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35000000002

第2章 国内外关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概述

第一节 国外关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概述

西方经济学者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研究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二是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一、基于市场力的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

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E·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其理论和思想体现在他的经典之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的“竞争三部曲”当中。前两部分别出版于1980年和1985年,其中重点研究外向型企业竞争优势;最后一部出版于1990年,虽然讨论的是国家竞争力的问题,但波特仍是以产业和外向型企业竞争优势作为研究核心。这三部著作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为理解外向型企业竞争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波特的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提出了外向型厂商如何在产业内定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获取高于平均利润的思想。波特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五种基本力量: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的威胁、供方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和同业竞争者。外向型企业要在同行业内形成战略优势必须进行准确定位,并善于利用这五种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推动这些力量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因此,波特的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组成:即能够长期盈利、具备魅力的产业与外向型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定位。波特认为,外向型企业要想获取超过国内外同业的平均利润,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以比国际竞争对手更高的价格,或者比国际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来实现。波特提出了外向型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2)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3)目标集聚战略(Objectives Focus)。这三个战略实质是使外向型企业与国际竞争对手产生差异,实现竞争力量的对比。要理解产业差异的实质,必须把外向型企业看作是各种经营活动组成的价值链。外向型企业要建立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就要不断改善价值链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因此,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战略的关键在于选择,即外向型企业向市场提供某种价值,同时也必须决定放弃什么;外向型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还要使各种经营活动相互适应。

波特的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主要由三个核心内容构成:(1)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决定于行业的五种竞争力量;(2)创造获取竞争优势的三个基本战略;(3)“价值链”与竞争优势创造。他的理论从竞争定位到基本战略再到价值链,提出了外向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揭示了外向型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三个关键因素:(1)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业;(2)选择外向型企业在该行业的相对定位;(3)利用价值链创造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波特关于外向型企业竞争优势的思想确实对丰富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践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广义竞争论——产业的五种竞争力量的理论,扩大了外向型企业对竞争对手仅限于同业竞争者的认知视野。“顾客、供应商、替代品及潜在进入者均为本企业的竞争对手”。波特关于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的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竞争环境的结构。当影响产业竞争的作用力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被确定之后,外向型企业就可以辨明自己在产业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并进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战略为外向型企业指明了培育和形成竞争力的三种不同途径。同时,他还将外向型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类型和战略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为外向型企业在长期成长中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还集中论述了外向型企业如何在实践中创造和保持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外向型企业如何推行三种基本战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目标是要在战略及其实施二者间建立一座桥梁。”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范畴为外向型企业研究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工具;同时价值链为分析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培育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注意力和手段提供了整合或集成的方法。波特的贡献在于,三种基本战略和价值链丰富了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两个主要内容之一:外向型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系统思想和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工具。

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波特的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也不例外。波特忽视政府的竞争政策和创新机制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同时关于外向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培育也存在着片面性:一是波特主要强调成本和差异两方面因素,事实上这两个因素是属于外向型企业的直接竞争力,外向型企业的竞争力还存在着间接竞争力,如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虽然这些方面他也有所论及,却不系统。二是波特在分析价值链与外向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上忽略了核心能力的问题。事实上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企业,其优势并非来自价值链的所有环节,而是来源于某些特定环节,即价值链的战略环节。美籍华裔学者梁能博士认为,“外向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外向型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要保持外向型企业的战略优势关键是控制外向型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最后,波特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倾向于财务学和市场营销学,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三个基本战略上,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工具显得不足,因为外向型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范畴,离开经济学和管理学将难以建立一个真正的理论体系。

二、基于能力的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

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推动力量。该理论从外向型企业更本质的层面提出了提高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并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

(一)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产生的背景

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首先源于现代外向型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价格在平衡市场供求、追求和实现市场均衡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为服务于这一目的,该理论以进入市场的外向型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最小分析单元,不研究外向型企业内部,因此通常被称为“外向型企业黑箱理论”。以R。H。科斯(R。H。Coase)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的外向型企业,打开了外向型企业这个黑匣子,提出了相关的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成为主流外向型企业理论。然而,现代外向型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随着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全新的外向型企业理论——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s)逐渐成为最新的外向型企业理论和重要的外向型企业管理理论。

现代外向型企业理论认为,外向型企业作为一种行政性协调机制,或一种契约组织,强调的都是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制”。但这种思想无一例外地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外向型企业具有的独特的“生产特征”。以这一理论作指导,外向型企业决策机制、供应机制、生产机制和销售机制等的区分都不再考虑生产成本,而仅仅关注交易成本,背离了现实。而且,现代外向型企业理论无法有效解释现实外向型企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外向型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的活动。

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尤其是外向型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迅速兴起同时起源于主流管理理论的缺憾。在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崇尚战略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E·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主流理论。然而,这一理论除了存在上文所评价的不足外,还存在如下缺陷:(1)波特的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不能突破把外向型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2)波特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并没有很好地站在外向型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外向型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实践中仍显得乏力。

鉴于以上原因,一批外向型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外向型企业,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以期更好地说明:外向型企业是什么?外向型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外向型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把归宿点归于外向型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Special Competence),从外向型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外向型企业并对上述问题给出回答的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应运而生。

(二)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的主要学派

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主要包括:组织能力论、外向型企业资源基础论、外向型企业能力论和外向型企业核心能力论。

1.A。D。钱德拉(A。D。Chandler)的组织能力论

钱德拉认为,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组织能力。钱德拉曾经对组织能力做过明确的定义。钱德拉认为,组织能力是外向型企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是从外向型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施和人的能力的集合。根据钱德拉的研究,美国外向型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以四种方式不断扩大,即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外向型企业长期的投资,产生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产生了庞大的组织结构。组织的能力来源于外向型企业对三个方面的投资:第一,外向型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设备的投资,以使其能充分利用技术所具有潜在的规模及范围的经济。第二,外向型企业为配合大规模生产,增加对全国乃至国外的营销、流通网络的投资。这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当时迅速增长的生产和销售的需要。第三,对管理的投资。这不仅仅是为了由于生产、流通的扩大,需要增加管理人员,用以监督、调节这两个基本职能活动,而且还要为将来的生产和流通制定计划、分配资源而培养具有领导作用的管理人才。由此可见,钱德拉强调了三种投资,即为扩大生产而进行的设备投资,为大规模营销进行的投资,为有效地开展生产、营销活动而对管理进行的投资。钱德拉的研究证明,美国一些长期业绩较优的外向型企业,就是不断地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巨额投资,才使它们迅速发展,并长期地支配着整个产业,通过不断的投资,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钱德拉的组织能力的概念,来自于对近代欧美外向型企业管理史的实证研究。反映了这些大外向型企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生产和营销的投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管理的投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力,是外向型企业长期发展、维持优势的保证,这对研究外向型企业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外向型企业资源基础论

1982年,理查德·鲁梅特(Richard Rumelt)等发表了《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论文指出,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与外向型企业成功密切相关的特殊资源,如果外向型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出优势外向型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外向型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状态就会永远持续下去。鲁梅特这一论述开创了竞争优势存在原因的经济分析的先河。

1984年,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在潘罗斯(Edith Penrose)的《企业成长论》基础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有关外向型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他认为,在一个产业中,不均衡是市场的常态,外向型企业之间由于历史、资源禀赋和战略实施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始终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使具有某种要素的外向型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势,而那些能使自己优势更接近产业变化所要求的外向型企业,才能持久地获得超额利润。

资源学派是目前最为流行、主导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基调的主流学派。在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的差异的假定下,该理论认为外向型企业的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外向型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会产生外向型企业竞争优势,外向型企业具有的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是外向型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就是那些特殊的资源。

3.外向型企业能力论

以B。罗斯比(B。Rosby)和B。克里斯蒂森(B。Kristiansen)为代表的能力学派将资源与能力视为有关联但作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必要明确地区分开来。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分工理论不同,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突出研究外向型企业的能力分工。该理论认为外向型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外向型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处理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更多地表现为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外向型企业能力观有三层含义[尼克莱·福斯(Nicolai Foss,1996)]:

(1)外向型企业的核心是外向型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其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

(2)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外向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3)外向型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着外向型企业的经营范围,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广度与深度。

尽管在有关外向型企业能力的论著中,观点略有差异,但对于共同关注焦点研究的结果有很大的一致性,即外向型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外向型企业拥有的特殊资产或能力,这些资产是与知识相关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确实存在的,难以买卖和在外向型企业内各部门分割的资产或能力。

他们认为能力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资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高知识和高技能的个人集合体并不能自动形成有效的组织,团队和经验基础上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才可看作外向型企业的能力,无形资源与外向型企业能力的区分应以是否可交易来确定。能力的差异是外向型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4.外向型企业核心能力论

1990年,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ary Hamel)在《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掀起了围绕“外向型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在产品和市场策略的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和外向型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结果,而被看作是外向型企业深层次的、以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外向型企业生产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在外向型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外向型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某一项单个的技术或技能。按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核心能力的概念,外向型企业是由:(1)核心能力;(2)核心产品;(3)最终产品等结构组成。核心能力是外向型企业增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判断外向型企业具有的能力是否是核心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来验证:(1)该能力在提供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完美、外向型企业的服务能力等方面,超出其他外向型企业;(2)把硬件和软件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综合技术;(3)这种能力只有很少几家外向型企业掌握;(4)这种能力能够开拓未来的事业。

核心能力不是一种最终产品,也不为外向型企业内部某一个成员或特定的部门所独自拥有。它是外向型企业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现。核心能力是外向型企业整体的能力,体现了外向型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是渗透在组织之中的能力,其他外向型企业难以模仿。因而具有持久性,可能形成外向型企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

(三)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的评价

作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式的外向型企业理论和外向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外向型企业核心能力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这一理论不仅仅打破了传统的“外向型企业黑箱理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外向型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思考竞争力的问题,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外向型企业,又植根于外向型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活动,力求追寻外向型企业生存和成长最为本质的东西,对外向型企业理论和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分析外向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培育,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也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至今这一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还不成体系。(2)能力理论还不能正确解释或给出提高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要素。它在强调外向型企业内在成长、强调外向型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以形成和创造战略优势的同时,对外向型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分析过于单一;外向型企业能力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外向型企业成长理论、外向型企业竞争理论,对外向型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内容分析不够。(3)核心能力理论在解释外向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给出可行的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也没有就如何对核心能力的积累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有效的有操作性的途径。(4)具体而言,钱德勒的组织能力,忽视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柔性生产而追求传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情况下,组织难以建立快速反应能力,尤其难以适应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容易忽视核心能力的建设。普拉哈拉德的核心能力理论论述了外向型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和技能的重要性,但在他们的核心能力理论中,没有涉及核心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理论,局限于业务流程的改造,强调降低成本或提高速度,如何在外向型企业内部建立创新机制、增强外向型企业竞争力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讨。

三、基于评价的正如迈克尔·E·波特指出的那样,“竞争力几乎不能算一个新课题,很多工商管理图书都从这个或那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涉及了这个问题”。尽管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已伴随着外向型企业诞生和成长存在了近百年,但学术界真正有意识地去研究它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的达沃斯年会上,与会的各国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就企业竞争力及外向型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展开了讨论。当时大家对外向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比较国际竞争力,甚至存不存在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众说纷纭。在这种情况下,为使世界各国的实业领袖、金融巨头和政界要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实力对比的变化有综合全面的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信息,促进各国提高各自的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开始酝酿竞争力研究并发表专题研究报告。开始时,在理论原则、方法论、评估体系和指标数据等方面很不完善。但经过数年努力,1986年对国际竞争力,包括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1989年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开始携手合作,共同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大推进了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进展。随着冷战的结束,以经济为中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各国对国际竞争力的关注日益高涨。1995年底,由于评价体系的认识上的差异,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分道扬镳,各自组成研究队伍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此为标志,对竞争力的研究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新阶段。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偏向于国家经济实力的综合比较,而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在国家竞争力中占有很大的权重。国际竞争力指标分八大类,其中一类是外向型企业管理,有28项指标。在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中,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研究的范畴属于评价内容,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其他方面深究得不够。但它们有关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国内关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从经济角度而言,国际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由于我国1978年才逐步走向开放之路,因此,关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尤其对外向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目前,关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没有一部体系完整的专著。另外有些成果虽有一定深度,但仅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某一个侧面进行了研究,其思想和观点仅散见于有关研究成果之中。

我国学术界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的。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及相关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向型企业竞争力与外向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界定;(2)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3)区域竞争力;(4)产业及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来源;(5)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评价;(6)提高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合作研究,并于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1994年中国加入该报告部分项目比较,1995年中国进行该报告的全部项目比较,并参加全球竞争力排序。1996年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运用《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于1997年3月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该报告不是专门研究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但其中涉及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很多。

1991年,狄昂照、吴明录等学者承担了国家科委的重大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以国家竞争力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如外向型企业经济活力、工业效能等。1993年,任若恩等教授与荷兰格林根大学国际产出与生产率比较项目(ICOP)组的专家合作进行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Szinnai and Ben,1995),在该研究中运用生产法获得的国际可比的时间序列和产出数据,从相对价格水平、单位劳动成本、生产率等角度探索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从199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并于1996年出版了研究成果。该成果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在各分报告中重点分析了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工业品品牌的竞争力,该课题组还就中国主要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后有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领域。

目前,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除了上文提到的还包括:(1)裴长洪的《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2)王陈叶等的《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3)陈春宝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4)包昌火的《竞争情报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5)韩中和的《外向型企业竞争力》;(6)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等历年的(1996年开始)《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7)中国企业联合会外向型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组的相关研究成果;(8)刘小怡等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入世”的冲击与对策》。这些学者和组织的研究成果都从不同侧面对我国学术界关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其中裴长洪和刘小怡等人的研究更为系统和深入。前者虽然以对外投资和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但关于竞争力理论的提出背景、产业竞争力的界定、来源及其评价,都对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作出了贡献。而刘小怡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指标来源和提高中国外向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但缺乏厚重的经济学分析。如何进一步研究外向型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如何提高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同类推荐
  • 达尔文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达尔文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由于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有限,我们便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使之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这套课外读物还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教你学谚语(上)

    教你学谚语(上)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最新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最新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本书以新大纲为指导,以新教材和新考纲为依据,全面、准确、新颖地融合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具有极高的资料性与工具性。本书可供平时学习使用,亦可供考前复习参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语文基础知识必备工具书。
  • 侦查讯问实训教程

    侦查讯问实训教程

    侦查讯问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实真相,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正面审问,以获取真实供述或辩解的一项侦查措施。侦查讯问作为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进而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实真相。
  • 词海拾贝(精彩的语言艺术)

    词海拾贝(精彩的语言艺术)

    字、词、句,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无论是华美的诗歌,还是浩渺的历史,都要通过字、词、句来记录;无论是济世救人的医学,还是浩瀚无边的天文学,都要通过字、词、句来传承;而至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乃至劳动、饮食、社交等等,无一不与字、词、句息息相关。《精彩的语言艺术:词海拾贝》囊括汉语语汇中最精华的俗语、成语、典故等,涉及中外历史、文学、政治、哲学、教育、风俗、饮食、服饰、称谓、地名、官职、艺术等,将奇思,妙语,精彩段,一网打尽。语言就是在进行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进行一种美好的对话,在阅读中领悟,在借鉴中进步,潜移默化,笔端生花。
热门推荐
  • 改变一生的10堂口才课

    改变一生的10堂口才课

    古代有“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一句话也可让人跳”。由此可见,口才的重要性。卡耐基说:“好口才是社交的需要,是事业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只有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和原则,才能够达到“一语惊起千层浪”的效果,才能够掌握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 迷失在南宋末年

    迷失在南宋末年

    公元1275年,蒙古人马上就要灭亡南宋,席卷天下。而这个时候,一群由政府公务员,矿产工人,军队士兵,艺术家组成的穿越团队穿越到了琼崖。他们只有三个目的,生存,发展,拯救华夏衣冠。
  • 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指南

    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指南

    本书分劳动合同权益保护、劳动工资权益保护、社会保险权益保护、劳动安全卫生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五部分。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务工人员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依据和途径。
  •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论(第2版)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论(第2版)

    本书介绍了中外广播电视立法制度、监管制度、许可制度、所有权制度、节目制度、网络制度、从业人员制度、涉外制度、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等,并配有该领域的法律案例和简评,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广播电视法律制度及其运用。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广播电视业界及关注广播电视的人士了解和研究广播电视法律制度的入门书。
  • 人鱼的旋律之七彩的生活

    人鱼的旋律之七彩的生活

    人鱼的旋律之七彩的生活。在打败米凯尔后,七位人鱼公主的生活可以说是有苦有甜。她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 傲天狂神

    傲天狂神

    苍茫乱世,王者穿越而来,大帝转世重生。而武正阳,踩着这些王者大帝,一步步崛起!燃烧的热血,不朽的战歌,狂就狂个彻底,战便战个痛快,万千大道,唯武独尊!
  • 魔力革命

    魔力革命

    当修行文明遭遇科技文明,一切都开始变得不同了。缺水缺电缺粮食缺能源?那是单纯的科技时代!水系魔法人工降雨,电系魔法提供电能,木系魔法让农田里硕果累累,火系魔法提供了无限热能,甚至土系魔法可以在汪洋大海中造出一片大陆!车站不再拥挤,因为一道道传送门可以瞬间将你送至远方。空气不再阴霾,因为风系魔法已将汽车悬浮空中再无尾气。人类难有疾病,因为光系魔法的照耀下病菌再也难以存活。当地球再也无法成为桎梏,魔法革命集团带领人类冲向浩瀚的星空。而这一切,都始于冲入少年脑际的那道白光。
  • 仙嬛

    仙嬛

    世人常问:“为何修仙?”唐七答道:“不为其它,只为我【她】。”起初唐七身怀执念,为求不朽;出师忘忧,舞动天下;载中唐七相恋相许,穷山相约;与伊共骑,痛饮狂歌;倾述心语,牧游白首;最后唐七乱天动地,斩仙捉妖;涤荡仙嬛,九宇称尊;我若不为帝,谁人敢称王?!
  • 上清大渊神龙琼胎乘景上玄玉章

    上清大渊神龙琼胎乘景上玄玉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武变

    仙武变

    这是一块被遗弃的大陆。这里,有数不尽的修炼门派……有数不尽的修行练武者……有成千上万的妖兽……什么是天才?什么是奇遇?(先天,入境,化境,破境,天境,逆天境,入神,为圣,至尊)且看苏诺如何武破虚空……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