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58100000007

第7章 中国古代诗体(3)

其次,五言诗虽然只比四言诗多一个字,却可谓“一言兴诗”。五言体在更好地适应汉语的发展(如双音词增多)和推动诗歌语言的音乐化、口语化方面明显地显示出巨大的艺术能量。四言句式大抵两字一顿,每句两顿,两个音步(二二节奏)使得单音词和双音词在配合上有一定局限,音步短促,结构板滞单调。五言的句式则既可由两顿组成,也可由三顿组成。两顿的可以第一顿两个字,第二顿3个字,也可以倒过来。三顿的则有“一、二、二”、“二、一、二”、“二、二、一”等组合。因组合方式繁多,在同一首诗可不断变换,故有灵动之致。这样,它不但可容纳双音词,还可容纳单音词,以至多音词。它有奇数顿,又有偶数顿。单音词和双音词交错,奇顿和偶顿交错,变化多样,便于组词达意,较之四言体句容量更大,刘熙载认为它一句可以抵四言两句。钟嵘《诗品序》谓四言“每苦文繁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四言体节奏虽然鲜明,却单调,未能曲尽抑扬顿挫之美。五言句以单音步收尾,便于句末适当拖长或停顿换气,比双音步收尾要从容得多,对于咏歌玩味、因声求气更为有益。同时,诗歌也是呼吸的艺术,呼吸的人均时值对应于诗句,大抵以三音步、四音步为宜。两顿稍嫌短促,四音步以上(九言)则偏长,不妨偶尔用之,但难于形成等言体诗。

七言诗的发展则相对迟缓。所谓七言诗,是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篇。七言诗历八代而到唐代大为发展,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七言诗也是最早见于汉代。据传汉武帝群臣联句的“柏梁台诗”开了七言诗的先河(后人称为“柏梁体”)。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丕《燕歌行》被认为是七言诗的奠基之作。曹丕之后,六朝文人多作七言。刘宋时的鲍照最具影响。鲍照改早期七言诗的句句用韵为隔句用韵,这就大大加强了七言诗的表现力。至唐代李杜、元白,七言诗更臻完美,七古之外,还有七绝和七律,与五言一起,成为中国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诗体。七言诗细分为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在近体诗出现以前,七言诗即七言古诗。七字句的出现较早,在《诗经》中偶尔一见,在《楚辞》中大量出现。七言诗当起于汉代的民间歌谣,但未能像五言诗那样很快地受到文人重视。较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不过,此诗奇句中夹有一个“兮”字,保留着楚歌的痕迹,直到晋代的傅玄也还是如此。今存较为成熟的文人七言诗,是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二首。七言诗相对于五言诗,自有潜在的优势,相对而言,“五言尚安恬,七言尚挥霍”(刘熙载《艺概·诗概》),“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较五言更能胜任纵横捭阖、淋漓恣肆的表达,和形成多种风格。

然而这一潜在的优势,由于习惯的势力,长期被文人忽视,直到刘宋时代出现了鲍照,才出现转机。鲍照的五言诗以清新俊逸著称,而最能表现其艺术独创性的是他的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古诗。以七字句为主,间有杂言的七言古诗,在汉魏乐府中多以“歌”、“行”命篇,故后世也称七言歌行。鲍照的七言古诗,相对于曹丕《燕歌行》,已变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变一韵到底为灵活转韵,使得七言古诗更多地具有散文和辞赋体的优长,拓展了七言古诗的范畴,完善了七言古诗的形式,从而大大推动了七言诗体的发展。

五言体和七言体还有古体和近体之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其一,近体诗在修辞上讲究严格的对偶,而古体诗不把对偶作为成诗的必备条件。即使用对,也不那么严格,位置不定,句数不限,不回避用重用字。古体诗还有“扇面对”(隔句对偶)。

其二,近体诗在声调上讲究平仄。这是中国古诗的对称原则从意义上推广到声音方面的结果。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中国自有诗即有韵,至于声的考究起于何时,向来没有定论,一般人以为它起于齐永明时代(五世纪末)。”乐府诗是入乐的歌诗。乐府之后,诗日渐与歌分离。于是在诗自身寻找、开发音乐美,成了举足轻重的问题。在外来的印度梵语文化的影响下,六朝的音韵学研究发展起来,尤其是《四声节韵》和《四声谱》,可以说是声韵著作的始祖。以四声制韵,“五字之中,韵韵悉异;两句之中,角徵不同,不可增减。”四声的发现与运用,谢朓、沈约等在齐武帝永明年间创造的讲究声律与对偶的“永明体”,推动了近体诗在初唐的繁荣。古体诗一般不讲平仄。近体诗产生以后的古体诗,在“三字尾”上与近体相区别。也有入律的古体,入律古体诗多为七言,它句数不定,大多(或全部)是律句,有时换韵。唐之后的许多诗人(包括李杜)即是既写近体,也写古风的。

中国诗史上最光辉的篇章是唐诗,诗歌体式由分体走向整合。唐代的文学领域出现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现见于《全唐诗》一书中的2300多个诗人的诗作就有近5万首,唐代文学的繁荣正是以诗歌的高度成就作为标志的,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等伟大的诗人。至唐代,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各种诗体皆具备。因此,从诗体来看,唐代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

五、七言古体,兴盛于汉魏,唐人有所发展:或古、律结合,使音节宛转优美,韵致生动流畅;或诗、文结合,破偶为奇,使风格古朴奇崛。唐人的五古,或追踪汉魏,或效迹陶潜,杜甫则是堂庑大开,记事、述行、抒怀、议论,无施不可。唐人的歌行体风格多样,或铺张排比,有类汉赋,或沉郁或激荡,笔法奇幻,或通俗平易,律句律调,声情哀婉。唐人乐府,多不合乐,属古体。

律体是唐人的创新。他们在六朝永明体和骈文讲究声韵、崇尚骈偶的基础上,将律诗声调和谐、句法关联、平仄相对、词义对仗等要求程式化,予以定型,形成五律、七律、排律、律绝等体式。初唐的上官仪总结出六对、八对说,丰富了对仗的手法。

四杰的律体,风格婉丽,未尽合律,至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五、七言律诗基本定型。盛唐诸家,各创意境,至杜甫则浑涵汪茫,千汇万伏。中唐以后,气格虽降,门户纷开。唐人绝句有古绝、律绝之分,大都能谱乐歌唱。风格的走向多样虽不仅是形式问题,但也与形式的演进有关。刘勰《文心雕龙》在《体性》中把作品风格分为8类,司空图《诗品》光是诗歌的风格就有24类。这主要不是刘勰的分辨力不如司空图,而是由于人性的发展,作家的个性差别越来越明晰,诗体越来越丰富多姿,所以风格也越来越多样。

诗歌这一古老文学样式,至唐代焕发出空前异彩。唐诗体裁大备,流派众多,造诣甚高,极盛难继。宋代诗人面对如此丰富的诗歌遗产,可以转益多师,突破却很困难。古典诗歌的传统样式是五七言诗体,其发展趋势,是从五言到七言,从古体到近体。八代诗人处于开创的阶段,这一时期,五言古体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七言和近体也开始形成。唐代诗人处在集成阶段,这一时期,五七言古近体诗在样式上已全部定型,发展得相当圆熟;而词体也产生于民间,由于文人的染指,也以小令的面貌登上了诗坛。到北宋,从晏、欧到柳永,词体完成了从令词到慢词的繁衍,它以缘情为主,而有别于载道的诗文,蔚为大国。

五七言诗在体式上已没有新的拓展。

宋代以后,诗歌创作在整个文学创作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写诗与作文一样,是文人必备的技能,五七言古近体诗仍被大量地写着,给作者带来了声名;另一方面,这些诗歌的影响,又被局限在文场和官场以内,它们在社会与公众中的影响,则远不如唐诗和宋词,而戏曲和说部这些非传统的、生气勃勃的文学样式,却相继登上文学的舞台,成为雅俗共赏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学样式。在诗歌发展史上,文学新样式的魅力总是超过旧样式,新的样式总与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总是拥有广大的受众,总是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因而产生较大影响和经典的作家。

元明清诗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难以与八代唐宋诗相提并论,因此,在诗歌创作上能否以旧体出新意,如何以旧体出新意,就成为元明清诗人所面对的新课题。不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重大的历史变革不断发生,不少的生活内容、精神境界,为前人无从梦见,这又给元明清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所以,对于元明清诗人来说,实际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五七言古近体诗作为成熟的诗歌体裁,也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诗人们用以描写社会与人生,早已得心应手,作品数量之多,远逾古人:佳作累累,美不胜收。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到来,新诗狂飙风靡中国诗坛,新诗的创作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五七言古近体诗逐渐失去往日的容光,虽然在写作上不乏传人,但在整个诗坛的影响和地位,却已今非昔比,至此,中国诗歌历史便跨入了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四节 词的流变与体式特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与乐曲相配合的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之一种。如果说乐府诗是“采诗入乐”,那么词就是“依声填词”了,所谓“调同词不同”。(刘禹锡)在词的初期,歌辞依附于乐曲,所以词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清人宋翔凤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乐府余论》)正因为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以又被称为“倚声”、“乐府”、“乐章”、“歌曲”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词在诗之后曲之前,是上不似诗、下不类曲的新诗体,古论有“父诗而子曲”之说。还有“诗余”之称,对此称谓前人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解释为词是继诗之后兴起,有的解释为词乃五七言近体诗演化而来,有的解释为诗人以余兴填词,也有人认为是因为词人将自己的词作编辑于诗作之后而得名的等等。

词兴起于唐五代而盛行于宋,南宋是高峰。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方面,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音乐成为唐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享受。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玄宗皇帝精通并酷爱音乐,在宫中蓄养数百人的乐团,号称“皇家梨园弟子”,更促进了社会上音乐歌舞的流行,给音乐活动的兴盛提供了外在条件。

另一方面,是西域音乐的传入使然。唐代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在唐以前已经进行了很久,其主要特征是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成为当时的俗乐。“燕乐”的名目在隋代就有,而在唐代大盛,其部类也经过新的修定。音乐新鲜活泼,曲目繁多,使用各种不同的乐器伴奏,富于变化,故尤为大众喜欢。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随着燕乐曲调增多,就需要更多与之相配的歌辞。这时的燕乐歌辞,在民间已有不少由乐以定辞,直接以长短句合乐的,熟习音律的乐工歌伎为主要作者,其实,由乐定词的所谓“倚声填词”一直在民间实践着,敦煌词中的多数作品就是按乐曲填入的长短句词。唐代的燕乐歌辞本来与从前的乐府歌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形成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制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这种情况是过去的乐府歌辞所没有的。盛唐中唐时期,精于乐曲,染指填词的文人数量极为有限,民间词作又不为文人接受。也有选诗以配乐,则是借用现成的五七言近体诗由乐伶歌伎配合曲调演唱,所用之近体诗即为歌诗,歌诗是解决曲辞不能满足曲调之需的权宜之计,因此,一时乐府、歌诗并行不悖。但文人的创作基本上是齐言的,近体诗句式整齐,且有特定的平仄、叶韵的格律规范,乐曲也有自己旋律和节奏的要求,故以近体诗入乐,二者难以丝丝入扣。为解决这个矛盾,入乐歌唱时,演唱者或可在节奏和歌法上采用一些变通办法,使之适合歌唱。如沈括说:“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梦溪笔谈》卷五)朱熹也说:“古乐府只是诗中添却许多泛声,后来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填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朱子语类》卷一四十)“和声”、“泛声”都是解决歌诗入乐不协调的办法,此运用虽是以诗入乐时的变通手法,却也对词调格律、句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歌诗入乐只是词体发展特定阶段的做法,要实现曲调与曲辞的完美结合,“选诗以配乐”毕竟不是办法,曲辞的创作必然要走上“由乐以定词”的路,也就是所谓“倚声填词”。在文人中首先明确指出运用这种方法的是刘禹锡。依曲拍为句的做法,可以体现曲调的声情特色,进而使词体成为有别于诗体的文学样式。不过这需要词人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所以倚声填词的普遍化是在文人对曲调有逐渐深入了解的中唐以后。随着文人对曲调的掌握,由乐以定词的长短句曲辞创作增多,这种新体歌辞逐渐成为中国文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诗体,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而歌诗逐渐淡出词坛。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又一次证明,词像大多数文体一样起源于民间。敦煌词中的《云谣集杂曲子》为现存最早的词选本,未注明编者,从内容和编排来看,应与稍后的《花间集》一样,同为侍宴应歌的唱本。《云谣集》的存在说明了曲子词这种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从产生之初就与娱宾佐欢的娱乐相联系。它反映出词体初创时期的特点、民间词人的文化水平和审美习惯,以及当时人们对词体的认识等因素,它借鉴俗讲变文等表演艺术,在形式上多有创新。体现了词体初期的不完备、不定型:有衬字、有和声、有双调、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定;咏题名;曲体曲式丰富多样。以“字数不定”为例,敦煌词中有《凤归云》数首,字数却各不相同,有81字、84字、78字三体,都表现出随意性较强的特点。从敦煌曲子词中,可以找到温、韦婉约,柳永俚直,苏、辛豪放诸种风格流派的源头。

唐代是曲子词的孕育、诞生和初步定型的时期。一方面民间词在胡夷里巷蓬勃兴起,一方面文人开始尝试填词。初唐、盛唐时期词,此时歌辞所配之乐尚不确定,燕乐与其他音乐因素正处于相互交融之中。唐代文人的词创作经历了由诗到词,逐渐“本色”化的过程。文人初步接触词体,往往受写诗的习惯的影响,所作词的题材、情志、风格往往与诗相近,诗和词的界限尚不分明,词以齐言为主,如沈佺期等人的词《回波乐》即是齐言的六言四句。此时的词作究竟是依声填词,抑或由诗谱曲,或是由诗入词的“歌诗”,今天已难断定。此时的部分词作也被作为乐府诗,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这些作品列之“杂曲歌辞”。随着对词体的熟悉,加之词体娱宾应歌功用的刺激,诗言志,词言情,诗庄词媚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文人词逐渐远离诗体,而呈现出独特的词体风貌。

中唐时期倚声填词蔚为风气,白居易、刘禹锡成就最著。

已与选词以配乐的歌诗不同,开始按曲调填词。然而中唐词人所填之词无论其所依配之曲调,还是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气质都与乐府诗歌或民歌相似,而与本色当行的词体有所区别,诗论家往往目之为诗。如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词人填的《渔歌子》、《杨柳枝》、《竹枝》等皆如此,说明此时的词体仍不能完全摆脱诗体而独立。中唐文人词有下列特点:等言或小令居多,调式简单,平仄变化少,基本是五七言诗的变调,题材较广,未入“词为艳科”的俗套,风格较清新自然,所表达的情致也较浅显明朗,尚未入婉约之流。可以说中唐文人词是近体诗向典型的文人词转变中的产物,是敦煌民间词到晚唐五代《花间集》之间的中介环节。

晚唐时期词体初步成熟,可以温庭筠、皇甫松、杜牧等人的词体作为标志,以温庭筠的词为代表的词作,已经确立了以城市女性生活为表现对象,以婉丽柔媚为风格特色、以小令为主要体式的本色词体。《花间集》是第一部文人词选集,标志文人词的成熟,预示了宋词繁荣期的到来。温庭筠词即为花间词的代表。杜牧的《八六子》是唐代文人词中罕见的长调,在小令一统天下的晚唐词坛十分醒目,在词体的发展史上有一定意义。

南唐词是指五代时期生活于金陵的一批词人的词作,主要人物有南唐二主李璟、李煜和冯延巳。南唐词与花间词一样,依然是以小令为主。由花间词所形成的文人词传统,主要特征之一即体式以小令为主。小令体制短小,容量有限,与之相应,词的内容风格也形成以抒情为主,强调含蓄蕴藉的特征。然而,短小的令词不便叙事,词体结构也因此缺少开阖起伏的变化。

宋词与唐诗一样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宋代文学也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作品有2万余首,词人有1400余人。宋词的繁荣,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它在全社会广泛普及,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全都雅好词曲。二是创作了大量新词调,词调始于唐,而大备于宋。至北宋后期,所唱的已经大多是宋时新声,而终宋之时,宋词已有1000余词调,形式多样,有引、序、令、慢、近、犯、歌头、摊破、转踏、转调、增减、偷声等。尤其是慢词的出现,增长了乐章篇制,拓宽了词的容量,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成为词体解放与词体革新的物质基础。宋人所创新谱,大多是中长调,词的内容比唐五代有了根本性的突破,还需要在篇章结构、铺陈点染,呼应映衬、语言修辞上讲究技巧手法。三是流派众多,既有传统的婉约,又有新创的豪放、清旷、骚雅等各种风格。

宋词可分为北宋、南宋两大段。北宋初期宋词的创作尚未进入兴盛阶段,词的地位并不高,它仍然是文人在樽前花间一觞一咏之际的娱乐性创作,而不是正面向社会表现自己人格、情操、抱负的文学形式,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突破。词从表面上看,同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词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补充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北宋庆历以后,词的创作在内容、技巧、体制各方面都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卓越的词人,其中晏殊、晏几道、张先、欧阳修、柳永尤为出色,柳永、张先等人开始借鉴流行于民间的慢词长调作词,二人并称“张柳”。柳永除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之外,他对词体形式的最大贡献是发展、完善了慢词的体制和表现手法。柳永充分发挥了精通音律的特长,继承民间歌词中慢词的传统,又大量使用了前人未曾使用过的如《望海潮》、《黄莺儿》、《阳台路》等新的慢词词调,使词体叙事容量更大,言情更为动人。北宋中期是词的突破期,苏轼的词以其雄大的才力开创了新的境界与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人词的面目。北宋后期词的创作极为繁荣,有秦观、黄庭坚、周邦彦等,其主导的风格,是沿着欧阳修、二晏以来典雅含蓄、委婉细腻的一路,但柳永、苏轼所开创的风格和技巧,也有相当的影响。这3种词风在北宋后期实际已经有融合交汇的现象,差不多每个词人都多少受到它们的影响,只是因气质、偏好的不同而取舍各有侧重而已。从总体看,北宋词对唐五代的继承因素较明显,令慢并重,较为清新质朴,含蓄蕴藉,天成的成分更多些,多就景抒情,多应歌唱,故声调宛转。

词经过长期的发展,题材不断拓宽,技巧日益成熟,地位也得到提高。南宋初期,它与诗、散文一样,已经成为文人惯用的文学体裁。强敌压境的半壁江山是南宋面临的新环境,社会生活的巨变带来词文学的改观,文人的悲愤心态也同样反映到词的创作中来,怀念故国、渴望收复中原成为南宋词的主旋律,而且,由于词的形式上的特点,它比诗更适宜于表达那种激奋、跳荡的和变化不定的情绪。有很多记载表明,一些反映当时社会共同心态和期望的词作,一旦问世,便广为传诵。它们的社会影响要比同类的诗歌更大。这样,以感怀时事、抒写抗敌壮志为中心,词的题材和风格在南宋初期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重大变化。苏辛豪放词风对南宋和金朝词人都有巨大影响。在逐渐偏安的社会环境中,周邦彦的典雅之风又在姜夔、吴文英等人手中有新的发展。所谓“南渡词人”是指活动于南北宋之交、从北宋过渡到南宋的词人,成就最高的要数词坛女杰李清照。她尚雅,强调思想的雅正和语言音律的文雅,提出“词别是一家”,强调词与诗的区别,注重词体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易安体”。辛弃疾是南宋中叶杰出的词人,他的词达到了词体艺术的高峰,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南宋末年,词坛主流风格不十分突出,渐趋多样化,大约分为:稼轩一派和骚雅派。但虽有繁衍,没有繁荣,最终不得不导致宋词乃至词体走向衰落。总的说来,南宋词则已为纯粹的“宋调”,多重慢曲,多雕琢,多即事叙景,多应酬谢,故体制雅正。

与其他文体相比,宋词都是沿着缩小其特殊性,扩大其同一性的方向发展,并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发生、发展、盛极而衰的过程。一方面是由于文学自身运动的必然,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也是不断提高变化的。客观地说,元明两代词道衰落,分化转移是不争的事实,但词体的演化并未终止,词作为一种文体更没有消亡,它的进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元明完成了词体由应歌娱人向言志抒情的过渡,使词最终摆脱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体。二是涌现了一批风格鲜明、成就卓著的优秀词人,如被誉为“元词之冠”的张翥,被称为“全明不能有二”的陈铎,即使列于两宋名家之中也毫无逊色。

词至清代又出现了振颓起衰的中兴气象,清词的中兴和宋词的兴起,具有相似的背景,出现了词坛大家王夫之、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龚自珍等。清词有3个鲜明的特征:第一,词人纷起,词作繁多。第二,流派纷呈,推陈出新。第三,抒情本体得以确认。一代清词流光溢彩,文质彬彬,以其卓越的艺术贡献,在抒情文体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词的主要文体特征:

其一,词是音乐和文学结合的产物,它最初是先有词牌,然后依据曲调填上词句。词还在歌场传唱时,一个词牌在音乐上有基本固定的旋律结构,这也就决定了按乐谱填词时文辞的基本句数,以及每句的基本字数和每个字的基本声调,这就是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不过不是很严格。每一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字数一定;讲究平仄;句式参差;对仗灵活;押韵位置一定,而不同的词牌各不相同。词的用韵比诗宽,押韵方式有通首平韵、通首仄韵、不同韵部的平仄换韵以及同韵部的平仄押韵4种。早期的词,内容与词牌名相一致,如《渔歌子》吟咏渔家生活,《江南好》赞美江南的旖旎风光,但随着词的演变,人们主要依调式填词,词牌名只成了一种词谱体制标志。到后来辞乐分离,有的曲谱失传,只剩调式,词就成为案头文学,不必歌吟,各种词牌名只是代表一种文字、音韵和结构的定式了,填词不能再按乐谱,而是按前人文辞,即按“文字谱”。尽管如此,人们在填词以前,还是要选择词牌,因为某种词牌只适宜于表现某种内容,例如,《满江红》就较多地表达壮怀激烈的情绪。有的词牌有同体异名,还有同调多体,一般认为这与音乐节奏有关。

其二,因为是倚声填词,词是非等言诗。它的句子依词牌而长短错落不齐,因此有“长短句”之称。这种诗体无疑是对五、七言诗的突破,丰富了诗美。它不寻求均衡,不寻求对称,不寻求严整,而给人以舒卷自如的美感和乐感。词由长短句构成,少则一言、二言,多则八言、九言,而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为多,句式参差、变化多端是其鲜明特征。

其三,词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它的分阕。词人对词调的变格(减字、偷声、摊破等),更强化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乐奏一遍叫“阕”,一般而论,词分上下(或称前后)两阕。也有一阕和三、四阕的,但较为少见。两阕称为双调,一阕称为单调,三、四阕称为三、四叠,此外还有叠韵(重复一遍的双调)和联章(重复多次的曲调)。

第五节 散曲的流变及体式特征

词是“诗余”,散曲则是“词余”,散曲是词之后的又一个倚声填词的新诗体,仍为歌诗。王力在《汉语诗律学》里写道:“古人称词为诗余,因此又有人称曲为词余,其实词曲都是广义的诗的一种。如果先叙述了词曲再叙述白话诗,咱们就觉得白话诗来得并不突兀。”曲这一概念,一般兼指剧曲与散曲。作为剧曲的曲,与科介(表情和动作)、说白紧密配合,在舞台上演出故事,是戏曲;作为与剧曲相对的散曲,不加科、白,只用来清唱,是诗歌。本章要叙述的,就是金元发展起来的类似于词的,可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就是流行在元明清时期而被人们作为诗歌的散曲。散曲是有宫调曲牌,是用来唱的。散曲大量运用口语,以铺陈为主,可以加衬字,以戏入曲,特有谐趣,于传统诗词的含蓄美之外,大大发展了泼辣诙谐之美。明清时代产生了《山歌》、《挂枝儿》《马头调》等俗曲,也是唱的,用口语创作。散曲和俗曲都广泛地拥有受众。从音乐意义来说,散曲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从文学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抒情诗。

曲的兴起大体有3个原因:

首先,若论曲乐新声的形成,可以说,其中因素既有传统的词乐,也有受词乐熏染的民间俗曲俚歌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以前的诗体中,散曲和词的关系最密切,体式也最接近,都属于有固定格律的长短句形式。据王国维统计,元曲曲牌出于唐宋词牌的有75种之多,所以,有人把散曲叫“词余”。但散曲和词的差别又是很大的,因此,说及散曲的兴起,有必要回顾词的情况。词原来也是民间歌曲,发展成为文人文学的样式以后,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宋词主要有两种路数,一路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写得自由奔放,音律上不很讲究,这一路实际是朝着脱离音乐而成为书面文学的方向发展;另一路则保持委婉的抒情风格,在音律和修辞上精益求精,到了南宋姜夔、吴文英诸人手中,填词成为一种高深的专门学问,非一般人所能染指,当然也不适合于民间的演唱。

词到了元代,由于不能适应音乐的变更,基本上完全脱离了音乐,成为单纯的书面文学创作,也失去了原初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同类推荐
  •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本书用晨诵、午读、暮省的编排方式,对唐诗进行新的解读,点明唐诗对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使孩子会背唐诗,更会用唐诗。
  • 画骨:当代中国文化乱象溯源

    画骨:当代中国文化乱象溯源

    无论一个人处在何种被名利、诱惑笼罩下的环境,无论“名利”的威胁有多么可怕,人都不应该丧失做人的信心,就是应该把这些“诱惑”和“威胁”当做确证自己的人性的高贵和尊严的挑战,越是在诱惑中,我们就要越经得住诱惑,越是在威胁中,我们越要意识到自己是人,越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具有人格尊严和道德品质的人。
  • 古燕新声

    古燕新声

    本书收录了近十年在固原一中就读的学生作品,分为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
  • 云蔚六盘:西海固中青年作家品精选

    云蔚六盘:西海固中青年作家品精选

    本书收录了53位作者于2009~2011年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的小说、诗歌、散文多篇,反映了西海固中青年作家近年来在艺术上的追求,在创作上的成果,在文学界的影响力。
  • 马瑞芳趣话王熙凤

    马瑞芳趣话王熙凤

    本书是《马瑞芳趣话红楼梦》的延续,在这部作品中马教授以诙谐而幽默、生动而有趣味的讲述,解析了《红楼梦》中宝黛以外的至关重要的人物——王熙凤身上所潜隐的方方面面,充分显示了马教授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和精湛的红学研究造诣。作品通过对王熙凤的全新解读,一方面是从围绕凤姐的故事及人物活动之蛛丝马迹中,探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真实想法;还有另一方面是探询、揣摩文本内外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意图。本书既是一部对王熙凤全面解密、解读、解析的美文,又是一部带有探索、悬疑意味的开放式文本;既是严谨的红学研究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通俗易懂的轻松风趣的学术随笔;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可读性。
热门推荐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源来易凯始就注定

    源来易凯始就注定

    这本书讲的是三个小女孩和tfboys,从起初的同学再到火热的爱情,中间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或许这才是爱情的真正意义吧。
  •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一路看着女儿泪尽夭亡,直到贾家覆灭,林如海方得以解脱重生。保住老婆孩子,一家五口幸福美满。咦,为什么是五口?林如海重生,林妹妹还会悲剧么?
  • 等你到春暖花开

    等你到春暖花开

    冷焰在转学的第一天,司微便喜欢上了他,喜欢他那个长长的,像洋娃娃般温暖的睫毛。“我要告诉你一个关于你的秘密。”“我最最最喜欢的人就是你了,如果有下辈子,不管如何我都跟定你了,只要能不嫌弃我……”!在风声鹤唳的十七岁岁,那个从未来临,永不终结的夏天……男生们与女生们相遇的泛着茸茸微光的傍晚。他与她相遇满目缭乱潮湿的雨天。他们与他们相遇歌声流淌的白色荒原。她与他的声音带着年轻厚重的气息划彼此十七岁的天空,像一只扇动着温热羽翼的倦鸟,每一次的展翅,我们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一个又一个的相遇,出现在这个庞大的北方的城市。
  • 灭神之万劫不灭

    灭神之万劫不灭

    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世间一切生灵都源于天道,天道给予生灵智慧,让其成长,却又不断收割生灵,成为自己成长的食物。
  • 吞噬时代

    吞噬时代

    诡异的陨石,带来了神秘的生命体,让平日里高不可攀的高官,那些影视剧里的娇媚大明星,顶级贵妇,全部都失魂落魄,惊恐不安。一个平凡少年却应运崛起,为救女友意外得到了外时空超级基因,开始了吞噬进化!一次次的蜕变,让他站立在了人类巅峰,美人需要拯救,只有杀戮才能生存……
  • 贵族精神:中产阶级高级修身讲座

    贵族精神:中产阶级高级修身讲座

    贵族精神,就是将内心的良好品质再一次扩大与发扬,是人们内心深处极为渴求与需要的精神营养。我们应该不再沉默,而应该用实际行动来修炼贵族精神,从而将人类道德的美好激发得绚烂夺目!
  • 最强魔幻大师

    最强魔幻大师

    苏木的双手仿佛蕴含无穷魔力,能够穿越时空取尽一切。然而这双手却过于白净,世人无畏。当兄弟朋友倒在他身前时,这双手沾染了鲜血,他沉寂了,像是命运地哀叹。尘土掩不住锋芒,寒锋总会出鞘。苏木隐姓埋名,穿梭于花丛间,保护着他曾经追悔的失去过的女人,金钱,地位,感情。他终将王者归来,登上最强的王座。
  • 星空中的黑夜

    星空中的黑夜

    ——就算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重新爱你,不为别的,只为对你的一见钟情。要是有一天我真的爱上了别人,而不是你,该怎么办?我会把那人给杀了,将你继续留在我身边,即使你会恨我,但有你在,就够了。要是我的记忆永远不会记起你,该怎么办?我会强制你陪在我身边,直至记起我为止。我的黑夜中,怎么会少了你。你的黑夜中,我就是那颗星。
  • 武魂甲

    武魂甲

    有人问我,“若杀一人而能救天下人,你杀是不杀?”我笑答,“天下人不欲自救,即使坑杀万人,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