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小学教育中,老师很少给孩子定一个标准的答案。比如说,植物课上,老师端出来一盆植物,让大家谈谈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有的孩子会站起来说他喜欢这棵植物的叶子,然后开始描述自己对叶片的认识;有的孩子会讲到植物的功能,比如说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还有的孩子会告诉老师,他为这株植物做了一首诗……可以说,对于同一个问题,老师得到的答案常常是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啼笑皆非。
但是,老师绝对不会武断地判断谁对谁错,更不会直接评论孩子哪里说得对,哪里说得不对。相反,老师会在孩子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继续深入地进行探讨,然后讲出更多更好的看法。
在我国,很多家长与美国教师的做法正相反,相比较美国教师做的“律师”,他们更热衷于当“法官”,对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进行简单的判断,要么“对”,要么“错”,要么如何进行“改进”,不让孩子有一丁点儿的自我决定权。这样的家长,自己做得非常辛苦,而孩子同样也很累。在他们眼中,只有符合父母眼光和意图的做法,才是正确的,否则一律是错误的。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越来越中规中矩,时间久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扼杀。
培养孩子,其实就相当于创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结合孩子自身特点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往往精美而富于个性;而处处压制孩子,用生硬的对错观点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评判,就好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一样,只会创造出一件合格但是平庸的作品。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被处处严格要求产生的,而是结合孩子自身特点进行教育获得的成果。
小敏有一段时间非常迷恋情感类的电视剧,特别是那种表现爱情的电视剧,更是成为了她的最爱,她常常跟着电视剧中的人物一起欢喜,一起忧伤。可是她年龄还小,还在上小学六年级,而且她的学习成绩并不好,这就让父母非常担心。
最后,妈妈软硬兼施,硬是剥夺了孩子看电视的权利。他们告诉小敏,看电视是一种错误的事情,影响学习。小敏对父母的这种做法非常不满,她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了起来,和家长闹个没完没了。后来,小敏把自己锁进小屋里,不吃不喝,让父母既心疼,又无奈。
很明显,小敏的妈妈充当了法官的角色,结果引起了孩子极大的不满,用哭闹等消极的方式来进行反抗。这样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足取。
因此,家长教育孩子时要另外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进行。从“法官”的角色转换到“律师”,从简单判断孩子对错的方式换到另外的一种思路。比如说,先听听孩子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帮孩子作出分析,这样一来,孩子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他们会尝试理智、有条理地解决问题,逐步迈向成熟。
有位家长向朋友讲起自己的孩子上住宿中学的事。当时,他向孩子提出了两种方案,供孩子选择。选择一,如果不上住宿中学,家长只能天天接送,道路很远不说,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往返需要很长的时间。选择二,如果上了住宿中学,对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可以享受一下挑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最后,家长请孩子自己选择。孩子听了,兴致勃勃地在纸上开列条件,最后作出了决定,想尝试一下离开妈妈的感觉。
由于这个决定是他自己做出的,因此,在最难的第一周里,他在遇到一些生活困难时都自己坚持了下来。其实,孩子是父母最甜蜜的负担,父母可以给他们出主意,教给他们生活的常识,但是不要用武断的态度来判断孩子的对错,更不能对孩子的决定妄加评论,与其做“法官”,不如做“律师”。和孩子一起商议事情,共同应对,岂不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那么,家长面对孩子,如何做一位好“律师”呢?
(1)客观看待孩子的对错。
对孩子的想法或者行为,不要妄加判断对错。即便孩子的决定或者做法不符合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此时,家长不妨以分享的方式,把自己遇到同样问题时的解决办法教给孩子,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分享快乐。这样一来,在分享快乐的同时,家长还可以总结出一些好的教育经验,这样做岂不是一举两得?
(2)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让孩子放手去做。
给孩子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不要只是简单地阻止孩子去做某件事,而是事先给出参考意见,然后再学着放手。其实,哪怕孩子的想法不成熟,但只要孩子勇于去尝试,家长都不妨大力支持一下。这样孩子就会变得更加懂事。他们会切实体会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而且还会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3)孩子失败时,家长要起到该有的引导作用。
孩子遭遇失败,不要一味指责孩子的做法,而要帮孩子分析原因,陈述利弊,总结经验。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失败,如何避免同样的失败发生,从这次事件中汲取到的教训是什么……这样,孩子就会重新鼓起信心,勇于做出第二次尝试。同时,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