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89000000034

第34章 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1)

新中国政治通俗剧中的女性形象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

曲春景张霁月曲春景,上海大学教授;张霁月,上海大学博士。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人通过对好莱坞通俗剧的本土化移植,使通俗剧成为一种“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与本民族群众的生活风俗、伦理道德、文化积累、欣赏习惯相适应”夏衍:《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序言,《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的文化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伊始革命启蒙压倒一切的语境中,电影以政治通俗剧的形式,配合刚刚获得政权的主流意识,实现对旧有意识形态的改造。缘于电影是一种最通俗、最浅显、最感性、最有利于革命意识形态启蒙与道德训诫的美学形式,“文革”前“十七年”的电影创作,借助传统文化以言说无产阶级革命等现代性话语的现象极为突出,特别表现在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借用与改造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形成了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宣传为目的的政治通俗剧,以维护新生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流传千年而不衰的“相夫教子”的故事,其中的女性不管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或者能文或者为武,都是民间瓦肆画栏中人们最关切的对象和最喜爱的人物。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她嫁入杨家后相夫教子,支持丈夫镇守边关,还组织儿孙们习武,教育他们忠心报国。又如被编入《三字经》中广泛传唱的孟母教子精忠报国的往事,《木兰辞》传颂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抗敌保国不求回报的故事等等。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其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为女性建构“家”与“国”的想象关系,即国家需要时能舍家保国,如故事中替夫出征、替父从军,建立忠君报国的志向和信念。其二,为女性安排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秩序和自己的位置,即以忠君报国为宗旨相夫教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等。这些以女性为主的故事,其叙事意图非常明确,即在“家庭”成员之间建构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以忠君报国为核心的伦理观;或者说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意识形态基础。这些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相夫教子的故事,在历经千年的诉说中,已经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诸如此类的人与人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等级观念深入到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尤其是通过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如诗文、说唱、戏剧等的世代传颂,统治阶级需要的等级观念已变为民众的自觉意识,并在民间形成稳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民众已经学会用统治阶级的观念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和管理自己。另外,这些故事都明确显示出女性在家或者在外的地位:这些女性不管有多大的能耐,比如她们在战场上都是独当一面的英雄,但均是替夫或替父出征完成忠君报国的大业,都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和替代品出现的。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只能浸润在男权话语和统治阶级的规范之中。

自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大陆电影,作为新政权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表征系统,以其普及性和接受层次的广泛性参与了对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理念的宣传,并且以政治通俗剧的形式承担了对新政权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但是,几千年形成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封建等级观所形成的意识形态传统,已经深入意识的肌理而坚如磐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等现代理念如果想要在本土落脚,必须借助传统意识形态中某种被人们认可的观念的带入,才能逐渐被大众接受。政治通俗剧,正是通过对传统女性特别是她们已经深入人心的相夫教子故事的征用和改造,很快在民间实现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封建观念及相关意识的转换。

新中国政治通俗剧中的女性形象,如芳林嫂(《铁道游击队》,赵明,1956)、赵一曼(《赵一曼》,沙蒙,1950)、吴琼花(《红色娘子军》,谢晋,1960)、韩母(《洪湖赤卫队》,谢添、陈方千、徐枫,1961)、李奶奶(《自有后来人》,于彦夫,1963)等,都是观众喜欢和认可的人物。这些影片,都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把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现实的想象关系,直接转换为传统女性生存和成长的真实条件,并让观众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接受,认可影片对现实世界的想象性表征,即把影片建构的这些女性与实际存在的想象关系作为现实生活本身接受,从而,将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传统妇女对翻身的向往、参加革命后获得新生的经历一类对无产阶级、革命、翻身、新生等现代观念的形象演绎,在观众的接受中转换成观众自发的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至此,女性角色与实际存在状况的想象性关系,被观众作为真实接受。因此,“十七年”中国电影中对女性形象及其成长过程的叙事,从观众接受的客观效果上说,带有某种“把想象当真”的神话功能。而这种接受效果,一方面受益于创作者对传统话语的征用和改造——把传统女性“相夫教子”故事中包含的君臣夫妻关系转换为阶级关系和党群关系,另一方面,受益于苏联电影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把社会主义理念隐蔽在现实生活的细节中,从而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形象。正因为它真实可信,观众才会把这种主观建构的人与现实的想象关系当作自己处身其中的真实生活状况而接受;也正是这种把想象当真的接受效果,使“十七年”中国电影完成和实现了对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

但是,在其结构功能上,这些影片仍然沿袭着传统故事中男权话语借用妇女身份讲述自己意图的模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只作为阶级成员或者说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出现,其角色承担的是“阶级对抗”的重任,而不是对“性别抗争”的表达;或者说,正因为承担了建立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任务,才必须保持传统的被民间社会认可的、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身份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深刻地受到政治的影响。女性形象的塑造,被纳入意识形态规定的框架之中,电影从个体话语转变为国家权力话语,成为建构意识形态的工具。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艺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在革命队伍初创时期,就开始用快板书、漫画、秧歌剧等简单的文艺形式鼓舞士气。,而在所有的文艺类型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列宁早在1907年就发表了关于电影的言论。电影刚出现时受到资产阶级的轻视,被认为是“廉价的市场上的杂耍”,列宁却意识到电影的宣传力:“当群众掌握了电影时,并且当它掌握在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手中时,它就是教育群众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参见[苏]伯恩奇·布鲁叶维奇:《列宁与电影》,徐谷明译,《电影战线》,1927年,第3—4页。。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党就成立了“延安电影团”。1949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电影艺术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与普遍的宣传效果,必须加强这一事业,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及在国际上更有力地进行我党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宣传工作。”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4—5页。新中国电影不再具有商业和娱乐性质,而是担负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任务。正如阿尔都塞所讲:任何阶级要想长期掌握国家政权,就必须同时掌握“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并在其中行使权力。[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参见[斯洛文尼亚]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十七年”中国电影以政治通俗剧的形式出现,把意识形态的说服机制隐匿于电影文本的深层结构中。影片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肯定革命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对现实生活的新秩序给予肯定和维护。

其次,中国社会中女性受压迫最深、吃苦最多,因此要突出阶级解放的政治主题,最有代表意义和典型价值的叙事莫过于她们在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经历,于是许多电影就有“痛说革命家史”的桥段。《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向洪常青诉说父亲被南霸天害死、母亲被打残;《洪湖赤卫队》中,韩母在牢房告诉女儿韩英彭霸天强占茅房撕破渔网;《自有后来人》中,李奶奶痛陈李铁梅亲生父母在大罢工中被军阀杀害。刚走进新中国的百姓大都有着受剥削、受压迫的切肤之痛,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的诉说,容易令观众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毛泽东也把“诉苦”看作战前最有力的思想动员,深知仇恨心理足以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继而转化为参加革命的物质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中国革命的成功正是依托劳苦大众压抑不住的悲痛和愤怒。

再次,从意识形态宣传者的角度来看,建国之初,广大社会及民众还浸润在旧时代传统意识形态构筑的汪洋大海之中。如何用现代观念取代旧意识,如何调动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是新政权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女性从不理解革命到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的过程无疑最具示范性,影片对其“成长”的心路历程给予的想象性安排,成为值得推崇并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成为观众现实生活经验的参照与仿效。同时,电影中革命女性形象始终充满着坚定、乐观、向上的精神,可以抚平观众迷茫、不安和焦虑的消极情绪,令他们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实际上,即便是真正的革命者也会有信念受阻的体验,但电影必须以绝对的信念和肯定给受众以鼓励和勇气。正如齐泽克指出的:“这一内容——无论‘正确’还是‘错误’(如果正确,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更好)——只要在涉及社会控制(‘权力’、‘剥削’等)的某种关系时以一种固有的、非透明的方式起作用,我们就正好处在意识形态的天地当中:使得控制合法化的逻辑真正要行之有效,就必须要保持在隐蔽状态。”[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幽灵》,方杰译,参见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第7页。因此可以说,意识形态往往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电影讲述的故事与表达的内容是虚构的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成功地遮蔽了它的虚构性,以其形象的真实直观而被观众广泛接受认可,并达到加强意识形态的真正目的。譬如赵一曼是中国革命史上真实存在的革命烈士,后来据难友回忆,她被捕后在狱中十分思念自己的女儿;电影《赵一曼》中这一场景被置换为向难友们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经过意识形态剪裁加工的“典型化”叙事,有效地彰显了革命话语,在放映的过程中产生了真实状况达不到的效果。

最后,新中国电影深受苏联影响。当时我国一方面把苏联奉为学习的“老大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5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分歧。直到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两国关系才实现正常化。,请苏联专家来指导电影创作与拍摄,一方面派电影人去苏联学习。在参与形成中国“十七年”电影个性特质的种种历史合力中,苏联电影作为主要的外来影响源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苏联电影《夏伯阳》(1934)中的阿娜、《丹娘》(1944)中的卓娅、《乡村女教师》(1947)中的瓦尔瓦拉、《青年近卫军》(1948)中的邬丽娅等女性形象,都对“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女性形象塑造影响很大。

总之“十七年”政治通俗剧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将社会历史叙事转化为对现实政治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表达,并用以弥合当时社会的实际存在状况与主流意识要求之间的罅隙,形成影像故事与真实存在的“互文”效果。传统故事在“十七年”政治通俗剧里成为构筑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以其示范性确证现实秩序的合理性,以其想象的在场性发挥政治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功能。

在革命启蒙压倒一切的语境中,中国历史上“相夫教子”的叙事被“十七年”电影重建,产生了一批以实现意识形态宣传为目的的政治通俗剧。这些电影往往将女性询唤为主体,并充分利用其最底层的身份地位,表现出对革命的强烈愿望。但是,这类影片中她们只有对阶级压迫的反抗,而没有对性别地位的不满。

首先,这类影片形成比较明显的叙述模式,即那些在民族/阶级压迫中艰难度日的女性主人公,在男性/共产党的引导与拯救下最终走上革命道路。这一模式成了新中国政治通俗剧的基本叙事机制,在“十七年”电影中反复出现,很多影片用它组织情节、推动叙事发展。吴琼花(《红色娘子军》)最初的反抗、逃亡都没有成功,只有在男性/共产党洪常青的拯救和引导下才获得成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周莲(《革命家庭》,水华,1960)是一位没有文化的农家女子,嫁给共产党员江梅清后,在丈夫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这种女性“成长”的叙事模式,充分体现了通俗剧类型化、模式化的特点,与其说这种叙事策略源自通俗剧自身的美学特点,不如说是新中国革命启蒙压倒一切的政治话语的需要。无产阶级革命观从女性的“成长”经历中获得了指涉,体现出对大众的“救赎”意义;也为刚走进新中国的人们树立了榜样,达到“要想改变命运只有投身革命”的叙事目的,进而折射中国革命如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以及一支衣衫褴褛的工农武装从“星星之火”到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可见“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往往会透显历史的某个横切面或某段发展脉络”洛枫:《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其次,女性的个体意识在影片中消融,被纳入民族/阶级解放的宏大话语体系。女性成为被压迫阶级的象征和隐喻,这种换喻指出,个体的悲剧命运不是某个人造成的,而是阶级压迫带来的苦难。女性个人的恩怨情仇一劳永逸地从因果关系链条上滑落。芳林嫂(《铁道游击队》)的丈夫是个铁路工人,被日本鬼子害死;冯大娘(《苦菜花》,李昂,1965)的悲剧命运皆源自恶霸地主王唯一霸占了冯家仅有的一亩地,还将其丈夫冯仁义打死。后来芳林嫂和冯大娘都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有着压迫天性的阶级,于是她们就带着民族仇、阶级恨投身革命。“十七年”政治通俗剧设定了女性从客体走向主体的路径,这条解放道路的本质不是为个人报仇,而是作为民族和阶级的反抗。人物之间的关系被阶级归属所划分,使得两者之间的殊死一搏成为不可避免的必然。这里,女性个人的家仇显然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民族/阶级间的对决亮剑。

同类推荐
  • 包豪斯理想

    包豪斯理想

    本书中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威廉·斯莫克阐述了包豪斯的设计主义如何对当代艺术,不论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方面,还是在工业设计、现代美术方面所造成的影响。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讲述了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看名画的眼睛

    看名画的眼睛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先生,他曾留学巴黎大学附属美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曾任东京大学美术史研究室教授、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现任日本西洋美术财团理事长。出版有《日本近代美术史论》《日本近代的美意识》《西欧艺术的精神》《19-20世纪的美术:东西方的相遇》等著作和译作近百部。译者范钟鸣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1986年赴日,1989年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邀请赴美从事艺术创作交流。现为职业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译著有《日本美术尚未诞生》等作品。
  • 流行音乐之旅

    流行音乐之旅

    音乐与流行、欧美流行音乐之旅、中国流行音乐之旅三大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音乐、流行音乐、经典音乐等,其中还有一些经典的音乐赏析,供读者赏析参考。
  •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与主要机构。包括历朝中国历代音乐发展演变历史,包括宫廷音乐、民歌民乐、礼乐制度等、古代音乐机构、学校,并简单介绍古代音乐名家伯牙、师旷、李延年、嵇康、苏低婆、万宝常、李隆基、李龟年、姜夔、朱载育……
热门推荐
  • 无相有象

    无相有象

    这是一座仙山,附近的人们一直流传着山上神仙的各种事迹。当然,即使那些喜好吹嘘的人说自己见到过神仙,并且吹嘘的有鼻子有眼,其他人也是不信的,只是当作饭后的消遣吧了。山脚下有个村子名叫三士庄,村中有三大姓,张、李、陈。这三家世代单传,几百年来从没有哪一家生过两个儿子。三家世代单传,世代交好,没有壮大,也没有没落,所以三家也一直就三户。宅子随着时光流逝也是修修补补的维持着原貌,从没有重新翻盖过,显得古朴沧桑。可是这种维持几百年的现象在十七年前终结了,当时张家的孩子出生时天现异象,电闪雷鸣,有人说云中有金龙出现,有人称见到了一个大火球坠入了张家,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 穿越之凡女为王

    穿越之凡女为王

    迷迷糊糊穿越,懵懵懂懂被一条巨蛇选中!什么?要做女王?你们不要开玩笑,我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可做不来那些政治上的东西!你们就饶了我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豪门劫:女人最痛

    豪门劫:女人最痛

    找份好工作然后找个大款嫁了是她的人生目标,为了忘记旧爱带来的伤害,她选择相亲,在一次醉酒后,她竟然跟个陌生男人发生关系,还弄出了人命……他身边美女如云,竟为了个女人而日夜失神,女人,他大把,唯独这个女人他不能放过。……嫁入豪门,山鸡变凤凰,令人百般羡慕,没想到是万劫不复的开始……妒忌、猜忌、阴谋……让她失去所爱。爱恨纠缠,折磨着他的心身,误会和误信他人谣言,他给了她一张离婚协议书,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是他给了让她依靠的肩膀,爱过、恨过、伤心过、绝望过……一段爱恨交错的感情最终何去何从,……刚开不久的读书会:186117267,欢迎各位加入!喜欢小迷的劣作就点一下收藏,嘻嘻!求荷包,求花花,求各种......
  • 辞世

    辞世

    本书讲述因为一起重大科学实验的事故,一群将死的凡人穿越阴间的离奇故事。
  • 7日熟络:跟上司打交道:7日职场炼金术丛书

    7日熟络:跟上司打交道:7日职场炼金术丛书

    上司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想要有所作为的员工必须要“管理好”自己的上司,正如上司必须管理好自己一样。员工不一定非得被动的接受上司的命令,也不一定非得符合上司的期望。反过来,他们与上司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共同的目标!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选取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二十余篇,展现了英杰为人称道的英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故事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同时配有精美的插图,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适宜小读者阅读。希望这本小书能受到小读者的喜爱,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得到启迪和收获。
  • 冷清医女:妖孽王爷欺上瘾

    冷清医女:妖孽王爷欺上瘾

    白虎国宰相府欧阳情天生痴呆,受尽所有人的冷眼。最后一尸两命,带着腹中胎儿,命丧黄泉。再次睁眼,她腹黑高冷,敛尽一切天真善良。宫殿浮华背后,她巧笑嫣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她成了名动天下的无双医女,惹来无数羡慕妒忌恨,众人更是对她百般挑剔,万般刁难。她依然云淡如风,轻松以对。姨娘恶毒?不怕,她计谋百出,灵活周旋,且看她如何将其整的哭嚎连连。姐妹陷害?不怕,她反将一军,将计就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要她好看。重活一世,她翻身做主,再也不被那些恶人所控!原本一切都在运算中,却没料到,她会遇上一只极度难缠的妖孽狼君。此妖孽狼君武功高强,腹黑邪魅,阴险狡诈:“乖乖跟为夫洞房吧……
  • 陈小若的传奇人生

    陈小若的传奇人生

    在这个结婚需要门当户对的时代,在这个需要钱权势才能保护好在乎的人的时代,陈小若,一个出身贫寒的草根,如同一头老黄牛般痴痴不倦的吸收着这个时代的养分,然后以一种君王的姿态,厚积薄发般的将所有敢于阻挡他前进的人挑翻,宣告这个世界,是属于我的。
  • 航空霸业

    航空霸业

    他,一个家住机场附近男孩,虽然每天能看到天空纵横的飞机,却被父亲告知,因为贫穷,也许这辈子也坐不上飞机。男孩对父亲说:爸爸,我将来有了钱,就给您买一架自己的飞机。二十年后,举世瞩目的国际航空博览会上,各式飞机如万千雄鹰展翅,穿云破雾,直上九天,纵横交错几乎遮蔽太阳。长大成人的男孩在天空下,扶着年迈的父亲说:爸爸,那是我们的,那都是我们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本书建了几个群,对小说有兴趣的朋友欢迎进来一起聊天探讨。群号:16324525,4622940,7997008,8292261,5578422,19344661,进群里请加说明《航空霸业》,谢谢支持。)
  • 萧秋

    萧秋

    谨以此文献给远逝的过去。说再见久违的校园苍茫曰无奈徘徊于碧海晴天言未来梦中之流光飞舞道人生银河中转瞬即逝叹现实星空下萧凉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