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55800000001

第1章 蔡琰作品辨伪

题名为蔡琰所作的诗有二,一是《悲愤诗》,一是《胡笳十八拍》。《悲愤诗》有两首,一是五言体,一是骚体。从《文学遗产》上所发表的文章中看出,对《胡笳十八拍》及《悲愤诗》骚体的作者,有不同的意见;对《悲愤诗》五言体,几乎都说是蔡琰所作。我除了认为前者出于假托外,对后者也存在着怀疑。这篇小文,主要是为说明五言体也是出于假托而写的。文中附带涉及骚体及《胡笳十八拍》。

文学作品是生活和现实的反映。《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都属于自叙性质,诗中所说的事实,十分具体。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蔡琰的生平以及东汉末年南匈奴的情况,与诗对照,从而辨别其真伪。

下面,顺着五言体的次序,并联系到骚体及《胡笳十八拍》的有关的内容,逐一地对照史书,指出其伪造的痕迹。

诗云:“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按照诗中的叙述,蔡琰被掳,是在袁绍、曹操等声讨董卓,董卓发兵镇压的战役中,这大约在汉初平元年或二年(190、191)。可是,《后汉书?董祀妻传》明白地告诉我们:“兴平中(195),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时间相差四五年,必然是一真一伪。

自宋朝以来,就有人注意到“诗”与“传”的差异,因而怀疑诗非蔡琰所作,如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苏轼文集》卷四十九《书?答刘沔都曹书》;卷六十七《题跋?〈蔡琰传〉》)。但也有人(如蔡居厚)相信诗不伪,认为蔡邕生前,蔡琰就已被掳(《蔡宽夫诗话》)。看来,前一种见解可供参考,而后一种见解需要纠正,因为:蔡邕是董卓所尊重的人,他的家属,应得到董卓的保护;董军掳掠蔡邕的女儿,未免与情理不合。退一步说,万一蔡琰被董军掳去,当时蔡邕也有力量将她营救出来。

清朝的何焯、沈钦韩却根据蔡居厚的错误见解,作了若干引申(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二十四;沈钦韩《后汉书疏证》卷十)。近来,仍有人受他们的影响,例如:

刘开扬在《关于蔡文姬及其作品》一文中说:“蔡文姬便很可能是在陈留郡圉县被李、郭等的乱兵中的羌胡(胡是来降的月氏)掳到了关中去的,后来右贤王去卑和白波帅韩暹等率众与李、郭战,获得胜利,文姬便又没于右贤王。”

高亨在《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一文中,表示同意刘开扬的意见,并说:“文姬被掳入胡的经历相当复杂而曲折。”认为“她被胡羌所掳后,随军西行入陕”,“至于她怎样没入南匈奴,或董卓士兵中有南匈奴人直接掳去,或原被董卓士兵中羌人所掳,转卖给南匈奴,或史书不载,无从明悉”。

我不禁要问:是事实本身复杂曲折呢?还是设想得复杂曲折呢?不仅《董祀妻传》中没有记载,就是《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中也没有表达出蔡琰入南匈奴有这样一段出羌入胡,经历四五年,走了几千里的复杂曲折过程。(《胡笳十八拍》一开始就说:“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义节亏”,并未提到羌人)无根据的设想很难使人相信。何况原诗在“海内兴义师”句后,紧接着就是“卓众来东下”,这里的“卓众”,只能解释为镇压“义师”的董军,而不能牵扯到与此役毫无关系的李、郭身上去。

可见,《悲愤诗》与《董祀妻传》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诗中的这个漏洞是无法弥补的。

诗云:“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这几句对于蔡琰在南匈奴住处的描绘,也与事实不符。

我先从东汉以来南匈奴的地理环境说起。《后汉书?南匈奴传》说:建武二十六年(50),汉朝准许南单于“入居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同年,因北匈奴攻南匈奴,又准许南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一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部左翼中旗”,一说在山西离石市“左国城”。从当时南匈奴部落分布情况来看,后说较为合理,因“左国城”正是位于分布线的后方中央)中平五年(188),南匈奴内乱,单于羌渠被杀,一部分人立于扶罗为单于,另一部分人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从此南匈奴分裂为二。次年(189),于扶罗因抄掠汉人,兵受挫伤,“复欲归国,国人不受”,只得留居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兴平二年(195),于扶罗死,呼厨泉立,也“不得归国”。这是南单于居址逐步内移的简单情况。

伴随着南单于的向内移徙,南匈奴的部落也在向内移徙着。当南单于居美稷时期,南匈奴部落便屯聚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地(今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省北部一带)。当于扶罗回不了美稷,而留居平阳时期,也就有一些部落迁移到河东(今山西省南部一带)。《南匈奴传》说:“建安元年(196),帝自长安东归,右贤王去卑……侍卫天子,拒击李、郭。及车驾还洛阳,又徙迁许,然后归国。”唐李贤注:“谓归河东平阳也。”右贤王去卑的部众屯聚在河东,是南匈奴某些部落随着南单于内移的一个例证。

蔡琰没于南匈奴左贤王(不是右贤王),这位左贤王是谁?其部众屯聚何处?《晋书?载记第一》说:“于扶罗死,弟呼厨泉立,以于扶罗子豹为左贤王。”这是兴平二年的事,蔡琰也就是这时被掳的。同书又说:“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四夷传》的记载与此相同,唯在“兹氏县”前加了一个“故”字,就更清楚一些。因为“兹氏”是汉朝县名,后魏改称“元氏”,北齐废,其故址,即今山西省高平市。根据以上资料,可以肯定,蔡琰在南匈奴,就是住在这位屯聚于兹氏的左贤王豹的部伍中。

《文学遗产》上对蔡琰在南匈奴的住处进行着热烈的讨论,这里表示一点个人的意见。我看蔡琰不可能住在南单于呼厨泉势力范围以外的地区。前面说过,中平六年(189)以后,南匈奴已分裂为美稷、平阳两派,南单于呼厨泉、左贤王豹、右贤王去卑,都属于平阳派。参与兴平二年(195)汉室内战的,是以右贤王去卑为统帅的、平阳这边的南匈奴人。掳掠蔡琰的,自然也就是他们。蔡琰既为平阳的南匈奴人所掳,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她是不可能住在美稷那边的。《南匈奴传》说得很清楚:“单于呼厨泉兴平二年立,以兄被逐,不得归国,数为鲜卑所钞。”在这种内乱外患的情况下,以南单于之尊,尚且回不了美稷,他的部众更不可能把掳来的汉族妇女,送到美稷或者更远的地方去住。

可见,诗中那种塞外风光的描绘,不可能出于住在山西的蔡琰之手。

从五言体中的“长驱西入关”,联想到骚体及《胡笳十八拍》中在这一方面更为突出的离奇描绘。前者说:“身执略兮西入关,历险阻兮之羌蛮,惟彼方兮远阳精,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后者说:“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这不但不符合东汉末年南匈奴的地理环境,而且把南匈奴与羌族的地区混淆起来,把蔡琰说成住在西北甘肃一带的羌族地区,谬误更甚。

于是出现了高亨的那种设想,即认为这些诗句中所描绘的地理环境,是蔡琰所曾到过的地方,而不是她长期居住的地方。可是,原诗的意思并不如此。《胡笳十八拍》云:“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兮筋力单。”这不是明白地说,蔡琰并未离开西北,一直到她回汉前夕,还是住在“关山阻修”的“塞上”吗?

把蔡琰说成住在羌族地区,既是过去拟作诗歌者的谬误,如今岂能将错就错,又从而作出这种或那种设想,使事实遭到更多的歪曲呢?

诗云:“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按照诗意,蔡琰入南匈奴后,还不知道蔡邕已死,很挂念他,并常常向人探听他的情况。这也与事实不符。初平三年(192),蔡邕死,死后三年,蔡琰才被掳入南匈奴。

从《悲愤诗》五言体中说蔡琰在南匈奴还不知道蔡邕已死,联想到《胡笳十八拍》中说蔡琰在南匈奴看到该族与汉朝经久不息的战争,都是同样的可笑。

《胡笳十八拍》云:“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又云:“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从后文看出,前文所说的“征战”,是专指南匈奴与汉而言的;并且又是一直到蔡琰被赎回的前夕,方才停止“兵戈”的。这与事实几乎完全相反。

根据史书的记载,东汉以来,南匈奴与汉,是一种政治上臣服、经济上依赖、文化上仰慕、生活上仿效的关系。从建武二十六年(50)起,南匈奴部落就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处。章和二年(88),南单于对汉朝皇帝说:“臣累世蒙恩,不可胜数。”又说:“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虽垂拱安枕,惭无报效之地。”南单于自己所说的话,应是南匈奴与汉朝关系的最好写照。《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这一类记载不少,本文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

具体到蔡琰在南匈奴的十二三年来说,她于“兴平中”被掳,建安中(约208)回汉,在这段时间内,南匈奴与汉基本上也是和平状态,仅参与过一次汉室的内战而已。这件事,《资治通鉴》有记载,该书《汉纪五十六》说:建安七年(202),曹操攻讨袁谭,袁谭求救于袁尚,“尚遣所置河东太守郭援,与高、匈奴南单于共攻河东”,“曹操使司隶校尉钟繇围南单于于平阳”,钟繇兵杀郭援,“南单于遂降”。此外,南匈奴与汉未有战争。

历史事实如此,而诗中叙述如彼,显然不是蔡琰的亲身见闻,而是拟作者凭想象写出来的。

诗又云:“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漏洞更大。查考一下史书,蔡琰既有“家人”,又有“中外”(中表)之亲。

《晋书?景献羊皇后传》说:“讳徽瑜,泰山南城人。父,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羊祜传》说:“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羊徽瑜与羊祜,就是蔡琰的姨侄女与姨侄。从“传”中所记载的他们的卒年推算,羊徽瑜生于汉建安十九年(214),羊祜生于魏黄初二年(221)。蔡琰于建安中(约208)回汉,这时,她的这位姐妹,也就是羊徽瑜、羊祜的母亲,肯定是活着的。

同书《蔡豹传》说:“字士宣,陈留圉城人。高祖质,汉卫尉,左中郎将邕之叔父也。祖睦,魏尚书。父宏,阴平太守。”《蔡谟传》说:“曾祖睦,魏尚书。祖德,乐平太守。父克,”这位蔡睦,是蔡琰的从兄弟,蔡宏、蔡德是从侄《羊祜传》又说:“祜当讨吴贼有功,将进爵土,乞以赐舅子蔡袭,诏封袭关内侯,邑三百户。”这位蔡袭,就是蔡邕之孙(虽不能肯定说是亲生的,起码是承继的)。

如果诗是蔡琰所作,她怎么会写出“家人尽”“无中外”的句子。

此外,诗中形容蔡琰由南匈奴回汉路途遥远,有“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的句子;《胡笳十八拍》中形容南匈奴部落迁移无定,有“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的句子,也都是拟作者不明了当时情况,凭想象写出来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看出,《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中凡是涉及蔡琰具体事实的句子,从被掳到回汉,几乎处处有漏洞;其中涉及南匈奴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的句子,又都与史书的记载不符合。蔡琰的记忆力是很强的,对父亲的遗书,还能背诵“四百余篇”,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更不会健忘。如果仅是个别的破绽,或许是蔡琰偶然失检;在一系列的谬误面前,又将如何解释呢?所以,我不能不对蔡琰的著作权发生怀疑,并终于肯定它是出于后人的假托。

还有,《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二诗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悲愤诗》骚体说:“家既迎兮当归宁”;而《胡笳十八拍》说:“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即是一例。在《悲愤诗》的本身中,又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如:五言体既说“骨肉来迎己”,又说“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等等。如果诗是蔡琰所作,绝不会产生这种种矛盾。

《悲愤诗》见于《后汉书》,《后汉书》是过去的所谓“正史”,指出《悲愤诗》出于假托,会有很多人难以接受。如果把《后汉书》引录这两首诗的来源搞清楚,也许有助于真伪问题的解决。为此,谈一谈《董祀妻传》与《蔡琰别传》的关系。

《蔡琰别传》的作者不知是谁,写作时间也需要探求。侯康、顾三、姚振宗、曾朴等人,一致认为是后汉人所作。侯康说:“凡别传多无撰人,大约皆同时人作。”这就是他们主张《蔡琰别传》是后汉作品的理由。

根据前人的记载,《曹瞒别传》是吴人撰,《管辂别传》是弟管辰撰,作者与传主时代相同。《顾潭别传》是陆机撰,《王粲别传》《王弼别传》是何劭撰,顾、王、王是魏人,陆、何是晋人,作者与传主时代相近。这种情况表明,“别传”的作者与传主,或是同时人,或是稍后一些的人。从而可以推测,《蔡琰别传》的写作时间,虽不能一定说是后汉,但不会太迟。

我还看到,在侯康、顾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姚振宗《后汉艺文志》、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中,在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中,在丁国钧、文廷式、秦荣光、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中,都列举了许多“别传”,而在聂崇岐《补宋书艺文志》、陈述《补南齐书艺文志》中,却一篇“别传”也没有。可见,撰写“别传”这种风气,大约从后汉末开始,魏晋间很盛行,到南北朝逐渐衰歇。这是《蔡琰别传》的写作时间不会迟于魏、晋的又一证明。

《蔡琰别传》既作于《后汉书》之前,范晔在编写《董祀妻传》时,不会不见到它并利用它。根据《北堂书钞》所提供的线索,关于蔡邕“赐书四千卷”一事,《蔡琰别传》与《董祀妻传》相同(《北堂书钞?艺文部?赐书》)。我们也可以从《艺文类聚》所引录的《蔡琰别传》的片断中,发现它确是《董祀妻传》的蓝本:

先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汉末大乱,为胡骑所获,在左贤王部伍中(《艺文类聚》引《蔡琰别传》)

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董祀妻传》)

在《蔡琰别传》的片断中,还保存着一些诗句,我再将它与《悲愤诗》对照如下:

在左贤王部伍中,春月登胡殿,感笳之音,作诗言志,曰:“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艺文类聚》引《蔡琰别传》)

岁聿暮兮时迈征,登胡殿兮临广庭,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悲愤诗》骚体)

琰在胡中十三年,有二男,舍之而归,作诗云:“家既迎兮当归宁,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太平御览》引《蔡琰别传》)

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儿呼母兮号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悲愤诗》骚体)

《蔡琰别传》中的五句诗,与《悲愤诗》骚体相同。《太平御览》中还引录了蔡琰“边亭与华异”,“胡风春夕起”两句诗,与五言体相同(骚体中“啼”与“号”,五言体中“亭”与“荒”、“夕”与“夏”,个别的字不同。古籍中这种情况很多)。可见,《悲愤诗》先著录于《蔡琰别传》,《董祀妻传》是从那里抄来的。

我又从《蔡琰别传》(虽然只是片断)与《董祀妻传》的对照中,发现《悲愤诗》骚体的一首,在《蔡琰别传》中,既说是“在左贤王部伍中”“感笳之音”而作;改说是舍子归汉时作;在《董祀妻传》中,又说是与董祀婚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而作。又如:《蔡琰别传》中写明“春月登胡殿”,而《悲愤诗》中作“岁聿暮兮时迈征,登胡殿兮临广庭”,季节亦不相同。可见《董祀妻传》虽利用《蔡琰别传》,但加以修改。

假托名人,拟作诗文,这种事例是很多的,蜀汉诸葛亮集中无《后出师表》,据黄以周考证,乃是吴张俨所拟作(见黄以周《艺轩杂著?默记叙》)。政治性的文章,尚且出现赝品,并流传后世。《蔡琰别传》中著录假托的《悲愤诗》,《董祀妻传》又据以转录,是不奇怪的。

附带说一下,《艺文类聚》是欧阳询所编,他把《蔡琰别传》中的诗句,列入《乐部?笳》,而《胡笳十八拍》则未见采录,这也是一件可注意的事。可否这样推测,初唐时,假托的《胡笳十八拍》还没有产生出来。如果当时《胡笳十八拍》已经流传,欧阳询在选择有关“笳”的诗歌时,为什么舍弃它而去采录《悲愤诗》呢?

其次,谈谈南北朝的几位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对待《悲愤诗》的态度。

萧统编《文选》,徐陵编《玉台新咏》,都未选录《悲愤诗》;刘勰撰《文心雕龙》,钟嵘撰《诗品》,也都没有评述到它。萧、刘、钟是南朝梁人,徐是南朝陈人,他们不但看到《蔡琰别传》,而且也看到《董祀妻传》,为什么都舍弃《悲愤诗》而不取呢?尤其《玉台新咏》专门搜集汉、魏以来有关妇女的诗歌,才女的作品更是编者所重视的,但竟未采录《悲愤诗》,这又是为什么?

我发现这几部书似有一共同之点,就是:凡经选录、评述的作品,多是有确实的作者姓名,间或是无名氏,至于虽有作者姓名而实系假托,又不知假托者姓名的作品,尚属少见。萧、徐、刘、钟等人之所以不取《悲愤诗》,可能正由于此。

同类推荐
  •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 名城胜地对联(下)

    名城胜地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关于名城、胜地的对联,如“太白楼(歙县)”、“西湖桂斋(福州)”、“白居易墓(洛阳)”等等。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璀璨的中国

    璀璨的中国

    全书介绍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总共分七章:华夏民族的起源、东方巨龙长城、敦煌岁月、汉诗鉴赏、魏诗鉴赏、唐诗鉴赏、宋词鉴赏。
热门推荐
  • 宝宝哺育100分

    宝宝哺育100分

    本书主要讲述营养是宝宝身心发育的物质条件,是预防和抵抗疾病的重要因素,如果营养结构合理,宝宝的体重会正常增加,动作和智力的发展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甘肃省陇南市是2008年我国重大地震的一个重要区域,在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人口迁移和异地搬迁安置,是重建工作的一个重点。陇南市又是我国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地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研究这个区域的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对策问题,有着非常现实
  • 校花的超级强少

    校花的超级强少

    修真、魔法。一个是从小在死亡之中度过的神奇少年,一个是繁华大城的首富千金,当保镖与校花碰撞,会产生怎样的花火?现代世界以外的那些隐世者,他们又有怎样的神奇?请随主角黄浩轩慢慢走进这个天马行空的校园、都市、魔法师、修真的传奇故事吧。
  • 大乘四法经

    大乘四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何时苦瓜

    何时苦瓜

    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来愈记挂开始时捱一些苦栽种绝处的花幸得艰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哪有玩味的空档来欣赏细致淡雅到大悟大彻将虎咽的升华等消化学沏茶]至共你觉得苦也不太差
  • 江湖几夜情

    江湖几夜情

    仰头看去,画中的女子独坐湖亭,临风抚琴。远山淡漠,近水溶溶,本是一幅秋意萧索的清景,却被她嘴角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渲上了一层淡定温存。这便是四年前的自己了。二八韶华,举世皆惊。于茫茫人海中寻着了他,又得了他一世幸福相许。然后便以为,今后的岁月当永远平稳安定,诗画怡然。谁知道,只一个转身,便天地倒悬,灰飞烟灭?
  • 女人最想要的投资理财书

    女人最想要的投资理财书

    本书内容包括:女人会理财,一辈子不担忧善于积累,“省”出理财的本钱让女人欢喜让女人忧的信用卡储蓄为基,用银行为自己创造更大收益等。
  • 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

    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

    《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是一本历史题材的人物传记图书,古今中外的十几个女人是《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的主角。 俗话说,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这本《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们》中的主角都是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的杰出人物。她们征服的不是普通男人,而是世界上的翘楚,男人中的精英,她们是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她们性格迥异,追求不一,用的手段也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将女性优势发挥到妙不可言的境地,她们同样可以在历史舞台上争取到耀眼的一席之地。
  • 庶女嫡妃

    庶女嫡妃

    (宅斗)高材生穿越成丞相府庶出女,穿越第一天便被爹爹杖行至昏迷,再来是嫡姐合谋设计,让她嫁于跛腿冷漠的王爷,即然已经嫁了,那便好好过日子吧!只要他睡床我睡廊,就行了。可看似处处依顺她的相公,实则暗藏祸心,百般利用。瞧着温柔可人的妾室,却是蛇蝎心肠,肖想着她的地位。蛮横跋扈的嫡姐,也时不时凑凑热闹。姨娘百般刁难她,目的只为将她赶出府中?她当真就长了一张白痴脸,可怜相不成?正所谓她能忍一时不能忍一世,再敢放肆,直接暴走。
  • 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