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29400000002

第2章 对工业经济效益的总体分析

提要

“十五”时期,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利税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重化工业比重的上升,加剧了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产品供求矛盾。资源性产品价格、劳动工资和资金等生产要素成本逐年上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钢材、化工原料等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由于价格上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利润占工业利润总额的比例在50%以上。电子通信设备产品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最终产品由于上游产品涨价和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利润水平大幅度下滑。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通过战略性调整,企业数量显著减少,经营范围向基础产业领域集中,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利润显著增长,扭转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于私营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的状况。“十五”时期的能源消费总量与工业同步快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每亿元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只下降了1.34%。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在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工业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调整,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十五”时期的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但要实现“十一五”规划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标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2001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我国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五”时期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和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物价保持相对稳定。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工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在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也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能源原材料供不应求、占用耕地过多、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为了抑制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和结构失调,2003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强宏观调控,并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践证明,2003年以来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为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一、工业增长与工业经济效益

1.工业经济效益变化情况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了67.63%,“十五”时期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0.88%,与“九五”时期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相比,高0.69个百分点,但是工业经济效益则有明显提高。

2001~2005年我国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润和税金总额由2000年的9512.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6320.8亿元;二是企业亏损额与实现利润的比例由2000年的25.86%下降到2005年13.73%;三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45679元上升到2005年的104680元。当然也必须看到,“十五”时期工业增加值率没有变化,即一直保持在29%左右,说明我国工业增长主要建立在依靠能源、原材料等物质产品的消耗基础上的状况没有变化。由于资源供给不足和国内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逐年上涨,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2.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

2005年与2000年相比,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综合指数上升了23.3%,煤炭价格上升了63.58%,石油价格上升了53.8%,电力价格上升了8.5%,黑色金属价格上涨了37.8%,化学工业原料价格上升了16.4%。主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在资源供给紧约束的情况下,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但是,下游加工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上涨的空间小。

2001年以来,加工制造业产品的出厂价格的变动呈现出与能源、原材料价格变动相反的趋势,机械、食品加工、衣着、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费品价格变化情况。

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下游加工制造业产品的出厂价格不升反降,从而使下游加工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下降,逼迫企业必须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推进技术创新,以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化解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生产成本的压力。

3.企业工资成本上升的趋势

“十五”时期,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成本逐年上升。工资成本的上升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总体上讲,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仍然具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等于我国可以长期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一方面,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的收益逐步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企业继续维持低工资水平,甚至实行“血汗工厂”的原始积累方式,将难以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2003年以来,在沿海外来农民工较集中的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民工荒”。

“民工荒”的出现,实际上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及其工资的市场机制进行强制性的调节,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有人担心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将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提高农民工的工资,首先有助于调整企业主与农民工之间的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使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能够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第二,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即使在出口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第四,有助于改变依靠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既牺牲了本国工人利益却又经常遭到进口国家反倾销的出力不讨好的状况。

目前的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首先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垄断性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没有通过税收变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一部分转化为垄断性企业的工资和福利;二是民营企业的雇主与雇员的分配结构不合理。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提高普通员工的工资水平。“十五”时期工业企业工资成本变动情况。

虽然企业员工工资的总体水平逐年上升,但工资总水平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4.企业资金成本的变化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一直实行控制信贷规模的政策,贷款利率逐年上调。2002年2月银行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5.31%,2004年10月上调到5.58%,2006年4月上调到5.85%,2007年3月再次上调到6.39%。2007年3月与2002年2月相比,银行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上升了20.338%。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6.66%、59.48%和56.69%。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2年利率调整后的负债规模和应付利息情况。

二、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状况

2005年,一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全部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55.2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的利税为12739.9亿元,占全部工业利税的48.4%,亏损额占全部工业亏损额的52.7%;另一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利税增长幅度则高于非国有工业企业。

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数量已由2000年的53489个减少到2005年的27477个,减少了48.6%;每个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的成本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的80.98%、87.14%和86.38%,平均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分别为0.99亿元、0.1亿元和0.36亿元,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有所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比私营工业企业高5.54个百分点,比三资工业企业高6.82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比私营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高出90.8%和34.5%。这些情况说明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低的状况已基本扭转。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状况。

2003~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4.47万亿元增加到8.14万亿元,增长81.9%;实现利润由3006亿元增加到7547亿元,增长151.1%。在此期间,中央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由5%提高到10%,总资产报酬率由5%提高到7.5%。截至2006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12.27万亿元,比2003年底增长47.4%;净资产总额为5.35万亿元,比2003年底增长48.7%。2004~2006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平均每年增加1.3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2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1500亿元。初步测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44.4%。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工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十五”时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3.0%、16.9%、27.7%、25.9%和26.6%。2003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2年增长了138%,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在2003年下半年开始加强宏观调控以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出现回落,2004、2005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8.56%和35.79%。2003~200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6.8%、39.41%和42.5%。2003年以来,工业利润的快速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有直接关系,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对能源、原材料和机电设备等投资品的需求的增长,并导致投资品价格的上升,使这些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度上升。二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使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由2000年的78646.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3143.63亿元,增长了82%。三是“十五”时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向了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生产能力和实现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也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领域。例如,2005年与2000年的固定资产原值相比,煤炭开采业增长了61.7%,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增长了73.3%,电力及热力生产业增长了85%,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增长了253.7%。2001~2005年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较快的行业。

2005年煤炭开采等7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3%,但实现的利润则占50%,一方面,说明“十五”时期我国工业利润向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大企业集中。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虽然产品产量和销售收入增长很快,但由于投资品价格上涨或产品销售价格下跌,实现的利润并没有同步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例如,2005年与2000年相比,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制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63.2%,但实现利润却下降了39.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97.6%,但实现利润下降了2.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264.6%,但实现利润只增长了6.1%。

四、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

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工业是耗能最大的部门。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337亿吨标煤,其中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为15.81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76%,比2000年增长了65.6%。按可比价格计算,1995年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的能源为3.86吨,2000年比199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下降了38%。2000年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的能源为2.38万吨,2005年为2.35万吨,下降了0.03万吨,下降率仅为1.28%。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工业部门,在2005年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的构成中,采掘工业占8.3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等7个行业的能耗占工业能源消耗总量2000年为68.52%,2005年为71.83%。

“十五”时期,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大幅度上升,而且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缓慢,主要原因是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的比重显著上升。在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已占69%,轻工业由200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1%。

由于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市进程加快发展的阶段,工业消耗的能源总量不断上升具有客观必然性。当前的矛盾既有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更突出的问题是高耗能工业的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吨钢综合能耗平均为741千克标煤,其中大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为645千克标煤,已达到吨钢综合能耗650千克标煤的先进水平。钢铁工业平均能耗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中小钢铁企业的存在。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消耗标煤为374克标煤,100万千瓦大型发电机组每千瓦时发电耗煤只有287克标煤,大量小型火力发电机组是导致火力发电能耗高的主要原因。2005年水泥熟料生产能耗平均每吨为153千克标煤,国际先进水平是124千克标煤;生产电解铝每吨耗电14670千瓦时,国际先进水平为13800千瓦时;炼油综合能耗为每吨78千克标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2.1%;乙烯生产每吨耗能695千克标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6.7%。这些情况表明,关停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中小企业,采用大型化设备和先进工艺是降低我国能源消耗的根本出路。

五、工业技术进步的成效

“十五”以来,工业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了我国工业结构升级,降低了能源、原材料消耗,提高了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高技术产业方面,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工程、电子金融工程、高速磁悬浮交通工程、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工程等一批重大专项,使我国在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核心软件、光刻机技术、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技术、新型燃料电池和发动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了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新产业的形成。在传统产业方面,一批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大型化学乙烯工程、国产高效连铸技术、大型数控成套设备加工制造技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直接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在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中,国内申请占55.1%,超过了国外的申请量。但在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中,国内只占37.95%,国外占62.05%。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申请量在50%以上。国内申请专利的质量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十五”与“九五”期间比较,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在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66.8%提高到71.58%,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所占的比例从20.73%提高到37.95%,提高了17.22个百分点。

钢铁工业全行业发展的六大关键共性技术之一,综合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钢铁工业综合节能技术具体包括21项既节能又环保的重要技术,如干法熄焦、高炉喷煤、余压发电、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等,这些先进高效的节能技术可以使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和二次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1990~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从1611千克标煤下降到741千克标煤。

我国最新开发的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成套技术,使我国的水泥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新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与10年前投产的相近生产规模生产线相比,热耗下降了5%~10%,电耗下降了10%~15%,年系统运转率超过9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单位生产能力投资从900~1000元下降到目前的200~250元。

大型预焙铝电解槽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电解铝工业原来普遍使用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自焙槽技术占总产能的比重由1999年的67%下降到目前的4%左右,从而使得吨铝能耗降低了2000千瓦时,同时减少了7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量。

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成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基本具备了为国民经济重点建设工程提供各种大型成套设备的能力。为三峡工程研制的70万千瓦水电机组和主要辅机以及500千伏交直流输变电设备为大型水电机组和输变电设备立足国内设计制造奠定了基础,在三峡右岸70万千瓦水电机组国际招标中,国内企业中标全部12台机组中的8台,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的目标;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制的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各项性能参数指标均达到国外进口产品水平,目前已实现批量生产,2005年共生产60万千瓦超临界汽轮机33台,60万千瓦超临界锅炉34台。

通过大型氮肥国产化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首套以煤为原料的大型化肥装置国产化,标志着我国从此告别了大型化肥装置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按投资计算,该成套装置的国产化率达到94%左右,与进口设备相比节约投资十多亿元。

鞍钢继1700毫米中薄板热连轧机组自主研制成功后,又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80冷连轧机组,结束了我国大型热轧、冷轧设备只能依靠成套引进的历史;第一重型机器厂15000吨万吨级油压挤压机研制成功,是我国机械装备制造和铝合金材料加工业的一次重大创新和突破;国产高原型工程机械经青藏铁路工程的实际运用,完全能够适应高海拔、低温、缺氧的恶劣工况,表明我国工程机械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当代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

船舶工业在高新优船舶关键技术开发上的突破,使我国在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的建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大型化和批量化趋势,不仅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而且促进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目前我国建造的船舶中,已经有80%是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这三大船型占出口船的比例也高达70%;通过12300吨大型滚装船的建造,使我国初步具备了建造现代化滚装船的技术实力,填补了国内在客滚船开发设计上的空白。

有色金属工业方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相结合,铜、铝及其他有色金属材料的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可以生产铜材250个牌号、2000多个品种、近10000种规格,生产铝板、带、箔、管、型、线等18大类、200多种合金、2400个品种、13600个规格,基本上满足了高技术产业和军事工业的配套需求。

在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中,高技术和中等偏上技术产品的比重从28.1%提高到44.7%,低技术和中等偏下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从71.9%下降到55.3%。

六、环境治理的效果和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不应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任务。虽然治理环境、减少污染是对工业产出的一种扣除,但它所产生的效果表现为环境友好的外部效应。工业污染的防治是全面衡量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烟尘和固体废物是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三废”排放总量中,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6.3%,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85%,工业氨氮排放量占35%,工业烟尘排放量占80.25%。因此,工业污染的防治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关键和工作重点。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战略不断完善,即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治理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转变,从单个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十五”时期我国工业污染变化情况。

在工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2005年工业化学需氧量、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比2001年有所下降,“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和污染治理投资都有显著提高。其他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都有增加,但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都有明显下降。2005年与2001年相比,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废水下降了45.4%,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了58.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37.4%,工业烟尘排放量下降了49%,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了31.7%。这说明“十五”时期我国治理工业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

治理工业污染的主要措施首先是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九五”时期,关闭8.4万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2001~2004年,淘汰3万多家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炼焦、皂素、铬盐8个重污染行业进行集中整顿,停建、缓建项目1900多个。2005年,关停污染严重的钢铁、水泥、铁合金、炼焦、造纸、纺织印染等企业2600多家,并对水泥、电力、钢铁、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和技术改造,使这些行业在产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10年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0%,2006年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实际情况表明,要实现这个目标,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是严格市场准入规则,对达不到先进技术经济标准的项目不准兴建;二是必须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积极发展耗能低、污染少的产业,更要下决心关停耗能高、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三是依靠技术进步,对现有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进行全面改造;四是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运用价格机制促进节约资源性产,改变企业粗放型经营的状况。

七、工业增长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十五”时期以来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使我国工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为不断提高13亿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技术保证。能源、电子通信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以及家用汽车制造业高速增长,促进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升级,人均消费的能源、私人汽车拥有量、移动电话用户显著增长;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城乡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建设持续增长;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在“十五”时期也显著增长。工业增长对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代表性数据。

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1.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工业增长速度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治理和保护标准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贸易摩擦增加。在这种大背景下,粗放型的高增长将难以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过度依靠能源、原材料、土地资源的大量投入,压低农民工工资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状况。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地区的财政收入也主要来自于工业。因此,各个地区的发展规划都把工业增长放在突出的地位。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客观上要求工业的发展不应单纯地追求数量扩张,而应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比2006年同期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9%,居民消费品零售物价上涨了3.2%。这种高增长如果持续下去,有可能转向经济过热。实践证明,2003年以来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实行从紧控制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选择是,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比GDP的增长率高4~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控制在20%左右。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

当前,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的重点是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步伐。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严重污染环境的中小型火力发电、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玻璃、化工原料等工业企业,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资本密集型行业,应推进生产要素向大型企业集中,要以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为主导,淘汰那些规模不经济、技术经济指标落后、严重污染环境的中小型工业企业。

在市场经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投资主体具有投资决策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只要不违法,上什么项目都可以,政府完全不必干预。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规则的经济,政府减少和改革行政审批,并不等于取消市场准入规则。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和规则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对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高、达不到先进技术经济指标和环境保护标准,并将造成外部不经济的投资和生产经营项目,要严格限制它们的进入。

3.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区特色的思路,继续优化工业布局

在资源配置和生产运行过程,仍然要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第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优先考虑不同地区出资者、生产者创造社会财富所做出的贡献,使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保持增长的动力,它有利于为中央财政创造更多的税源,以增强中央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第二,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既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充足的劳动力的供应,也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与其经济活动规模相适应,平衡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三,在产业选择上,要避免结构趋同和过度竞争,把有限的经济资源投入到本地区的优势产业领域,提高优势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促进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四,继续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并鼓励和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生产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第五,促进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跨区域生产外包,形成区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既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又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始终面临着竞争的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中,能够使科技创新方向和目标的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大多数科研院所则不具备这种能力。我国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以企业为主体,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确定技术创新的目标,由企业组织实施,并负责资金的筹措等生产要素的组织。科研院所和大学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参与技术创新过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目前科研院所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转让科技创新成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大多数科技成果未经过工业性中试,其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完善,其经济可行性还需要市场的验证,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从而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分布仍然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仍然占到科研人员总人数的50%以上。必须改变我国科技研发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能力及经营能力相分离的状况,大力充实企业的科技人员,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以实现科技要素、生产要素、经营管理要素的直接结合。

5.积极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

生产型服务业是从工业企业分离出来的专门为工业生产服务的企业。它包括工业设计、设备安装与维修、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仓储、配送、产成品整理和包装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业务,还包括市场调查、企业经营管理咨询、财务会计、法律等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业务。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大多是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由于专业化的分工,它有利于减少企业不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6.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当贯穿于从资源开采、加工、流通到消费和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首先要提高开采过程的资源利用率。在放开不同经济主体产业准入限制的同时,必须实行统一的开采准入标准,达不到资源回收比率的企业不得取得资源开采权。还应通过提高资源占用税的经济手段,限制挑肥拣瘦、丢弃可采资源。由于采矿造成地面环境及建筑物破坏,应建立规范的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由开采者承担地面治理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中的调节作用。在勘探、开发的上游环节,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资源交易市场,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一是依法明确资源的所有权主体;二是坚持资源的有偿占用,通过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的方式替代行政审批,避免开采、占用权出让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三是合理确定资源价格,要保证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所需要的各项成本的支出需要,要有合理的市场利润回报以及必要的社会扣除,使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权益能够得到保证。必须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改变资源开采者不承担外部社会责任的状况。在资源加工利用环节,价格应当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充分发挥价格对资源加工和消费的引导作用。要逐步调整稀缺资源定价偏低的状况,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抑制对资源性产品的浪费。例如,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可耕地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需要严格保护。除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外,应当提高土地转让价格,制止用低价,甚至零地价的优惠招商引资的做法。通过提高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标准和购买污染排放权的收费标准,迫使生产经营者加强对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治理和回收利用,实现清洁生产,降低排放成本,增加企业收益。

同类推荐
  • 中国转型时期省际经济增长差异

    中国转型时期省际经济增长差异

    本书内容包括:资本与省际经济增长差异分析、技术创新与省际经济增长差异分析、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及特征、中国省际协调发展的建议等。
  • 总经理防止私营公司亏损倒闭的277条措施

    总经理防止私营公司亏损倒闭的277条措施

    本书以真实的商战事例为素材,融深刻的道理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于一体,主要讲述防止私营公司亏损倒闭的措施。告诉读者当公司处于顺境时,如何保持警惕,学会居安思危;当公司步入困境是,如何转亏为盈,反败为胜,引导读者学会分析和总结隐藏在失败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公司正确的发展方向。
  • 基于资产价格的金融安全研究

    基于资产价格的金融安全研究

    这本《基于资产价格的金融安全研究》由刘忠生著:现代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和动脉,它的稳定与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次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金融灾难对国家经济的破坏性影响,而金融安全也因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资本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有效率的融资平台,而且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其本身也是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资本市场出现为标志,金融交易日益表现出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点,同时仍然保持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影响,资产价格是资本市场运行状况最直接的反映,但其却不断表现出泡沫膨胀和破裂的过程。
  • 中国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保险

    为了更好的探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找出其成功秘笈,本套丛书主要从平安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规划、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营销模式与品牌管理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讲述了:《国富论》,在这部写作历时六年、修改三年的巨著中,亚当·斯密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学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道德情操论》,它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倘若对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不了解,则不可能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和西方近代文明的进程。
热门推荐
  • 倾一世等你

    倾一世等你

    一次夏令营,令夏安安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古代。虽说心里并不是很喜欢这里,却意外捡到一个姐姐,虽然并不知道那个姐姐为什么对自己有敌意,但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加倍奉还。那个所谓的姐夫对自己好的不得了又是什么情况,这其中的一切谁来告诉她?出逃中遇到一个温柔似水的男子,嗯~长的还不错,就是....
  • TOM SAWYER DETECTIVE

    TOM SAWYER DETECTIV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管理手记

    管理手记

    本书是作者以人力资源经理的角色亲身经历的案例为例子,把HR理论和自身多年的HR管理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详细描述HR管理领域工作应该如何开展、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 陈力丹自选集

    陈力丹自选集

    学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的,但在观念上要明白,学科并不是为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种思维方面的把握,没有功利目的。黑格尔在谈到美学时说过一段话:“科学,作为服从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这个道理,恐怕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
  • 生化危机之感染者

    生化危机之感染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一家研发生化产品的“安部雷拉公司”,在研制一起生化项目过程中失败,导致一种能使人在短时期内变为活死人的“T”病毒外泻事件,通过感染者异变,正以惊人可怖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从而爆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生化危机。本剧在此背景下,讲述座落在远东地区的H市,也不幸厄运临头,警方获悉惊人的内部消息,有一个“T”病毒感染者已上了一列开往该市的火车,唯一线索,此感染者佩戴一副墨镜。主题围绕着此神秘的“T”病毒感染者,混杂在乘客当中,无人知道谁是这个“感染者”,而火车正飞速朝目的地开进。在这时速一刻,段长尤金冲破重重阻力,对感染者展开探查,试图以最大限度来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 最美的名言佳句

    最美的名言佳句

    无数的杰出人物以其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智慧,为人类写下了一句句精彩凝练的句言。这些名言佳句,思维新颖、形式精练、美感强烈,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条名言,都富含从生活中酿制的丰富营养,它们犹如浩瀚星空中的群星,给后人以启迪。
  • 仙孽之今生不负

    仙孽之今生不负

    前世,一个痴情女子为他挑起战争,被他无情杀戮。“我说过,我今生只爱宛琴一人!”大战的尾声,宛琴成为了他的武器。绝望的他,舍己之命,保她入轮回。今生,他只留给了宛琴一段回忆。
  • 恶魔小姐修仙记

    恶魔小姐修仙记

    她是二十一世纪杀手,冷酷无情,是杀手界的无冕之王却意外穿越到了一个废柴白痴身上,看废柴小姐如何逆转乾坤。
  • 超能钢铁侠

    超能钢铁侠

    超能系统,是海格斯坦博士研制的最尖端的一项发明,它成功地移植到了一个落魄的大学生萧凡身上。它是个升级型的智能系统,需要做任务,才能渐渐开启它的超能力。超能系统:萧凡,发现目标,目标是前面那位穿红色紧身裙子的女孩。任务是,拿到对方头上的三根发丝,发丝要求至少在三十厘米以上。萧凡:……(无语)任务多彩多样,有滟遇、有刺激、有冒险、有惊奇……大家进来瞧瞧吧。
  • 无处安放的青春

    无处安放的青春

    风流倜傥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天才帅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及国际经济学双博士秦宇,先后爱上两个漂亮女子,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影视歌三栖明星夏飞燕,一个是有着南宁第一美女的超级模特方芸芸,然而这两个人间尤物先后都被广西首富燕涛不择手段地霸占。秦宇立誓报复,于是放弃归国从政的机会,刻意求当副市长的叔叔秦天明安排其到燕涛的绿城集团做了燕涛的总裁助理,并千方百计让燕涛的宝贝女儿燕菲儿爱上自己。燕涛决定玩弄燕菲儿之后再无情地将她抛弃,让燕涛尝试到自己最心爱的人被别人侵占、伤害和抛弃的痛苦。同时,他利用自己担任集团总裁特助的便利,掌握了绿城集团的所有商业秘密。这为他最终打败燕涛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