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把成功定义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认为只有追逐最大化的名利才是获得成功。其实,成功是多元化的,它没有大小之分,没有行业之分,只要能做到最好的自己,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渗透到每一件事情的细节中,一定就会成功!
第一节 成功不分大小
在刚刚看到这章的标题“成功是多元化的”这几个字时,你可能会觉得这和“老板要的是结果”有什么关系呢?老板要的是忠诚,要的是敬业,要的是利润,老板不需要员工成功,那样会被员工炒鱿鱼。没错,我们不能否认老板是现实的,但是,当你读完这章的内容后,我想你会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现在还没有当老板的你,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应该要做的是干好你的工作,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作为员工的成功、你的成功。成功并不仅仅是老板的专利,成功是不分大小、行业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岗位上成功。当然,成功的员工就是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就是老板要的。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有一本书《做最好的自己》,起初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要告诉我们怎样努力和奋斗来取得自己的目标,可在读完书后,我才知道他不仅仅想说成功必须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最主要是要说成功不是一元化的,也就是把自己最好、最富有才华的一面呈现出来,并力求做到最好,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句话里摒弃了很多浮躁的、不切实际或者是低估自己的思想,让人正确、客观地面对自己。
尽管李开复因为从微软到Google的跳转引起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争论,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的说他违背了职业道德,缺乏忠诚,在这里我们不对此事发表看法。但是,我们能够从书里读到那些对于我们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的理念,就是成功是多元化的。
引用一段他对成功的描述:“我并不排斥将成绩或名利视作成功的标准之一,但同样有价值的成功标准还有许多种,不能因为强调成绩、名利而忽视了其他因素,更不能因为推崇某一种成功模式而堵死了所有其他通往成功的道路。片面追求成绩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是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对青年一代的负面作用相当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就会因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而忘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忘记了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价值和责任。即便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种:它可能是创造出了新的产品或技术,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学术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样,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名望和财富也是一种应当被尊重和认可的成功。”
成功在字典里有这样几种解释:①成就功业或事业。②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③事情获得预期结果。④成效。⑤收获。
我们看到成功的定义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的收获就是成功。对于父母来说,并不是单一的指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校有优良的成绩,在社会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就是成功;培养出的孩子具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和人格也是一种成功。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成功更大,哪一种成功更有效,因为我们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多元化的,一个人不可能只拥有值得人们称赞的工作就能够生活,想要生活得幸福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和正确的心态。就像李开复说的一样,人们可能认为那些把孩子送出国去留学的父母更值得人们羡慕,而那些只有普普通通的孩子的父母就不伟大,这样的说法是不客观的,也就是被现实中的普遍观念所误导。
我们只要能做到最好的自己,不论是否获得更多的价值,这就是成功。
施鹏和张星在上大学时是上下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铁哥们”。他们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两人都非常酷爱自己的专业,一有时间就往中关村跑。他们毕业的1995年,因为高校还没有扩招,毕业生为数还不多,而且计算机专业找工作是非常吃香的,通常情况下,像他们这样名牌大学毕业的专业人才都能进了知名的企业工作,他俩当然也不例外,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一家计算机公司。
凭着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对工作的热情,他们很快地在各自的公司干出了成绩,到了2000年,施鹏担任了公司研发部的副经理,张星则钟情于销售业,在销售部担任重要职位,他俩每年的年薪都超过30万,这对于普通的打工族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而且他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就在这时,这俩“铁哥们”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都为之困惑的决定,那就是辞职自己当老板。当两人达成默契后,毅然地不顾公司的挽留和家人的劝说辞了职,他们拿出工作几年所积攒下来的积蓄,在中关村租了一个柜台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施鹏负责技术,张星负责销售。
刚开始,虽然他们在公司都很优秀,而且张星在销售方面很有门道,但毕竟没有自己单干的经验,从办营业执照到招揽顾客,都需要自己一步步地安排和策划。还有一次,因为增值税发票的缘故,他们被罚了几万元,他们一次次地尝到了自己当老板的艰辛。
在那些年,电子产品销售还是很有挣头的,经过一段时间后,业务量增大,他俩继续扩大了生意范围,因为人手不够,他们雇了员工。依靠他们的才能和对顾客良好的服务,虽然生意不错,但是除去房租、员工工资等一切开销,他们所获得的利润根本就达不到原来两人的工资水平。就因为这样,他们经常遭到家人的数落,认为原来的工作更具有价值,虽然现在是自己当老板,但是给别人打工所获得的成功要更大。
有一次,当他们的舍友问他们认为哪种成功更大时,两人几乎有一样的观点,那就是,成功没有大小,尽管现在当老板挣的钱没有给人打工挣的钱多,但这并不代表给人打工获得的成功比为自己打工获得的成功更大,因为他们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他们在这里得到了满足、快乐和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而且他们认为还能做得更好,从这方面说,这样的成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们享受到了创业的乐趣。
这个事例诠释了成功并没有大小之分,特别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成功的大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好的一面,都有自己最想表现和发挥的一面,只有尽力地去表现自己,那就是成功。
如果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把成功区分大小,那就很可能失去真实的自我,就会把人引入一种一切向“钱”看的歧途。我们不能否认金钱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名利固然是一种成功,可是,假如走进一种只有获得最多名利的成功才是最大成功这种误区,就会把自己陷于一种绝境,而且让自己失去很多乐趣和潜力,也失去了很多通往另外成功之路的机会。
我们知道,每个人具有的潜力是不一样的,可能这种潜力在幼儿时期就会有所体现,但是,潜力也是需要训练和培养的。《礼记·学记》里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一样的道理,即使一个极具某些天赋的人不去试图培养自己的特长,就会被白白地埋没掉,而且你去追逐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况且效果并不一定会好。2004年奥运会,电视在播放田径赛场上的镜头,刘翔获得110米栏决赛的金牌,他不仅仅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还平了世界纪录。这个成绩让所有黄种人都感到骄傲,因为刘翔是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假如当年刘翔的父母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走田径的道路,而是选择看起来更能挣钱的篮球运动,那么,我们现在就不能肯定这个跨栏天才是否能最好的发挥自己最擅长的特长。
有这样一个故事:
儿子从小就具有音乐天赋,对乐器很敏感,特别是在吉他方面有很好的造诣。父母也看到他这方面的才能,加上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父亲也是搞音乐的,条件真是得天独厚。
很小的时候,儿子就学习吉他,他想长大以后做一名出色的吉他手,而且在每次大小比赛中,都有极好的表现。他13岁的时候,父亲去听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看到钢琴家在台上出色的演出,父亲觉得吉他手只能是配合别人演奏,而钢琴家在台上风光无限,做一名钢琴家要比做一名吉他手更加有前途,他于是产生一个想法:把儿子培养成像中国著名旅美钢琴家孔祥东一样的出色的钢琴家。
于是,尽管儿子极力地反对和坚持,父亲依然强迫儿子改变了初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钢琴买回家,联系了钢琴老师,让儿子转而学习钢琴。父亲认为以儿子对音乐的敏感程度,肯定很快能找到感觉。
可是,事情并没向父亲所期望的那个方向发展,儿子在钢琴上面的天赋远远不如吉他。就这样,本来可以做一名出色吉他手的儿子长大后做了一名非常普通的钢琴师。
很多演员也会犯类似的错误,认为只有演主角才能够获得最大的成功,所以拒绝演配角,可是他们忽略了角色无大小,技艺有高低,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这个道理。很多著名的演员都是从演配角开始的,而且很多人一直只演配角,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得非常出色。如果一味地追求看起来更加华丽的东西,那样,干什么事情都不会干好,只有做最好的自己,不论现实的各种反应,只要能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呈现出来就是成功,具有这种思想的人就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工作启示:成功并不仅仅是老板的专利,成功是不分大小、行业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岗位上成功。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应该要做的是干好你的工作,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作为员工的成功,你的成功。
第二节 成功不分行业
很多时候,人们陷入一个行业的误区:只有从事那些热门的、吃香的行业所获得的收获才称之为成功,而那些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行业所获得的收获不能称之为成功。其实,成功是不分行业的,因为成功是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最好状态或者是最好的自己。
对于农民来说,成功就是每年播下去的种子能够获得好收成;对于建筑工人来说,成功就是自己建造的房子既漂亮又坚固;对于就职于各行各业公司的员工来说,最直接的成功就是为自己所在的公司创造效益。
我们不能认为一个很会种地的农民因为种地获得的收成不能称为成功,而一个公司老板创造了很高的利润就是获得了成。成功没有行业之分,只是每个人的成功带来各种不一样的价值、不一样的影响。老板开公司解决了部分社会劳动力,但是,毕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当老板,如果没有人种地,那人们吃什么呢?如果没有人织布,那人们穿什么呢?表面上看,可能农民的成功没有那么多光彩,大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可是,社会需要多元化才能精彩,所以,我们不能够从金钱的角度,行业的角度来否决很多人的成功。
世界有60多亿的人口,如果只把成功界定在获得名利的数目上面,那么,有多少人能满足这个成功的标准?恐怕没有多少吧!这样说,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滋味,这也恐怕不正确吧!假如你是一个销售员,你会因为今天卖出去一件商品而高兴,你可能会因为良好的服务被客户认同而高兴,这些都是成功。假如你是一名教师,你可能因为学生优良的成绩而高兴,也可能因为你教育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人品而欣慰,这些也是成功。销售员感受到这种成功并不一定代表他能拿到高薪水,教师也一样。每一个人都能品味成功,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你就能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体验成功。
李开复和比尔·盖茨共事多年,在《做最好的自己》里李开复这样说道:“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是全球软件产业的领军人物。应当说,比尔·盖茨在获取名利和实现人生价值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在他看来,衡量成功的方式可以说有很多种,其中最容易衡量成功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和自己所尊重的人带来帮助以及通过什么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是的,成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且每一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应该超越世俗的眼光,成功是自己内心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并不是让别人去衡量的一种标准。如果你认为你获得的成功只是被外界承认,自己根本没有得到快乐和幸福,这样的成功能称之为成功么?反之,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的自己,并在这个过程和结果中收获了很多,但别人并不认为你成功,这时你就会怀疑自己是否真正成功。这样的想法完全没有必要,人们之所以想要成功就是希望成功能带来愉悦和幸福,如果你因此得到了这些,那又何必去怀疑自己是否成功呢?
李开复讲过这样一件事:李家的园丁是来自墨西哥的移民,来到异国他乡工作,园丁凭借着超常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获得了所有雇主的好评。他非常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经常用近乎痴迷的态度研究园艺技术。每当掌握了一种新的栽培或修剪方法后,他都会无比兴奋,那神情就好像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样。
其实,我们周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中,根本不去理会别人所评价的成功,因为成功在他们内心的定义就是: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是多么幸福!《武林外传》里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去吧!的确,如果过分地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时时被别人的言论所导向,为了别人而成功,为了别人而活着,那就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也不可能全身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们现在对于不同行业的认定被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左右,造成很多人朝三暮四,来来回回中一直轻视自己的工作,羡慕别人的工作。在这种思想的导向下,如果得不到自己羡慕的工作,就在悔恨和懊恼中继续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去想想怎么样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另外一种就是即使得到了朝思暮想的工作,却发现其实和其他工作一样或者也存在很多弊端。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徘徊着,但就是不知道“行行出状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尽心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就能体味到收获的快乐。
说到这里,我们又理解到做最好的自己另外一层涵义,就是不仅仅是表现自己最优秀、最具天赋的一面,还要放眼未来,努力做好自己手里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可能并不是你的兴趣所在。
紧接着,我们就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吧:
罗福欢是四川人,出生于四川的一个工程师家庭,199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在一家航天工业公司工作,工作一年后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来到成都。他在街头看见一个擦鞋的老太太,于是萌生了以擦鞋为生的想法。他相信一定能在擦鞋这一行做出点名堂,他开始专心实施他的计划。
他在成都一个黄金地段摆摊,为了使自己的擦鞋业做得与众不同、不随大流,他特地制作了一块宣传板:“星级擦鞋,美好生活从脚下开始! ”他对待所擦的鞋就像是对待艺术品一样,用心擦,心到手到,用心雕琢它。这为他赢来了很多顾客,而且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不歧视任何人,不管是什么装扮的人他都非常尊敬。当他的家人得知他在街头擦鞋时,刚开始都出奇的安静,然后集体表示反对,他对家人进行了细心的解释,并一如既往地在街头摆摊。
摆了5年摊的罗福欢不仅买了自己的房子,而且还因为摆摊结识了自己现在的妻子,组建了美好的家庭。2003年2月,他在成都市桐梓林路开了第一个专门为中高档客户服务的鞋店——罗记擦鞋店,还专门为自己的擦鞋店注册了“罗记擦鞋”的商标。同年10月,罗福欢的第二家罗记擦鞋店开张了。现在,罗福欢已经在全国拥有了80多家加盟店,而且业务范围也从单一的清洗和护理,扩大到皮革皮具。有时,北京、上海等地的客户会将自己需要特殊护理的皮具邮寄到成都。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擦鞋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体力劳动。罗福欢为什么擦鞋能擦出成功来?在他刚开始擦鞋时,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放着好好的白领不做,却去做被人瞧不起的擦鞋匠,我认为,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对这个行业的尊重。当央视对他进行采访时,记者问到他是否是因为迫于生活压力才以擦鞋为生,他说,他很小就对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现在擦鞋既是他的乐趣,也是他的工作。他还对记者说他的最终目标是把“罗记”做成百年老店。他在学校时听说过一件事:在日本,有一个擦鞋的老人的客户都是大明星、政要,还有很多国外的人把鞋子寄给老人擦。地区搞市政建设时,所有的房子都拆了,就老人的那个小棚不拆。那时候罗福欢就觉得擦鞋是受人尊重的,任何行业里都有成功者。
现在,有一个社会现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年轻人的“追星梦”,十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年龄就向往当明星,并且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最近这些年,全国共有800多个院系招收表演、导演、编剧、音乐、主持、播音、舞蹈等考生,到了每年的考试时节,北京的艺术院校门口更不得了,学校的大门差点被挤破。为什么这样?显而易见的,想要追求像明星一样的成功,因为这种成功背后能带来巨大的名利。我们不否认这些百万雄师中不乏一些有艺术天赋或者是真正追求艺术的人,但是,这里面又有多少人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都知道。这样盲目地追求成功,并且只选定了影视这个行业的成功。我们经常看到电视里一些未成年的十五六岁的年轻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放弃本来应该在那个年龄段应该追求的学业,四处参加各种各样的选秀,因为他们看到了明星的成就,最重要的也是那种成就后面的诱惑。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这样行业为成功之路,他们不知道,学习艺术并不比学其他专业简单,从事艺术也不比从事其他工作轻松,其他专业、其他工作也照样可以大有成就。“行行出状元”,是英雄就有用武之地,为什么一定要把成功定位在成为明星?
成功不分行业,任何行业,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能够获得成功,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人说爱情不分年龄,不分地点,成功也一样,不分大小,不分行业,行行能出状元,关键要看你怎样去对待它。这个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职业,需要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我们不能想象世界只有一种工作可以做,那么,从此刻开始,正视起你的工作吧,我相信只要付出了,就能获得回报。
工作启示:成功不分行业。任何行业,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能够获得成功,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三节 是时候给自己一个定位了
这个问题对于一些漫无目的地奔波在职场中的人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的方向是什么?我的定位是什么?
给自己定位是一件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的事情,关键看你的心态是否从容,言出能否必行。通常情况下,定位要考虑很多现实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出于什么目的的定位,如果比较敢于、舍得放弃一些利益的人,定位起来比较容易一些。但是,每人的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很多人可能在给自己定位时优柔寡断,不能准确地把握前进的方向,经常处在一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状态。
难给自己定位有很多种情况,一种情形就是不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也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对于这样的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敢于尝试新鲜的事物,而且还要多听多看多了解各种信息,然后试图去尝试其中你感兴趣的或者是你认为能够做到的事情,在这其中你就能充分地认识自己,然后给自己一个定位。但要注意的是,既然慎重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要言出必行,去想办法实现它,要不然定位就没有意义。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被现实左右,定位方向严重偏离了自己的本意。被这种情况困扰的人也不少,而且意志力不坚强就会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连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只要你做到无愧于真实的自己,堂堂正正地活着,那也是一种成功。
我们的一生分为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定位都会不一样,求学时定位可能是考取某个学校,对于有特长的学生来说,比如学美术的,可能定位就是和某个自己欣赏的画家比较,期望能赶上或超过他。大部分人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定位可能就广泛起来,就是工作方式和类别的区分。大部分人进入社会后就意味着要以工作为生,所以,给自己一个定位是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一生的快乐和幸福,而且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是在不停地工作,甚至有一部分人到了退休的年龄依然在忙碌,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对自己有一个定位,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从容愉快地面对工作。
其实,我们所说的定位,也就是要有目标,目标有大有小,定位也就有大有小。这里所说的大小就是把定位分解,把总体的定位一一地分解和简化。如同你在一段时期内总体的定位是做财务总监,那刚开始的第一步肯定就是从基层的财务员做起,先做好普通的财务人员,逐步积累知识和经验,从普通的财务人员到主管到主任……这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人可能致力于做管理,从一开始就想去做部门的主管,不愿意从基层员工做起,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首先,假如你没有管理经验,别人一般不会给你机会,其次,很多管理人也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的,做管理更需要了解行业里基础的信息和规则,这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我之所以把论述成功没有大小和行业这两节放在给自己定位前面,就是想要表达出一个意思:定位的时候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要去在乎太多的现实因素,因为那只能阻碍你发展,正确地认识成功对自己做定位很重要。
在你给自己定位或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时,有两点是要注意的,第一,失业是在所难免的。可能是你被老板炒了鱿鱼,也可能是老板被你炒了鱿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害怕失业,而且,如果失业,也应该是老板被你炒鱿鱼。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不论在做什么工作,都要有必须要做好它的精神,即使你打了辞职报告,明天就可以离开公司,但是在没有正式离开之前的应该做好,这就是个人品牌形象,当然,这也在职业道德范畴之内。其实,就是一个心态和行动的问题,心理上不害怕失业,行动上却力求做到最好。只要能做到这点,你就有足够的能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二,定位不是天天做。这点其实也和第一点有关联,就是在行动上。天天做定位的人可能已经不害怕失业,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目标时常都变,没有把心思放在手里的事情上。一般情况下,这一类人是把工作当成儿戏,视工作为一种负担,每天应付工作,应付老板,这样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定位可言了。
说得简单点,定位其实也不那么难,搞清楚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然后力求做到最好,就是这么简单。
给自己做定位也就是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不做全才。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现在分工非常的细化,这也为我们的定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你不能以在短时间内做不了那么全面的事为理由,因为你不需要做全能儿,只要有一个确定的专业就足够了。很多服装品牌就是这样的,他们服装的样式、风格都有自己定位,而且还要确定对客户的定位,比如来自韩国的休闲品牌 E。LAND以年经人的骄傲为定位,款式风格传统、舒适,反映了年轻人的活泼运动形象,这种统一的、传统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年轻的消费者。
你在欣赏另外一个人时,往往就表示会把这个人的成功作为自己的定位,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现实中,这种情况也很普遍,这样的定位虽然激励作用更大一些,但如果把握不当的话,也可能走入歧途,可能这个人的成功是一种非常不适合你的方式,这样就会加大你成功的难度,而且未必有用。所以,我们以这种方式给自己定位时,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别激励过了头,有些飘飘然,最后变成空想家,也会把选择的方向变得狭窄、不机动,容易丧失自己本来的优点,而去生硬地模仿别人。
李开复在他的书里也讲到这样的一件事:
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演说家。他似乎有无限的能量,能极大地激励起员工的激情。鲍尔默的演讲一旦开始,就没有人能阻止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他会握起拳头一次又一次地击打自己的手掌,他会突然提高音量,或是在台上兴奋地奔走……
微软公司有一位经理被鲍尔默的魅力所吸引,打算模仿并复制他的一切。一次演讲时,这位经理也学着鲍尔默的样子,兴奋地大喊大叫,不断做出夸张的手势,不时在台上跑来跑去。但在场的听众都以为他只不过是在用模仿鲍尔默的方式制造笑料,于是,这位经理只能在大家的一片笑声中尴尬地结束了这场东施效颦的闹剧。
我们可以看出,盲目地模仿别人,以别人的标准或成功来给自己定位不是很明智,要分场合、地点,等等。如果失败,造成闹剧不说,还影响你的前进的进程。因此,我们定位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适合自己!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些事实:
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汤玫捷几乎一夜成名,因为2004年她成为哈佛在整个亚洲仅有的两名被提前录取的学生之一,这让我们想起了以前的刘亦婷,也是一个哈佛女孩,有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可能很多人看到过。
这让很多人开始模仿刘亦婷的成功模式,她的学习方法成为了定位的目标。有一个母亲这样说:很多人研究《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有一个细节说的是刘亦婷的妈妈通过让刘亦婷抄电话号码来改掉粗心的毛病。然后很多人就开始仿照这个“独门秘诀”,并且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他们这才知道:适合别人的未必会适合自己。如果不当,恰恰会导致很严重的失败。
所以,不论是谁,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模仿别人,借鉴别人是可以的,但是,自己的思维和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要有自己思维的模式,不能像傻瓜一样地把主角换成了别人。现在,市场上关于成功学、励志类的书都非常多,当然也包括我的,我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看书能给我们增加一些见解和看法,但是,决定方向的还是你自己。你只要想想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就会知道,感悟和点到为止是最重要的。可能大家都看过武侠小说,学武功的人物里,那些只需要师傅带进门,稍稍点拨的人比起那些手把手教的人更加容易学到真本领是一样的道理,关键的关键还是要学会动脑思考问题,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工作启示:不论是谁,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模仿别人,借鉴别人是可以的,但是,自己的思维和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要有自己思维模式,不能像傻瓜一样地把主角换成了别人。
第四节 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
当你看完上述几个论点后,应该明白做一名优秀的员工就是成功,不论任何职位,不论任何事情,想要做优秀的员工,成功的员工,那就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那么,这一节的主题也就随之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问题的存在,而且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没有注意细节,他们认为只要做好大事,小事做错了,不影响大局。我想这是一个想做优秀员工的人不该存在的态度。
闻名遐迩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埃及金字塔为什么能以其神秘的色彩吸引众多人,一直以来很多科学家不断探索,想要找到金字塔的奥秘所在。但是,各种说法不一。2007年3月底英国《独立报》报道,一名法国建筑师吉安·皮埃里·胡丁声称揭开了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之谜,可以解释古埃及人在没有铁器、滑轮和车子的情况下是如何修建这么庞大的建筑物。胡夫金字塔总共由大约230万块石灰石和花岗岩垒叠而成,中间不用任何粘合材料。而石块与石块之间吻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历经4000多年的风吹雨打,石缝之间都插不进一把锋利的小刀。
他经过8年研究认为在金字塔的外墙里面有一些螺旋型的盘旋而上的斜道,那些组成金字塔的巨石可以沿着这个斜道到达金字塔较高的地方,而且这些斜道今天仍旧存在于金字塔中。至今为止,很多人在研究为什么重达60吨的巨石能搬运到胡夫金字塔顶端,吉安·皮埃里·胡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成功地重现了大个石灰石和那些金字塔巨石一块一块累积在一起最终形成金字塔的三维模拟图像。他计算出如果斜道坡度是7度的话,那么斜道金字塔顶的距离每缩短一点,斜道就要螺旋式前进1英里远。这样当1吨的巨石沿着斜道上升时10人就可以完成运送任务。而用于修建外部斜道的那些巨石最终又得到了二次回收利用,这些石头最后沿着内部斜道上升而成为组成胡夫墓的建筑材料。
吉安·皮埃里·胡丁的这种结论遭到了认同和质疑,但是,我们能从金字塔对后人的迷惑和众多的推论中看出,当时的古埃及人运用了智慧和力量,而且参与金字塔建筑的每一个人都做好了每一件小事,力求了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否则金字塔怎么能成为第一大奇观,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因为细节决定了成败。而且2500年前古希腊人列出了当时世界七大奇观中,如今只有为首的金字塔经受住了岁月千年的考验留存下来。埃及甚至有句谚语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我们能从中得到的结论,每一个人如果能把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那么他不仅仅能造就成功,而且这种成功能经受住岁月的打磨。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小事组成的,只有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才是最可行的办法。
有的人在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时,总是有一大堆的理由,他们认为工作太简单,都是具体的小事,简直就是大材小用,他们不知道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为成功积累一块块的基石。很多人在刚开始接手工作的时候,都抱着很多幻想,这种幻想促使他们认真、努力,但他们发现原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一些简单的小事时,他们开始抱怨和不重视,他们认为以自己的才能应该去做更为重要的事情。但是,从老板的角度来说,一个连小事都办不好的员工是不值得信任的,如果小事也办不好,大事更加不放心交给他去完成。试想一下,假如你是老板,一个连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办不好的员工,你是否会信任他呢?显然不会。要知道,那些能做大事的人,都是能把小事做好、做细的人,每一件小事的完成和积累,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发生很大的改变,也就能逐渐担当起做大事的责任。
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煽动几下翅膀产生的“蝴蝶效应”,引起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个“蝴蝶效应”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的发现。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他想更细致地考察结果,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 ”,又称“蝴蝶效应”。小小的一点差异,居然带来了质的改变,这是我们应该引起重视的。很多有名的厨师之所以能把很多主妇都会炒的家常菜做出美妙的 味道,这也归咎于对细节的关注,或许就是因为多蒸了一分钟就导致了味道的变化,或许就是因为能用心切好每一根土豆丝,就让炒出来的菜味道不一样,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很多事看似很简单、很平庸,但有人就能在这些小事上做文章,能在小事中发现机会和规律,这是一种技能,一种发现契机的技能。如果你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人,那你将会是下一个被淘汰的对象。这种现象在年轻人身上表现较为明显,想要一步登天,不愿意从基层一步步做起,一心只想着做大事,其实,很多大事也是由一件件小事和琐事组成的,金字塔就是最好的例子,砌好一块石头都是小事,但是每一块石头都砌好才能铸造永久的辉煌。如果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抱着这样一种态度,那么事情会变得非常顺利和完美。因为在绝大部分的工作中,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使全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是失败。
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罹难。
美国国家宇航局航天飞机项目负责人朗·迪特摩尔说,航天飞机的表面覆盖有2万块隔热瓦和2300块隔热衬垫,由于安装隔热瓦的技术要求相当地精确的工艺,隔热瓦必须由工人手工一块一块安装上去。哥伦比亚在和地面失去联系之前的几秒钟向左翼倾斜,这种现象表明可能与一到多块隔热瓦的脱落有关。
很多事故的原因只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假若每一个细节都保证精确,那么很多不幸就不会发生。细节对于一个公司的成败也同样重要。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利普就这样说:“一个由数以百万计的个人行为所构成的公司,经不起其中1%甚至是1‰的行为偏离正轨。”很多公司之所以久经沙场而不衰,这和他们注重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也有很大的关系。一家超级市场,如果能在很多细节上考虑周到,如推车能更加方便、购物通道人性、停车能更加畅通等等,这些细小的方面能吸引很多的顾客;服务员处理食品的动作是否卫生这些细节也是留住顾客的砝码。一家生产机器的工厂,出厂的机器可能因为检测不合格不能销售,反过来检查,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最后会发现是因为一个螺丝的问题导致不合格。这种细节、小事导致出问题的现象并不鲜见,工作中时有发生,任何一个看似庞大的事物都是由很多小事构成的,忽视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带来失败。
作为普通人,每个人每天都在从事着一些小事,所以,不要抱着一种小事就不愿意做的思想,不屑于做小事的人也就不可能获得更多做大事的机会。其实,把自己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是一件很富有意义的事情。在工作中,任何一个细节都关乎着事件的成败,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影响,假如你在为自己从事的工作琐碎和细小烦恼时,请停止吧!没有小事,大事何来?多方位的成功就是体现在手中每一件小事的顺利完成上,只有关注每一个细节的完成,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一个积累成功的过程,就能体味多元化的成功。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前提也必须是做好途中的每一件小事,力求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作,这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不能眼高手低、朝三暮四,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是通往罗马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基石。
工作启示:每一个人如果能把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那么他不仅仅能造就成功,而且这种成功能经受住岁月的打磨。
第五节 用滴水穿石渗透到成功
成功是多元化的,而且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纵观那些成功人士,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他们的成功都是一步步积累的结果,这种积累并不是短期的功夫,也不是一个方面的积累,成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各种能力的积累。
1999年2月10日,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被冠上了一个新的名字马友友街!尽管只有24小时,但却代表了成功与辉煌,而马友友这位国际顶尖的旅美华裔大提琴家身上更加富有色彩。
1955年出生在巴黎的马友友从小就有一个非常好的音乐环境,他富有天资,父亲是一位音乐教师,在父亲的熏陶下他接触音乐。5岁时就可以表演巴哈的组曲,7岁正式拜师学艺,9岁获得茱丽亚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在小提琴教父史坦和大提琴家雷纳德·罗斯的栽培下,打下了坚实的底子。15岁时他的老师表示自己再也无法教马友友了,因为他非凡的天分,使得他如此出色。
可是,即便是这样,马友友也并没有逃脱一段青少年的迷茫和叛逆,他曾一度地自暴自弃,后来他还这样形容自己“我那时很疯”。直到进入哈佛大学专修时,他才潜心学习,除了音乐,还学习生物、社会学及德文,研究杜斯朵也夫斯基的作品,并学习书法和下棋,这些知识的积累是他的音乐风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了属于他个人的音乐风格。
1978年,经历了一次手术之后他更加体会到一种死而后生的生命体验,更加活跃在舞台,推出了更加丰富的音乐专辑,所有评价都认为他是一流的演奏大师,他逐渐成为了乐坛的宠儿。
这样一位名扬世界乐坛的音乐家虽然年少时就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可是之后的成功更是他一步步积累的结果,很多人都和他一样并不是一炮走红,而是逐渐地影响着、积累着接近自己最好的状态,并不断攀升。就像马友友广泛而多元的音乐元素一样,是通过时间、知识的积累获得的成功,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成功。
杰出的人士在众人眼中常常闪现出最光辉的一面,可是,这都是他们一步步积累的结果,人们没有看到他们奋斗时的艰难和辛酸,只看到成功灿烂的一面。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在为自己奋斗的普通职业人,在自己所处的任何一个阶段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假如你作为一名公司员工,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把手中的工作做到最好,这就是你这一阶段的成功,在逐步的点滴积累后,量变必然会发生质变,积累的过程不乏遇到很多的困扰,打败这些困扰是你获取成功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很多人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但却害怕付出,害怕困苦,他们总是想一蹴而就,不愿意从点滴开始积累。这种思想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要不劳而获,或者是被懒惰吞噬了心灵,由于物欲横流,很多人不禁心动于名利,于是,就想快速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能享有梦想中的生活,他们要么就采取极端的手段,做一些违法乱纪的勾当,病急乱投医,要么就只会自己异想天开。只想收获,而拒绝付出,想要得到更多,却不愿意为此努力,不愿意比别人多付出一点,这样一种工作状态,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的确,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并没有错,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积极上进的心理,渴望美好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这样的权利。但是,想要得到就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心态,任何一个优秀的人之所以有所成就,都不是某一天里从天而降,都是自己辛苦打拼收获的,都是经历了很多风雨和困苦得来的。
永远都要记得一句话“天上没有掉下馅饼”,永远不要认为别人的成就是免费的午餐。我们看看那些优秀者,从企业家到明星,再到我们身边那些出色的人,哪一个的成就不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今天看到比尔·盖茨的辉煌成就,一提到他想到他是世界首富,可是,早在20年前,盖茨在为自己的事业艰苦奋斗时流下的汗水就是他成功的一个基础,他的成功也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奋斗事业的每一天,包括取得成功后的每一天,每一天的努力都是积累,都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再看看那些体育巨星,其中有我非常喜欢的罗拉尔多、罗纳尔迪尼奥,难道他们到了18岁就突然变成明星么?难道他们一下子就能踢出漂亮的球么?当然不是,不是从小就踢球,不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是一场接着一场球的拼搏,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每一个优秀的人在谈到自己奋斗的过程时,都会感到有些意味深长,因为这个过程中伤痕累累,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忍耐力和毅力发挥了作用。
所以,职业人士在每一个奋斗的过程中都不要过多思考那些令人伤心的事情,不论是过去的困难还是正在遭遇的困难,或者是将会遇到的困难,都不要过多地让困扰折磨自己,只要全心全意地解决就可以了,因为即使伤心,即使困扰也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相反地,只会让人意志消沉,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着,并快乐地奋斗着,工作和生活才会对自己微笑。
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山村,有一个马夫名叫查理·斯瓦布,这位小时过着贫困生活的人后来成为了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经理。
因为小时候生活窘困,查理·斯瓦布没有念过多少书,15岁时,他以赶马车为生。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当马夫是很累的一个工作。两年之后,他找到了一份每周只有2.5美元报酬的工作,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这样的机会,他认为这个工作要比做赶马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久后,他在一个工程师的聘请下,进入了卡内基钢铁公司当了一名工人,这时候每周的报酬是7美元。这个从来不知道困难的年轻人非常卖力地工作,渐渐地从一名工人升任到了技师,紧接着又升为总工程师。
在查理·斯瓦布25岁时,他成了一家房屋建筑公司的总经理,39岁时,成为全美钢铁公司的总经理,之后,他成为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经理。
当你看完这些优秀者的奋斗史,心里肯定认定了一个事实,人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手里的每一份工作,每天都让自己进步一点点,就是胜利。
拒绝浮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两种极端都是没有好处的,一是颓废,另一种是浮躁。这两种反应都不利于自己,想想看,别人不会因为你的颓废和浮躁变得不再优秀,影响的只会是你自己。所以说,一定不要让自己浮躁,急于求成,别人优秀是因为别人付出了,自己想要优秀那就要付出努力,有一个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从每一件螺丝钉一样的事情做起,做事情讲究精益求精,而且还要耐得住性子,也就是要有信心、耐心、毅力。
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出自于《鹤林玉露》,它主要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一个人如果能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摆脱浮躁,任何时候都让自己回归到零起位,要相信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机会永远是在踏踏实实做好的每一件小事中出现的。不要成为那种大事做不了,小事又做不好的人,这样只会让自己悬空。戴尔总裁迈克尔·戴尔这样说:“能够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机遇所带来的近期回报可能很少,甚至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应当看到‘我们能够得到这个机遇’本身的价值。”的确,只要有着滴水穿石的精神,脚踏实地地耕耘,不用焦虑自己的得失和成败,当我们在超越自己的同时,也就会越来越优秀!
工作启示: 想要让自己跻身进优秀者的行列,就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手中的每一个任务做起,在逐步的点滴积累后,量变必然会发生质变,在慢慢接近自己最好状态的时候就可以飞跃!