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客观存在的规律,重要的是要正视它,即“闻过则喜”,并且勇于改正它,即“知过则改”。此不失为精明的为人处世之道。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之中,每日每时都要处理许多人际交往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要么由于经验不足、情势不明,要么有意无意地把事情弄成僵局,甚至招致失败,犯下这样或那样程度不同的过失和错误,害己殃人。错误和过失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对待过失和错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像孔子所言,“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就是说要勇于改过。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春秋》)可见,孔子非常重视“改过”的行为。《史记·孔子世家》说:“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意思是说,君子能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态度诚恳;小人对自己的错误,则往往虚伪地掩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过饰非”。这种掩饰过失和错误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应该看到,过失和错误对任何人都在所难免,只要知过能改,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表现,行走于世也便容易了。
古语讲:“朝闻过而夕改之。”历史上许多明智之士或达官贵人,当他们犯了过失和错误之后,一旦觉察,就主动地认错,积极地改过,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这一成语也家喻户晓。廉颇处世,起初缺乏全局观念,计较个人名利,意气用事,与蔺相如比职位高低,并散布闲言中伤他,这是廉颇的过失。而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不计个人恩怨得失,甘愿忍受屈辱,不与廉颇争锋,表现了他的宽宏大量和高尚品格,深受人们的赞扬。然而,廉颇负荆请罪也同样被传为佳话。他虽有过失,但当他一旦认识了错误之后,能坚决改正,这就说明他不仅是战场上的猛将,而且是生活中的勇士。要知道,改过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像他这样一位名将。毫无疑问,廉颇的精神,同样值得颂扬。
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知过能改需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要“自知”,自己的所作所为经过反省之后,感到自己真是错了,而不仅仅是别人的指责。知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严刑之下只有屈服,却谈不上信服。二是要“虚心”,世界上许多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经过他人指出错误,反省领悟,进而改正。这多表现在古代帝王身上,他们有过失时,一些正直的大臣们敢于冒险进谏,直言不讳、阐明利害,使他们从迷惘中觉悟过来。
一个人对待过失和错误,首先要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其次是“知过则改”的决心。实践证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真是振聋发聩的名言,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去品味,它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正确的态度,应该像《呻吟语·应务》中所说的那样:
你说“是”,我便从。我不是从你,我自从“是”,何私之有?你说“不是”,我便不从。我不是不从你,我自不从“不是”,何嫌之有?
看来,这改过还要讲实事求是呢!
我们需要树立“过则勿惮改”的人生态度。可以这样说,“闻过则喜,知过则改”是一种有益于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有益于改正过失,避免今后再犯错误的美德,它体现了人的理智和胸怀,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激励上进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