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认为,教育什么时候都可以展开的,闲来无事的时候想起孩子几周前曾经犯过一个错误,就把孩子叫到身前,对孩子说:“你前几天又做了什么坏事?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这时孩子总是会瞪大眼睛闪现出无辜的神情,根本就不明白家长在说什么,这个事情他都已经彻底忘掉了。这就是教育吗?这样的教育会有效果吗?教育应该要把握时机,在正确的时候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会有效果。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就是说教育孩子时需要家长把握时机。
美国幼儿教育家麦恩说:“当孩子流泪——并非是由于害怕惩罚,而是悔悟的时候,就不该去责罚他了。”当孩子做错了事,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正是孩子最紧张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已经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家长应该及时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孩子内心的自我反省加上家长的指导,会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在他孩提时,砍掉过父亲喜爱的两棵樱桃树。父亲回来后,发现樱桃树被砍非常生气,暗自思量:“如果被我查明是谁砍了我的树,一定要狠狠惩罚他。”接着父亲到处询问是谁干的,华盛顿躲在屋子里,非常害怕。但他想了想,还是勇敢地走出来,到父亲面前,面带惭愧地说:“爸爸,是我干的。”“小家伙,你把我喜爱的樱桃树砍了,你不知道我会揍你吗?”华盛顿说道:“你不是让我做个诚实的孩子吗?”父亲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转而对他说:“我的好孩子啊,我宁愿失去100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但是,你要明白,你砍掉两棵樱桃树是个错误,你为何要砍掉两棵树呢?”华盛顿说:“我错了,我闲来无事就把两棵树砍掉了。”“孩子,你要记住,做事不能凭兴致,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虑,多想几遍,思考下事情到底该不该做。”华盛顿说:“我知道了,我一直在后悔。”
华盛顿父亲为了让孩子知道诚实的重要性,对华盛顿说:我宁愿失去100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在华盛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华盛顿父亲只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华盛顿的错误,没有太多的指责。
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应该及时指出他犯了什么错误,并帮助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可能引起的结果等等,但千万不要把孩子的错误扩大化,例如,孩子打破了花瓶,批评孩子时就不要说孩子总是打破东西,更不要不停地讲道理,过于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只会使孩子产生疲劳,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时机也不全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出现,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家长也应该及时肯定。
有个三口之家分得了新房,白天夫妻俩都去上班,下班回来后就奔到新房搞装饰,每天忙得精疲力竭。上小学的儿子看到家长有时忙得连晚饭都吃不上,便拿出了自己偷学母亲的手艺,给家长做晚餐,做好晚餐拿到新房慰劳家长。饭菜虽然不怎么好吃,可它却凝结着儿子的辛劳,凝结着他对家长的爱。家长激动地品尝着儿子送来的晚餐,吃得比山珍海味还有滋味。望着站在面前的儿子,父亲伸出温和的大手,抚摸着儿子的头,忘情地说:“儿子,你懂事了,是个称职的男子汉了!”儿子则像个大人似的胸脯一挺,说道:“我是大人了,我可以分担家长的辛劳了!”
这种及时赞美的方法比任何一本正经的说教更具说服力,更容易使孩子在不断的实践找到进步的动力。
无论是批评还是肯定,及时都是教育孩子的关键,只有在恰当的时机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凭空说教,使教育过于空白,没有支点。因此,教育孩子一定要把握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