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就是针对对方思想、观点中的破绽,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提出往往出人意料,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在一个休闲沙龙里,一个绅士在高谈阔论,认为凡是流行的都是好的。
“那么,流行感冒呢,先生?”旁边的一位女士问道。
绅士哑口无言。
类似这样的反问幽默很多,而且往往能收到意料之外的奇效。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史密斯是英国律师和保守派政治家。在就任代理监察长期间,埃德温惹怒了伦敦一个俱乐部的主顾们,因为他不是该俱乐部的成员,却经常在去议院的途中停下来使用俱乐部的卫生设备,这使得对他没有好感的成员十分不快,他们要求管理人员制止这种“掠夺”。
一天,埃德温又若无其事地走进了该俱乐部的卫生间,马上跟进来一个侍者。他提醒埃德温注意该俱乐部有只对内部成员开放的规定。
“噢,”埃德温随口说道,“厕所也是俱乐部吗?”
“厕所也是俱乐部吗?”谁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埃德温想到了,从而不仅制造了幽默,也回击了侍者的责难。由上例来看,反问法往往是后发制人。请看下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莫斯科访问过程中,向随行的美国记者介绍美苏关于在限制战略武器四个协定签署会谈情况时提到:“苏联生产导弹的产量每年大约是250枚。”
记者问:“我们的情况怎么样?美国究竟有多少潜艇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究竟有多少‘民兵’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回答道:“我不知道有多少‘民兵’导弹配置了分导式多弹头,至于潜艇的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请你说是多少呢?”
基辛格的反问,记者能回答上来吗?如能回答上来,记者还要提问干什么?
反问幽默法在反问诘难折服对方时,常常屡见奇效。请看一则俄罗斯的幽默。
乌利和格雷特一起坐火车去莫斯科。列车员看到乌利头上的行李架上有只巨大的木箱子,就对他说:“您的这只箱子必须拿去办理托运,如果您不遵守铁路规定,只好请您把这只箱子从窗户扔出去。”
乌利坚决地表示:“我不能把这只箱子扔掉,也不会去办理托运。”
他们因此事吵了起来,列车长来了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好把乘警叫来。这个警察大声对乌利叫道:“要么去办理托运手续,要么从窗户扔出去!”
乌利还是说:“不!”
警察发怒道:“为什么?”
“因为它不是我的!”
大家都吃了一惊:“那么它是谁的呢?”
“是我的朋友格雷特的。”
列车长、警察、列车员一起转过身来,冲着格雷特大叫道:“这么半天,你为什么无动于衷?”
格雷特反问道:“刚才你们谁问我了?”
大家吵了半天,最后追查到格雷特身上,本来应该由他来承担一切责任,不料格雷特来了一句反问,便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