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65100000002

第2章 人体元气

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内经·上古天真论》指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明·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养气而不生气

《内经》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馁,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怒伤肝,悲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按照哲学家的观点,万物都有气。汉字的“气”字,甲骨文里写成三根长短不同的横线,表示地气蒸腾而上,直达天际。为什么是三根长短不同的横线呢?三横象征的是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可能就是“气”字形体的依据。

按照中医的观点,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由“气”聚散化生的。

“气”流动于天地人之间,作用是相互沟通,催发万物,能量无穷。那么人的“气”从何来?中医认为,人的“气”从饮食中来。你看看“吃”字,前面是“口”,后面“乞”,正是“以吃补气”的意思。“饮食化精,练精化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广义说,万物都有气。具体说来,“气”有三种:第一种是外在之气,对于人而言,空气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需要。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的生存也很重要,对于环境,我们常用“地气”、“清气”;第二种是食物之气,可以写作带“米”字的“气”,即“氣”,实际上就是中医上常常提到的精气;第三种就是人体的元气,就是道家所谓的“气”。

中医上关于“气”的概念,指的是人的元气,又称真气。元气由肾中之原气与由脾胃运化吸收来的水谷精气,与由肺中吸进的自然清气互相作用而成。

元气是人生命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气存则生,气亡则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中医称人死为“断气”。现在国外医学中的“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等名词,往往解释不了人的死亡现象,于是也开始接受中国医学上“气”的观念。

一个人的元气形成之后,就要流通全身,充满各个脏腑,各个部位,无所不通,无处不到,是维系生命,推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根本要素。元气充足,身体强壮;元气不足,身体衰弱;元气消亡,生命便结束了。对于有病的人来说,如果元气不伤,即使病情严重也不会死,如果元气大伤,即使病情不严重也难以痊愈。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什么是恬淡虚无,就是一个字“静”。这是《老子》的一种思想,后来老子经常讲到“至虚极,守静笃”。为什么现代的人那么浮躁?这个浮躁不是说现在竞争压力大,而是因为心不静。恬淡虚无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这个是最重要的。“精神内守”就是说“精神”不要外泄,精气和神气留在体内,不要外泄。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病呢?什么病都没有了。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恬淡虚无心态的基础上,真气从之是指一种修炼的方法、真气运行的方法,后来的道教,“内丹”养生就引用了真气从之的修炼方法,这个方法包括小周天、大周天。这个方法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恬淡虚无的。

所以说,要养生就必须知道养气。要养气,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然后通过各种方法保存元气,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一个人既然要养气,第一点必须做到的就是不能生气!

下面是我经常给人讲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个妇人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自己却又无法控制,于是在一天早晨,她来到一所寺院,请求一位高僧开导自己。

高僧听了这位妇人的陈述后,根本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把她领到一间禅房中,然后将房门紧锁,扬长而去。

妇人认为高僧有名无实,不禁气得跺脚大骂。可是,骂了很长时间,高僧也不理会。妇人骂得口干舌燥,于是又开始哀求,但高僧却置若罔闻。最终,妇人不说话了,陷入沉默中。高僧这时却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生气,但是我气的不是你,而是我自己,我怎么会来这鬼地方受这份罪!”

高僧说:“你连自己都不能原谅,又怎么能够心如止水呢?”

高僧不再理会妇人,拂袖而去。妇人只得在禅房中默默地等待高僧放自己出来,过了很久,高僧回来问她:“你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无奈地说:“不生气了,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还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淡淡地说完,又转身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现在不生气了,因为我明白了根本不值得生气。”

高僧微微笑道:“既然你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但还是有气根。”

高僧又一次离开。最后,夕阳西逝,高僧回到禅房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打开禅房门锁,进到房内,然后随手倒了一杯茶水倾洒在地上。妇人看了良久,又思索片刻,突然间觉悟了。于是,她叩谢了高僧,满意地而去了。

故事中高僧的说道似乎有些玄妙,其实意思很简单:

生活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无法避免要与人交流,然而在交流中,你个人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并不是都能得到所有人的同意。许多客观事物,也并不会因你不喜欢就不存在。生气发火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遇到麻烦时,往往会做出这种正常的反应,这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当您要发火时,为什么不想想,为这些事生气,除了气坏你的身体、增加对立情绪外,有什么作用吗?做人要想的开,您的心中有怒火,可以用理解、幽默、换位思考或转移情绪等方法来化解,这样就能够达到心里平衡。别人有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是别人的事,何苦为了别人的看法、做法自己气自己呢?

应该知道,发怒有损健康。

中医学认为,怒生于肝,肝气旺盛的人容易发怒。如《内经》说,“肝气实则怒”,“怒则气上”,“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发怒会导致人体的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中风、头痛、昏厥、吐血等疾病,严重者还可因暴怒而断送性命。《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就是郁怒致死的一个典型案例。

现代医学认为,人在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跳明显加快,每分钟可达180~220次,有的甚至更快,同时血压急剧上升,所以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的人,发怒时常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发怒时的呼吸也比平时快,一般人每分钟16~18次,而愤怒时增快到每分钟23次左右。这样肺从血液中吸取的二氧化碳,就会超过身体所制造的二氧化碳量,常常会出现手指麻木的现象。

“生气”是百病之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爱生气、气量狭小的人,常常郁郁寡欢,使自身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有的人一气之下就不思茶饭,日夜不眠,稍遇风吹雨淋就病倒在床。这还只是生气的最小危害,生气对人的身体还有以下几种害处:

第一、生气伤脑。人在气愤之极,大脑的思维就会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而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以致气血上冲,甚至于还会导致脑溢血。

第二、生气伤神。人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

第三、生气伤肤。经常生闷气的人,往往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

第四、生气伤内分泌。生闷气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第五、生气伤肺。生气时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第六、生气伤肝。人处于气愤愁闷状态时,可致肝气不畅、肝胆不和、肝部疼痛。

第七、生气伤肾。经常生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

第八、生气伤胃。人在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相信下面这则《莫生气》对大家在调节个人情绪上也有一定的帮助。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理直不必气壮

我是个医生,可是却经常读读《菜根谭》这样的书,《菜根谭》说:“惟气和心暖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意思是说只有那些个性温和而又热情帮助他人的人,他所获得的福分不但丰厚,而且也会长久。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中指出:“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这里的“气壮”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气势壮”,而是说人体中的“气”要达到一种平和状态,从而促进生理代谢循环,起到健壮安康的作用。但是,很多人常常错误地认为,所谓的气壮就是情绪高昂、心情激动。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气壮即气和,不能一味地追求心理上的气壮,而应该将自身强壮的气势调节平和,使自身的机理达到气和的状态。

有个成语叫做“理直气壮”,意思是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就盛。那么,理直是否就一定要“气壮”呢?古人曾说过“有理不在声高”、“有理不在气粗”、“得理还须饶人”,可见,理直不必气壮。心平气和地做事,事半功倍的几率更大,而且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如果说动辄就“理直气壮”,难免导致会情绪波动异常,这反而对身体有害无益。

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这一点。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德性好,爱学习。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如果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两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

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说:“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说:“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00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

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如果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学生惭惭愧万分!”

所以说,为了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尽量不要气壮,一旦气壮,在情绪异常波动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气血攻心,丧失理智的可怕后果,即使解决了事情,恐怕也是得不偿失。

我在中医名卷《外科大成》看到这样的资料,有一种疾病,名叫气壮痔,这种痔就是因为患者受情绪刺激,情绪波动而诱发的。根据中医原理,人经常气壮,呼吸会加快,肺泡会扩张,耗氧量会加大,肝糖原会大量损失,血流会加快,血压会升高,心跳会强烈,全身处于正常生理机能的失控状态,犹如洪水决堤,大有摧枯拉朽之势。此外,气壮往往会引发许多疾病:

1.气壮令皮肤长出色斑:当人气壮的时候,体内的血液会大量涌向面部,这时的血液中氧气少、毒素增多。而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深部炎症,产生色斑等皮肤问题。

2.气壮引起胃溃疡:气壮时脑细胞会工作紊乱,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上,使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会引起胃溃疡。同时还会导致人吃不下去饭。

3.气壮加快脑细胞衰老:气壮会加快脑细胞衰老,减弱大脑功能,而且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这时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气最少,对脑细胞不亚于毒药,愤怒时的思维混乱就是大脑缺氧的明证。

4.气壮令心肌缺氧:气壮会引发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血液变黏稠。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会使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脏为了足够的氧供应只好加倍工作,一通乱蹦,于是心跳更加不规律,也就更致命。

5.气壮伤肝:气壮时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从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增加。

6.气壮引发甲亢:气壮令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过多。甲状腺是身体中参与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当你感觉到热血沸腾的时候就是甲状腺受到刺激了,久之会引发甲亢。

7.气壮伤肺:情绪冲动时,每分钟流经心脏的血液猛增,对氧气的需求也就增加,肺的工作量骤增。同时由于激素作用于神经系统,使得呼吸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肺泡不停地扩张,没时间收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休息,从而危害肺的健康。

8.气壮损伤免疫系统:气壮大脑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固醇”。“皮质固醇”是一种压力蛋白,如果在身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阻挠免疫细胞的运作,让身体的抵抗力下降,甚至会让免疫系统昏了头去攻击身体的正常细胞。

通过上面的各种建议可以看出,气壮其实并非大病,只要我们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自然不药而愈。

悲伤而不过度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意思是过度悲痛,可导致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现代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的悲痛表现为心境凄凉,垂头丧气,叹息不已,愁眉不展,面色惨淡,胸闷气短,饮食不下,肌肉麻木,并能引起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甚至癌症。长期处于悲痛状态下的人,机体容易衰老,很少有长寿者。

我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天,南京城北45岁的张女士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她急匆匆赶往母亲住处,见到母亲遗体,立即顿足捶胸,放声大哭,哭得死去活来。不料,由于悲痛过度,张女士竟突然脸色煞白,瘫倒在地,虽然意识清楚,能听懂别人讲话,但却张着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来,突然“失语”成了“哑巴”。

中医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造成心理危机的因素。一些人由于没有思想准备或心理承受能力差,当突然遇到某种强烈刺激时,会出现暂时性心理障碍,如不积极进行心理治疗,会从心理障碍演变成心理疾患、甚至精神病。

所以,人们遭遇不幸时,应当学会调解、控制自己的情绪,故友离散、亲人谢世、朋友反目、恋人分手等等,都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严重打击。此时我们切勿钻入牛角尖,更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摆脱,用向好友倾诉、向心理医生咨询等方法,尽快使自己走出心理危机。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悲伤,悲伤是人类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它既可以表达失去亲人的痛苦,也可以体现心中的苦恼和担忧,有时还可以释放郁结于心中的太多压力。可以说,适度的悲伤有助于人们通过抒发情感的方式来减轻精神的压抑,有的时候“强忍悲伤”反而会危害我们的健康。

中医认为,强行压抑情绪的外露会给人们的生理健康带来危害,情绪中的声调、表情、动作的变化、泪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志所控制,而心脏活动和血管、汗腺的变化,肠、胃、平滑肌的收缩等随着情绪而变化,却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因此那些表面上“强忍悲伤”的人,往往使情绪更多地转入体内,给体内器官以损害。

医院门诊中场有这样的病例:一些高考前的女同学,往往在经前出现头痛、腹痛、乳房胀痛、烦躁等症状,有的表现为月经期间出现腹痛、腰痛,甚至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等,严重者需要吃止痛药或打止痛针来缓解。

中医研究表明,这些症状都与她们考前精神压力过大和不快乐有关。焦躁的情绪积郁在身体里,就会转成毒火,它冲击身体里主持健康的正气,重则致病,轻则流窜到肌肤上,变成一片片黄褐斑,油脂过度分泌导致痤疮,斑丘疹,可怕的黑眼圈,甚至深深的皱纹过早地爬上眼角眉梢。

思虑而不抑郁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意思是说过度的冥思苦想,易造成志凝神聚,久之而出现气机郁滞。中医认为,思虑过度就会造成思郁,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表现为不思饮食、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等脾虚证候。长期过度思郁,造成高级神经功能紊乱,轻者经常失眠、形体消瘦,重者精神错乱。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她见了人有说有笑,但心思很细,做事情往往酌量个三日五夜,用心太过。思郁过度防肠断,用在秦可卿身上再恰如不过了。所以,当某天焦大酒醉后大骂:爬灰的爬灰。她以为自己和公公贾珍的暧昧关系被发现了,以至于心力交瘁。最终,这样一个心气极高、心细如发的人,落得个卧床不起,一命呜呼的下场。

思郁过度,容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引起胸腹痞满,头脑胀痛。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

我举下面几个事例:

有个女孩,她13岁那年,妈妈因为脑出血离开了她,从那以后她就和爸爸一同生活,可是后来,她的爸爸也因一次意外事故永远的离开了她。

此后,女孩就困在了一个心结里,她不愿意接受父亲已经离世的事实,总是时不时想念父亲,而且想着想着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长期处于伤心、难过中,以至于严重影响了生活、影响了工作。

一位姓王的小姐,由于跟丈夫离异,她独自带着三岁的女儿生活,要工作,要接送女儿幼儿园,要买菜做饭,要抚养孩子,当所有想到和想不到的问题统统涌向她时,仅仅两个月时间,她几近崩溃,再无心工作,终日搂着女儿以泪洗面。

某工厂技术工人张先生,他的单位效益不好面临失业危机,因此他终日闷闷不乐,认为自己除了会此项技术外,再无特长,难以适应外面激烈竞争,又由于他的妻子收入也仅够维持家庭生活,所以他终日唉声叹气,思郁过度,患上抑郁症。

永远忙不完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烦恼的婚姻、烦琐的家务——面对生活,许多人最深的感受是“活得好累!”不仅心累,身体也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常常感觉焦虑、烦乱、无聊和无助。那么怎样治疗思虑过度呢?中医里有一个简单易学的小方法:

如果抑郁太过的话就激怒他,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华佗传》记载:有一个人就是抑郁过度,然后造成了身体里有淤血,这样的时候华佗怎么办呢?华佗就多收礼,收了很多的礼,却不给他治病,最后还写了一封信来骂他,说他不仁不义等等。那个人本来是因为思而得的病,见了华佗的举动就发了怒。怒则气上,这个人胃中的淤血一下子涌了上来,然后哗啦一下子吐掉了,病从此一下子而愈了。

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这句话流传甚广。

孟子名轲,字子舆(前372年~前289年),享年84岁,在他生活的时代,这样的高龄算是寿星了。那孟子如何做到长寿的呢?这自然与他善养浩然正气不无关系。

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不容易回答。‘浩然之气’作为‘气’的一种,是最广大、最刚强的。如果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在天地万物之间。‘浩然之气’作为气,又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了义和道,‘浩然之气’就没有了力量。‘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你的言谈举止使内心感到愧疚,‘浩然之气’就没有力量了。”

其实,按照孟子的说法“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也就是万物的根源、本初的元气。

那么怎么才能培养起更多的“浩然之气”,并使它充盈在我们人体的天地之间呢?

孟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为人要讲求“道义”,要按照道德规律尺度做事情,为人要正义、对于应当负责任的事情不推诿……等种种道德修养来修为自己。因为你不这么做,那“浩然之气”就长不到你身上来。为人要是心中有愧,那么是无法拥有这种天地正气的。

“人性本善”这一名言本出自孟子之口。孟子在《梁惠王上》中描述了行仁义的方法和结果,描绘出一幅安定平和国富民强的景象。他对不同年龄,不同体力的不同要求有明确认识:年龄在40~50岁的人体力渐衰,不适合于过重的体力劳动,“颁白者不负戴于途”,年龄超过50岁的人,气血两虚,要注意保暖;年龄七十岁左右的人,应该吃些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胃肠负担。君仁德则少战争徭役,民仁和则社会安定;就可使百姓得养而寿延,国君无所忧虑,形神得养,从言尽度天年。他的仁义者寿,正是举国同寿的美好理想。

乐观豁达是孟子的长寿因素之一。他举出三乐:家安康,无祸患疾病;一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不忘记自己的责任,做事光明正大;虽不能匡扶天下,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就是所谓“君子三乐,而壬天下不与存焉。”他虽然奔波游说诸侯,身心俱疲,但在精神上却很放松,尽力而为不计成败。“古人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这充分反映了孟子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孟子在养生上最重要的还是关于“气”的培养。他重视精神意志与人体元气盛衰,承认气是人生命的根本。所谓:“气,体之充也。”同时他又认为这个充体之气是要受精神意志的支配和左右的,“夫志,气之帅也”,这种意志控制着气的提法应可看作气功理论来源之一。

关于养气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神态安定,意志坚强,行事光明正大,胸怀坦荡无私的人才能使气保养充盛,反之,就会亏损,虚耗其气。

孟子的养气之道,以现在的中医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怒气过盛伤肝;欢喜过度则心气涣散。现代社会竞争加剧,更要戒浮躁之心,要善于克制与自我排遣,尽量淡化得失恩怨,处理好人际关系,保持心态平和。

2.无求以培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奢求而得不到,容易气阴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以培养元气。如此,方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欲望过分强烈,有损人的元气,健康更无从谈起。

3.长啸以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都能起到按摩与刺激作用。歌唱者长寿便是明证。饭后茶余,闲庭信步,不妨亮开歌喉,或低吟诗词,或哼几句小调,可以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

4.安静以通气。

安静状态有利于肌肉放松、气血畅通。每天除睡眠外,若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1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人的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

5.调息以养气。

调息要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

顺应自然之气

《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年四季的阴阳划分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圣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从本质上看待问题的,这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生长衰老的关键所在。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就会伤害关键,本性就被破坏了。所以说,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就是世间万物的开始和结束,生长衰老的本原。

所有的动植物身体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鸟到了春天要脱毛,换出新的羽毛;蛇到了春天要退皮;熊到了冬天要冬眠。对于我们人而言也如此,我们讲春捂秋冻,我们讲驱暑御寒,四季的保养与每个人都是分不开的。

自然界四时节令变化的运行,阴阳活动的规律,是生物界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能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才能像其他生物一样生长沉浮。如果违反了按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来养生的道理,就会砍伐他的根本,破坏他的元气。

四时阴阳这个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不按此规律即生病灾,顺应这个规律即不生灾病,懂得这个规律即是懂得养生之道。由此可见起居养生要顺应四时的重要性。

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就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根据这一道理来指导养生,最重要的是养护精气。

春天共三个月(立春——立夏),天地间生气发动,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们宜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在户外散步,或打太极拳、跑步,这样就可以放松形体,阳气外达体表,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繁荣,绿树鲜花,一派秀美景象。人们需晚睡早起,使身体的气机充分向外宣泄,以适应夏季万物郁郁葱葱繁茂生长的趋势。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气候干燥渐凉,风声劲急,万物开始枯黄,大地出现萧条现象。秋风萧瑟,落叶残花给人一种肃杀的景色,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欧阳修作《秋声赋》,就是因秋天的肃杀而引起的个人情绪变化。

冬季气候寒冷,朔风吹,水结冰,万物潜伏闭藏,人宜提早睡觉,晚些起床(以日出为标准),使气机潜藏于体内而不受损伤。

春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除春困,不贪睡,慎衣着,调饮食。

1.调养精神。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精神调摄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戒郁怒以养性,假日踏青问柳,游山戏水,陶冶性情,会使气血调畅,精神旺盛。

2.防风御寒。

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动,舒展形体,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春天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根据初春天气乍寒乍暖一日三变的特点,衣服不可顿减,过早脱去冬衣,极易受寒伤肺,引发呼吸系统疾患。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一定要随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季气候多变的规律。

3.调节饮食。

春天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为食养原则,不要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不要油腻生冷,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如参、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热生火。宜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族)丰富的食品;特别是各种黄绿色蔬菜,如瘦肉、豆制品、蛋类、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还应注意不可过早贪吃冷饮等食品。

4.运动锻炼。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最佳季节。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滋养脏腑。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如太极拳,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

5.预防春困。

春天风和日丽,很多人都会感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早晨也不醒,“春眠不觉晓”,这种现象就是“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体内循环季节性差异,春天气候转暖,皮肤血管舒张,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供应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减少,大脑的氧气就会感到不足,因而会感到困倦乏力。

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五注意”:

1.注意调剂饮食。

在夏季,应该注意调剂饮食,多吃些瘦肉、鱼虾、蛋类、牛奶、豆制品等。同时应多吃些消热去暑的蔬菜和瓜果,尤其是对老年人,要少食油腻大和辛辣上火的食物。

2.注意睡眠充足。

夏季夜短,睡眠时间相应减少,应注意休息,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夜间睡眠和午睡。

3.注意经常饮水。

夏季气温高,人体水分消耗大,应主动饮水,及时补充水分。每天饮水总量应保持在2500毫升左右。

4.注意保护皮肤。

在夏季,应经常洗澡,洗换衣服,防止蜂蜇和蚊虫叮咬。同时,要避免在烈日下曝晒,防止紫外线,红外线损伤皮肤或透过颅骨损伤大脑。

5.注意降温防暑

在高温季节,老年人容易发生中暑或“热射症”“热痉挛”等。因此,在天气闷热,烈日当头的时候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该戴上遮阳帽和墨镜;穿衣应宽大、松软、单薄、颜色宜浅,多到阴凉处休息或用风扇纳凉,注意防暑降温。

秋天养生的关键在于护津: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黄金季节。进入秋季以后,温差逐渐变大,白天气温仍然较高,早晚及夜间则相对较低,这段时间是感冒及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

秋高气爽,晴多雨少,气候特点是干燥。秋气通于肺,干燥的空气,容易损伤肺气、阴液,受凉后,容易出现咽干、鼻塞、咳嗽、声哑,关节酸痛,大便干燥等症状,通常称为“秋燥症”。秋季养生要点之一便是防止燥气伤人。室内过于干燥可适当洒水,保持一定的湿度。平时可多吃一些像梨、苹果、甘蔗之类含汁丰富的食品,多饮开水,多吃蔬菜。

冬季养生养生的关键在于八宜:

立冬之后,天气转寒,气候干燥。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冬季养生应避寒就温,敛阴护阳,以使阴阳相对平衡,身体健康。

1.宜早卧晚起。

中医认为,冬天要“早卧晚起”。早晚寒气最容易侵袭人体,所以要避开,特别是老人。有时,即便坚持早晨锻炼,也要稍比春夏晚起为宜。

2.宜心静养性。

冬季是闭藏的季节,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与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这个时候,老年人尤其应当避免忧伤、焦虑、紧张等不良因素刺激,保持情绪乐观,精神愉快。

3.宜多晒太阳。

冬季日照比春季短,不少人会患一种“季节转换症”,症状是情绪低落、体力衰退、睡眠不稳、身体疲软。冬季日照短,人体的松果体“光照不足”,从而黑色素分泌较多,使人体出现上述症状。所以冬令最好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这一点在北方特别注意。

4.宜散步洗脚。

古人有“晨起三百步,睡前一盆汤”之说,意思是早晨起来要散步,晚上睡前要洗足。脚是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十二经脉、脏腑、气血相联系,脚心的涌泉穴,又为肾经的起始部位,所以用热水洗泡双脚能够刺激足部的众多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补肾健脑,调整阴阳。

5.宜背部保暖。

冬季要注意背部的保暖。中医认为,背为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通过人的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对老年人而言,冬日宜穿背心,睡觉的时候也要保暖背部,避免寒邪的侵袭,阳气的损伤。

6.宜避寒就温。

冬日气候寒冷,人们尤须避寒就暖,气候骤寒或寒潮过境时,最好不要外出;如要外出,应戴好帽子,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7.宜适度进补。

中医素有“寒则温之”、“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因此,如果家有老年人的话,冬令的日常膳食就应当以“温”、“补”为主,多吃些瘦肉、禽蛋、鱼类、豆类等含优质蛋白的食品,以增加营养;多食用牛、羊、狗肉等热量高的食品以温补肾阳,增强御寒能力;还应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以防皮肤皲裂。此外,还要注意多喝些热汤,以滋补脏腑,增进食欲,驱寒保暖。

8.宜恰当锻炼。

在冬季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和耐寒锻炼是必要的,千万不要整天躲在室内。体育锻炼要等到日照比较充足进行,以上午9~11点钟和下午3~5点钟为佳。要避免在大寒、大风、大雪,以及雾露中锻炼。锻炼方式应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各种气功、散步、慢跑等。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参加冬季锻炼的人,极少患气管炎、扁桃体炎、感冒、冻疮等疾病。

同类推荐
  •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

    强迫症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患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可以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 最有效的心理自助术

    最有效的心理自助术

    本书主要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描述心理问题的危害,指出健康心理的标准,然后分别描述了性格、情绪、压力、意志、人际交往、异常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
  • 中老年人骨骼保健

    中老年人骨骼保健

    骨骼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更易发生。人体一旦发生骨骼疾病,轻者造成痛苦,重者可造成残疾,甚或丧失生命。人到中年后,机体由盛渐衰,逐步出现各器官和组织的退行性变化。虽然人们最易看到的衰老的表现是人外表的变化,如皮肤松弛出现皱纹、褐斑,头发变白、变秃,胸部呈桶形,脊柱和下肢弯曲,体重减轻,身高变矮等,但人体内部最早出现的是骨老化,关节面上的软骨最早可在21~30岁即开始退化。所以,可把骨骼年龄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衰老的指标之一。
  • 健身排毒的养生忠告(女性生活百宝箱)

    健身排毒的养生忠告(女性生活百宝箱)

    俗话说的好,“一日不排便,胜抽三包烟”,宿便是人体肠道内一切毒素的根源。肠道内宿便就像腐肉,又臭又脏,所产生的大量毒素被肠道反复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人体的各个部位,会导致面色晦暗无光、皮肤粗糙、毛孔扩张,继而引发痤疮、腹胀腹痛、口臭、痛经、月经不调、肥胖、心情烦躁等症状,严重降低了我们的免疫力,诱发各种疾病。
  • 小火熬小药

    小火熬小药

    本书将千年养生古方智慧与现代人体质特点完美结合。北京著名中医专家唐博祥针对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慢性病、妇科病、儿科病以及美容问题,提出“慢养”新主张,将其三十多年收集和研制的七十多道慢熬滋补珍品一一与读者分享,让膏方这种流传千年却鲜为人知的养生圣品为读者解除身体病痛,慢养出真正的健康。
热门推荐
  • 上神下下签:逆天神女

    上神下下签:逆天神女

    (此文已完结,推荐安雅的新书,《邪少追妻:帝少的专属甜心》)上古一战,九天之上的上神女仙千宫雪重伤沉睡了五万年,前尘往事一概不知,却成了御守宫宫主宫纤纤。为恢复修为,纤纤需两极双修,集齐身负四象命格的男子。天界皇子玄月,魔界尊王重楼,穿越而来的星野……为集齐十二人恢复上神元魄,且看纤纤如何游走在草丛之中。(本书女强,比较慢热,后续精彩)作者良心保证绝不弃坑绝不烂尾,大家就请放心入坑吧。书友群:229686896,敲门砖,书中任意人物名哟。
  • 神偷王妃

    神偷王妃

    她乃当朝左丞相之女,精灵古怪,逞强好斗。她乃京城人人畏之的“神偷月小三”上官明月。天生爱管闲事,本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却反倒帮了倒忙——害得三王子辛启昊遭遇刺客暗杀;本想找个土豪嫁了拉倒!却变成了二王子辛启翔强娶右丞相之女以巩固自己的势力。那段歇斯底里的:“男神,来我碗里!”的演讲稿还没开始宣读就被【教主】没收了……无奈之下,一份国家级策划书【偷人计划书】,黯然销魂地开始了!
  •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本书就是按照这个分法;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本书是一本纯粹的国学书,让你读后回味无穷;是一本有趣儿的书,让你读后轻松愉悦;是一本有内涵的书,让你通过浅显的语言,领悟厚重的知识。这是一本有品味的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学达人。
  • 超凡入仙

    超凡入仙

    少年意外获得神秘九层宝塔,拥有神奇能力。一层时间延迟,练功修炼快人一步。二层时间加速,不死强敌耗死他。三层神秘境地,自我打造,逍遥快活。四层……五层…………九层……一层比一层实力诱人。想要知道,只能进入本文看了。超凡入仙,书名的含义就是超越凡人,越过仙逆……当然,需要大家的多多关注。
  •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励志故事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励志故事

    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故事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这些著名故事,伴随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青少年只要带着有趣的欣赏的心态阅读这些美丽的故事,便非常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思维和修养,便有利于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生活,并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才能。
  • 摸摸我下巴

    摸摸我下巴

    副总裁、有妇之夫人义为躲避老婆及其牌友们的吵闹,偷偷买下一套房子,新房响起的匿名电话令他心惊肉跳。金屋原本要藏自己,带来的却是更大的烦恼。他与出差认识的少妇石荫难舍难分。他陪她买苦丁茶,认识了她妹妹佟月,从此陷进了一个极富心计的爱情阴谋……
  • 一世劫缘

    一世劫缘

    她,本是神界公主,却为何一念白头?他,本是一国王爷,却为何浪迹天涯?他,本是一介神医,却为何只愿守在一人身旁?她说过:莫文轩,我守护了你三生三世,也爱了你三生三世。如今,却换来这样的结局。他说过:牧流冰,我是如此的爱你!你为何要背叛我?10万大军全军覆没,你要我如何面对他们的亲人。她说过:为何要这样对我?为何本是你们所该承担的责任,却要我一肩承担?他说过,冰,将你这一生一世的情与爱许与我一人可好。
  • 逆反默示录

    逆反默示录

    想要的只是复仇,你并非是个冰冷的机器。当最重要的人离开,你也会伤心。真正舍弃的并不是恨,而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沉默。既然恨不能解决一切,就让它化作满天星辰成为指引前方的路,不再放弃。当看破一切之后,就再次淡忘吧!
  • 佛说像法决疑经

    佛说像法决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城公主李奴奴

    金城公主李奴奴

    她的祖母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她的父亲是唐中宗李显,她的姑姑是文成公主,她的母亲是和思皇后,她是唐朝著名公主——李奴奴。我是历史系的一名学生,只是多看了一眼她的照片,怎么就阴差阳错的上了她的身,成了公主呢!得,豁出去了,既来之则安之,那我就把这位公主的路替她走下去,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