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造就现代中国人的重要内容,要因势利导,给传统美德赋予现代内容。如,使“自强刚健”的民族精神,为乐观进取、开拓创造的品质提供营养;“与人为善、礼貌谦虚”的行为习惯,为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典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处理现代经济生产中的义利关系提供依据;爱国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为现代意识提供导向。在德育实践中,使传统美德这个根,结出现代之果。
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同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又一规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与人的社会化同步,是指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受教育者不同年龄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对应的内容和方法,使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明确社会角色,履行所承担的社会义务。要使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与目的性相一致,产生良好的教育实效。
(一)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猛发展阶段,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规律性。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迅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观察由片面到全面,思维由具体形象逐渐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易动感情,富于想象力,心智逐渐趋于成熟。这个时期,正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时期,也是世界观由萌芽到初步形成时期,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受教育者的心理,包括品德心理发生许多变化,独立性明显发展,自我意识增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都有所提高。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必须考虑这些变化,掌握、适应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增强针对性、科学性,提高工作实效。
(二)遵循人的社会化规律,增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指人的生物和生理特征。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自然基础。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孤立的、自在的自然属性,而是受社会制约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逐渐改变着人的某些生理活动和机能。”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的基础。人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社会属性。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置身于人和自然关系为基础,并由相应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社会的人。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实践和接受教育中实现的。
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教育过程是使一个自然属性的人转变为能够掌握一定社会文化,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因此,教育过程不但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的社会化的规律。
(三)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同步人从一诞生就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婴幼儿时期,最初接触的社会关系是最简单的家庭关系;童年和少年时期,从家庭走向学校,接触的社会关系由亲子关系扩大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时不同程度地接触社会关系,青年时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接触到的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的次数和频数不断增多。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社会关系的顺序依次是: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地缘关系、环境关系、政治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这些关系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
教育过程应该是与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和社会化的过程同步的。(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养成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与学生依次接触的社会关系相对应。(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据此构建传统美德体系框架,排列德目顺序。其框架应是:家庭伦理、学校伦理,社会伦理、环境伦理、职业伦理、政治伦理。其德目顺序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爱护环境、敬业尽责、开拓进取、见利思义、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3)对德目体系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小学以家庭伦理和学校伦理为主,社区伦理和环境伦理为辅。方法上以讲故事为主,并配合以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教材和音像材料。初中以学校伦理和环境伦理为主,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为辅。方法上以讲名言警句为主,并配合以音像资料和讲演参观等实践活动。高中以职业伦理和政治伦理为主,社会伦理和学校伦理为辅。方法上以讲哲理为主,并配合以讲演、讨论、参加考察等实践活动。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外部条件作用下促使受教育者内因转化的过程,也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转化的过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也是如此,它的规律具有一般德育过程的共性,同时,它又区别于一般的德育,因此它有自身的个性。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以知为开端,促进知、情、意、行相应发展提高,相互作用传统美德的形成与一般思想品德形成一样是知、情、意、行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结果。一般德育过程可以有多种开端,根据社会情况、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不同条件,选择有实效的最佳切入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却必须以明知为开端,进入教育全过程。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涵概的内容,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甚至有片面或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这就影响到情、意的形成和行的产生,缺乏传统美德实践的动力。明知晓理,清除社会认同对受教育者的消极影响,认识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传统美德意识,在传统美德的实践中,养成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是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形成美德的过程受教育者传统美德的形成不是接受教育和环境影响的消极产物,是主体参与社会交往、实践活动的结果。
1学生是青少年的社会角色,学习生活是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学生可以在校园内、课堂上,学习掌握社会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行为习惯。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严格讲还不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者要在处理好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同时引导他们到广阔的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
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希望工程”、各种志愿者活动,到社会中去汲取传统美德营养,提高认识、丰富感情、磨炼意志,形成行为习惯,构建自身的传统美德。
3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活动,集体性非常强。集体中的正确舆论是一种教育力量,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基本环境。以学习活动为主的班集体,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少年的共青团、少先队,都是我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阵地、途径和力量。
在进行教育时,应寓传统美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中,寓传统美德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寓传统美德教育于集体活动中,调动受教育者社会交往与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促进传统美德的形成。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转化过程受教育者传统美德的形成,教育是外部条件,是不可缺少的。把教育转化为思想品德必须依靠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否接受教育或接受到什么程度,总是由他们当时的思想认识、心理状态所决定的。所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运动朝着积极方向转化,是实施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
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表现如下3方面:
1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2道德认识上的数量、质量各自间的差异矛盾;3道德构成因素知、情、意、行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运动向积极方面转化,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长善救失,一分为二地对待受教育者,发扬其自身优点,克服缺点,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使其思想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提高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的质量。
第二、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的实质就是受教育者用正确、先进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对自身错误、落后的思想观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否定,从而进入一个新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主体参与的能动性。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育者的工作,但又不是教育者所能代替的。在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只能因势利导,把教育能量转化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力量。
第三、不断提高受教育者在传统美德修养中的自我调控能力。道德修养的调控是一种心理机制,能力的高低是由道德认识的高低、生活经验的积累、道德实践活动的多寡所决定的。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向上的道德修养心理,在长期不断地反复道德实践中,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使其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沿着积极方向发展。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过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方向一致的影响过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同于中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它根植于社会中,有广泛的社会性,这就决定这种教育的社会性。另外,人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社会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离不开受教育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在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必须认识到这种社会性,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必须施加方向一致的道德影响,促进受教育者传统美德的形成。
1要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和主导作用,按照德育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校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但它却可以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使受教育者按社会需要方向发展。所以,学校在各种影响中具有主导作用。无视主渠道和主导作用,学校就会放弃职责,使教育处于软弱无力的情况中。
2重视家庭教育在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辅助作用,使家庭与学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施加方向一致的影响。首先,要克服家庭教育的片面性,树立正确全面的家庭教育观;其次,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道德风貌影响子女;再次,从身边事情做起,耐心细致训练子女的道德行为。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培训、提高家长们对传统美德认识,讲解传统美德内容,交流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
3开展社区教育,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净化社会环境,挖掘社会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中。
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既管课堂内外,又管校园内外,把实施教育的主动权控制起来,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积极因素的作用,又要善于抵制来自各方面的消极影响,对受教育者施加方向一致的传统美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