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41300000036

第36章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有人将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合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他的学说和治疗技术及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理解,为全人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领域。

弗洛伊德生平

1856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摩拉维亚(现属捷克)的弗莱堡市的一个犹太家庭里,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比父亲小20岁,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年轻女性。父亲的淳朴善良和母亲的才智对于弗洛伊德的人生有着深远影响。除了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外,他还有同母所生七个弟妹。

在他4岁时,弗洛伊德举家迁居维也纳,而他的一生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他的父亲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尽管自己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对孩子们的教育一刻也没有耽误。由于弗洛伊德天资聪颖,其9岁时便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同时也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提前一年进入中学的资格。

1873年,17岁的弗洛伊德又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吉姆那森学校。此时,他和其他所有毕业生一样面临着全新的抉择。虽然当时他对成为政治家表现出深厚的兴趣,但最终他却选择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在大学期间,弗洛伊德师从布伦塔诺和布吕克,并在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1881年3月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本打算进大学从事神经医学的深入研究,但因为是犹太人而未能如愿,只好在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1882年,弗洛伊德爱上了他妹妹的朋友马莎·伯莱斯。马莎比弗洛伊德小5岁,出身于汉堡一个颇有名望的犹太家庭。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他们举行了订婚仪式。美丽的爱情使弗洛伊德平添了许多责任感,他很快认识到自己必须干一种比较实际的工作。不久后,他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当了一名住院实习医生。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医院的各个部门都工作过,因此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但是他的兴趣则在他的导师梅涅特所负责的精神病学领域。

在医院实习期间,弗洛伊德还发表过一些有关古柯碱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引起了医学界对这种药物的注意。他发现古柯碱具有麻醉特性,他向一些当眼科医生的朋友提出建议,让他们在治疗眼疾时不妨试试。后来,有一位名叫柯勒的医生发表了这一成果,因而被誉为局部麻醉的创始人。

在弗洛伊德工作结束的时候,医院授予他一笔数目不大的奖学金拿着这笔奖学金,他前往巴黎旅行,并到萨尔帕屈里哀跟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沙可特学习。这次学习的四个半月,成了弗洛伊德一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沙可特是当时最有名望的精神病学家,他献身于癔病研究,促使弗洛伊德也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这对他把兴趣从躯体方面转到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回到维也纳以后,他向医学协会作了巴黎的见闻报告,但受到冷落。

1886年2月,弗洛伊德返回维也纳,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自开业行医,并在同年9月与马莎结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满,共有六个孩子,三儿三女,小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

弗洛伊德还作为神经病学家在一家儿童诊所工作过几年,并出版了两大卷论述各种小儿麻痹症的权威性著作。这样,他成了欧洲重要的神经病学家之一,他在这个领域中多年的工作,对他后来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早在1882年,同事和朋友约瑟夫·布洛伊尔就告诉弗洛伊德,有位叫安娜的病人曾在催眠中恢复痛苦记忆的“疏泄”疗法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弗洛伊德也曾将这一情况向沙可特讲过,可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弗洛伊德自己行医时也曾对癔病病人使用过催眠疗法,效果并不特别理想。为此,他于1889年前往法国的南锡,向当时有名的催眠专家伊波利特·波恩海姆求教。同时,他说服了一个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这次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还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三年以后,他观察到在被遗忘的痛苦记忆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那些不能接受的愿望,于是他形成了压抑的概念,这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于是,他请来布洛伊尔一起合作,并于1895年共同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著作——《癔病研究》。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癔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897年,在其父亲去世一年后,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经过两三年的努力,1900年《梦的解析》一书正式出版。这本被现在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但在当时却遭到大量的批评,其销售数量更是少得可怜,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

与此同时,他还尝试了多种治疗技术。如沙可特所使用的催眠暗示、聚精会神的技术——把手按在病人的额头上并促使其回忆、布洛伊尔使用的宣泄之术等。这期间,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从1902年开始,弗洛伊德和几位年轻的同事及学生定期对他当时正在从事的研究进行探讨。当时他们谦虚地称这个小团体为“星期三心理学研究组”,后来该组发展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协会”。当时参加的人还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等。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而这一事实又不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逐渐瓦解。先是兰克被开除,接着阿德勒于1911年离开这一小组建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也于1914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1904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一书,这本书探讨了遗忘、失言、笔误等种种有缺陷的心理作用。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贡献。次年,他连续发表了三本重要著作。一本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阐述了如何用对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为《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地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是弗洛伊德第一本引人注目的书。他不但引人注目,而且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愤慨,遭到了强烈的谴责和嘲笑。弗洛伊德在各国科学界顿时成了一个最不受欢迎的人,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他遇到了只有最伟大的先驱者才会遭受的种种辱骂和攻击。但是,无论那些批评有多么恶毒,他从来不予回答。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该校20年校庆和举办系列讲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界名人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在这期间弗洛伊德建立了关于人格发展和婴儿性幻想的理论、精神功能规律的理论及关于精神分析过程的理论。

1913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弗洛伊德于1919年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直到1938年被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和150种书籍。

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所带来的恐惧笼罩在世界人民的心头,为了保家卫国,他的两个儿子相继奔赴前线。第二年,他26岁的女儿不幸去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悲痛之余,弗洛伊德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声望仍一直处于顶峰,同时他发展了他的人格理论。

在1921—1922年的两年里,弗洛伊德又出版了两本著作《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和《自我与伊德》,后者为新的自我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直到现在人们仍在对它进行着富有成果的研究。弗洛伊德以前曾把精神过程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方面。但通过进一步研究,他认为这种划分法虽然不失有用,然而还存在着一种更加基本的尺度。这时,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三分法,他把所分的三个部分称为伊德、自我和超我。

1923年春天,弗洛伊德的口腔上部患了癌症。同年10月,他做了一次根治手术,将上颚一边全部切除,于是他必须装上又大又复杂的假牙,这给他带来了不少苦恼。除了无数次痛苦的治疗外,还动了33次手术。在这个时期他从来不哼一声,而是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病痛。

以后的几年里,他虽然先后发表了《抑制、症状和焦虑》、《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几部作品,但并没有引起什么良好反响,甚至《幻觉的未来》的出版还让他受到了宗教界的强烈谴责了《文明及其不满》也极不受人欢迎。他默默忍受着这些人生的阴霾,同时也相信曙光不久就会到来。

果然不出他所料,1930年,他的文学才能使他获得了歌德奖,这是他非常重视的一项荣誉。第二年,他的故乡为庆祝他的75寿辰,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出生的那条街道,许多科学协会也接受他为名誉会员。

但好景不长,才过了两年时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便疯狂地开始了,这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当时他在德国的许多支持者被迫逃离自己的国家,他的著作在柏林被当众焚烧。此后不久,他的出版公司的大部分存书又在莱比锡被没收。尽管在德国的主要销路已经丧失,但该公司仍然全力挣扎。纳粹的迫害像一把利剑一样插在弗洛伊德的心头,这让他不得不思考犹太教的性质和起源问题。他把《摩西与一神教》写了又写,但在当时信奉天主教的独裁政权统治下的维也纳,没有机会出版发行。在他不得以离开维也纳后,该书才得以问世。

1936年,恰逢弗洛伊德80寿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为他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年,他还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这使他感到十分满意。但当时纳粹的迫害已经十分猖獗,尽管压力重重,弗洛伊德坚决不同意离开早已成为故乡的维也纳。1938年纳粹入侵奥地利,公司房产被没收,女儿A·弗洛伊德被捕。局势已经很明显,如果再不走,他很快就会像大多数犹太人一样厄运临头。在英国内务大臣及学生的帮助下,当年6月,他克服了纳粹分子设置的重重障碍,飞抵伦敦。

同年9月,他又搬到马兹费尔德花园,同时接受手术治疗。次年2月,他的癌症再次复发,对此,医生再无回天之术。病痛的折磨并没有吓倒这位智慧的老人,他依旧争分夺秒地忙于他的本职工作,同时,他还接待来访者并继续撰写文章。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与世长辞,终年83岁。

弗洛伊德著作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的弗洛伊德,为现代精神分析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给后人留下了《癔病研究》、《梦的释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等许多伟大著作。

《癔病研究》

《癔病研究》是1895年弗洛伊德与同事及挚友布洛伊尔合作的成果,该书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在研究癔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也是弗洛伊德最伟大的一部著作,此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弗洛伊德自己将它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并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他关于潜意识理论,用于梦的解释。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自1899年11月第一版出版以后,光在作者生前就再版了8次,其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经久不衰。《梦的解析》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出版于1904年,可能是弗洛伊德流传最广的一部著作。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主要探讨了种种有缺陷的心理作用现象,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书中做出的结论现在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于1905年发表,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解释人类“幼儿性行为、性本能、性变态”。该论文发表后,获得浑号:“泛性论者”。其实,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性学理论的经典。它不但是变态心理学学者们的瑰宝,而且由于它对人性发展作了系统和完整的探讨,也是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公认的经典。

《图腾与禁忌》

《图腾与禁忌》出版于1913年,是弗洛伊德所著的一本人类学及心理分析的著作。其内容主题主要包括乱伦的畏惧、禁忌和矛盾情感、精灵说,巫术和思想的全能、图腾崇拜在孩童时期的重现和图腾崇拜的十二原则。其特色在于将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发现用来解决社会心理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讨论图腾与禁忌问题时,弗洛伊德将其与儿童和神经病患者相比较,因而使本书能如弗洛伊德所说,在研究此问题的社会人类学及民俗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1915—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的汇编,主要有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三编。前两部分弗洛伊德从入门知识开始讲述精神分析学;第三部分讨论了比较复杂的问题,即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全书系统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

奥古斯丁

圣·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生平

公元354年11月13日,圣·奥古斯丁出生在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镇(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父亲伯特撒乌斯·赫纠拉斯是罗马税吏,为人懒散安逸。母亲孟尼迦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对奥古斯丁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

十三岁,奥古斯丁进入乌拉市学习雄辩术。十四岁,前往马道拉城求学。十六岁,赴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十九岁,奥古斯丁在读了西塞罗的著作后,为哲学所深深吸引,并将研究哲学作为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标。此后,他开始研究《圣经》,但觉得“《圣经》对于我好似没有价值”,于是转向摩尼教(一个从基督教中分离出来的教派)追求心灵与理智的安慰。

奥古斯丁崇奉了9年摩尼教,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因在迦太基因写了一首戏剧诗而名声大振。在信奉摩尼教期间,他开始怀疑这个教派的理性。于是,去见了摩尼教的首领,并向其提出种种疑问,但这个首领在教理上很难自圆其说,这使他非常失望。于是,公元383年,奥古斯丁离开迦太基迁往罗马。公元384年,他在米兰教授修辞学。

前往米兰,是奥古斯丁一生的重要转折。在米兰期间,他听了一些米兰主教圣·恩布路斯的言论,使他对基督教有了全新的认识。三十二岁那年,奥古斯丁改信基督教,接受恩布路斯的洗礼,随后返回家乡塔加斯特。

公元391年,奥古斯丁成为河马市主教的助手。五年后主教去世,奥古斯丁成了河马市的新主教,并在其余生中一直担任此职。

虽然河马不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但奥古斯丁卓越的才华,使他很快成为基督教界最受尊敬的领袖之一。虽然他身体孱弱,但却在速记员的帮助下写出了大量的宗教著作。他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是《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上帝之城》是为了驳斥异教徒而写的。公元410年,罗马遭到了艾拉瑞克所率的西哥特人的洗劫,留在罗马的异教徒自然想借机惩罚罗马人,因为他们为了基督教的利益而抛弃了古代众神。奥古斯丁遂写了《上帝之城》一书,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这种指责为基督教所作的辩护。《忏悔录》则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自传之一,是奥古斯丁在四十岁的时候写成的。

此外,为了巩固基督教的地位,奥古斯丁还写了二百多封书信和五百多篇布道。这些书信和布道文大多是批驳摩尼教和贝拉基教(当时另一个主张异端的基督教派)的。

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牧师中拥有广泛的读者,他的有关拯救、性、原罪以及许多其他的观点都产生过相应的影响。许多后来的天主教神学家,如圣·托马斯·阿奎奈及新教徒领袖马丁·路德、加尔文等都受过他的强烈影响。

从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世的统治者应从属于罗马教皇。从奥古斯丁的言论中所得出的这一结论,迎合了中世纪罗马教皇的需求,为教会和国家之间的长期斗争打下了根基,罗马教皇因此而欢呼雀跃。这给奥古斯丁带来了非凡的影响和地位,他被誉为“黑暗时代之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

公元430年8月28日,奥古斯丁在河马去世,享年76岁。当时一个侵略过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的野蛮部落——旺达尔人正在包围河马市。几个月后,他们攻克了该市,几乎把全城都焚为灰烬,然而奥古斯丁图书馆和大教堂却安然无恙。

奥古斯丁著作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奥古斯丁被封为“圣人”和“圣师”,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其代表作有:

《忏悔录》

该书写于394—400年,是奥古斯丁初为主教时写的自传。本书共十三卷,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这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写他著述此书的情况。在书中,奥古斯丁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的代表作。

《论三位一体》

该书约写于399—412年,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为一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上帝之城》

该书约写于412—426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著作。此书显示出奥古斯丁不仅是哲学家、神学家,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同时亦是文学家和戏剧批评家、时代和历史评释家。此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全书共二十二卷,历时十四年完成。前十卷为基督教作有力的辩护,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论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发展及旨归,地上之城因不自爱、藐视上帝终必衰弱,上帝之城则以神爱为本必然兴旺长存。

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在世界心理学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荣格生平

1875年7月26日,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出生在瑞士的康斯维尔一个对宗教非常热衷的家族,他的八个叔叔是神职人员,父亲也是一位虔诚的牧师。家族中浓厚的宗教氛围,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

荣格的童年是孤独的,他曾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前就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到了6岁以后,荣格开始上学,与同学们相处,他慢慢发现人生的另一面。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荣格将自己的那一时期分为两个人格——一号人格,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孩子,上学念书、认真学习;二号人格,多疑、不轻信别人,远离人群。

十二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对荣格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初夏的一天,他与同学们在一起,一个顽皮的男孩猛然将他推倒,荣格的脑部受到重创。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似乎有种神秘的咒语萦绕在荣格的脑海,每当他必须回到学校或认真学习时,他便陷入昏厥状态。这种状况让荣格的父母非常担心,他们从各地请来医生为荣格治疗,但都没有明显疗效,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癫痫状态。但慢慢地,荣格用意志力来克服这一问题:刚开始,在认真几分钟后,晕眩的感觉袭来,但荣格没有放弃,他持续强迫自己继续看父亲的拉丁文书,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后,一切又恢复了原状,就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后来荣格回忆这件事情,他将其视为经历了一次“精神官能症”。这个精神官能症对于荣格来说是一个羞耻的秘密,但却培养了荣格一种非同寻常的坚韧。也正是这段重要的经历,让荣格真正找回了自我,他开始摆脱别人的意志,对自己掌握绝对的主动。渐渐地,他越来越认同自己的一号人格,而他的二号人格慢慢隐退。

荣格身体恢复以后,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他深深地为柏拉图、毕达歌拉斯、恩培多克勒等所吸引。在荣格看来,他们的思想很美,富有学术气息。在其中,最令荣格感兴趣的莫过于叔本华的著作,他对世界阴暗面的描述很符合荣格的观点。

1895年,荣格在巴塞尔大学攻读自然科学专业。大学生活是一段美好时光,他结交了许多一样对叔本华、康德感兴趣的朋友,在几次交流会议中,他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毕业后,荣格选习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1900年12月,荣格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取得助理医师的执照,并离开了巴塞尔。

1904年至1905年,荣格积极参与了由布雷勒领导的一个实验计划,主题是如何治疗早发性痴呆问题,后来布雷勒将它改名为“精神分裂症”。在布雷勒的指导下,荣格进一步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藉着病患们对一连串经过挑选的字词的回答方式和反应时间,来分辨出不同形态的心理情结及原因。1905年,荣格受聘担任苏黎世大学讲师,并在同年升为精神科医院的资深医师,主讲精神心理学,也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及原始人心理学。1906年,荣格将自己关于“字词联想”的研究成果寄给了弗洛伊德,为他的人生带来了另一次重要转折。

经过一段时间的书信来往,荣格决定亲自去拜访弗洛伊德。1907年3月,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在维也纳会面,并长谈了足足13个小时。对荣格来说,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的最重要的人;对弗洛伊德来说,荣格非犹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而他在伯戈尔茨利医院的心理医疗背景和经验,以及他的智慧和日渐高涨的名声,更让他成为心理分析阵营的新星。

1909年3月,弗洛伊德任命荣格为心理分析运动的继承者,并开始对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当荣格问及对灵学的看法时,弗洛伊德却常常以物质主义者的偏见来反驳,斥之为无稽之谈。而对于弗洛伊德浅薄的实证主义,荣格有好几次想做出尖锐的辩解,甚至尝试着推翻整个弗洛伊德理论的架构。这对他们的关系是致命性的打击。

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同时荣格也是该协会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编。但慢慢地,他们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职务,开始一连串的旅行,专心地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

1916年,荣格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讲座,于1921年出版《心理类型》一书,他希望能藉着这本书来界定自己的观点同弗洛伊德及阿德勒是有所区别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个人对世界、他人和事物的关系,并讨论了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接着,他就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发表了《基督教时代》,尝试解释基督的出现如何符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18年,荣格出任英国拘留营陆军医疗队的医生与队长,并开始了他的北非之旅。1923年,荣格旅行考察了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的印第安人居住地。在旅行中考察东非阿尔贡山区的土著居民。之后出版了《自我和无意识的关系》,同时也开始从事炼金术的研究。

1930年,荣格出任综合医学心理治疗协会的副主席,主席是欧内斯特·克雷兹切曼。克雷兹切曼辞职后,荣格接任协会主席一职。不久,荣格获得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在耶鲁大学就“心理学和宗教”的主题发表一系列演说。接着,受印度政府的邀请赴印度旅行考察。

1942年,荣格出版了《巴拉塞尔苏斯》。同年10月15日,任巴塞尔大学心理系教授。后因心脏病突发,退出教学生涯。1943年至1956年,荣格著作颇丰,先后出片版了《心理象征的使用》、《无意识结构》、《基督教的时代》、《变形的象征》、《回答约伯》、《论无意识的根源》等作品。

晚年的荣格继续为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矛盾找寻答案,他隐居在苏黎士湖旁。1961年6月5日,荣格饮下最后一杯葡萄酒,这位当代思潮中最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安然逝世于湖上的家中。

荣格著作

荣格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而荣格的著作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

《心理类型学》

本书出版于1921年。在书中,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运用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本书出版于1930年,是荣格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是荣格脱离精神分析学会,独创心理分析学派后的著作。书中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继承性的批判和更新性的发展,对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都赋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涵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出版于1935年,体现了荣格的浪漫主义态度。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而无意识心理活动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无意识,它是与个人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如遗忘的记忆、不愉快的经验、愿望与动机等,这种无意识可以称为个体无意识;与之对应的是,在人类的无意识中还有一部分是超越了个人后天生活经验的,不依赖于个人经验而存在的,带有超越个体乃至民族、种族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通性与集体性的心理活动,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海德格尔生平

1889年9月26日,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在德国巴登邦的梅斯基尔希。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在当地镇上的天主教教堂任司事,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在天主教会的资助下,1903年至1906年,海德格尔到梅斯基尔希50公里外的康斯坦兹读中学,为将来的牧师职业做准备。1906年至1909年,到弗莱堡的文科学校上学。在文科学校上学期间,海德格尔阅读了布伦塔诺的著作《论亚里士多德以来存在者的多重含义》,使他对“存在”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1909年,刚满20岁的海德格尔中学毕业,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第二年,决定放弃牧师职业,转学哲学。1916年夏天,海德格尔完成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弗莱堡上大学期间,海德格尔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所吸引,还曾参加新康德派哲学家里科指导的研究班,从而深受“价值哲学”的影响。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德格尔应征入伍,但两个月后因身体欠佳而退伍。1916年,海德格尔获得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恰在这时,胡塞尔受聘到弗莱堡大学继承里科的讲座,海德格尔得以亲自聆听胡塞尔的教导。1919年,海德格尔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1922年,在胡塞尔的帮助下,海德格尔担任马堡大学哲学教授。这一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5年,海德格尔夏季讲课稿《时间概念的历史》是《存在与时间》的雏形。1927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存在与时间》。该书的面世,使海德格尔声誉鹊起。

1928年11月,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辞去马堡大学职位,回到弗莱堡大学继承胡塞尔的哲学讲座。当时他的声望已经很高,首次讲课就有近300名学生听讲。次年7月24日,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礼堂作题为《形而上学是什么》教授就职讲座。同年12月,出版了《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一书。

1933年4月,海德格尔出任弗莱堡大学校长一职。一年后,辞去校长职务。1935年,在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演讲。次年,在罗马作题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演讲。1943年,创作《追忆》,载于克卢克霍恩编缉的《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中。同年,《真理的本质》一书出版。次年,出版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1945年,盟军解放德国,海德格尔因在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期间与纳粹牵连而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传说他曾参与纳粹学生的焚书运动。这一禁就是6年,6年内海德格尔再也没有踏上过讲台。这段时期,海德格尔闲居在家,编辑旧稿成书,继续研究诗与哲学。这时期发表的《林中路》文集,包括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批重要的中短篇文章。有时他也在小范围内讲演,如1946年在里尔克逝世20周年纪念会上以《诗人何为》为题讲演。他这时虽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他的学术地位已举世皆知。

1951年,海德格尔恢复授课。1959年,正式退休,但仍作为荣誉教授在弗莱堡授课和领导研究班。著名的海德格尔学者,如比美尔、布格勒等人,都长期亲随梅德格尔研习哲学。学生们的回忆多有当时研究班的描述:据说,单单阅读海德格尔的著作与亲聆他的授课,其所感所学是无法比拟的。

这一时期,海德格尔从前的著述以及当时的著述大量出版,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册《演讲与论文集》,包括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短篇;论文集《同一与差异》,海德格尔自认是《存在与时间》以后最重要的文集;《走向语言之途》,收集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论语言的六篇文章和谈话;《路碑集》,收集了四十年来的短文,标识着海德格尔思路的停顿与行进;20世纪二十年代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三十年代的《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四十年代的《尼采》等讲稿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版。

1976年5月26日,伟大哲学家海德格尔逝世,5月28日葬于其家乡梅斯基尔希,享年87岁。

海德格尔著作

海德格尔这位存在主义大师,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析主义、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影响了葛达玛、汉斯·尤纳斯、列维纳斯、卡尔·洛维特等众多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

《存在与时间》

出版于1927年,是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着”的意指提出诘问,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要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需要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有一定的了解。从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来看,其《存在与时间》中的方法是来自于胡塞尔和狄尔泰的“解释学的现象学”,而《存在与时间》的实质内容就是来自于克尔恺郭尔的“生存主义”。

《林中路》

出版于1950年,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它汇集了海德格尔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几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他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这些文章初看起来是很难统一的。而这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正如本书书名所标明的:《林中路》,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

《走向语言之途》

出版于1958年,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所收录的6篇文章,都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做的演讲报告,集中地呈现了他后期的语言思想。这本书是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一个演讲集。

《尼采》

出版于1961年。全书分为两卷:上卷,海德格尔按哲学门类探讨了尼采的主要思想;下卷,海德格尔探讨了尼采的形而上学与欧洲的虚无主义。

《路标》

出版于1967年,是海德格尔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1961年间所出版的重要文章14篇,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路历程。在此书中,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思想之进程和海德格尔对西方“存在历史”的独特的清理、批判。本书书名亦已明示,它包含了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之追问的道路上的各个标记——“路标”。

萨特

让·保罗·萨特(1905—1980),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生平

1905年6月21日,萨特出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是海军军官,母亲是家庭主妇。第二年,萨特的父亲离开人世,母亲只好带着刚满一岁的萨特投奔他的外祖父。从此,他的童年生活就在一个老人(外祖父)和两个女人(外祖母和母亲)养育中度过。

担任德文教授的外祖父拥有大量藏书,由于身体缺陷(萨特自幼身体孱弱,左眼有点斜视,右眼失明)感到自卑的萨特在书籍中找到最亲近的朋友,萨特后来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生活在一个“词语”的世界里。他不满七岁就读过伏尔泰、雨果和福楼拜的作品,在书中的主人公身上,他试着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他把书当作心灵交往的对象,在书籍展开的绚烂世界与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息息相通。书籍就是这样不断向萨特幼小的心灵注入新鲜的乳汁。

萨特在家里扮演着神童的角色,他八岁开始写小说,全家人常聚在一起读他的作品。他写武侠小说、写长篇故事,在故事中,他把自己描述为手握宝剑能将千军万马击溃的英雄,而实际上,他此时早已立下志愿,他毕生的使命将是握住笔杆,造就思想上的百万神兵。

1924年是萨特人生中重要的一年,经过艰苦准备,他以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升入法国最高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这座学校,萨特度过了丰富、幸福、快乐的四年,学校浓厚的学术空气,自由的争辩学风,使萨特出众的天赋如鱼得水,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高材生。正是在这里,他选择了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被柏格森迷住了,他说:“我被柏格森镇住了,寻思:哲学是迷人的,道理从天上翻身跳出,秘诀在于使更多的真理从天上掉下来。”

大学毕业后,萨特毅然参加哲学教师学衔会考,并终以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也正是在这座学校,萨特结识了一批杰出的优秀人才,他们包括文学家保尔尼赞,哲学家雷蒙·阿隆、梅劳·庞蒂以及西蒙·德·彼伏瓦。这里值得着重提出的是波伏瓦,这位杰出的女性是萨特的终生伴侣,她与萨特的关系已成为20世纪文坛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不结婚,各有居处,在工作上互相帮助,在思想上惊人的一致,人们称他们为“存在主义爱情”的最好贯彻者。

担任三年哲学教师后,萨特赴柏林继续深造哲学,开始形成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不久即被德军俘虏。九个月后,萨特获得释放,回到被德军占领的巴黎,并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在这本书中,萨特阐述了“人的存在是自由的”这一命题。

1945年,萨特创办了著名的《现代》杂志。第二年,他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更具体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现实社会意义。他的另一部著作《辩证理性批判》则以人学辩证法为结构框架,以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构筑出一门新的学科——人学,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萨特的哲学著作虽然充满了术语,但他的思想可以变成价值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应用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而且他的哲学思想广泛地蕴含在他的小说、戏剧以及传记作品中,这使得他的学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为他赢得了能够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师比肩的地位。

1955年9月,萨特和彼伏瓦接受中国政府邀请,联袂来到中国访问了两个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

1964年,萨特凭自传体小说《词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当天,他在餐馆拟写了一份拒授声明,由他的朋友在瑞典驻法国使馆宣读。他说他一贯拒绝官方的荣誉,但他并不讳言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中,他更同情社会主义阵营,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萨特对政治活动的热爱不带任何功利色彩,而是出自内心正义的召唤以及对弱者和大众的同情。就在萨特逝世那年,他还到爱丽舍宫去见总统,为无家可归的越南船民的居留权而奔走。

1980年4月15日,萨特这位存在主义一代宗师在巴黎与世长辞,享年75岁。他逝世两个小时后,法国电台与电视台就发布了消息。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就好像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在举行葬礼的那一天,有六万巴黎人自发涌上街头,为他举行隆重葬礼。

萨特著作

萨特为我们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其总数多达50余部。如:

《想象》

《想象》发表于1940年。在书中,萨特以胡塞尔的现象学批判传统形像思维理论,观点深入浅出,行文豪迈自信,已经显露出一代哲学大家的风范。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出版于1943年。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对存在的探索(导言);虚无的起源;自为的存在;我和他人;拥有、作为和存在。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萨特终于找到解决自己根本难题的哲学,其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辩证理性批判》

《辩证理性批判》发表于1960年。本书是一部关于政治问题的论著,宣扬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即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存在主义。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特别强调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表现出个人对社会的伦理关怀。《辩证理性批判》与《存在与虚无》被称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

《恶心》

《恶心》发表于1938年,是萨特极其有名的一部小说,总结并体现了萨特的生活和思想。这部短小精干但思想上极有挑战意味的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主人公安东纳·洛根丁是一个孤独的学者,他为了撰写一个18世纪默默无闻但令人难以捉摸的贵族的传记,来到了凄凉的布威尔城。洛根丁对生活中微乎其微的偶然性的发现引发了一场生存危机,于是他决定以小说写作来逃避这场危机。他要写一部小说去深深触动读者,迫使他们去获取他自己已经取得的解脱意识。《恶心》很可能就是洛根丁期望写成的那部书。

《墙》

《墙》发表于1939年,是萨特另一部著名短篇小说。本书以西班牙内战期间一名等候处决的共和派死囚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成,它是许多同类小说中的典型:将某个单个的人置于一个摧毁其坚定信念的环境之中。

《苍蝇》

《苍蝇》出版于1943年,是一部三幕的悲剧,同时也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典型作品。《苍蝇》描写俄瑞斯忒斯王子勇敢作出违抗神意的自由选择,杀掉犯罪的母亲和篡位者,为父报了仇,歌颂了人类摆脱神权、独立自主精神。但是俄瑞斯忒斯最后遭受姐姐和众国民的不解与抵抗也表现出“绝对自由”的片面性,体现出了萨特“相对自由”的观点。

《间隔》

《间隔》又译为《禁闭》,发表于1944年。剧中男主人公加尔森和两个女主人公伊奈丝、艾丝面苔尔,死后禁闭在地狱中,他们互相隐瞒各自生前的丑行,又设法打听对方生前的罪过,为此互相利用、勾心斗角,都倍受折磨。作品通过地狱中三个男女幽灵之间的纠葛和冲突,深刻地表现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封闭、互相戒备、互相冲突的关系,道出了“他人即地狱”这一存在主义名言。

《词语》

《词语》完成于1963年,是一本萨特的童年自传,只写到十岁。萨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他的角度:即从词语出发。萨特是一个以词语为人的自由奋斗的词语大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生活是从书中开始的,它无疑也将以书结束。”他向我们揭示了他与文学与生俱来的缘分,他如何从小浸染在文字中,并视其为神圣的事业。但后来萨特又感受到词语的无能,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它甚至抵不上一块面包。所有以前使他为文字奋斗的理由都土崩瓦解了,在他经历这次信仰危机时,他写了这本《词语》,对他关于文字的思想做一次彻底的清算,并认清其中的出路。书中,萨特解剖自己的态度,非常诚恳,笔调忧郁。

马斯洛

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1908~1970),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

马斯洛生平

1908年4月1日,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移民家庭。

童年的马斯洛是孤独、寂寞的,他最大的兴趣就是去街区的图书馆阅览书籍。当时的社会,反犹太情绪非常浓烈,马斯洛经常遭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欺凌,父母感情的不和,又使整个家庭气氛变得紧张,这时图书馆就成了他的避难所。他几乎沉溺于书籍的海洋之中,醉心于阅读的良好习惯从此养成,并且坚持一生。

1927年,马斯洛进入纽约市立大学学习,在这里除了主修法律外,他还涉猎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在这一时期,马斯洛先是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后来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宗师华生的影响下,确定了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能够更实际地解决人类问题。随后他转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心理学。1934年,马斯洛获得博士学位。次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马斯洛在纽约市立布鲁克林大学获得了一个助教职位。在这段任教时间里,生活和研究都是非常快乐的,他的风趣、热情和对学生的鼓励,为他赢得了高度的赞誉。

1938年,对马斯洛来说是关键的一年,马斯洛的心理学新观点在这一年产生。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的推动:一方面是对黑脚印第安人的考察,另一方面则是马斯洛第一个孩子安的出生。

1938年夏天,在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鼓励下,马斯洛前往黑脚印第安人的保留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他不但摆脱了种族偏见,而且深深感受到了印第安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合作、和睦、同甘共苦的精神。他发现黑脚印第安人具备的人格特征在他所在的白人社会是同样存在的,他开始思索人性中“基本的”人格结构是什么。动机理论的萌芽由此形成。而家庭中女儿安的诞生,给他提供了一个具体观察人类动机的范例。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家伙从小就能强烈地表达她的需求。通过对安的观察,马斯洛开始怀疑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而新生儿与生俱来的一些需求是行为主义无法解释的。许多常见的问题用当时的经典理论解释不通,马斯洛决定要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方法。

马斯洛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和平做出贡献,他开始集中精力进行人类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的研究。在他35岁时发表了他事业中最有影响的一篇论文《人类动机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实现”概念。这些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他一生的成就。在他看来,从弗洛伊德开始的心理学研究,总是盯着人类的病态不放,而忽视了人类的健康常态。所以,他立志要把心理学发展方向扳回到健康人性的研究方面。

但是,当马斯洛开始背离当时的心理学“主旋律”时,不被他人理解的苦恼也随之而来。在研究越来越深入的同时,马斯洛的心灵越来越孤单。他的思想不能被那些强调实验主义的同事们所认同,更缺乏能理解自己的知己。彷徨、孤寂,使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到1946年,年仅38岁的马斯洛得了一种谁也说不清的怪病,体力高度衰竭。最后,不得不离职,到加州一个风景优美、宁静闲散的小山村疗养。

西海岸的宜人环境,不仅使他逐步恢复了健康,而且使他接触到了工商界的实际运作,更重要的是他在伯克利同众多学界精英的午餐会讨论中发展了自己的学术见解。

1951年,马斯洛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他对学术研究更有浓厚的兴趣。1954年他的《动机与人格》完成,这本书使马斯洛在全国出了名,被公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动机与人格》之后,马斯洛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心理学概念——“高峰体验”,这也是他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研究之一。

这一时期,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也在管理中得到了验证。以后几年,马斯洛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理论,随着《存在心理学探索》的畅销,“自我实现”、“高峰体验”这些词已经成为公共术语,晚年的马斯洛,进一步提出了“超个人心理学”,这一学说着重研究宗教精神和“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成了这一学科的奠基人。

虽然马斯洛的理论已经在管理实践中得到认可,但由于受过实验心理学的训练,马斯洛一直渴望自己的理论能够直接进入管理活动。当安迪·凯决心将“非线性系统”作为一个大实验室来验证马斯洛理论的消息传来,让他异常兴奋。在“非线性系统”考察期间,马斯洛写了许多关于最新管理理论著作的读后感。1965年,他汇集了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出版了《优心态管理》一书。

1967年,马斯洛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9年,他离开布兰戴斯大学,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年6月8日,马斯洛因心力衰竭逝世。

马斯洛著作

马斯洛一生的著作并不多,但其每一本著作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如:

《动机与人格》

发表于1954年,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在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

《存在心理学探索》

发表于1962年,是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一书的续篇。本书不是一部结构和体系十分严密的教科书式的著作,而是由作者的一些论文和讲演稿汇编而成的。本书是对一种内容广泛的、系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总括的心理学和哲学的探讨,它同时包含着人性的深度和高度,是把“健康和成长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和心理分析动力学,把动力的与整体论的、形成的与存在的、善的与恶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心理学整合起来的第一次尝试。

《优心态管理》

发表于1965年。本书的核心是“协同作用”,通过“开明的管理”,使公司和员工的利益达到统一。马斯洛的这本书很快便在北美、日本的企业管理和培训界中获得好评,他也被看作企业人性化管理运动的奠基人。

《科学心理学》

发表于1967年。本书探讨科学研究中的心理学问题,它要说明的中心思想是:科学是科学家人性的产物,它不只是审慎的、因袭的科学家的制品,而且是勇敢的、革命的科学家的突破和创新。马斯洛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着重讨论了心理学家作为科学家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创新途径。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发表于1970年。本书是马斯洛生前亲自选定而去世后出版的一部有关人性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文集。在书中,马斯洛进一步论证说,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一些需要——这就是超验的需要或超个体的需要,其核心是宇宙、宗教和神秘的存在领域。

同类推荐
  • 麻龟警长破疑案

    麻龟警长破疑案

    本书共收入了作者近年来精心创作的29个小故事。这些故事分别讲的是在动物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疑案、谜案,以及这些案件的侦破过程。麻龟警长凭借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依靠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抽丝剥茧,使这些疑案、迷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惩治了邪恶,伸张了正义,教育了大众,维护了和谐的生活环境。阅读这些小故事,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逻辑思维方法,提高能力。
  • 毛毛虫与蝴蝶

    毛毛虫与蝴蝶

    “六一”前夕,毛毛虫在学校惹了“祸”,制造了一起“汉堡包事件”……惊恐的毛毛虫离家出走,逃到了乡下……一个人在野外的一间茅屋里过夜,你猜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在乡村,她结识了新朋友……对蝴蝶产生了兴趣,捕捉并观察蝴蝶,采集蝴蝶的幼虫进行养殖,发现了蝴蝶的许多秘密。
  • 你最喜爱的智慧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你最喜爱的智慧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生命的源头就是知识和智慧,只有努力学习,用心去领悟,才能和源头相连。小故事中也蕴含着大智慧,阅读本书,相信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能触动你的心灵,给你启迪和感悟;书中每一个故事蕴含的大哲理和大智慧,犹如夜晚指路的星星,点亮你的人生之路。
  • 海洋刺客

    海洋刺客

    战争并非人间才有,动物界也充满了争斗与厮杀。在《海洋刺客》中,看“海上霸王”虎鲸如何称霸海洋世界,看“丑陋毒王”纹腹叉鼻鲍如何吓退掠食者,看“伪装高手”石鱼如何隐藏自己……《海洋刺客》生动揭示动物界鲜为人知的战斗场景,告诉小读者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并以高清晰图片从多个角度展现所选动物的风采,努力为孩子们奉献一道视觉上的美味大餐。
  • 妙语连珠

    妙语连珠

    面对形形色色的难题和困境,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往往就能找出答案,想出对策。“先有故事,后有智慧”。智慧故事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故事,是通往智慧殿堂的使者,引领我们透过一扇扇明亮的窗口,引领你走向人生的辉煌。故事,是连缀智慧的闪亮珠玑,折射出哲人思想的光辉,照耀着你的人生成功之旅。一个故事就是智慧长河中的一朵涟漪,也许它不能改变这条河流的方向,但它会以自身的灵性让你在阳光的滋养中聆听智慧流过的声音,早日抵达你人生的巅峰。轻松阅读精彩的故事,聆听哲人的忠告,让智者的思想浸润我们。
热门推荐
  • 月碎之刻

    月碎之刻

    “追击,妄想,堕落,心神,丧失……”楚南坐在楼顶,听着这熟悉的歌声,望着远处渐渐崩坏的世界与天空中奇异的碎月,轻声叹道:“原来那里也不是很远啊。”
  • 子期然

    子期然

    林子期是周然的秘密。五年的暗恋,周然从未想过能得到林子期的回应。林子期也从未想过会被自己的下属惦记。
  •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龙神轩辕

    龙神轩辕

    天元大陆有一个显赫的家族——轩辕族。原本是该大陆的第一势力,但却由于一个人的出生而发生了内乱,使得整个家族落寞到最底层势力了。“肇事者”在那次参加内乱下存活了下来,自幼知道自己身世的他开启了轩辕的征途......
  • 顽客

    顽客

    在天台上抽烟睡觉,然后看世界那头风卷浪涌。我承认这个世界不错,但为什么不尝试让她变的更好。
  • 带着恐龙穿越的流氓

    带着恐龙穿越的流氓

    猪脚发现自己很悲剧的穿越了,很麻烦,别人穿越都带了游戏技能·中华武术,变异手枪……但这些他都没有,不过,还好,他有一堆恐龙蛋。那么,看猪脚如何将马上面临支临破碎的将军世家带往巅峰,当然到了这个新的世界,猪脚还是要继续发扬前世的观念,那就是美女是用来追的,对手是用来踩的……猪脚的理想就是将流氓这个职业发扬光大。
  • 神炎无双

    神炎无双

    炎刃出生落末家族,意外得知始祖被人陷害走上了报仇的道路。获得神秘老师帮助一步登天
  • 灵异学院之被诅咒的旧校区

    灵异学院之被诅咒的旧校区

    三岁那年·,失去了至亲,只剩下一个姐姐;八岁那年,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和最爱的人。光阴荏苒,五年后,她,米国天才少年侦探团团长之——Alisa,夏雨萱,上官家族养女——上官琦雪,第一大封灵世家林家的遗孤——林昕雪,曲萱舞雪,回到了那个让他失去唯一亲人的地方,让那些鬼,付出代价!
  • 别听他胡扯

    别听他胡扯

    大学报道第一天,我竟被当做毒枭捉拿归案?等等!我只是个进入三流大学的学渣啊!故事到此结束了么?不,精彩才刚刚开始。
  •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