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93500000014

第14章 青少年人际交往指导

如何与父母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了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会因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和睦。另外,如何与同伴交往,也是青少年心中的疑惑。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对朋友的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当然,他们对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这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一、写给青少年朋友的建议

青少年朋友内心渴求家长、教师的理解,呼唤“理解万岁”,他们不喜欢简单的说教,不喜欢机械的“回忆对比”。他们有的与家长讲话沟通越来越少,有的与老师处于对立的紧张关系中,在期望师长“理解”的同时,却很少能理解师长的良苦用心和殷切希望。

(一)跟父母交往

1.了解代沟当进入青少年期后,亲子之间会出现一个新的现象,即亲子间的“代沟”。

青少年们觉得父母越来越不理解自己,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总是跟父母那些过时的认识格格不入,因此亲子之间的距离在拉大,关系逐渐疏远。

代沟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青少年想建立起自己的小天地,养成独立自主的状态,能跟大人们平等对话,但因为采用批评或反叛的方式,就容易形成跟家长的隔阂;另一方面是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影响,使不同生活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这些不同世代间认知与经验的差距,成为形成代沟的另一个原因。比如,青少年没有体验过经济萧条、生活艰难,但却能熟练自如地应用网络跟世界进行无限沟通;青少年住在高层建筑里,缺少大杂院里面跟邻居孩子嬉戏打闹的乐趣,但却懂得外语,可以跟外国朋友交往;青少年大多不会用算盘做计算,但却会用电脑解决数学问题。

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和文化也在变迁。

青少年面对父母的管教,应把它理解为父母的关爱和珍惜。父母操劳是为了儿女的幸福,儿女的健康成长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比如父母发现孩子和一些不爱学习的人交朋友,就很紧张,可能会对他们之间的往来加以阻止。青少年这个时候不应一味厌烦父母的阻拦,可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新朋友:“和他在一起有危险吗?他哪些方面值得我欣赏?……”如果对学习提高无益,应该小心,应选择正直的朋友。如果朋友有闪光点,青少年可以帮助家长了解新朋友,让他们也发现朋友的优点。青少年应避免采用不理睬、不听从的方式,甚至表现出反抗行为来对付长辈,形成厉害的冲突。父母当然不希望自己辛苦奔波操劳,却养育着一个让他们烦心、跟他们对着干的孩子。

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比较平和的方式来加以解决的。所谓成熟,正是要学会用比较聪明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调整自己,找到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跟家人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跟外部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

2.了解并适应家庭的特殊性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启蒙学校,赋予青少年生命中的第一种角色——为人子女,这也是成长历程中的第一堂必修课。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物质条件、家庭气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比如就家庭结构来说,有的家庭父母双双都有权利,彼此都可以发言,并且互补。有的家庭由父亲或母亲单人掌权,配偶只能附合。有的家庭对外由父亲出头做主,对内则由母亲操持家务。就家庭气氛来说,有的家庭家人之间彼此感到亲近、喜爱、高兴、满意。有的家庭不是很亲近、不是很快乐,甚至彼此仇视、争吵。就教养方式来说,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是开放、坦诚和尊重的,大人小孩都可以轻松交谈、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双向性”的沟通。有的家庭父母要求孩子“单向性”地听取父母的话,晚辈没有发言的可能,没有说“不”的权利。就家庭经济状况来说,有的家庭物质生活富裕,有的家庭经济条件稍差。所以,在青少年的脑海里,可能会把自己的家庭和其他人的家庭进行比较,从而勾勒出自己家庭生活的理想模式;可能会羡慕同伴的家庭,觉得他们的父母民主而自己的长辈专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

青少年要适应自己家庭的生活模式,扮演好自己为人子女的角色。当子女与父母之间意见发生分歧、观点出现不一致的时候,青少年应该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告诉父母。比如关于父母对自己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女生可以这样对他们说:“关于我和男同学的交往,请不要问我细节问题,但您们教我的东西,我一点都不会忘记,我肯定知道什么对我有害而什么对我有利。”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注意考虑父母是否有时间、心情倾听自己的声音,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要运用自己的幽默,用积极的观点逗父母开心,要主动承担家务,尽力创造一个积极的氛围来帮助他们改变,赢得他们的赞同。

适应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青少年受到各自家庭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影响自己的家庭。如果适应不良,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果适应良好,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参与、自信、设定目标、交友等,利于他们逐步走向独立。

3.理解父母、有效沟通交往过程的首要方面就是交往双方的信息沟通,它是相互知觉和理解的基础。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的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感等都可以看做信息。青少年要多与父母进行思想交流,谈一些学习生活中的事情,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同时也了解父母的思想看法,这样才能达到相互的深入理解。与父母沟通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样“麻烦”和“没办法”,可以考虑一下这些问题: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知道他们最喜欢吃什么吗?你给过机会让他们了解你的想法吗?你知道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吗?你长到这么大,你为他们做过一次饭、洗过一次衣服、倒过一次洗脚水吗?……这些,就是你跟父母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秘诀。当青少年走向独立时,可以运用这些秘诀,尝试跟父母进行交流,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青少年必须学会逐渐承担起责任,逐渐学会自我负责。比如,如何选择学习方法,今后做什么样的工作,到什么地方工作,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买什么东西等等。

在逐渐学会独立的过程中,青少年也学会了理解父母,学会理智地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最终取得双方的相互适应。比如,青少年有时会觉得父母老像对小孩似地“教导”自己,他们比较反感父母的说教,有时恨不得赶紧离开父母而拥有一方自由的天空;或者干脆跟父母唇枪舌剑、背道而驰。其实,父母也曾年轻过,他们并非对青少年毫无了解,只不过如今他们比子女更成熟、更广博,他们试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子女处事做人的方法,他们害怕子女交的“学费”太多。

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父母,因为父母与其他人一样,有优秀的一面,也有欠缺的一面。应该认识到对父母而言,在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走向独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们呕心沥血、劳碌一生,如今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享受孩子离家后的清静和空闲了,而且可以为自己成功地培育了一个成熟、独立的孩子而自豪;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孩子离家后,这份空闲和清静所带来的失落、空虚和寂寞。这种压抑有时甚至是一种危机,父母可能不会一下子接受,需要逐渐适应孩子长大后出现的这种新问题。青少年应该告诉父母长辈:“孩子长大走向独立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你当年青春年少离开家时,你的父母也有同样的经历,我需要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但是,青少年和父母之间往往会在独立和放手的权利交接之间产生矛盾。青少年觉得父母过于限制自己的自由,不让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凡事都要按父母的想法行事;而父母们则觉得孩子们经验不足,如果放手太快,不加以控制,恐怕孩子不能成才反而误入歧途。确实,在东方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一般都把家庭关系看得很重,亲子间的关系常没有明确划分,做父母的,把子女当做是自己的“一部分”,没有“你与我”的划分,极少考虑子女的个人因素,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养育子女。比如,有的父母小时侯没有机会念书,或是没有考上自己向往的学校、专业,就把这些遗憾放在自己子女的身上,不顾孩子的愿望、能力、兴趣,一相情愿地要求孩子去弥补大人们没有实现的愿望。这个时候两代人应该做出协调,父母应该给青少年平等发言的机会,青少年也应该向父母表达多年养育的感激之情,让他们知道自己很珍惜父母的操劳,并在努力理解父母意图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个人的见解。

即使一时父母可能还不能理解孩子们的新奇想法,青少年对父母提出的教导仍然应该理解,把这种教导理解为父母对自己的保护而不是看成父母企图控制自己。只有在良好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父母的支持和接受,才会有自由飞翔的机会。

总之,青少年应该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人,真实地看待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认识并弥补代际差异。他们应正视童年的现实,要有勇气承认童年发生的事情与成年以后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且鼓起勇气袒露自己对父母的真正感觉。青少年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寻找足够的力量帮助自己治愈心中的那个弱小的自己,从而重新获得成长的力量和信心。

故事一则苹果树很久以前,有一棵高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在树下快乐地嬉戏,有时还会爬到树上玩。小男孩渐渐对树有了感情,树也喜欢上了他。几年过去了,小男孩长大了一些,不再到那里玩了。

一天,男孩经过树下,苹果树忧伤地对他说:“你是来和我一起玩的吗?”男孩回答说:“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在树下玩耍的小孩子了。现在我喜欢的是玩具,我需要钱去买玩具。”“真遗憾,”苹果树说,“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摘下我身上所有的苹果,然后把它们卖掉,这样你就有钱买你喜欢的玩具了。”

男孩听完后非常高兴。他摘下并卖掉了树上所有的苹果,得到了买玩具的钱。失去果实的苹果树像几年前一样开心。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男孩都没有再回来,苹果树很难过。

多年后,男孩已长成了小伙子。一天,他回来了,苹果树兴奋地问他:“你是来找我玩的吗?”“我没时间跟你玩。我要工作才能养家糊口,”小伙子说道,“我现在需要一座房子作为我和妻子、孩子居住的家。你能帮帮我吗?”苹果树说:“真遗憾,我没有房子,不过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用来盖一座房子。”于是,小伙子砍下了苹果树所有的树枝。苹果树依然很开心。但此后他和苹果树又是一别多年。苹果树再次陷入了孤独和忧伤之中。

一个炎热的夏日,中年的他又一次来到树下。苹果树激动地说:“你是来和我玩的吗?”男人说:“我的日子过得不好。我想要一只小船,乘着它去畅游散心。你能满足我的这个心愿吗?”苹果树答道:“你可以用我的树干造一只船,有了它你就会过得快乐一些。”于是他砍倒了苹果树,用树干造了小船。

又过了许多年,苍老的他再次来到这里。他说:“我的年纪太大了,现在不需要更多的东西了,只想有一个地方休息。我太累了……”苹果树含着泪对他说:“我只剩下树根了,但这是坐卧休息最好的地方了。来,坐在我这儿吧。”老头坐在了树根上,苹果树仍旧是那么开心,它含着泪笑了。

我们的父母多像这棵苹果树呀!而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否也像那个人对待苹果树一样呢?

感悟:我们是否也常常习惯了父母的付出而忘记了回报呢?

(二)跟教师交往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课题,在学校的多年时光中,教师和同学们是重要的交往对象。跟父母长辈的关系类似,青少年对教师或其他权威者的言行,开始采用批判的方式去评价,开始对成人们的观点质疑。如果青少年们向老师表达看法时过于冲动或者出现反叛行为,可能会影响到与老师的交往。

1.尊重教师这是作为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对教师应该有礼貌,即主动问候教师,用请求语气要求教师的帮助,得到帮助之后应及时致谢。应虚心听从教诲,不强词夺理,不蛮横顶撞,心平气和地跟教师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会有缺点、有错误,有时在处理某些事件的时候,甚至会误解学生。即使如此,青少年也不能全面否定教师或不尊敬教师,应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具有包容的气度,寻找适合的时机采用平和、诚恳的态度来澄清误会。青少年为了表达自己的尊师之情,可以时逢教师节、元旦、春节或是毕业的时候,自己亲手制作小礼物赠送给教师。平时要多主动了解教师的困难,表达自己的关心,询问自己是否可以提供什么帮助。如果自己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和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观点和认识。

2.了解并适应教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形成较长时间的影响,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对象,不同类型、风格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有的教师对待学生态度严肃,时时对学生进行严格监督,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命令。对这种专制型的教师,青少年们应摒弃自己对教师不喜欢的想法,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努力搞好学习;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平和,提供给他们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鼓励集体活动中的合作。这种民主型的教师,容易得到青少年的欢迎,在师生之间融洽的气氛中,青少年要积极追求学习进步。又比如,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喜欢用讲述、问答的方法,有的则更多地运用练习和讨论,这时候青少年应该了解教师的讲课风格,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学习目标。总之,青少年应本着从教师处获取最大收益的观点,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内外的机会,从中学习新知识、生活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小资料:

三分之二的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2003年6月底,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市中小学提前两周复课。

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小汪同学“遗憾”地对妈妈说:“7月14日开学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提前?”小汪说,他觉得“空中课堂”的contentid=老师讲课比本校老师讲得好,而且在家待着自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小汪这种心理。《知心姐姐》杂志社最近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三分之二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5.8%的被访中小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这表明现在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为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在《知心姐姐》此次调查的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中,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老师说话,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

天天和老师在一起,除了听老师讲课外,难道就没有什么内容需要与老师交流吗?显然不是。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其余68%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68%的人认为自己胆小,61%的人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30%的人认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说,《知心姐姐》的这一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和成人,主要是与父母和老师之间沟通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张雨青博士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日常观察,认为这一调查结果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可信度较高。

卢勤说,从她这么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经验来看,当前广大中小学生和成人之间的沟通存在5个方面的矛盾,包括成人过高的期望和孩子的无望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度保护和孩子的无能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多关心和孩子的无情之间的矛盾,成人频繁地干涉和孩子的无奈之间的矛盾以及成人过多的指责和孩子无措之间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最怕老师和自己说学习不好或成绩下降了的话题,14%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13%的学生最怕老师说自己的作业不认真,11%的学生最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10%的学生最怕老师让自己请家长来。

卢勤说,学生们喜欢从老师平常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的性格、喜好甚至优缺点,特别是老师曾经让自己害怕的言行更让他们刻骨铭心。这些判断最后就形成了一种交流障碍的起因。或许孩子们有判断不准确的时候,但他们尽量用回避来避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卢勤认为,只有愉悦的沟通才能刺激孩子和成人交流的欲望。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和学生换位思考,一味强调希望、成绩,吝于表扬和肯定,当然不可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

张雨青也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们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中国的师长对孩子的关注度高,但鼓励性的关注少,往往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缺点,这样,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多是负面评价。不愉快的体验逐渐累积,也就渐渐使孩子从心理上离开了本应该是亲密朋友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负强化太多,良好的行为就相对减少。另外,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只有不断地良性互动起来才能促进发展,而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平等、尊重还有给予更多的理解。

学生们不愿和老师交流,原因还在于事实上能主动和孩子交流的老师也不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说老师“很少主动找我说话”,9.7%的学生说老师“从来没有主动找我说话”。只有27.3%的学生说老师“经常主动找我说话”。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卢勤建议广大老师和中小学生家长注意培养孩子沟通的欲望和兴趣,这对于帮助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对于“因为胆小而不敢和老师交流”的孩子,家长要把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不管是学习上有疑问,还是老师误解自己,或者是想请老师帮忙,以及想和老师拉近关系、增进互相了解和师生情谊,都需要孩子主动去和老师沟通。孩子如果不主动,那么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会成为自己的困扰。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用平等的身份去和老师交流。对老师需要尊敬,但不必对老师恐惧和害怕。

对于“害怕自己说的话让老师不高兴”的孩子,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技巧,比如给老师提建议或消除老师对自己的误解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要在和老师单独相处的时候和老师交流,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

对于“认为老师偏心或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先去主动接近老师,表达自己想和老师交流的愿望和交流的内容。这样的交流多了,才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对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偏见。情况很可能是学生越主动,越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越增加老师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害怕别人说自己‘拍马屁’”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说清楚,与老师接近、交往、请教,就像与父母、同学或其他人交往一样,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什么不对。当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去“打小报告”,去“邀宠”。

对于“害怕老师谈论的一些话题”的孩子,家长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只有老师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才是取得进步的最好途径。害怕、躲避老师,只能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积越多。

可能有些老师不太注意指出孩子缺点和不足时的方式与场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但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私下与老师多交流来解决好。

张雨青则认为,要真正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就要两手抓: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建设,更多选择那些喜欢与孩子相处的人担当教师这个职业,这是教师这个职业非常基本的职业素质,这种素质是如何培训也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的问题;另外,对教师除了教学技能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沟通技巧进行培训。

(三)与同伴交往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对青少年来说,同伴交往尤其重要。朋友,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字眼,同伴在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青少年成人后与人们结交来往的基础,并从中积累了社会生活的经验,学到了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伦理道德规范等;他们意识到了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学会了与人平等相处和竞争,从而自立于社会,取得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

1.了解同伴特点大千世界,人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事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看看周围的同学和伙伴,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小张同学似乎比别人要冲动,但他友好、随和、外向、直率,喜欢结交朋友,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是个开心果;小杨同学常常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她似乎有点保守,不愿意尝试新鲜玩意,喜欢独处,不怎么参加团体活动;小李同学稳重,脾气好,办事认真负责,对待生活很乐观,比较善解人意……有人说,有共同爱好的人在一起比较投缘,能够成为好朋友,但我们也看到,有些性格截然不同的人,也可以融洽地相处。

有时,人际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黑白分明,这和具体的人际环境特点有很大关系。比如,平时小杨同学很内向,但她和外向的小张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小张的感染,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杨可能会改变自己,显得不那么胆怯和羞涩了;而小杨也会影响到小张,也许小张办事情会变得比较慎重,也不那么急躁冲动了。

基于对自己客观的认识,同时想想你的朋友们——大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是什么让你们相处得很好?什么让你们能够相互喜欢?什么使你感到轻松和快乐?又是什么让你感受到压力和竞争?什么是你应该学习和克服的?……人类有认同和归属的需要,青少年应有意识去适应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特点,欣赏人的多样性,主动参加团体活动,客观进行自我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归属感和被认同感,从而增强自信心。马克思十分欣赏这样一句格言: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能发现,自己并不注定比别人矮一截。请用这句话来鼓舞自己吧。

2.掌握建立伙伴关系的过程与他人建立友谊,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相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从不认识到成为好朋友,最初,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从相识开始的。比如,青少年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在新的班级里,面对陌生的面孔,开始互相探寻、观察,如:身材、仪表、语言、行为、表情等等。接着,会形成对他人的初步评价,如:小张同学言谈潇洒、举止大方,小李同学热情随和、活泼开朗,小王同学大大咧咧、豪爽直率,小杨同学文质彬彬、拘谨谦逊……这种探寻有时是单向的,有时是双向的,如果双方能产生好感,就可能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同伴关系。

第二步,相知。这个阶段通过双方一些接触和交往,开始逐渐了解对方的某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这种交往是友好、和睦、平静的,双方尚未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但作为良好的人际交往,应当尽量广泛地扩大交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多数人际交往都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第三步,亲密。如果要获得更深层次的交往,成为知心朋友,就要进入这个阶段。建立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之上,我们与对方的交往频率变得越来越高。在频繁的交往中,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一起渡过难关,渐渐地,彼此变得心心相通、无话不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依恋感。这时,双方的观点、思想、行为会互相影响,并逐渐在言行、认识、态度方面达成一致。最终,亲密的伙伴关系建立起来了。

有的青少年朋友经常会抱怨说:“我发现在我周围,真诚、热情、善良、正直的人越来越少了,为此我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到底怎样才能找到知心朋友呢?”其实,我们所讨厌的别人身上的一些缺点,可能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有,但是我们往往觉察不到,于是形成了一种“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局面。我们都期待着别人应该更真诚些、更热情些、更善良些、更主动些,然而我们自己又该更怎样呢?不要问“怎样才能找到知心朋友?”更合适的问题应当是:“怎样才能做别人的知心朋友?”朋友之间相互开放的程度基本上是对等的,要想获得知音,必须主动拨响自己的心弦。基于对建立友谊过程的认识,青少年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姿态,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日常的为人处世,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性格、学识、能力,从而形成良好、密切、稳定的伙伴关系。

3.把握交友策略青少年可以通过被他人所接纳、所认同,提高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把握交友的技巧,对青少年认识、控制、改善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大有益处。

第一,拉近距离。交往双方如果在年龄、爱好、兴趣、经历、态度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近点,能够缩小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成为知心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英雄所见略同”,古诗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第二,帮助他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理解和肯定,不应该独自一个人去面对危机。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应鼓励他多跟同学、伙伴交往,同伴的力量是巨大的,往往同伴的支持、鼓励、督促和帮助,要比家长、教师的劝说效果好很多,青少年在同伴的帮助下,往往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对于一个情绪低落、陷入烦恼中的孩子来说,如果能向同伴、好友倾吐一番,请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给予指点和帮助,就能很快地消除负面情绪,释放心中的委屈、郁闷和痛苦,恢复心理的平衡。

第三,尊重他人。真诚地尊重他人,是获得他人尊重的有效策略。关心、信任、容忍他人,能够激发他人友好地对待自己的态度。交往双方如果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真诚带给对方愉快的体验,就可以使双方心灵相通、相近。而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待人傲慢,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引发别人的反感,是有效人际交往中的大忌。常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长处,这在无形中贬低了别人而抬高了自己,会使别人看不起自己,拉大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第四,取长补短。仔细、耐心、随和、思维稳定的人,如果同直率、冲动、急躁、有创新性的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他们往往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实现预期目标。当交际双方的能力、特长、需要、观点、性格特征等方面成为互补的关系时,往往也能够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青少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与同伴交往的时候,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第五,加强修养。诚实正直,能赢得别人的钦佩尊重,办事使人信赖放心。豁达大度,能与别人求同存异,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吹毛求疵。

克制包容,能原谅别人的失误,不一味埋怨、苛求、指责、批评。温和亲切,使别人感受到温暖,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这些,都是一个受人欢迎、被人喜欢的人所具有的品格和修养。一项调查表明了21世纪青少年的交友观:80%的青少年认为善解人意、开朗、热心助人者受欢迎,因此应该加强自身这些方面的人格塑造,以建立美好的人际世界。

4.避免发生人际误解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在很多方面表现得很不成熟、不理智,在交往方面容易产生困惑。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是朋友之间会因为误会而发生矛盾,有些人也因为伤心失望而中断了原来的友谊。但事实上,其中许多人是因为不懂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而造成的。

一般而言,人际误解发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适度不对。就像父母因为溺爱会惯坏孩子一样,好心未必会有好结果。“过犹不及”,凡事不能过度,对好朋友好过了头,朋友会被宠坏,也可能会感到束缚,觉得承担不起。所以,适当的量很重要,即使是爱和关怀也是如此,青少年应该学会理解这一点。第二,方法不对。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身份地位、文化修养、性格脾气的人应有不同的交往方法,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第三,观念不对。比如在考场上,甲要乙将答案告诉他,而乙为了甲不犯错误而未答应。从乙看,是好意,而在甲看来是乙不够义气。

因此,当青少年与别人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时,应该自我反省或与对方诚恳交流,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予以解决或改善,或改变方式、纠正方法,或在观念上加以沟通。如果能够言归于好则皆大欢喜,但如果你竭尽全力仍无法改变局面,那也不必太难过,尤其是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要明白交往毕竟是两个人的事情,若其中一个人走得太累,强求又有什么意思呢?

小知识:

奇妙的人际知觉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相互认识而形成彼此印象的时候,往往不能完全客观地相互认识,而那些对人们客观认识起着干扰作用的心理因素,就是人际知觉效应。

第一,首因效应。在人们相互认识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最先接收到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第一印象”。比如,进入高中的第一天,你对某个老师或同学的印象常常难以磨灭,甚至影响到后来的交往。

为什么这样呢?一方面是最先接收的信息形成最初的记忆图式,后来的其他信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来,这个最初的记忆图式对后来获得信息的解释发生着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是人们更多地注意最先接收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更多的加工。第一印象具有很强的定向作用,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总结出形成第一印象的SOLER技术。S代表“要面对别人”;O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的意思为身体“微微前倾”;E代表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卡内基也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第二,近因效应。最近接收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在人际交往中也发挥着较大作用,影响到对他人评价的形成。这是因为刚刚发生的事情,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鲜明而强烈的印象。一个有关的心理实验是这样进行的:让被试者阅读两段有关描写截然相反的詹姆性格的文字,阅读有一段时间间隔。即先阅读一段后,让被试者做数学题或听历史故事,再读第二段,最后让被试者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结果,对被试者进行詹姆性格的评价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前阅读的那段材料,而恰恰是后阅读的那段材料。心理学家解释说,当关于某人的信息断续被感知的时候,起作用的是最后(最近)感知到的信息。这称之为近因效应。

第三,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即平时我们所说的“一俊遮百丑”“以偏概全”,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认为某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优点,这个优点就会辐射到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物有的外型条件很好,而有的就不怎么样,然后让被试者评价照片上的人与外型条件无关的一些品质,结果漂亮的比不漂亮的在各方面的得分更高。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好的,他就会笼罩于一种肯定性评价的光环之下,从而他的其他品质也变好了;如果一个人的某一品质被认为是坏的,他就会处于一种否定性的评价之下,从而他的其他品质也变坏了。这就是光环效应。

第四,刻板效应。又叫定势效应,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先入为主”。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向被试者展示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展示之前,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罪犯;对第二组介绍这个人是科学家。然后让被试者用文字描述照片人物的相貌。结果第一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着犯罪道路走到底的决心;而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科学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这就是在看照片之前的介绍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即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把获得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加以处理,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归类,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比如,人们普遍认为上了中学后“男孩有后劲儿,女孩会越学越笨”“女孩没有男孩聪明”,这些印象可能带着一种负面的信息,往往会造成对人错误的认识和印象,从而产生偏见。但是,刻板效应也有积极的一面,特别是我们不能完全得到他人的所有信息和特征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对这个人进行推测和判断,简化认识过程。

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方面自己要力争不要让人际知觉效应左右对他人的客观认识,比如,不要因为同学某个方面的缺点就全盘拒绝接纳他人,要消除光环效应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努力避免人际知觉效应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人际交往是互动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在保留自己一方空间的前提下,主动向别人敞开心扉,你能向别人敞开多少,别人往往也向你敞开多少,彼此内心世界相互敞开的程度是对等的。与人为善,认真做人,真诚待人。

5.走出人际交往的认知误区在与同伴交往时青少年往往会出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为:

(1)“只有完全顺从别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缺乏内在自信的表现。没有人会真正喜欢并尊重一个只会说“是”的人,因为和这样的人相处久了,会让人感觉厌倦和负担。此外,再随和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顺从别人,真正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而非不平等的主从关系。有些人因为做不到完全顺从别人,干脆走向另一个极端:躲避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在与人交往时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慌。

在完全顺从和完全不顺从之间有许多其他状态,其中一个比较适中的状态是:小事随和,大事慎重考虑后再决定是否顺从。

(2)“人际关系好=被周围的所有人喜欢。”这是一种完美主义的人际关系评价标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被所有认识他的人喜欢。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各式各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人根本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要求。相反,一个人若能真被所有认识他的人喜欢(喜欢≠尊重,一个人有可能被他的敌人尊重,但不会被敌人喜欢),他得多么圆滑甚至虚伪!我们若真是那样,我们就先得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了。由于现实中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作否定性评价,而且在人际交往中,还常常忽略别人对自己的称赞并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上。

恰当的认知应当是:人际关系好=被周围的多数人喜欢。

(3)“拒绝=伤害别人。”有许多青少年认为,“拒绝别人会使人下不来台从而给人造成伤害”“拒绝别人会使别人丢面子从而得罪人”。事实上,如果我们拒绝别人时注意了方式方法,是不会给人造成伤害的,不仅如此,一个敢于坚持自己观点或维护自己权利的人常常还会得到别人由衷的尊敬与敬佩。

所以,拒绝≠伤害别人,只有不得体的拒绝才会伤害别人。每个人都有权利维护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同时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尊重并维护他人。

(4)“有求必应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热情助人的人确实容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热心助人是有限度的,若不顾自己的局限性一定要求自己有求必应,并认为不如此就会得罪甚至伤害别人,就会失去别人的友谊,那就是认知歪曲了。

首先,我们没有必要做到有求必应,因为在别人的要求中,会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们的有求必应不仅会强化周围人向我们提无理要求的行为,而且会剥夺我们成长与发展所要求的时间和精力。

更何况,没有人能做到有求必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客观局限性。很多人不顾自己的条件,即使做不到的事也先应承、包揽下来,结果不仅使自己疲惫不堪,疲于奔命,而且往往因为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而给人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

要求自己有求必应和不会拒绝别人,其核心都在于缺乏内在自信,不相信一个人凭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样可以吸引别人,而认为只有靠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才有可能换取别人的友谊,结果常因未能做到有求必应而内疚并自责,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所以,有求必应只会损坏人际关系,而热心助人也不等于有求必应。

恰当的认知是:量力而行,向那些确实力不从心而又求助于你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换言之,与人交往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5)“称赞他人=奉承和虚伪。”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社会赞许的需要,称赞他人不仅是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欣赏与肯定,而且也是在传递一种友好的信息。人都喜欢那些悦纳自己的人,因此,称赞往往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称赞≠奉承和虚伪。只要我们的称赞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就会满足别人对社会赞许的需要,还会让对方由衷地感到快乐。想一想我们自己,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是不是让我们除了感觉愉快之外还心存感激,因为那是对方对我们价值的确认,反之也一样。恰当的认知是:真诚、实事求是地称赞别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6)“批评=拒绝和不喜欢。”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需要合作,需要相互支持与帮助,互相满足其归属需要与自尊需要,而且也需要对方的中肯批评与指导。因为人都有认知上的盲点,消除认知盲点的方法除了靠自身的摸索外,更主要的还要依赖于周围人的指点。所以越高层次的人际交往中,越少不了相互的批评与指导。中国语词中的“诤友”,指的就是能直言规劝的好朋友。即使是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你真诚、中肯、得体地指出对方的问题,对方通常也会由衷地感谢你,因为由于你的提醒,他少走了一段弯路。

所以,方法恰当而又就事论事的批评,即等于关心与爱护。

(7)“和人说话时看着别人是不礼貌的。”这是典型的“心理投射”表现,是自己怕被别人看得不自在,不好意思,因而认为正视别人是不礼貌的。事实上,交谈中正视别人是表示对别人的重视、尊重和关注,是最基本的礼貌之一。所以,正视别人等于尊重和关注别人。

(8)“只有条件好的人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就青少年而言,这里的条件好主要是指外形好、学习成绩好或有一定的特长。不可否认,这些的确能增加人际吸引水平,但是,除此之外,人的许多内在因素,如谦和的性格、上进心、勤奋努力以及待人诚恳等品行,一样可以对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具有更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前者的优势及特长惠及的是自己,而后者的内在品格则能惠及并感染他人。更何况,人对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只要你不断保持上进,你就一定会有吸引人的地方。

所以,条件不够好的人一样可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9)“只有主动和我打招呼的人才是愿意和我交往的人。”是否能主动和人打招呼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或对方与自己的熟悉程度。通常,内向的人是很少主动和人打招呼的,若因此就认为别人不愿和自己交往,以至于对人心生害怕进而责备自己是否做了什么不恰当的事,这都是自己给自己施压。如果我们换个想法,把那些未能跟我们主动打招呼的人都当做正等着我们主动与他打招呼以表示我们愿与之交往的、内向而又害羞的人,我们的人际交往就会主动许多。

所以,未主动与我们打招呼的人是殷切期望我们与他打招呼的人。

(10)“如果我做不到喜欢所有的人,我的人际关系就有问题。”这是第二种错误认知的另一种表现。人各种各样,我们不能强求自己让所有人喜欢,同样也没有理由要求自己喜欢所有人。那不仅是对自己的苛求,甚至有可能是对自己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否定。

恰当的认知是:如果我能友好地对待周围的人,我的人际关系就会挺不错的。

总之,由于以上认知上的误区,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起内心的焦虑与不安,造成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紧张,使得青少年不能很好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影响青少年正常、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所以,青少年对人际交往应该形成恰当的认知。

二、写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影响很大,伴随孩子的逐渐成长,会使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么越变越羞怯,要么越变越勇敢。比如,有位老师曾经向一名学生大发雷霆,使该学生受到伤害,从此回避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注意和关切。这种逃避型的孩子渐渐不跟其他人说话(除了父母),自我封闭,后来甚至发展成为对学校的恐惧。

另外,父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父母杜绝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或者非常担心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孩子有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错误的信息而认为世界充满危险和不安,这样,孩子无法从日常社会交往中学习到必要的社交技巧,产生社交障碍和困扰。

(一)教师与青少年的交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能滋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在学校情境中,师生关系是最为复杂、最能影响人际环境气氛的重要因素。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教师对待学生要有足够的信心、耐心、细心和爱心。有了信心,就能把曲折变成转机;有了耐心和细心,就能解除学生的困惑;有了爱心,就能读懂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是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如果把学生比做一颗小星,那信心、耐心、细心和爱心就是教师给予的光亮,有了这一切,这世界将会灿烂无比。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作为教师,如果能够激发青少年的佩服感,得到他们的尊敬,就很容易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督促青少年对教师的认同与模仿。比如在性教育问题上,教师跟家人不同,可以从客观的立场利用教学情境或某些团体活动跟青少年讨论有关性的问题。对于同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们,使他们懂得如何成为真正成熟的男人或女人;对于异性学生,可以帮他们学习异性身心特点,帮他们学习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注意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师生交流沟通。比如,可以通过在班级内创设“知心信箱”,通过写周记、说心里话、咨询等形式,让学生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给学生一个表达倾诉的空间和机会。教师不能以学生的表现优劣、成绩的高低对待学生,要始终把爱真诚地洒向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艺术修养融入教育教学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2.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进行教育要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发展阶段,提出心理教育的要求,确定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获得奇效。俗语有“千人百性万脾气”,常言道“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比如,处于少年期的孩子们,喜欢跟同性接触,对异性则是排斥甚至躲避,也就是说,男生喜欢跟男生要好,排斥女生;而女生乐意跟女生在一起,讨厌男生。作为教师,要掌握这一阶段孩子们的特点,不要勉强把男生跟女生凑合在一起,而应该抓住机会,利用某些团体合作活动,促进他们进行沟通,讲解男生与女生之间的不同看法和习惯,帮助他们对异性有适当的了解。

又比如,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了解其特点:或者是其智力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或者是其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勤奋,态度认真。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也要分析其情况:或者是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沉湎于幻想之中;或者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缺乏自制力。对有些自卑感很强的同学,作为教师要关心他们,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改变这类学生在集体交往中的角色,让他们完成一定的集体服务工作,使他们觉得班集体需要自己。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为这些同学设定专门角色,促使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并使他们获得成功,从而产生积极、成功的心理感受。

总之,要具体分析每个青少年的特点,找到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的教育切入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向更好的方面继续发展。

3.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注意发现每个青少年的闪光点,对于有些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具有绘画、舞蹈或其他特殊才能的学生,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成为有用的人才。尊重学生,是教师进行成功教育的前提;爱护学生是为人师长的道德要求。比如,如果有的学生出现消极行为,教师应联合家长,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充分的耐心、信心、爱心和关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启发和诱导,创设有针对性的积极、健康的行为情景,帮助其逐渐改善和调适。如果情感冷漠,不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急于求成,一味采取过分的惩罚手段或强迫性的威压措施,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行为调整、改变,反而起到反作用,容易激起其抵触情绪、反叛心理,导致更加消极行为的产生。

教师要有尊重学生的人本意识,善于从学生角度考虑、体会学生的想法,细心体察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采用微笑、注视、点头、关怀性接触等方式,对学生加以鼓励、肯定、赞扬,得到接纳、认可、信任和尊重,使自身的教学发挥出良好的效果,正面促进学生发展。对待所有学生,都应保持一种中立和平等的态度。爱护和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只有爱护和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积极的反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热爱。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影响,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一定要注意锤炼、规范自己的语言,采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赞美性、激励性、关怀性的话语,而避免比较性、威胁性、伤害性、否定性、独断性的话语,比如,把“我说这样做,就是这样做”换成“大家还有什么建议吗?没有的话,就这么定了。”把“我认为你们班不怎样,比××班差。”换成“我认为只要在××方面做一些改进,你们一定会超过××班的!”在爱护、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避免从单方面顺从、迎合学生喜好,从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引导学生。

面对孩子的缺点怎么办?有不少老师是采取呵斥、训斥、训话等方式,结果收效甚微。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校长用糖块教育打架斗殴的学生颇具新意。

有一次,陶校长在路上看到一名叫王优的学生用泥块砸同学,陶校长叫住他,并让他下午两点到校长室。王优同学怀着忐忑不安和准备挨训的心理走进陶校长办公室。陶校长笑着让王优同学坐下,并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块,说,第1块糖是奖励你准时到校长室,王优感到十分意外;陶校长又从口袋里掏出第2块糖,说第2块糖是奖励,我让你停下来,你就停下来,这时王优坐不住了,满脸通红;陶校长又掏出第3块糖,他说,这第3块糖是奖励你打得那么勇敢,因为那同学欺负别的同学。这时王优同学连说,陶校长,我知错了,我一定改,陶校长又掏出第4块糖,他说这块糖是奖励你知错就改的。当然,我没有糖块给你了,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王优同学眼里噙着泪水走出了校长室。

面对问题学生,教师要热爱、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用无私的关爱去抹掉学生心中的阴影;教师还要宽容、尊重学生。宽容和尊重之中蕴涵着了解、信任、等待,表现出老师对学生的信心,渗透了对孩子诚挚的热爱,是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态度。

4.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如果人们遇到挫折而又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陕西一位女教师因患严重的心理疾病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觉是在误人子弟,想想不如死了算了……”。生活中,很多教师也会产生和这位女老师类似的情绪。老师也是凡人,会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也存在衣食住行等现实问题。对教师而言,教学任务重,社会各界寄予的期望较高,如果再加上生活中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影响心理健康,有时甚至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对学生发无名火,辱骂、体罚学生等。

所以,教师要经常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营造宁静、淡泊的心境,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业余爱好,用良性的情绪体验影响、感染学生,了解并深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要有意识地自我调适,训练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寻找开心,积极进取,尽量避免消极情绪的出现。当消极情绪出现时,通过释放、转移、忘记、宽容、抑制等渠道解决,多与他人交往、沟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留无意,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对天上云卷云舒”。通过自我提高,精通业务,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并经常主动接纳新知识、新气象,增强自己的调节能力,善于改变对心理健康不利的客观环境,为学生做出表率。

学会树立信心,从学生的点滴进步、逐步成长中找到乐趣,即使工作效果暂时不太好,也应该坦然接受,不要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要始终把自己看成一个有价值的人。面对打击,要学会找个理由肯定自己,认真挖掘,相信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争取到成功的机会。心理问题就像感冒,每个人都会得,教师也不例外。关键是教师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给自己开一剂良方。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二)家长与青少年的交往美国作家欧文曾说过:“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意,在我看来,同大人赐给孩子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湾,父母之爱是孩子的亲情依靠。那么,父母应该怎样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交往,促进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呢?

1.接受正确的独立观念当一个家庭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以后,这个家庭的生活从此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在有些家庭中,孩子是全家的生活中心,是父母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得到来自父辈深深的宠爱。但是,请注意,这个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思想,会走出家门,踏上工作岗位,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特别是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后,独立意识日渐浓厚,希望能够自主地处理某些事情,把成人的指点当成“多余”和“唠叨”,但事实上孩子经验缺乏,在生活上还得依附于父母,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可以始终保持不变,但是爱的方式应该随着孩子长大的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家长要理解青少年的这种矛盾状态,拉近彼此的距离,减少包办代替。应该逐渐扩大孩子自己的空间,适当放手,让他们越来越多地学会承担责任,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帮助孩子鼓起勇气面对独立的挑战。

当然,对孩子做出的精彩表现,应及时表达赞扬和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独立与成长是不可避免的,独立意味着孩子逐渐走向成熟,父母应该理解这个事实,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孩子离家走向独立,面对冷清的家,父母难免产生失落感,但同时请不要忘记,你们还培养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也是体验成功的时刻。为了应对家庭空巢所带来的孤寂、失落、悲观等心境,父母们可采取增进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扩大社会交往、广泛交友的方法来倾诉不快与压抑,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同龄人相互切磋、交流经验,达到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2.恰当地期望与关爱东方社会文化中,望子成龙是家家户户的共同想法,父母对孩子抱以很高的期望,有些希望依靠孩子来光宗耀祖、增辉门第。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所有的愿望和梦想都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所以,孩子承载着过重的期望压力。同时,虽然孩子已经逐渐长大,进入青少年期,但有的家庭仍然继续着保护和宠爱孩子的习惯。比如,有的父母不让青少年们参与家务劳动,做些简单的类似打扫、洗碗等家事,怕孩子劳累或耽误做功课的时间。这样,使孩子肩负了过多的关爱和保护,殊不知这些方式的期望和关爱,成了沉甸甸的包袱,成为了限制和管束。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然而,家长又恰恰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十全十美,不允许孩子有任何差错。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些家长就会把孩子的缺点无限放大,并且把消极的期待全部指向孩子。在这样的多重压力下,一方面,青少年不堪重负,急于摆脱父母的期望和保护,有时采取一些极端做法,可能会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损害双方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造成孩子学习不用功、缺乏独立性、勤劳节俭意识较单薄等系列问题。所以,父母应留给孩子一个私人空间,调整自己的期望,发展孩子的独立能力,给予孩子恰当的期望和关爱。在教育子女时,不要把眼光只盯着孩子的缺点,更不能把缺点无限放大,要学会全面地看待孩子,正面肯定要多于批评惩罚,通过积极的期待,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

3.尊重、理解孩子由于受中国传统家长制的影响,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是我的私人财产,我有权处置我的私人财产。这种心态造成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导致孩子产生对抗父母师长的逆反心理。其实,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前提。如果子女在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也会懂得尊重父母。如果孩子在训斥打骂中长大,就会失去自尊甚至产生抗拒心理。俗语云:对症下药。要教育好孩子,必须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在尊重、理解、鼓励的基础上,才能跟孩子建立起互相信赖的朋友般的关系。

父母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有其出众的地方,应该努力帮助孩子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之所在,给予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和自由,要常常表示对孩子的信任和赏识,引导孩子走向成功,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观念、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比如,孩子在一次考试中失利,父母应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责难、打骂、批评,这样缺乏正面的引导教育,会增加孩子的负面情绪。

有时,亲子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这需要进行换位思考,经过交流,明智地消解分歧。争吵、摩擦、冲突,只会加大双方的距离和隔阂。

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经常进行开诚布公、相互尊重的谈话与交流。有这样一个事情:当孩子班上大部分同学在家长安排下参加各种兴趣爱好班的时候,父亲问儿子,“你喜欢什么?”儿子想了想,答道,“我喜欢玩。”父亲很自然地给了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你就好好玩吧!”4.加强亲子间的有效沟通父母除了给予孩子物质方面的关心外,还应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创造机会与子女相处、沟通,适当让孩子“参政议政”。交谈时,父母不能只注意自己的想法,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要注意孩子的表情和语气,给孩子选择话题的机会,及时表示自己的理解和赞同。要避免对孩子进行指责,如果实在需要指责,也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指责,多点鼓励和赏识,少点唠叨和抱怨。比如,父母应该跟子女谈谈自己的工作,使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与操劳,懂得社会责任、社会规范,珍惜生活。

不要因为过度工作或自己娱乐,而冷落孩子;也不应该把工作上的不愉快带回家,对孩子大发雷霆,拿孩子出气。做父母的应学会道歉,当你向孩子道歉时,你就等于在教孩子相信自己的洞察力。如果你不停地批评孩子,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辱骂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负面看法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一样。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因为你的行动,孩子有了希望。每位家长身上都蕴涵着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奇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责和愤怒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你的孩子,当你终止了旧的家庭模式给你的束缚时,你就等于给自己,给孩子,给他们的孩子,给子子孙孙一份厚礼。总之,父母应采用积极的办法,经常跟子女做深刻的交流,理解掌握彼此对各种事情的看法。

5.从元认知角度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加以指导首先,帮助青少年调整认知结构。人际交往中那种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是优化人际关系的基础。反之,对人际关系持消极、片面、错误的看法:诸如“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口开神气教,舌动是非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等等将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而消极地影响其人际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错误认知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我国学者何为民曾对西南地区8所高校的6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48.06%的学生有人际关系敏感,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因此调整青少年的认知结构,增强其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乃是优化人际交往的第一要义。

元认知通过自我监测和自我调节两种方式来调整认知结构。监测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一出现某种心理偏见,就做出及时反馈;调整就是根据监测信息,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做出矫正。通过连续不断地监测与调整,最终改变原有的错误认知,达到调整认知结构的目的。另外,元认知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作用还在于反省。反省是指主体对自己、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认识,而作为人际知觉机制的反省,是指个人对于他们的知觉对象对他自己的认识。所涉及的是,他人是怎样认知自己的,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元认知正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通过对自己的知觉、记忆、现象、思维、情绪与情感及意志等方面的自我认识,个体就能全面而详细地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有什么样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基本上在与别人交往中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友好相处,改善人际关系。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土壤,家长树立尊重、理解、积极期待、平等对待孩子的观念,形成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父母与子女间暖暖的亲情,一定能够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快乐成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情感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去顺从大人。”因此,应把父爱与母爱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形成和谐的暖暖亲情滋润青少年的心田。

在漫漫人生路途中,我们要同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打交道,其中,人际关系是最耐人寻味、最五光十色的经验。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总之,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是与同他人的交往与关系相联系的;人一生的愉快、烦恼、快乐、悲伤、爱与恨等,也同样与他人的交往分不开。所以说,人际关系是生活的基础,我们既要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又要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小测验:

两代人的自测题一、给孩子的问题:

1.你父母的生日是何年何月何日?

2.如果你给父母送生日礼物的话,送什么会令他们最满意、最开心?

3.你父母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4.你父母最讨厌的是什么?

5.你父母的最大优点和长处是什么?

叶斌、方雁云:《成长心事对策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6.你父母的身体状况怎样?(有没有生过重病,或者有没有慢性疾病?)7.你父母最喜欢的人是谁?

8.你父母希望你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从事何种职业?

二、给父母的问题:

1.如果给孩子送生日礼物的话,您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礼物?

2.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上相对处于什么水平?

3.您孩子最大的优点和长处是什么?

4.您孩子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5.您孩子的性格是怎样的(A。内向还是外向;B。情绪稳定程度如何;C。是否善于与人交往;D。是否具有领导才能或潜力;E。自信还是自卑)?

6.您孩子自己希望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7.您孩子最崇拜和最喜欢的人分别是谁?

8.您孩子最不喜欢的事是什么?

评分方法:父母和孩子分别独立完成上面的问题,并把答案写在纸上,然后相互评分(父母把答案交给孩子,孩子把答案交给父母)。

评分标准:

0分,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

1分,与实际情况有点不符;

2分,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3分,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

然后将每题得分累加,算出8道题目的总分。

分析:

总分高于16分,父母或孩子对对方相当了解,如果在行为上也能尊重对方的要求的话,一般会有相当好的亲子关系。

总分在8~16分,父母或孩子对对方尚不够了解,说明对对方关心还不够,应开始加强对对方的了解和理解。

总分低于8分,父母或孩子对对方太缺乏了解了,建议马上进行沟通,改善双方关系。如果可能,还可请心理咨询师帮助。

如果同一家庭中,两代人得分高低悬殊,这表明在这一家庭中倾斜的人际关系,偏颇不平的亲子关系有时会成为融洽家庭关系的一大隐患,必须尽早予以消除。

同类推荐
  • 人生第一堂课

    人生第一堂课

    本书内容旨在教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各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便为孩子点亮指引人生航向的导航灯,并给他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内容共涉及自信、勇敢、宽容、诚信、坚强、沟通合作、善良、创新、责任感、感恩等十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品质都是成功者必备的、最重要的人格素质,也是奠定孩子一生成功和幸福的基石,是他能够在社会竞争中“优胜”而出的最重要、最丰厚的资本。
  • 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本书作者结合教子和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的体会,用简单、朴实的语言,介绍了家庭教育要注意的问题。内容包括:父母职责篇、情智发展篇,文体技能篇,生活细节篇。
  • 婴幼儿百科全书

    婴幼儿百科全书

    孩子出生后家长应及时与社区保健部门取得联系,由保健医生来到孩子家里进行访视。主要是了解新生婴儿出生后情况,指导护理和喂养,进行简单体检等,并建立起小孩的保健卡。
  • 育儿是件简单的事:宝贝出生第一年

    育儿是件简单的事:宝贝出生第一年

    本书是一部纪实小说。讲述了作者从听到女儿第一声哭响起,漫长的育儿之路的养育经历。
  • 亲子游戏:1~2岁怎么玩

    亲子游戏:1~2岁怎么玩

    游戏对于孩子来讲,其意义与价值是颇为广泛的。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育,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而亲子游戏恰恰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庭中家长与幼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游戏中培养能力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启智方法,也是爸爸妈妈掌握科学育儿和快乐育儿的有效途径。本系列丛书根据幼儿成长的阶段,共分三册,涉及运动、认知、语言及情感培养等多方面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加强各种能力,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门推荐
  • 年少蹉跎了时光

    年少蹉跎了时光

    顿时我眼前一亮,既然有男生看长如此人妖,长长的睫俞像扇子一样敷在眼睛上,鼻梁高挺,薄唇微抿,阳光淡淡透窗折射撒男生脸上,有些苍白的脸显得透明似琉璃一般,五官搭配在一起还比我漂亮!真是令人发指。男生好像听什么嘴角抽搐了一下“你是女的?”令我内心非常不爽!面目可憎往他的方向冷哼一声内心呐喊小白脸“不然!”白大褂的张医生看看我俩,就边跺着猫步走出去边说“我给你们打个证,回家好好休息几天!"圆圆嘚肚腩一抖一抖的,让我脑内深思浮现一句话不是学校伙食好就是医务室油水多!
  • 瑾年亦久瞳色未褪

    瑾年亦久瞳色未褪

    第一次写文章总之不虐提建议加QQ2271519307
  • 孤星鬼师

    孤星鬼师

    我天生命犯孤星,注定只能和鬼物打交道,得遇鬼师习得抓鬼秘法,以鬼门第十代掌门身份游走天下,抓鬼却也帮鬼,帮人却不容坏人,我自有属于我的一片天地每日起底三更,大大们喜欢感觉看不过瘾请多多留言,小弟尽力加更,大家的喜欢就是小弟的动力
  • 大蛮部

    大蛮部

    始于蛮荒,起于苍茫。一个久远到不为万族所知的年代,巫、人两族的先祖挣扎在这片蛮荒大地上,与大凶搏杀,与神灵征战,与灵族争一线因果!他们,不跪天,不跪地,不敬鬼神,无所畏惧!他们,一路高歌,披荆斩棘,白骨为冠血为衣,征服了万万界!他们,被称为——蛮!---------------------------------PS:本书为慢热……第一卷可以理解为菜鸟成长史,第二卷菜鸟已经变成雄鹰。书友群:315218405
  • 颜门神魔录

    颜门神魔录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盘涅凤凰。炎黄子孙,千古未有断绝;华夏圣邦,与天地同生,共日月齐辉。不知尘世经历了多少乾坤,更替了多少朝代。也就到了那唐朝。话至此间,便不多言。且单说李唐天下之事,回头再说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南宫司徒。这些个姓说起来可谓:“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但见:天花乱坠,处处罗皂飘飘献花奉果;地涌金莲,时时青衫荡荡吞云吐雾。这多姓中,也只单以“颜”姓为主,他姓为辅。于是,便有了这一部《颜门仙魔录》。
  • 春秋左传选译

    春秋左传选译

    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最为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它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 白垩纪事

    白垩纪事

    身长15米左右的霸王龙,站起来有十几米的蜿龙,像鸟一样角质尖嘴的禽龙,只有一寸多高的鼠龙……白垩大陆,恐龙族、各种残暴的凶兽恶禽遍布每一寸土地。恐龙人一族凭借其与生俱来的强健体魄,和人族站在大陆食物链的最顶端。白垩纪3784年,恐龙一族绝世天才威霸天的出现,人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威霸天的强势之下,人族甚至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垩土,迁入比垩土更加险恶的白河流域,重建家园。夏挣,一个对危险有着超前感应的少年,他的故事,将从从垩土人族迁入白河流域后开始。本书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种族的奋斗史。
  • 帝极独尊

    帝极独尊

    亿万里原始古域,仙神盘踞,妖魔横行,人族式微,屈居天地万族之下,苟延残喘。唐天机缘转世重生,化身万古神话,灭巨妖,战至尊,夺气运,逆天命,成就不朽传说。
  • 林天传

    林天传

    你真的以为这个世界很简单吗?不不不,你的身边也许存在着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林天本是一个从山村长大的少年,在他通往城市之旅的途中,却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这个少年的生活。神秘的木剑,不同的选择,潜伏在黑暗的组织。看林天怎么在一个与他想象完全不同的世界中改变命运!
  • 狂帝追妻1000次:绝色长公主

    狂帝追妻1000次:绝色长公主

    她是众人艳羡的的高贵公主,倾城绝美,性情软弱,身后无数男人为她争风吃醋,不惜命丧。他是一朝君王,邪佞霸道,万民称臣,无人敢敌。绝色公主对上冷酷君王,她的到来让表面平静的皇宫内幡然巨变。说我性子软?说我好欺负?说我打着内定皇妃的幌子,占着整个王朝最尊贵女子的身份,其实就是抓了一手好牌,却打成一番烂局?靠!非要逼我告诉你们我这一切其实都是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