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汇的重要
你是纺织工人,你就知道,要多多生产布匹,就必须有足够的棉花;要织出好布,就要有经过挑选的好棉花才行。
你是种庄稼的,你就晓得,做庄稼,先得要有地、有粪土、有种子;要收成好,就要有好地、好粪土,挑选好种子,当然还要有好雨水。
你是战士,你就明白,要打仗,就必须有枪炮、子弹、刺刀、炸药,至少也得有个硬棒的拳头;要百发百中,你就不能用生了锈的枪、塌火子弹、没尖没刃的刺刀,或者是潮湿的炸药。
你想写出好文章,或者你将来想做个文学家,你也得有本钱,这写文章的重要本钱之一,就是语言、文字。你如果说:不,我不要文字,我可以把我的思想画出来,那也可以表达思想感情。但那是图画而不是文章。没有语言文字就不会有文章。所以说“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有经过挑选的形象的生动准确的好语言好字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有志于文学写作的人,平常积蓄语汇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这本来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有些人却不留意;有些人把这条道理忘了;有些人则因为只注意了别的,比如:主题思想,生活体验,组织结构……这些当然应该注意,但把语言加工看得很淡,这就错了。当然文艺指导部门,对这一点也有一定程度的忽略,比如常见的文艺批评,也很少谈到一篇作品中文字语言的优劣;或甚至对一篇不好的枯燥无味的作品,只认为是内容不充实,生活贫乏的过错,而不谈文字;现在一般编辑处理稿件也多是:“政治上无问题”“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就发表了,不大在文字艺术上苛求。当然在稿件奇缺的情况下,只好这样。但是,初学写作的朋友们要注意,这样发表出来的文章,绝不是模范文选;如果读到别人的或自己写的这类文章发表了,你绝不要自满,不要误会,以为“写文章还不容易?只要多喊几个口号就行了!”一定要力求进步,把文章写得更感动人。因为你知道,慢慢写文章的人多了,大家的水平提高了,编辑在选稿时自然会一步一步严格起来的。
到哪里去找语汇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丰富的语汇是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在他们的口头上。你任何时候,随便在什么地方,特别是在劳动人民中间,随时都可以听到生动丰富的语言的。
比如你在走路,只顾自己走,不愿理睬人,连熟人你都不招呼,别人觉得你目中无人,你就会听到人说你:“那家伙眼睛长到额头上头去了,还看得见个人!”你走得很急,碰到别人身上了,别人会瞪起眼责问你:“人身上有路?”如果你很小气守财,朋友们便会说你:“把个麻钱看得比碾盘大。”如果你自己有某种缺点你不说,却指责别人的缺点,那么别人会讥笑你:“老鸦不要笑猪黑”“丈八灯台照远不照近”或说“你屁股底下屎还没揩干净呢”。
假若你是在搞土改,遇见一个没地的人,你叫他报地,他会说:“我穷得针尖挑不起地皮”“田无一铧、地无一垄”“没咱撒尿的地方”。调皮点的人会说:“咱有一股鼻涕,两片鞋底。”没粮吃,他说:“揭不开锅盖了。”没水吃,他说:“瓮底早朝天了。”炕上没毡褥,他说:“我光身子溜席片子呢!”衣被褴褛,他说:“穿的莲花绽,盖的南瓜蔓。”赤贫,他说:“我穷骨头打得炕板石响呢。”牲畜不强,他说:“有个虼蚤大的驴驴子。”如果你遇到一个农民因自己本身有别的问题,斗争不积极,发动不起来,别人就会说:“他屁股底下压着屎呢,怎能起来?”
总之,你只要留意,处处都会得到生动的语汇,记也记不完,要紧的是必须留意。
记录语汇要选择
一个人一天要听许多话,如果你想把听到的都记下来,除非你预备几十架录音机;但即使这样录下来,用处也不多。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选择那些明确、生动、简洁、形象的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比如我们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形象的语言)。为了节省篇幅说明方便起见,我举几种在运用群众语汇上的偏向和不正确的态度。
1.滥用歇后语:歇后语是语句的意旨在后半部分表现出来的。如:“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戴花推碾子――浪了个圆。”“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哩。”……歇后语当然也有非常流行非常生动的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但其中许多则是和生活无关的。如你在城市或乡间,有些爱扯闲的人,他们往往你一句我一句对歇后语,一直闲扯几个钟头都完不了。而有些作者被这种口头语言的滥调迷惑了,一本本地抄录它,用在自己的文章里。我看过一个剧本从头到尾都是歇后语的堆砌,人物的台词一连用几个歇后语,或甲说一个歇后语,乙又对一个,像对对联似的。本来过去已有人指出过这一点,可是至今还有些人陷在歇后语的迷途上。
2.专找残缺的不正确的语言:革命带来了新事物,在群众的语言上自然也更丰富了。产生了新的语言,有了许多新词汇,应该特别注意收集。但有些同志却专找那些讹传的,不完整或不正确的语言,如:发生了事件,说成“出了个发生”;领导土地革命,说成“领导土地来革命”;建立社会主义,说成“从国家到社会”;捐献鸡鸭慰劳军队,说成“欢迎咱解放军一些鸡”。有些作者还故意捏造一些残缺句子以充群众语汇,如自由恋爱,自由找对象,则写“自由对个象”“批个评”“讨个论”之类。
3.土话满篇:地方语言在人物描写上可以使作品增色,增强个性,加强地方色彩。但须选择那些表现在文字上,一般人都能看懂,或至少可以揣摩理解的语言,当然,最好是别人一看也觉得很生动的语言,这种语言,渐渐便会成为普遍流行的通行语,对丰富我国语言非常重要,应该大力发掘,而那些仅一地一隅且是意义不明确的话则应淘汰。现在尚有些人在文章里滥用土语,似乎越土越好,这是不正确的,它多少表现了一些封建落后性。
总之,对民间口头语言,必须拣选,“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像农民收庄稼,不要连野草一齐割回去;纺织工人不要把剥桃花(坏棉花)和腰花(好花)弄到一起;战士不要把塌了火的子弹推到枪膛去;写文章不要把乱七八糟的话都搬到纸上。这种不经加工的,语言上的自然主义,我们必须反对。
除过在群众中搜集生动语汇外还必须多读书,以学习语言运用的工巧,学习语言文字的艺术和吸收尚有生命力的古典文学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语汇储备。有些人认为只收集群众语汇就够了,可以不必读书,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我愿再一次向初学写作的同志说一句顶要紧顶要紧的话:还必须多读书!
195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