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争霸,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在夫椒的地方进行大战,结果越军大败。在此情况下,勾践派大夫文种出使吴国,通过吴国大夫太宰嚭(pǐ)说通吴王,应允越国求和。
越王勾践表面上忍受着种种屈辱的条件,而内心则决计要复仇。他卧薪尝胆,刻苦自励,在国内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实力,决心等待时机再战。
十多年过去后,越国强大起来了,开始进攻吴国。有一次,吴王夫差在笠泽迎战越军。吴越两军隔水布阵,双方互相对峙着。
如何打破这一局面呢?越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越王勾践派出了两支较小的部队趁着黑夜,用迂回的战术去骚扰吴军。他们一会儿从左边进攻,一会儿又从右边进攻,并且擂着鼓,大声地呐喊着前进。
吴军听到越军的鼓声和士兵的呐喊声,以为是主力来了,赶忙调集大军,分兵抵挡。
勾践见吴军中计,主力被越军牵制以后,亲自统率主力部队,从另一个地方悄悄地渡江,直捣吴军的大营。由于吴军大营中的兵力已被调出去,因而大营空虚,留守的士兵只得匆忙迎战,但寡不敌众,遭到了大败。
这次战败,使吴军实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吴军从此一蹶不振。没多久,越国灭掉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杀。
史书上记载这次战争时用了“鼓噪”这个词。“鼓”,擂鼓;“噪”,大声喧哗。“鼓噪”本来指古代作战时擂鼓呐喊,以虚张声势的情形,现在不一定指作战,而是泛指大声地喧嚷,有贬义,如:鼓噪一时。
诡辩
战国时候,楚国与齐国曾经结为盟国。秦国想要攻打齐国,担心楚国参战,所以派了善于辞令的张仪去楚国游说,以破坏齐楚的同盟。
张仪到了楚国以后,拜见了楚王。他眉飞色舞地对楚王说:“秦王愿赠送商於六百里的地方给楚国,条件是楚国要与齐国断交,这六百里地方作为秦国的酬谢。”
眼光短浅又十分贪婪的楚怀王,觉得毫不费力能得到这么大的地方,有便宜可占,就很痛快地答应了。
不久,楚国宣布与齐国断交,接着就派人出使秦国,去接收那商於六百里的地方。然而当楚国的使者找到张仪以后,张仪却不承认了。他装着异常吃惊的样子说:“我与怀王约定的是六里呀,我根本没有说过什么六百里啊!”结果楚国的要求被断然拒绝了。
楚怀王对此非常生气,一怒之下,他发兵攻打秦国,然而在秦军的抗击之下,楚军大败,不仅将领被秦军俘虏,而且连楚国汉中一带的地方都被秦军占领了。
楚怀王更生气了,他增派兵力再进入秦国去作战,可是正当战争紧张之时,魏国乘虚而入,袭击楚国。在这种形势下,楚国只得赶忙撤军。
为了对付秦国与魏国,楚怀王又想起了以前的盟友齐国,只好派大夫屈原去齐国,想恢复原来的盟友关系。
秦国为了再次破坏楚与齐的联盟,又答应把占领的汉中归还楚国。这时楚怀王却提出一个条件:地方可以不要,但必须得到那个不讲信义的张仪。
张仪听说以后就提出:“我一个人可以抵汉中那一大片土地,就太值了。”因此主动请求再到楚国去。
张仪冒着危险来到楚国,用大量的钱财收买了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通过靳尚又结识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经过张仪一番花言巧语的辩解,使郑袖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于是极力劝说楚怀王不要扣押张仪,应该放他回国。楚王答应了。
不久,屈原归国,他询问怀王,为什么不杀这骗人的张仪?怀王感到后悔,便派人去追赶张仪,结果没有追上。楚王又一次上了当。
这段史实中,张仪经过一番狡猾的辩解,减轻了自己的责任。这种狡辩后来就用“诡辩”一词来形容。“诡”,狡猾、欺骗,“辩”,辩解、争辩。“诡辩”指一种无理的狡辩,指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运用了正确的手段,实际上却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了似是而非的推论。它是贬义词。
国是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孙叔敖,他的品德很好。小时候,有一次外出,他在路旁的草丛中,突然见到一条长着两只头的大蛇,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当时民间有一种说法:谁见到了两头蛇,谁就要遭殃,会很快死去。
孙叔敖很快镇静下来,他冷静地想了想:反正我已经是活不成了,不如干脆把这蛇杀死,否则别人见了也会要死的。想到这儿,孙叔敖没有退缩,他从路旁找来了一块大石头,用力向两头蛇砸去,把这蛇砸死了。他又把这死蛇深深地埋在了土中,以免再被人看到。这事以后,孙叔敖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依然很健康地活着。
孙叔敖长大以后,待人谦虚有礼,生活十分俭朴,而且很有谋略,后来成为了楚国的宰相。他执政以后,很注意社会风气,经过一番治理,楚国强大起来。在他的辅佐下,楚庄王实现了霸业。
楚庄王对孙叔敖非常尊重,经常与他谈论治国之道。有一次,两人谈起了治国的方法,楚庄王很感慨地说:“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这意思是说,我还没有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策略啊!
孙叔敖回答说:“一个国家只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那么作恶犯罪的人就会害怕。今天我忧虑的是往往不能判断国策是否正确。”
庄王一听,赶忙问道:“那是什么原因呢?”
孙叔敖耐心地解释说:“如果国君在大臣面前非常傲慢,以为没有自己,臣民就不能富贵,那大臣们就会痛恨他;而大臣们若是十分骄傲,以为没有自己,国家就不会强盛,那国君心里也会不满。这样君臣之间就不可能齐心合力,哪里能制定出正确的国策呢?”
稍停了一会儿,孙叔敖又说:“从前夏桀和商纣这两个暴君,就完全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来制定治理国家的策略的,结果把国家推向了灭亡。”
楚庄王听了后,连连点头说:“说得好,说得好!”他表示要与大臣们团结一心,治理好楚国。
楚庄王所说的“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这句话中用了“国是”一词。“国是”指国家大计和国策,是书面语言,运用它显得很庄重。如: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是。
红娘
元朝戏剧家王实甫写了一部著名的杂剧叫《西厢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婢女红娘。因为她的帮助,一对青年男女,终于冲破重重的阻力,成就了美满的婚姻,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剧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反封建的故事:那是唐朝贞元年间,有一个叫张珙(ɡǒnɡ)的书生进京应考,路过河中府,暂住在当地的一个寺庙——普救寺内。
恰巧寺内来了一位相国夫人。这夫人还带着女儿莺莺和家人,她是因为护送崔相国的灵柩回家乡而暂住在寺内的。
一次,张珙与崔莺莺在佛殿内相遇。张珙年轻英俊,温文尔雅,一看就气度不凡;这崔莺莺举止端庄,十分美貌,一见就是大家闺秀。两人都未婚娶,所以一见如故,顿生爱慕之心。后来见面虽然不多,但不断传诗唱和,表达心意,更是倾心相爱。
不料,有一天,寺庙里突然飞来横祸,一群乱兵包围了普救寺。为首的提出要强夺相国小姐为妻。这突然事件,吓得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不知所措。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书生张珙挺身而出,他说可以写信给老朋友白马将军杜确,请他速来解围。相国夫人这时才稍微镇定,她为了酬谢这救命之恩,于是就当着庙内僧人的面答应只要能解围救人,就将女儿崔莺莺许配给张珙。
杜将军很快就发兵来救,乱兵退走,普救寺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是相国夫人却改变了主意。她认为张珙只是一名书生,门不当,户不对,不愿意实现原先的许诺。这样,在答谢张珙的时候,就让莺莺拜张珙为兄长,两人以兄妹相称。这实际上就是轻而易举地毁掉了婚约。
相国夫人出尔反尔,破坏了张珙与莺莺的婚姻,使这对青年非常痛苦。看到这种情况,莺莺的侍婢红娘却积极地帮助他们。这红娘不仅热情泼辣,而且还勇敢机智。她对夫人的背信弃义很不满,又看透了小姐的心事,同情他们两人的爱情。于是就替小姐出谋划策,主动地联系,使他们勇敢地结合在一起。
后来,相国夫人发现了这一情况,红娘挺身而出。她不仅接受了夫人的拷问,而且将真相和盘托出,分析原因,责以大义,使得相国夫人哑口无言,处于被审的地位,最后只得承认了这一婚姻。
张珙与莺莺姻缘的成功,红娘的出力是很关键的,所以戏剧中红娘的形象光芒四射,在生活中传为美谈。红娘就成为帮助别人成就美满婚姻的善良人的代表。
“红娘”后来就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一个常用的词语,比喻为别人的婚姻牵线搭桥的人。它成了撮合、帮助完成美满姻缘的人的代称。
鸿沟
秦朝末期,各地的起义军风起云涌,经过一段时间的争战,最后只剩下两支主要队伍:一是项羽领导的楚军,一是刘邦领导的汉军。项羽这时实力雄厚,于是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还封刘邦为汉王,定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
刘邦心里很不服气,他趁项羽带兵进攻原齐国的领域时,发动袭击,一举占领了关中的大片土地,还攻占了项羽的都城彭城。
项羽得知消息后,火冒三丈,马上组织大军杀回来,很快就把汉军打得大败。刘邦只得带领军队退却,项羽的楚军紧紧追赶。汉军被追逼到了濉(suī)水边,由于人马太多,又被追兵挤逼,很多士卒落入水中溺死。连刘邦也被楚军团团围住,不得逃脱。
正在这危急之时,突然刮起了大风,那大风从西北方向刮来,风力极大,连一些房屋都被掀倒。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那风向正朝着楚军一方,使得楚军大乱。
趁着这天昏地暗之时,刘邦带着一些人马赶紧突围,这才侥幸逃脱。
楚军也没有放弃追赶,一直追到刘邦的家乡沛县,虽然没有抓到刘邦,但抓到了刘邦的亲属,连刘邦的父亲也被抓走了。
刘邦大败之后,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派人去楚军中谈判,请求归还自己的父亲,但项羽没有答应。在此情况下,刘邦又只好提出求和的条件。经过谈判,双方约定以鸿沟(今开封、洛阳之间)为界,划分天下。鸿沟以西归刘邦的汉军,鸿沟以东归项羽的楚军。这样才暂时相安无事。
“鸿沟”本是古代的一条运河,在河南境内。由于当时楚、汉两军对峙,用这河流作为临时的分界线,这样鸿沟的意思就变化了,它已经不是一条河的专有名称了,而成为一个常用的词。用来比喻明显的界线。如:我们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护短
有一次孔子外出,走在路上时,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原先晴朗的天空,在一阵风之后,聚集起了乌云,很快雨就下了起来。在毫无雨具的情况下,一位跟随着孔子的弟子说:“先生,子夏的家离这儿不太远,咱们先去他那儿借把雨伞再走吧!”
这弟子一边说着,一边急急忙忙想去找子夏。
孔子连忙摆了摆手说:“不,不,别去找他了。”
这弟子心里纳闷儿,子夏也是孔子的学生,借把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看着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与人交朋友就应该尽量发挥人家的长处,而避开人家的短处,这样朋友才能长久。子夏是比较吝惜财物的,这正是他的短处。我们去向他借东西,不正是没有避开他的短处吗?”
听了这解释,这弟子才懂得孔子的心思,结果他们谁也没再去找子夏,而是冒着雨回去了。
后来,到了晋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给朋友写信时,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事。他信中写道:“仲尼(即孔子)不假盖(借伞)于子夏,护其短也!”这话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维护、原谅他的短处啊!
嵇康说的“护其短也”后来经过缩略,就成了“护短”这个词。“护”就是维护、保护,“短”就是短处、缺点。“护短”就是维护自己或自己这方面人的短处。引申为不说自己或自己人的过失或缺点。如:对孩子的错误要教育,要批评,切不要护短。
画饼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卢毓(yù),是东汉末年卢植的儿子。卢植为人正直,有学问,在董卓专权之时,敢于抗争,所以非常有名。
这卢毓也为人忠诚正直,发表意见总是客观公正,很受曹操父子的器重。到了曹丕执政时,官至吏部尚书,负责官吏的选拔与调配,曹丕很信用他。
过去任用官吏很重视名声,总认为任用有名的人物最为稳妥。当时诸葛诞、邓飏(ynɡ)的名声很大,所以人们都推荐他们当官,结果任职之后,很不理想。人们讥笑他们只不过是八面玲珑的人物。虽然他们善于交际,联系很广,但很多人并没有实绩。曹丕对此也很有看法。
有一次,朝廷又要推举中书郎了,一些官员又纷纷举荐一些名人,大家在认真地比较这些人名声的高低。而曹丕却很有主见,他下令:“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dàn)也!”这命令的意思是说:选人是否恰当,完全在于卢毓。举荐人才,不要过于看重名声,那名声就好像是在地上画个饼子一样,是不能够吃的!
卢毓负责选拔官员以后,曾对曹丕进言,他认为自从考核实绩的办法废除以后,人们选拔推举官员时,常以美言或恶言来吹捧或贬低他人。这样选任官吏真假难辨。曹丕觉得他讲得有理,于是下令制定了考课法,以选任官吏。
曹丕所说的“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的话,后来经过简化,产生了“画饼”一词。“画饼”就是画个饼子,这当然不能充饥。常用它比喻徒有虚名,并无实惠,或者比喻空想,不成事实。成语“画饼充饥”也是由此产生,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