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4700000008

第8章 七、留世清白惟于谦

个人档案

姓名:于谦

字:廷益

号:节庵

生卒:1398―1457

享年:60岁

谥号:肃愍、忠肃

著作:《于忠肃集》

名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像

于谦,明朝宣德、正统、景泰年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一首《石灰吟》为世人传颂。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先授御史,惩贪官,平冤狱,为民称颂;后任兵部右侍郎,兴改革,赈饥苦,深得民心。土木堡之变,力主抗敌,拒绝议和,保住了大明江山的一统。但这样一位功勋显赫之臣,却在后来的夺门之变中被复辟的英宗所杀。直至孝宗时,方洗清不白之冤。

大器早成少年才廉洁奉公革弊端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于谦出生在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太平里。于家祖籍河南,为官宦世家。高祖于夔,曾任元朝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河南郡公;曾祖于九思,官至杭州路总管;祖父于文,任明朝兵部主事。只有其父于彦昭,没有什么显赫功名,是一位“隐君子”。

于谦少年时喜爱读书习史,极其敬佩那些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古人。他的祖父收藏着一幅南宋文天祥的画像,于谦自小就为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所深深感染。他把画像摆在自己的书房里,还在上面题了像赞:“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可以说,少年的于谦就树立了刚直不阿、廉洁奉公的志向。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就是他这个时候的作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6岁时,于谦入府学为诸生。有位按察佥事视学很严苛,学子们很是反感。一次,众学子正和他吵闹之际,这位佥事大人不慎掉到了学宫边的池塘里。在场的诸生一个个都吓跑了,只有于谦上前把他拉了上来。可这位佥事老眼昏花,头脑也不清醒,竟认为是于谦把他推下水的。他一把抓住于谦,大声斥骂道:“竖子无礼!老夫乃是你师,岂不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理?何故寻事与我争吵,又将老夫推入池中?岂不知此乃欺师之罪乎?”

于谦轻轻挣了一下,没有挣开。见围观之人越来越多,他便心平气和地对佥事说:“先生差矣!若我是先生所说之人,早已逃之夭夭,焉能救先生于水中?今先生不罪其人,乃先生大度;但反罪救先生之人,岂非以怨报德?先生代圣人授业,应知‘人而不仁,如礼何’之意罢!”

听毕,按察佥事不得不承认于谦之言无可反驳,只得放开了他。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于谦正直博辩的声名便迅速传开了。

明代实行科举制,参加科举考试,是诸生走向上层社会和出任高级官吏的重要途径。于谦在23岁时即考中了进士。当时考取进士有严格限制,曾有“六十少进士”之说,因此,于谦实属于其中的佼佼者。中进士之后,于谦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上任后,他公正清廉、断案神速,并昭雪冤囚数百人,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永乐二十一年(1423),于谦奉命到湖广考察官军功过,兼安抚川贵等地的瑶民和僮民。当时,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自由散漫,不愿服从朝廷的管束,朝廷原来派去的官员大多采取残暴滥杀的办法,结果使起义斗争愈演愈烈。

于谦到任之后,深入瑶人山寨调查情况。他从与瑶民的谈话中,得知官军滥杀无辜的事实。这时,川贵一带的总兵、都督等官员,纷纷给予遣送金银珠宝,企图拉拢于谦,掩饰自己滥杀冒功的罪行。于谦严词拒绝并当面指斥了他们的罪行。回京后,他立即奏劾那些贪功妄杀的官吏,并促使朝廷下令不许官军邀功妄为。

宣宗时,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汉王为人狡诈多智,早就想取代哥哥仁宗。他先被封云南,嫌远在万里不愿去;后改封山东青州,还是托故不想去;后来犯下罪行,仁宗强行让他居住在山东乐安,他在地方上继续与朝廷对立,终在宣德元年(1426)八月起兵造反。宣宗亲自领兵前往镇压,于谦护驾。这支大军浩浩荡荡进至山东,包围了乐安城,汉王朱高煦计无所出,出城请降。宣宗命于谦宣布朱高煦所犯的罪行。于谦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地历数了这位藩王犯下的种种不可饶恕的大罪,义正词严,声色俱厉。嚣张一时的朱高煦听后,当即俯首在地,战栗不止,连连说:“臣罪该万死,万死!”事后,宣宗对于谦赏赐厚重。

宣德二年(1427),于谦奉命巡按江西。到任后,他不徇私情,严格依律规典章处理公事,有时还复审刑狱,平反冤假错案。

宣德三年(1428),于谦在江西办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江西宁王府官员,素日恃势骄横,常借“和买”为名,掠夺商民的货品。经过私访,于谦查实了宁王府官员的罪行并予以惩处。宁王不服,上告宣宗。于谦便拿出人证、物证,上疏宣宗,最终惩治了这些污吏。于谦打击了权贵的凶焰,改革了许多弊政,深受江西百姓的爱戴,死后当地人民将他的牌位供奉在南昌府名贤祠里。

宣德四年(1429),于谦奉命率领锦衣卫官校巡查,搜捕长芦一带运河上官船走私贩盐者。食盐自古以来均为官方专卖,而一些不法官吏利用职务之便贩卖私盐,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于谦执法严办,不论贩盐者为谁,一律惩治。

宣德五年(1430),朝中负责管理各镇粮税兼训练士卒、安抚百姓的兵部右侍郎空缺,宣宗亲自写上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根据宣宗的提名,吏部破格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这一年,于谦年仅33岁。

宣宗的厚爱使于谦感动不已,于是他更加勤奋努力,以期不辜负皇帝的重托。在任时,他经常带着少量的随从人员走访辖区,访问当地父老,了解应兴革的各项事情,思考解决的办法,一一上报给朝廷。在这一职位上,于谦为官近20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做了大量的实事,深受人民的爱戴。

于谦制定了根据年成丰歉实行籴米的制度。丰年政府就多出官钱,买老百姓的粮食储存起来,歉年再把仓里存的粮食低价卖给老百姓。这样公私两便,尤其是解决了下层老百姓的难题。他还召集流民垦种,当时经常有陕西和山东的饥民从东西两面向河南流动,多至20余万。于谦命令,饥民所到之处,各给田土,再给牛具和种子,按照田土收成的多寡进行纳税。这项措施即使饥民得以安生,又使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河南是黄河流经之地,时常遭受河决之害。于谦便厚筑堤坝,加强防汛,并在堤坝上多植榆树和柳树,五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和小卒负责修补、巩固堤坝。又命人在官道种树凿井,以树阴遮蔽路人,使其免受风吹日晒之苦;井水也能解决行人口渴的问题。

当时,大同孤悬塞外,山西巡抚御史鞭长莫及,致使那里贪赃枉法的事件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为此,于谦建议另设御史,连同上谷一起治理。他还把大同镇将役使士卒开垦的私田没收为官屯,使边用充足。

于谦对“吏术民事”无所不精,并能发现问题,提出办法,而且重点放在整顿纲纪上。当时,政府大权掌握在老成持重的“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手里,而他们都很器重于谦,凡于谦有所奏请,“三杨”朝至夕下,一一报可。

明朝中叶,政治上的腐败已经初露端倪,各级官员入京议事述职,无不金砖铺路,银锭敲门,拼命巴结那些位高权重之人,唯独于谦洁身自好,入京从不带任何东西。一次,于谦又奉旨进京,途中遇到同朝为官的好友,只见友人车拉马载,箱盈柜满,遂戏谑道:“你这是要搬家吗?”明英宗像好友摇头一笑:“如今出来为官,若无金银珠宝开路,何来立足之地?廷益此来,没带些应景之物吗?”于谦道:“我一不贪赃,二不受贿,何来此黄白之物?”“若无金银,便是乡土特产,也算得上是一点人情。”“乡土特产我亦没有,不过……”于谦道,“我拥有一样无价之宝。”“哦,何物?”“两袖清风无价!”于谦笑道。

英宗正统末年,“三杨”相继老死,宦官王振专权,由于于谦不肯向王振卑躬屈节,引起了王振的不满,便遭到弹压。恰好这时于谦入朝为兵部侍郎,推荐参政孙原贞、王来代替自己的职务。受王振指使,通政使李锡因无中生有地弹劾于谦因久不升级而心怀不满,擅自举人自代,为无人臣礼,应下法司论斩。王振借此把于谦关押了三个月。

此事引起朝臣公愤,河南士民也纷纷请愿。最后,王振也觉得这个案子实在立不住,便借口说:“我曾看见一位御史,名字也叫于谦,专横得很,想要治他一下。现在的于谦不是那一个。”于谦方才获释,但却由原来的兵部右侍郎、食二品俸,降为四品的大理寺少卿。

于谦刚刚出狱,便有山西、河南吏民上千人,到皇宫外跪地上书,要求留任于谦,连周王、晋王也为他说好话。于是于谦以“少卿”的名义,再次为二地巡抚。直至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才又以兵部左侍郎的头衔,被召回朝廷。

土木之变朝野耻保卫京都忠臣心

明朝中前期,蒙古的瓦剌部兴起,其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统治着西起阿尔泰山,东到辽河,北至贝加尔湖,南抵明边的广大地区。这个野心勃勃的蒙古汗王一心想再建一个大元。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诈称3000人到明王朝贡马,宦官王振嫌他以少冒多(因要按人头赏赐),减其马价。也先便以此为借口,于七月十一日入寇明境,主力攻入大同。明兵战守失利,不久,塞外城堡皆失,要塞大同多次告急。消息传到京城,王振主张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力言不可,但最终他们的意见未被采纳。十五日英宗下诏亲征,十六日就出发了。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仓促应战。

英宗亲征之时,于谦奉命留京以兵部左侍郎理部事。出征人马在路上,学士曹鼐与都御史等商议,要杀掉宦官王振,停止亲征,但没有成功。十九日至居庸关,兵部尚书请回銮,王振大怒,将其罚跪,同时下令大军急进。二十三日至宣府,诸臣又请留,王振更怒,命一批大臣跪于帐外的草中。这样,弄得人人危惧,无人敢谏。八月一日至大同,王振还想北行,前线败报传来,加上宦官郭敬以前线多次战败而谎报取胜的实情报告,王振才有了还意。三日,留下总兵官刘安镇守大同,其余的人返回。王振的老家在山西蔚州,他原想从紫荆关经蔚州,让英宗到他老家,以示炫耀,后他又怕大军所过,骚扰乡里,更怕正值夏季,践踏了那里的田禾,遂又命大军转而东行,这样,便又多耽误了几天时间。也先得知明帝亲征的消息,迅速率军追来。谍报报也先追兵在后,明军即派后队阻止,但屡战屡败,而王振又封锁军情,不让英宗知晓。

十四日明军至土木堡。尚未过午,离怀来只有20里,大军本可直驱入城,但王振辎重车辆未至,命停军等待。兵部尚书再请军急入关,遭王振痛骂。这时也先大兵奔驰攻来,四面合围。此地无水泉,掘井二丈不见水,其南15里有河,却早被也先派兵占据了。相持一段时间后,双方经过谈判,也先答应明军可以取水。然而,也先趁明军移动就水,大营阵脚混乱时,以万余骑兵发起冲锋。明军队伍大乱,蒙旗大喊:“解甲投刃者不杀!”明朝军士毫无斗志,纷纷解甲投降。然而也先部队并未停手,仍然狂杀滥砍,明军死者蔽塞川野,宦官及卫士被箭射得如刺猬一般。英宗与亲军突围不成,只得下马就地被俘。这就是“土木之变”。

此战,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公、侯、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以下共百余人罹难。罪魁祸首王振也在这次事变中被杀。八月二十七日,噩耗传至北京。代理监国的?王朱祁钰闻知,与众臣抱头痛哭。

正在君臣徨无计之时,于谦大喝道:“事已至此,哭又何用?还是暂缓悲痛,献计献策,救国救君才是正理。”众人止住悲声,?王道:“此言有理,如今大敌当前,还望大家集思广益,群计献策。”

这时,翰林院侍讲徐有贞启奏道:“臣夜观天象,荧惑星侵入北斗,我朝气数将尽,势难挽回。依臣之策,只有迁都江南,方能免此亡国之祸。”此言一出,堂上立时人心浮动,君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年已78岁的礼部尚书胡?颤巍巍地说道:“成祖(永乐帝朱棣)建陵北京,意即不愿子孙南迁。先祖之言,存者敢违否?”

于谦身为兵部左侍郎,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于是厉声道:“倡议南迁者当斩首!京师乃朝廷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殊不知宋朝南渡之祸?臣请立刻调动四方军队勤王,誓死守卫京师!”于谦的提议得到多数大臣的赞同,他当即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心中无主的?王和皇太后把守卫京师的重任全部交给了于谦。

土木之变示意图八月十九日,于谦奏请?王,命调各地勤王军队火速入京,充任守卫。当时,通州官仓存粮数百万石,恐被敌军夺去。应天巡抚周忱建议,可令驻京臣僚军队各自运进城内。于谦立刻奏请?王,宣布京城文武百官,可预支本年九月至明年五月的俸粮,军士各预支半年饷,各自到通州仓领取。他又征用顺天府大车500辆,起运通州官粮进京,同时,号召百姓有车之家,能运粮20石纳京仓者,官府给脚银一两,特派都御史陈镒总管运粮事。此外,于谦还请命赏给新选余丁官军和旧操舍人及应募新兵每人银一两、布两匹,守城匠人、守门军火夫和皇城内外官军每人布两匹。于谦如此布置守城,人心暂时安定下来。

也先俘获明英宗,大喜过望,认为“奇货可居”,想利用这个“大人物”要挟明朝。也先先带英宗到宣府,传令开门,但守城官兵坚决不纳,也先知道不可动,遂退去。而后,他又挟持英宗到大同,守将郭登仍不纳。也先说,给贿赂即放归英宗。但是在得到黄金两万并其他货物后,也先的话并没有兑现。他把英宗带到了塞外。九月初一,也先又借口送回英宗,索取金银布帛。为打破也先的要挟,从国家全局着想,于谦便拥护?王即帝位,是为代宗,次年改元景泰,而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也先急不可耐,再次以送回英宗为名,大举入侵。兵至大同,郭登不纳,派人对他说:我们国家已有皇帝了。也先无计可施,又知其有备,不敢攻城。郭登用蜡书急将情况报明廷,京师立即戒严。于谦奉命提督诸营,将士皆受其节制,都指挥以下不听命者,可先斩后奏。

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精骑,京师守城指挥石亨提出不出战,尽闭九门。于谦回答道:“不能在敌人面前示弱,退守城内不是办法,会使也先更加轻视我们,助长敌人的气焰。我们要在城外迎击敌人,挫败敌人的锐气。”于是,他命兵部侍郎吴宁留守城内,自己身披盔甲,跨上战马,在城外指挥,督战九门。每到一地,于谦便向将士们慷慨陈词:“京师,乃朝廷根本。身为大明臣民,理应誓死保卫京师,保卫朝廷!我们一定要打败俘虏英宗的瓦剌军,活捉也先,洗刷奇耻大辱,为圣上报仇雪恨!”一时军民振奋,群情激昂。于谦还下令:“士兵如有贪生怕死不出城者,一律处斩;战场上,将领不指挥军队杀敌而向后退却者,斩首示众。”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队兵压西直门。于谦一面命军队坚守,一面派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率部绕到瓦剌军后面杀敌。战鼓一响,人人奋勇冲杀。明军杀死瓦剌军数百名,军威大振。当晚,于谦又派薛斌率领勇士数百人偷袭敌营,打得正在酣睡的瓦剌军一片混乱,仓皇逃命。一连两个胜仗,大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

也先吃了败仗,改变策略,假意求和,表示愿意送还英宗。代宗信以为真,派两位官员出城迎接。于谦手迹也先狡辩说:此两人官位太小,不够谈判资格,须派于谦、石亨带重礼来才行。于谦立即看出是计,对代宗道:“陛下绝不可轻信也先。只有彻底打败瓦剌,才是唯的一出路。”

两天之后,也先集中了1万多兵力攻打德胜门,企图孤注一掷。于谦先派石亨领兵埋伏在道旁民房内,另派小队骑兵做先锋,攻打瓦剌军阵,接战后假装败退。也先立刻下令命精骑万余,直追明军。待敌军接近城门,于谦令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同时,石亨的伏兵骤出,前后夹攻。也先军大乱,明军勇气倍增,个个奋勇杀敌。瓦剌军大败于城下,死伤不计其数。

见德胜门攻不下,也先又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镗率军迎战,两军展开肉搏。孙镗力破敌军前锋,瓦剌军稍向北退。孙镗追击,瓦剌军增援部队赶来,孙镗率军拼力血战,杀得难解难分。这时,高礼、毛福寿等率明兵从南面赶来助战,战斗更加激烈。高礼身中流弹,孙唐兵死伤渐多,遂被瓦剌军围攻,敌人渐渐逼近城门。危急时刻,城上守将程信急发箭炮助战。这时,石亨领兵又从北面杀来,瓦剌军三面被围攻,难以支撑,遂向西南方向退去。北京保卫战第一次大会战,给了嚣张的也先部队迎头痛击。

十四日,瓦剌军又攻打彰仪门(北京外门,又称广安门)土城。于谦亲临指挥。他先派毛福寿在京城外西南一带街巷要道埋伏下神机火铳队,又派武兴、王敬率军迎敌。瓦剌多为骑兵,最怕火枪、火铳。于谦就派神机营在前,弓刀队在后,以火枪、火铳为掩护,弓刀队上前奋勇杀敌,两队配合默契,打得敌军无力抵挡,眼看就要溃逃而去。

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大败也先。图为北京德胜门正在这时,代宗派来的一个监军为争首功,贸然领数百名骑兵驰马抢先,阵式被冲乱了。也先见明军阵容动摇,心中大喜,马上下令反攻。明军措手不及,一直退到土城附近。幸好王殇、毛福寿和高礼及时率兵来援,瓦剌军难以抵挡,又仓皇退走了。这是北京保卫战的第二次大胜利。

经过五天的激烈战斗,瓦剌军死伤严重,士气低落,处境十分狼狈。骄横的也先本来以为能轻而易举攻占北京,没想到,这次遇到的是兵部尚书于谦亲自指挥下的明朝军队。这支军队纪律严明,阵容整齐,士气高涨,与三个月前王振率领的松散的明军截然不同。也先眼看士兵伤亡惨重,又听说各地明朝援军即将到京,不敢恋战,于十五日夜间,拔营逃跑。于谦立即命令石亨等领兵追击,又命城楼的火炮手对准敌营猛轰,瓦剌兵又死伤上万人,残军仓皇退却。

京师保卫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二十二日,于谦派遣孙镗、范广等率兵两万,追剿瓦剌军残部。二十四日孙、范大军追击并打败敌军于固安。宣府守将杨洪率兵两万,击败瓦剌军于霸州,擒获敌军将官阿归等48人,夺回所掠人口、牲畜数以万计。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残部退出塞外,京师宣布解危。

夺门之变波澜起清白声名后人知

于谦督战九门,击退了瓦剌军大规模的侵略,粉碎了也先阴谋夺取北京的计划,扭转了明朝的危急形势。朝廷论功行赏,晋升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仍掌兵部尚书事。于谦辞让道:“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他又着手整顿军队的编制、布防,操练和调动兵力和部署营垒,着重加强保卫京城的力量。他首先抽调辽东、宣府的部分兵马来到京师,把镇守宣府多年的名将杨洪、镇守居庸关有功的罗通调到北京,命他们管理京营部队的操练。同时,调大同总兵郭登率部队到北京增援,北京的防务力量得到了加强。接着,于谦奏请代宗,派遣佥都御史肖?等镇守保定、河间、真定各府,派刑部侍郎耿九畴去南直隶整顿江南江北各卫所军政,并安置各处流民7万余户在凤阳等地,从事屯耕。然后,派顾兴祖、刘安、刘聚等率兵修筑北边关塞要隘。他推荐左都督朱谦去镇守宣府、佥都御史王殇镇守居庸关。于谦周密的部署,使得朝廷的防务日臻牢固。

景泰元年(1450)正月,也先因挟英宗捞不到好处,加上蒙古族发生内讧,便欲与明朝缓和关系,来信要求明朝派大臣迎接英宗还朝。廷议提出派遣使臣北上,但代宗对此事并不积极。大同参将许贵急着与也先议和,于谦批驳他道:“非我们不欲议和,实则敌寇无诚意,何况也先是我们的不共戴天之仇,根本不可和。贵为介胄之臣,而急于求和,显示怯懦,依法当诛。”大家知道代宗器重于谦,他这么一说,边将便人人坚持战守。七月,也先又派五人代表团到京师请和,吏部尚书王直等提出可与也先议和,迎归太上皇,以免再起战端。

代宗心下不满。因为英宗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自己是临危受命,如果英宗真的返京,结果难以预料,他说:“朕非贪大位,只是当初你们推立我即位,而现在又这样纷争,究竟为何?”这句话问得众臣无法答对,于谦从容不迫地道:“大位已定,谁敢妄加评论!也先来使求和,实为缓兵之计,战备不能放松。”代宗深为赞同。

然而,也先既然派人求和,英宗还在他们手里,不派人是不合适的。于是,一番争议后,以礼部右侍郎李实为正使,大理寺少卿罗绮为副使的使团便与来使同往。李实等走后,蒙古瓦剌部的脱脱不花可汗也派人来请和,明朝又遣右都御史杨善等前往。一年以后,明英宗随杨善从也先营地回到了北京,被安置于南宫。

英宗回来以后,明朝一时出现了两个皇帝,政治上产生了一些混乱。礼部尚书等提出,景泰二年(1451)正月初一令百官朝太上皇,代宗不许。这种尴尬的局面,使于谦受到强大压力。他忠实地拥戴代宗,而代宗废英宗之子,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又使他感到愕然。事也有巧,代宗之子被立为皇太子一年半便死去,此后再也无子。于谦一再提出立英宗之子为皇太子(此人就是后来的宪宗),但是代宗不愿,一直以自己春秋鼎盛,今后不愁无子为由一拖再拖。而此时石亨等人认为与其立英宗之子,不如直接请太上皇复位,可以从中邀取功赏。于是一场以石亨为首的拥立英宗复辟的政变,便在暗中开始酝酿了。

景泰八年(1457)正月初,代宗一病不起。他召石亨到病榻前,嘱其代行郊祀之事。石亨见皇帝病情严重,预料将有不测。他出来后立即与都督张轨、太监曹吉祥商议迎接英宗复辟的事宜。他们去找太常卿许彬,许彬以年老推辞,但建议可与徐有贞商量。徐有贞曾因主张南迁被于谦指斥,声誉扫地;石亨当初虽蒙于谦从诏狱中释放并委以重任,但后来又在守御等方面渐渐与于谦有了分歧。徐有贞煽动道:“太上皇过去北狩(隐指也先兵俘英宗北去),不是游畋,实为国家。何况天下尚未离心,今帝置之不理,另求他人即大位,实在令人莫解。如公等所说,南宫(指英宗)亦知否?”石亨等道:“一天前已经秘密报告。”徐又道:“必须得到来自太上皇方面的赞同。”

正月十六日晚,几人再次聚会,徐有贞当场提出:“事在今夕,不可失。”正在此时,得报边境有警,徐有贞道:“要利用此机,以备非常为名,派兵进入皇宫。”石亨、张轨表示赞同。徐有贞与石亨等约会赞同政变的数名文武大臣并太监曹吉祥等,收各门钥匙,天亮之前,开长安门,放进1000多名士兵。宫内卫士听石亨讲士兵进宫是为了加强宫中守卫,就没再留意。之后,徐有贞又把门锁上,隔绝了宫内外的往来。20世纪60年代京剧《于谦》戏单

当时,石亨等怕政变破产。徐有贞道:“事已至此,切勿退缩。”他领人去南宫,但南宫的钥匙在代宗处,无法开启,叩之又不应。这时,他又听到远处隐隐有开门声,心中更是紧张,认为事不宜迟,成败在此一举了,于是下令把大木悬起,用数十人举其撞门,又命令勇士逾墙而入,里外联合,终于打开了宫门。石亨等入见英宗,徐有贞说了一句“请陛下登位”。然后连推带拉,让英宗登辇。进宫后,大家把英宗推上了奉天殿。这伙人又把御座从殿隅推到了中央,并命人马上站班朝贺。英宗于是再次成为了皇帝。

十七日清晨,景泰朝的百官照常入宫等候皇帝视朝,一进去,就听到殿上钟鼓齐鸣。众官正在疑惑,这时徐有贞出来向他们宣布:“太上皇复辟了!”百官不胜震骇,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就班祝贺。病中的代宗听到钟鼓声,非常惊讶,问左右:“于谦何在?”当知道英宗已复位,他无奈地说:“好!好!”

次日,复辟的英宗首先下令逮捕于谦以及拥护代宗的重要臣僚。政变的主谋徐有贞,从副都御史一跃至翰林院学士值内阁,主管机务,后又晋兵部尚书。徐有贞得势以后,就欲立即杀死于谦。前议立英宗太子时,大学士王文曾主张迎立襄王世子。这时,徐有贞就指使言官劾王文立藩之议,连带诬蔑于谦。经过一番核查,但是没有找到什么证据。徐有贞仍不放过,说“虽无显迹,也有是图。”王文无比愤怒,据理辩论。于谦冷笑道:“辩什么?无用。他们是不管事实有无,必定让我死!”

但英宗对处死于谦之事一直犹豫,他对复辟的众臣道:“于谦过去还是有过功劳的。”徐有贞上前恶狠狠地说:“不杀于谦,今日之变何以能说是师出有名?”至此,英宗意决,将于谦及王文等皆斩于东市,妻子戍边。

于谦墓就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让这位保住了大明江山的赫赫功臣含冤而逝。被官抄家时,于谦的家中仅有书籍及御赐的蟒袍、剑器等物,竟无一分余财。后来西北有警,有人道:“若于谦尚在,必不致如此!”

直到弘治二年(1489),孝宗才为于谦雪冤,追封他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年间,改谥“忠肃”。

于谦一生,无论文治武功,都卓有成就。特别是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更让他声名远扬。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力排众议,只保社稷。但那场政治风波,却让他成为了冤魂。后人泣血,鬼神夜哭,怪只怪明英宗无能,徐有贞奸佞,让这一千古奇冤,在历史舞台上上演。虽说日后昭雪,也救不回那一颗忠心。但这正应了于谦那句千古名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类推荐
  •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本书讲述的是电影《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父亲王云阶及母亲的故事,1948年,根据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流浪记》而改编成的电影上演后引起了极大轰动,在影片中饰演三毛的王龙基红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天才童星”。王龙基的父亲王云阶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他为40多部电影配写的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王龙基除了外形极像漫画中的三毛外,更重要的是他幼年时的贫困生活赐予了他和三毛相似的经历和一样的倔强性格。他的表演充分地展示了三毛身上的那种善良、机智、坚毅、乐观、幽默、勇敢、天真无邪和嫉恶如仇等可贵品质。
  • 拿破仑(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拿破仑(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黄兴自述(全集)

    黄兴自述(全集)

    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黄兴自述(套装上下册)》以黄兴一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结合黄兴的自述,条分缕析地探讨黄兴一生行事、思想发展的轨迹及有关事件,图文并茂,相互映衬,广大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看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黄兴形象。
  •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是百年前辛亥革命时山西起义的重要领导者,起义于十月二十九日以突击形式攻击山西巡抚衙门,一举成功,遂推选其任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而且,在风云变幻的民国历史上,阎锡山始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 张学良身影集

    张学良身影集

    本书图文并茂,真实记录了张学良将军的世纪人生。全书在颂扬张学良将军丰功伟绩的同时,对其坎坷、曲折而又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国人生、家庭生活、人格魅力、兴趣爱好、与祖国大陆亲人朋友的交往、长寿原因、定居夏威夷原因、未回大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均有详尽的阐述。
热门推荐
  • 步步惊凰

    步步惊凰

    作为四海八荒唯一一只五彩神凤,凤妩向来活得恣意。只是再恣意的生活也有被打乱的一天。比如,凤妩鞠躬尽瘁的养了夙渊这个小祖宗三万年,然后夙渊这个小祖宗吃里扒外的被天后家的小凤凰勾走了。三千年后凤妩出关,面对失去凤丹的三公主,出现动荡的天柱结界,以及不知所踪的夙渊仙君……当一层层迷雾揭开,三千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真相又是什么?
  • Westward Ho

    Westward H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龙门事务所

    龙门事务所

    龙门正一派弟子诚甫成立的一个针对鬼怪的事务所,事务所里高手多多,更有神兽助阵…………
  • 细微的声音(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

    细微的声音(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

    从一定程度上说,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回忆,只要有意境、氛围,回忆会像羽毛丰满的鸟儿一样,四处飞翔。这个时刻是美妙的,而这个美妙时刻的到来却是那样的曲折而不可预见啊。最后,回忆便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就像经过树隙过滤的阳光一样,似乎唯有斑斑点点,它才可显示出自己的沁人心脾与摇曳多姿。
  • 七夕

    七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改变一生的120个启示

    改变一生的120个启示

    本书生动讲述了120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生启示,从不要追求完美、积极调整情绪、从工作中寻找乐趣、轻松赚钱、淡泊名利、学会花钱、享受快乐、品位幸福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正确认识财富与幸福以获得快乐人生的实用方法。
  • 如聚如怒

    如聚如怒

    天下苍穹,争霸大陆——从小便天赋失常,无法踏上武修之路——记忆丧失,只能靠自己一步步探索——救下麒麟圣兽,与五大神兽签订契约——记忆逐渐恢复,报千年之仇——纵横天下,唯我独尊——量它界阶势力也不敢阻挠我半步——
  •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真假郡主

    真假郡主

    她是先皇最小的女儿端凤公主和驸马皇甫大人唯一的女儿,她是先皇最疼爱的外孙女,她是当今皇上视为亲生女儿的郡主,她拥有着所有女孩梦寐以求的一切,但是却在襁褓中就被人掳走,但却于翌日又归还……十七年后,郡主病重,众多御医均束手无策,却在一个神秘人的手中不药而愈,但是康复后的郡主却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是以前的郡主,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源于一个天大的阴谋……
  • 首席的强娶豪夺:离婚365次

    首席的强娶豪夺:离婚365次

    【完结】结婚前一个月,她和一个陌生男人有了纠缠。“你的味道很好,不如我们继续深入‘交流’一下?”几天后,她被逼在昏暗逼仄的电梯一角,男人英俊不凡的面容噙着意味不明的笑。她屏住呼吸,“我马上就要结婚了,到底要怎么做你才能放过我!”“你有两个选择。”男人竖起两根修长的手指,桃花眼中闪过一丝邪气的笑容,“一是不结婚,光明正大跟我在一起,二是结婚以后,背着你老公跟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