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30300000022

第22章 毛泽东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比较研究(3)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共同理想。理想,是奋斗的目标,是精神支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理想,他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就能做到执著奋斗,自强不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科学的共同理想,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它就能励精图治,百折不挠。科学的理想要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现阶段我们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这一理论是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邓小平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许多人就没有理想,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这使它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而抵消。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正因为我国人民有共同理想,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才得以领导全国人民冲破艰难险阻,经历无数的曲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同样,是因为有共同理想,建国以后我们党才得以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艰辛探索,胜利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20世纪末,使我国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个共同理想,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使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各民族团结的坚强柱石。

五、关于民族团结的道路

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合作的道路。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分裂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阴谋诡计,为达到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的目的,就已经指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所谓“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就是自治权。毛泽东这个论断,阐明了我党主张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的国家内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自治,亦称为“自治地方制”。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对内蒙古的基本方针,是实行区域自治。乌兰夫受晋察冀中央局的委派,根据中央的这个方针,解决了“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这个问题,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随后,在1946年承德“四三会议”上,经过充分协商,通过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的主要决议》。这个决议规定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为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领导机关,解散东蒙古自治政府。1947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表示,同意在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上产生内蒙统一的民族自治政府,并且指示,内蒙古自治政府是非独立政府,它应当承认内蒙古民族自治区仍属中国版图,并愿为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之一部分。根据中央这个指示,在1947年5月1日的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告了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加强了民族团结,标志着我们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已经成熟。1949年9月,在共商成立新中国大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各民族的代表共同决定,建立各民族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写入《共同纲领》,而后又载入历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主要标志,也为各民族的大团结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民族大家庭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普遍地实行民族的自治,有利于我们发展民族合作、民族互助”,以便求得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和国家要在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和民族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要求:“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1982年,把“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写入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的总纲。198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其核心是建立和健全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充分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中心是民族自治地方加快改革开放和加速经济文化建设。邓小平说,不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

我们党和国家在毛泽东、邓小平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走出了一条各民族联合、团结合作的道路。

六、关于民族团结问题的解决办法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他关于民族团结问题的两个基本解决办法。

1.广泛深入地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始终重视民族团结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团结各民族共同完成革命的任务,采取各种途径和措施广泛深入地对少数民族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和教育。实践证明,这是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有效办法。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方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使少数民族人民对我红军和中国共产党产生错误的认识,并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严重阻碍着我红军队伍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胜利进行长征,中国共产党面对这种情况,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与少数民族进行接触和好,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消除了误解和疑虑,不但允许我红军通过民族地区,并给予有力帮助。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宣传和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武装全国各民族人民,把党的民族政策变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关系,要用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实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各民族人民在了解我党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达到与共产党的真诚合作,积极支持党的事业的目的。

2.采取必要的斗争手段实现民族的真正团结。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功伟绩,这是有口皆碑的。例如,在维护藏汉人民的团结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藏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利用西藏一小撮分裂主义分子,妄图分裂我们的国家,使西藏变成他们的殖民地。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英美帝国主义者勾结起来,加紧策划西藏独立的阴谋,妄图乘国民党垮台之际,把西藏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为捍卫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一小撮分裂分子,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7月发布进军西藏的命令,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来北京谈判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经过艰巨复杂的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揭露和排斥了帝国主义者的破坏和阻挠,西藏地方政府终于派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在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藏汉人民才真正团结起来了。

邓小平则把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立足点放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发展观是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主要有以下两点:

1.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民族团结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根据国际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尤其是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独特的“发展观”,发展了马列主义。这个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他反复告诫,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相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摆脱贫穷和落后。邓小平还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就像牵牛鼻子,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各类矛盾的总开关,同时,也让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白,当代中国,要解决所有问题,关键要发展,而且要靠自己发展,我们再也不能靠阶级斗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也不可能靠任何国家来代替自己的发展。邓小平关于“发展”的话语,虽然很朴实,但言简意赅,掷地有声,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和时代真理的光辉,邓小平把发展观应用到解决民族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2.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着眼于发展

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着眼于发展,这是邓小平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1987年他会见外国友人谈到西藏时说:“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所决定的。众所周知,1956年完成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剥削和压迫关系消除了,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严重滞后,物质文化基础十分脆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处于绝对的贫困之中,这种状况限制着党群关系、民族关系的正面发展,影响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所以,要解决民族地区的主要矛盾,要解决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问题,就必须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国际上一些民族问题和国内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完成对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那段时间;60年代初对急于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做法进行纠正调整后的那段时间;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由于我们抓住发展生产、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这个中心,所以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民族经济发展很快,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国家凝聚力不断增强。而50年代后期,我们搞所谓的民主革命“补课”,阶级斗争“补课”,以及不顾实际条件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化,人们生产生活倒退,人心浮动,边民外流,民族问题十分突出。“文革”中,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生产力论,生产严重滑坡,民族纷争频繁,民族关系恶化,民族团结遭到严重损害,危及国家的统一,边防的巩固。邓小平正是从世界范围和中国自身两个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民族问题,得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其中包括解决民族团结问题,要靠自己发展的结论。

邓小平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关键,把能不能发展起来作为衡量民族工作的惟一标准,哪个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起来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了,就说明那个地区民族工作搞好了;反之,哪个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不起来,各族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说明那个地区民族工作没有搞好。实践经验证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能否发展起来,民族工作是否搞得好,关键是看那里的党委是否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是否是遵循了邓小平关于“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教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有可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得以较好的开发利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也会把封闭的民族山寨撞开,把少数民族地区同外部的距离拉近,这无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力、推动力。但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发展滞后,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奇缺。交通、通信等市场渠道不畅,区位条件、发展的基础同其他地区不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因此,民族地区发展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用一般化的、常规的方式来指导这些地区的工作,那肯定要贻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所以,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对那些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指导,不能只从一般的共性的概念出发,而一定要从那些地区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出发来加以指导,促其发展。

在发展问题上,邓小平还强调发展更快一些,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在视察武昌、深圳等地时指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于后退。”少数民族地区原先发展就滞后,落后者要赶上前行者,速度必须大于前行者,否则就会永远落后下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可以有先有后,如果长时间的出现失衡状况,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先进地区,出现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经济问题就会变成政治问题。同时,邓小平还用辩证的观点告诫我们,如果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比我们快,比我们好,老百姓一比较就有可能动摇我们的信念,就可能出现逆向力。这是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情势所逼,又一个客观依据。

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经济规律的必然反映。邓小平指出:“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后勤基地和后盾的作用。因此,没有民族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团结,就不可能保持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团结。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 党员干部教育热点问题
  • 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本书分为时局与对策、发展与改革、政党与政府、思路与对策、决策与战略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改革进入新周期、加紧构筑社会建设和管理升级版、法治政府建设三大“样板间”等。
  •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书分析邓小平怎样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利于揭示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从而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
  •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信息化是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必然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化应用的快速普及,信息化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热门推荐
  • 重生壕宠,老公太凶猛

    重生壕宠,老公太凶猛

    她重生成破产千金。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他强行绑到民政局登记结婚。“女人,取悦我,我就饶了你。“这男的疯了吧!传说他富可敌国,那她岂不是可以继承很多“遗产”?可是竟然连零花钱都不给她?传说他冷酷霸道,这倒是真的!就连在床上都不许她睡觉!喂喂,我只是个重生的,圈养报复什么的请不要找我啊!
  • 寒门娇女

    寒门娇女

    前世她被自己丈夫喂入铁水,死的极其凄惨,重活一世,她带着漫天痛苦和无数怨毒重归故土,皇天为证,宁子衿死不足惜,化为吝鬼,永生永世都不放过你们!妖娆女主化身复仇恶魔,一步步将所有陷害她之人一一斩尽杀绝!
  • 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水浒系列之行者武松

    水浒系列之行者武松

    一身虎胆、武艺高超、急侠好义、刚猛不屈、敢作敢当、嫉恶如仇!这是人们对武松这个文学形象的普遍看法或期待。本书在武松这个人物形象的构划上,又有新特点、新发现、新突破,以期使得武松这个人物不仅是历史的、文学的,更具有现实的、平民偶像的寓义。
  • 莲生本记

    莲生本记

    黄粱枕中邯郸梦,蓬莱仙阁长生法。若如夏蝉鸣须臾,声化雷动南天瓦。浮生若梦,须臾待销,长生路遥,苦海无桥,只得佛莲做舟以求逍遥,小千世界内懵懂,大千世界里崛起,茫茫星空中为尊,待得我把威名笼罩三界十方,获得如来真知,永获极乐大自在。
  • 同居警花并不乖

    同居警花并不乖

    小乞丐的人生旅途并不顺利,太过单纯的他小时候被一老头用一块大白兔奶糖骗走。他是孤儿,在繁华的都市里捡着破铜烂铁。可半路冒出的小警花给她带来了别样人生,“小朋友,你好单纯!”
  • 美味家禽菜

    美味家禽菜

    本系列图书汇集了上千款美味易做的家常菜肴,能极大地丰富您家的餐桌。“新口味”是本书的最大看点,就是利用同一种食材,运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或用同样的烹饪方法,换以不同的食材烹制出新的菜肴。教您举一反三,变化创造出更多、更可口的菜肴。
  • 归仙拾道

    归仙拾道

    凡间大帝,渡劫身陨,一缕残魂,坠入凡胎!前世纠葛,今生爱恋,兄弟情深,宿命羁绊!这片世界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注定要走上与至强者对立的路,且看他……归仙拾道!
  • 旅行社计调实务

    旅行社计调实务

    本教材以旅行社计调岗位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设计了“计调部业务流程、计调部产品设计与研发、旅游产品的定价与报价、计调发团管理、旅行社接团管理、旅行社客户档案管理、综合案例”七个模块;对旅行社计调岗位的内容、方法、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环节作了详细介绍。在体例结构设计方面,力求新颖直观,适应项目教学、任务导r日J的教学需要。本书的特点在于每一个模块都设计了“引导案例、知识论述、任务实践、模块小结、案例分析、实践与思考”,并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补充资料。
  • 修罗引

    修罗引

    我相信,总有一天,黑发黑眼将成为这个世上最强男人的象征——林风!本书等级:武者:武者,武师,大武师,先天武师,武王,武宗,武帝,武尊,武圣。魂师:魂士,魂师,大魂师,先天魂师,魂王,魂宗,魂帝,魂尊,魂圣。共九阶,每阶六星。PS:小乱已有一本完本,成绩嘛...有些不上台面,喜欢黑暗生物和另类修真的可以去看看,《吸血皇朝》,下面有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