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99500000004

第4章 官方媒体热议“中国妈妈”现象

从2009年4月下旬到5月下旬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对“中国妈妈”现象的讨论从门户网站扩展到官方媒体,中国最主要的中央级媒体不仅先后越洋连线采访了我和报道了相关新闻,而且还组织了专家讨论“中国妈妈”现象。

中国《海峡消费报》记者王莉兰在一篇评述性报道中写到:4月17日,《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在新浪博客上发表。随即,不少网站的教育论坛对其进行转载。再之后,传统媒体跟进,多篇探讨中国母亲应扮演什么样角色的评论出炉。

《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这篇文章在博客发表后,《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专门组织了中国的教育专家对“中国妈妈”现象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在人民网发表的讨论纪实中,该网站编辑对这一问题作了一段引言。

该引言谈到,现在的中国父母开放、民主、善于学习新事物,但在家庭教育上过分重视孩子才艺与知识的培养,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的适当期望会转化为子女的成就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度了,则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压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心态比学识更重要。

父母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母爱是世间最圣洁的感情。全世界的母亲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子女,为了子女的成长,她们倾其所有。子女的每一步成长,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浸透了母亲的汗水和心血。中国的母亲有“温柔贤惠,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为了家庭和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高贵品德。

《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这篇文章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在一些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爱包办,永远以别人为标杆,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中国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

坦率地说,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人们对母爱确有不同理解。我们不认为文中所说的“中国妈妈”能代表所有的中国母亲,我们坚持认为中国母亲是最有爱心、最有责任感的好妈妈。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由于我国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格外受到呵护。不少母亲在为儿女无私奉献的同时,可能并不知道,过度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并非有利。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根基,孩子的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经常思考,中国式家庭教育有没有误区,应该怎样进行调整和改进,父母怎样爱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新华网发表的徐迅雷的评论文章《“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则受到了中国众多媒体的关注,也推动了官方媒体对“中国妈妈”现象的讨论。徐迅雷在文章中写道:“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这甚至可能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

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在孩子的教育上永远以别人为标杆,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因此,“中国妈妈”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在美国学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人在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家长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因为童年影响一生。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并非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而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示。在西方家庭,孩子说自己喜欢做面包,长大了要做个面包师,父母是高兴的、鼓励的;如果换作中国家庭,父母要是听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个厨子,大抵会一脸不高兴,认为孩子没出息,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可能抡起巴掌掴过去。

管得太多太死,会令孩子感觉没希望。溺爱、攀比、模子化,把我们的孩子弄成了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一般,彼此同一种“身材”、同一张“面孔”。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教育生态当然要多样性,“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基本道理。而且社会上的岗位也是多样性的,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点、有特长的人。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和阴魂。家庭教育则是跟着学校教育走,同样也属于“计划教育”,根本无法培养个性人士、尖端人才。

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知识多学一点少学一点,并不是最重要的。而管得太多太死的家教,往往不能顾及品格与品德。在“攀比教育”中,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嫉妒心中的兽性。某地就曾发生过邻居两位学生一个杀伤另一个的悲剧,起因仅仅是由于两位考试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被家长比来比去,你第一还是我第一,于是一个就去把另一个“干掉”了。

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这可能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中国的家教,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生活要安排好,人生也要安排好,目标给你定好了,道路给你找好了,等等。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简直是做梦。中国妈妈和中国爸爸,确实是世界上最辛劳的,但最终却可能是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孩子最后都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社会突破了。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教育孩子的学问。这其中,最需要“无为而教”的那种洒脱。

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越洋电话中采访了我,让我对“中国妈妈”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同时在专栏节目中邀请徐小平等中国教育专家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中央电视台网站上还发表了杨光志的评论文章,《我们应以科学、开放、健康、多元的心态,来看待子女的成长和成才问题》。这篇文章如下:

1919年10月,鲁迅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反对父权的无上权威,反对父母对子女有天大恩情的思想,针对父母凌驾于子女之上的传统旧观念,呼吁父母们“觉醒”。

而现在,中国妈妈们“爱攀比”、“爱包办”等,说到底,也是一种功利目的,不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愿望,对孩子的未来寄予过高期待,为此又不惜付出过度的物质溺爱。

倒不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便自怨自艾,赶忙自我检讨,在教育上我们的确应当反省一下——美国妈妈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快乐、是否心智健全、是否个性独立;而中国妈妈看重的则是孩子的分数,这成了不少年轻父母为孩子制造的新囚笼,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堪承当之重。

总的来讲,这会让中国的孩子比较辛苦,正如时下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所揭示的,母亲总想掌控和指挥女儿的命运,令女儿困惑、茫然甚至痛苦。这与被称作是“孩子天堂、老人地狱”的美国相比较,其反差更明显。

美国小孩子在校接受的教育,是循循善诱,培养兴趣,鼓励没边际地自由发挥,今天让你从后花园撮一些土去,就教学生这土的形成,从感性到理性;明天让你手工制作一件东西,让你上台表述这东西的制作过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中国教育的问题就是,给你一个圆,在数学课上就给你答案这是零,在英文课上就是“欧”,不能有别的答案,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创造性受挫,想象力受限。

所以说,很多学子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受教育的路径,那就是:在痛苦的灌输中等待开悟。灌输贯穿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是在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填鸭、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

教育的两种功能,我们似乎只注重了一种,那就是学会手艺好谋生,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这更令中国妈妈们恐慌,因而越发强化了中国妈妈的“攀比”心理,更加以别人为标杆,以求得孩子出人头地。

在这种实利主义目的驱使下,教育的另一种功能被抵消了,那种被学者肖雪慧称作“必要的乌托邦”的教育内涵,那种让孩子眼界开阔、目光远大,有助于发展观察、分析、评价、选择能力的内容,被立等可取的“钱币”式的内容所取代了。这是锻造工具出产匠人而非陶冶精神出产大师的教育,也是中国妈妈“攀比”魔咒的来路,对此,不能光是中国妈妈们反思,整个中国教育体系都该为此反思。

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杨锦麟在他的《有报天天读》中提出反思的命题。杨锦麟说道:有一消息,说“中国妈妈”在美国成了贬义词。原因是,中国妈妈喜欢拿小孩炫耀,如:宝宝的成绩如何,宝宝又获了什么大奖,等等,引起老美特别反感。

我没有去求证这一消息是否属实。如果消息可靠,那应该值得我们反思了。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妈妈是伟大的。她们哺育宝宝成长,承担家庭教育职责,可谓劳苦功高。现在将中国妈妈贬成一个贬义词,我估计,中国妈妈会伤心得掉眼泪。

然而,老美似乎是理性的。仔细想想,也不能说他们说的完全没有道理。

在中国家庭教育里,教育的主体常常不明确。本来,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宝宝。而出现的情况可能是表面上整个家庭围绕宝宝转,实际整个家庭可能是围绕父母的设想转。

在中国的家庭里,家庭出台的宝宝培养计划,更多地包含了父母的个人意愿。有的父母甚至试图让宝宝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宝宝为本。

在中国的家庭里,一位4岁的宝宝参加兴趣班,家长多半是不征求宝宝意见的。这种情况的后果可能很严重。万一宝宝对兴趣班不感兴趣,那宝宝每周就要花半天时间在不快乐中度过。

在中国的家庭里,父母常常是不尊重宝宝隐私的。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有家长跟邻居讲,宝宝昨天尿床了,跟同事说,宝宝考了95分。诸如此类。

在中国的家庭里,打宝宝更是常事。父母认为,宝宝做错了就应该打,父母打宝宝天经地义,打宝宝是为了宝宝好。

在中国的家庭里,宝宝就是父母的脸面,宝宝的好成绩就是往父母脸上贴金。为了脸面,为了贴金,家长有时残忍地剥夺了宝宝的童年时光,剥夺了宝宝童年应有的快乐。

中国妈妈教育宝宝,是不需要看美国人的脸色的。但美国人的这种反感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某些缺失。

北京《青年参考》报记者殷楠曾约我写一篇“中国妈妈”的后续文章,但因时间冲突未能如愿以偿。殷楠和夏甜就“中国妈妈”现象采访了几位美国学生和华裔学生家长,专门听了他们的看法。

这篇文章写道:“中国妈妈在我们高中确实不算个好词。”美国土生土长的白人女孩米歇尔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的妈妈们总是管得很多,经常干涉孩子的生活,比如她们会对你交的男女朋友评头论足,说三道四,有的妈妈甚至不许孩子在上高中或大学期间恋爱。这在我们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记者一些正上大学的美国朋友也表示,他们的华裔同学往往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听妈妈的。“我的一个华裔同学连是否来这里上学、学什么专业,都是妈妈替他决定的!”

在对待子女学习上,中国妈妈的严格要求也让一些美国学生感到过于苛刻。17岁的李上小学一年级时就随父母来到美国,现在在密歇根州一所高中就读。他回忆说,有一次期末考试很难,他得了个B ,学习刻苦的他平时几乎门门成绩都是A。李很沮丧,但那些分数更低的美国同学却一点也不难过,在他们看来,能及格就万幸了。一些美国同学同情地对李说:“唉,这样的分数还差?只怪你有个中国妈妈。”

来美6年的印尼华裔伊里安托说:“华裔家庭的孩子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因为家长督促很严。”在他看来,比起美国家长的“放任自流”,华人父母对孩子管教严格是一种尽职的表现。但伊里安托也表示,华人家长的教育也存在问题,很多父母喜欢攀比,别人的孩子上耶鲁,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上哈佛,否则就感觉脸上无光,这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

一些华裔学生表示,“中国妈妈”变成贬义词让他们很无奈,但他们也认同这种说法。李说:“这是事实,连我们自己有时都会反感妈妈的教育方式。”

有人认为,“中国妈妈”虽然不是美称,但也不包含歧视。有美国本土学生称,“中国妈妈”这个词其实并没有强烈的讽刺和贬损色彩,最多只是一种开玩笑式的挤对。他们对中国妈妈本身并没有歧视。一些美国学生明确表示,这种现象属于中西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

据记者了解,“中国妈妈”的说法在美国并不太普遍,只在少数华裔学生较多的中学出现,而且使用率也不高。有不少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甚至从没听过这种说法。“美国白人同学都很友好,也很有礼貌,他们不会当面用带有歧视性的词语讽刺别人。”一名中国留学生说。

不可否认,中国妈妈对子女的教育确实存在爱攀比、包办、过于溺爱等问题,但出发点都是好的。不少西方家长感叹中国父母的良苦用心和对孩子的无私付出。一位德国父亲说:“中国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全部,这真是不可思议。”

与此同时,中国妈妈们也在改变。李的妈妈表示,她现在会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孩子放学进门时,我不再问‘今天课上得怎么样’,而是问‘今天过得开心吗’。”

同类推荐
  • 妈妈讲给女儿的悄悄话

    妈妈讲给女儿的悄悄话

    一本充满母女亲情和智慧的教子经典,一些妈妈必须告诉女儿的成长经验。培养最杰出的女生,造就最优秀的女性。本书是关于女儿品行、教养、学识、美丽和处世等最深情的诉说,是妈妈送给女儿最珍贵的人生礼物。妈妈对女儿说的话即使再平淡无奇、漫不经心,也往往会让女儿备受感动、深受启发,甚至可以左右她的一生。由此可见,如果妈妈慎重地、系统地、全面地、详细地告诉女儿成为一个优秀女人的方方面面,那么必会让女儿铭记一生,受益一生。本书编者通过对各种家教书籍的精心阅读和对生活细心观察,尽量使笔锋触及到了女儿成长的方方面面,而且做了比较独到的论述,相信会让那些望女成风的母亲大获裨益。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本书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 这样鼓励孩子最有效:最完美的鼓励式教育法

    这样鼓励孩子最有效:最完美的鼓励式教育法

    给孩子一个赞赏的微笑,就像阳光照耀含苞欲放的花蕾:给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语。就像甘露浇灌干涸开裂的土地。父母们要意识到“教育不等于教训”后者只能成为前者的障碍。事实上,全世界最优秀的孩子都是被“鼓励”出来的,鼓励教育是第一家庭教育,它能使孩子获得勇气、自信自主性和上进心这是成功的重要基石。
  • 我的孩子顶呱呱

    我的孩子顶呱呱

    从孩子呱呱坠地、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初入校门、远离父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因为她们是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而要把这种爱转化成对孩子成长有所帮助的事情,就不仅需要一种责任,也需要一些方式方法。
  • 坐月子与新生儿护理百事通

    坐月子与新生儿护理百事通

    产褥期,民间俗称坐月子,是新妈妈最重要的时期。本书针对产前分娩准备、科学坐月子、轻松育儿做了详细讲解,细述了孕育新生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巧妙应对的方法,并以通俗、简明、轻松的语言,实用的操作步骤图,传播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孕育知识,更有“要知道哦”和“专家点拨”小知识版块帮你拓展知识和加深理解。希望本书能让新爸爸新妈妈少一分担心,多一分安心,少一分忧心,多一分开心,快乐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热门推荐
  • 桃花庵鼓词

    桃花庵鼓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莽汉颂

    莽汉颂

    胡适说他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柏杨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巨子,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他夺取政权的目的与刘邦不同,刘邦只是为了当帝当王,满足私欲,他却有独立的思想抱负,想尝试一条不同的路。白居易有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若是王莽非王莽,一生成败谁人知---------瑛红燕瘦赵飞燕,色艺双绝王昭君,逆世王莽,惊天大逆转。祥瑞加成,不死御免,且看王莽如何划开一片朗朗乾坤。
  • 逆天云少

    逆天云少

    一个拥有两世记忆的绝世武学天才凌云,重生并携带着前世的记忆来到了异世大陆!
  • 龙缘之男人算我怕了你了

    龙缘之男人算我怕了你了

    为解救天地,龙王无奈让九个儿子来到人间,等待未来的守护者来解除这“千年劫”。九个龙子体内含有龙珠。千年前的预言:“得九龙珠者得天下”。这本是个秘密,却被人揭发,使得武林即将有一场浩劫,而神秘女子穿越时空,来拯救这场浩劫,取得九龙珠,回归龙族之位。
  • 错嫁王妃不为妃

    错嫁王妃不为妃

    大晚上的,被人追杀也就不说了,毒发也可暂且忽略不顾,可是尼玛,说她是他老婆,囚禁?还能更过分点吗?某女怒不可遏,逮着机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可是,革命还未成功,她竟然又遭劫持。而某男却伫立一边,冷眼旁观,“你下的毒最好能毒死她,不然你就不要在这跟本王多费唇舌了。”某女怒了,“离君羽,你要是拿我当替死鬼,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一纸契约,三月为期,她嫁他为妃。表面他们是恩爱夫妻,鹣鲽情深。暗里他们却是上辈子的仇人,下辈子的冤家。可是她坠崖时,他却生死相随?他身陷囹圄,她却拼死相救?而在她决定违背师命,愿以一死来堵他的一份柔情时,亲耳听到的却又是他对另一个女人诉说的无限思念……
  • 逆末之战

    逆末之战

    被人们称为“降临者”的人们,发现异能量,战冰龙,唤醒骑士,拯救缇娜,解放武藏,探寻雪山,打倒老Z,摧毁外星虫母,一步一步艰险,经过无尽的历险,得到上古神器;死神镰刀,黑天使之刃,武士刀。最终摧毁外来虫群,是终结?还是说是命运的开始?
  • 时空穿梭系统

    时空穿梭系统

    用终结者来看家,变异生物当宠物,汽车..还是用变形金刚吧。与杨过比武,与赵灵儿谈情,痛殴玉帝老儿,狂扁西方天使。杨宇,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普通少年,因为意外获得一枚可以穿梭时空的神奇戒指从而开始了自己的神奇历险。(本书书友群;127126486)
  • 大宋龙凤传

    大宋龙凤传

    宋靖和赵恒本是普通大学在校生,却双双穿越到北宋,两人性格迥异,志趣相左,却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携手共进,珠联璧合,联手谱写了一曲穿越交响曲。
  • 六界武神

    六界武神

    六界之内,让所有人臣服于脚下。爆踢妖界之皇,吊打魔界之主,完虐天界天帝。六界之内,唯我独尊。
  • 逆仙战记

    逆仙战记

    上古时期,神秘巨木突降九州大陆。降下仙根,使茫茫众生得以聚灵修仙。百万年后,九州大陆灵力几乎枯竭,神木降下仙缘,留于世人一线生机。东州没落门派凌天洞府掌教为夺得仙缘不惜施展仙焚之术投胎转世变为一介肉体凡胎。仙缘体林凡,本该拥有无上荣光,却被凌天洞府逆夺仙缘,变为一名废物。看林凡如何逆天成仙,重聚仙缘,逆战九天十地!九州大陆修炼体系:仙台、天命、金丹、幻形、元婴、渡劫、圣王,帝尊,仙!法宝等级:凡铁、玄级、黄级、地级、天级、圣级、帝兵、仙兵!ps:新书扬帆起航,跪求推荐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