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26700000006

第6章 第6讲 以心为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很高兴与我们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克瑞斯迪安·盖亚德(Christian Gaillard)一起,参加复旦大学的心理文化月。我的报告题目是《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这也是我们复旦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周”学术活动的开始。

我想用这样三个部分,来为大家呈现有关“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内容:

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为心理学寻心;

感应心法:心理分析的方法与整合;

以心为本:心理分析的意义和实践。

一、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为心理学寻心

“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是《老子》第五十三章的章句,我曾把它用作我的《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一书中引论的题目。对于“心理分析”,我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作一种概括性的介绍:

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有效的心理分析理论,包括方法与技术,是我们的期望与努力。这种心理分析不仅可以运用在个体临床的水平,起到基本的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心理的发展与创造,增进心理健康,发挥其心理教育的意义;同时,心理分析还可以在认识自我与领悟人生意义的水平上,获得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感受。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致力于心性真实性意义的追求与实践,致力于探索与呈现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致力于心性真实性意义的追求与实践,致力于探索与呈现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这是对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的基本概括,它不仅只属于个人心理层面的工作,而且将始终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心灵,关注文学艺术与广泛人文学科中所包含的心理需要。正如标题所示: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将以心为本。

而这种以心为本的思想,却包含了一种漫长的寻心的过程,寻求心理学之心的意义的过程。

当我作为研究生开始心理学的学习的时候,最初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呈现给大家,看看大家的反应。

“心理学”是“外来语”,你能服气吗?

“‘心’理学”是翻译错误,你能理解吗?

你是学心理学的,你能知道我心里想什么吗?

在我们一些汉语大词典中,心理学被注明为“外来语”,说是从日文的“心理学”借用或“引进”的。所谓的外来语,则包含着这样一种信息,既我们本来没有心理学,心理学纯属一种舶来品。其实并不尽然。关键在于我们对“心理学”做如何的理解。

这样一种最初的想法,一直伴随着我的心理学学习。去年在清华大学第28届世界科学史大会上,曾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史家讨论“科学心理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我的报告题目是《心理学在中国文化与社会环境中的发展与变化》。其间遇到来自日本的2位学者,我向他们求证这样一种看法,最初看似用日文“心理学”翻译了英文“psychology”的西周(Nishi Amane)先生自幼学习儒学,精通中文,他所选择的翻译本来就是中文的“心理学”,或者汉字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非后来被国内的学者所称的日文的心理学。

1989年,当我完成了心理学的研究生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所从事的第一个研究项目,是采访国内20余位资深的心理学家,我想了解我们中国心理学是如何形成的,其内涵和意义是什么。我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中国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采访的对象包括陈立、周先庚、高觉敷、潘淑、左任侠、胡继南、林传鼎、吴江霖、阮镜清、邵瑞珍、王稣、陈仲庚、邵郊等。我会对每位受采访者都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称之为共同性的保留问题):你认为我们为什么用“‘心’理学”来翻译西方的“psychology”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西文的psychology与我们的“心”并没有联系)当时得到的回答,基本上被解释为这属于一种误译。理由是我们古代的中国人,尚不具备现代的科学知识,不知道脑的思维机制,而误用“心”代替脑。尽管在“理智”上我能接受老师们的这样一种解释,但“感情”上仍然不能接受。记得我当时写下了这样的笔记:“我不认为心理只是大脑神经的暂时联系,也不认为情感就是心脏的跳动;在我所理解的心理学中,应该包含着更为深刻的真正属于心理学的意义。我不认为心理只是大脑神经的暂时联系,也不认为情感就是心脏的跳动;在我所理解的心理学中,应该包含着更为深刻的真正属于心理学的意义。”

换一种说法,若是翻译对了,若是我们的古人也科学了,那么心理学就应该成为“脑理学”了。你能想象用“脑理学”来代替“心理学”吗?实际上,这决非是咬文嚼字,而是涉及到了对“心理学”的本质性的理解。

后来,我也做了心理学的老师。常常听到有学生被问到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比如:“你是学心理学的,你能知道我心里想什么吗?”颇具挑战的意味。每遇这种情形,我会对学生说,我们可以诚恳地告诉人家,尽管我们是学习心理学的,实际上我们也并不知道你心里面在想什么。但是,你若是愿意画一幅画,我也许就会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若是你愿意做一个沙盘,我也许就会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若是你愿意告诉你的梦,也许我就会知道你心里面想什么。当然,若是从心理分析的专业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回答“我不知道,但通过我们的工作答案便可能会显现”。

于是,这其中也就包含了我们心理学的意义,我们心理分析的意义。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心理学与“心”有关吗?或者,心理学需要“心”吗?

在我的理解中,西方心理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发展,是从强调生理基础开始的,冯特的奠基性著作是其《生理心理学大纲》,运用的是韦伯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法。于是,心理学有了作为基础的两条腿。随后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应用的发展,使得心理学逐渐有了健全的肢体,等到西方认知心理学兴起的时候,也终于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头颅。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心理学需要心吗?

对此,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心理学需要心。若是没有心,又如何能称得起“心理学”。心理学需要心。若是没有心,又如何能称得起“心理学”。

1996至1997年,我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美国一些大学讲学,主题便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后来,在美国加州整合学院开设博士生课程的时候,我用的课程标题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的核心”(psychology of the heart, and the heart of psychology)。

我可以给大家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美国心理学的聚会上,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要向大家报告自己的一个梦,一个关于心理学的噩梦,一个让他醒来惊魂未定,心有余悸的梦。他说,他梦到心理学被肢解了,四分五裂,惨不忍睹。他接着解释说,我们曾赖以存在的基础,以生理为基础的行为心理学,已被当代的“行为科学”所取代;心理学的诸多应用分支已被“管理学科”和“人力资源”所取代;而即使是作为头颅的认知心理学,也已经被“认知科学”所取代……颇像是被五马分尸,而心理学本身已不复存在。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所想到的是,我们心理学有哪些是不能被取代的呢?

对我来说,那就是我们的“心”;既是“核心”中的关键,作为核心那就是内在的本质和基础;也是“荷心”中的寓意,荷心便是拥有内在的充实,心灵的真实性与自主性;那就是我们以心为本的心理学,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心”的意义和“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的内涵呢?

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察汉字“心”的内涵。首先,就“心”作为“心脏”而言,其中已是包含了象征的意义,正如我们所说的“血气之心”,正如我们所说的“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这样的注解:“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于是,这已是把可见的“心”,用来表示不可见的“神”的变化。其次,我们的“心”可以用来表示思想、情感、意识,乃至态度、性格和意志,对此古代经典皆有明证。如《礼记·大学疏》中所说,“总包万虑谓之心。”《易经·系辞》中称《易》“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管子·心术》中有云:“心也者,灵之舍也。”于此,心已经完全成了心理学的“心”,它已经超越了“心脏”,同时也超越了“大脑”。心已经完全成了心理学的“心”,它已经超越了“心脏”,同时也超越了“大脑”。再者,我们的“心”可以为“道之本原”,或“天地之心”。《释文》中注:“心,或作道。”《易经·复卦》中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传统的中国学者与智者,总是不忘“继绝学”,要“为天地立心”。可见,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何等丰厚与深刻的心的道理。

当人们关注心理学的“心”的时候,对其中的“理”往往是“忽视”的,大多认为那只是一个附带的标示学术、学科或理论的说明与注解,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因为“物理学”、“生理学”或“地理学”等,也都有这类似的“理”字。

但是,不管在西文中,类似的“ology”是否有专门的心理学的注解或意义,那么至少是在汉字和汉语中,这“理”却意义非凡,包含着绝妙的心理分析的意义与作用,尤其是与“心”相联系的时候。

《说文解字》中将“理”注解为:“治玉也。从玉、里声。”同时,《说文》中称“玉”为石之美,赋予其“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于是,“理”中含“玉”,也就包含了特有的玉之心性。在石中获取美玉或玉石之美质,恰似一种特殊的炼金术,寓意和象征了心理分析的过程和意义。而“治玉”又与“治愈”谐音,古人云:“医之上者,理于未然。”这既是感应也是文化中的共时性。

于是,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本身源于中国文化,包含了汉字“心性”之内涵,“理心”之妙用。心理分析本身源于中国文化,包含了汉字“心性”之内涵,“理心”之妙用。“心”中有“理”,含心意含美德;“理”中有“心”,为玉为璞,为美为医。它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融会了“心”之深邃与广远的意义。

二、感应心法:心理分析的方法与整合

以心为本,可以充分体现在我所理解的“感应心法”上。“感应”是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第一原则,可表述为以心传心,心心相映。

“感应”是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第一原则,可表述为以心传心,心心相映。我们都知道《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乾为天,坤为地,何等重要。但是,《易经》的要素是三才,是天地人。正如老子所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这“人”的意象,则正应在了《易经》的第31卦咸卦上。其彖辞曰:“咸者,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于是,感应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意义深远。

以此感应法则为基础,我们可以对西方心理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作整合性的介绍。

1.从催眠到自由联想,从自由联想到积极想象,从积极想象到感应心法

我一般把麦斯麦所开创的催眠术、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法以及荣格的积极想象技术作为我们心理分析方法中的方法。并且认为,这三种心理分析的主要方法存在内在的联系,存在发展的连续性线索。其核心便与“感应”有关。而一旦把那种内在的治愈力量,从其方法的形式中提炼出来的时候,便已接近感应心法的内涵。

对于西方的学者来说,不管称其为磁力还是催眠,自由联想还是积极想象,实际上都是在发挥某种无意识所包含的力量。这正如当年麦斯麦手拿磁铁置于来访者的患处,便可以治愈各种不同病症的来访者;弗洛伊德把他的手轻放在来访者的额头,在那触摸的瞬间似乎便接通了无意识的线路;荣格正襟危坐,浑然忘我,恍惚中便已进入和无意识意象的对话与交流……其中的关键正是感应,是治疗师之感,透过来访者,或来访者之感,透过治疗师,获得了无意识水平上的呼应。同时,采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说,是源自无意识之感动,获得了来访者与治疗师的呼应。

若是套用金庸的武侠术语,那么,这感应是一种心法,是一种内功的修炼。

子曰:洁净精微,易之教也。《易经·系辞》也有“圣人以此洗心”的名言,称易“无思无为感而遂通”,“能研诸虑能说诸心”,要点落在心上。

老子也曾表达“心善渊”和“虚其心”;庄子用“吾丧我”来衬托“天籁之音”;用“心斋”来表达惟道集虚,都可视为“感应心法”的内涵。唯此感应心法,才能体现从催眠到自由联想到积极想象的整合意义,才能在此整合中凸现心灵的治愈力量。唯此感应心法,才能体现从催眠到自由联想到积极想象的整合意义,才能在此整合中凸现心灵的治愈力量。这也正是我们古语中所说:“精诚所至,金石开为”的道理。

2.从移情到共情,从共情到共鸣,从共鸣到感应

透过各种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操作与形式,总是要涉及“移情”和“医患关系”等基本的问题。实际上,移情本身也是一种方法和技术,不管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初期,还是心理分析与当代心理治疗的发展。

著名的安娜·O的个案,人们往往把她与精神分析的开创联系在一起,便呈现了“移情”及其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分析意义。在弗洛伊德从业的早期,这种女病人爱上男治疗师的事情常常发生,对这种临床现象的理解与探索,产生了“移情”的理论,这种理论也是有效的精神分析方法,因为在病人的移情中,往往伴随着其早期或以往经验的投射,包含着其父母的意象及其初始关系。

荣格发现,源于中国道家内丹的炼金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移情及反移情(治疗师对于来访者的情感反应或投射)。他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移情”,看做是炼金术中神秘婚姻原型的激活。而作为治疗师,则需要帮助来访者意识或体会到分析过程中的这种原型意义。对于荣格来说,这种原型的意义和作用,将能帮助来访者重新整合其人格,获得自性化的发展。

我的心理分析师亚考毕(Mario Jacoby)把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心理治疗中移情关系的新模式。他用12条互动的连线,把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可能发生的移情现象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我的沙盘游戏老师凯·布莱德温(Kay Bradway)用“共同移情”来取代经典的移情和反移情,引入共情的思想来反思移情作为临床方法的意义;不仅重视移情中所包含的过去经验的投射或转移,而且更为重视来访者和治疗师在当下的感受和体验。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主席、资深的荣格心理分析师茹思·安曼(Ruth Ammann)则更进一步,提出一种“共鸣”的理论。她认为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治疗师是通过一种更为整体化的方式——共鸣,来进入到来访者的治疗过程中。按照共鸣的原理,分析师具有的品质被激活了,进而反应在来访者的内心深处。

记得一次研讨会上,当茹思·安曼介绍了她的共鸣理论之后,我的一位博士生站起来提问说:“茹思·安曼博士,您所强调的共鸣,与我们申老师所注重的感应,是否一致,是否有区别……”茹思·安曼欲言又止,转身看了看坐在她身边的我,然后说:“你的这个问题,应该由你们申老师来回答。”当时的我看了看茹思·安曼含笑不语的表情,转身对提问的同学说:“不管是共鸣还是感应,先放在内心处,找出自己的感觉吧。”

实际上,在我看来,我们是可以描述这感应与共鸣的不同的,尽管两者也有其共同的地方。我一向把感应作为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第一原则,感者有心,应亦有心;感中有应,应中有感,是为感应。感者有心,应亦有心;感中有应,应中有感,是为感应。这正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分析的写照,完全不同于西方心理学二元取向的“刺激与反应”原理。感应超越了单纯的刺激反应,其以心的象征性或意象性为主体,包含着心理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以及情感的力量和无意识作用。于是,感应不仅能够更好地阐释心理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与治疗师互动关系的本质,而且,作为心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其本身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包含了内在的功力和功夫,包含了基本的心态与理解,人格完善和无为而为的意境。《易经》咸卦上兑下艮,乾在坤中,包含的是“天地所感”的境界。同时,在“咸卦”之意象中,还包含着“无心之感”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途径。

以此“感应心法”为基础,通过对催眠、自由联想和积极想象的融会,以及移情、投射、共情和共鸣的整合,我来介绍沙盘游戏治疗和意象体现技术。我常把它们称之为我们心理分析的左右手,两种主要的外显方法和技术,一个是有形的操作,一个是无形的展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我们的“感应心法与心理分析的境界”。

3.感应心法与沙盘游戏治疗——沙里掏金之表现性创造

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 therapy)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 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采用意象的创造性治疗形式,“集中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沙盘游戏的作用,是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的治疗关系和沙盘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富有创意的意象。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

这是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对于沙盘游戏治疗的官方表述。作为ISST的会员,我也参与了这官方定义的讨论,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解与体验,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通过创造而获得治疗和治愈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许多来访者,常常是由于某种创伤而导致了心理的困难或心理疾患。在许多沙盘游戏的临床个案中,当来访者一旦把创伤转化为创造的时候,也正是其治疗的转折与治愈的开始。而我们所说的感应,正是这其中的关键所在。

记得2003年在美国西雅图的沙盘游戏治疗国际大会上,我做了有关《易经与沙盘游戏治疗》的报告。用易经的两个卦象,天山大畜和山雷颐,解读了与卡尔夫创立沙盘游戏治疗有关的两个大梦,以及沙盘游戏治疗创立的理论基础,阐释了《易经》中所包含的感应心法。在报告结束的时候,我做了这样一个总结性的表达:

感应,是《金花的秘密》中的秘密;

通过感应,荣格获得了其积极想象的方法;

通过感应,共时性始能呈现其心灵自主的神奇;

通过感应,我们也才能使我们的沙盘游戏彰显魅力。

感应能使我们得心应手,感应能使我们沙里掏金;

感应是通往心灵的道路,感应中包含着心灵治愈的奥秘。感应是通往心灵的道路,感应中包含着心灵治愈的奥秘;

犹如中国圣贤的教诲,洁净精微,用“易”来洗心;

退藏于密,用诚心倾听来自天籁的消息;

至道无难,感应中包含乾坤自有一番心中的天地。

当我们拥有感应的时候,我们也就有了心心相映的气氛;

当我们拥有感应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触到了栩栩如生的心灵;

当我们拥有感应的时候,我们也就获得了心灵的滋养和治愈的力量;

当我们拥有感应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够使我们沙盘游戏的天地充满生机。

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意犹未尽,说一定要学会“感应”的地道的中文发音。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跟着我用普通话反复朗读“感应”……

4.感应心法与意象体现技术——从体认、体验到体悟的心路历程

意象体现技术是荣格积极想象的发展,由伯尼克(Robert Bosnak)整合完成。我曾与伯尼克做个人的心理分析,在实际的体验中来感受与体会这种方法的意义;我们也曾一起探索一起工作,与其他20余位学者们共同完成了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的创立。

如同沙盘游戏治疗,意象体现技术也注重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注重心理治疗过程中创造的意义。意象体现技术也注重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注重心理治疗过程中创造的意义。引用伯尼克的话:“世界的创造性力量,我称之为意象体现。”而这种意象的创造或意象所包含的创造性,可以在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梦中,我们更多的是用身体来接受意象的呈现,而意象,具有心灵自主性的意象,也将其意义赋形于我们的“身体”。

我曾带伯尼克去泰山,那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现。我也曾带他去韶关南华寺的祖殿,那里保存着慧能大师的身体。我们也曾与国际意象体现学会的几位主要发起人一起,在南华寺的祖殿静坐一周,切身体会这种身体中所包含的意象,以及意象中所呈现的身体。而这种沟通之所以可能,也正是由于感应,其中的关键也正是感应心法。

我把这种意象体现技术的临床实践,表述为体认、体会、体验、体现和体悟的过程,其中突显的是与心灵的直接接触。体认常被注解为“反躬体认”,“躬”有亲身、亲自和直接的含义;如《诗·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之。”放在我们心理分析的实践中,这体认是要我们体察认识,有了体的内涵,正是要把心理分析的内容落在实处。

进而是体会,体会则妙在“会”上,把所认识的对象,拉近自身,需要体会或领会亲切;而体验则更近一步,表达的是体证、考察或验证;继之则需要体现,把所体认和体会,以及体验了心理内容,用适当的方式予以表现。同时,更为重要的,也可看做是心灵或无意识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心理分析工作,呈现其自身;或是我们的工作,体现出无意识与心灵的意义。若是,我们则接近于体悟。一旦我们能够体味领会或心领神会的时候,那么已是体悟在心理分析中的意义。韩非子有言: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则众人莫能见其所极。

意象体现技术常被运用在梦的工作上。对我们来说,梦是真实的,具有心理的真实性,如同我们的身体一样真实。梦中的环境,便是梦中意象的一种赋形或一种实体性的表现。于是,从体认开始,通过体会、体验和体现,进而获得体悟或心领神会。从体认开始,通过体会、体验和体现,进而获得体悟或心领神会。亦然是以心为本,以心传心。

三、以心为本:心理分析的意义和实践

我常用这样三个句子来呈现心理分析的意义和实践:

安其不安:医心与心理治疗;

安其所安:安心与心理教育;

安之若命:明心与心性发展。

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心理分析的三个层面,或心理分析可以包含的三个层面。医心、安心、明心,体现的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分析宗旨。句子开始所用的,安其不安、安其所安和安之若命,都是庄子的原意。

1.安其不安:医心与心理治疗

庄子在《列御寇》中说:“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安其所安是安于自然天性,注重的是内在的涵养,衬托的是内外和谐的心灵状态。安其不安一语双关,既是安在了人为或自以为是的狭隘处所,于是就必然会由其所累产生不安;而同时又只知道对这不安作反应,尚不知晓这不安的背后才是关键所在。

即使在今天,众人所处的仍然多是不安之所,而追求的亦然也只是如何能够安其不安。于是,作为心理分析的第一水平的工作,也总是要面对这些诸多的不安,以及考虑如何在不安之中安其不安。

于是,作为心理分析家,首先要面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根据有关的统计报告,我们国内大约有1800万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身亡。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行为杀手”就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在美国和西欧国家,70%的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来自心理与行为问题。同我们的身体生病需要医生的帮助一样,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也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同我们的身体生病需要医生的帮助一样,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也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从心理压力产生的紧张与焦虑,社会适应不良及各种行为与心理障碍,到表现各异的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以及人格障碍等,都可以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帮助。在这种意义上,心理分析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

但是,作为我们心理分析的实践,作为职业心理分析师,作为深度心理治疗,我们不仅关注内在心性与安其所安,同时也关注这不安之所与安其不安。但关键的问题是,在安其不安的时候,我们亦然可以借用庄子的寓言,是医心还是医头。

美国精神医学与心理治疗协会曾有这样的简明表述,心理治疗的标的是大脑。这固然有其道理,许多心理疾患也都在药物治疗的范围之内,于是“百忧解”之类的精神药物也十分的流行。但是,我们心理的疾病,仅仅是取决于大脑的运作吗。

当弗洛伊德完成了他关于癔症的个案研究(《癔症研究》)的时候,他已经从是精神医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完全的心理学家。荣格也是如此。他本来也准备成为一个地道的传统精神科医生,但在1890年前后,当他读了克拉夫特·埃宾的《精神病学》,把“精神疾患”理解为“人格之病”的时候,已是开始了心理学的探索。

我们中国有句古语:心病还须心药医。《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而《易经·坎卦》的卦辞为:“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心病不安处,也正是心药的作用所在。而这《易经》本身,也便能发挥心药的功用。《易经·系辞》说““圣人以此洗心”,这既是治疗和治愈的过程,也是历经洗心而达到洁净精微的心灵之境。圣人以此洗心”,这既是治疗和治愈的过程,也是历经洗心而达到洁净精微的心灵之境。正如我们对“心理”和“理心”的解析,在面对由不安而引起的安其不安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医心。正如我们汉字的“思”的意境,我们在强调医心的时候,也包含了从头至心的联系与整合的意义。

2.安其所安:安心与心理教育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我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也包含了心理教育。我们可以用“安其所安”来描述。《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心理教育的基本主张,其中所包含的正是我们心理分析中“安其所安”的启示。

10多年前,我们国家成立了第一个“健康教育”的专业试点(1992),设在中山医科大学,招收了12位三年级的医学本科生。中山医科大学的院长请我去为这12位学生讲心理学。本来,他们是想让我去讲教育心理学的。我问他们,这些同学毕业之后要去教书吗?他们说不是去教书,而是去做健康教育工作。并且给我举例说,目前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面临很大的压力,比如,看病与住院的资源都十分的有限。希望能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了解基本的卫生保健,以获得健康的身体,从而减轻医疗部门所面临的压力。

说实话,这番解释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为他们设计了“健康教育心理学”,为这10多位学生(还有几位研究生和老师旁听)讲授了一个学期。后来这讲稿正式出版的时候,取名为《心理教育》。

我当时用了一个简明的公式,阐述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的压力会导致或诱发身心疾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的压力会导致或诱发身心疾病。而所谓的“心理压力”(stress),实际上源自“生活事件”,几乎都是我们无可避免的客观的生活事件。比如,亲人去世,好朋友生病,失去工作的机会……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压力的量表上,这3项都在60分左右。一旦一个人所面临的生活事件积分超过了150分,那么他很可能就要生病;而一旦超过了300分,就必然会生大病或难以医治的病(300分曾被称为生命临界线)。

既然这些心理压力都是来源于客观的生活事件,那么,作为心理学家又能如何呢。我把心理压力和压力产生的身心疾病,放在了公式的分子上;然后侧重考虑有什么可以作为分母或起到分母作用的内容,试图通过增加分母的比重,来降低分子的消极影响。

比如,应付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应付能力,不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调节情绪和应付压力的能力,都能有效地降低生活事件或生活压力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比如,自我认识和自信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增加一个人的自信心,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适当而及时的社会支持或心理援助,也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减少生活压力对我们身心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增加一个人的自信心,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同时,适当而及时的社会支持或心理援助,也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减少生活压力对我们身心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于是,通过扩充与增加分母中的内容或比重,来降低分子中生活压力和身心疾病给我们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便是我最初对心理教育的实践性思考。

我把心理教育看做一种积极心理学,所遵循的工作原理则是中医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不仅要治已病之病,而且也要治欲病之病,治未病之病。在这种意义上,心理分析也是一种心理教育。弗洛伊德与荣格都十分重视心理分析过程中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或用其专业的术语,意识自我之“容量”的扩展以及“承受力”的提升。实际上,许多接受心理分析的“病人”,其目的并非是为了某种明确的“心理问题”,而是为了自己人格的发展,自信心的提高,或者是创造力的培养。

人们都知道“心理分析”是注重寻找“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的,但是在这种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潜意识的水平上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包含着沟通意识与无意识的意义和作用。若是仍然引用“安其不安”与“安其所安”的例子,那么,表现为焦虑抑郁症状的不安,往往是由于潜意识与意识的冲突所导致的;而一旦意识与潜意识有了沟通,也就有了在内心深处获得所安的机会与可能,也就具有了安其所安的意义。

凡是有经验的心理分析家或心理医生,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问题,也即在所有病症表现的背后,都会涉及病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探索。于是,安其所安于安其不安相辅相成,安心之所安始能获得安其不安。

3.安之若命:明心与心性发展

庄子在其《德充符》中,借申徒嘉与郑子产的对话,提出了“安之若命”的观点:“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在所有病症表现的背后,都会涉及病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探索。庄子所崇尚的德,是得之于天的本性,也是我们的自性和真性,源于自性和获得整合的真实自我。

若是问专业的心理分析师们一个问题,心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那么,得到最多的答案是“自性化”,也即所谓的“individuation”。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以及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人们在社会化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意识与潜意识或意识自我与内在自性趋向分离,而分离甚至是分裂往往导致冲突,产生人们的种种心理问题或心理发展的阻碍。因此,心理分析的过程,可以作为对“安其所安”的进一步理解,即要重新建立意识自我与潜意识自我的整合与和谐。同时,让潜在的“自性”,人的真正本性,尽情地发挥与实现。

我们知道,心理学起源于“人认识自己”这样一种古老的愿望,在西方也被称之为特尔菲神殿的箴言。其基本的内涵,包括这样三种寓意:通过教育获得谨慎。谨慎是一种美德,这“慎”字从心从真,谨慎有诚敬之意。通过教育避免无知,无知被认作一种可耻,一种生命的浪费。同时,认识自己,意味着珍视与发挥自己的天赋。认识自己,意味着珍视与发挥自己的天赋。

《中庸》之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在第二十一章中则进一步阐释:“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心亦能澄心之明,见真性之本色。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明心见性也是返璞归真。老子认为“心善渊”,主张“虚其心”。在《老子》第十六章中有“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的教诲。《大学》的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庄子在其《齐物论》中,从南郭子綦提出“吾丧我”以明真我,到描述“天籁”之音的形成:“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在此明心见性返璞归真的心路历程中,我们可以听到庄子的谆谆教导:“莫若以明。”“以明”便是感受真心与真我,便是归根复命获悉本性的方法与途径。

这其中的关键,亦然是感应,是感应所促成的转化,是转化中所呈现的意义。

荣格在其晚年曾发出这样一个感叹:透过种种心理症状的背后,是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而这种生命的意义,在荣格那里,也被描述为对灵魂的追求。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在我看来,这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意义亦然具有密切的联系。

有很多接受过心理分析的人,后来也都成为杰出的心理分析家,如弗洛姆、艾里克森、马斯洛、汉德森(Joe Henderson)等;也有很多人在其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了自我实现的价值。比如,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从1921年就开始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保利(Wolfgang Ernst Pauli),1932年前后开始与荣格一起进行心理分析,荣格为他分析了1300多个梦,两人也曾联合出版了关于“共时性”(synchronicity)的专著《自然与心灵的解析》,从心理与物理的不同层面共同阐发了《易经》以及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思想。同时赋予了心理分析之灵性与创造的真实注解。

心理分析中的“自性化过程”,强调自性,真正自我或真心的觉醒与成长。所谓的“觉醒”,便是让我们的意识,去意识到自性的存在,用真心去感受自性的意义;而自性的“成长”,则意味着我们对无意识生命历程的体会与接受。

同我们的意识具有生命的意义一样,无意识也是具有生命的。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无意识的生命意义,甚至完全忽视了无意识的存在。若是没有无意识的参与,自我实现只是意识自我的一种有限表演。而心理分析则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意识与无意识,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或自性化发展。而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自性化所要表达的,或自性化过程所要达到的,正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正是心性之所至,性命之所归。自性化过程所要达到的,正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正是心性之所至,性命之所归。《易经》乾卦之“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此之谓也。这也正是我们心理分析所追求的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答问

“提问”我是历史系的研究生,很高兴听到你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所阐释的心理分析。我想知道,在我们复旦大学,你所讲的这种心理分析将如何发展呢?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申荷永”多谢你的问题。我曾经也是学历史的,跟着高觉敷老师研习心理学史。而高觉敷老师也曾经是复旦大学的教授。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学,或者说,历史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心理学。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学,或者说,历史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心理学。这大概是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所曾表达过的观点。

在我们复旦大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心理学的辉煌。我们复旦大学最早的研究生,便是心理学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是郭任远,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曾担任过复旦大学的校长;同样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的章益先生,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

我们都知道,复旦大学的传统优势凸显在社会人文学科,复旦的历史系、中文系和哲学系等,在国内和国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我的理解中,心理学属于社会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这也是1990年接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福勒博士的观点。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和人文学科都十分需要心理学,而心理学,尤其是我所期望的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分析,也十分需要强有力的社会和人文学科的支持。

在美国和在世界范围内,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大学等,都具有同样知名的心理学专业,那么,我们复旦大学既然有过心理学的辉煌,今天也需要心理学的复兴和发展,需要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提问”你能谈一下你对于心理分析的经验吗?怎样才能做好心理治疗。

“申荷永”多谢!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还不完全等同,但具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人们常把心理分析倾向的心理治疗称之为“深度心理治疗”。

就我个人的心理分析经验来说,通过心理分析,无意识将呈现它的真实意义。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的真实,以及荣格所说的心灵的真实性和心灵的自主性,都将具有真实的生活的意义,包括真实的心理治疗和心灵治愈的价值。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比如怎样才能做好心理治疗,那么个人的心理分析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若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说,完成了个人的心理分析体验,你就会完成对自己的情结和阴影的分析和了解,用荣格的话来说,你就能够拥有你的情结而不是被情结所拥有,你就能够避免把自己的情结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去。用庄子的话来说,完成了你的心理分析,你就能够做到“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完成了你的心理分析,你就能够做到“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就具体的心理治疗过程来说,或者说若是想做好心理治疗,那么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做适当的事情。这样的一种表达,也可以用这样几个简单的“动名词”来进行描述。

首先是“命名”(naming)。我们需要知道或者是能够说出来困扰我们的是什么,其中包含着拟人化和积极想象技术的内容,通过描述和仿生性的技术来获得“命名”的治疗性内涵。进一步来说则是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大禹治水功德无量,但在传说中,大禹的功绩还在于其命名山川,于是名物相应,使得山水都具有了灵性。

其次是“顺应”(taming)。《金刚经》开篇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如何降服其心?”对于我们内在的“情结”,是需要沟通和驯化的,从而获得顺应与和谐。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伏羲和神农,都具有这种驯化、顺应和文化或文明的原型意义。

再者是“时机”(timing)。我的老师汉德森在他的书桌上放着用汉字写的“时机”两字,参悟一生(他1904年出生,2007年去世)。“敕天之命,惟时惟几”,这也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智慧所在。伏羲所传之《易经》,妙在时上,被称之为“极深而研几”,堪称心理治疗与心理分析的窍门所在。伏羲所传之《易经》,妙在时上,被称之为“极深而研几”,堪称心理治疗与心理分析的窍门所在。

这便是我的心理分析经验,以及做好心理治疗的体会,希望能够回答了你的问题。

“提问”听说你能够喜欢和接受所有去找你做心理分析的病人,是这样吗?

“申荷永”可以这样说,但也并非很容易做到。因为作为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分析师,所面对的病人或来访者,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是老人也可能是孩子,可能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或各种症状。

有位叫维尼考特(D。W。Winnicott)心理分析师,我很喜欢他,他在自己著作的扉页上注明,“谨把此书献给我的病人,他们付给我钱来教我如何做心理治疗”。这是很多心理治疗师都认同的一种理念,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既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就应该喜欢对吧。这是理由之一。

其次,我常说的是,由于我们的病人抑郁,我们就不那么抑郁;我们的病人,帮我们承受了许多的苦难,甚至是帮我们大家承受了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及社会的苦难。若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仅要喜欢他们,甚至是要感谢他们。

再者,在喜欢病人的说法中,包含了对待病症的一种态度。我并没有完全把病症看做是纯粹消极的东西,而是希望透过病症去理解其背后的原因,不是去拒绝病症,而是接受,因为即使你的目的是要改变病症,那么,只要接受了它,才能改变吧,或者是转化它。即使你的目的是要改变病症,那么,只要接受了它,才能改变吧,或者是转化它。

当然,我还能说出更多的理由,希望这些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

“提问”申老师,能不能提一个有些私人的问题,你为什么要留这么长的胡子呢?

“申荷永”胡子太长了是吧。我看我如何来回答你吧。

从1993至2003年的十年间,由于做心理分析的缘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外度过的,来往于美国和瑞士之间。但每年都回来国内,尤其是当我的研究生要毕业的时候,以及西方的圣诞节期间。不知不觉两鬓华发渐显。但看到国内的同事,依然是乌黑的头发,即使是年龄比我大出许多的。我想,还是国内的生活好啊,难怪人们都说出国是“洋插队”。不过,后来才知道,大部分是染发的。那么,为什么要染发呢,其中包含着对变老的拒绝或抗拒。于是,我留胡子的第一个理由也就出来了,是我在接受与体验我的中年生活。

留出这么长胡子的契机,与我写《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有关。为了写《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我常常一周不出屋子,一个月中也只是天黑之后才外出散步……于是,胡子不知不觉就长的长了。当我太太催我剪胡子的时候,我找借口说,等书写完再剪吧。没想到这书写了很久。写完之后被催着要剪胡子的时候,我说等书出版了再剪吧……就这样,书出来之后,胡子就长得差不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说实话,已经舍不得剪了,于是就这样留了下来。我的胡子是从不修饰的,露出的是真实的一面。

“提问”请问申荷永教授,你能说一下你加入复旦大学的理由吗?

“申荷永”多谢你的提问。实际上,我也曾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来复旦。

今年3月初的时候,我住在正大宾馆,早晨起来,外面下着小雨,我没有打伞,独自在校园散步,想为这个问题找一个答案。是否真的要过来复旦,或加入复旦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走过学校的大门,我站在毛主席像边上,仰望了许久,也低头思索……不过,并没有得到我过来复旦的理由。

然后走到子彬楼,走过老大门,走进燕园;其间与一些早起的同学擦肩而过……于是,思索的答案逐渐显现。借用一下刘禹锡描述燕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我来描述一下加入复旦的理由。

其一,为了复旦的学生,包括在座的同学。我在复旦学生的目光中,即使是擦肩而过的瞬间,感觉到了一种精神和气质,透过那闪烁充满灵气的眼神。可以这样说,我过来复旦首先是受复旦学生的吸引,是为了复旦的学生加入复旦的。

其二,是为了复旦的传统,包括复旦的心理学传统。大家可能都知道,这子彬楼本来是心理学大楼,在20世纪的20和30年代,复旦的心理学曾饮誉整个世界。刚才已经提到,我的老师高觉敷当时便是复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那么在今天,复旦同样需要具有世界影响的心理学。

其三,是由于我所接触的复旦校方,包括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及同事,让我感到包容和大气。一个好的大学,需要这种包容和大气,作为一个大学的教师,也需要这样一种包容和大气的氛围与环境。

若是这样的一些理由还不足够的话,那么,我可以再暴露一些内心的想法。大家知道对于我们荣格心理分析师来说,《易经》是重要的基础。人们可能都知道“乾”“坤”是《易经》的门户,最重要的两个卦象。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出自这乾坤两卦的意象。说起来,若是从心理分析的象征性意义上来说,北大应合的是乾卦,而清华是坤卦。

那么我们复旦呢?

复旦应合的应是《易经》的咸卦。《咸卦·彖辞》曰:“咸者,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就《易经》的“天、地、人”三才之说而言,这“咸卦”正寓意为“人”。

天地固然重要,而“人”又是何等的重要。天地固然重要,而“人”又是何等的重要。

我一向把“感应”看做是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第一原理。正如刚才大家所听到的,“感应”也是我们心理分析的核心所在。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足以可为一种感召,足以成为我加入复旦的理由了。

同类推荐
  • 成功没有时间表

    成功没有时间表

    《成功没有时间表》主要精选了作者郭龙从2009年至2012年发表在《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格言》等期刊上的美文,有励志美文,也有人物故事,更有一些感悟美文,这些故事会带给你心灵的启迪。
  • 李嘉诚的处世之道

    李嘉诚的处世之道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要获得一定的成功,必然与其做人做事的方法有着莫大的关系。会处世,方能成事,小事业也能变成大事业;做生意,要先学会做人,只要人在,一切皆有可能。处世之道,就是事业的根基,是财富的源泉。华人首富李嘉诚以其七十余年的商业生涯证明了,要想获得成功,说话有方法,做事有讲究,处世有学问。在这本书中,年近九十的李嘉诚分别从吃苦、立德、低调、不止、时机、竞争、人际、思变、诚信、舍得、回报和传承这些方面讲述了自己处世的规则和理念。书中文笔轻松幽默,故事经典鲜明,贴近现实,对症下药。李嘉诚将亲身体悟和盘托出,如话家常一般从细节入手,阐释具体的处世技巧,总结深刻的为人之道。
  •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因为迷茫,所以叫人生。如果你不能飞,就奔跑;如果你不能奔跑,就走;如果你不能走,就爬。但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得一直前行。《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用4大要点5种方法8个问题12种诀窍,全面强大你的内心和硬实力,它有系统有步骤地教你如何与“苦逼”的人生死磕到底,直到这个世界为你让步。
  •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有了梦想就去做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有了梦想就去做

    你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唤醒沉睡的记忆;从别人的奋斗中找回曾经的梦想,点燃希望的火种;从别人的感悟中找到成功的诀窍,扬起理想的风帆;从别人的性情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播洒爱的阳光,从而在愉悦与感动中,鼓足勇气,坚定信念,阔步向前方迈进。
  • 习惯决定成败全集

    习惯决定成败全集

    好的习惯是一种美德,坏的习惯是种惰性。习惯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它长年累月影响着人的品德,决定着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左右着人生的成败。《习惯决定成败全集(第2版)(全新修订版)》从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人生成功的方方而而对习惯进行了立体式、全方位的探讨,首先从认识习惯和培养习惯入手,进而分别从思维习惯、行动习惯、处世习惯等十大方面对习惯进行了详细通俗的阐述,告诉读者如何培养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从而改变命运。
热门推荐
  • 上古世纪那些事儿——风与吼

    上古世纪那些事儿——风与吼

    2400年前,远在寂静之海北岸的原大陆,晴空万里。希尔诺拉历史上12位英雄探寻世界源头的旅途中。塔阳,后来被称之为风神的英雄,他停了下来,那双阔三角形的耳朵耸立着,耳上黑黄相间的绒毛微微颤抖着,感受着原大陆露珠平原上轻柔的风声。......冒险向,历史向,关于兽灵数代伟大人物的故事性的传记。
  • 破茧成蝶:蝴蝶飞不过沧海

    破茧成蝶:蝴蝶飞不过沧海

    她只是卑微,弱小的毛毛虫,却幻想着张开羽翼,兀自高飞。暮色黄昏,他和她邂逅,柔情的夕阳里,浅藏着这份爱情。
  • 气尊苍穹

    气尊苍穹

    神州大地是练气士的世界,练气士飞天遁地,无所不能,更追求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死。苏彦带着一个地狱,来到了这个世界。“地狱是我家后院,作为敌人,死了之后你就是我的小弟!”
  • 智慧攻心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攻心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戴帽”,取俗语“戴高帽”之意,即劝说时对对方某些固有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褒奖,使对方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减轻其挫败的心理,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你的劝说。
  • 腹黑大神:捡个萌宠带回家

    腹黑大神:捡个萌宠带回家

    新书已发《傲娇小萌妃:殿下太腹黑》失恋第一天,被他捡回家,好吧,先暂住一下!只是……大神,我们熟吗?只不过是友情客串一下你的女朋友,帮你撑个场面,就当做是报答在你这白吃白住之恩,你怎么就能真的这么亲密、亲切、又亲热呢?“大神,我们这样肆无忌惮地秀恩爱真的好吗?毕竟不是真的情侣啊……”“我们什么时候不是真的情侣了?”啊?什么时候?她……她也不知道啊……这是假戏真做了吗?
  • 断袖王爷毒舌妃

    断袖王爷毒舌妃

    注:本文不会挖了坑不填,请亲们放心的跳坑吧!他是臭名远扬兼断了袖的王爷,而她则是莫名其妙的就穿了还在她不能反对的情况下嫁给了他。此女爱玩毒,那男却越来越狗腿。某女蹲下看着一脸痛苦的男人,问道:“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爽?”男人咬紧牙关,满头大汗并微笑的看着她:“我很爽!”某女顿时特别的满足,艾玛,看到他吃瘪的样子真爽!
  • 生灵阳鬼总对决

    生灵阳鬼总对决

    他作为通灵人,已经拥有了世间最巨大无比的力量。他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能不能惩恶扬善,他的朋友以最切合实际的要求,是让他不能仅仅凭借超能的力量去消灭邪恶的肉体,因为那样只能以暴制暴,并不能真正拯救死亡的灵魂。他以一个拥有西方神奇力量的超级巨人,然后接受中国古典传统伦理道德,攻心为上,以静制动。当中西合璧的巨人再一次重现世间,他所给予正义的帮助是有如神谕的永恒理念,他给予丑恶的回击不仅仅是消灭,他还在感化,他在传播,他是真正的爱心使者……消灭丑恶是为了弘扬善良和美丽的真谛……
  • 羔羊判神

    羔羊判神

    一个传奇东方世家的孩童在家族禁地之中度过了三年,回来之后却发现家中早已人去楼空,面对家族巨变,原本懦弱且无法修炼的他会如何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下去、又将如何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 重生之九轮回

    重生之九轮回

    风华一瞬,笑看君怀她笑颜,一念之间看万世繁华尽落,谁人能知我心,前世姻缘今世情,九人九生九世愿以永世为注,只为换得一人一世一心。我重生归来,历经九轮回,寻九血莲。我早已不是前世的我,我觉醒之日,便是我复仇之日。
  • 都市三国传

    都市三国传

    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是很成熟,请书友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