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18700000024

第24章 文化与艺术

(一)语言与文字

南诏通用“白蛮”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白蛮语”与“乌蛮语”是近亲语言,不同的是,“白蛮语”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汉语的一些成分,故《蛮书》卷八即说:“言语音,白蛮最正,蒙舍蛮次之,诸部落不如也。但名物或与汉不同,及四声讹重。”“白蛮语”与“乌蛮语”有相通之处。《蛮书》载:“青蛉蛮,亦白蛮苗裔也。衣服、语言与蒙舍略同。”《蛮书》中收录了南诏统治区域内使用过的十六个“白蛮语”词汇,有部分在近代的白族中保持着,部分在彝族语或纳西族语中保持着,部分则为近代白、彝、纳西语所共有。正因为滇西“白蛮语”与“乌蛮语”有相通之处,就为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以使用人数较多的“白蛮语”为通行语言提供了可能。

“白蛮语”还大量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中。《蛮书》卷八记载了南诏时期部分“白蛮语”词汇:“大虫谓之波罗,犀谓之矣,带谓之苴,饭谓之喻,盐谓之宾,鹿谓之识,牛谓之舍,川谓之赕,谷谓之浪,山谓之和,山顶谓之葱路,舞谓之伽傍。加,富也;阁,高也;诺,深也;苴,俊也。”

南诏还使用白文记事。白文即用汉字记白蛮语音的文字,或将汉字笔画作部分增减而成的表意记音文字,这种借用汉字书写的白文的读法是:圈白点汉。即读白音者圈,读汉音者点。近代在大理、巍山一带发现南诏时期的有字瓦,有的字形为“官诺”,汉意为“官制的”,又如“买诺”,汉意为“购买的”。都是汉字中所没有的。这种白文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南诏以后由于受到汉文化进一步的影响,白文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而变得越来越少了。

南诏最重要的语言和文字还是汉语。“白蛮语”以及借用汉字形成的白族文字,在南诏幅员宽广、民族众多、语言复杂的情况下,仍缺乏作为表达工具所具备的完善性和通用性。相反,自两汉以来汉语言文字在云南农业地区的使用,使汉语超越了云南各地方民族语言的局限,成为农业地区通用媒介语言,特别是在南诏与唐朝的交往中,汉语言的媒介作用尤为关键。因此南诏政权大力推广和使用汉语言和文字,并使之成了南诏的官方语言,南诏的文武官员均是“能书会算”,而“每有征发,但下文书”,“飞书遣将”,“决胜千里”。南诏与唐朝交往的文牒,也都是以汉文写成,如著名的《南诏德化碑》、《云南诏蒙异牟寻与中国誓文》、《与韦皋书》等,文辞简练,语言畅达,显示了较高的汉文写作水平。

(二)文学艺术

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以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南诏文化一道瑰丽的色彩。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南诏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也经历了一种文化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最终在体裁、风格、意境等方面,与唐朝内地逐渐趋同。

散文是代表唐朝文学的主要文体之一。唐朝时期,东晋以来相对骈文处于劣势的散文运动,通过韩愈和柳宗元的倡导,得到了较大发展而臻于完善的境界。“古文(散文)运动的理论,特别是韩愈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古文家的写作”,对南诏散文的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南诏德化碑》是南诏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全文三千八百多字,主要记述了南诏崛起的历程,歌颂了阁罗凤建功立业的事迹。碑文结构严谨,文理通达,辞藻华丽,流利挺拔,句式骈散交替,灵活自如,堪称南诏散文的上乘之作。此外,异牟寻的《与韦皋书》及《与中国誓文》均是写得较好的散文,在《与韦皋书》中,异牟寻用极其简练的方式,叙述了与吐蕃之间的“四忍”与“四难忍”,表达了回归唐朝的心愿,言词精当,文采焕然,是南诏散文艺术的又一代表之作。

就文学形式而言,南诏的诗歌,较之散文,成就最高,寻阁劝、隆舜、赵叔达、段宗义、杨奇鲲等都是南诏名噪一时的诗人。他们娴熟汉文,吸收了当时汉族中流行的五、七言诗的形式创造的诗歌作品,在内地有较高的声誉。

例如,寻阁劝曾作了不少的诗作,现存有《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避风善阐台,极目见滕越。

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

伊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

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清平官赵叔达和诗《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

河阔冰难合,地暖梅先开。

下令俚柔洽,献琛弄栋来。

愿将不才质,千载侍游台。诗中借用汉字书写白文,体现了较强的民族特色,如“震旦”,白语意为“天子”;“元”如汉族皇帝的自称“朕”;“昶”如汉语之“卿”;“波罗”,意为“虎”;“毗勇”,意为“野马”;“俚柔”,意为“百姓”。这两首诗均被收入《全唐诗》内。

至隆舜时期,南诏诗歌的发展已“完满成熟,与中原文化相差无几”,地方民族语言的特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强烈唐诗气韵和文学色彩。隆舜的诗词歌赋就有“卓然唐音”的赞誉,清平官杨奇鲲,史称“读书贯穿百家,有诗名”,他写的诗作被收入《全唐诗》中,其中有《岩嵌绿玉》:天孙昔谪天下绿,雾鬓风鬟依草本。

一朝骑凤上丹霄,翠翘花钿留空谷。《游东洱河》: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色洗还清。

江鸥聚处窗前见,林狖啼时枕上听。

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再留停。这首诗意境清新,韵律和谐,写景部分淡墨轻扫,颇具唐代山水田园诗风。

清平官段义宗也是“雅善辞章”、“言论风采、倾动一时”,其诗作《思乡》写道: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这首诗把作者客居异乡、心怀故国的情怀表现得真切感人,与王昌龄《从军行》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精神意境极其相似。此外,《题大慈寺芍药》中的“繁影夜铺方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和《题三学经楼》中的“玉排拂道珊瑚殿,金错危栏翡翠楼”也都是名传一时的佳句。

(三)石窟寺艺术

南诏时期是西南石窟寺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剑川石钟山石窟、晋宁摩崖石刻、凉山博什瓦黑石刻画像等。

石窟的开凿是受中原汉地佛教艺术影响的结果。汉代随着印度佛教的东渐,雕刻石窟的艺术传入中国,历代高僧多在黄河流域造浮屠,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均是受此影响的结果。唐朝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发展时期。唐朝继续开凿洛阳龙门石窟,石窟中唐代的作品占了70%以上,并多为武则天执政时期所刻。这是唐代雕刻的共同风格。公元8世纪中叶,“中原发生‘安史之乱’,使唐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自此黄河流域地区的战乱连绵,岁无宁日,石窟造像走向衰落”,并导致了“石窟造像随着社会活动重心的转移而转向了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相继出现了举世瞩目的佛迹:在嘉州,出现了世纪之最的乐山大佛;在普州(安岳),出现了数十万字的石刻经文,在昌州,出现了别具一格的大足摩崖造像群”,在云南,则出现了被誉为“南天瑰宝”的剑川石窟雕刻群等一批佛教造像。

南诏时期的石窟寺艺术以剑川石钟山石窟为集大成者。石钟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沙溪乡。石窟群开凿于南诏国时期,完成于大理国时期。分布在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凳村区三处,计有17窟(处)、造像139躯、碑碣5通、造像题记4则、其他题记40则,崖画1处。其中最为有名的有《异牟寻坐朝图》、《阁罗凤议政图》、《达摩像》、《八大明王像》、《阿央白》等窟。石窟以汉传佛教艺术为范本而雕造,但又有不同地区佛教密宗的内容,如梵僧、阿嵯耶观音、大黑天神、八大明王等,并且还有白族本主的造像(如南诏王造像就是作为本主加以膜拜)、彝族毕摩造像等,是研究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建筑、服饰的珍贵实物资料。

剑川石窟雕刻群虽具有多教杂糅的特点,但就石窟成因和雕刻艺术而言,内地汉文化的影响是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剑川石窟在方法和风格上与中原地区的雕刻绘画方法均较为相似。如第二窟《阁罗凤议政图》中,“石雕中清平官长袍的线条雕得非常细密,衣纹流畅,衣服紧贴肌肉,衣薄透体,褶纹稠叠多皱,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北齐画家曹仲达擅长用这种绘画方法来描写衣纹,美术史家称‘曹衣出水’。这是唐代绘画的流行风格”。

有学者还进一步指明,剑川石窟与四川大足石窟相比,一些主要造像的艺术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李玉珉先生即认为,石窟第十二窟中第三龛“龛内头部比例略大,结跏趺坐者当是阿弥陀佛,而善跏倚坐的则是弥勒佛。这两尊佛像肉髻大而低,上布螺发,双肩宽厚,身着通肩大衣,阶梯状衣褶,疏密与肢体动作相配合,作风写实。从弥勒佛衣内的身躯轮廓看来,佛像的手臂和双腿粗壮,身躯厚实。这两尊佛无论在刀刻手法或是造像风格上,均与四川唐代造像类似,只是躯干肢体更加壮硕,表现其区域特色。同窟内第二龛的坐像、第四龛的坐佛和沙登村第十四和主尊坐佛,……刀刻手法、粗壮的身躯,写实而又流畅的衣纹,都和第三龛相似”。

(四)佛塔

南诏国时期佛教盛行,佛塔之建筑在开元至天宝年间最盛行。存世至今的有:崇圣寺千寻塔、弘圣寺塔、佛图塔和东寺塔、西寺塔等。

崇圣寺千寻塔是南诏佛塔的代表。位于大理城西北二里处,与大理国时期修建的南、北两座小塔合称崇圣寺三塔。千寻塔为密檐式建筑,高69.13米,共16层,是中国古塔层数最多的,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塔。塔基为正方形,全用砖砌成,西面开有塔门,由门可进入塔内。塔身中空,可登梯上塔顶。塔身东、西正中各有佛龛,内供石佛一尊。塔顶有刹,由中心柱、宝顶、宝盖、相轮和莲花座组成,宝顶为铜铸,呈葫芦形。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鹏鸟。千寻塔在造型上与中原汉地同时期建造的西安小雁塔大体相似。所不同的是,千寻塔在塔心与门道下面没有内地佛塔常有的“地宫”,具有南诏的地方民族特色。

除千寻塔处,著名的塔还有位于今昆明市的东寺塔、西寺塔。两座塔均为四方形式13级密檐式空心砖塔,东寺塔高40.57米,西寺塔高31米。东、西寺塔历史上均保存原有建筑风格重新修缮过,今天所见的东西寺塔,一为道光十三年所修的清代建筑,一为弘治十二年的明代建筑。

南诏的佛塔是汉文化、印度文化和南诏地方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证。如密檐式空心砖塔的这种造型结构,明显来自于中原古塔,甚至塔砖上还出现“唐尉迟敬德监造”字样。大多数佛塔还模印梵文,具有浓厚的印度密教色彩。多数密檐式塔无“地宫”,这又不能不说是南诏地方特色的体现。

(五)音乐

在南诏的音乐史上,《南诏奉圣乐》体现了南诏音乐的最高成就。《新唐书》载:“异牟寻遣使杨加明诣剑南节度使韦皋,请献夷中歌曲。”韦皋将南诏所进之乐舞改编为《南诏奉圣乐》,“用正律黄种之均。宫、徵一变,象征西南顺也;角、羽终变,象戎夷革心也。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舞‘南诏奉圣乐’字。舞人十六,执羽翟,以四为列。舞‘南’字,歌圣主无为化;舞‘诏’字,歌南诏朝天乐;舞‘奉’字,歌海宇修文化;舞‘圣’字,歌雨露覃无外;舞‘乐“字,歌辟土丁零塞。皆一章三叠而成。”从记载来看,《南诏奉圣乐》显然是在南诏乐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加工,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而形成的。例如,演出的“舞人服南诏衣”,著“绛裙襦,黑头囊,金佉苴”,其歌也多有南诏音律,如有“天南滇越俗四章”等,体现了南诏的地方特色。而196人的庞大乐工队伍,则被分为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四支,使用的乐器中,既有来自于西北少数民族或中亚胡人的羯鼓、拍板、箜篌、五弦琵琶等,又有来自于天竺及南海诸国铜钹、贝(螺号)等,还有源于羌族的横笛,以及在南诏普遍使用的铜鼓和笙(胡芦笙)。

《南诏奉圣乐》在长安受到了欢迎。“德宗阅于麟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庭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自从《南诏奉圣乐》创作演出以后,唐乐部原有的十部乐增至十四部乐时,就有了‘南诏部’。这是南诏乐舞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南诏还广泛流传着许多民间歌舞和民间乐器,《蛮书》说:南诏“少年子弟暮行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召唤。”最为普遍的是以笙、笛等乐器伴舞的“踏歌”(打歌),桂馥《滇游续笔》曾记载:“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芦笙,数十人环,踏地而歌”。

(六)绘画

南诏的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是《南诏中兴二年图传》,此画成于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包括长约5.73米、高约0.3米的画卷和文字卷两个部分,内容描绘了南诏从巍山祭铁柱至中兴二年的历史片断,以及神话和佛教传入的故事。目前所见《图传》是一件摹本,绘画艺术造诣可能略低于原作,亦低于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但是,如果作为记载南诏历史的史料来看,其价值之珍贵却又是难以比拟的。

(七)民间文化习俗

南诏的民间文化习俗,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也极为明显。

建筑方面,南诏白蛮的房屋建筑形式,表现为既保持了地方民族特点,又汲取了当时内地汉族的特点。《蛮书》卷八即说:“凡人家所居,皆依傍四山,上栋下宇,悉与汉同,惟东西南北不取周正耳。别置仓舍,有栏槛,脚高数丈,云避田鼠也,上阁如车盖状。”

服饰方面,由于南北朝以来长期与内地汉族相隔绝,唐朝初年,洱海地区白蛮的服饰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新唐书·南蛮传》说:“男子毡革为帔,女衣布裙衫,髻盘如髽。”随着汉文化的渗透,南诏的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蛮书》卷八说:“丈夫一切披毡,其余衣服略与汉同,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其制度取一幅物,近边撮缝为角,刻木如樗蒲头,实角中,总发于脑后为一髻,即取头囊都包裹头髻上结之。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军将亦不以为耻。妇人一切不施粉黛。贵者以绫锦为裙襦,其上仍披锦方幅为饰;两股辫其发为髻。髻上及耳,多缀真珠、金贝、瑟瑟、琥珀。贵家仆女亦有裙衫。常披毡及以缯帛韬其髻,亦谓之头囊。”

丧葬习俗方面,居住于坝区的白蛮已普遍吸收了汉族墓葬的方式,《蛮书》卷八说:“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而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随着阿吒力教在南诏的深入,白蛮的丧葬习俗有了变化,火葬开始实行起来,大概的情形是:人死既焚,取骨贴以金箔,称之为紫金骨,又用瓶盛而葬之。考古学界在西南原属于南诏大理国疆域的地区,发现了大量白族火葬墓遗存,也证实了南诏时期白蛮这一葬俗的存在。

节庆方面,《蛮书》卷八载:南诏“每年十一月一日盛会客,造酒醴,杀牛、羊,亲族邻里,更相宴乐,三月内作乐相庆,惟务追欢。户外必设桃茢,如岁旦然。改年即用建寅之月,其余节日,粗与汉同,唯不知有寒食、清明耳。”

南诏最为隆重和热闹的节庆活动,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驱禳”。元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火相烧为戏,谓之驱禳。”所谓“驱禳”,就是通过对火的崇拜,以祈求风调雨顺、无害无灾。这种活动其实就是今天的火把节,至今还流行在彝族等少数民族之中。

饮食习惯方面,南诏的烹茶习俗较能体现南诏对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蛮书》记载蒙舍蛮的饮茶方式,其实是长期流行于汉族地区的烹饮方式。唐以前内地饮茶的方法比较原始,一般是将鲜叶作羹饮,与喝菜汤差不多。唐陆羽《茶经》引《广雅》云:“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说的是汉末以后四川一带的烹茶方法。而成书于公元758年前后的《茶经》,记载唐朝当时的烹茶方法时,陆羽对将茶与葱、姜、枣、橘皮等配料放在一起煮饮的做法表示了极大反对,说明前唐时期把茶与配料混合烹煮还是内地烹茶的方式之一。由此看来,南诏的烹茶方式,基本上是学习了内地汉族的习惯,只不过是配料上有某些变化而已。今天,大理地区的白族以“三道茶”作为民族饮食文化的象征,讲究“一苦、二甜、三回味”,如果回眸南诏时期的“茶文化”,就会发现,白族“三道茶”的源,其实在南诏,如果深究的话,其实在汉族。这正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茶文化的融合,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文化联系紧密性的最好体现。

总的来说,南诏的民间文化习俗,受汉文化影响的痕迹十分清晰,是汉文化积淀于南诏社会生活的生动示例,并如同南诏的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雕刻建筑艺术一样,体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以及南诏开放豁达、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应该肯定的是,南诏在秦汉以来统一王朝经营西南地区的基础上,使汉文化在西南地区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从而赋予了南诏文化鲜明的汉文化色彩和深厚的汉文化内涵,最终使南诏文化成为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具有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同类推荐
  • 恶搞的历史:历史上的恶搞

    恶搞的历史:历史上的恶搞

    恶搞虽然是“恶”的,但基本是一种玩笑性质,没有太多恶意的行为。它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常常让人哭笑不得,继而又能引人深思。很多人认为恶搞是后现代意识的产物,其实“恶搞”古已有之。本书以“恶搞”这一流行词语为容器,盛满五千年厚重历史,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里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带来的乐趣。历史长河里不乏具有幽默感的“恶搞”之人,帝王、大臣、文人、宦官、嫔妃,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来抒写恶搞历史。赵高指鹿为马,稽康的天体运动,刘邦的竹皮冠冕,唐太宗养宠物的惨痛经历,李白的臭靴子……历史上的恶搞不仅仅是娱乐行为,这其中有对人生的失望,有文人的洒脱,有身在江湖的无奈。
  • 战国之天下无双

    战国之天下无双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化身东海之屿,燧人氏钻木取火于天干地支,伏羲氏排演八卦万里荒山。传说,黄帝借天玄地遁战蚩尤于逐鹿,青帝万古长青亘古不灭。传说,九霄云天存在真正的神邸,建天宫于天之涯。战国时代,百国林立,诸强争霸,谁与争锋,天下无双!
  • 百家三国

    百家三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重铸大商

    重铸大商

    朝纲不振,诸侯蠢蠢,这是我的王朝。酒池肉林,昏庸残暴,这是我的一生。重生成纣,肆写人生。朕统殷商,谁人可争。愿天佑我殷商,护我社稷。朕当重铸大商,定万世之基,不负众生所托。
  • 混在民国

    混在民国

    胆小。怕死,贪财。他,没有宏图大志,更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他,穿越百年,却不知历史,只想吃喝玩乐。他,遇到危险,第一个念头便是自己逃命,什么国家、民族,远远没有自己小命重要。在这个乱世,种种巧合之下,他竟然飞黄腾达,实现很多英雄志士没有实现的梦想。
热门推荐
  • 腹黑王爷追暖妃

    腹黑王爷追暖妃

    她是一个24世纪的王牌杀手,不幸死亡本以为就这样结束;却意外传越到一个不在历史国度中的废材身上。看今生她如何活得风华绝代!他是国度中的天才王爷,俩人本无交集却因为她的意外改变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场惊心动魄的追妻战开始了..............
  • 梦空

    梦空

    梦醒了,梦真的醒了吗?真相又在哪里?穿梭在重重交织的世界之中,行走在荒凉的大地之上,苦苦的追寻着
  • 龙之花嫁

    龙之花嫁

    现代女性夏蜜穿越之后,变成了一只渺小的小虾。她为了变身成人饱受磨难,幸亏天生乐观,能够随遇而安。但是一直以来夏蜜都会在梦境里窥见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前缘,似乎有什么要抽丝剥茧的表露出来。正当夏蜜就要触及那个秘密时,一次偶然的事件引发了她第二次的穿越。所有的时空如同一个圈一般,将所有不能理解的事情重新串在了一起。在猜忌的过程里,在寻找往返的路程中,坦率可爱的夏蜜终于找到了最初心系的井海王阮阳。
  • 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

    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为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而作的研究报告,但出版后,却引起轰动,被译成30多种语言,行销100多个国家,成为现代日本学的开山鼻祖。是了解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全球人销量超过3000万册,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菊与刀》 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
  • 拜邪

    拜邪

    不叩苍天不信道,他的名——邪!不叩苍天不信天,他的名——邪!不叩苍天不信神,他的名——邪!
  • 控球者

    控球者

    他不是神有人说他不属于这个世界有人说他是天生为篮球而生的,有人说他是天生为女人而生的。英俊的相貌,神乎的球技。有人说他是艾弗森二世,更有人说他是下一个乔丹。他自己说:"我是古德,一个平凡的篮球运动员。”《16号就要下新书榜了。泡酒急需推荐票打榜!各位球迷泡酒不求多的。有多余票的给泡酒投一票。先谢谢了!》《泡酒很懒,很少管评论区,不过每天各位的评论我都仔细看过。谢谢朋友的关心,有好意见的都多多提点。我会找个时间统统加精华。现在我的时间就是写作,不停想不停写。希望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篮球。》
  • 腹黑BOSS抢萌妻

    腹黑BOSS抢萌妻

    本该是蜜月旅行,丈夫却给了她一纸离婚协议。“贱人,跟别的男人连孩子都有了,还装什么纯洁。”所谓的青梅竹马原来是贪心忘义,昔日爱人转眼变成渣男,将她扫地出门。陪好友相亲,扑在自己怀里的男孩仰头眨眼喊自己:“妈妈!”衣冠楚楚的总裁大人妄口巴舌:“你是我儿子的母亲,也要负责生我第二个孩子。”“占晟楠,我跟你没关系!”“我是你前夫新娶老婆的舅舅,关系……匪浅。”
  • 校园篮球风暴

    校园篮球风暴

    芝加哥体育报头条:上帝在芝加哥脱下了23号球衣,他来到了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穿上了7号球衣,继续他的篮球之旅......你看到那个少年吗?他飞在空中,身姿曼妙轻灵,饱含非尘世的优雅!哗!这一定是上帝穿着7号球衣在打球!
  • 民间故事探寻

    民间故事探寻

    人生匆匆,岁月涛涛,总有一份份感动在我们心灵留下倒影,总有一种情愫让人回味无穷,使我们或感觉人生的美好,或感觉希望的永恒,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光华。让我们采撷心灵感动的倒影,编织美好心灵的花环,让我们永远生活在温馨的心灵花园吧!心灵是我们的生命之场,演绎着我们人生的酸甜苦辣,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就会触摸到真实的内心世界,就会走到心灵之河的彼岸。让我们坚守心灵的真实吧!这样我们才会感觉到人生的深刻内涵;让我们获得心灵的小憩吧!这样我们才会收获那份沉静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