赋,即土地税,征收率为十五税一(1/15);口赋,也称算赋,即人口税,每人每年一算(120钱)。

节约财用。汉初,统治者极为节俭,这对恢复生产有积极作用。高祖七年(前200),刘邦见萧何负责修建的未央宫过于“壮丽”,竟责备萧何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抑制商人。规定工商业者另立户籍,称作“市籍”,凡在市籍的人,都要从政治和经济上受到监督限制。商人不能穿丝绸,不能携带武器,不得乘车骑马,不可做官为吏,不仅地位卑微,还要加征一倍至数倍的算赋,目的是驱商务农,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迁徙豪强。刘邦下诏,将齐、楚两国的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大姓氏及其他豪强共10万人口,强制移民到关中,由政府供给耕田和住宅。

安定环境。加强边境的防卫,并向边境移民,这更使汉朝政权稳定,为开发边疆,集中精力恢复经济生产,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过这一些列措施,大汉朝总算熬过了困难时期,开始真正过上太平日子了。

到刘邦晚年时,国家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刘邦在汉初制订的休养生息的国政,不仅使保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点评: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绝定性的贡献。

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长达4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

以身作则,崇尚黄老之术

西汉初年,为了恢复经济,刘邦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

也就是所谓的黄老之术。

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思想中含有许多政治、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所谓“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或“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种思想到战国末期发展成为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二者合在一起称为黄老。

搞不明白这两位先生是怎走到一起的。

黄老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这恰好符合了汉初统治集团的需要。

西汉初年接秦之弊,经济萧条,人口散亡,作业穷困,财政匮乏,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和发展。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自刘邦统一,历经孝惠、高后、文景,其间君臣多好黄老之术,治道贵清静宽舒。因此,执行与民休息的“无为”的统治术,成为汉初政治上的一大特色。

所谓“无为”,并非统治者一切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为的原则有两个:一方面无为即是“守而勿失”,也就是说对于刘邦、萧何在汉初所确立的政治法律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不作原则上的大变革。另一方面无为并不是放弃阶级统治,而是在不伤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在封建统治阶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作些尽可能少的干预,使之休养生息。

汉初黄老政治的内容主要有:重农抑商,恢复并发展生产。如提倡以农为本,鼓励从事农业生产;对商人实行抑制政策,禁止他们衣丝乘车,并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除秦苛法,约法省刑,禁网疏阔,治民尚清静宽舒,以求百姓安辑。

黄老政治实行的结果,使社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西汉封建统治得到稳定。同时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太平盛世的背面,也存在着农民破产失业的现象。

从逻辑上说,强权政治似乎能使自己的国家得以维持和久存,然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秦朝仅仅存在了16年就亡家亡国,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却又无法回避的难题:秦国以排山捣海、摧枯拉朽之势平灭了不可一世的山东六国,为什么统一之后“二世而亡”?痛定思痛,人们渐渐悟出了答案。

刘邦与秦朝背道而驰,采用修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国家。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吸取秦亡教训的必然选择。

点评:

经秦末战乱之后,整个社会一片疮痍,民无盖藏,人无作业,天下苦秦。当时人民亟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早在刘邦入关的时候就“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刘邦这一做法顺应了民心,开黄老政治操作之先河。

刘邦最后的岁月

刘邦年轻时非常走运,到了老年却麻烦缠身。

原来,刘邦晚年非常宠爱戚姬,疏远了吕后。戚姬身材修长,气质高雅、美丽,自她与刘邦相遇,两人便情投意合,誓同生死。戚姬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叫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的影子,活脱脱就是个小刘邦,刘邦对他十分钟爱。

吕氏儿子刘盈怯懦,不讨刘邦喜欢,刘邦大有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刘如意来继承自己衣钵的倾向。吕氏整天胆战心惊,眼看戚姬先是夺走丈夫的爱,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面对情仇和政敌,她怒火中烧,咬牙切齿。

在别人的劝说下,吕后就叫自己的哥哥去找张良。可是张良说,我是善于出谋划策,可立太子是你们的家事,我外人,你家里的事我不好干预。

但吕后仍然不依不饶,最终张良被逼得没有办法,就告诉吕后说:刘邦生平最崇敬的有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一个叫东园公,一个叫绮里季,一个叫夏黄公,还有一个角里先生。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建国以后刘邦很想把这四个人找来为他出谋划策。但是这四个人说这个刘邦不尊重读书人,经常骂人,不愿意来臣服汉朝,还躲在山里面。如果你把这四个人找来,伴随着太子的左右,这样情况就可能会发生变化。

吕后就听从了他的计策,就派她的哥哥带着太子的书信和很多的礼物去请商山四皓。“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和吕氏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作太子的宾客,助太子一臂之力。“商山四皓”都是博学之士,经过四位长者的教导及潜移默化,加上刘盈聪明好学,悟性很强,刘盈的修养和见识大有长进。

一天,刘邦在宫中大摆筵席。吕氏安排四位须发皆白的长者,肃立在太子刘盈身后,为刘盈助威。等到汉高祖刘邦得知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时,首先想到太子已不可废,废不得,废不了。他知道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都已成为太子的宾客,看来太子羽翼已丰,长大成人了,而且绝非等闲之辈。

最终,加之大臣们的极为反对,刘邦才再也不提废太子的事情了。

当刘邦回到后宫把这一消息告诉戚姬时,戚姬立即泪流满面。心情沉重的刘邦自然知道,这个决定对戚姬母子的将来会有怎样致命的后果,然而他已经无力变更。

此时的戚姬不但绝望而且恐惧,她又流着眼泪乞求刘邦。然而这一次,刘邦只能叹着气说:“你为我跳楚国舞,我为你唱楚歌吧!”戚夫人无奈,只得站起身,跳起最令刘邦着迷的“翘袖折腰”之舞,刘邦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一生随心所欲的刘邦,终于在暮年不得不面对自己无力保全嫩妇娇儿的悲凉。他非常了解吕雉,知道她在多年生死关头的磨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怎样心狠手辣的政治人物。韩信和彭越这样的不世英雄都死在她的计策中,只会撒娇弄痴的戚懿根本不是她的对手。怪只怪戚姬不自量力,更怪自己没有及时制止她的幻想。

因为这件事,刘邦的心情一直很郁闷。再加上年纪大了,这些年为了巩固皇权,又日夜劳累,费尽了心机。一来二去,刘邦的身体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据说他的病容易心火上升,全身疲惫,口干舌燥,也就是是现在所谓的糖尿病。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麻烦事又来了,淮南王英布举兵造反。

此时,刘邦身边已经没有能领兵出征的战将了,韩信被他杀了,彭越被他煮了。没办法,刘邦治好带病出征,亲自去平叛。

那场战争仍打得相当辛苦,蕲西会战时,刘邦胸部为流矢所伤,伤势不轻,但刘邦尚能忍住痛苦。因为打仗受点伤是常有的是,他并不当回事。班师途中,经过沛县,还特别召集沛郡故人、父老弟子举行酒宴,大举庆祝。

当酒宴气氛进入最高潮时,刘邦亲自击筑,并自为歌,慷慨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的千古之唱,也是他的生命绝唱!此时刘邦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更何况,受伤的人最忌喝酒。但刘邦不管这个,照样喝酒唱歌,似乎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殊不知,当酒酣耳热的刘邦,在众人簇拥下慷慨高歌时,他的伤口正在慢慢感染,病情日趋严重。

回到长安后,刘邦一下子就病倒了,而且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

御医的判断很悲观,但吕后还是到处探访良医,她听过在民间有一名治疗金疮颇有名气的医师,于是马上找来替刘邦诊断。

此时刘邦精神还算好,随口问医生:“朕的病情还能治吗?”

医生唯唯诺诺地说:“陛下吉人天相,一定能治好。”

但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气得大骂医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刘邦的病情很快恶化已到难以医治的地步。

刘邦临死前让众人杀白马宣誓:“不是刘家子弟不得封为王,不是功臣不得封为重臣。如有不从者,人人得而诛之。”

吕后见刘邦心意已坚,也不强求,便问道:“陛下百岁以后,萧相国年岁也已大了,他死后,谁可代为相国?”

刘邦:“可用曹参!”

吕后:“接下来呢?”

刘邦:“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吕后又问:“再接下来呢?”

刘邦有气无力地说:“接下来的事,你也不用知道了。”

这是刘邦最后的遗言,也是他留下来最有远见的话。

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终年62岁,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点评:

刘邦终于走完了他波澜壮阔,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许他没有想到,自己拼了老命打下来的江山,竟差点被自己的妻子夺去。在他去世之前,吕氏专权已经非常严重的,而太子又非常软弱,究竟能不能镇得住局势,刘邦心理没底。然而,老迈多病的他,又始终无法改变这个局面。于是,带着些许遗憾和不安,刘邦闭上了眼睛。

人事纷争难停息

刘邦的皇后吕雉泼辣、精明,她一方面让颇富心计的宠臣审食其帮他出谋划策,赞襄政务,另一方面与骁勇善战的功臣樊哙等人结成裙带关系,把吕氏兄弟子侄安插在西汉政权的各个要害部门。外戚吕氏倚靠皇后吕雉,想要取代开国老臣的地位,控制军政大权。在这种情况下,西汉的开国老臣处境十分危险,他们想要扭转时局,继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必须先在这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生存下来。

于是,在刘邦去世前后,朝廷内外的人事纷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刘邦不是不知道局势的微妙,也不知没有觉察到妻子的野心。然而他毕竟老了,深感力不从心,面对野心勃勃的妻子、乱纷纷的朝廷,他也只有发出几声无奈叹息。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意图谋反。二月,刘邦命樊哙率兵前去平叛。樊哙出师不久,就有人向刘邦告樊哙的状。刘邦听后大怒,决定临阵换将,但又担心樊哙手握军权,贸然撤换他可能会发生不测。思量再三,他采纳了陈平的计策:让陈平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将大将周勃藏在车里,到那以后,立即宣旨让周勃当将军,处死樊哙。

陈平、周勃领旨出发,途中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皇上的故交,曾经救过皇上,而且又是吕后的妹妹吕须的丈夫,可谓既亲且贵。皇上现在要杀他只是一时气愤,一旦气消,很有可能后悔。再加上吕后和吕须在旁边煽风点火,到时你我二人很可能获罪。依我看,咱们不如先擒住樊哙,将他绑回朝延,听候皇上发落。”

周勃觉得陈平的话很有道理,就同意了。

快到樊哙军营时,陈平命人筑了一个台子,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派人持节去召樊哙。樊哙看到只有文官陈平一人前来,以为是传达寻常敕令,并没有多想,立即独自赶来接诏。等他来到台前时,武将周勃突然从台子后面跑出来,当即将他拿下,关进了囚车里,由陈平押解返回京师长安。周勃则赶到中军大帐,接替樊哙的职位。

陈平在返回长安的途中,突然收到刘邦病故的消息。他料定朝中政事一定是由吕后主持,局势变得更加险恶。陈平心想幸亏自己没有杀掉樊哙,否则恐怕会遭到吕氏的暗算。但是吕后的妹妹并不知道樊哙没死,现在朝中忙于治丧,自己一定要尽快告诉吕后这件事。于是,他让囚车照常行进,自己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还没等陈平到达长安,就遇见前来传诏的使者,命他与灌婴一同屯戍荥阳。陈平想到樊哙的事还没说清楚,如果自己现在远离朝堂,日后就很危险了。于是,他心生一计,立刻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在汉高祖灵前,放声大哭,并告诉汉高祖樊哙是重臣,自己没有轻易将他斩首。吕后和吕须得知樊啥并没有死,立即放下心来。吕后见他如此忠于君主,心生哀怜,就让他外出就职。陈平觉得自己是个文官,到外地任职,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于是,他再三请求吕后让他留在京师长安。吕后推辞不过,就任命他为郎中令,并负责教诲、辅佐新即位的汉惠帝。不久,樊哙被押解到长安,吕后立即赦免了他,让他官复原职。

按照刘邦遗嘱,萧何死后,曹参当了相国。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八月,曹参也死了。吕后细细回想高祖的遗嘱,于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十月,拜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太尉。汉代以右为尊,陈平便是屈居王陵之下。

第二年,汉惠帝辞世,吕太后临翦听政。吕太后想要立诸吕为王,她先征询王陵的意见。王陵向来说话很直,他回答吕太后说:“当初,高帝斩杀白马歃血立盟时,曾宣誓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如果现在立诸吕为王,就是违背了当时的誓约。”

吕太后听后十分不高兴。她又问陈平和周勃,这两个人都说:“以前高帝初定天下时,就将刘氏子弟封为王;现今太后您称制,想要立吕氏兄弟子侄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听了他们的话心中大喜。

罢朝以后,王陵对陈平和周勃十分不满,责备他们说:“当初与高帝歃血立盟时,你们也都在场。现在高帝驾崩了,太后想要封吕氏为王,你们却违背盟约,阿谀逢迎太后,死后有什么脸面去见高帝!”陈平坦然地说:“今天面折廷书,我不如你;日后保全社稷,定刘氏的后代为君,你却不如我。”王陵心中十分气恼,恨恨得看着这两个人也没说什么话。

这年十一月,王陵因忤逆太后的旨意,被夺回了相权,改任为皇帝的太傅。王陵肚量狭小,难以咽下这口恶气,于是以生病为借口辞去官职,从此闭门不出。过了几年死于家中。

吕太后免去王陵的相职后,将陈平升为右丞相。吕须因为樊哙一事,仍记恨陈平,几次在太后面前说他的坏话。陈平升为丞相后,吕须说他作为丞相却不理政事,只知道整天喝酒,玩弄妇人。吕后根本不把这些小错放在心上。

其实这一切都是陈平的计策,因为自从汉高祖刘邦死后,主弱臣强,吕太后生性多疑,而且狡诈狠毒,经常怀疑文武兼备、志向远大的大臣,一不小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陈平故意装得胸无大志。在朝廷上,凡事随声附和,若即若离。在家时,经常饮酒,与妇女玩乐。他听说吕须向吕太后告状,变得更加放荡。

吕太后对陈平放下了戒心,有一次,她当着吕须的面,对陈平卖弄道:“俗语说:‘妇人和小孩子的话,是万万也不能听信的。’想您与我的关系,吕须的谗言是不足取的。”陈平也就将计就计,从此与吕氏相安无事。太后封诸吕为侯、为王,陈平也听之任之,从不表示反对。他只是千方百计地要保住丞相的位置,以后朝中发生大事时,自己也可以居中调度。

但是,诸吕的权势越来越大,气焰也越来越嚣张。陈平觉得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一定会祸及国家,危及自己。他心中十分忧虑,经常独自思考对策。

一天,他又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一点也没有察觉陆贾走近自己。陆贾坐下后,打趣他说:“丞相您的思念可真是长远啊!”陈平听到有人说话,骤然一惊,见是陆贾,忙问:“先生猜猜我现在想什么呢?”陆贾微微一笑,说:“您现在官至丞相,富贵对您来说应该不是问题。您现在忧虑的无非是诸吕之事。”陈平听了陆贾的话,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连忙请教他:“先生您说的话一点不假,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陆贾说:“天下天平,要注意相国;天下危急,要注意大将。如果将相协调,那么士民就会依附他们。这样的话,就算天下发生什么不测,也不会被分裂不。您为什么不和太尉交好呢?”

这些话语陈平的心意不谋而合。于是,两人促膝交谈,秘密协商起来。

陈平用陆贾的计策,花了500两金子为太尉周勃祝寿。周勃也依例报答,两人借故你来我往,交往甚密,无形中,使吕氏的阴谋受到阻碍。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太后病死。吕氏和刘氏宗室以及政府官僚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各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不久,政府官僚同刘氏宗室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外戚诸吕。

八月,斗争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权衡朝中了人物,制定了一条计策。当时,曲周侯郦商在家养病,他的儿子郦寄和赵王吕禄关系非同一般。陈平和周勃派心腹劫持郦商,以此要挟郦寄,让他劝说吕禄将兵权交给周勃,到自己的封国就任。吕禄身为上将军,掌握中央的基本军事力量,吕太后委任他主持北军,驻防未央宫(皇宫)。但此人无勇无谋,他见刘氏打算请王和灌婴等将领带兵讨伐诸吕,就轻信了郦寄,自己北军交给了周勃。

九月,周勃掌握了北军的大权。周勃当即行令军中:“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此时军心都倾向了刘氏,士兵们都左袒,愿意为刘氏效命。这样,陈平他们就控制了封建政府的中枢——未央宫,为击败吕氏奠定了基础。

相国吕产节制着中央军的另一支骨干力量南军。吕产不知北军已经易主,想到未央宫与吕禄商议,一起举兵捕杀刘氏宗室和众位朝臣。陈平得知吕产的阴谋后,命令刘氏宗室中最勇武、最坚决反对诸吕的朱虚侯刘章前去辅佐周勃,监守北军军门。并让卫尉设法阻止吕产入宫。刘章见吕产在宫门外徘徊,乘机杀死了这个他。随后,分头捕斩吕禄、吕通等人,最终将吕氏一族全都杀死了。

同年后九月,群臣废除了吕太后策立的皇帝,拥立刘邦的长子、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从此,西汉转入大治时期。

点评:

刘邦建立西汉后并没有享受多少当皇帝的乐趣,他的生前身后,一直上演着尔虞我诈的权利斗争。为了巩固皇权,刘邦可以说费尽心机,他死后,仍然是一个烂摊子。直到吕氏被诛,西汉王朝的政局才总算稳定了下来。当年刘邦看到秦始皇的威风时,也许没有想到,很多人表面的风光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无奈。

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情况和汉初也差不多。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全国上下一片凋敝,老百姓更是个个穷得叮当响。

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

1368年,朱元璋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就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言外之意,等鸟养大了,再拔他的毛。

到了1370年,朱元璋又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

当时因为打仗,到处都是逃难的,于是大量的田地荒芜。尤其是北方,更是地广人稀,一片荒芜,是货真价实的“北大荒”。

这样一些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就算朝廷不收税,也没人愿意去开垦。朱元璋这下恼火了,这可是咱老朱当皇帝后发布的第一道圣旨,居然执行不下去。现在就这样,以后还得了?于是,他下令,谁敢不听就来硬的。

刀架在脖子上,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就这样,朱元璋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

这些被押送过来的垦荒者说:我们没有耕牛和农具,怎么开荒啊?

朱元璋下令,那就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

没有种子,怎么种地?

那就由政府供给种子,而且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

老百姓就认实惠,于是农民垦荒的积极性大涨。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

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

当兵的也要种地,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所谓商屯,就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同时他还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40987处,疏通河流4162道,成绩卓然。

得民心者得天下,开国皇帝当然知道民心的重要性。因此,朱元璋虽然杀人如麻,冷酷无情,但对待老百姓确实是没说的。比如,他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

不过,朱元璋同情平民百姓,但他决不是谁穷谁光荣,越穷越光荣。他下令全国各地官员对地痞、二流子之类教育、管制,即对不从事正当劳作的“奸顽刁诈、贪赃之徒”实行法外加刑,对不肯改悔者鞭笞惩戒。今后哪里继续有这种人存在,地方官员要受到惩处!

事实上,朱元璋只同情那些勤奋劳动、节俭生活的平民,容不得游手好闲的人活在他的统治下,容不得这些人生活在他那理想的美好社会里!

他的立场是:谁不想勤奋劳动,我就剥你的皮,抽你的筋!

吏部尚书吴琳告老回家乡黄岗,朱元璋派人去察看。派去的检校远远见到一个农人坐在农田边的小凳子上,然后站起来插秧,样子很端谨。

检校上前问那个农人:“此地有吴尚书这人吗?”

农人叉手回答:“我就是吴琳。”

检校回去后照实回报,朱元璋听了很欢喜。

朱元璋为什么喜欢?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当官的时候就应该勤奋办公,不当官的时候就应该到农田里劳动。你想舒服地过游手好闲的日子?这是天理不容的,我宰了你!

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点评:

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中国封建经济在他统治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不但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而且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贪官污吏,剥皮抽筋

朱元璋穷苦出身,曾亲眼目睹元末政治腐败、官吏横行的情形。他的父母及长兄就是死于残酷剥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从小出家当和尚。所以,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

朱元璋曾告谕群臣说,“以前朕在民间之时,每见州县官吏不恤于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坑害百姓者,决不宽恕。”他在一生中把肃清贪污一直放在重要位置,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可见,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祸国殃民,简直是深恶痛绝。

他在当上皇帝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大力整顿吏治。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刚开始,出于休养生息的需要,明初朱元璋实行的政策还是量刑较轻的。但由于社会政治风气还在延续着元朝的传统,严重的腐败行为不断地激起各地民众的反抗。朱元璋逐渐发现,继续这样下去,元朝的乱世就将重现!

朱元璋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同腐败现象“决一死战”了。

这里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天下已经稳定,形势允许他此时把腐败作为头号敌人,把反腐败做为头等大事了。二是建国初期的警告、劝戒无效,朱元璋经过尝试已经失去了耐心。他看出,不来硬的,社会风气是不会根本好转的,绝对不可能!所以他下定决心,有多少杀多少,随犯随杀!他认为除此之外别无良法。

于是,他立重典,动酷刑,对贪官污吏进行严厉打击。为了纠正贪腐之风,明朝刑罚的残酷程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

朱元璋层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大明律》规定:“受贿一贯钱就要打七十大板,八十贯就要处以绞刑,受贿六十两银子就要剥皮。”当时的粮价,一两银子因而可以购买一百八十八斤大米。如果按现在的粮价和人民币换算,每公斤大米2.6元,则活剥皮的标准尚不足一万五千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官员的俸禄在历朝历代中是最低的。这也是当时从九品官吏一年的俸禄。魏国公徐达,岁禄五千石,合人民币月薪约2万元。那些省长级的地方最高长官布政使,大约是月薪2300元。

对贪官“剥皮抽筋”的刑法,绝对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

一天,朱元璋在翻阅一批处死贪官的卷宗时突发奇想:对百姓痛恨的贪官一刀斩首,实在太便宜了他们!于是,他就创造性设计地“剥皮实草”的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刑场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做成“臭皮统”。以警示继任子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

当时,每个府、州、县衙门左边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百姓们称土地庙为皮场庙。有的衙门公案两旁摆这塞满稻草的人皮,为官者见之毛骨悚然。

朱元璋制定了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这本书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

书编成之后,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并且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到京师,如果有敢阻挡者,就要立刻满门抄斩。

发动天下百姓来整治腐败,朱元璋这一招实在够绝。

朱元璋称帝三十一年间,先后惩办了不少贪污的官员。在其所处理的一系列案件中,最为突出的是郭桓案。

郭桓时任户部侍郎,曾在征收浙西秋粮时贪赃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被告发,追缴赃粮七百万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都被朱元璋处死。

此案牵连到各布政司官吏,又有数万人被杀。

像朱元璋这样大规模地重惩贪官、诛杀污吏,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在严刑重典的震慑下,官吏贪欲有所收敛,洪武时期乃至明初百余年间的吏治较为清明。

当时的朱元璋,是深得老百姓爱戴的。也正因为朱元璋的大力反贪、治贪,被元朝败坏了的社会风气才得到整肃。不过,朱元璋用法过严、酷刑肆杀、株连众多,甚至妄兴大狱、任意杀人,又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极端残酷。

奇怪的是,朱元璋如此屠杀却并没有造成天下动荡。那些在造反起义时代颇能呼风唤雨的英雄豪杰此时都只好乖乖地伸着脖子挨宰。这说明,恐惧只是蔓延在上层,下层民众说不定还在叫好呢。下层民众对反贪的拥护,使上层贵族无法进行武装反抗。

《大明律》除继续实行唐代以来的笞、杖、徒、流、死(斩、绞)五刑外,还实行了残酷的凌迟、黥刺、挑膝盖、剁指、刖足、非、劓、阉割、锡蛇游、刷洗、枭令、称竿、抽肠、剥皮等酷刑,并经常使用连坐族诛之刑,诛连三族、九族。

历朝以来,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律法来惩罚贪官,但从来没有明朝的法律厉害的。

朱元璋这狠毒的手段却让很多贪官望而生威。

从洪武元年到十九年,没有一位官员能任期期满,往往未及终考就遭到贬黜或被杀头。因杀官太多,以至有些地方衙门无人办公,朱元璋不得不实行“戴死罪、徒流还职”的办法,叫判刑后的犯罪官吏,带着镣铐回到公堂办公。

即使是这样,那些贪官们仍然前赴后继,杀不胜杀。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没有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没有根除。他晚年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至洪武二十六年,蓝玉党案结束后,朱元璋逐步减轻刑罚。他对皇太孙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

在对贪官污吏大开杀戒的同时,朱元璋也从未放松正面教育。他大力倡导和弘扬清正廉明的为官作风,经常表扬和越级提拔清介自持、忠勤不贪的官员,以树立典型。对于善始善终的循吏清官,朱元璋给予厚赏,并为他们修建府第;他们寿终时,亲自写祭文,以彰其德;还将廉吏、清官的事迹列入《彰善榜》和《圣政记》之中。

正因为朱元璋倡廉惩贪,明朝初期涌现出一批像陶安、陶后仲、郑士元、方克勤那样的清官,使得明初的政治清明。

在严刑酷法、倡导廉洁的政策面前,官场风气日趋清明,奸宄之徒谈虎色变。《明史》的《循吏传》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朱元璋一生的重点工作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防止他们欺压或随意侵扰百姓。朱元璋一生最恨贪官污吏,他的反贪手段是历史上最狠的,他对贪污贿赂现象实在是恨透了!可以说,朱元璋的一生,是努力肃清贪污贿赂现象的一生。

连后来著名清官海瑞也说:“我太祖视民如伤,执《周书》‘如保赤子’之义,毫发侵渔者加惨刑。数十年民得安生乐业,千载一时之盛也。”海瑞既然敢于骂皇帝,如果没有根据,应该不会随便如此对朱元璋阿谀奉承的。

点评: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大力惩办贪腐,整顿吏治,一改元末的腐败风气,还百姓以民生,虽然手段过于极端,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安稳民心、恢复经济的作用,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朱元璋是个好皇帝

朱元璋这个人,身上有很多缺点,往往被后人诟病。

比如他性格暴烈,杀人如斩瓜切菜,论残杀的狠毒,没有谁能比得上。朱元璋在处置贪官污吏时,往往不遵守《大明律》的规定,受自己情感好恶影响,经常出现轻罪重判,无罪枉判的现象。他可以轻率地给那些官员加个罪名就处死、抄家,很少留情。

但在朱元璋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比如他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在严惩腐败的时候,从来都是从严律己,罚不避亲。

朱元璋亲自审讯处置了许多重大的贪污案件,不仅杀曾立过大功的贪官,就连自己的亲属也杀。他的亲侄儿朱文正从起义初期就跟随他,立有显赫战功,官拜大都督,在镇守江西期间,贪声色,骄侈荒淫,朱元璋先将其免职,后又将他杀掉。

儿子晋王将出土文物占为己有,大修别墅宫殿,大选美女以供娱乐。朱元璋将他逮到京城,要将他斩首,因皇太子跪泣求情而赦免。

驸马都尉欧阳伦收受贿赂,偷运私茶到边境贩卖,也就是走私,朱元璋下令将欧阳伦处死。——这些铁的事实,足以说明朱元璋何等大义灭亲!

更难得的是,朱元璋这个皇帝,还很节俭。

击败陈友谅后,其宫内有张镂金床,有人劝朱元璋享用。朱元璋将镂金床砸毁,说此床与昏君孟昶的七宝溺器一样。他这是以陈友谅父子穷奢极欲终取败亡为例,时刻警醒自己,告戒臣僚。

建立王朝之后,朱元璋宣布,宫中不再设女乐。他令儒士将古代无道昏君的劣迹编辑成书,供他阅读,以便“知其丧乱之由,以为之戒耳。”每逢地方遇特大灾害,朱元璋与皇家的人都吃一餐麦饭和野菜,以表与民同甘共苦。

按惯例,皇帝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对这样会过日子的好皇帝,老百姓真要感激涕零了。

朱元璋他不仅自己节俭,要求自己的大小老婆们节俭,对其他人也是如此。

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宦官穿这新靴子在雨中走路,立即将那个宦官恶狠狠地臭骂了一顿。后来有个舍人穿这一套价值五百贯的新衣服,朱元璋也看他不顺眼,立即让他脱下来。

朱元璋的御书房甚是简朴,除了书案,只有一架大理石屏风,上面用楷书大字题诗一首: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在,雨花烟草石城秋。

这是唐人李山甫的《上元怀古》,文字浅白,写得并不好,朱元璋却在建宫之后不久便亲笔书题写了这首诗,朝夕吟诵,为的是要时时引起自己的警惕。

他在应天修建宫室时,工匠呈图样审阅,他把图纸中凡注明雕琢考究的部分用笔删去。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

朱元璋的皇帝当得非常辛苦,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办公,一直到深夜。没有假期,也没有娱乐。他体力充沛,精力过人,事必亲躬,无遗巨细,几乎从不知道休息。

有人统计,他平均每天要批阅二十余万字奏章,处理四百二十三件事。此外,他还要每天上朝接受面奏,接见各地来京上告的耆民,处理百姓击登闻鼓直接告状的事,定期接见朝觐的官员,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朱元璋曾说,我自即位以来,经常以勤奋努力勉励自己,天没亮即临朝,太阳偏西才回宫;夜里想着天下大事,睡不安稳,就披衣起床,继续办公。

朱元璋绝对是个工作狂,他常常吃着饭就停下来,想起一事,就写在纸条上,贴在身上,因此他穿的衣裳往往贴满了条子,就像浑身长满了羽毛。在他的后宫和殿堂的墙上,也都贴满了条子,事情办完后才取下。

大权独揽,勤奋办公,这正是有理想,有使命感的表现,也是自负的表现!

朱元璋认为,自己身为“人君”,有一种责任——他说:“人君日理万机,怠心一生,则庶务壅滞,民无所赖,贻患不可胜言。”最重要的是“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此,甚可畏也。安敢安逸!”从这番话可以看出,他的追求与志向就是以救民自任,以圣人自期:他想要做大禹、周文王那样的圣人,而以元朝末年皇帝的骄奢淫逸为戒。

点评

朱元璋是一个少有的勤政皇帝,他体力充沛,精力过人,事必亲躬,无遗巨细,几乎从不知道休息。早年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不畏繁剧,而支持他的,还有他自己认定的身为人君的责任。朱元璋打江山,戎马倥偬;明朝建国,百废待兴。天下庶务,总于一人,非有过人精力,无法承担。

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

朱元璋子女众多,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女儿。按照明朝的宗藩制度,皇帝的儿子,除了长子立为太子外,其余各子均封为亲王。

朱元璋对亲王们的教育,可以说废尽了心机。他既用言教,又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作为榜样,为子孙们做出表率。

他说,当年的有道之君,都是勤于政事的。他们心里面始终装着老百姓,所以才能保住江山。但是,到了他们的子孙继位的时候,对于道德修养的提高,往往就不加注意了。在内沉湎于女色,在外恣意于游猎,没有节制,政教不修,礼崩乐坏。这样下去,就会“天弃于上,民离于下”,终于丢了天下国家。作为我的子孙应该学习古代的先贤圣哲,“兢兢业业,日慎一日,鉴彼荒淫,勿蹈其辙”,那样你们才能常享富贵啊。

除了这些大道理,朱元璋还讲了一些生活细节上的东西,要求儿子们注意修身养性,要防微杜渐。他说,我持身谨行,也是你们亲眼看见的。我平时绝不亲近那些演戏的优伶,也没有酣歌夜饮的欲望。正宫马皇后也跟我一样,严格地约束自我。对于妃嫔们,我也不会特意宠幸谁,不让这些人依仗我的宠幸来为非作歹。对于妃嫔中说话不靠谱的人,要仔细察看她们的言行。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就要立即纠正,加以诘责。因此她们都注意自己的修养,这样才不会导致妃嫔之间互相嫉妒,不会使宫闱里产生纷争。

至于朝廷上的政事,你们要稽于公论,参决可否,惟善是从。平常休息的时候,对于身边人的话,要尤加审查,那样才可以做到言无偏听,政无阿私。你们处理政事,要持有如履薄冰的态度,要勤政,太阳出来的时候就要开始工作,到夜里时才可以休息。除非生病了,否则不能懈怠。我现在每天这样勤奋工作,这样约束自己,犹恐不及。现在我把这些话跟你们说了,使你们学会持守之道。

从这番话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能体会到朱元璋对儿子们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勤政爱民,还是生活小节,他对儿子们的要求都很严格。他的这番谆谆教诲,在时隔六百余年后,犹言在耳。那么,朱元璋教育儿子的成果究竟怎么样呢?

明初的史实证明,朱元璋对儿子们的教导远远没达到他自己期望的效果,特别是那些分封到外地的亲王们。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为非作歹的人就大有人在,朝官们也不断向朱元璋告状,让朱元璋很苦恼。

早在朱元璋尚未称帝的吴元年(1367年),他就要求诸子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当时朱元璋已生有七个儿子,他希望将来诸子能够继承、发扬他的大业,而不要做生于安逸、长于富贵的纨绔子弟。

这年十月二十二日,他让长子朱标、次子朱到临濠拜谒祖宗陵墓,顺便了解民间疾苦和自己创业的艰难,要求他们“因道途之险易,以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

他要求儿子们到祖宗陵墓之所去拜祭,并访求父老,问问他起兵渡江时的事,并记在心里,以了解他这个做父亲的创业有多么不易。

这年十一月,圜丘(天坛)建成,朱元璋出视,朱标从行。朱元璋命令身边的人引导朱标遍历农家,观察他们的居室饮食器用,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回来后,他对朱标说:“你现在知道农家生活有多么辛苦了吧?庄稼人,身不离畎亩,手不离耒耜,一年到头都得操劳,没法休息。他们住的,不过是茅茨草户;穿的,不过是练裳布衣;吃的,不过是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都是从他们那里来的。所以,我要让你知道,凡居处食用一定要念农之劳,使之不苦于饥寒。如果你不想着这一点,还对他们加以横征暴敛,老百姓可就活不下去了。”

明朝在皇宫中建有大本堂,这里藏有古今图书,是太子和诸王读书的地方。朱元璋聘请天下名师担任教师,不仅传习经史礼仪,也朝夕论说“民间稼穑之事”和“往古成功之迹”。师傅们对皇子们管束甚严,皇子中有不听话的,甚至要挨打。

大本堂的建筑不加雕饰,朱元璋命宦官内侍在院中种植蔬菜,他说:“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今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昔商纣崇饰宫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国亡。汉文帝欲做露台,而惜百金之费,当时民安国富。夫奢俭不同,治乱悬判。尔等当记吾言,常有儆戒。”

死后当知万事空

翻开朱元璋的生活履历,如同翻看着一页页的死亡清单。上面充满了血腥争斗,刀光剑影。在这部履历的最后一页,赫然躺着这样一张清单:

死者:朱元璋

年龄:71岁

身份:大明朝开国皇帝

死亡时间:1398年

死亡原因:病逝

死亡地点:北京

随着这张清单,朱元璋晚年的光景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四月二十五,年仅三十九岁的太子朱标死了。皇位继承人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太大。他在皇宫东角门召见群臣时说:“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不禁大哭,这时他已经六十五岁了。

朱元璋诛杀权臣,本来想要为子孙铲除后患,但是他没想到太子朱标会死在自己的前面。他把一切都设计得很美妙,但是惟一没设计到或者说他控制不了的因素就是,朱标早逝,死在了他的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突然发现自己已不再年轻。

按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能由皇太子的长子接任,而朱标的长子早已夭折,这时排行老大的朱允纹才十五岁,更令人不放心。朱元璋在位,尚且感到如狼似虎的悍将难于驾驭,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将来怎么能保证坐稳皇位?

没有办法,朱元璋只有拖着老迈的身体,继续管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更重要的是,他要送朱允纹最后一程。为了孙儿的皇位多一层保障,他必须把更多的人送上断头台。——这也是他晚年嗜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淑妃是太子朱标的亲生母亲,她为人明敏,事上有礼,是朱元璋的“贤内助”。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让她代摄六宫事,实际上具有皇后的地位。

然而,朱元璋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担心历史上母后临朝的事重演,就想学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于是,他将李淑妃的哥哥召来,叫兄妹相见,说:“你跟随我几十年,朝夕在我左右,尽心尽力,所以我才叫你们兄妹相见,尽尽骨肉之情吧。”

李淑妃立即明白丈夫的意思是赐自己死,于是上吊自杀。

朱元璋抚尸而哭,对李淑妃的哥哥说:“我不是不知道你妹妹贤慧,只是人心难测,担心我去后她会重演武则天之祸,只得压抑我自己的感情这样做。”

岁月无情,朱元璋一天比一天苍老,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年青人,长期的战争经历和繁重的公务压弯了他的身躯,消磨了他的锐志。

大明帝国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朝鲜归顺了大明,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在朱元璋他看来,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就能根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万世平安。

一切都安排好了,朱元璋也可以放心的走了。

此时的他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脱,他打了一辈子仗,忙了一辈子公务,也杀了一辈子的人。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的晚年生活颇不寂寞,朝廷之事,只要不是太重要的,他都放手让孙子朱允炆去处理,而自己则待在后宫想享一下晚年的清福。年近70的他宝刀未老,居然宠幸上了一个宫女小张氏,而且还有了一个女儿,这就是朱元璋众多子女中最小的一个——宝庆公主。

朱元璋老来得女,爱之甚切,将她奉若明珠,百般呵护。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一个秋高飒爽的日子,朱元璋病倒了。一开始,他病得并不严重,虽躺在床上,却也经常下地活动。朱允炆等人来看他的时候,他有说有笑,看不出一点儿有病的样子,而且他还曾单独向朱允炆传授了自己的治国策略。

转眼到了冬天,朱元璋的病情本来大有好转。不料,突然从西安传来消息,朱元璋的二儿子秦王朱樉病死。次年二月初,又从太原传来消息,朱元璋的三儿子晋王朱棡病死。虽说朱元璋早就知道他们两个身体一直不好,而且对他们两人生前的所作所为也很是不满意,但是,毕竟他们是他的儿子。

接二连三的丧子,这对朱元璋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自此病情开始加重。

如今,剩下的四子燕王朱棣实际上就相当于朱元璋的大儿子了。而朱棣也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有才智的一个。这不能不让朱元璋为自己性格柔弱的孙子朱允炆担心。

为此,他专门给燕王下了一道手谕。让燕王学周公,而且特别表明他的任务就是防守边疆、安抚百姓——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他又擢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并谕令齐泰和黄子澄辅佐朱允炆处理朝廷一切事务。而且,他还提前颁下了遗诏:待驾崩之后,太孙允炆嗣位,诸王各自镇守属地,一律不准回京。

本来,朱元璋还想为朱允炆多做点事情,可是不行了。自四月中旬起,他常常处于昏迷之中。即使偶尔醒来的时候,他的意识也很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莫说处理军机大事了,就连和儿孙普通的交流都成了难事。

朱允炆和大臣们心里明白,朱元璋的时日真的不多了。

这年的五月初九,在微风习习傍晚,本来昏睡不醒的朱元璋忽然睁开了眼睛,头脑出奇地清醒。他吩咐宫人把朱允炆叫到了身边,再次向他传授了一些治国之道。朱允炆听完这些嘱托后,张嘴想问点什么,但最终没有问出来。

看着满头白发、形容枯槁的爷爷,朱允文实在不忍心让老人再多说了。

突然,朱元璋弯下身子,剧烈地咳嗽起来,直咳得整个腰身都成了一个弧形。朱允炆大惊失色,赶紧过去为朱元璋抚背。折腾了许久,朱元璋的喘息才略略平止。他无力地摆摆手,让孙子坐到一旁。这时,小张氏抱着宝庆公主走进了朱元璋的寝殿。

当朱元璋看到长得粉嘟嘟女儿时,不由得眼睛一亮。他伸出两条瘦骨嶙峋的胳膊,想最后再抱一抱她,但未能如愿,他的胳膊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崩殂,终年71岁。他被葬在南京城外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同年五月十六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是为明惠帝,也称建文帝。

然而,朱元璋死前的良苦用心没有奏效,而其大杀功臣的效果却立竿见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朱棣便率军南下,朱允炆的军队人数虽然占优,但臣无良臣,将无良将,最终落得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下场。

点评: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励精图治,勤奋好学,从—贫苦放牛小童,经过十几年的戎马生活,削平群雄,推翻元朝,统一了全国,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大帝,堪称一代枭雄。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全面奠定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其影响之深不仅在于上层,而且达于普通人民的社会生活;不仅在明朝,而且及于后世。

同类推荐
  • 把我们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把我们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山河破碎,惟有抗战到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永恒的、坚实的根据地。
  •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三)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三)

    本书向读者解剖了笼罩在陵寝上的谜团。内容有:曾侯乙墓之谜、秦始皇陵墓之谜、中山靖王刘胜墓之谜、汉武帝茂陵之谜等。
  • 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东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
  • 唐初风流

    唐初风流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莫名回到李唐王朝,独身一人的萧逸心情忐忑。此时,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整整六年,暗中积蓄实力的大唐将士,即将对塞外展开征伐。这是一个盛世的前夜,一个令国人最是魂牵梦绕的鼎盛王朝。萧逸今后将要何去何从?是混吃等死,还是蟾宫折桂,去那名闻遐迩的曲江池,攒花饮宴?是当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地主,还是跃马天山,做一位青史留名的大将军?长安欢洽金谷宴,粉汁凝香沁涤纱,流光落霞深院日,试看黄鸟啄名花!一切尽在唐初风流行!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无与争锋

    英雄联盟之无与争锋

    当英雄联盟成为奥运会竞技项目之一,全球掀起一股LOL热潮,诺子涵以热血沸腾的姿态,通过重重选拔,率领中国队杀入巅峰之战……
  • 神朽记

    神朽记

    这世上很多穿越或者重生的人,似乎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遗憾,然而在这之前却并无办法。于是不是指望着天降奇遇,便是指望着身体变异。卓连运气不大好,没赶上奇遇,身体也没有变异,只好自己努力。
  • 仙魔惩戒者

    仙魔惩戒者

    资质绝佳却因没有灵根无法修行的秦歌,为了自由自在,为了不被修行者所欺辱,十年练就《灭仙指》这门强大的奇法。秦歌无意中卷入双生子事件之中,从一小镇中得到一幅画卷,那画卷让他明白,自己练就的指法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是什么造就了仙魔,那星空的背后又藏着什么,关于秦歌的传奇,从这里开始。在这苍茫星空中,从此多了一位仙与魔的惩戒者。本书非正常套路,入手需谨慎
  • 战乱界

    战乱界

    从那一天开始,我的一切都被我抛弃了。------战歌
  • 乡村蟒灾

    乡村蟒灾

    中原腹地、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村上,在一位弯腰驼背、头发花白的族长的带领下:人们默默无闻、辛勤地按照日升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忙碌着、循环着......地下,在一条通体漆黑、头顶冠子、昂头立起身躯的巨蟒注视下:群蛇缠绕、万蛇游荡、风起浪涌、大大小小无数个地洞首尾相连、蔓延千里、掏空了村庄下的全部泥土......悬空在上的村庄生活着人。悬空下的地下生活着无数阴冷的蟒蛇群。一个人类不经意的失误、拉开了一场人蟒大战的序幕......
  • 佛说演道俗业经

    佛说演道俗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农民工闯关东

    农民工闯关东

    一个苦逼的农民工因祖上积德,今世积善,在意外身亡后,获得灵魂摆渡机会,幸运的避开了喝孟婆汤,过奈何桥的宿命。且看一位平凡的农民工如何在异界中生存!哈哈,农民工也可以任性而活!
  • 黑子的篮球同人文

    黑子的篮球同人文

    呜,存在超低的黑子同学也要来一场华丽丽的逆袭了
  • 十二骷髅

    十二骷髅

    原笔名猪八公子,旧作《我欲成魔之东北乔四》已经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摊均有出售。
  • 雪球专刊第018期:影视梦工厂

    雪球专刊第018期:影视梦工厂

    虽说电影行业历年都起码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看看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年年小于利润,甚至经常为负。钱都被存货和预付款给占用了,没有办法电影电视得先投钱去拍吧,而电影院电视台都得先收到钱才延期支付给它们,因此,只要想继续成长,经营性现金流就不会好看。华谊上市没几年,募集资金就用光了,还借了很多借款,盈利能力也才10%左右的ROE,而且影视风险还不低,现在市场份额越来越向大片集中,投入需要越来越高,连续几部票房毒药就可将公司陷入泥沼之中。国外影视巨头无不被收编到巨型传媒集团里,估计就是想用多元化来平衡影视的高波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