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02800000026

第26章 孟子

孟母三迁与断织劝学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前372~前285)邹国人。邹国是与鲁国邻近的一个小国,地点在现在的山东省邹县。

孟轲父早死,小时由孟母教养。孟母很注意对孟轲的教育。传说孟家先住在坟墓附近,孟轲小时候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孟母惟恐这样下去对孟轲产生不良的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于是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使他便于学习礼仪,孟家最后定居下来了,这就是流传很久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据传孟轲小时候,读书不努力,贪玩好耍。有一天孟母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孟轲说:“我的东西弄丢了,刚去把它找回来。”孟母听了很生气,就用刀把机上正在织的布割断。孟轲又惊又怕地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说:“要你用功读书,就是要你成名。现在你不学习而去玩耍,就像我割裂机上的布一样,布断了再也难以接起来了。”此后孟轲懂得刻苦学习了,这也就是流传已久的“断织劝学”的故事。《三字经》写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指的这两个故事。

还有一个“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说的是孟母对孟轲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头小猪,孟轲非常好奇,问孟母:“邻居在干什么?”孟母说:“邻居正在杀猪。”孟轲说:“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要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一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轲吃了。

无论“孟母三迁”、“断织劝学”和“杀豚不欺子”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何,但故事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与孔子“学而优则仕”以及儒家重视的道德教育传统思想是一致的,其中包含有重视教育与环境的作用,也包含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良好的家教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孟轲稍长,从学于子思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亻及,所以司马迁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孟轲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春秋》。他虽没直接受业于子思,确属于子思学派,后世也称他与子思一派为“思孟学派”。孟轲以孔子的继承者自豪,还叹息自己出生晚,他对孔子尊崇备至,说古圣人的行为我可惜都没有做到,至于我的愿望乃是向孔子学习。

孟轲是孔子的崇拜者,他一生的出处进退也与孔子相似。成年以后从事私人讲学,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四方,但不见用。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学和著述,孟轲的一生,除中年以后有20多年游历各国外,主要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作人生的乐事。这是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系起来;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之事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孟子的学生留下名字的虽没有孔子的学生那么多,但就《孟子》一书所记确切可考的也有10多人,如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据《孟子》载:孟轲游历各国时跟随的车辆数十,从者数百,可见他的学生和随从还是不少的。对于诸侯,他是很傲气的,他认为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们,不要把高高在上的诸侯地位放在眼里,即不被权贵们的威势所吓倒而挫伤了说者的斗争勇气。权贵们有财富、爵位,而我有仁义道德和学问,我为什么觉得比他们少了什么呢?公然表示与国君分庭抗礼,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是相当解放的。所以当时知识分子能够在文化学术领域纵横驰骋,少有顾忌。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意思是说,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胆识、气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时齐国的国都临淄设有“稷下学宫”,招揽各国著名学者到学宫讲学,一时成为四方学者荟萃之地。它虽是国家办的学校,但不同于西周的官学,而是专为延聘各家各派学者来齐国讲学而开设的,为各家各派提供自由争辩的公共讲坛,实际上是一所兼容并蓄各个学派的学府,包括儒、道、法、名、阴阳各家和“学无所主”的学者,孟子曾游学于此,并备受优礼和尊重。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

晚年孟子回到家乡从事教学,同他的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一起把他的言论编成《孟子》7篇。《孟子》与《论语》一样,也是语录体。各篇章之间无必然联系。但其对问题的阐述,富有较强的逻辑性,具有论说的特点,其中有精细的刻划,生动的比喻,流畅的文字,曲折尽情,波澜壮阔,这说明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的形象思维与理论思维的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孟子自称“好辩”,也是战国中期著名的辩论家。《孟子》同《论语》一样,是研究先秦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孟子》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讲政治与教育问题,其哲学观点也是从道德伦理问题出发而展开的,很值得我们一读。

讲道德,说仁义

《三字经》说:“《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仅12个字,概括了《孟子》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亦突出了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了‘仁义道德”的教育。

孟子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仁政的一部分,没有教育,仁政是不能实现的,而进行道德教育能使君主大臣明人伦,老百姓们亲爱相处,这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说过:如果居上之人不懂礼义,居下之人不知学习仁义道德,则易于为乱,违法乱纪的人都起来了,害民之事就会层出不穷,国家灭亡即在旦夕,没有多长时候了。所以他在讲了一番仁政(包括经济措施)之后就说,必须设立学校(庠、序),进行孝、悌、忠、信等方面的教育,有了这样受过教育的人民,就可以战败秦、楚那些强国,可以得天下。

“性善论”是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础。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善性,培养善性,扩充善性,并排斥环境中坏事情的污染和损害。孟子的“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人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萌芽——“四端”,并人人具有由这“四端”发展而成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他把这些道德观念说成是天赋的,不是由于外人给予的,是与身俱来的,只要把已经失去的善心收回来就够了。孟子认定教育的作用并不是要自外注人一个人本来就没有的东西,只是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排斥环境中的污染和损害,启发一个人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促使其对固有善端的自觉,使之发扬光大,而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好像有口都能识味,有耳都能听音,有目都能观色一样,有心便都能识理义,他把这称之为“同类性”,并认为圣人和我们同类,具有同样的心,所以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就得出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结论。这不但论证了人人都可接受教育,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性,而且也反映了孟子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的倾向。人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给以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如同种庄稼一样,给以充分的阳光雨露,如同种树造林一样,不要常去砍伐,就都能生长得很好。这里包含着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思想,内因虽有善质,但还要靠外部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这是孟子从“性善论”观点出发论证教育作用的合理因素。

在道德教育中,孟子注重培养舍生取义的精神。孔子在教育中注重“仁”,而孟子在教育中注重“义”。如孔子曰“杀身成仁”,孟子则说“舍生取义”。孟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应看它当为还是不当为。两样东西你都想要,但总要放弃一样,取其中的一样。如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这种道德境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民族英雄,与孔孟成仁取义的教导不无关系。

孟子根据“取义”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即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孟子认为,只有这样的人,经得起富贵。贫贱和暴力的考验,才能自觉地为实现仁政理想而献身,才能把道德规范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强信念。这条著名格言是后人经常提起作为自勉或教育青年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写照。

由于孟子把道德归于天赋,所以他的道德教育方法偏重于存心养性、寡欲和自反等方面。他同孔子一样要求“立志”,其内容便是志于仁义,有了仁义的志向还要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持志”。他认为能立志、持志的人,才能“养气”。他很重视“气”,但“气”要由“志”来统帅,有了“气”才会有实行仁义的勇气。孟子自称他善于“养吾浩然之气”,他的功夫就是平日能“集义”、“积善”。经过长期锻炼与积累就产生了一种“至大至刚”的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话听起来好像有点神秘色彩,其实是有道理的。我们常讲“士气”、“民气”、“朝气”、“勇气”、“一鼓作气”等,主要是我们平日行事有理有义,或者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或者胸怀符合人民利益的远大理想。

孟子注重存心养性,是因为他认为人的贤与不贤,决定于他对先天的善端能否“存”、“养”和“扩充”,所以不可放荡,放了心就要收回来,如果诚实无虚地做到了这些,那就是最大的快乐。孟子强调寡欲,如果寡欲,即使失去了一些善心也不会多;如果多欲,即使能保存一些善心也就不多了。他主张寡欲而不是灭欲,灭欲是不对的,人不可能完全没有欲望,正当的欲望是无害的,有时还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孟子还认为人会有过,改了就好,不要老是追究。他指出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求得的,什么事都要“反求诸己”,譬如你爱别人,可是别人还是不来亲近你,你就该反问自己仁义之心是否不够;你担任治理国家的工作,但是社会治安纪律却不好,那就要反问自己采取的办法是否不明智;你以礼貌待人,但人家不答理你,那你就应该反问自己的谦恭是否合适。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要反躬自责,他还警告人们不要“自作孽”,凡是自作孽的人必然得到恶报,无法挽救了。此外他还进一步要求人们“与人为善”、“善与人同”,要求广泛地向周围学习,吸取所有的善集合到自己身上,并以此为快乐。认为这种主动、积极的“乐善”精神,推动着互相帮助,大家共同为善。

孟子在道德教育中还注意意志锻炼,他不像孔子那样重视感情的陶冶,而是特别注重挫折教育,在实践中进行意志磨炼。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在艰苦和患难中锻炼出来的。他历数传统中的尧、舜、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任大事者,说明人才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说将要担任重大责任的人,应当先经过一番艰苦锻炼,必先使自己的心志受到磨炼,筋骨受过劳累,体肤受过饥饿,身边时常缺资少粕,不能任意行动,这样才能震动他的心魄,坚韧他的性格,增加他忍受的能力,有了过失才能改,经过迷惑和思虑才能有所作为。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他还教导学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逆境时要独善其身,顺境时要兼善天下。孟子把在实践中进行意志锻炼当作造就一个伟大人物的必备条件,这是很有意义的。孟子的这些道德格言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借鉴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认为“善教”是“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认为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那样获得民心,良好的教育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他把教育看得比政治还重要,终身为之倾心尽力。他明确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大乐趣之一。虽然他曾批评过那些“好为人师”的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他自己却还是尊重老师,重观教育,并乐于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敦师。

孟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他和孔子一样强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应采取有德者成其德,有才者成其才,有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言语行动示范教育他,有的学生则不去做具体指导,让他自悟,自己明白道理进而努力上进。他认为教师能自如地采取因人而宜的教学方法,教学便可收到圆满的效果。孟子在启发诱导时,采取对学生“引而不发”的态度,像射箭那样以跃跃欲试的姿态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他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疑,激发学生勇敢进取的学习精神,如他教育弟子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就以掘井打比方:一口井打了很深,但还没有打出水来,如果不坚持打下去,这口井就报废了。他说学习也是这样,没有坚持精神,就会半途而废,徒劳无功。

在教学方法上,孟子还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他说,教学过程如同流水一样,必须“盈科而后进”,意思是说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之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他还讲了一个宋国人“拔苗助长”的故事,这个宋国人担心禾苗不长而一一拔高,疲倦地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今天我累坏了,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孟子认为违背客观规律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这种助长行为,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他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比喻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发展,他一方面主张尽力耕耘,反对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反对拔苗助长,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要求教学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叶圣陶先生生前很赞成孔孟的一些教学方法,他写了一首诗:“找到根源古有云,愤悱启发最精纯。揠苗刻板都抛却,乐育全新一代人。”他主张现代教育应吸取古代孔孟的启发诱导、反对拔苗助长等优良的教育方法。

孟子认为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上,除了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由博返约外,尤其提出要主动自得。孟子认为学习应有主动性,要自觉地去学习才会有所得。因为被动的学习是外力强加的知识,内心并无所求,亦无所得,只有自觉主动地刻苦钻研,才能透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的时候才能左右逢源。为了启发学生主动自得,孟子很注意培养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他还认为学习中要靠思考,“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大胆存疑,独立思考,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为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他平时教学就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一次,他讲男女不亲手接东西是礼时,就说:“如果见到嫂子掉到水里,而不伸手去拉她,把她救起来,那就是豺狼了,从何谈礼呢?”孟子不仅提出了伦理道德的新见解,而且还帮助学生克服呆读死记的弊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语言上,孟子可说是一位大师。在先秦诸子中,他是以能言善辩著称的。他犀利的语言和敏锐的洞察力往往使论敌叹服,而在教导学生时,他的语言却变得委婉浅显、通俗易懂,他常常以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拔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专心致志”、“得道多助”、“杯水车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等。他说当一个教师,应“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你想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明白,如果你自己还糊里糊涂,怎样使别人明白呢?这话是何等的深刻。在《孟子》一书中,用较恰当的比喻来说明问题的地方,不下数十处,可见善于比喻、深入浅出是孟子教学语言的一大特色。

同类推荐
  • 三国之大将张郃

    三国之大将张郃

    张合,三国大将。史称五子良将之一。关于张合——关羽:“此人沉着冷静,实有大将之风范!”张飞:“张合,天下英雄让燕人张翼德佩服者,他算一个!”赵云:“世之良将,沙场好对手!”吕布:“张将军智勇双全,罕见!”曹操:“失半壁江山,不如失张将军之痛哉!”
  • 古郡回声:陇西文物集萃

    古郡回声:陇西文物集萃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常霞敬业爱岗,不但从事室内讲解工作,而且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工作,还通过学习、研究、考证,写出了《古郡回声:陇西文物集萃》书稿。其中有对文物古迹、人文景观的感知和评述,有对馆藏文物珍品的分析和鉴赏,有对石刻墓志的考证,有对博物馆工作的体会,有对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憧憬。综览全帙,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作者的心血。这本《古郡回声:陇西文物集萃》是常霞对其多年工作的总结和对今后工作的鞭策,同时也是群众对他工作成绩的首肯和赞许。
  • 吴楚争雄

    吴楚争雄

    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的大事奔走多年,如今大事都已完成。子胥一心要借兵报仇,可是阖闾总是不给子胥开口的机会,借故一拖再拖。阖闾此时最大的心事是自己的次子姬旦与长孙夫差之间的储位之争。姬旦锋芒毕露,用尽心机;夫差拜子胥为师,他隐忍谦逊,声色不露。在历经围猎风波、巫蛊冤案等等事件之后,过于心急的姬旦死在了自己的手上。但他的“密友”不知去向。此人在后来的各大事件中以多重身份亮相,此人究竟是谁?
  • 我们去西线

    我们去西线

    本小说为短篇小说,发于庆祝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所有历史背景均为网络资料可查询,主要人物为虚构,历史路线绝无任何虚假崩塌。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盟国官兵及平民致以崇高的敬意,祈求世界和平。
  • 大掌柜系统

    大掌柜系统

    李宁有个愿望,就是在全世界都开一家“风满楼”分店。PS:q裙,200391685
热门推荐
  • 校园异能王者

    校园异能王者

    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无意中发现自己拥有特殊能力,从此,无人能及的桃花运,一个惊天的人物横空出世......
  • 绣楼里的女人

    绣楼里的女人

    《绣楼里的女人》是描写晋商家族的四代女子穿过跌宕的岁月,于冷暖和爱恨中一次一次重新认识,什么是女人。绣楼的文化标志如一道咒符,生死轮回的女人们或抗争或彻悟,寂寞地生,再寂寞地死,一如人类长河中所有昙花一现的女人们。
  • 荒山迷踪

    荒山迷踪

    穿破历史的隧道,找寻真凭实据。已经被后人传说的那段纷纷扬扬的历史,特别是那段被历史尘封了几个世纪的隐隐还能听到战阵厮杀,战鼓擂响,战马嘶鸣,杀声阵阵的神秘的山洞,传说,还是历史?到底谁有缘分跟它邂逅!历经磨难,经历了岁月和历史的煎熬的地方,一个目睹了世事变幻的百岁老人,几个年轻才俊的男女。哪里有秘密,哪里有宝藏,哪里就会有正义和邪恶诞生!荒山迷踪会在扑朔迷离、错综复杂、险境跌宕、刺激惊险的探秘寻宝的故事中给诸位读者朋友以释怀。
  • 公民随想录

    公民随想录

    它们在时间的深处燃烧。它们在蔚蓝色天空中滚动,跳跃,闪烁。它们在海洋的水面上延伸。它们在漫无边际的旷野上停留。它们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凝固静止,悄然无声。它们让我们的眼眶禁不住地湿润。它们让这个世界沉默了很久。
  • 留别复本修古二上人

    留别复本修古二上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道灵明

    仙道灵明

    战火连天,烟斜夕阳。国破家亡,少年誓志。谁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谁知天下争霸苍生苦乐?亡国皇子、乱世乞儿、富商养子、灵明道体,他究竟是何身份?青梅竹马、结草衔环、萍水相逢、相濡以沫,又与谁白首偕老?且看一介少年,如何抽丝剥茧,斩尽万难,只手遮天!求收藏、求推荐,感谢各位道友的支持!
  • 人妖的世界

    人妖的世界

    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女生包养男生,男生何乐而不为。
  • 小小新娘

    小小新娘

    为什么会先有一个像牛皮糖一样的家伙残害我的幼小童年?接着又有个不让人省心的家伙要来时时刻刻牵引我的心。最最过分的是,为什么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家伙要我当他的妻子!天呐,求拯救!谁来快来江湖救急!
  • 来自异世界的召唤—黑魔法的威胁

    来自异世界的召唤—黑魔法的威胁

    本书描述现代孤儿纪娜希受来自异世界的声音召唤而进入时空通道穿越至一个崭新的魔幻大陆-异世界。这世界的生物长相奇异,还身怀绝技,人类各具异能,而她,原来是已消失这世界的名门暗夜族领袖之女;她为了寻找国家灭族的真相,同时,她多样异能亦是异世界不允许存在的异类…异世界中恶魔后裔帝焰国界与人类后代荣耀国界战争持续995年,而她却是恶魔一直寻找的黑暗力量、人类后代追杀的对象。充满危机的历程,一切的争斗以及荣耀,只有成为异世界中的君王之王才能停止…
  • 智修学院

    智修学院

    第一次发小说,请多指教0.0,这小说我会一直连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