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9000000007

第7章 参考文献

[1]常剑峤、朱友文、商幸丰等:《河南省地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陈玉:《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策略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陈忠暖、孟鸣:《云南城市职能分类探讨》,载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年第2期,第55~58页。

[4]仇保兴:《中国城镇化的特征·动力与规划调控》,载于《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第4~12页。

[5]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载于《地理学报》,1999年第2期,第106~115页。

[6]邓拓芬:《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定量分析及预测》,载于《上海统计》,2001年第6期,第14~16页。

[7]丁健著:《现代城市经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杜辉:《略论中国工业化升级转换中的战略选择》,载于《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第45~50页。

[9]范阳东:《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0]冯利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统计预测分析》,载于《城市问题》,2002年第5期,第11~13页。

[11]冯昭奎:《“世界工厂”变迁》,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第22~27页。

[12]付晨:《农村城市化滞后的症结与对策》,载于《经济体制改革》,1995年第3期,第108~111页。

[13]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高云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载于《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4~8页。

[1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辜胜阻:《衡量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研究》,载于《西北人口》,1993年第2期,第21~26页。

[17]郭克莎、周叔莲:《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44~45页。

[18]郭涛:《试论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载于《理论探索》,2003年第2期(增刊),第42~44页。

[19]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载于《管理世界》,1996年第4期。

[20]洪银兴:《城市功能意义上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撑》,载于《经济学家》,2003年第2期,第29~36页。

[21]黄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2]霍利斯、钱纳里等著,李新华等译:《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3]姜忠辉、边伟军:《制度变迁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载于《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9期,第95~97页。

[24]经济日报:《大城市圈: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趋势》,载于《经济日报》,2001年8月23日。

[25]柯映红:《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6]孔桂香:《战略成本管理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探讨》,载于《企业管理》,2005年。

[27]李晋等:《制造业企业战略外包的决策模型》,载于《创新创业与企业科技进步》,2005年。

[28]李善同:《对城市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载于《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5期,第4~8页。

[29]李铁林:《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成长机制及政策选择》,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0]凌怡莹、徐建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职能分类研究》,载于《规划师》,2003年第2期,第77~83页。

[31]刘传江:《论城市化的生成机制》,载于《经济评论》,1998年第5期,第56~61页。

[32]刘传江:《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机制》,载于《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第36~42页。

[33]刘丰:《FDI对江苏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及效率的影响》,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4]刘满仓、郭元军:《关于加速河南省城市化进程问题的研究》,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第96~98页。

[35]刘攀:《中国制造业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模式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6]刘思峰、郭天榜:《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罗明义:《推进中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载于《财经科学》,1999年第4期,第41~44页。

[38]梅松:《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问题研究》,载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3月30日。

[39]苗长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河南城镇化推进的战略思考》,载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71~75页。

[40]莫世祥:《珠三角发展战略与都市圈整合》,载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第5~10页。

[41]宁登:《21世纪中国城市化机制研究》,载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3期,第41~46页。

[42]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载于《地理学报》,1998年第5期,第470~477页。

[43]齐晓申:《中国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潜力——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载于《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3年。

[44]钱纳里、塞尔奎:《发展的格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45]石忆邵、章仁彪:《从多中心城市到都市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载于《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4期,第51~55页。

[46]孙久文:《建立以十大都市圈为中心的西部发展新格局》,载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1年第2期,第130~131页。

[47]孙新雷、郭鸿雁:《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载于《经济经纬》,2003年第5期,第28~32页。

[48]孙永正:《城市化滞后的八大弊端》,载于《城市问题》,1999年第6期,第2~8页。

[49]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1期,第38~43页。

[50]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1]田光进、贾淑英:《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的特征研究》,载于《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第59~63页。

[52]田萍:《全球制造中心的对比分析及其对中国FDI政策选择的启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3]王博:《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发展路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4]王发曾:《河南城市的整体发展与布局》,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5]王建:《美日区域经济模式的启示与中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构想》,载于《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2期,第1~15页。

[56]王晋:《第三方物流对提升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性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7]王俊:《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载于《商业现代化·商业研究》,2005年。

[58]王立斌:《沈阳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9]王翔:《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0]王学萌、罗建军:《灰色系统预测决策建模程序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版。

[61]王玉晶:《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2]王章辉、孙娴:《工业社会的勃兴》,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3]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载于《开放导报》,2000年第5期,第21~23页。

[64]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吴倩:《环杭州湾区域制造业集群的竞争力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6]吴宇:《浅论中国城市化、人口流迁与户籍制度改革》,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67]夏保林、李润田:《产业带动,双向推进:中原地区城镇化的根本道路》,载于《经济地理》,2000年第3期,第62~65页。

[68]肖志平:《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69]谢清达:《论广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70]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1]邢利民、孟杰、李继峰:《浅谈加入WTO后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构想》,载于《水利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第52~54页。

[72]熊宁、曾尊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两种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变迁及其协同效应》,载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第16~20页。

[73]徐清照:《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同步推进》,载于《东岳论丛》,2003年第2期,第33~38页。

[74]徐晓霞:《河南省城市职能结构的有序推进》,载于《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3期,第31~35页。

[75]许登峰:《区域制造业动态联盟信息基础结构及其支撑环境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76]许学强、薛凤旋、阎小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载于《财经研究》,1995年第6期。

[78]杨治、杜朝晖:《经济结构的进化与城市化》,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84~85页。

[79]姚士谋、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叶裕民:《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1~6页。

[81]尹鸿汉、韩建军、叶耀方:《对郑州成为大区域中心城市定量分析研究》,载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27~35页。

[82]尹华川:《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战略研究及实践》,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83]于霞:《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及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84]袁海:《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载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52~56页。

[85]袁中金:《河南省城镇化的目标、道路和对策》,载于《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第1期,第38~40页。

[86]张京祥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载于《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第19~23页。

[87]张静:《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2期,第8~10页。

[88]张丽:《论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89]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0]赵仕海:《吉林省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培育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1]赵筱青、易琦、谈树成:《昆明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载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316~320页。

[92]郑仁峰:《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3]钟水映、李晶:《经济结构、城市结构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载于《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第63~70页。

[94]钟秀明:《推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载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60~62页。

[95]周克瑜:《“都市圈”建设模式与中国空间经济组织创新》,载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第11~15页。

[96]周牧之:《城市圈:中国21世纪城市化战略的引擎》,载于《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2期,第3~6页。

[97]周牧之:《中国需要大城市圈发展战略》,载于《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8]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9]周维富:《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00]周衍鲁:《基于信息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1]周一星:《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载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12期,第8~13页。

[102]周毅:《城市化释义》,载于《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1期,第24~31页。

[103]朱华友:《转型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载于《人民日报》,1995年9月27日。

[104]朱林兴:《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05]朱铁臻:《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强大动力》,载于《经济界》,2000年第1期,第32~36页。

[106]朱颖:《山东半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7]宗传宏:《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载于《城市问题》,2001年第3期,第8~11页。

[108]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9]Amara, Nabil and Landry, Réjean。Sources of inform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novelty of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evidence from the 1999 statistics Canada innovation survey[J],Technovation,2005,25(3):245-259.

[110]Andreas Savvides, Marios Zachariadi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he Growth of TFP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f Developing Economie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9(4):482-501.

[111]Beaumont, Nicholas, Best Practice in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sites[J],Technovation,2005,25(11):1291-1297.

[112]Boersma, Kees and Kingma, Sytze, From means to ends:The transformation of ERP in a manufacturing company[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4(2):197-219.

[113]C. Harmse, C。A。Abuka, The Links Between Trade Polic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South Africa's Manufacturing Secto[J],Th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73(3):389-405.

[114]Cao, Qing and Dowlatshahi, Shad, The impact of alignment between virtual enterpris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an agile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3(5):531-550.

[115]Chandra, Charu, Everson, Mark and Grabis, Janis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level benefits of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J],Omega,2005,33(1):17-31.

[116]Chia-Hung Sun and Kaliappa P.Kalirajan, Gauging The Sources of Growth of High-Tech and Low-Tech Industries:The Case of Korean Manufacturing,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2005,44(2):170-185.

[117]Claycomb, Cindy, Drge, Cornelia and Germain, Richard, Applied customer knowledge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Flexibility for industrial firm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5,34(6):629-640.

[118]Cordero, Rene, Walsh, Steven T。 and Kirchhoff, Bruce A Motivating performance in innovative manufacturing plants[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5,16(1):89-99.

[119]D。 T。Pham and A.A。Afify, Machine-learn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manufacturing[J],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Centre, Cardiff University, Cardiff, UK DOI:10.1243/095440505X32274,February 2005.

[120]Dangayach, G. S.and Deshmukh, S.G.,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 practices of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India[J].Omega,2006,34(3):254-273.

[121]Déirdre Crowe, Louis Brennan,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within manufacturing strategy:an international study, School of Business Studies, Trin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12 May 2005.

[122]Erica L. Plambeck, Terry A。Taylor, Sell the Plant?The Impact of Contract Manufacturing on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Profitability[J].Management Science,2005,51(1):133-150.

[123]Etienne Musonera, A theoretical model to optimize FDI Inflows: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 best practices and spillover effects in value added activitie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ate:2005.

[124]Fotini Voulgaris, Theodore Papadogonas, George Agiomirgianakis,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Greek Manufacturing[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9(2):289-301.

[125]Gebauer, Heiko, Fleisch, Elgar and Friedli, Thomas, Overcoming the Service Paradox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23(1):14-26.

[126]Gokhan H. Akay, Trade, Wages And The Specific Model With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To Afr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The Faculty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Houston, April 2005.

[127]Hofmann, Christian and Orr, Stuar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doption-the German experience[J]. Technovation,2005,25(7):711-724.

[128]Johan Frishammar, Sven ke Hrte, Managing External Inform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3):251-266.

[129]Johansen, Kerstin, Comstock, Mica and Winroth, Mats, Coordination in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mega-networks:A case study[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5,22(3):226-244.

[130]Jui-Hsiang Chiang, Ming-Lang Tse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on Manufacturing Strategy under Cleaner Production Principles Guidanc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Cambridge,2005,7(1).

[131]Karaoz, Murat and Albeni, Mesut, Dynamic technological learning trends in Turk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05,72(7):866-885.

[132]Kumar, Nagesh and Aggarwal, Aradhna, Liberalization, outward orientation and in-house R&D activity of multinational and local firms: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for Indian manufacturing[J].Research Policy,2005,34(4):441-460.

[133]Labuschagne, Carin and Brent, Alan C.,Sustainable Project Life Cycle Management:the need to integrate life cycl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5,23(2):159-168.

[134]Lefebvre, Louis-A.,Lefebvre,lisabeth, Elia, Elie and Boeck, Harold, Exploring B-to-B e-commerce adoption trajectories in manufacturing SMEs[J]。Technovation,2005,25(12):1443-1456.

[135]Lonnie James Hudspeth, A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ulture, Strategic Responsiveness and Mass Customization Capabilities of U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The University of Toledo UMI Number:3126107,2004(5).

[136]Louis 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44(1938):1-24.

[137]Mark Wermus, Investment of Resources to Become Competitive:A Survey of Polish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2005(1).

[138]Mellor, Robert and Hyland, Paul W.,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programs:are developing economies bridging the strategic gap?[J]. Technovation,2005,25(8):857-863.

[139]Nicholas Crafts, Terence C. Mills, The Growth In British And German Manufacturing[J].1950-1996,The Economic Journal,2005,115(505):649-670.

[140]O'Regan, Nicholas and Ghobadian, Abby, Strategic planning-a comparison of high and low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small firms[J].Technovation,2005,25(10):1107-1117.

[141]Paul Osterman, The Wage Effects of High Performance Work Organization in Manufacturing,2005(5).

[142]Perunovic, Zoran and Christiansen, Thomas B.,Exploring Danish Innovative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Technovation,2005,25(9):1051-1058.

[143]Ray M. Northam.Urban Geography.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5.

[144]Raymond Fisman, Suman Ghosh, Dynamics of Firm-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a Less Developed Economy:Evidence from Af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Business,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in its series 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04024.

[145]Robert Brown, Gas Price Chill for US Manufacturing, www。 icis。com/publications,2006-1.

[146]Rose-Anderssen, C.Allen, P.M.,Tsinopoulos, C.and McCarthy, I.,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as An Evolutionary Complex System[J].Technovation 2005,25(10):1093-1105.

[147]S。 M。Lee, R.Harrison, and A。A。West J。A Component-based Control System for Agile Manufacturing[J],Engineering Manufacture,2004,219(5):255-270.

[148]Shang, Kuo-chung and Marlow, Peter B。Logistics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aiwan’s major manufacturing firm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05,41(3):217-234.

[149]Somlev, Ilian P. and Hoshino, Yasuo, Influence of location factors on establishment and ownership of foreign investments:The case of the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14(5):577-598.

[150]Su, Yea-Huey, Guo, Ruey-Shan and Chang, Shi-Chung, Virtual fab:An Enabling Framework and Dynamic Manufacturing Service Provision Mechanism[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5,42(2):329-348.

[151]Sun, Hongyi and Wing, Wong Chu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Hong Kong toy industry, Technovation[J]. 2005,25(3):293-303.

[152]Timothy Dunne, Kenneth Troske,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the Skill Mix of US Manufacturing Plants,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5,52(3):387.

[153]Vaughan Dickson, Price-cost Margins, Prices and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A Panel Study[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5,12(2):79-83.

[154]W Mark Brown, Renewing Canada's Manufacturing Economy:A Regional Comparison,1973-1996,Growth and Change,2005,36(220).

[155]Yang Ji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Securing new product advantage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5,16(1):121-135.

[156]Yeung, Godfrey and Mok, Vincent, What are the impacts of implementing ISO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5,40(2):139-157.

[157]Yuan-Jye Tseng, Yu-Hua Lin, The Grey Rel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Value Chain, Consumer Marketing,2004,21(7):486-496.

[158]Zhang, S. X.B.Zhao.Re-examining China’s urban:Concept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The China Quarterly,1984,(154):330-381.

同类推荐
  • 最全最全的哈佛经济课

    最全最全的哈佛经济课

    经济学不只是“赚钱的理论”,它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在每日的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想要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对自己而言最大的好处?本书就是在这样的灵感启发下产生的。它通过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以及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经济事件的生动剖析,让读者在品味趣味的同时,对经济学也能有一个初步而全面的认识,从而把握更加经济的生活。
  • 创造贝因美

    创造贝因美

    本书中,陈惠湘以其多年的企业研究与实践经验,阐述了新旧经济时代的交替与特点,从环境要求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对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公司组织等方面需要进行的“革命”作了系统分析,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预见与建言。
  • 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

    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

    本书共有11章,包括:“独立董事的时代革命”、“独立董事的框架结构”、“独立董事的基本职能”、“独立董事的机制创新”等。
  • 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

    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

    本书收录了《提高我国科技生产力的相关战略和策略》、《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中国面临着沉重的环境压力》、《环境保护是人类活动的永恒主题》、《论企业战略变革的途径》、《通过四大管理战略使研究所登上四大创新台阶》等文章。
  • 房地产金融学概论

    房地产金融学概论

    本书共分十章,从房地产金融的基础知识入手,对房地产抵押贷款、信托、保险以及房地产与资本市场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使读者能够对房地产金融有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房地产金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介绍了房地产金融的一些实务操作。同时,本书还对房地产金融的一些前沿问题,如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物业维修基金等作了详细介绍。
热门推荐
  • 森罗万象

    森罗万象

    是必然?还是偶然?原本是奴隶的人类青年踏上了成为贤者之路,命运的车轮无休止的转动,最终将走向何方?
  • 猎狼

    猎狼

    这是一个布局精密的外资收购计划,被称为猎狼行动。中国民营通信企业恒佳屡次在虎口夺单,让国际通信巨头爱西大为受挫。爱西中国区总裁查理欧欲以收购恒佳的方式除掉对手,惊心动魄的国际收购战由此展开。宏观经济的大势所趋,信贷紧缩等金融风向,会怎样被查理欧掐指算进布局?王连富在带领恒佳发展时的土地情结,是他个人的软肋还是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所致?当这一情结遭遇阴谋的设计,又会埋下怎样的收购伏笔?武锐锋与夏琳,一对恒佳精英与恋人,在收购漩涡袭来之时,他们岌岌可危的事业与爱情将迎来怎样的收场?恒佳老员工坦克辞职后自立门户,他的飞鸿公司又会在收购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能否于最后一刻为恒佳扳回至关重要的一局?
  • 思路决定出路(第三册)

    思路决定出路(第三册)

    留意一下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总会有碰壁的时候。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你是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还是整天发牢骚,埋怨事情多了,思维乱了,没头绪做事?以上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清晰的思路,有没有按照思路去做。“成功不是不可能,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出路》这本书让大家知道了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或方法,更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无论是对于公司内部员工培训还是个人的成长,本书都是最佳的范本与参考书。
  • 重生农女很猖狂

    重生农女很猖狂

    一朝被困于古墓,她在无意间唤醒了棺内沉睡千年的紫眸男子。再次睁眼,她已魂穿千年之前,面对身边这两只不知身份的可爱包子和雪中送炭的隔壁大婶,顾念瑶撸胳膊挽袖,誓死捍卫这个小家。没吃没穿没住处?但咱有脑子有锄头有田园,外加魂穿所赠的空间神器,缺什么咱就赚什么,要什么咱就去买什么!
  • 予羽欲求

    予羽欲求

    自母胎中就带着一身寒毒,刚出生便被送出家门,从小就和师父师兄相依为命,除了至亲之人,再没人知道这世界还有一个她。母后早逝,父皇年迈,朝中丞相独揽大权,后宫皇贵妃说一无二,身为二皇子,他从小就无依无靠。五岁被送上雪山学功夫,他本想早日学成下山,没成想后来却养大了了一个姑娘。他养大的姑娘当然要待在他身边,笑话,难不成还要便宜了别的男人不成。师兄很霸道,说再不让她离开,她沉默着,没说话,离开了师兄,她还能去哪儿。世界很大,她却只有师兄一人。……一人江湖,一身红装大隐于市,体弱多病仍不减风采依旧,一呼百应。一人朝堂,步步算计小心缜密,养精蓄锐一朝便遇水化龙,无人能挡。
  • 七城书

    七城书

    珠珠一岁多了,与我们在场主义几乎同岁。散文是从说话开始的,于是我想到成长中的珠珠;或者说,从珠珠逐渐清晰的话语,想到了在场主义。对智慧的人,一岁也许就是一个坎。过了一岁,不仅开始产生自己独立的话语,而且那话语逐渐清晰而明亮。我相信,从童真开始,逐渐走向清晰、丰富、成熟和睿智,是一种生命的规律。
  • 异世蓝眸
  • 穿越之双胞胎恶搞

    穿越之双胞胎恶搞

    她们,拥有相同的容颜,相同的人生,相同的命运,然而,截然不同的是,她们拥有不一样的性格,姐姐,是一个性格十分火爆以及冲动的女子,妹妹,则是一个性格单纯且没有心机的女子,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般,也像新生婴儿般不懂世事,两人以为去一家餐厅庆祝生日时,途中却被双双坠入时空,来到了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的世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别说你也爱我

    别说你也爱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像网吧里的气氛就变了。总记得以前满屋子里都是“左边有狙”“冲”的声音,虽然后来这声音慢慢奶声奶气了。。但也和原来差不多。后来就变了,白天里还好一点,一到包夜(我们那儿管通宵上网叫包夜),网吧里就成了“黄忠太牛逼了”“赵云太牛逼了”之类的天下。再后来,我再去网吧的时候,整个网吧里好像就我们几个在端着冲锋枪扫来扫去了,其他的人。。我瞟了一眼他们的战场,好像是叫一个英雄联盟的游戏。英雄联盟?那是什么东西?能吃么?不管了,人各有志,各自玩各自的游戏吧。可是,终还是没想到,自己也会接触并爱上这款游戏。唔,这可能要从一个女人(准确的说是一个女孩)说起了。
  • 帝妃无双1

    帝妃无双1

    他是冷血嗜杀的帝王,为天下,他不惜将挚爱送上死路,迎娶不爱的女人。她是他恨之入骨的和亲公主,本该成为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却独独对她宠爱有加,为她缔造了一场最美的爱情骗局。他是野心勃勃想要一统天下的中原霸主,初时为她登上皇位,成就的却是自己的野心。她是他奉若珍宝的敌国公主,他人皇妃。纵使两情相悦,却注定相爱相杀,一生爱恨纠缠。后来,为她,他们不惜颠覆天下,却只换得她一句,“此生心死,永不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