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 (1)
是日,前朝尚书省由赵谐当值,连夜拟出对孟津大胜的恩赏旨意,呈至文昭殿东帝御览。太傅谢昶恰在殿中商事,与萧祯一道看罢条陈,只字不语,默立一侧。
此旨意义毕竟不比寻常,对于江州军上下的犒赏封赐萧祯并无异议,只是关于北府军重归郗门、擢升郗彦为车骑大将军一事,干系到九年前的旧案,终究不能避开沈太后独行其事。萧祯几番思量,折取其中,道:“车骑大将军虽不比郗峤之生前的骠骑大将军,却也是尊崇从公,仪同开府。那郗彦年方弱冠,如今不过初立战功,怕还不能受此殊荣。”略一沉吟,说道,“改车骑大将军为上军大将军,与阮朝一主一副,同掌北府兵。”
赵谐应道:“是。”趋步上前,又递上一卷文书,“此为九年前旧案昭雪的告示,只待陛下恩准,臣明日便传令郡县各署衙,公布天下。”
萧祯来回细览两遍,让许远将卷帛交给谢昶,等他阅毕,方道:“太傅以为如何?”
谢昶道:“阿恬晓知利害,用词亦是精准干练。如此明示天下,才不会引起祸乱。”合起卷帛还呈御案,道,“老臣以为可行。”
萧祯道:“虽是如此,却也不能急在一时。还需等朕报与母后知晓,而后再做安排。”
谢昶颔首赞同:“应当如此。”
尚书省另有公务积留,赵谐叩首退去。萧祯邀谢昶一并前往承庆宫,路上交谈,仍围绕着前线战事,或为粮草军械,或论将领士兵,看似无话不说,却又各自明白了然地避及当年旧案。
此刻夜色已深,宫阙静寂,沿途未逢一个宫人,唯有幽风袭至,拂面清爽。君臣二人自早年就为师徒,虽关系亲密,却从无一日有今夜这般清朗默契的心境。萧祯一霎似恢复了年少时为所欲为的得意潇洒,与谢昶谈及朝野传闻的前线趣事,笑眉飞扬,只觉生平未有的安乐。虽还未得沈太后的金口玉言,但沉压心头多年的那片乌云终有冉冉飞逝的意头,明月拨开阴霾,说不出的亮堂澄净。
谢昶并不多语,垂首静听,微微而笑。宫檐下成排的琉璃灯在他眼前摇晃有致,流苏飞坠,煦光飘洒,依依照入拽拽流淌的掖池。
涟漪满湖,欲静不静。便如这宫阙中的风诡云谲,亦不曾有瞬间能让人真正安心的时刻。
果然,萧祯展颜不久,忽起长长叹息,双眉紧敛,话锋一转,适才还愉悦的语气刹那转为慎重,言道:“太傅,先前江、豫两州同抗荆州军,在战马、粮草问题上争议本就不少。如今北府军加入前线,三州军力共济怒江,兵众混杂,资历不一,习惯不一,怕是难免会生矛盾间隙。”
谢昶点头道:“陛下顾虑极是。”
萧祯续道:“朕想自朝中派出一名德高望重的大臣都督三州军事,协调布署,总揽战局,如此才能稳定怒江战事。”话语微顿,转顾谢昶,“不知老师心中有无适当人选?”
言已至此,谢昶不禁微笑:“陛下既想能得这般周到,应该早有了对策。”不料萧祯望着他,目色深远,蕴意难辨,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多言。谢昶思量顷刻,才道:“老臣以为,朝中上下,论资历名望、地位权势,无出湘东王之右者。而他领军多年,勇冠三军,此番与殷桓的对决,也非他不能胜任。”
萧祯的笑意止于唇畔,摇头叹道:“话虽如此,朕却另有顾虑。”抬头望见通往承庆宫的白玉广道已近在眼前,漆黑的苍穹将几重灯火也衬得黯淡无比,白昼可见的璀璨繁华皆在寂寞中消沉,唯见长夜漫漫,了无边际。下意识便放缓脚步,挥手让许远领着诸人避退数丈后,低声道:“太傅,朕大哥和北府军的隔阂你不该不知。如今虽证实阿彦未死,但当年大哥追杀郗氏幼主的过往犹在,只怕让他监督三军,北府军中的将领会有不服……”
谢昶深目微凝,望着萧祯,半晌方道:“陛下想说什么,不妨直言。”
萧祯移开目光,仰视着夜空,慢慢道:“太傅二十年前教习东宫学舍,素知我们之间情义匪浅。虽母后常道为君者孤寡凌绝,朕却做不到,从此被她视为懦弱无能之辈,也因此才坐观九年前祸事滔天,而束手不能为。想朕自得君位以来,不仅无力护卫自己身边的人,更屡屡让母后和老师失望……”
谢昶见他说得动容,忍不住打断道:“陛下。”
“是,朕又扯远了。”萧祯掩住眸中的情绪,却控制不住微颤的嗓音,吸了一口气,才平缓道,“朕的大哥生性孤僻,看似冷面不近人情,但当年他与郗峤之却是情同手足,彼此之间毫不避讳。有些事别人或许不知,太傅心中却必定是了然如镜。九年前的乱事中,任哪一个建功心切的将领都会领兵追杀郗氏幼主,唯有朕的大哥,断断不会如此。”
谢昶默然片刻,压抑着心中惆怅,笑了笑:“陛下既已料出当年事情的真相,又何愁前方将领不和?”
萧祯体会着他笑颜下的苦涩之意,长吁一口气:“当年大哥所为,果然是太傅授意。”转念一思,面上却涌起悲色,“阿彦既未死,朕的白云之子又何在?”
“陛下是真的不知么?以少卿今日之风姿,何下当年他的先祖、大司徒云绰?”谢昶撩袍跪地,双目含泪,叩首道,“当年之事迫不得已,偷天换日,一瞒近十载,请恕老臣欺君之罪。”
“老师快请起。”萧祯扶起谢昶,“你为朕保得今日局面的两全,朕如何还能怪你一时的欺瞒?”又不忍地叹息,语中怜悯,“只是辛苦了朕的大哥,十年骂名在身,这般不易!”
谢昶慢慢摇头:“却也是他心甘情愿的。”而当日心甘情愿的人,又何止他一个?念及此处,那张俊雅绝伦的面庞又浮现眼前,满身才华,秀逸之躯,埋葬往事已九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无奈,即便时隔长久,一旦念起,还是心痛如割,恨怨漫胸。生者尚能平反,死者又能如何?纵是一生沉浮宦海早已练就水火难侵的铁石心肠,只要触及此事,还是猝不及防的全线崩溃,过往将来,一刹那俱成四分五裂的泡沫幻影。
“老师……”萧祯在沉寂中回首,无意一瞥,才发现谢昶沉默肃容的时候,清奇儒雅的容颜在夜色中竟是如此冰凝的冷酷。朦胧灯火沉浸在那双湿润苍老的眸间,让他清晰望见那缕稍瞬即逝的凛冽寒意,其锋芒之凌厉夺人,绝非刀剑可以比拟,当下悚然一惊,顿觉背后冷汗沾衣。
这才知道,当年的事,终究是自己想得太过简单了。
“陛下,”谢昶轻轻开口,声色沉静如初,望着面前光亮微弱的殿阁道,“太后怕是已休憩了。”
萧祯不曾多携人来,许远并四名小内侍跟随在后,正要上前通传,萧祯却道:“不准喧哗。”一行人轻步入了正殿,风过纤廊,走珠有声。敬公公听闻动静从里殿迎出,疾步上前叩拜:“见过陛下。”
“母后歇下了?”
“是。”敬公公回禀道,“太后说,若是陛下今夜来问有关岷江战事的封赏一事,着奴告诉陛下:陛下是一国之主,只要为陛下所定,她绝无悖议。”
萧祯努力藏住神色,静默一瞬,慢慢转过脸。“朕知道了。”他低声道。高烛之下,那清贵眉宇间的担忧此刻才十分明白地流露出来,问道:“太后今日身体如何?”
“许是日头渐长、春日渐暖,使人愈发慵懒之故,太后这两日吃药后很是嗜睡。”
“御医如何说?”
“不过体乏身虚,需要静养回神。”
“如此……”萧祯轻轻叹了口气,嘱咐道,“你们要好生侍候,汤药进补,不得懈怠。今夜夜深,朕若进去,恐打扰母后休憩。告知母后,朕与太子明日来承庆宫用晚膳。”
“是。”敬公公堆起满脸的笑容道,“承庆宫今日不比往日,郡主和小侯爷都不再宫中,太子又忙于学业,太后难免清静寂寞的很。陛下明日能来用膳,太后必然高兴。”
萧祯自然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皱眉道:“你不说,朕倒忽略了……夭绍去北朝已有半年,怎么还未回来?”转眸望着谢昶,似是不悦,“太傅,需要朕派人去北朝找一找么?自己的外祖母重病卧榻,她身为晚辈,岂能如此逍遥在外?”
谢昶未及回答,敬公公已道:“陛下若要遣人去北朝寻郡主,奴愿走一趟。”
此言倒是巧妙地借挪了萧祯的话锋,轻而易举,一蹴即就。萧祯无奈一笑,深知其后指使为谁,不便驳回,又不肯多做言语,只是四顾殿壁,故作沉吟。谢昶霜眉微抬,望着悄无声息的里殿。半勾的帷帐间透出一脉浅浅的光色,流泽如月,清寒刺目,不可对视良久。于是收回目光,淡然笑道:“既是如此,便劳公公走一趟,为老夫唤回那不懂事的丫头。”
敬公公立即道:“谨遵太傅命。”躬身揖手,端出十分的恭敬,从容含笑间,利落敲定此事。
四月初五,朝廷的恩旨降至江夏。犒赏丰厚,封赐大度,孟津一战立功者无不倍受鼓舞。随恩旨同出尚书省的,另有一卷加授湘东王萧璋为朝廷大司马、都督诸军的急旨。自孟津一役后,萧璋已从江夏退回浔阳,筹措三军粮草,收到御旨后不敢懈怠,连夜西行,四月初七,命江、豫、徐三州兵马元帅共聚江夏城中官邸,商议战事布署。
北府兵既到江州,怒江战线的防守自然有所变化。阮朝手下的三万徐州新兵乃训练有素的水师,自军出徐州以来,五千战船亦沿着怒江飘流而至。江豫两州将士不善水战,先前隆冬之际,尚能借助冰冻锐减的水域踏上荆州与殷桓对战汉阳。而汉阳战败后,两州军队退守怒江对岸,却只能在浅滩处防守荆州军的抢攻,因水军甚弱、战舰不足之故,迟迟不能再出怒江、西进荆州。
此番北府军携三万水师到来正解当前僵局,萧少卿撤出水域最广的赤水津守兵,集江州军于夏口,西山下陈设营寨数十里,与驻守在石阳的豫州军营延绵一线。怒江西南浅滩的百里防线自此交给郗彦。四月初三,五千战舰俱到江夏三江口。两千战舰拨给江、豫水师,其余三千屯守赤水津。北府军因此分为水旱两寨,水师于江中下寨,大船巡于外,以为城郭之坚;小船居于内,便通来往,灵活掉转。岸上另结营寨,亦摆在西山下,与江、豫两处营寨旗杖相接。自此每至黄昏后,彤霞披山,数百里篝火不绝,无论江上岸边,红光映天彻地,使得荆州军接连数日不敢贸然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