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好好学习,就不会明白很多事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孩子用心学习,可是妈妈的话却如同掠过耳边的清风,转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地厌倦学习。那么针对这一情况,妈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呢?
偶像崇拜效应一提起“偶像”这个名词,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之眼前一亮。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崇拜的偶像。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发现,只要是孩子偶像所代言的无论任何品牌产品,他们都会不顾一切地去购买。其实,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偶像的效应是巨大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孩子不喜欢学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没有把知识当做偶像来崇拜。所以,要想让孩子真心爱上学习,首先就要树立知识在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地位。
丹丹是个爱学习的女生,她对知识的热爱,完全归功于妈妈对她的教育。
开始的时候,丹丹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对学习和读书充满了厌倦。那时候,无论妈妈怎样引导她,也不能把她从那种贪玩的天性中拉到热爱知识的轨道中来。直到有一天,或许是上帝的安排,让她真正地懂得了知识的重要。也就是从那时起,丹丹开始崇拜上了知识。
:有一天,丹丹和一群小伙伴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宠物狗,丹丹就毫不犹豫抱着那个可怜的小家伙飞快地跑回了家。
“妈妈,妈妈,快帮帮我。”她一进门就冲着妈妈大喊起来。
“这么惊慌,什么事?”妈妈奇怪地问女儿。
“这只小狗受伤了,快想想办法。”丹丹焦急地说道。
妈妈让她抱着小狗一起去找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是一个出色的外科大夫,对于她来说,接好一只小狗的腿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后来这只宠物狗恢复了健康并成了她们家庭中的一员,丹丹也因此而多了一个小伙伴。
通过这件事,丹丹迷上了生理学和医学,并真正地热爱上了知识。她相信只有知识才是最值得崇拜的偶像。
“妈妈,医生太伟大了!”有一天,丹丹看着那只恢复健康的宠物狗,丹丹感叹道:“如果没有医生,这只小狗恐怕永远也不能再走路了。”“是啊,如果没有医生,不仅这只宠物狗不能得到恢复,就连我们人类也会有吃不完的苦头。”妈妈回答说。
“妈妈,我也想成为医生,这能行吗?”丹丹看着妈妈,她的眼神似乎在期待着妈妈的肯定。
“为什么不能?只要你努力学习,并掌握必备的医学知识,你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妈妈笑着对女儿说。
“真的吗?”丹丹的眼睛中流露出兴奋的目光。
“当然是真的,妈妈什么时候骗过你。”“那么,你教我吧。”丹丹说道。
“这个我可做不到,因为我不是研究医学的人,不过我可以先教给你一些简单的有关医学的知识。”“医学的知识?”“是呀,掌握医学的知识是成为一名医生的第一步。”妈妈把她带到了书房,并将自己收藏已久的一副骨骼标本拿给她看。
就这样,5岁的丹丹对人体发生了兴趣,并开始学习生理学。
可能是丹丹太崇拜知识的缘故吧,不久她便在这一领域的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12岁时就在行医开诊考核的初试中获得了合格成绩。
这样一来,丹丹不仅认识到了医学知识对于一个想成为医生的人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以及其他各科门类所有知识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了一个热爱知识并拥有知识的人。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很多妈妈都会为丹丹的成功鼓掌喝彩。
其实,每个孩子都可以像丹丹一样出色,关键就在于,你是不是也可以像丹丹的妈妈一样出色,善于引导孩子,积极树立知识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同样是一只小狗,小新的妈妈——美芽,就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耐烦。当小新把小白(流浪狗的名字)抱回家里时,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气急败坏地命令小新:“把它给我扔出去!”虽然,在小新的苦苦哀求下,妈妈同意收留小白。但是,她也从来没有和小新一样表现出对小白的关爱。因此,就更不用说,寻找机会劝导小新用功读书学习了。相反,妈妈每天都会提高声音到120分贝,怒吼着:“小新——赶快把它带出去!”所以,小新不喜欢学习,甚至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两个故事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紧紧地握在妈妈的手中。只有妈妈不失时机地让孩子一睹“知识”的真面目,才能唤醒孩子对知识的崇拜之情,才能让孩子由衷地爱上学习,爱上读书。
让孩子主动学习我们生活之中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生活几乎每天都是在“忙碌”中度过。他们一天到晚有写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参加不完的培训班,可以说,他们的生活死气沉沉,没有丝毫情趣可言。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育真的对孩子有帮助吗?答案是否定的。
柯如的妈妈是个心比天高的女人,为了能让女儿出人头地,她给孩子安排了许多学习内容。柯如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几乎每天都被关在房间中啃那些充满“蜡味”的书本。此外,妈妈还不容许她与别的孩子接触,也很少带她到外面玩。读书、学习,几乎是柯如唯一能做的事,这位愚蠢的妈妈以为这样便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然而,她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填塞进肚里的知识,没有“主动”胃黏膜的消化,是不能转化成营养物质、不能被孩子吸收的。简言之,孩子“吞”进肚子里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字。
所以培养孩子爱学习的好习惯,光靠妈妈的“强行”政策是不行的。牛牛是隔壁邻居的孩子,他聪明活泼,就是不爱读书。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见他在外玩耍,就揪着耳朵,把他拉回了家,锁在屋子里了。
“今天不写完作业就不准出门。”妈妈严厉的斥责说。
没一会儿,妈妈就上街买菜了。临走的时候,特意锁上了大门。可是,等妈妈回来的时候,牛牛竟然又跑出去玩了。
这次妈妈大发雷霆,把牛牛一把抓了回来,按在地上,接着就是一顿暴打。牛牛扯着嗓子,跪地求饶。
最后,牛牛在妈妈的“监督”下,一直写作业到深夜。期间,牛牛只要写错一题,妈妈就会毫不犹豫把他的作业本撕得粉碎,让他重新来写。即便如此,牛牛还是心不在焉。
其实,牛牛的故事就深刻地告诉了我们,强迫孩子学习是一种错误,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倦。中国有句俗话“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此话用在孩子学习上也是恰如其分。
林峰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自愿的学习,如果他不想学习,妈妈绝不强求。事实是,林峰正是在这样一种无拘无束的轻松环境下,才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他会尝试着学习每一种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妈妈的监督,他会感到很快乐,并且会主动要求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
有一次旅行中,林峰就毫不费力地掌握了一个物理学原理。
坐在火车车厢里的林峰指着窗外说道:“那些树正在飞快地向后面跑,妈妈。”“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的火车在向前跑。”妈妈笑着对儿子说。“不,我认为我们坐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木在动。”林峰天真地说:“因为我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还能说明什么?”“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这个嘛……”林峰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会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你能够跑那么快吗?”“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林峰充满疑问地说道。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什么?祝贺我什么?”“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林峰不解地问。
“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于是,妈妈耐心给他讲解:“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也就是说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成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林峰高兴地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妈妈问道。
“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火车就是运动的了。”林峰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我就是和树木一样在向后飞跑了。”“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吗?”妈妈又一次问道。
“当然能,因为这是相对的,火车能跑多快我就会有多快。”林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就快速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参照物”原理。而且,整个受教过程,都洋溢着温馨和亲切,丝毫没有母子间的“剑拔弩张”。由此可见,只有树立在自愿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才是事半功倍的。倘若林峰的妈妈在平日里就强令他读书、学习,那么,在火车旅途中的片刻闲暇,林峰一定不会关心窗外的树木是否前进还是后退,而是及时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放松”。所以,如何教导孩子自愿学习,也是妈妈应该学习的课程之一。
隐藏在身边的秘密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说过多少遍了,这道题应该这样解答!上午刚教你的,怎么下午又错了?”“妈妈,我讨厌做作业,让我看一会儿电视再做好吗?”“不可以!你今天不把这些题目都做完就别想看电视!”由此可见,妈妈和孩子仿佛永远都是对立的两面。孩子最关心的是“玩”,而妈妈最关心的则是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关于孩子的学习问题,曾有一位母亲这样说过:“21世纪是信息和艺术的世纪。要想学好信息技术,首先就要学英语、数学,然后就是音乐、美术、鉴赏等等。”那么,在如此多的选择中,母亲应该如何选择呢?最后为了保险起见,干脆能学的都要学。
这样做当然是满足了妈妈的心愿,但是妈妈让孩子学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孩子想学的。对孩子来说,他们有自己的喜好,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随时都会厌倦。
一位妈妈听同事说,自己的孩子刚学完日语,正打算学习韩语。于是,这位妈妈就坐不住了,回到家就开始逼迫自己的孩子学各国语言,最终将一个和睦的家庭变成了争吵的战场。
那么,妈妈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促成孩子爱上学习呢?显然,横加干涉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老子》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就像在厨房烹饪鲜美的小菜一样简单。
于是,聪明妈妈就开始从厨房和相关用品出发,引导孩子走上了学习之路。
有一天,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去一个大型超市买食品。她就忽然突发奇想:能不能让孩子在买东西中学到知识呢?
这时妈妈正好看到陈列在货架上的食用油,而昌明就站在她的身边,于是妈妈问道:“昌明,一大桶食用油和两小桶食用油相比,哪个量更多?”正兴致勃勃看这看那的昌明听到妈妈的问题后,拿起一桶食用油看了一会儿嘴里嘟囔着:“看一看包装,马上就可以知道了……”这时,一旁的昌德走了过来,他拿起油桶说:“这里不是标明重量吗?把两小桶的重量加在一起就可以和大桶的重量进行比较了。”昌德和昌明举着油桶算了一会儿高兴地说:“妈妈,一大桶和两小桶食用油的重量是一样多,您别担心,买哪个都可以。”妈妈听到答案后,很是开心。于是,她又对孩子们说:“妈妈今天就带了10元钱,现在你们就帮妈妈挑选10元钱的食品回来好不好?”妈妈的话刚说完,孩子们的脸上就露出了兴奋的光芒。他们往返穿梭在各个货架前,不时地把东西拿下来看看,然后,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计算。就这样,最后他们用10块钱买了一大筐东西。
从那以后,每次去市场的时候,妈妈都会让孩子们计算价格。不久之后,孩子们的学习计算能力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妈妈还惊讶地发现,孩子们不光计算能力提高了,而且对各门功课,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因为孩子在购物的时候,他们会小心地观察每种产品的营养成分、生产日期和产地。如果他们遇到问题,就会及时地翻书查阅,或者请教老师,这样孩子们得到的知识就更加牢固了。
除此之外,妈妈还可以把孩子引进厨房,在孩子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向他们提出问题,并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回答,或者鼓励他们自己找出答案。通过购物和走进厨房的训练,孩子们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投身到知识的海洋里去了。
正如有一位教育哲学家所说:“厨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所。”只是有的妈妈没有发现这个秘密罢了。
在玩耍中学习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非要孩子正襟危坐的读书写字才算是学习,有时候“玩”也是一种学习手段。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却根本无法理解。在她们看来,孩子“玩”就是不务正业。只有认真地读书写字,才是学之正道。所以,通常在这个时候,妈妈就会端起家长的架子,强迫孩子放弃玩耍,勒令他们“用心”读书。其实她们又哪里知道,孩子的心却早巳飞到球场、网吧里去了。
小强被妈妈从操场拉了回来,就闷闷不乐地坐在书桌前。妈妈为他翻开了课本,并特意冲了杯咖啡放在旁边。可谓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俯首甘为孺子牛”。
然而,小强的心却一直滞留在操场,他满脑子里飞舞的都是疾驰的足球。书本上的文字,他是根本看不进去,所以不知不觉中小强竟抱着课本睡着了。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每个孩子身上几乎都曾发生过。不可否认,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她们总是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个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可是妈妈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玩”也是学习。
舟舟的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始终贯彻“寓教于乐”。在舟舟才4岁的时候,妈妈就会每天带着他散步。不过这种散步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散步,而是边“学习”边散步。
妈妈会在不经意间,摘一朵野花,然后掰开给他看,告诉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有时候路过公园,听到鸟儿的呜叫声,妈妈就会告诉他,如何通过鸟鸣声分辨鸟儿的种类,以及各种鸟儿的生长习性和特征。就这样,每一次散步舟舟都能学到很多新知识。
舟舟6岁的时候,妈妈就经常带他参加音乐会。有一次,他听完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之后,便兴奋地问:“妈妈,这是什么音乐?他们在唱什么?我怎么完全听不明白?”妈妈说:“这是著名的意大利歌剧,因为演员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所以你听不懂。”舟舟突然说道:“妈妈,我也要学习歌剧,学习意大利语。”妈妈爽快地答应了孩子的要求。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舟舟不就是典型的“乐知者”吗?也许看到这里时,有不少妈妈会满怀羡慕地说:“还是人家舟舟喜欢学习,乐于奋进。”其实不然,因为舟舟的“乐”于学习,是在“玩”的强烈刺激下完成的。当舟舟在林间散步,拈花一嗅时;当舟舟徜徉歌剧的魅力,如痴如醉时,请问,你的孩子在做些什么呢?
在被“无情”地剥夺了玩耍的权利,在伏案背诵枯燥的单词、演算枯燥的算术题。
所以,妈妈们应该打破传统的鄙陋之见,放开胸怀,放孩子纵情地玩耍吧。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或是科学中心,让他们在参观玩耍的同时,学会思考和学习,那么,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开心和快乐,同时细心的妈妈也一定会发现孩子的“收获”。因为在玩耍中,孩子各种潜藏的天才会一一被激发出来。
有一次,儿子独自一人在院子里玩耍。他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就是把一些木块连成一串,充作车厢,他在前面充当拉着“车厢”的火车头。儿子做这个游戏做得很认真,不光要像火车那样发出“呜呜”和“哐啷哐啷”的声音,还要负责在到站时报站名,招呼想象中的“旅客”上下车。
这天儿子突然想到要增加几节车厢,使这个“火车头”能带领更长的火车,可是带钩子的小方木块都用完了,怎么办呢?儿子想到了刚刚买回来的磁铁,用绳子拴在最后面,刚刚合适。
他拴好一块磁铁,又拿来另一块。可是,好像突然着了魔一般,那块磁铁怎么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块的后面。他一把它放到后面,就有一股力量将他的手弹开。儿子费了很大的力气,可是那两块磁铁怎么也不肯吸在一起。
儿子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磁铁,好一会儿,他忽然大叫起来:“妈妈,妈妈,快来看呀,这两块磁铁里住着两个小精灵!它们不愿意在一起。它们闹别扭了,谁也不理谁。”妈妈忍住笑说:“傻儿子,这可不是什么精灵,这是磁力的一个重要原理,磁铁分为正极和负极,而且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你手上这两块磁铁都是正极,当然会因为相斥而弹开啦。“真的吗?”儿子怀疑地说。
“当然是真的。”妈妈肯定地说。然后,妈妈把两块磁极相异的磁铁放在一起,果然牢牢地黏住了。
儿子觉得有趣极了,于是接着问道:“正极和负极是什么东西?磁铁为什么要分成正极和负极?为什么正极和负极就要吸在一起呢?”妈妈趁机教了他很多物理学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是与玩耍紧密结合的,所以儿子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从此后,妈妈就经常和儿子一起“玩”。有一次,妈妈给儿子带回了几块眼镜片,有近视镜片,也有老花镜片,儿子对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他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玩,没过一会儿就大叫头晕,于是,只好把镜片举到离眼睛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的东西。妈妈任由他玩耍,也不去管他。当儿子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地向远处看时,突然他大声地喊叫了起来:“快来看呀!妈妈,我看到远处那座万佛塔的塔尖了。”就这样,儿子在玩耍中又无意地发现了光学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是出现在中学生的物理课本中的。由此可见,知识流淌在生活的每一处空间和每一秒钟,即便在“玩耍”中,也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让妈妈陪同孩子一起玩耍,并不是让妈妈充当“监工”,而是让妈妈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审视眼前的世界,并从中发现机会,积极引导孩子爱上学习、崇尚知识。不过妈妈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率性而为,不要苛求孩子是制造脏乱的天生圣手,只是妈妈常常不会允许孩子这么干。一般孩子都会在妈妈的期望范围内快乐地生活。尽管有时妈妈对孩子的宠物蜥蜴、海星或蛇等感到畏惧,但孩子往往就在这类独特的环境中开启了通向美术、音乐或数学的智慧之门。
2.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妈妈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时,请丢掉成年人的思想,用孩子的眸光来打量这个全新的世界。由此你将会看到不一样的色彩和形状。
3.询问、思考、想象和表达在这里可以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尝试那些原以为不可能的事情,并且能以多种途径如舞蹈、唱歌、绘画等进行。你越会玩儿,你和你的孩子将获益越多。
总之,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学习手段。只要妈妈能善加引导,就一定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爱学习,越来越聪明。
小海的妈妈是一位地理老师,她为了增强孩子辨认地图的能力,就经常带着年仅5岁的小海到周围村庄去“游玩”,等到小海基本了解了邻村的情况之后,就带着他拿着纸和笔爬到自己村里的一个高塔上,放眼四方,问他周围的地名,不知道的地方就向他说明。并让小海画出周围的简略图,然后两个人再去“游玩”。在简略图上添上道路、森林和河流等。这样邻村的地图就画出来了。妈妈就是使用这种方式让小海不仅看懂了难以理解的地图,还培养了孩子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此后,妈妈又运用了同样的手段,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渐渐爱上了学习。然而,这一切都犹如“随风潜入夜”的一场春雨,在不知不觉中,已是滋润到了根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女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妈妈对孩子进行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所以学习在孩子的眼中就变成了沉重的包袱或者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缺乏兴趣的缘故,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导致了消极学习的严重后果。
妈妈为了提高孩子的英语水平,就强迫他们每天背诵大量的英语单词。结果适得其反,这26个英文字母的不同排序,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张解不开的大网,紧紧地把他们困住了。就这样,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渐渐地被磨灭了。最后无论妈妈怎么教导,他们都不会爱上英语课了。而美哲的妈妈却是这样做的:
妈妈首先买来10厘米见方的英语印刷体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各十套。然后把这些字母贴在10厘米见方的小板上,以做游戏的方式教孩子认识英语单词。然后,绘声绘色地给女儿讲述每个单词背后的故事。就这样,女儿喜欢上了英语。不久之后,女儿就能轻松地阅读简单的英文原著作品了。
由此可见,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也是毫无成效的。正如一位日本作家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所以妈妈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自愿地爱上学习。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1.创造条件,刺激兴趣孩子的兴趣往往是在广泛的探索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妈妈要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如带孩子外出爬山、参观;带孩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比赛;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全面了解生活,为孩子接触各种事物提供机会,以此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2.提供空间,发展兴趣妈妈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孩子已有的兴趣,并采取有效措施去积极扩大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学习;提问题让孩子思考;给孩子提供有关的知识信息;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等。例如,父母发现孩子对日、月、星、辰等天文星象产生兴趣时,就可以给孩子讲有关的神话传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孩子理解。让孩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激发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去注意其他自然现象,教他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使其兴趣扩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
3.培养孩子兴趣多样化孩子的兴趣是广泛的,然而在众多的兴趣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崇尚科学的兴趣。对此,妈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一个适合读书的优良环境要想让孩子爱上读书,妈妈首先要以身作则。在生活闲暇的时候,自己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小受到熏陶,在一个“诗书传家宝”的优良环境下,潜移默化地爱上读书。
(2)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有时候,孩子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们会好奇地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所以妈妈要给孩子提供内容丰富多彩的书籍。例如童话故事书、手工书、儿童诗词书、脑筋急转弯书等。
(3)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科技,就把握了未来,所以妈妈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任何一件事物,都能激发他的想象。孩子会经常天真地问道:“小蝌蚪有妈妈和爸爸吗?”“月亮的家在哪里呢?”“为什么花儿秋天要凋谢呢?”等等。这些都说明孩子对这些事物产生了兴趣,妈妈如果认真给予回答,孩子的兴趣就能得到保护。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应及时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提问,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孩子思考,慢慢地诱导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
(4)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神秘为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妈妈可为孩子准备一些玩具材料,如木块、条形磁铁、小瓶、小石头、各种纸等,让孩子经常摆弄,逐渐认识它们。妈妈还可以同孩子一起做些小实验,诱导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带孩子去照一照哈哈镜,让孩子感受光学的神秘。冬天来临了,让孩子去触摸水缸的“眼泪”等。
(5)积极开发培养孩子的特殊兴趣有的孩子可能不善于数学计算,但是跑步很快;有的孩子不善于作文,但是唱歌很棒;有的孩子不善言谈,但是下棋很高超,所以这就需要妈妈及时地发现孩子这些特殊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爱护和培养,使之不断发展成熟。
(6)对孩子多说鼓励的话孩子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内容而拿着书向妈妈请教。妈妈要耐心解答孩子的提问,对孩子不懂就问的行为加以表扬,切不可用不耐烦的态度去应付孩子或是拒绝孩子的要求,以防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积极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刺激孩子爱上学习的根本所在。妈妈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让孩子与兴趣手拉手,做一对亲密好朋友。
兴趣决定成败兴趣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对于孩子而言,兴趣就意味着动力,而这种动力正是促使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力量源泉。在上一章节,我们讲述了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现在,我们将重点讲述妈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
孩子是善变的。我们经常听到妈妈说:“我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是三天的热情。”其实,并不是孩子的热情在减退,而是孩子的兴趣发生了改变。所以,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也是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
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妈妈、老师或同学讲故事,还是电视、电脑播放故事,孩子一般都会很专心地听,如果是他们自己在读一本书,哪怕他们连字都不认识,但是他们会很用心地去看,仿佛是在打量这一位陌生的好朋友,眼睛里燃烧着渴望,这时,妈妈可以指着给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当孩子学会拼音,认识一部分字的时候,妈妈可以根据故事提出一个问题,孩子就会津津有味地边拼音边朗读故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答案。不管是流利还是结巴地读下来,妈妈都要给孩子肯定和赞赏,孩子也会很有自豪感。如果告诉孩子第二遍一定会比第一遍更棒,孩子得到奖励和肯定后会高高兴兴地继续读下去,慢慢对书本就产生了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启发孩子把看到、听到的讲出来、画出来。妈妈可以利用故事内容和孩子对话、提问和做游戏,孩子在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时地受到启发,一定会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习惯。
安徒生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与母亲对他的兴趣的引导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一个城市的贫民家庭,生活穷困潦倒。父母没上过学,所以妈妈坚定地认为,他们的贫穷是缺少知识造成的,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学习知识。然而,家庭的贫困使他们根本不可能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所以,母亲就利用兴趣的优势诱导孩子学习,希望孩子能在兴趣中增长知识。
妈妈常常利用休息时间领着儿子沿着羊肠小道攀上高处,给他讲欧登王城堡的故事,讲她小时候经历的遭遇,讲穷人的故事,让他对各种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安徒生过生日的时候,妈妈想送他一件礼物。但是,思来想去却不知道送什么东西好。就在此时,妈妈突然发现柜子旁边有几块剩下的碎布。于是灵光乍现,妈妈就用这些碎布缝制了几个可爱的布娃娃,而且还给娃娃做了几件漂亮的花衣服。
安徒生接过妈妈的生日礼物,十分高兴。妈妈建议说:“我们用这些娃娃表演一个节目吧。”接着,妈妈又把床单揭了下来,当做舞台的幕布,一切准备就绪后。妈妈兴奋地对他说:“咱们现在有演员、有舞台、有幕布,可以演戏喽!”妈妈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名为《荷尔堡》的戏剧故事书,和儿子准备演戏,几乎没有下什么工夫,安徒生就把戏中的对白背得滚瓜烂熟。他们演得很投入,惹得街坊邻居都笑着说他们母子俩是一对“活宝”。从那以后,安徒生就迷上了演戏。为了演好戏,他坚持多看书、记对白,无形中培养了安徒生的读书兴趣,锻炼了他的记忆能力,为他以后成为一代童话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兴趣不仅需要培养,更需要引导。正像安徒生的故事一样,倘若没有妈妈的积极引导,想必安徒生是不会走上童话故事创作的道路上来的。试想,为什么别的孩子没有成为童话大师,放眼四海之内,唯安徒生一人而已。其中的缘由,是不言而喻的。
妈妈要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妈妈的言行举止和各种生活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兴趣的培养。一位妈妈经常给他6岁的儿子读《西游记》。读到红孩儿手持火焰枪,用鼻喷火时。儿子羡慕地说:“妈妈,红孩儿一定是个独生子吧。你看他山洞里有那么妖怪,可是,他连个亲弟弟都没有,那该多寂寞啊!我去给他当弟弟吧,还有,我也要有跟他一样的本领。”妈妈顺势说:“那可不行,红孩儿是个坏小孩,他放火烧孙悟空,还要吃唐僧肉呢?你要是当了他弟弟,会被他带坏的。”儿子天真地望着妈妈说:“那我做个好红孩儿,也不行吗?”妈妈教育他说:“好孩子,你可以当他的弟弟,但是,决不能像他那样,恃强凌弱,到处伤害别人。你要学会关心同学、孝敬师长、乐于助人。同时还要像红孩儿一样有本领,知道了吗?”儿子点了点头,又充满疑惑地问:“可是,妈妈我该怎么做,才能有本领呢?”妈妈回答说:“比如把作文写好,把钢琴弹得棒棒的,每次考试都能得第一。这样你就有本领,才能给他当弟弟呀。”听了妈妈的话之后,这个红孩儿的“小弟弟”开始主动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并且学什么都特别卖劲,弹起钢琴再也不像以前要妈妈催促了,写起作文就更有兴趣,常常拿着得“优”的作文给妈妈有声有色地读,读完总要问一问:“我的红孩儿哥哥肯定也喜欢吧?”妈妈很高兴地回答说:“喜欢,肯定喜欢。”其实,兴趣的引导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进行教育诱导,激发孩子学习、做事的兴趣。那么孩子就一定会“乐此不疲”,而妈妈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地说:“高兴,肯定高兴了。”当然在引导孩子兴趣的同时,尽量不要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强制性的作业任务,这样孩子会感到有压力。有位妈妈给5岁的女儿买了一台插入拼音、词语卡片就能跟着读和录音的学习机。刚开始几天,每天让她跟着学习机朗读,女儿也挺感兴趣,但过了没几天之后,女儿一看这台学习机,就动也不想动它了。再过几天,女儿干脆把它藏了起来。
由此可见,当兴趣变成压力和负担时,孩子的兴趣也就会随之消失了,所以妈妈对孩子的这种强制的作业任务,要尽可能的少,以免因此扼杀了孩子的积极兴趣。
好奇害死的不是猫中国有句俗话“好奇害死猫。”人们通常用这句话打击或遏制一个人的好奇心。其实,对好奇心不仅不能打击和遏制,反而应该积极鼓励,尤其是对待孩子。因为孩子正是通过好奇的童心,释放心中的世界,用以探索和学习的。作为妈妈应该悉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带着问题向妈妈请教时,妈妈不应该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孩子,而是循循善诱,开启孩子的梦幻般思考,这样得出的答案将更加完美。
上幼儿园的妞妞一次画画儿时问妈妈:“黄色和蓝色混合后会是什么颜色呢?”妈妈正准备说绿色,想了想却对女儿说:“你试一下,看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结果女儿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这样的效果比直接告诉她答案更深刻,也让孩子更加热爱学习了。
好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孩子的专利。因为对妈妈来说,一只普通的玻璃杯,可能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在孩子的眼睛里,却可能是一个充满魔力,蕴藏无限力量的神奇宝贝。他们会放在手里不停地把玩,犹如一件稀世珍宝。不仅如此,甚至每一片草叶和每一粒石头,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美妙世界,都会引发他们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般说来,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对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令他激动的东西。他们会在外界物体的刺激下,好奇心不断地膨胀。
儿子三岁的时候,妈妈给他买了一只玩具青蛙。上紧发条之后,青蛙就会发出“呱呱”的叫声,并一跳一跳地向前蹦。儿子突然想到,青蛙是可以在水里生活的。于是就把玩具青蛙抓住放进了水盆里。但是当儿子再把青蛙拿出来的时候,青蛙就动弹不得了。于是,他就模仿医生的样子,找来工具给青蛙“开膛破肚”。
妈妈问道:“你在干什么?”“青蛙生病了,我在给它治病。”妈妈走上前发现,玩具青蛙被水浸湿,不能动了。就跟他说:“这个是机械青蛙,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儿子问:“机械青蛙,为什么不能生活在水里呢?”于是,妈妈就告诉了很多关于机械的常识,虽然儿子听得不是很明白,但是,他会专心致志地听。由此可见,好奇心可以增强学习的欲望,促使孩子喜欢上学习。
有一次,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去酒店吃饭。酒店地上铺的是一种印花瓷质砖。女儿指着一块地砖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耐心地解释说:“这是一块地砖,它用来铺在地上,又好看又容易搞卫生。”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指着一块地砖问:“这是什么?”妈妈依旧耐心地说:“这也是一块地砖。”可是女儿并不罢休,兴味盎然地指着一块又一块的地砖不停地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直到把所有的地砖指了一个遍,她才心满意足地说:“我知道了,这些都是地砖,都是用来铺在地上的。”此时,妈妈才惊异地发现,女儿并不是在简单地重复同一个问题,而是在不断的重复提问中,验证着答案的精确性。女儿的行为在妈妈的眼中,也许永远都是那么幼稚可笑。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却刺激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伟大的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那么孩子简单而重复的提问,不就说明了他们已经发现了地砖之间存在的差异吗?
我们不敢肯定,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妈妈都像故事中的妈妈一样有耐心。也许当孩子问到第二块、第三块地砖时。有的妈妈就已经不耐烦了,大喊:“去——一边玩去。”殊不知,这无意间的一句话,竟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
所以,当孩子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冲动时,妈妈应该积极鼓励、努力引导。
有的妈妈说,家里多了一个孩子比多了十口人还要乱。的确是这样,因为孩子绝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家伙。他们经常会把一卷卫生纸,或是一本书撕得粉碎扔在地板上。或者用粉笔在地面上、墙壁上乱写乱画。他们的行为曾让很多妈妈视为调皮捣蛋的“恶作剧”,其实不然,他们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强烈地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来触摸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
此时,妈妈应该多给孩子准备一些没用的纸张,或者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尽情地撕东西,尽情地在地面上乱涂乱画。
日本著名儿童教育家曾说:“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释放孩子的好奇心,不仅有利于孩子智力发育,还能开启孩子探知领域的大门。”由此可见,好奇绝不是害死猫的罪魁祸首,而是培养孩子探索知识的功臣。
一根神奇的“绳索”
中国古代兵法云:“气可鼓而不可泄”,这里所说的“气”,其实就是“欲”。在战争中表现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信念,而用在母亲教育孩子过程中,就是“求知欲”。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把一面小鼓放在孩子面前,轻轻敲响的时候。他们会努力挣扎着,脱开妈妈的怀抱,希望把鼓槌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还会模仿着向鼓面敲去。如果此时妈妈再想夺过孩子手中的鼓槌,那么他们绝不会答应的。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就希望自己动手去尝试所有的事情,所以才会出现妈妈端着碗四处追赶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前不久,电视上播放一则广告:一对父母在清扫房间,孩子就拉着拖把前来“帮忙”。虽然,在孩子的帮助下,越帮越忙。但是孩子脸上却始终绽放着幸福快乐的光彩。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举动,其实都透露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虽然有时候只表现为用小手紧握着鼓槌,或者自己用汤匙吃饭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传达了他们要探索未知的愿望。
然而很多妈妈却读不懂孩子的心思,结果在妈妈的一味“强权”之下,造成了“两败俱伤”的悲惨结局。
圆圆是个闲不住的孩子,不管妈妈做什么,总是少不了她“勤劳”的身影。有一天,妈妈把一堆脏衣服泡在洗衣盆中,圆圆就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上前去。学着妈妈以前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洗起衣服来了。结果溅起的肥皂泡泡淹没了她的手臂,濡湿了她的衣裳,但是圆圆却兴奋极了。请问,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一般情况下,妈妈一定会大声高喊着:“放下,快放下。你把衣服弄湿了,看妈妈不揍你!”然后把孩子拉到一边去。那么为什么妈妈不能友好地称赞孩子一下呢?为什么不能蹲下身来和孩子一起洗衣服,玩肥皂泡呢?为什么妈妈不能趁机教会孩子洗衣服的要领呢?为什么妈妈要残忍地扼杀孩子的求知欲呢?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扼杀孩子的求知欲,就是封闭了孩子探求真理的道路。所以将来的某一天,当妈妈斥责孩子不用功读书和学习时,就该好好地检讨自己,是否扼杀过孩子的求知欲。
科学研究表明: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求知欲的必要条件,而单调、枯燥的环境则会抑制和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所以创造适宜环境(包括自然环境、问题情境、情绪气氛)对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极为重要。
此外,妈妈在培养孩子求知欲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良好环境,非常“刺激”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而舒适的环境,是培养求知欲的基础。
当世界上五彩斑斓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时,要让他们与之亲密接触。这样有利于孩子探索他们生活中的奥秘。对于幼儿,可以让他们看色彩鲜艳的东西,或者玩能灵活转动、能发声的玩具。例如电动小汽车、玩具娃娃、风铃以及乐器等,让他们从小就认识世界,丰富他们的眼界。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玩魔方、骑脚踏车、荡秋千以及看各种连环画。在节假日还可以带他们去看电影、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从而增长其见识、增强其求知欲。
在家里,妈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奥秘和丰富知识的环境。让孩子在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里,感受优越物质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力,从而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当然在家庭环境里,妈妈要首先做出表率作用。
2.有效沟通,搭建“互利”桥梁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妈妈可以发现孩子想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等重要信息,并由此为孩子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母子关系。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妈妈又何乐而不为呢?
3.积极热情,鼓励奋进孩子发现一种新的现象或提出一个问题时,妈妈不能漠不关心,应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也和他一样兴奋和高兴。这样孩子会感到自豪,更积极地探索周围的世界。
4.扩大视野,增长见闻开阔孩子的视野,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变幻莫测的自然风光、五光十色的艺术品、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5.有问必答,恰当表扬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会经常缠着妈妈,问一些被家长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的问题,例如“太阳为什么会发光”、“鸟儿为什么要睡在树枝上”等,而且他们喜欢刨根问底。有的妈妈却往往以“以后长大了,你就会明白了。”这样的回答敷衍、塞责孩子的问题。其实这样做就恰恰扼制了孩子的求知欲。妈妈对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有问必答,切不可等闲视之。
此外,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对错,妈妈都应该表示赞赏,孩子从中得到了满足,以后他们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如果妈妈表示不耐烦,就会扼杀孩子求知的欲望。
6.听故事,玩游戏妈妈经常给孩子读故事,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使他们从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妈妈还可以将图书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然后告诉他:“等你以后上学认字了,就可以自己编故事了。”借此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此外,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根据科学研究,孩子在游戏中会发现新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的求知欲。
7.妈妈是教练,不是球员妈妈要经常注意孩子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既教育了孩子又培养了他的求知欲。
一个孩子玩滚铁环的游戏,突然发现:“直着滚比绕着弯滚早到终点”,然后问妈妈说:“这是为什么?”这时,妈妈应拿着尺子和孩子一起量直线的长度,再量曲线的长度,使孩子明白: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
有的孩子会立刻悟道:“我到学校应该走那条直道,而不应该绕弯走附近那条道,因为那条不是直线,自然要绕远了。”妈妈应及时表扬、鼓励孩子的积极思维。在孩子想知道又不十分明确,想说又说不清楚时,要及时、耐心、热情地启发孩子,回答孩子的疑问,这样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孩子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总之,妈妈应该像球场的教练一样,可以指导着他们如何赢得比赛,却不能代替他们赢得比赛。
8.创造机会,发展自我孩子模仿能力强、生性好动,妈妈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求知欲就像一根被施了魔法的绳索,于冥冥之中,牵引着孩子迈向知识的殿堂。在求知欲的指引下,读书和学习不再是那么枯燥和乏味,取而代之的是如饮甘泉之水,畅快而惬意。然而,孩子们能否具有一根这样的“绳索”,还要看妈妈的努力哦!
书读多时品自高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名人,虽然他们的成功之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好读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章领袖欧阳修,就是爱好读书的典范。
他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育他读书的重要,并且每天教他读书认字,从而培养了欧阳修喜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更是博学多才、嗜书如命。然而,他爱好读书的习惯也是受到了妈妈的影响和教育。
比尔·盖茨的母亲是西雅图历史和发展博物馆的讲解员,她博览群书、学识丰厚。在儿子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到比尔·盖茨长到7岁的时候,就能阅读《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了,而且经常一读就是几个小时。
母亲藏书极为丰富,内容涉及历史、法律、电子、商贸等。比尔·盖茨每天泡在书堆中,与书为伍。可以说,读书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世界的大门,为目后他那种以观念制胜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直到成功之后,读书仍是他最大的爱好之一。
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不是那么喜欢读书,这让妈妈为此大伤脑筋。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读书呢?
1.妈妈要让孩子知道,书是像蜂蜜一样甘甜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以色列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14岁以上的以色列入平均每月读一本书。由此可见,读书在以色列已经深入人心了。那么,他们是如何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呢?原来在每一个以色列人家里,当小孩稍懂事时,妈妈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妈妈就是通过这个仪式,来告诉孩子书是“甜”的,书将引导着人们走上甜蜜幸福的生活。所以爱读书也就成了以色列入的传统。
2.妈妈要让孩子知道,书是无所不知的梓新的家住在城市郊区,每到盛夏时节,便可以听到阵阵的蛙鸣。有一天傍晚,梓新正和妈妈坐在院子里的芦苇席上玩拍巴掌的游戏。忽然从远处传来了几声青蛙的叫声。
“妈妈,是谁在叫?”梓新好奇地问。
妈妈随口答道:“傻孩子,这是青蛙的叫声啊。”可是梓新却表现出一脸无辜的样子,问道:“妈妈,青蛙长什么样子啊?”这时,妈妈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儿子根本就没见过真正的青蛙。于是她心生一计,决定借用这次绝佳的机会,引导一下儿子读书的兴趣。
妈妈兴奋地说:“我们家有一本介绍青蛙的书,让我们拿出来看看吧。”“哇!青蛙好难看啊。”儿子回答。
“它为什么会看起来这么难看呢?”“它的眼睛鼓鼓的,皮肤绿绿的,肚子是白色的,四条腿也很难看。”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你知道青蛙的皮肤为什么是绿色的吗?”妈妈故意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孩子先思考。
“嗯……我不知道。”“青蛙一般生活在哪里呢?”“生活在水田里面。”“水田里的庄稼一般是什么颜色呢?”“绿色。”“刚才我们说,青蛙的皮肤也是绿色,你想想当青蛙在水田里时,我们容易看见吗?”“不容易。”“那么当青蛙的敌人要捉青蛙时,青蛙的皮肤如果是黄色的……”
“那敌人就会很容易发现青蛙。哦,我知道了,青蛙的皮肤可以保护自己,让敌人找不到自己。”孩子终于明白了。
“哇!你真聪明!”妈妈称赞他道。
“那它的肚子为什么是白色的呢?”儿子再次问道。
“让我们看看书上怎么说的。”妈妈一边翻书,一边回答。
“你看,这儿写着呢,青蛙的腹部是白色,可以防止来自水下的攻击。”“水下的攻击?”儿子一下子就不明白了。
“想想看,青蛙在水里时,肚子如果是绿色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妈妈反问道。
“我知道了,青蛙下面的敌人就是白色的,所以发现不了青蛙,哇!青蛙长得真聪明。”儿子满心欢喜地说。
“你再看看这幅图,看青蛙是如何捕食的。”“它的舌头伸得那么长,而且还是倒着的。”孩子惊讶地说道。
“对,这样青蛙就容易捕捉到食物了,如果它的舌头与人一样,它还能这样做吗?”“不能。”“让我们看看书上还讲了些什么。”“原来青蛙眼睛虽然大,却看不见静止的东西。”孩子兴趣十足地念道。“可是,为什么它的眼睛是鼓鼓的,那么大呢?”儿子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也许像上面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可是,扪心自问有哪个妈妈可以做到像故事中的妈妈那样,循循善诱呢?故事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其实却隐藏着生物学,常识学以及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重要的科学知识。梓新从一开始的“一窍不通”,到最后的“无所不知”。可以说,帮助他完成这个质的飞跃,最关键的就是妈妈的正确引导,以及来自书本的无穷智慧和力量。通过这件事情,起码可以让孩子对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并由此激发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对书本的热爱。
3.妈妈要让孩子知道,书原来还可以这么读詹妮弗在她女儿艾比刚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她念书。起初,这个小宝贝总是喜欢玩弄书皮、揉搓书页。可詹妮弗一点也不在乎,她甚至让艾比抱着书睡觉。
艾比长到l岁的时候,开始着迷于图书了。每次女儿读书的时候,妈妈总是习惯于把女儿搂在怀里,或者抱在腿上。
教育学家说,像詹妮弗这样教育孩子读书,不仅可以提高孩子读书的热情,还能让孩子在读书中感受到妈妈的温暖,并由此刺激孩子的思考和学习能力。
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上一层楼”。那么从现在开始,妈妈就着手培养孩子读书的爱好吧!让天下所有的妈妈和孩子同握一本书,同念一篇文章。让妈妈用那双温暖的手掌,为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在书的天空任意翱翔。
给孩子最好的书籍当今图书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妈妈在教育孩子读书时,一定要选择最好的书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书籍才是最好的呢?
教育专家认为与孩子年龄、兴趣及能力相适应的图书,就是最好的图书。孩子们只有读这样的书才能受益终身。
一般情况下,0~3岁的孩子,从读书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读书的兴趣。所以,妈妈在挑选图书时,要选择美观、印装精良的图书,画面要大、色彩要艳丽、形象要生动逼真、活泼可爱,而且装帧结实牢固。这样无论是形式还是色彩,都足以给孩子造成强烈的吸引力。
3~6岁的孩子,喜欢配有彩色图画的小故事、科幻故事、儿歌以及有关动物或日常生活方面的童话。那些短小、生动、易背诵的诗句对他们来说特别有用,而且非常有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对读书的热爱。
6~9岁的儿童对于书籍开始有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尽量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当然,需要在妈妈的指点帮助之下。
丽丽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她突然对妈妈说:“我就喜欢摩西。”“哦,真的吗?告诉我谁是摩西?”妈妈问道。丽丽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摩西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丽丽只是在别人谈话中,偶然记住了这个名字而已。不过,妈妈从女儿的对话中,听出了她对摩西的崇拜,于是,妈妈就买了一本关于摩西的书送给女儿。丽丽看完之后,从此就真的喜欢上了摩西。
由此可见,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书,才是孩子真正爱读的书。所以,这个时候的妈妈,就应该顺着孩子的喜好,正确引导孩子去挑选他们认为值得一读的书。
墨含很喜欢有关恐龙方面的书籍,于是,妈妈就带他去图书市场。当他们来到古脊椎动物图书货架前,妈妈说:“墨含,今天该你自己挑几本书了,不过挑完之后,让我先看看,咱们一起决定买不买。”很快墨含就挑了4本书,“妈妈我想买这几本,您看合适吗?”“墨含,你看这本书里面的字体太小了,对你的眼睛不好,里面的插图也比较粗糙。”墨含又看了看,点了点头。“你再看这本书,与刚才那本比较一下,是不是更好呢?而且,这本书的书角是圆的,你就不会因为不小心蹭到书角发生小事故了。”墨含的妈妈又拿起第三本书,这一次,她让墨含仔细考虑一下决定买还是不买这本书。“妈妈,这本书上的画很漂亮,书角也是圆的,字也挺大的,我想可以买。”墨含的妈妈先点了点头,“你说的几个理由都正确,但你看看这第二本书和第三本书不仅外观相似,里面的内容也差不多,因此你只要买一本就够了,你觉得该挑哪一本书呢?”墨含有点为难了,他反复比较了很长时间,终于做出了决定:“妈妈,就买这本书吧!”“为什么呢?”“这两本书差不多,但第二本书比第三本书贵将近15元钱。”墨含的妈妈满意地笑了,“对了,当书质量差不多时,就该看它们的价钱。你再看看第四本书。”墨含很快决定不买了。妈妈笑吟吟地看着他,问道:“为什么?”“里面差不多全是字,买回去后,我可能就不看了。”“对,这是给大人写的书,自己买书时要想好,一本书究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于是,妈妈决定再亲自给墨含挑些书。“墨含,看看这本书!”妈妈略带惊喜地对墨含说。
“哇!真漂亮!”墨含很是惊叹。原来书里面有一幅恐龙刚出蛋壳的化石,真想不到这么小的东西,以后竟然能长成威风八面的大恐龙。
“这里所有有关恐龙的书中,只有这本书有这幅插图,这里面注明了,出版商为买这幅图花的钱与书中其他插图总和几乎一样!”妈妈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讲述着。
“不过,这本书的价格太贵了,65元钱。”墨含迟疑地说。
妈妈沉吟片刻说道:“我们还是买吧,尽管它比同类书贵很多,但如果我们能从中得到快乐,这些钱就不算什么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购买图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墨含的妈妈不仅鼓励儿子买到了感兴趣的书籍,同时还教会了孩子购书的方法以及购书的真谛所在,可谓是“两全其美”之举。
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需要买书时,妈妈就会从口袋里掏出钱交给他们。至于书该如何买、怎么买、买的有没有价值等等,这些问题似乎根本没有纳入到妈妈考虑的范畴。然而,当孩子把买回来的书给妈妈过目时。妈妈就会大吃一惊地说道:“这是什么破书呀!这么贵。”其实,妈妈在说这些的时候,首先应该自我检讨,因为你还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买书。
此外,妈妈除了引导孩子购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以外,还应该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人物传记。因为每个人都有崇拜名人的心理。对于孩子而言,在爱梦想的年龄会有一个追星的时期,这是正常的。妈妈应该因势利导,让孩子多读一些人物传记。
一般来说,喜欢读人物传记的孩子,表现得更有理想、更有奋斗精神和前进的动力。所以,要想让孩子在生活中充满斗志,首先就要从心灵上让孩子的斗志昂扬起来。下面是好妈妈推荐的经典书目:
1.《贝多芬传》
贝多芬是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一生贫困潦倒、疾病缠身,最后在无比忧郁的折磨之下,失去了听力。然而在沉重的打击之下,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命运开战,终于创造了令世界人民为之震撼的《英雄》、《命运》等交响曲。
2.拿破仑传
拿破仑从小就表现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他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点误会和隔壁班的同学打架。对手是一位高大的男生,但是瘦弱的拿破仑并没有因此而害怕,他勇敢地站在对手面前说:“嗨!小子,你误会我了,我要求你向我道歉。”结果拿破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终于让对手说出了“对不起”这三个字。另外,拿破仑酷爱读书,而且每读一本都要做笔记。
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失去了听觉和视觉的海伦并没有被残疾压倒,而成功地读完了大学本科。她一生写了5本书,关于她的一生,曾被拍成了3部电影。
由于此类的图书浩如烟海、不胜枚举,故而仅列举如上三本,权作抛砖引玉之用。总之,妈妈要让孩子在通读这些伟大人物传记的时候,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并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奋进、勤于读书、勤于读好书!
但是由于孩子缺乏耐性和持久性,因此妈妈给孩子买的书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孩子读书的热情。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希望孩子在妈妈的教导下,多读书、读好书。并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快乐,健康地生活!
怎样读书最有效中国人评价一个人读书很失败的时候,就会用“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等字眼去形容。其实,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智慧,而不是做书本的奴隶。早在两干多年前,儒学大师孟子就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由此可见,读书也是一门学问。如果方法不对,就会落人笑柄。因此,妈妈在教育孩子读书时,一定要选择尽善尽美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做知识和书本的主人。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换句话说,也就是“读书”和“行路”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就是把“读”与“行”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此,妈妈可以在征求孩子同意的基础上,参考孩子最近所读的书,组织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在旅游中,领会知识的奥秘,并由此刺激孩子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知识的海洋,更加热爱读书。
朵朵喜欢读书,妈妈决定带她到全国各地去旅行,把她读过的书变活,让她在大自然中去回顾历史遗迹。
她们乘船游三峡,朵朵感慨万千。她满怀激情地站在甲板上,大声高喊着:“三峡——我来了——我来了!”然后她又情不自禁地朗诵了一首诗: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朵朵完全陶醉在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观中了。从她那兴奋的脸上,妈妈仿佛听到了女儿与古人的亲密谈话。
当船快驶进奉节时,朵朵突然说:“江姐的丈夫彭咏梧就牺牲在这里。”《红岩》是妈妈推荐给朵朵看的书。妈妈说:“据说,他的墓就在这里。到重庆之后,咱们可以再去渣滓洞和白公馆看一看。”“一定去!”朵朵恳切地说。早在武汉计划行程时,她就要求过了。在重庆只有一天的时间,妈妈带她去了红岩村,又去了渣滓洞和白公馆。妈妈发现,朵朵瞪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这狱中的一切。到了江姐被关押的牢房,她的步子放慢了,一会儿干脆停在那里,逐字逐句地读说明文字。
朵朵低声问:“江姐她们为什么不怕折磨?怎么连死都不怕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妈妈轻轻答道。
“今天的人能做到吗?”“能,但要修炼很久才能。”朵朵沉默了一会儿说:“回家后,我要再看一遍《红岩》。”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会产生一连串的联想。如果没有这次旅行,朵朵会有重读《红岩》的渴望吗?没有这次旅行,朵朵会深刻明白人格的力量吗?没有这次旅行,朵朵会对祖国的如画江山如痴如醉吗?答案是未知的。不过,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想必埋头苦读所学的知识,终究不如在实践中来的深刻。
也许,很多妈妈没有足够的时间带着孩子畅游祖国山水。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只能被关在“象牙塔”中,独自吟哦了呢?当然不是,妈妈还可以跟孩子玩一场表演游戏。因为孩子在读书过程中,一定有一些他很喜欢的人物、很喜欢的故事,妈妈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孩子体验书中的人物,这样会促进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孩子对读书的喜爱。
此外,孩子在读书时,一定要充满瑰丽的想象,这样可以增强读书的情趣。例如当看到一处悬念时,不妨暂且把书本合上,发挥想象的空间,预测一下结果。根据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对未成年儿童来说,在妈妈的帮助下,阅读时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将有助于促进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上我们介绍了孩子读书的方法。那么,妈妈在教孩子读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健康读书好姿势妈妈一定要意识到正确的阅读姿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要经常观察、提醒孩子,帮助孩子正确阅读。理想的阅读姿势是大腿与地面保持平行,背部直立。椅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椅子应该有一个直的而不是斜的靠背,椅子的高度应该足以让大腿与地板平行或比平行稍高一点。
2.爱读书者爱护书有的孩子每看完一本书之后,这本书基本上也就可以进“历史博物馆”了。因为他们只知道读书,却不知道如何爱惜书。所以妈妈要教孩子爱惜图书,要告诉孩子,手很脏时不能看书,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手上有汗,一定要擦干净;书不能折页,要学会使用书签;刚买的书要给书包上书皮,把它放在一个干净、好保存的位置;保持图书整洁,给书加注时要工整、清晰,字迹要写工整,画一些重点的标记,用波浪的符号或者横线,一定要画得很规范;鼓励孩子保存看过的图书。妈妈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培养起一个孩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就一定会让他受益终身。
3.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对于孩子来说,看书时做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看热闹,很快地翻,哪热闹就看哪,没热闹就翻过去。这样读书,孩子对书的内容难有准确的理解。一般说来,孩子动手做笔记有助于养成他们动脑筋的好习惯,他们会一边记一边思考。所以,妈妈要想让孩子做一个会读书,爱读书的孩子,就首先让他们从做读书笔记开始吧。
4.记录名言名句名言名句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也许这些道理,孩子现在一时还不能完全领悟和体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总会有一天会明白。记录名言名句,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更何况,儿童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所以妈妈应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尽可能多得背诵和记忆名言名句。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妈妈可千万不能给孩子留下任何遗憾哦!
中国历史上,善读书者灿若星河。有以书为肴,就酒入肠者;有闹市读书,如入山林者;有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者;有不求甚解,但求其意者。总之,妈妈只有选择了最适合孩子的读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科学的。
今天您讲故事了吗有些妈妈认为,孩子的理解能力低,给他们念书讲故事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当孩子瞪着眼睛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会十分认真地聆听妈妈的声音,甚至会盯着妈妈手中的书。
根据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发现,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听故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理解故事中的内容,而是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熟悉妈妈的声音、习惯看到书,抚摸到书。由此可以产生对书的兴趣,并逐渐形成爱读书的自然习惯。所以,妈妈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讲故事的习惯,每天10~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妈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了。
看过《蜡笔小新》动画片的观众们,一定不会忘记,每天晚上美芽给小新读故事的场景。镜头里,妈妈耐心而轻柔地依偎在孩子身边,饱含深情地朗读一首儿歌,或是一则童话,而小新的眼睛中也闪烁着求知光芒。虽然,小新在课堂上是个顽皮的孩子,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他的顽皮而否定了他对阅读的兴趣。
我们不是可以经常发现,小新每天放学之后,抱着可爱的宠物狗趴在地上阅读图书吗?所以妈妈应该把讲故事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当做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书兴趣便会如春起之苗,茁壮成长了。
然而给孩子朗读故事,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首先妈妈的声音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而且要富有节奏变化。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注意力,紧紧地跟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孩子的兴趣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其次,朗读故事要注重方法。有的妈妈在给孩子朗读故事的时候,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毫无悬念,结果适得其反,讲故事竟变成了孩子的催眠曲。但是有的妈妈却是讲故事的高手,那么她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有一位妈妈,她选好一本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先给孩子朗读。当读到精彩处,等孩子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过来时,她便借故离开,不但不理睬孩子眨巴着眼睛的哀求,还故意吊孩子的胃口。孩子没办法,只好自己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后来孩子不再等母亲朗读前半段,而是完全自己看了。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半个故事比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富有吸引力。当孩子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欲罢不能的时候,就是妈妈促成孩子自主阅读的最佳时机。可能有些妈妈会担心,孩子看不懂书本上的文字,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孩子看故事有个特点,他们只要看到图片,就能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他们是完全不需要文字说明的。
还有一位妈妈,她讲故事的方法更是高明。她不仅培养了孩子阅读的习惯,还培养孩子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妈妈每读完半个故事后,就引导孩子想一想故事还会有什么别的结尾吗?能不能给它续写故事呢?久而久之,孩子也喜欢上续写故事了。结果,这个孩子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并多次荣获最佳写作奖的一等奖。
所以看似平淡无奇的讲故事,其实却隐藏着重大玄机。故事可以说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他们对故事充满了好奇。妈妈给孩子朗读一个故事,就开启了他们憧憬阅读和智慧的神奇大门。在妈妈的指引下,他们学会了阅读,学会了解读手中的每一本故事书,更学会了体验每一次成功解读后的喜悦。长此以往,他们也会更加深爱阅读了。
看到这里,也许仍有许多妈妈怀疑讲故事的效用,她们会说:我的孩子现在每天看电视不止三、四个小时,看电视难道不也是在“听故事”吗?怎么不见孩子有阅读的兴趣呢?
其实,孩子看电视和听妈妈讲故事,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五彩纷呈的电视图像会使孩子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听”上,而且还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无法使孩子专心感受语言的美。研究资料也表明,孩子每天看电视三小时左右,读书效率会骤减。
这一研究结果也提醒着妈妈们,大量看电视将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作为妈妈必须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培养孩子,而讲故事就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