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27900000024

第24章 妙山相遇,诚谒军师冯国用

朱元璋与其他红巾军元帅的区别就在于他知道收揽那些有智谋的文人能士,而并不是只用武夫莽汉。他明白,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更不是开国皇帝的独自功劳,能否成就大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能否招揽到优秀的谋略之人。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义军蜂起,反抗元朝政权族的压迫,冯国用与其弟冯国胜(后改名为冯胜)也组织农民武装,结寨自保。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远之后,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招兵买马,扩充军事力量。在用计降服驴牌寨之后,朱元璋一举得到横涧山的民兵二万。从横涧山回程的路上,因选择走山路,朱元璋遣人领着收归来的民兵先行,自己和几个侍卫殿后。

一夜奔波,至清晨时分,朱元璋和他的后阵人马行至一座山,山有牌为“妙山”。一眼望去,此山平坦,林木秀美,时有鸟鸣,清晨的阳光斑斑驳驳,影影绰绰。朱元璋正要询问,却听山中有读书声,朱元璋心中倍加好奇。领人沿路上山,渐行渐近的时候,琅琅的读书声清晰可辨,原来那人读的是《孙子兵法》。朱元璋心想此人定非凡俗之人,想要一见的心情更强烈了。行至半山腰,方见一人,朱元璋下马行礼道:“不知刚才读书之人是否是先生?”

那位读书人身着青衣,一副睿智清朗的模样,朗声笑道:“敢问这位将领是……”

朱元璋瞅瞅自己的军衣战马,笑着道:“打扰先生雅致,在下朱元璋路经此处,听闻……”

“原来是朱公子,久闻大名,在下冯国用。”那人以礼相敬。

朱元璋早在刚取定远时,就听说过冯国用和他的兄弟冯国胜两个人。冯国用深沉有计谋,而冯国胜骁勇有智略,而且听闻冯国胜出生的时候,满屋子黑气不散,人言必能成就大事,颇有传奇色彩。一直没有机会会面,今日巧遇,心中喜悦,思量无论如何要拉拢过来。

朱元璋谦卑地说:“先生过奖,久仰先生大名。早闻冯先生和兄弟在山中结寨自保,想必此妙山就是先生的寨子吧?”

冯国用道:“公子原来知道这妙山的情况啊,看来并非路过,莫非有什么事情?”

冯国用边说边露出警惕之色,他知道最近朱元璋攻下定远后,正在积蓄力量,已经降服了驴牌寨的民兵。

朱元璋恳切地说:“确是路过,听闻先生读书声,心下好奇,方才打扰至此,望先生见谅。”

冯国用见朱元璋只是带着两个随从,也未见山下有兵,放下心来。

朱元璋最擅长的就是观察人心,窥测人的情绪,见冯国用并无敌意,对自己也无反感之情,即说:“可否在此青山碧水处和冯先生随便聊聊,还望能有缘见到冯先生之弟。”

冯国用见朱元璋说得诚恳,并无久扰之意,即让朱元璋进去寨中相谈。

这时,朱元璋说:“可否请一位兄弟同往?”

冯国用谨慎道:“请问是何许人?”

朱元璋随意地笑道:“是先生的故交,一见便知。”

原来是秦把头,冯国用和他虽是旧知,也闻他投奔了朱元璋,但不知此时这两人一起造访妙山为何。

秦把头看出冯国用的疑问,会意地笑笑说:“冯先生好久不见,昨日和朱公子横涧山招降,路过此地,多有打扰,不请朱公子进屋喝杯茶吗?”

冯国用明白了原委,有些不好意思,笑道:“当然,当然,这边请!”

几个人一路寒暄到了寨中。这是一个不算大的寨子,但屋舍小路井然有序,寨中一切安然自得,仿若世外桃源。

见到冯国胜,朱元璋心中又是一惊,此人比起他的兄长来,少了些文气,多了几分英武洒脱,心中大喜。

得知横涧山两万民兵已经被朱元璋收归,冯国用两兄弟彼此互望一下,似有难言之处。只见冯国用长叹一声道:“寨中不过几百人,在这乱世中,我兄弟二人不过想让身边的人过安稳的日子,才逃隐在此,看来此处也非平安之地啊。”

朱元璋知道冯国用是担心自己对寨子有图谋,当即说道:“元璋敬重冯先生的才略和为人,今天有幸见到甚是欢心。说实话,我心中也想,若能有两位冯先生相助定能成大业,也有求贤之心情,但若先生不肯,元璋定不会有所冒犯。”

冯国用和冯国胜两人再次相视点头,朱元璋见他们还是不太信任自己,笑道:“不如这样,只要两位先生愿意,元璋随时恭候。先生也知道乱世中,个人的能力难以发挥,弱小的势力也难以发展。元璋今日所言,句句为真,即便先生不肯下山,元璋亦不会有所冒犯。”

冯国用其实早在观望,想要投靠一支有力的军队。濠州方面的情形,他一直不满,听说朱元璋的军队虽小,但纪律严明,且朱元璋讲义气,他和兄弟早就在关注朱元璋的行动。

朱元璋见冯国用无语,说道:“这样吧,元璋今日偶然造访,有所打扰,就先行离去,元璋的恳求请冯先生三思。如果冯先生不介意,元璋想和冯先生交个朋友,改日我们约冯先生吃茶谈天。”

冯先生见朱元璋一脸的诚恳和真切,秦把头又在旁边说了些好话,其实心中已经有投奔的想法,只是此时不便作出决定,谢过朱元璋,答应思考之后,会亲自拜访朱元璋。

朱元璋走后,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商量了很久,觉得朱元璋在此地的红巾军中是最有潜力的一支,且朱元璋又如此恳切请求,决定过几日整理人马家当,前去投奔。

过了几天,冯国用差人送亲笔书信至朱元璋,说承蒙公子看重,愿即日与弟国胜带领寨中壮士前来效劳。朱元璋见信很高兴,这是他所最早收纳的文才,确切的说是文武双全的有用之才。他现在不仅需要兵士,更需要参谋和将才。

傍晚时分,冯国用果然带人前来投奔,朱元璋亲自迎出定远城一里相接。见朱元璋如此有诚意,冯国用、冯国胜两人心中更加放心,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会错,这是一个谋大事的人。

安顿人马之后,次日清晨,朱元璋亲自去冯氏兄弟的住所拜望,冯氏兄弟不胜感激。朱元璋邀他们同登城楼,站在定远城的城楼上,望着东方正在升起的太阳,俯瞰脚下这个不大的城市,再遥望濠州方向,朱元璋显得忧虑万分。冯氏兄弟一时也不知如何开口,只好静待朱元璋发言。

朱元璋望着濠州说:“不远处就是老家濠州,我们在濠州被困了好几个月,如今好不容易摆脱濠州的是非争斗,打下第一座城池,然而我们心中很迷茫,望着四野,望着脚下,不知路在何方?还请冯先生指点迷津,以图未来之发展。”

冯国用见朱元璋并无试探之意,而是真诚相问,即说:“江的那边是集庆,离这里并不是很远。”冯国用边说边指向长江的方向。稍稍沉思,冯国用接着说:“集庆乃虎踞龙盘之地,自古以来就有帝王在此建都,且集庆地处中部,有长江为天然险要,又掌控着整个江南地区的军政。公子可先把目标放在集庆,攻下集庆做根据地,整个江南地区都尽在眼前。谋江南,再四面征伐,定能成就一番大业。”朱元璋听此言,仿佛集庆真的就如此可取,望着长江的方向,他神采奕奕,满怀豪情和期待,激动地说:“多谢冯先生,元璋顿时觉得天地之大,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也有了前进的目标。”

冯国用见朱元璋对自己的话如此信任,接着说:“在下以为,公子还应教导兵士不贪图女色财物,多做好事,倡仁义,收人心,不贪图一城一池之利,广招文才武将,这样建功立业指日可待。”

朱元璋点头称是,农民出身的他在这一点上比冯国用更懂得如何爱护百姓。但冯国用的一席话,让他从迷雾中走出。此前,他虽知道濠州是不可回的,定远也非长久之地,但群雄四起,刚刚起家的他还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定立路线,规划目标。如今是豁然开朗,豪情壮志在心中。

朱元璋道:“多谢先生,有先生相佐,共谋大业,元璋倍感幸运。请先生屈身做我们的幕府,为我们出谋划策。”说着朱元璋以礼相敬。

冯氏兄弟就这样成为朱元璋属下最早的参谋,也指引了朱元璋更为远大的政治理想。因为投奔濠州的时候,朱元璋想得更多的还是如何改变命运,如何填饱肚皮。而此时的他,有了一定的地位,也有了一些实力,在他迷惘的时候,又遇到了有谋略的读书人,他的心胸和眼界都变了。

而在慢慢相处的日子中,他们对朱元璋由欣赏到钦佩,朱元璋的言行、为人、带兵练兵之严明,都让这两兄弟深深佩服。他们也更加相信,有这样英明有魄力的将领,定能成就一番大业。而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冯氏兄弟的才能也都发挥出来,爱才之人方能使人才尽力,而人才尽力方能有所成就。

朱元璋也一直将冯国用视为心腹,而冯国用也的确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冯国用亲自率兵,从攻滁州、和州,到渡江南下,攻克太平,一路下来建立了不少战功。后来从征金华、绍兴,被升为亲军都指挥使,在征战期间,冯国用还曾经救过徐达。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4月15日,在攻打浙江绍兴之役中,冯国用以暴疾死于军中,朱元璋为此感到非常难过,并于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次第八。

而冯国用的弟弟冯国胜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冯国用逝世后受命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从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论功仅次于常遇春,迁右都督。吴元年(1367年)以右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北伐,下山东,取汴、洛、潼关,论功列第三。中原平定后封宋国公,后数率大军出塞征扩廓、纳哈出。

同类推荐
  • 中华上下五千年6

    中华上下五千年6

    《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述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进程,对历代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做了详细、准确的介绍。在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中国历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奇迹有如夏夜的繁星,数不胜数,向世界展示了东方智慧的无穷魅力。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得以凝聚并且繁衍不息的源泉。
  • 宋代:文治兴盛

    宋代:文治兴盛

    《宋代——文治兴盛》主要内容分为开创一代文治、父子守城、祖孙三代等章节。宋朝是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光义联手建立的。
  • 三国之兵锋天下

    三国之兵锋天下

    重生三国,成了汉末小世家林氏的唯一嫡子。而三国,这是一个枭雄辈出,天下纷争的时代,曹操,孙权,刘璋,马超,公孙瓒......这又是一个将星迭出,谋士如云的时代,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法正,贾诩,郭嘉,徐庶等等千古风流人物。来到三国,面对千古枭雄,他敢于之争天下否?
  • 杀手佛心

    杀手佛心

    神秘组织中,一个名叫“杨火”的青年,他的传奇经历正在上演……
  • 隋末唐初那些事儿

    隋末唐初那些事儿

    隋末,罄南山乏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在位期间,年年不断地大兴土木、大肆巡游、发动战争、挥霍财富,毫无限度地给百姓强加徭役、兵役,征敛财富,因而使原本富强的国力迅速消耗,原本安定的社会很快动荡,以致崩溃,使隋朝成为历史上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的王朝。隋末农民战争元沦在扫除社会发展路障、创造客观翻件方面,还是在制约、影响统治阶级的思想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倘若

    倘若

    突然之间遇到了他,让林小韵的生活从此彻底的改变了。虽然不是一介良民,但是却牢牢的俘获了她的芳心。他因为她失去了可贵的生命,她为他扛起了罪恶的扁担。当一切被她抹平时,回往过去,这一路下来她从天堂走到了地狱,原本的天真楚楚已不见,现在观之,竟然只是寂寞沧桑。这一切,都归于她的选择,结局沉沦到这一步,只因为那一念之间。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影响你一生的情感故事(智慧背囊)

    影响你一生的情感故事(智慧背囊)

    本书以无数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及一语道破真谛的点评形式展开,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中成长,在书香中体会,进而肃立塑造更加高尚的灵魂,开创更加完美的人生。
  • 每天努力一点点

    每天努力一点点

    本书从加强行动力、从小事做起、积极进取、向目标靠近、不断学习、吃苦耐劳、学会付出、积累人脉与财脉、学会运用智慧等方面入手,介绍了“努力法则”带给我们的变化,着重讲解了如何实践“努力法则”等。
  • 《各站停靠》

    《各站停靠》

    是谁把时光随意践踏,让尘埃只布出我心碎的样子。是谁按停了时间,噎住了我未出声的拒绝。是谁让匆匆的以后放缓成了无尽的后悔。我凝视着她的脸渐渐失焦,变得模糊,她的笑从我眼前消失了,才让我手心里的悲涩少了一些。
  • 皇女

    皇女

    作为皇女的夜宴,因皇父不喜,一直被舅父养在宫外,在即将回宫时,却意外遇见谢流岚,那真是一眼万年。她在憧憬幸福大婚的时候,却不知道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开大的玩笑,京都等着她的将是一片血雨腥风。她从谦让、牺牲、奉献中蜕变,阴谋阳谋、明说暗夺只能是公主的手段,美人心机显露无颖——皇女扣动你的心弦,绝唱爱情的回肠荡气!
  • 情深不负:总裁别乱来

    情深不负:总裁别乱来

    他才刚成年,就迫不及待的霸占了她,让她成为自己的女人,可换来的,却是被赶出家门,她也消失无踪,四年后,他早已不是当初青涩的男孩,身边倒贴的女人无数,第一次交锋,她就被他设计,栽在他手上,被迫签订了可耻条约。家族败落、父母双亡,她不得已寄宿在他家中,一住就是四年,他教会她那么多,却又伤害她那么多,到最后不得不带着屈辱和负担逃离。
  • 掠夺人间

    掠夺人间

    “嘘!安静。”“为什么?”“因为,我要吃了你。”——————————这是一个人类与人类的天敌生活在一起的世界,只是他们要更强壮,更狡猾。而尽管旧帝国已经崩塌,神的荣光已经隐去,可是神却依然注视着我们。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天敌,可是神留下的希望却没有丝毫的恐惧。
  • 迎着太阳化成灰

    迎着太阳化成灰

    两男一女的情深虐恋,腹黑公子情有独钟的究竟是契约情人还是拥有极品身世的温情男,谁和谁又会是天作之合······亲情与爱情的缠绵,道德与理想的交织,这是在玩火么?或许燃烧后的灰烬才可以光明的随风飘散,透着阳光照到的是已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