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活动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伸手拿东西,这个动作大人觉得没什么,可对于婴儿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新生儿的全部动作,包括手的动作在内,都是无意识的动作。有目的的动作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才能形成。
婴儿出生半年之后,他的手才开始形成有组织的动作。这时他才会攥着小拳头,站起挺身,用手指完成抓握动作。
在其他运动机能当中,手指的动作具有一项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对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对其言语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手的第一个运动机能就是抓握。为了顺利发展手的动作,婴儿在头一年必须完成哪些练习呢?
婴儿在头几个月应当完成一些反射性练习。
可以交替地把一个个2~2.5厘米的小球放在他的手掌上,让他抓握。球的重量要有所区别,材料要有软有硬(如塑料球、木球、皮球、绒布球等)。球要用线绳吊起来,刚好能让孩子握住。孩子在做抓握动作时,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大人可在一旁监护。左右手要交替练习,还要做双手抓握练习。孩子握住球时,大人可将线绳向上牵引,但不要让球脱手,这样可增加孩子抓握的力量。
用帆布、毛巾布、花布缝制的小布包也有助于手的抓握动作的训练,尤其对大拇指的训练很有好处,可以增强手掌触觉的灵敏度。
3~4个月的婴儿对抓握东西能做出反应,不管这种抓握动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孩子所用的东西要精心准备。比如,纽扣要钉结实,小木棍不要有倒刺,靠垫的填充要柔软。给孩子的东西不能太小,以防孩子吞食。
5个月的孩子能看到的东西、够得着的东西,就会去拿。6个月的孩子能拿到玩具玩上一阵子。
从这时起就可以教给孩子各种抓握的方法了,比如扣、抄等。开始时,大人要把着孩子的手比划一下接近物体的路线,然后孩子再独立去做。这些动作要经过几个月的练习才能做好。
如果说在孩子2~3个月时吊挂玩具是为了让他用目光追踪摆动的物体,那么孩子在5~6个月时吊挂玩具则是为了发展手的有目的的抓握动作。
孩子6个月以后,就开始了抓握动作的第2个关键时期。
同时摆弄两三件东西,能调换东西的空间位置。
能从容器中倒出东西,如从小桶中往外倒或者把装有小积木块的车推翻等。会一个一个往外拿,会往里装。会往窟窿里塞小球等。
会滚动东西,让玩具滚走,然后追上去;让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等等。
能从支架上取下物品,如轴上串着的小轮子、绳子串着的小球等。
把大环套在轴上(水平方向)。
把两个物体或把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物体分开,如拔蘑菇、起木塞等等。
会打开各种形式的盒盖。
会完成正、反两种动作,放入和取出,拆下来和串上去,分开和合并等。
要让孩子多次重复那些动作,要渐渐让他独立完成。
做动作时,大人要给予观察物体的时间,不要急于马上让孩子完成各种动作。
上面说过,孩子从6个月起就开始形成各种姿势的抓握技巧。这时就要选择一些练习,促进大拇指的运动。可以将一些有柄的玩具给孩子玩,比如拨浪鼓。由于这类玩具品种不多,所以大人可以自制一些布偶玩具,不过要有手有脚,带胳膊带腿儿的。
从出现了有目的的抓握动作起,从能够把东西紧紧握在手里开始,所有练习都要孩子主动完成。他的动作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看技术(如何完成动作),二看目的(为什么做这个动作)。
从8~10个月开始,不仅要抓紧大拇指的练习,还要抓紧食指的练习。孩子这时可完成一些细小的动作,比如让他开各处形状的盒子,让他把盖儿打开。盒子与盖儿连接在一起的,又让他练习盖上。用推拉方式开关盒子也可以给他试试,比如空火柴盒。
从10~11个月到1岁零2~3个月,孩子出现了所谓的机能动作,能够体现出物体的用途,比如,用碗喝水、让汽车滚动、摆积木等等。先前练习过作开始完善并向新的物体迁移。这时,孩子手指的动作就比较灵活自如了,紧攥着的小拳头就完全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