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被大司空宋弘推荐做议郎给事中(官名)。桓谭善于弹琴,刘秀非常欣赏他弹的曲子。宋弘得知后,很不高兴,听说桓谭从宫中出来,宋弘就穿上公服,坐在大司空府中,派官吏去召桓谭前来。
桓谭到了,宋弘不让他坐下就责备他,说:“你自己能改正过失吗?还是要我根据法律检举你?”桓谭磕头谢罪。过了很久,宋弘才让他回去。
后来,刘秀大会群臣,让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弹得颇失常态。刘秀很奇怪,就向他询问。宋弘从坐席上站起来,摘下帽子道歉,说:“我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以忠义之心辅佐君主,而他却让朝廷沉湎于靡靡之音,这是我的罪过。”刘秀听了,很是惭愧,一脸严肃地向宋弘道歉。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近守寡,刘秀和她一起评议朝臣,并暗中观察她的心意。公主说:“宋弘的威仪容貌,道德气度,没有人能赶得上。”刘秀说:“我正在考虑这件事。”
不久,刘秀召见宋弘,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刘秀对宋弘说道:“俗话说得好,‘地位尊贵了,就换朋友;财富增加了,就换妻子。’这不也是人之常情吗?”宋弘回答说:“我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就回头对公主说:“事情看来没有希望了。”
宋弘对待君主,能忠心辅佐,对待妻子,不重地位、容貌。真不愧是位君子。
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②。主忠信。无③友④不如己者。过⑤则勿惮⑥改。”
【注释】
①重:庄重,自持。
②固:固陋,学识见闻少。
③无:同“毋”,不要。
④友:作动词用,结交朋友。
⑤过:过错,过失。
⑥惮: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注重忠实诚信,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故事链接】
司马光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司马池很有学问,母亲聂氏也很有才德。
司马光的成才与他父母对他的家教是分不开的。司马光五六岁时,想吃核桃,就捡来很多核桃让姐姐帮他把皮剥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坚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划、手指掰都无济于事。如果用石头砸就容易连核桃仁一块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气地跑掉了。恰好一个仆人走过来,看到发呆的司马光,就过来询问。听完原因后,她把司马光带进屋子里,把核桃放进开水里烫一烫,然后用小刀一刮,核桃壳一下就掉了,她把一个完整的核桃仁交给司马光。司马光拿着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惊奇地欣赏着,正巧被走过来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问司马光:“你是怎么剥掉核桃壳的?”司马光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聪颖过人,前不久他还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于是就信以为真,说:“好弟弟,你究竟是怎样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马光只是兜圈子,不愿改口。坐在书房读书的父亲将屋外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脸就红了,低下头去。父亲要求司马光把核桃仁是怎样剥出来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司马光不得不老老实实地讲了仆人是怎样帮忙的。
父亲看到司马光没有撒谎,很满意,就告诉他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聪明就说谎骗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仅聪明,还要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父亲的教育让司马光受益终生。他后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政治家。
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慎终:慎重地对待父母的疾病死亡。终,人老为终,指父母死亡。
②追远:追祭祖先的恩德。远,血缘关系不亲近,此处指远代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虔诚地追祭远代祖先,这样做,自然会使老百姓日趋忠厚朴实了。”
【故事链接】
父亲死得早,蔡邕和母亲相依为命。小蔡邕非常好学,一有空就捧着书本钻研起来。可不幸的是,没过几年母亲也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卧床不起。蔡邕每天早上起来耐心地给母亲洗脸,然后扶母亲上厕所。
小蔡邕还学会了做饭。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是把饭烧糊了就是菜里忘记了放盐。但是没过多久,蔡邕的饭就做得非常好了。每次做好饭后,蔡邕都先喂母亲吃完,自己再吃。看着累得越来越瘦的儿子,母亲难过地说:“孩子,都是我拖累了你。”蔡邕却笑着说:“母亲,都是我不好,以前没有好好照顾您,现在您生病了,我应该好好照顾您,加倍补偿才对呀!”
又过了几年,母亲去世了,蔡邕用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埋葬了母亲,想到再也见不到亲爱的母亲了,他伤心极了。
不久,皇上听说蔡邕又孝顺又有学问,就请他进宫做了官。
做官后,蔡邕爱民如子,老百姓也都非常拥戴他。
温、良、恭、俭、让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注《论语》和《檀弓》都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从《论语·子张篇》中所记载的事来看,他并非孔子的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夫子: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敬称。古代敬称做过大夫的人为夫子。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司法长官),位同大夫,因此,他的学生尊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称老师为夫子,有时候也特指孔子。
④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⑤抑:还是,或是。
⑥温、良、恭、俭、让:温,温和。良,善良,平和。恭,恭敬,庄重。俭,节俭,俭朴。让,礼让,谦逊。
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能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他老人家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故事链接】
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孔融,从小就机敏过人,谦让有礼,而且修成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孔融四岁时,就很懂事,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吃,自己吃最小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关于孔融还有一件事情,使他更有名声了。
当时,东汉朝廷全由宦官把持着。有一个叫张俭的官员写了本奏折,揭发当权宦官侯览贪污受贿、霸占良田的罪状,请求皇帝查处。不料这个奏折落到了侯览手里。侯览就诬告张俭谋反。汉灵帝不明真相,下令逮捕张俭。张俭得到消息后,连夜从家里逃了出来,投奔孔融家——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
那年孔融十六岁,这天夜里,他听到有人敲门,就迎出门外,见是一位陌生人,就问:“先生,您找谁啊?”
“请问,这是孔褒的家吗?”
“是的,他是我哥哥,可是他外出办事去了。”
张俭一听孔褒不在家,心中非常焦急,不知该不该进去。孔融见来人支支吾吾,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什么难事,就谦恭有礼地笑着说:“先生不要为难,进来吧。”
几天以后,风声稍微松了些,张俭谢别孔融一家,离开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张俭在孔家躲藏的消息透露了。于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起来。
审判的时候,孔融和哥哥争着承认罪过。审判官第一次遇到这种情景,不知该叛谁的罪,就把他们的母亲传来。没想到孔母毫无难色,说:“我是他们的母亲,家里出了事自然由大人负责。请您叛我的罪吧!”
看到孔家母子三人争死的情景,审判官只好向朝廷报告。不久,皇帝的诏书下来了,孔褒抵罪,孔母和孔融释放回家。
自此以后,孔融的美名传播得更广了。他继续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大儒之一。
观其志,观其行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②;父没③,观其行;三年④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①其:代词,指代儿子。
②志:志向。由于古时父亲在世时,儿子无权独立言行,所以只能观察其志向。
③没:死去,去世。
④三年:泛指多年,表示时间长。
【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他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年不改变父亲所坚持的好的道德准则,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故事链接】
北宋时期,有位有名的大臣叫司马光。他虽然当了大官却依然平易近人,而且为官公正清廉,很受老百姓爱戴。司马光很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的环境里只顾享乐,不注重学习和道德的修养,经常对儿子司马康讲以前祖上的清贫生活,并告诉儿子:“虽然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但不要因此而瞧不起穷人,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才对。”为了教导儿子,司马光还给儿子写了许多家书,叮嘱儿子把清廉的家风传下去。
司马康谨尊父训,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但努力地学习,还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父亲去世后,他也做了朝廷的官员。司马康牢记父亲的教诲,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做了许多好事。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说:“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⑤由⑥之。有所不行⑦,知⑧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可行也。”
【注释】
①礼:儒家的一种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生活准则,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贵贱、长幼、尊卑的一种秩序。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与仁紧密相关,仁为主体,礼为功用。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道:上古贤明君王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方式和方法。
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⑤小大:名词,指小事大事。
⑥由:奉行,照做。
⑦不行:行不通。
⑧知:为了。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恰当最为可贵。古代圣明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故事链接】
西汉时期,成帝即位后,由太后临朝听政。很快,太后把哥哥王凤提升为司马大将军。
王凤很有野心,他虽然当了这么大的官,但是他仍然不满足,总想把朝廷的大权都揽在自己手中。没过多久,王凤就把自己的六个弟兄都提拔做了大官。兄弟几个仗着有皇太后作靠山,经常贪赃枉法,仗势欺人。老百姓怨声载道,朝廷里一些正直的官员也向皇帝告王氏兄弟的状。
成帝想治王氏兄弟的罪,太后得知后忙劝成帝说:“虽然他们做了些错事,但咱们总是亲戚啊!何必为了这些小事撕破脸皮呢?能睁只眼,闭只眼,过去就行了,亲戚间的和睦才最重要嘛!”成帝听了母亲的话就放过了王氏兄弟。
这下王氏兄弟更加无法无天了,他们又开始在朝廷拉帮结派,网罗党羽,甚至专断国权。
虽然许多大臣都上书成帝要除掉王氏兄弟,可成帝却总是碍于面子,又听从太后的告诫:和为贵,也就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几年后,终于导致外戚王莽夺位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