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29400000018

第18章 纺织工业效益

提要

经过20世纪末的结构调整,近年来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加快,生产和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行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得到了改善。随着行业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进程加快,纺织工业的竞争主体增多,竞争日趋激烈,挤压了行业的利润空间,加之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生产成本攀升、出口退税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经济效益的难度增大。从社会效益来看,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满足消费需求、吸纳就业、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纺织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环境影响来看,纺织工业的水耗、能耗仍然较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今后纺织工业的发展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立足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纺织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纺织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纺织工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保障居民衣着消费、繁荣市场、扩大出口、积累资金、吸纳就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和行业经济效益逐步改善,国际分工地位有所提高,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纺织工业增长态势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20世纪末的“限产压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纺织工业低水平扩张。进入新世纪,受国内外市场条件的改善以及行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大量进入纺织领域,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38.9%。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27.1%,增幅同比下降了8.4个百分点。从投资的地区格局来看,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的扩张速度明显快于东部沿海地区。2006年,东部地区实际完成投资中,浙江、江苏、广东有一定增长,上海、北京、天津均为大幅负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投资增幅较大,中部和西部全年投资增速分别高出全行业19.8个百分点和14.0个百分点。另据第一纺织网统计,2007年一季度,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投资除浙江、江苏仍有较高增长外,上海、广东均出现较大负增长,而中西部的广西、云南、安徽、河南投资增速分别达到了184.0%、168.9%、97.3%和76.7%,这表明我国纺织工业“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呈加速态势。在投资增长的拉动下,纺织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持续扩大。2006年全年生产化纤2025万吨、纱1722万吨、布438亿米、服装170亿件,分别是2000年的2.9倍、2.6倍、2.3倍和2.4倍。2000~2006年间,纺织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2%和15.5%。进入2007年,纺织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1~4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化纤734.9万吨、纱578.2万吨、布144.8亿米、服装55.4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7.2%、20.4%、11.5%和14.5%。

2.纺织品服装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出口结构逐步优化

纺织品服装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近年来尽管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2005年以来,纺织企业经历了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配额取消、重新设限等变故,但纺织品服装出口仍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2006年全行业出口1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1%,是2000年2.8倍。虽然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000的20.9%下降到2006年的15.2%,但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我国贸易顺差最重要的来源。2006年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为1290亿美元,占当年外贸顺差总额的比重比2000年158.5%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达到了72.7%。2007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贸易顺差为272.8亿美元,占总顺差的近60%。高额贸易顺差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纺织工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对出口创汇、积累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纺织工业成为贸易摩擦高发的领域和对外经济关系协调的难点。

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服装成为出口的主要产品,占行业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65%。从贸易方式来看,2006年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额达1056亿美元,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71.8%,比2000年上升了16.2个百分点。从出口主体结构来看,民营企业迅速成长为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力量,2006年民营企业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比重达到了36.0%,同比增长65.0%,而国有企业出口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56.7%下降到2006年的20.3%。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分布更趋多元化。2000年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分别排出口目的地的第1位和第2位,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体制的变化,我国对欧美以及原非配额市场的出口增长较快。2006年对欧美出口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31.6%,同比增长19.9%;对非配额地区出口占54.4%,同比增长27.7%。

二、纺织工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

20世纪末的结构调整淘汰了大量落后生产能力,纺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行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得到了改善,出口竞争力有所增强。随着国内外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纺织工业的竞争主体增多,竞争日趋激烈,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经济效益的难度增大。

1.纺织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调整结构、更新技术和加强企业管理,纺织工业总体上实现了规模扩张与效益改善的协同增长。其中,全行业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295.3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88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03%,同期全行业劳动生产率由31470元/人增加到59670元/人,行业亏损面由20.6%下降到15.2%,行业的产销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水平也有所提高或基本持平,整个行业的运行质量呈现出不断好转的趋势。尽管纺织工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改善,但目前全行业利润率不足3.7%,仅为全国工业平均利润率的60%左右。

从行业内部来看,纺织业、服装业和化纤制造业这三个主要部门的总体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其中三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05年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108.0%、494%和65.3%,而化纤行业的部分指标水平出现了下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纺织工业主要部门的经济效益总体上略差,尤其是纺织业和服装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反映出了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空间较小,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纺织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5年我国纺织行业单位劳动力增加值为14392美元,仅与马来西亚、菲律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相当,美国、日本、法国、韩国20世纪90年代这一指标则超过我国几倍。

2.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竞争力与国际贸易地位

目前,中国的棉纱、化纤、丝绸、服装等主要纺织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纤维加工量约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35%。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中国纺织品服装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2000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4.9%,其中,纺织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为10.4%,服装出口的这一比值为18.3%。到2006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为25.3%,其中纺织品出口和服装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2.4%和28.7%。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已成为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中国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是出口规模扩大和竞争力增强的共同结果。2005年,除毛纺面料之外,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与面料的出口竞争力指数均为正值,其中服装的出口竞争力指数最高,达到了0.96,说明我国纺织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2000~2005年间,主要产品和面料的竞争力均呈上升趋势,即使竞争力较弱的毛纺和化纤面料,出口竞争力指数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指数达到了0.78,同比提高了0.04点,其中,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指数达到0.53,同比上升了0.05点,服装出口竞争力指数与上年持平。

3.影响纺织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影响纺织工业经济效益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条件,包括政策调整、市场供求、竞争环境和贸易体制等多个方面。

(1)国家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变化。国家对纺织工业宏观调控的主旨在于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纺织工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下,纺织工业的投资更加理性平稳,棉纺、化纤行业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的态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市场化的投资机制逐步完善。同时,宏观调控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将促进纺织工业加快技术改造,拓宽获利途径,形成新的增长点。但从短期影响来看,配合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些产业政策增加了纺织企业的运营成本。如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国家提高了银行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据测算,贷款利率提高1个百分点,整个纺织工业就要多付出100多亿元的利息。另外,棉花进口滑准税的基准税率由5%上调到6%,也使棉纺行业损失约60亿元。这些政策措施使原本已经处于“微利”状态的纺织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压力,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生存困难。

(2)结构调整加快。在完成1998~1999年以“压锭、重组、减员、增效”为主线的结构调整基础上,自2000年起,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心转向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继前期棉纺淘汰906万锭落后生产能力后,2000年棉纺又压缩30多万锭,同时运用中央财政直补以及其他行政和市场手段,开展了毛纺压锭和丝绸压绪工作。总体来看,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纺织工业大量淘汰落后装备,一批采用新技术新装备、生产新产品新纤维的企业迅速崛起,化纤和家纺行业快速增长,服装、家用、产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68:19:13转变为2005年的54:33:13.另外,通过国有企业破产兼并重组,行业的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整个行业发展更具活力。然而,纺织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产品结构看,化纤常规产品的产能扩张过快,低层次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新型产用纺织品发展相对滞后;从产业组织结构看,纺织企业“小而散”的问题仍很突出;从地区结构看,尽管纺织工业“西进”步伐加快,但东中西部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差距较大。结构矛盾已成为制约纺织工业经济效益提高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3)技术进步与品牌经营取得成效。纺织工业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更新上,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纺织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十五”时期,国外先进设备进口约占纺织行业设备投资总额的50%,同期装备的国产成套设备基本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从而为纺织工艺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棉纺设备中先进细纱机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国产清梳联成套设备市场占有率达65%左右,数码印花及制网等新技术装备已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2005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31%,比200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我国自主开发的竹浆纤维、蛋白纤维、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高性能超细纤维等新型纤维已应用在航天、军工、特种服用等重要领域;麻、竹、真丝等天然纤维的改性技术及织造工艺取得突破。受益于技术进步和多年外贸加工经验的积累,纺织工业设计能力迅速壮大,部分企业开始由OEM转向ODM,提高了行业的出口附加值。同时,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意识到了品牌经营的重要性,行业品牌建设明显加快,品牌细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牌运作更加规范。2005~2006年,我国服装“品牌走出去”步伐加速,一些品牌在中东、东南亚、俄罗斯、澳新等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专卖店,并初步打通了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的市场。中国的设计师品牌开始在巴黎、米兰等国际顶级时装周举行发布会,海外业界对中国品牌和设计的认可度和关注程度正在提升。

当然,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和品牌运作仍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行业效益改善和竞争力的塑造。一是行业研发投入的不足。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28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5%的水平,整体装备水平和一些技术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也有差距。如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仅占我国棉纺设备的25%和21%,而发达国家则为90%左右,部分生产设备仍依赖进口;印染行业中多数企业色差3~4级以上的产品合格率只有50%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已达到90%。二是在品牌经营方面,贴牌加工仍很普遍,自主品牌产品比重较低,至今尚未形成国际知名品牌,明显缺乏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品牌运作以模仿跟从为主,自主创新不足,品牌的民族和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4)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产区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上海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或出口基地形成了一批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确立了32个市(县)和36个镇,作为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试点,这些地区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近1/4.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和整体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内部分工不断深化,企业的创新环境日益优化,企业间的学习和信息传导机制逐步完善,从而促进了行业的区域性资产整合,带动了集群内外的合作竞争,并对大跨国公司投资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有助于提高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业的分工效益。围绕着产业集群建设,我国纺织品服装专业市场不断升级。从最初集贸市场式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到目前集产品交易、博览展示、设计研发、技术培训、仓储物流、金融结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服装城。专业市场既是纺织产品交易规模扩大、行业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也为产、供、销各方构筑起信息互通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纺织企业的流通效率,增强了行业的市场辐射能力。

(5)能源、原材料供求变化与价格波动。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纺织原料的需求逐年增长,受制于有限的国内供给能力,棉花与化纤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我国棉花总需求量为94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40%。尽管在进口配额的有效调剂下,棉花市场总体供应平稳,但国产棉花的价格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且波动幅度增大。在棉花价格持续波动的情况下,尽管棉纺行业千方百计挖潜增效,但也只能维持低效益运行。同时,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扬,而受欧盟反倾销等因素的影响,化纤行业下游产品需求不振。据测算,目前原料成本已占化纤行业成本的87%。受供求两方面的双重挤压,化纤行业的经济效益下滑,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亏损增加。从原料市场秩序来看,部分经销商囤积居奇、助涨助跌,进一步加剧了纺织原料供求关系的不稳定。

(6)征收出口从量税、出口退税税率下调与人民币升值。2005年初,为提高出口附加值,缓解贸易摩擦,我国对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开征从量税,当年纺织行业出口从量税合计征收18.11亿美元,占行业利润的2.6%,对产品单一的产业集群影响较大,造成约25万人失业,地方经济受损严重。2006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此前企业纷纷抢关出口,直接影响了行业月度运行数据。尽管出口退税税率下调有助于改善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但短期内还是挤占了行业微薄的利润。2007年7月1日,服装等产品的出口税率由13%再度下调到11%,这将使相关企业利润下降9%~10%。与出口退税税率调整相比,汇率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接单风险更大。自汇改起到2000年6月中旬,人民币升值近6.5%,虽然降低了部分原料的进口成本,但导致普通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下降30%~50%,对于议价能力较差的企业,几乎在零利润状态下经营。据预测,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10%以上,整个纺织行业的议价能力会明显下降,如不及时调整出口结构,贸易条件将进一步恶化。

(7)国内市场过度竞争。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较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吸引了国际资本的产业转移,纺织工业利用外资由2000年的22.2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49.3亿美元,同期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规模由1824.5亿元增加到5139.6亿元。同时,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2004年国家将纺织工业投资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进一步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把纺织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刺激了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纺织领域,成为纺织工业扩张的重要动力。据统计,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1.89万家增加到2006年3.47万家,增长了83.6%,其中非国有企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80.5%上升到2006年的96.2%。竞争主体的增加促进了纺织工业市场竞争体系的完善和资产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但由于部分投资者注重短期利益,对行业发展走势缺乏准确判断,盲目进入,片面扩大规模,加剧了纺织工业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不利于增长方式转变和效益改善。

(8)国际竞争加剧,贸易壁垒增多,贸易摩擦频发,比较优势有所削弱。从世界范围来看,纺织工业普遍存在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缩小的趋势。特别是在低端市场上,随着发达国家纺织业持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大军,致使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墨西哥、印度、土耳其、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已经对我国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而巴基斯坦、孟加拉、柬埔寨、越南、埃及等后起发展中国家凭借更廉价劳动力和地缘优势,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迅速,已渐呈赶超之势,使得欧美大量订单向这些国家和地区转移。同时,进入后配额时代,全球纺织品贸易体系的变数明显增多。除了美国、欧盟、土耳其再度设限外,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特保、反倾销、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面逐步扩大。2007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REACH法规将使我国出口欧盟的化纤等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成本间接提高5%左右,而这一法规也被公认为是未来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走向(详见专栏17—1)。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严峻的贸易环境,不少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适应,企业生产和出口计划安排的难度增大,出现了出口波动、配额交易混乱、配额浪费严重、出口清关率下降等新问题,进而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在国内外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总体来看,我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开始出现弱化的迹象。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2005年,纺织全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1486元/人,比2000年上升81.1%。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上升了21.3%。目前,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纺织工业在产业配套和市场体系等方面占优,但生产成本已基本无优势可言。以印度为例,我国纺织行业的动力和资本等费用比印度低,但两国的劳动力成本和辅料费大致相当,而我国生产过程的损耗和原材料支出则明显高于印度;受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税率下调的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价格指数止跌上升。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的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0.14%,出口平均单价提高10.14%,其中服装出口单价同比上涨12.9%,对欧盟、美国的服装出口平均单价则分别提高了19.3%和38.5%。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条件,但势必削弱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影响纺织服装的出口效益。

三、纺织工业的社会效益与环境影响

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入推进,纺织工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问题日益凸显,行业转变增长方式的紧迫性提高,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强化环境治理正在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新主题。

1.纺织工业的社会效益

纺织工业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满足居民消费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同时,近年来纺织企业加强了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改善生活品质。纺织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品种丰富、质优价廉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其中纺织工业三大类终端产品中的服装和家纺产品直接用于居民消费,这两类产品产量占行业总产量的比重超过85%。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衣着消费不断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577.00元和95.95元分别提高到2005年的800.51元和148.57元,同期衣着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0.01%和5.75%分别上升到10.08%和5.81%。另据统计,2000~2006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类消费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3%和8.2%。2007年1~2月,服装鞋帽类零售总额增长27.9%,同比增长8.6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高出13.2个百分点,创出近年来的新高。目前,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中高档服装的需求明显增强,服装已成为我国消费者品牌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另外,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居民的住宅、旅游等消费的增长,进而带动家纺业快速增长,2006年家纺行业产值达到6540亿元,其中75%以上是由国内市场消费的。

尽管我国居民人均纤维消费量不断增长,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同时,受纺织工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制约,国内市场上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当今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功能强、绿色消费、文化个性情感表达等多元化的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衣着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趋于下降,但衣着总支出将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这一阶段,居民的衣着消费潜力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衣着需求将不断释放,今后农村消费者的衣着购买力将逐步增强。此外,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还将进一步刺激家纺产品的消费。据测算,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家纺产品需求增长150亿元。从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来看,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内需始终是推动纺织工业发展最强大的力量,2006年国内需求的比重(按出口交货值计算)达到了71.3%;另一方面,纺织工业的发展也为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提高生活品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2)增加就业,推进城镇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2000年我国纺织工业就业人数约为790万,2006年接近2000万,年增长率达16.7%,2005年纺织、服装和化纤三个部门合计职工人数占全国职工总人数和制造业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3%和15.0%。目前,纺织行业就业人员中有1400万左右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这些员工每年获得1000亿元以上的工资收益,大大改善了其生活条件。同时,纺织工业每年使用天然纤维600万吨以上,关系到一亿多农民的生计,棉花等纺织天然原料需求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农民收入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纺织行业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纺织企业投资主体分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整体工资水平较低,部分企业的劳动条件较差,劳动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对行业从业人员的权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3)行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为提高行业的社会效益,纺织行业率先行动,全面开展社会责任建设。2004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行业发展现状、供应链利益相关方以及工时、工资、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等涉及社会责任的专题进行了调研,广泛收集国内外法律法规、国际公约、标准管理体系等相关资料,2005年制定并发布了国内制造业首个行业自律性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2005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了专门的CSC9000T推广机构——中国纺织工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2006年3月,根据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基础、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积极程度以及企业所有制、地区和规模结构,选取1个产业集群和10家企业进行CSC9000T试点,到2006年底,已有9家试点企业建立了CSC9000T管理体系,成为首批CSC9000T执行企业。2006年12月,“10+100+1000项目”正式启动,即选择10个产业集群作为推广试点地区,并从这10个产业集群中选择100家骨干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10个产业集群为主选择1000家中小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基础培训以及能力建设培训。

纺织工业CSC9000T管理体系实施方式有别于国际上常见的采购商生产守则监督和第三方标准认证,采用了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模式和绩效评估方式,有助于建立社会责任管理的长效机制,其体系原理、作用机制和作用模式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CSC9000T的试点推广促进了企业转变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大大增强,对稳定职工队伍、降低运营成本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开展相关国际合作,获得了来自零售商、国际相关机构以及外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肯定,并与欧盟(EU)、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劳工组织(ILO)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渠道。这些进展无疑有益于改进我国纺织业的国际形象,改善贸易环境。

2.纺织工业发展的环境影响

与重化工业相比,纺织工业虽然算不上能耗和污染大户,但却是资源和环境高度敏感的行业。目前,纺织工业综合能耗、废水排放量排在工业行业的第6位和第7位,低于钢铁、电力、化工、造纸等行业,但受投入不足和企业规模偏小等因素影响,纺织行业的水耗、能耗居高不下,环保投入严重不足。2006年,纺织工业年总能耗为6867万吨标煤,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4.3%,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量达到95.48亿立方米,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总量的8.51%。其中,印染行业用水量居制造业第2位,废水排放量为全国第6位,印染废水占纺织全行业废水排放量的80%,而其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同时,纺织工业中印染和化纤等排污严重的企业集中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如不及时治理,势必将加剧该地区本已脆弱不堪的环境负担。此外,纺织工业对天然原材料的依赖较大,除了棉花、羊毛、生丝、麻、石油之外,行业包装材料的消耗也十分惊人。如我国每年生产约9亿件衬衫,包装用纸量达到18万吨,相当于砍掉126万棵树木。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以及国外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环保标准的提高,纺织行业环保工作推进速度加快。2005年8~12月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纺织印染行业环保专项检查,各地环保部门共检查纺织印染企业3585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508家,其中取缔、停产92家、限期治理117家、实施经济处罚262家。以此为契机,各地节约污染治理成本,提高达标排放标准,加大了对纺织行业污染大户——印染业的监管力度以及对环境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

尽管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现阶段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能耗水平和环保标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化纤行业现有生产能力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技术装备仍占很大比重,设备平均能源单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77.5%,印染企业的单位产品耗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纺织品服装产品标准的总体水平不高,符合WTO/TBT协定的很少,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标准建设明显滞后。目前,部分地区和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致使行业“趋同发展”问题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行业增长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同时,纺织企业布局分散,中小企业众多,一些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设施老化,还有部分企业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正常使用环保设施。加之对违法企业的处罚措施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状况使得现行环保执法手段起不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当然,纺织行业的环保问题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行业对生产用水要求很高,其指标比普通自来水严格得多,因而,纺织企业在开展环保工作时不仅要治理污染,而且还要解决符合生产要求的水源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的舒适性以及环保、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增强,绿色生态纺织品日益成为纺织品生产消费的主流。为加快行业增长方式转变,适应国内外消费趋向和环保标准的变化,根据《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旨在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纺织工业提高整体装备水平,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提出了节能降耗、环保的约束性指标。2006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纺织行业环境保护的行业标准《清洁生产——纺织业(棉印染)》。该标准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产品、污染物产生(末端处理前)、废物回收利用及环境管理六个方面,为行业清洁生产制定了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和国内基本水平三级标准,为行业环保标准预留了调整升级的空间,这一标准已于2007年1月正式实施。为配合相关指标的分解落实近期环保部门将继续把印染业作为环保执法专项行动的重点,督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纺织印染企业集中的地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四、提高纺织工业效益的途径

纺织工业作为传统的优势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吸纳就业、满足消费需求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品服装的国内市场需求扩大,未来纺织工业仍有发展空间。目前,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效益逐步改善的同时,行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行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新变化,今后纺织工业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增长方式,围绕着自主创新和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科技和品牌”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促进纺织工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改善,全面提升纺织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为此,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

根据《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的结构调整思路、原则、目标、调整的重点,抓紧落实,尽快构筑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行业技术装备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据行业结构调整目标,制定投资导向目录,引导外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升级,杜绝低水平的重复扩张;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夯实原料基础,改革流通体制,使棉花等纺织原料价格、标准和销售形式与国际接轨,实现原料多元化;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2.大量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

纺织行业既是资源依赖型和环境敏感型产业,也是产品直接面向市场的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行业自身发展,而且对宣传和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纺织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不是单纯解决节能和环保问题,而是要从战略层面,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重点,在原料、中间产品到产品、废弃物的全过程实现资源、能源、投资的优化利用,协调行业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围绕着资源能源、生产、产品和废弃物四个关键因素,在资源领域开展节约和废物利用,在生产领域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排放和污染,在产品领域则要大力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为此,应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全行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意识;研究建立相关指标体系,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及评价考核;鼓励废旧纤维的回收利用和再生纤维的开发;制定印染行业的环境准入条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实施“绿色纺织”策略,研制无毒纺丝、新溶剂纤维素等新型纤维、染化料和助剂,鼓励开发绿色、环保、生态、健康的纺织品。

同时,尽管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一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试点和推广中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部分企业消极应付、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今后,应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围绕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的“十、百、千试点工程”,加快推广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欧盟等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利用各种渠道在国际上宣传我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进展,向国外采购商和消费者展示这方面的成果,共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步伐。

3.加强技术、品牌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加快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的纺纱技术、无梭织机、电子提花等织造技术、高档仿真织物及绿色印染后整理技术、面料设计和开发等技术,促进纺织工业向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技改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和二次开发,增加研发投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二是大力推进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化纤、印染行业推广先进的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控制,在服装设计中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信息服务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柔性加工系统和销售信息管理系统,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市场要求。鼓励纺织企业应用ERP、SCM、CRM等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全球营销和服务,缩短纺织品服装生产周期,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信息服务,及时掌握配额信息、产品流行趋势、技术动态和市场行情等,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创立纺织服装的国际名牌。目前,品牌已成为纺织品和服装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在设计环节,加快人才培养,丰富设计手法,摆脱设计中的模仿痕迹,提高品牌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和文化底蕴。同时,整合国内外的营销资源,加强渠道建设,扩展与终端客户的交流平台。通过品牌建设,逐步改变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路货”的市场形象。在创立国际名牌的过程中,培育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从而进一步优化纺织工业的组织结构,提升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注重管理创新。加快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推行ISO 9000、ISO 14000、SA 8000等系列认证,推动营销、物流和服务的创新。建立市场快速反应(QR)和敏捷制造机制,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引导企业积极研究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区域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加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建立完善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增强产业集群的载体作用

尽管纺织工业的产业集群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现阶段的纺织服装业集群大多数还处于“神散而形聚”的状态,产业集群区中小企业居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鉴于产业集群效应对优化行业组织结构、整合资源、提高行业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建立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打造集产品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网络信息、培训和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身的产业集群服务平台,以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向产业集群以及有条件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流动,改善投资效益,深化行业内部分工。为加快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建设,一方面,应对纺织产业集群进行统一的战略规划和宏观管理,在技术进步、土地政策、城市规划、国际合作等方面给予产业集群适当的扶持;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产业集群发育的阶段性变化,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提供规划、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管理、市场开拓等全方位的支持,同时,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提高纺织产业集聚区的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的积极性,建设面向产业集群的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确保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产业集群的重复建设,变“扎堆式”集群为“网络式”集群,变“刚性集群”为“柔性集群”。

5.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目前,随着我国纺织工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民营和外资企业成为行业主要的竞争主体,行业协会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增大。一方面,行业协会连同政府、企业共同推进纺织服装业技术标准的调整与升级,使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带动纺织品服装质量的提高,削弱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制约。同时,行业协会有责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向,加强对策研究,并以纺织品领域内的各个行业协会为中介,建立完善纺织品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敏感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及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数据变化的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协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通过组织代表企业座谈等形式共商对策,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行业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杜绝侵权行为,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和推进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倡导并启动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体系(CSC9000T)的建设与贯彻,使更多的企业从自律和规范方面落实社会责任,督促纺织服装企业走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发展之路,倡导区域合作和共赢,从而在纺织服装业内部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良性竞争,改善市场秩序,以促进纺织服装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6.稳步推进产业转移,拓展纺织工业的发展空间

随着生产成本攀升和贸易摩擦加剧,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着产业转移的压力。目前,纺织服装业的部分生产能力从东部沿海地区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和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增强。一些企业相继到境外投资设厂。其中,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越南、柬埔寨、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而且具有原材料、土地、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因而,应进一步支持有条件的纺织企业海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积极与国外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全面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自有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劳动力和原料的优势以及税收等优惠政策,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降低成本,绕过贸易壁垒,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为此,要依托行业协会,加强对纺织服装企业对外投资的服务,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法律法规等咨询,简化相关审批程序,组织企业到投资目的地进行商务考察,举办投资洽谈会和项目推介会,为有意到海外发展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培训,以减少海外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企业“走出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融进去”,即采取“本地化”策略,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实现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鉴于目前纺织行业的梯度转移趋势增强,应积极推进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联动,支持东部企业把新增产能和原料基地建设向中西部转移,以缓解原料、能源、人工成本和环境压力,从而集中力量向研发、品牌、渠道、时尚等高端领域拓展,加快行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纺织工业的“西进”不可盲目跟风,要充分估计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经营环境、运输和信息成本、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劣势,加强引导和监管,鼓励企业借转移之机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在中西部地区构建配套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专栏17—1

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影响

REACH法规全称为《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该法规于2006年12月经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正式表决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从长远来看,REACH法规对保护消费者和环境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一些苛刻的规定和限制性指标将直接影响到化工及其下游产业的发展。法规实施后,将有3万多种物质受到监管,相应的下游产业以及相关物品的最终消费者也要承担由REACH法规带来的成本。

纺织工业属于化工行业的下游产业。纺织纱线、面料的染整过程中会使用到多种染料、助剂、整理剂等。这些纱线、面料和由其制成的纺织制品和服装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当然,纺织品和服装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并不都受到REACH法规的影响,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商、进口商只有在产品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符合REACH法规监管条件时,才需要就该化学物质进行注册、申请许可或作为受限制物质进行使用。需要就其所含化学物质接受监管的纺织品服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含有可能“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的纺织品和服装。②含有高度受关注化学物质的纺织品服装。③含有受限制物质的纺织品服装。

REACH法规的实施将对我国纺织工业特别是纺织品服装对欧盟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REACH法规严格的环境和技术标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企业改进技术工艺、提高技术标准、改善产品质量。但就REACH法规执行初期来看,我国纺织工业肯定要承担相当的负面影响。由于涉及较多复杂的技术环节,我国纺织工业受REACH法规影响的具体范围尚无法确定,整个行业将为REACH法规支出的具体成本(包括染化料价格上涨、检测费用、企业退出欧盟市场的利润损失等)也还无法精确测算,但REACH法规无疑将加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难度,提高染化料的价格,进而增加纺织行业的生产成本。

从全球趋势来看,人们对环境和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欧盟出台这一法规是迟早的事,其他发达国家也会相继采取类似措施。对于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来说,接受发达国家技术性法规的监管是难以避免的,及早适应能够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欧盟主要的纺织品进口国多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如果能及时完成注册、许可等监管程序,我国企业不仅能够牢固掌握现有市场,而且有机会进一步扩张。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应对,创造条件接受REACH法规监管,而不要轻易放弃欧盟市场。

虽然REACH法规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但从法规生效到所有化学物质注册完成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时间为11年。因此,REACH法规的影响不是立刻显现,企业还有时间充分了解REACH法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我国输欧纺织服装企业来说,首要的工作是先简单了解REACH法规,弄清本企业出口是否会受到REACH法规影响,并积极开展各项应对工作,包括相关技术指标;尝试替代受监管化学物质;了解上游染化料企业是否准备在欧盟注册或申请许可;估算出口产品中受监管物质的含量;评估完成注册、许可的可能性与成本,选择是否继续出口及选择进行注册、许可的方式。

一般来说,对于对欧盟出口量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应自己到欧盟进行注册和许可,但认证成本较高,中小企业如在欧盟有大型进口商,可选择委托对方代理。同时,纺织服装企业可采取“纵向联合”的方式,即与上游染化料生产企业联合成立企业,或以一个企业的名义注册同一种物质,企业之间分担成本。但这种方式对权利、义务关系的明确程度要求很高,企业应进行充分的法律咨询,并与上游染化料供应商及时沟通,以便于取得相关资料。

企业积极应对的同时,行业协会应收集相关信息,评估REACH法规的影响范围以及行业将支付的成本,尽快组织人员对REACH法规的规则进行研究,并与有关政府机构和化工行业协会合作,编写适合纺织企业实际操作的REACH法规简介,开展相关培训。协会还应追踪REACH法规实施后我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的变化情况,建立相应的反应机制。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纺织信息网赵明霞的同名文章改写。

同类推荐
  • 引爆网上创业

    引爆网上创业

    本书既可作为网上创业人士的业务读物、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本书主要阐述以下7部分内容:1、网创导入:网上创业的基本概念;选择网络创业项目方法;网上创业的商业模式。2、网店商城模式:淘宝C店开设和运营的;B2C购物网站;宣传推广网店的方法。3、线上线下模式:O2O商业模式;选择合作的商家。4、网上技术创业模式:威客网站创业;网商提供服务创业;开发软件创业。5、移动互联创业模式: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方向;开发和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6、自媒体创业模式:自媒体的概念和意义;几种典型的自媒体及创业模式。7、自营网站创业模式:网站运营项目,自营网站盈利模式,自营网站宣传与推广。本书既可作为网上创业人士的业务读物、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本书主要阐述以下7部分内容: 1、网创导入:网上创业的基本概念;选择网络创业项目方法;网上创业的商业模式 。 2、网店商城模式:淘宝C店开设和运营的;B2C购物网站;宣传推广网店的方法。 3、线上线下模式:O2O商业模式;选择合作的商家。 4、网上技术创业模式:威客网站创业;网商提供服务创业;开发软件创业。 5、移动互联创业模式: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方向;开发和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 6、自媒体创业模式:自媒体的概念和意义;几种典型的自媒体及创业模式 7、自营网站创业模式:网站运营项目,自营网站盈利模式,自营网站宣传与推广。 本书既可作为网上创业人士的业务读物、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本书主要阐述以下7部分内容: 1、网创导入:网上创业的基本概念;选择网络创业项
  • 2011,你为什么不幸福?

    2011,你为什么不幸福?

    无论是咆哮体还是唤醒体,我们依然生活在这里,等待房价下跌,期待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接受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捂紧钱包过小日子;战战兢兢地吃着小馆子的饭菜;还得随时准备好口罩,恨不得把新鲜空气存起来用……本书所选内容均应围绕在大财经范围下,同时又事关民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用语录加单篇文章的方式,回顾了2011年中国经济相关的内容,以期提醒读者,一年时光又过。
  • 策划那些事儿

    策划那些事儿

    为什么地大物博的俄罗斯近几年大赚石油美元,普京总统却忧心忡忡,如履薄冰?为什么日本在高速公路上一路欣喜狂奔的时候,却在突然之间掉入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大悬崖?……“小样,别以为穿个马甲我就认不出来了。”以史为鉴,了解那些重大策划,让你轻松看透波云诡谲背后的真实。
  • 18岁以后懂点经济学

    18岁以后懂点经济学

    18岁以前,你的经济条件由你的父母决定。而等到18岁以后,贫穷还是富有,就由你自己负责了。《18岁以后懂点经济学》不只是为年轻人编写的,它同样适用于所有的不分年龄段的经济学“门外汉”,以及作为大学里经济系相关专业的预科教材书,它起着开启经济学“大门”的作用。《18岁以后懂点经济学》的重点不在于要求你能掌握那些深奥的理论或者学会使用数学、图表之类的工具分析经济问题,而是在于逐步引导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并做出决策。“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换句话说,就是“用合理的方式去思考”。
  • 变迁临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

    变迁临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

    “三农”问题始终拨动着中国民众的心弦,而农村土地问题又始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改革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必须重视并深入研究农地和农地的制度。本研究涉及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崭新研究领域,即探讨制度变迁的临界问题,对制度变迁总规律中阶段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再深化。
热门推荐
  • 自在剑游

    自在剑游

    天生双心脏双经络的楚闲,一朝废柴翻身!天才榜十强算个鸟?让你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盖世天才!丹师?老子手握天下丹道总纲!剑道?老子就是万千剑道最强剑宗!来加群喷撒:263977896
  • 雪球专刊第022期:老股民说3

    雪球专刊第022期:老股民说3

    最近,在博客中公布了新换的手机号,收到不少读者的短信,其中有些表达了希望成为股市职业投资人的愿望:希望过自由自在,没有压力,财务自由的日子。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这里不得不说句不中听的忠言:虽然中国股市的牛市就在眼前(也有可能从2014年的1849点就开始了,如同2005年6月的998点,是长期底部,但直到2006年牛市才得以确认一样),但希望读者不要轻易做股市赚钱的美梦,也不要轻易走股市职业投资人这条邪路。
  • 艰苦卓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艰苦卓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以及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不但使自己站稳了脚跟,而且在战略上策应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行动,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油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深刻展示了以陈毅为代表红色游击健儿在环境异常艰苦、情况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斗争情操。
  • 婚姻料理

    婚姻料理

    美女厨师阿琴与大学教授杨树和他们的女儿桃子原本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幸福三口之家,因为阿琴无法忍受丈夫醉心科研而从不顾家,最后选择离婚。离婚后的阿琴,在接连不断的相亲中,分别和四位迥然不同的男人之间发生了一连串好笑又无奈、温暖又感人的爱情故事。
  • 飞扬: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才子卷)

    飞扬: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才子卷)

    《飞扬: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才子卷》精选了第十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获奖者的佳作,他们是年轻的90后,个性张扬、思想前卫,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这些作品更加空灵隽秀、质朴绵长。从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新概念获奖者他们深厚的文字积淀和超高的写作技巧,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经典。
  • 武神

    武神

    “回去告诉赤炎仙祖,叫他洗干净了脖子,本座的刀随时会到!”一声狂傲的声音在海面上空回荡着。许久之后,海水翻涌,那道黑影冲开海面,擦了擦嘴角的血迹,摇摇晃晃向东海飞去。冰冷果决,威震八荒,睥睨天下。让无数习武者顶礼膜拜,令万千修仙者为之胆战心惊。他便是一代魔君——武天!
  • 生如夏花之阳暖

    生如夏花之阳暖

    爱,是否充满诱惑,爱,是否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想象,爱上一个人,我们都没有错,只是错的地方是。我想牵着你的手,陪你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放手,因为你说过,你不想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走,所以我想连你以后的路也陪你一起走,好吗。
  • 无敌转学生

    无敌转学生

    新手求推荐大家帮帮忙哈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几乎无敌的转学生来到玉书中学。。
  • 妖孽错红尘

    妖孽错红尘

    他是尊贵的王子,却为了她,抛弃身份,抛弃颜面,甚至到最后抛弃了生命。“我的王妃,一生只有阿歆!”他是暗黑阁的阁主,冷漠无情。“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他温柔善解人意,但因这可恨的血亲,使他终要远离她。“歆儿,你可曾怨过我?”他妖孽俊美,是8大美男之首,他们是兄妹。“我是你哥哥……所以我要保护你,但下辈子,能不能换个身份保护你?”他跟她自小就定了娃娃亲,他一直很好奇这个未来的妻子。“我的未婚妻,你的脸似乎红了……”他是一个精致可爱的正太。“姐姐,我还在,别怕,即使要死,我也会保护着你”
  • 暗瞳

    暗瞳

    十宗罪之外的战争:情报界的高智商对抗,跨国暗战一触即发。蜘蛛、周浩晖、紫金陈联袂推荐!The Dark Eye全球情报危机管理的入门教程揭秘情报世界的悬疑推理小说媲美“谍影重重”,多家影视公司争相洽谈版权如果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见不到阳光又如何?没有什么是不需要代价就能获得的。我们这种人能体会与众不同的生活,长期冒着危险四处工作,今后的归宿往往是垃圾堆。所以,不妨在活着的时候对自己好一点,别有那么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